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服饰初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1
中华名族的服饰文化与美学价值中华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中服饰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服饰经历了不同的变迁和演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不仅反映出了民族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演变从秦汉的衣冠冢到唐宋的华服,中华民族的服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这些服饰没有只是在外观上的变化,更深刻的反映出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美学、政治等方面的特点。
民族融合的宋代,服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可以看到女性的裙子被补上驼峰形的线条,男性的特殊装饰被用于领口和裤腰带上。
这些图案和线条反映了民族融合和文化多样性。
到了明清时期,中式服饰逐渐被汉服所代替,如敞襟蓝色对襟着装。
汉服不仅在寓意上有所加强,还具有美学的价值。
二、美学价值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在服饰设计中,往往会运用到线条、图案和形状等元素,形成独特的美感。
例如,在古代服饰造型设计中,常常运用线条对称、中轴线、反复等要素,在造型上体现出了对于和谐、统一、平衡的追求。
汉字的不同笔画、点画的描绘,也常被运用到服饰图案的设计中,体现出了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此外,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也体现出了对于色彩美的追求。
传统的中式服饰中,常常运用到红色、黄色、绿色等明亮鲜艳的颜色,这些颜色带给人们积极乐观、充满活力的感受。
同时,在传统服饰中,也会运用到繁复的刺绣和金银线装饰,营造出贵族特有的高端感和优雅感。
三、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许多服饰在其背后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寓意。
例如春节期间穿戴的红色衣物,寓意着温暖喜庆的气氛,增添节日气氛;婚礼上穿戴的龙凤服,代表着夫妻恩爱、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
在服饰文化中,也有着严谨、礼让等传统文化的体现,如明清时期的“衣冠禁令”,规定不同身份的人穿着规格,彰显尊卑有序的礼仪之道。
总之,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部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
从中国古代服饰初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作者:耿沛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服饰入手,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从中发现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内涵与其影响,便于我们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意境的理解,进而研究其对当代中国审美的影响。
关键词:美学,古代服饰,意境[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222-01美是人们追求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自古以来,人们以雕塑、书法、绘画、诗词、音乐、建筑等艺术表现形式来体现自身对美的认识与追求。
住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服饰艺术可以说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与人一生相伴相依。
从第一张兽皮披挂在赤裸的人体上,到刺破荒蛮的骨针的出土以及项链串饰的发现,服饰艺术开始逐渐融入人的主观意识。
人的潜意识里有了对美的想象,原始的主观意识和对美的想象外化和凝结在服饰上,形成物态化的活动,正是这种原始的物态化的活动孕育着服饰美的胚胎。
中国素有衣冠古国之美誉,儒道互补是数千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主线索。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艺术理想、审美必趣上起着重要作用。
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思想强调更多的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孕育在服饰艺术领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国古代服饰艺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人认为“天”是外在的意志、理想、福地的化身和所在,“天”被视为神圣的、伟大的、无限的,人间事物由天所定。
古代服饰的形制和色彩分别体现了人对天的尊崇,乾为天,未明时为玄色(黑色),坤为地,为黄色,故上衣玄下裳黄。
古代服饰中尤其重冠,冠上为天,冠的形制更要体现对天的崇拜。
天子之冠有十二旒,每旒贯以玉珠十二颗,“十二”这个数字体现了人们对一年十二个月的天文观,由“十二”的观念引申到宇宙万物,概括出十二纹饰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礼制审美和生活习俗等等。
中国素有“衣冠故国”的美誉,早有《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一、龙凤纹样的服饰图案、体现着皇权的威严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富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古代,龙凤图案一直是皇权的专用纹样,成为权力的向征。
龙凤纹样在服饰中的运用超始于殷商时期,造形抽象怪诞;至春秋战国,龙凤纹样变得富有生气,并开始与皇族文化相融合;发展至唐代可谓繁荣期,龙凤纹样华丽精致,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描写的就是皇帝服饰中的龙纹图样,生动形象。
此后历代君王都以龙纹作为帝王服饰的纹样,且形式多变、造形丰富。
凤凰作为帝后服饰中的图案,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与皇帝的龙纹相呼应,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刺绣上,也体现在女性的头饰和发饰上。
唐宋以后,男性官服上也出现凤凰图纹,成为权力高低的象征。
龙凤纹样在服装中能经久不衰的运用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蓄藏着浓厚的中国味,深受人们和外国友人的喜爱,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对吉祥的渴望和世代相传的祝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云龙凤虎”等等都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印记和传统理念。
直到现代,龙凤图纹仍然是中国服饰中的重要纹样,在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服饰色彩的差别、彰显封建等级和时代审美趣味服饰色彩差异最为明显的应属古代官服,官服的色彩象征着官员品级的大小高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与美学传统服饰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服饰风格不断演变,但其所蕴含的美学理念却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与美学,从服饰的颜色、图案、材质和款式等方面来解析其独特之处。
首先,中国传统服饰在颜色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红色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象征着喜庆和幸福。
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和婚礼中,人们经常选择红色的服饰,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黄色、蓝色、绿色等颜色也常见于传统服饰中,每种颜色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共同构成了中国服饰美学的基础。
其次,中国传统服饰的图案设计也是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服饰常用的图案有云纹、龙凤纹、花鸟纹等等。
这些图案在服饰上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了中国人对吉祥和福寿的追求。
图案的设计精妙,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相融合,展现了中国服饰美学的独特魅力。
第三,中国传统服饰所选用的材质也是其美学的关键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多采用丝绸、棉麻等面料,这些材质质地轻盈,柔软舒适,能够凸显出人体的优美曲线。
丝绸的光泽感和棉麻的自然质感相互结合,使得传统服饰更加具有文化内涵。
同时,中国传统服饰注重工艺的精细,多以手工缝制,蕴含着匠人的智慧和艺术的精髓。
最后,中国传统服饰的款式也是中国服饰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传统服饰如旗袍、襦裙、汉服等都有其独特的款式和剪裁方式。
这些服饰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将古代的元素与现代的审美需求相结合。
传统服饰的款式优雅大方,能够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和男性的端庄,充分体现了中国服饰美学中的和谐与平衡。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与美学相辅相成,彼此交融。
从颜色、图案、材质和款式等方面来看,传统服饰无不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服饰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世界所瞩目。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时尚界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中国风格传统美学;色彩与面料在所有我们接触过的艺术门类中,没有一种艺术能像服装艺术一样与人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远古时期的兽皮加树叶到文明时期的绫罗绸缎,这些服装的发展历史显示出人类在穿着上的讲究,从色彩、材料到图案都要求精益求精。
素有“衣冠礼仪之邦”美称的华夏民族喜爱以“龙”为图腾,这些美称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基于最具民族、地域人文性及传统文化美学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影响。
有人就有衣,衣食住行中衣排在首位就可以看出服装对于人的重要性。
服装因其实用性存在又因审美性而得以发展,实用性包括遮羞、护体、方便、结实、舒适、保暖,审美性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服装美的变化而改变,随着人们审美水平不断的提高及时尚的转变,都反映出人们对于服装美的重视和永无止境的追求,最终形成了一门服装艺术。
传统的儒家美学——礼乐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的来源,并逐渐与老庄、玄学、佛禅等美学思想发展融合。
社会虽然不断的进步发展,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美学思想仍影响着当代设计师的各种视觉想象与实践。
现在,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正遭受到新观念、新技术以及国外各种艺术思潮的强大冲击。
所以,我们更要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不能盲目模仿外来服饰的美,而忘记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要想认识好中国古代传统的美学思想就必需把握清楚中国古代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首先是先秦时期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虽然先秦时期产生了很多的美学派别,但其中最主要的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派别。
它们即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
不少的美学家同时又是哲学家,他们留下了相当多的理论充实了古代设计美学思想,并且都是其中的精品。
这些丰富的思想遗产材料很宝贵并且涉及的范围很广,都是让现代设计师们值得仔细研究的。
其次是中国古代各门传统艺术(诗文、书法、音乐、戏剧、绘画、建筑等)不仅各自拥有独特的体系并且彼此影响,甚至相互包含。
例如,在园林建筑艺术中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美学价值审视
中国古代服饰源远流长,其美学价值在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就其审
美立场而言,中国古代服饰追求的是一种内敛、含蓄、尊贵的美学理念,以“简素、婉约、含蓄、典雅”为核心审美标准。
中国古代服饰的“简素”体现在服装的样式上,特别是在唐、宋两代,服饰主张“以
简为美”。
例如唐代的寿字袍,它的样式简单而不失华美,尤其是色彩上以淡雅明亮的色
调为主,以体现其简约、素净的美学境界。
“婉约”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标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古代服饰不仅仅是具有实用价
值的物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在美学上,服饰注重的是整体的形象,特别是在细节处
理上,强调化繁为简,抵制浮夸、夸张的审美倾向。
中国古代服饰更强调的是“含蓄”的美学价值,这显然与中国大多数文化与思想的内
向性、外生性,内籍意识有关。
在服饰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更大地考虑的是文化、历史、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综合考虑其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因素,体现出中国古代服饰的独有风格。
“典雅”则是中国古代服饰价值的一种高级形态。
讲究典雅的古代服饰,体现了中国
文化中“儒家”价值观与“道家”审美理念所蕴含的基本精神。
在样式上,以清秀、浓妆
淡抹、凝重、高雅、气度不凡等特征而著称。
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美学价值是丰富而深刻的,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
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服饰在追求美的同时,强调了身份、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风范和历史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其中,传统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服饰一直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观念。
本篇论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
一、色彩的审美中国传统服饰非常注重色彩的搭配。
在古代,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服饰的主色调几乎都是深色系的。
黑色、白色、灰色、暗红色等暗调的颜色被认为是成熟、稳重、庄重的象征。
而在现代,随着时代的变迁,明亮鲜艳的颜色也被引入到传统服饰中。
亮黄色、绯红色、宝蓝色等颜色被广泛使用,使传统服饰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
二、形态的审美在传统服饰的形态审美上,中国人非常注重“平衡、和谐、协调”的美学原则。
如汉族传统服饰——汉服,就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上下统一,形态非常平衡。
而蒙古族传统服饰则以宽松、舒适为主,造型简洁,颜色以灰、白、蓝为主。
再如藏族的传统服饰——藏袍,就以其独特的裁剪、绣花、合身等特点,表现了藏族人民的深厚文化底蕴。
三、图案的审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图案非常富有民族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信仰。
如汉族传统服饰上的云纹、龙纹、莲花纹等,代表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文化象征;而彝族传统服饰的“八卦、四象、五行、十二生肖”,则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有其独特的特点,它是中国古代文化、民族风情和历史背景的集中体现。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传统服饰也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通过了解和学习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还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彩色和美丽。
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哲学
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哲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
在
传统服饰中,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在对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生的追求,以及对宇宙万物的整体性思考。
例如,汉服的设计风格就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注重服饰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穿着者的身心和谐。
2.礼仪之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传统服饰中,礼仪的
体现尤为突出。
服饰的款式、颜色、图案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礼仪信息。
穿着者通过服饰表达对长辈、对朋友、对客人的尊重和关心,同时也展示自己的修养和品位。
3.地域特色: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区的文化特色也各有不同。
传
统服饰的样式、色彩、材质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地域特色,使服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人文风情等相互融合。
4.装饰之美:传统服饰注重装饰性,通过精美的刺绣、图案、配饰等手段来
增加服饰的美感。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但始
终保持着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服饰也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如新的材质、款式、色彩等,以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哲学体现了对和谐、礼仪、地域特色、装饰之美以及传承与创新的追求,这些理念在当今的服饰设计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与审美观念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与审美观念始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统。
通过对服饰的设计、材质的选择以及款式的独特性的追求,中国古代人民表达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尊严与美感。
本文将从服饰的种类、材质、设计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与审美观念展开探讨。
一、丰富多样的服饰种类中国古代的服饰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了衣、裳、冠、冕、履、袜等。
不同的服饰种类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文化背景。
比如,皇帝的衣冠就体现了尊贵与权威,而一般百姓的服装则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
二、精细的服饰材质选择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制作中,材质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服饰的整体质感和品质。
在早期,丝绸成为主要的服饰材料,因其柔软光滑的特性而备受青睐。
随着时代的发展,棉、麻、毛等材质逐渐被引入,丰富了服饰的材质选择。
材质的质地和颜色的搭配也成为了服饰设计的重要元素。
三、独特的服饰设计中国古代的服饰设计注重细节和独特性。
在古代,服饰的款式和剪裁经过精心的设计,以展现身份地位和美感。
如汉代的袍服的袖口,采用大袖设计,非常张扬。
而唐代的袍服则以腰部设计为亮点,突显女性的曲线美。
这些独特的设计元素为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独特魅力。
四、高雅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强调以中庸之道为核心,追求协调、谐美与均衡。
在服饰领域中,这一观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色彩搭配上,中国古代人民崇尚色彩的调和与平衡,偏好淡雅、自然的色调。
另外,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还注重服饰与人的身形相互烘托,追求服饰的“穿出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与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独特的服饰种类、精细的材质选择、独特的设计以及高雅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服饰艺术。
这些文化与观念不仅赋予了服饰独特的价值,更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智慧。
我们应该传承并发扬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让世人共同感受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与审美观念的魅力。
中国古代服饰设计的艺术思维与审美趣味中国古代服饰设计源远流长,秉承着独特的艺术思维与审美趣味。
这种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贯穿于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形式和款式上,更体现在服饰所传达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表达上。
一、以自然为灵感的设计中国古代服饰设计常以自然景物为灵感,将大自然的美妙融入服饰之中。
举例来说,古代中国人常以花鸟、山水等自然元素为图案,将其绣于衣袍之上。
这些图案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古代中国人认为自然是最大的艺术家,通过服饰上的自然图案,他们试图将自然的美妙传递给人们,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二、注重色彩的搭配与运用中国古代服饰设计十分注重色彩的搭配与运用,追求色彩的和谐与平衡。
古代中国人认为色彩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意境的方式,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他们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比如,红色被视为吉祥和喜庆的象征,常被用于婚庆服饰;黑色则被视为庄重和神秘的象征,常被用于丧葬服饰。
这种对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是为了传达一种情感和文化的内涵。
三、注重细节的雕琢与装饰中国古代服饰设计注重细节的雕琢与装饰,追求精致和独特。
古代中国人认为服饰是人们的第二张皮肤,通过细节的雕琢和装饰,他们能够展现自己的品味和身份。
比如,古代女子的汉服常常采用褶皱和腰带的设计,通过这些细节的处理,能够展现女子的柔美和婀娜。
另外,古代中国人还善于利用各种材质和工艺进行装饰,如丝绸、金银、玉石等,使服饰更加华丽和富有质感。
四、强调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体现中国古代服饰设计强调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体现,通过服饰的款式和装饰来展示人们的身份和地位。
古代中国人认为服饰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通过服饰的选择和搭配,能够凸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比如,古代官员的服饰常常采用龙纹和云纹等图案,以展示自己的权威和高贵;而普通百姓的服饰则注重实用和朴素,以体现他们的朴素和普通。
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服饰设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传统的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相结合。
青年文学家
从中国古代服饰初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
耿沛甲 许昌学院美术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本文从中国古代服饰入手,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从中发现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内涵与其影响,便于我们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意境的理解,进而研究其对当代中
国审美的影响。
关键词:美学,古代服饰,意境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222-01
美是人们追求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自古以来,人们以雕塑、书法、绘画、诗词、音乐、建筑等艺术表现形式来体现自身对美的认识与追求。
在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服饰艺术可以说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与人一生相伴相依。
从第一张兽皮披挂在赤裸的人体上,到刺破荒蛮的骨针的出土以及项链串饰的发现,服饰艺术开始逐渐融入人的主观意识。
人的潜意识里有了对美的想象,原始的主观意识和对美的想象外化和凝结在服饰上,形成物态化的活动,正是这种原始的物态化的活动孕育着服饰美的胚胎。
中国素有衣冠古国之美誉,儒道互补是数千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主线索。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起着重要作用。
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思想强调更多的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孕育在服饰艺术领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国古代服饰艺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人认为“天”是外在的意志、理想、福地的化身和所在,“天”被视为神圣的、伟大的、无限的,人间事物由天所定。
古代服饰的形制和色彩分别体现了人对天的尊崇,乾为天,未明时为玄色(黑色),坤为地,为黄色,故上衣玄下裳黄。
古代服饰中尤其重冠,冠上为天,冠的形制更要体现对天的崇拜。
天子之冠有十二旒,每旒贯以玉珠十二颗,“十二”这个数字体现了人们对一年十二个月的天文观,由“十二”的观念引申到宇宙万物,概括出十二纹饰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
“天人合一”还体现在服饰以宽大、飘逸、含蓄为美。
由“天”之神圣、伟大、无限所推演出来的“大”于是也成了一种美的境界。
中国古代服装一直以宽袍大袖为尚,把自然的人体隐藏于宽大的袍袖之中,给人以神秘、内敛之美,力求与“天”合而为一的神韵。
衣袖裙裳要宽大,如人两手舞动,则两宽大袖片随之飘动,形成气势。
人行走时,上体衣袖下体裙裳随之飘动,同样形成宽大之势,帝王豪绅尤以衣袍宽大为美。
基于此种审美观,中国古代服饰不追求立体感,而追求平面的“面”感。
在裁剪方法上不需做过多的分割组合去追求“体”的感觉。
所以,中国服饰的传统裁剪法为平面裁剪法,不同于西方流行的立体裁剪法。
二、中国古代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美
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
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只有充分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等级秩序的服饰才为美。
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
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
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同为裘服,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划分等级。
天子穿白狐裘,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庶民则穿犬羊裘。
自周以后,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但其基本形制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三、中国古代服饰艺术以华贵、精细、丰富为美
服饰艺术离不开审美艺术的一般规律,华贵、精细的服装与饰品无论在手感、体感、质地、光泽、色彩等方面,还是在工艺水平、适体状况、贵重程度、使用年限等方面,都给人带来更高程度的满足、愉悦、自信、富贵的审美感受。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织锦和不到一两重的素纱禅衣,河北出土的金缕玉衣,其工艺水平和审美价值均为后世所称颂。
唐时的百鸟裙,将多种鸟羽捻成线同丝一起织成面料再制成裙子,色泽艳丽,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会出现不同的色彩,堪称珍贵。
清时龙袍,在蓝素缎底上以孔雀羽铺底,用丝线将很细的珍珠串起来绣成龙,珊瑚球绣火,捻金线、银线等珍贵线材和五彩绒丝绣龙,不同部位大小龙共9条,大龙间绣有彩云、蝙蝠、八吉祥、暗八仙、八宝、三多纹、灵芝祝寿纹等。
前后襟下幅绣平水寿山福海纹。
各种材质、各种工艺达到完美组合,精美绝伦、令人惊叹。
衣冠古国的服饰瑰宝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四、服饰艺术具有具体化、个性化的审美特征
楚汉时的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先秦理性精神相辅相成的又一美学思想。
楚汉的浪漫不同于后世的浪漫,它的浪漫是因气势与古拙的结合,充满了整体性的浪漫。
一种具有运动感、气势恢弘而又古拙的服饰风格出现在服饰艺术的历史画卷上。
以楚国为代表的南方服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纹饰图案充满丰富的夸张力和浪漫的想象力。
汉朝的恢宏气势在服饰上形成朴实与舒放的独特风格,汉袍褒衣博带,宽袂如荫,曲裾如翼,气度深沉而庄严。
魏晋时期,随着玄学兴起、人们思想的觉醒,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身着大袖衫,敞领开怀,解衣当风,或捋袖至肩,或分襟露足,或褪衣出臂,或去冠散发等,这都是一些完全不合礼制,却比较个性化的服饰形象。
中国古代服饰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中国其他艺术及其美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形成了自身独立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
中国服饰古代艺术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风格特色存在于世界文化宝库中。
“衣冠古国”服饰之渊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体现和继承中国古代服饰精髓,是现代服饰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充分理解古代服饰深刻内涵,现代服饰才能融会贯通,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与模仿。
参考文献 :
[1]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4]徐清泉.中国服饰艺术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