外国文学史
- 格式:doc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13
四、名词解释1、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其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
它被称为前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先声。
2、哲理小说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并不注重对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
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多方面内容,将叙事、抒情、议论、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论辩性和战斗性。
代表作有伏尔泰的《老实人》等。
3、湖畔派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被称为“湖畔派”三诗人,即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湖区,由此得名;他们的诗作一般远离社会斗争,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或自然风景,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常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4、耶拿派耶拿派是指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格尔兄弟和诗人诺瓦利斯、蒂克等人在耶拿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自由和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由此形成耶拿派。
其中施莱格尔兄弟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诺瓦利斯的诗集《夜的颂歌》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宗教神秘色彩。
5、海德尔堡派是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团体。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等人在海德尔堡出版《隐士报》,他们重视发掘德国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民歌,给当时的德国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
如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合编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
由此形成海德尔堡派。
格林兄弟是当时涌现出的童话作家,他们整理出版的《格林童话集》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品,这些童话具有奇异的幻想情节,表现了人民的智慧和正义。
6、拜伦式英雄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
一、名词解释1、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相传是公元前9-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在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变成的。
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2、伊里昂纪(伊利亚特)——为荷马史诗第一部,共24卷,十年战争,只选最后一年中最后的51天。
在这51天中又有详有略。
重点仅是其中的10天。
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英雄的史诗。
主人公阿喀琉斯的愤怒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的英雄意识同新兴的贵族强权的矛盾,以及英雄主义将成为过去的时代的矛盾。
《伊利昂纪》描写的是国家形成前希腊社会的一幅全景图,部落联盟、战争目的在贵族掠夺俘虏为奴、瓜分战利品。
3、奥德修纪(奥德赛)——为荷马史诗第二部,共24卷,作品以“一条绳子的结构”,十年返乡之旅,只选取最后40天。
反映了奴隶萌芽时期的生活图景。
主人公奥德修斯是一个私心很重、个性狭隘、念念不忘个人财富的私有权对求婚者赶尽杀绝。
但奥德修斯的忍耐、强烈的求生欲望、镇定自若以及安然脱险的结局,嘲笑了海神的狭隘和徒劳。
它显示了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卓越的智慧之光。
这些都是希腊民族所盛赞的人的理想和人格。
4、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
相传他创作了70部悲剧,留存下7部,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他对希腊悲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把演员从一个增加到两个,加强了对话部分,在演出技巧上也做了不少改革。
其悲剧风格庄严崇高,抒情气氛浓,但情节较简单,人物性格一般没有发展。
5、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他一生写过120余部剧作,在比赛中24次获胜,现存7部悲剧作品,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他再肯定神力高于一切的基础上,承认人力,因此在剧作中表现人的活动,神的活动退到幕后进行;讲究结构布局以及情节的前后一致;擅长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复杂的戏剧冲突。
外国文学:除我国(中华民族)文学之外的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学。
古埃及文学: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尤为突出的是“神话、宗教学”。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古巴比伦文学(神话传说、史诗和箴言诗):代表古巴比伦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它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完整史诗。
古希伯来文学:《塔纳赫》(即《希伯来圣经》)古希腊文学: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古印度文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1、古希腊-古罗马文学2、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古罗马三大作家: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基督教文学(教会文学、僧侣文学)和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市井文学构成了欧洲中世纪的两条文学河流。
“中世纪”即指欧洲的封建社会形态,中世纪晚期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中世纪文学的特点:1、是多种古代文化相融合的产物2、经历了由分散到融合的过程3、基督教对其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4、其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欧洲中世纪文学可分为教会文学和世俗文学两大类型教会文学:主要指基督教僧侣写作的以宣扬宗教(基督教)思想观念为主旨的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特有的文学现象,以《圣经》的内容和宗教使徒故事为题材。
主要形式有史传类著作、宗教诗歌、宗教戏剧、宗教故事等。
世俗文学:以各个民族的世俗生活为题材,以反映不同时期的世俗情感要求为主旨的文学作品。
艺术样式有神话传说、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
骑士文学: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形成和兴盛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
内容主要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典雅爱情,主要体裁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叙事诗)。
早期文艺复兴三杰: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但丁【意大利】:“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神曲》:意大利文原意为“神圣的喜剧”,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思想内涵:1、表现了通过精神提升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2、体现了作家思想深刻地矛盾性,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意大利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3、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构成,反映了中世纪转折时期作家对“人”认识的深化;但丁对“地狱”的态度:对不该进地狱的人表示同情、怜悯、怀疑,以上帝代理人名义对当时意大利社会的丑恶势力进行批判。
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分为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两大部分西方文学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古希腊文学古代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
其文学分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公元前12——8世纪这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主要的文学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希腊神话是希腊最早的文学形式,又是欧洲文学的源头。
它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散见于古希腊各种文献中。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认识世界最原始的思想表达形式。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古希腊人便借助想象来解释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和杜会现象,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在支配一切,他们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个性化,这样便产生了神话。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内容,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与中国神话相比,希腊神话发展得比较完善,它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正常反映,在今天,希腊神话仍显示出永久的魅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和最早的人民口头创作。
(具体内容见专节)赫西奥德是荷马史诗之后,于公元前8世纪末7 世纪初出现的叙事诗人,写作教诲诗《工作与时日》,是流传下来最早的长诗。
另一成就是写作长诗《神谱》,收集古代神话传说。
现今流传下的古希腊神话,宇宙起源,神的谱系,多出自这首长诗。
2、第二阶段:公元前8——6 世纪奴隶制社会形成的时期,文学成就包括抒情诗、散文、寓言。
抒情诗是氏族社会解体后出现的诗歌形式,没有氏族庇护的人们,摆脱了氏族重视集体情感的意识和传统的束缚,个人的遭遇引起了种种复杂的情感,抒发个人自由和个人独立自主情绪的抒情诗日益发展起来。
抒情诗源于民歌,多以双管、排箫和竖琴伴唱,主要体裁有哀歌、讽刺诗和琴歌,反映上层贵族的情趣。
著名的独唱诗人是萨福(公元前610—?)和阿拉克瑞翁(公元前550—465),合唱抒情诗人是品达(公元前522—442)。
女诗人萨福以写作爱情抒情诗为主,她的诗歌感情真挚热烈,语言朴素自然。
《外国文学史》目录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年5月第3版第1次欧美文学上编导论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古希腊文学二、古罗马文学第二节荷马史诗第三节古希腊戏剧一、古希腊悲剧二、古希腊喜剧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一、中世界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征二、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第二节但丁一、生平和创作二、《神曲》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文艺复兴的产生及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二、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第二节薄伽丘一、生平和创作二、《十日谈》第三节塞万提斯一、生平和创作二、《堂吉诃德》第四节莎士比亚一、生平和创作二、创作分类三、《哈姆莱特》第四章 17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古典主义文学二、巴罗克文学和清教徒文学第二节莫里哀一、生平和创作二、《伪君子》第五章 18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一、18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二、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第二节卢梭一、生平和创作二、《新爱洛依丝》第三节歌德一、生平和创作二、《浮士德》欧美文学中编导论第一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二、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第二节华兹华斯一、生平和创作二、《抒情歌谣集》第三节拜伦一、生平和创作二、《唐璜》第四节雨果一、生平和创作二、《悲惨世界》第五节大仲马一、生平和创作二、《基督山伯爵》第六节海涅一、生平和创作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第七节普希金一、生平和创作二、《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八节惠特曼一、生平和创作二、《草叶集》第九节麦尔维尔一、生平和创作二、《白鲸》第二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第二节斯丹达尔(司汤达)一、生平和创作二、《红与黑》第三节巴尔扎克一、生平和创作二、《高老头》第四节福楼拜一、生平和创作二、《包法利夫人》第五节狄更斯一、生平和创作二、《双城记》第六节勃朗特姐妹一、生平和创作二、《简·爱》和《呼啸山庄》第七节哈代一、生平和创作二、《德伯家的苔丝》第八节果戈理一、生平和创作二、《死魂灵》第九节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平和创作二、《罪与罚》第十节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平和创作二、《安娜·卡列尼娜》第十一节契诃夫一、生平和创作二、戏剧创作和《樱桃园》第十二节马克·吐温一、生平和创作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第十三节易卜生一、生平和创作二、《玩偶之家》第三章 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它文学流派第一节概述一、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外国文学史,是指人类文学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它记载了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文学流派、作家及其生平事迹等内容。
因此,学习外国文学史是了解人类文化演变和历史变革的重要途径。
一、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史分为希腊和罗马两个部分。
希腊文学主要包括《荷马史诗》、戏剧、神话以及历史、哲学等方面。
罗马文学则继承了希腊文学的遗产,包括诗歌、散文、历史、戏剧等。
在希腊文学中,《荷马史诗》以《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为代表,描写了古希腊先民的战争、爱情、人性等方面,成为了西方文学的开端。
在戏剧方面,希腊文学也达到巅峰,著名的戏剧家如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人居多,他们的戏剧作品以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罗马文学则以继承和借鉴希腊文学为主,主要包括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荷马的故事改编的戏剧、喜剧等。
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被誉为拉丁文学的杰作,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民族意义。
二、中世纪文学史中世纪文学史是欧洲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分为宗教文学和骑士文学两大类。
宗教文学包括圣经、传道书等宗教文本,骑士文学则大量涌现了骑士的传奇故事。
中世纪时期的文学中,宗教文学占据主导地位,而骑士文学则呈现出愈来愈流行的趋势。
《恶魔的故事》和《阿瑟王传说》是此时期最著名的骑士故事。
三、文艺复兴文学史文艺复兴文学是指从14世纪末期至16世纪初期的欧洲文学,随着人类文化的再次开花,文艺复兴文学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风格。
这个时代的文学形式更加多样化,艺术手法更为独特,思想内涵越来越深刻。
文艺复兴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以及彼得拉克的《伊凡·伊里奇的故事》等。
这些经典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成为欧洲文化的一部分。
四、启蒙文学史启蒙文学时期是指欧洲文学从17世纪开始到18世纪末期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代文学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并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中吸纳并借鉴古代文学的精神。
外国文学史整理资料《外国文学史》整理资料导论一、欧洲文学由古希腊到十八世纪经由了发生、发展阶段、氏族阶段、奴隶阶段和封建阶段古代文学:12BC~5C 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体现的是世俗人本意识,主要体裁是神话和史诗中世纪(封建社会阶段)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期:一是历史意义是从5C~17C(1640年),二是文学意义是从5C~15C(以神为中心、基督教),包括宗教文学、市民文学和骑士文学,具有神本意识文艺复兴:15C~17C 是“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权”,代表作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古典主义:17C的古典主义文学具有王权崇拜和君主专制的特点,主要背景是在文艺复兴中个人私欲膨胀、泛滥,社会急需秩序和规则启蒙文学:18C 这时期的文学具有反封建、反教会、政治性、革命性强,产生了特殊文学样式哲理小诗。
这时期的卢梭对情感自由的呼唤为19C的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二、19C 繁荣和成熟期浪漫主义文学:18C末~19C30\40年代主要抒扬情感、自由、理想,既有主观性和抒情性。
主要背景是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人想回归自然,空想主义的发展,主要代表人是英国兴起的湖畔诗人第一代:华兹华斯、雨果、惠特曼、霍桑现实主义文学:特点是写实性、客观性、批判性,代表作家: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小仲马、屠格涅夫、契诃夫、列夫。
托尔斯泰、果戈理、普希金自然主义:左拉“艺术”唯美主义思潮的出现三、20C 作家不仅揭示社会问题,而且试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现实主义(对19C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突破)现代主义:反传统性《尤利西斯》——西方“天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二战为界,具有解构性和颠覆性)问答题1、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的精神特质有何不同?A、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
在这种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古希腊文学就蕴含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世俗人本意识。
专转本语文古希腊罗马文学1、欧洲文学的源头是“两希”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
2、古希腊神话中的地母是盖亚,天神是克洛诺斯,众神之王是宙斯,天后是赫拉,海神是波赛东,太阳神是阿波罗,月神使阿尔忒弥斯,智慧女神是雅典娜,文艺女神是缪斯,爱与美之神是阿佛洛狄忒,小爱神是丘比特。
3、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统被称为俄林波斯神统。
4、古希腊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了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是赫西俄德创作的叙事诗《神谱》。
5、古希腊神话最突出的特点是神人同行同性。
6、古希腊的两部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合称“荷马史诗”。
7、萨福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女诗人,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8、阿那克里翁的诗风格优雅、轻松,因而有“阿那克里翁体”之称。
9、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俄瑞斯忒亚》,他被誉为“悲剧之父”。
古希腊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鸟》,他被誉为“喜剧之父》。
10、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他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是《美狄亚》、《特洛亚妇女》,他被誉为“奴隶主民主危机时期的悲剧作家”。
11、古希腊最早的三位哲学家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2、古希腊新喜剧的代表作家是米南德,他的主要代表作是《恨世者》、《萨摩斯女子》。
13、《一罐黄金》的作者是普劳图斯。
14、西塞罗的演说词代表了罗马雄辩术的最高成就,并极大推进了拉丁语言的成熟。
15、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是第一部“文人史诗”。
16、奥维德的《变形记》被称为古希腊罗马神话及英雄传说的汇编。
17、普罗塔克创作的《金驴记》是罗马保留至今的唯一完整的散文体小说。
18、古罗马讽刺文学的代表作家佩特罗尼乌斯是流浪汉小说的始祖,著有《萨蒂利孔》。
中世纪、文艺复兴文学1、中世纪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教会文学、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城市市民文学。
《死魂灵》【俄】果戈里1、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果戈里,19世纪上半期俄国小说家,“俄国散文之父”、俄国“自然派”文学的奠基人(自然派就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继普希金后,俄国文坛之主。
2、代表作: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小说集《密尔格拉德》――《旧式地主》、《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英雄史诗风格的《塔拉斯·布尔巴》,小说集《彼得堡故事》――《狂人日记》、《外套》,戏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3、艺术风格——“含泪的笑”:既批判又同情,既反对又怜悯。
针对不同审美对象,这种矛盾的情感侧重点也不同。
眼泪和笑声的交集,饱含心酸的戏剧性,加强了果戈里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批判力量。
4、《死魂灵》中的人物形象:商人乞乞科夫:六等文官,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冷酷、贪婪。
五个地主:1)玛尼洛夫:精神空虚、性格懒惰、智力贫乏而又以良好素质自居的地主典型。
2)格罗潘奇卡: 愚蠢顽固而又贪财的地主婆,闭塞落后的乡村生活使她封闭保守、粗鄙迷信、狡猾多疑;3)诺兹德辽夫: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粗暴放荡、蛮横无礼的地主恶少;4)索巴凯维奇:貌如狗熊、粗野狡猾、贪婪吝啬、凶狠残忍的农奴主;5)普柳什金:猥琐贪婪、吝啬到几乎病态的守财奴和吸血鬼5、自然派: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
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
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6、“死魂灵”的含义:俄语中的“灵魂”和“农奴”是一个词,语义双关。
果戈里用这个双关语一方面表现买卖死魂灵的投机勾当,另一方面隐喻真正死去的灵魂的是那些占有灵魂(农奴)行尸走肉般的农奴主。
7、《死魂灵》的主题思想:俄国农奴制度崩溃时期农奴主阶级的衰亡的历史,通过封建贵族农奴主形象的描写和揭示了专制农奴不可避免地崩溃的趋势。
作品还形象地描写了带着血腥味走上新兴社会舞台的资产阶级,并且对这个阶级的掠夺性和对金钱的崇拜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
8、果戈里塑造普柳什金形象的方法:首先,用环境描写来展现时代的风貌,间接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普柳什金的庄园)其次,写地主的种种特征:1、把他当成管家婆;2、肖像描写;3、装束;4、典型动作。
再次,作家追述了这个怪人的历史(不断积累中成为钱的奴隶)最后,正式描写普柳什金的言语、动作和心理。
9、简析普柳什金人物形象:典型的守财奴形象,身上集中了守财奴最突出的特征:贪婪、吝啬、保守、没落、腐败。
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农奴主典型。
通过这一形象,作家提示了对财产的贪欲和占有使人丧失人性、堕落成一堆废物。
但他不仅仅是一般的守财奴,他是俄国的一个毒瘤,他与他庄园后面的大地是一个反差,造成这一反差的正是俄国专制农奴制,官僚又是这一制度的支柱。
通过这个形象的刻画,作家指明了农奴制整个基础的腐败,宣告了它灭亡的必然性。
10、简析乞乞科夫人物形象:乞乞科夫出生于农奴主家庭,从小受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封建教育,牢记“积俄”和讨上司欢心两条家教。
他是新兴资产阶级投机家的典型。
他是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冷酷和贪婪,他一心追求金钱,投机买卖被同僚告发后,又想出了购买“死魂灵”牟取暴利的办法。
在收买死魂灵的过程中,充分地表现了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特点。
从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属阶级的惟利是图的本质。
11、《死魂灵》的艺术成就:1)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含泪的讽刺。
对资产阶级人物的讽刺,同时又从寄希望于理想地主的社会主张出发,对他们的无聊、堕落表示同情和哀婉,对他们的丑恶存在,饱含着“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
”2)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作者从环境、肖像、语言、动作来突出人物的典型性。
如在普柳什金的性格塑造上,突出他乞丐般的外表,不男不女的打扮。
生动地说明了农奴制,寄生生活对人性的扭曲。
3)广泛运用了抒情手法。
关于祖国、人民前途的关心、有关人物出场的评价。
如把祖国比喻成飞奔的三驾马车,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正义热情,表示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4)辛辣的讽刺。
如把索巴凯维奇比喻成熊;12、《死魂灵》书名有两个词义,分别指什么?和主题的关联是什么?1、“死魂灵”分别指的是死去的农奴和行尸走肉般的农奴主。
2、俄语中的“灵魂”和“农奴”是一个词,语义双关。
果戈里用这个双关语一方面表现买卖死魂灵的投机勾当,另一方面隐喻真正死去灵魂的是那些占有灵魂(农奴)的地主。
《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1、陀思妥耶夫斯基:“病态的天才”写城市下层平民和犯罪心理的能手,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深刻基督教思想的作家。
他把人心看作善恶斗争的战场,表现灵与肉的较量,人心具有内心分裂的两重人格和变态心理;描写梦境、幻境、谵妄、意识分裂等深层心理活动,创造了一系列“分身人”、“多面人”。
复调小说的叙事和塑造人物的独特艺术方法2、代表作:《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群魔》。
《穷人》:第一部小说。
3、《罪与罚》的主要人物:贫穷法科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失去工作的小文官马尔美拉陀、夫典当婆阿寥娜、及她的女儿:索尼雅4、《罪与罚》的主题:1)小说通过描写彼得堡下层人民生活的,表现对人民痛苦不幸的深切同情和对地主、资产阶级罪恶的痛恨。
2)他反对通过暴力改变现实,主张忍耐、顺从、皈依上帝,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新世界。
5、《罪与罚》的艺术特色1)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
如小说写拉斯科尼科夫的整个犯罪经过:由酝酿到实施;从犯罪后的精神混乱到自首;最后归依上帝,情节有头有尾。
围绕拉斯科尼科夫的犯罪,设了许多悬念、情节紧张、扣人心弦。
2)深刻的心理描写,作品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
多种心理表现手法:如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直觉等表现人物犯罪前后近于疯狂的复杂心理活动,写出了他的紧张、痛苦、孤独、疲惫。
3)“复调小说”的结构特征。
《罪与罚》的复调结构主要表现为拉斯科尔尼科夫和索尼娅的对比,一个代表反抗、个人主义,一个代表顺从、集体主义,二人各按各的独立意识行动,作家不介入任何一方,不对任何一方的行为方式、道德标准表态。
这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各有其独立意识,按自己观念行事,和小说其他任务思想并行发展,由此形成小说的复调结构。
6、复调结构: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作者意识和主人公意识在平等对话的立场上,展现各自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反映时代和生活的真实性。
他小说的基本特点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7、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人物形象:心理实验英雄的代表。
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
同时又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希望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做一个拿破仑式的英雄和世界天才。
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始终无法摆脱良心的惩罚,在否定善的道路上迷失了,他是为了善而否定善,他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最终在苦难的象征索尼娅的爱的感召下皈依宗教,走上救赎之路。
可以说,拉斯科尔尼科夫就是一个“伟人福音”的信仰者,展现了道德危机以及灵魂与人性的堕落与救赎。
●《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1、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巴尔扎克并为批判主义现实主义的两座高峰。
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2、代表作:早期:(1852-1862)《童年》《少年》《青年》《塞万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晨》;中期:(1863-1880)《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林娜》,《忏悔录》世界观变化的标志晚期:(1880-1910)“托尔斯泰主义”,在基督教影响下提出的一套道德学说。
核心是爱的原则,手段是勿以暴力抗恶、让灵魂主宰肉体,道德的自我完善等,以实现全人类的友爱和平等。
代表作《复活》。
3、创作特征:1)主题思想严肃深沉。
用自传体手法表现作者对道德、宗教、社会、人生归宿问题的探索2)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创作最显著的特点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列宁)3)对现实主义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4)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5)善于运用对比、讽刺、隐喻手法4、《安娜·卡列尼娜》是拱顶结构的全景式小说:A 外部结构上,小说在两条主线(安娜和卡列宁的爱情悲剧及列文和吉娣的爱情)之间穿插奥勃朗斯基和道丽的家庭生活这条中间线,构成两条主线的拱顶结合处B内部联系在于安娜和列文这两个贵族男女努力摆脱上流社会的桎梏,追求人生意义和新的生活道路5、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概括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特点的一个术语。
指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关心人物内部心理活动本身,关心人物心理过程中最细微的、难于捉摸的、瞬息万变的心理现象,即主要描写人物思想感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实际运动过程,展示人物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6、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70N追求个性解放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不仅有动人的外貌、优雅的风度、更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她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形象。
安娜的情感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伏伦斯基的爱认真执着到疯狂的地步,“疯狂的挣扎”最终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
7、安娜悲剧原因:(1)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虚伪的贵族上流社会是根本原因;(2)伏伦斯基的情变是其悲剧的直接导火索;(3)安娜自身的矛盾是其悲剧的主观原因。
对伏伦斯基与对儿子的爱的矛盾,不能与上流社会斩断一切,既反抗又有一种负罪感,因不能离开上流社会而谴责自己。
本身既大胆追求爱情又不断谴责自己的心理矛盾;8、《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结构上、作者的心灵辩证法怎么体现、人物肖像描写)1)结构完整统一,拱形衔接天衣无缝,两套平行的线索互相呼应,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愿随波逐流,严肃地对待人生,按照自己的理想选择道路,这是安娜与列文的共同之处,也是小说中两条主要线索线的一个内在联系点。
安娜的人生追求以实现个人的爱、幸福为目标,列文的生活道路则以追求普遍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为目的。
在这种深层意义的对照上,列文的情节线可以说是安娜情节线的继续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