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生物学特性与肝纤维化进展的关系 常秀娟
- 格式:pdf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4
!4<=>?4@>!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3.03.015P-I-R分型和Laennec分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组织学和预后的关系吕采红1,2,宋 铮1,2,罗 婧1,3,常秀娟2,杨永平1,21北京大学三○二临床医学院,北京100039;2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北京100039;3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消化科,北京100011通信作者:杨永平,yongpingyang@hotmail.com(ORCID:0000-0002-8307-1095)摘要:目的 研究P-I-R分型和Laennec分级评价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组织学改变,及两种评价系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连续筛选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来自14个中心的218例患者,病理(Ishak评分≥5分)诊断肝硬化接受抗病毒治疗72周完成2次肝组织活检,并符合P-I-R分型标准。
218例患者分为无肝细胞癌(HCC)组(n=186)和HCC组(n=32)。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
比较抗病毒治疗后HCC发生情况时,连续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检验;比较P-I-R分型与Laennec分级不同组间差异时,连续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并计算风险比(HR)和95%CI。
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HCC的累积发生率。
结果 抗病毒治疗72周后无HCC组和HCC组间P-I-R分型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
抗病毒治疗前后Laennec分级和P-I-R分型的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01)。
抗病毒治疗后,按照Laennec分级分为4A组(n=33)、4B组(n=71)、4C组(n=114),3组间PLT(H=36.429,P<0 001)、LSM(H=13.983,P=0.004)、Ishak评分(χ2=23.060,P<0.001)、HAI评分(P<0 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与HBV-DNA的相关性娄国平【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5(25)4【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HBV-DN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0例,将其按HBV-DNA水平分为5组(A组HBV-CAN<103 IU/L,B组103 IU/L≤HBV-CAN < 105 IU/L,C组105 IU/L≤HBV-CAN<106IU/L,D组106 IU/L≤HBV-CAN<108 IU/L,E组HBV-CAN≥108 IU/L),比较其血清HA、PCⅢ、Ⅳ-C、LN水平和肝纤维化程度,并进行HBV-DNA与肝纤维化指标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HBV-DNA水平患者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与肝纤维化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HBV-DNA与HA、PCⅢ、Ⅳ-C、LN相关系数分别为0.874、0.815、0.748和0.789(均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DNA与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乙肝肝纤维化判断应联合转氨酶等综合分析.【总页数】3页(P383-385)【作者】娄国平【作者单位】442000湖北十堰,十堰市太和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相关文献】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药物治疗前后肝功能、HBV-DNA载量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分析 [J], 袁学华;陈秀兰;张薇薇;陈光治;罗卉丽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与肝纤维化指标间相关性的研究 [J], 蔡文品;赵春;吴惠洁;金若珏3.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分别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HBV-DNA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J], 张丽丽;马欢;杨建波;罗玉君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荧光定量检测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 [J], 王涛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 [J], 徐锋;程德勇;蒋贻乾;肖强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纤维化指标间关系研究进展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每年有近百万人死于HBV感染引起的肝衰竭和肝细胞癌等相关疾病。
HBeAg 阴性慢性乙肝因其复发率高,疾病进展隐匿,临床转归差引起肝病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
有研究指出肝功能指标与肝纤维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就HBeAg 阴性CHB患者肝功能及纤维化指标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HBeAg阴性,慢性乙肝,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2006在中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全国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率为7.18% [1]。
每一年有近百万人因HBV感染引发的肝衰竭和肝细胞癌等相关疾病而去世。
其中HBeAg 阴性慢性乙肝因其复发率高,疾病进展隐匿,临床转归差引起肝脏病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
欧洲肝病指南提出对出现肝纤维化的 CHB 患者尽早的抗病毒治疗可以阻滞病情发展,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因此摸索能早期敏感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检验指标十分重要[2] 。
近年来,医学专家通过对肝纤维化、肝硬化大量医学实验研究发现一部分血清学指标具有对其诊断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常用的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及肝纤四项(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CIII)、Ⅳ胶原(IV-C))等。
国内林国贤[3]等人认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进展与肝脏炎症活动相关;肝功能显著损伤者,肝组织病理检查明显异常。
研究表明[4],ALT、GGT、ALP、TBIL、PA、CHE、白蛋白/球蛋白的增加或减少,与肝纤维化之间联系紧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作者单位:650011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通讯作者:杨兰艳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检测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和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Ⅵ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LN),并统计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
依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105拷贝/ml、≥105拷贝/ml 2组,并对组间肝纤维化指标进行t检验。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HA、PCⅢ、Ⅳ-C、LN含量均高于正常上限,HBVDNA与HA、PCⅢ、Ⅳ-C、LN间呈直线相关(r0.537,P0.033;r0.764,P0.002;r1.120,P0.001;r1.014,P0.001),2组间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肝纤维化指标间有相关性,随着患者体内病毒载量的增高,肝纤维化指标也呈增加趋势,抗病毒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对其同等重要。
标签:慢性乙型肝炎;HBV DNA;肝纤维化指标;相关性HBV-DNA是乙肝病毒感染最直接、特异性强和灵敏性高的指标,HBV-DNA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有复制和会传染,HBV DNA浓度越高表明病毒复制越活跃[1],肝纤维化是由慢性乙肝发展而来的,在正式升级为肝硬化之前,只要定期监测和随访并且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就能遏制病情的发展[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含量高低和肝脏纤维化指标之间的关系对治疗时机的选择及治疗措施的选取极其重要。
该研究对1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含量以及肝脏纤维化指标进行检测,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3]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20~68岁。
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含量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含量与肝组织病理之间的关系。
方法分析比较259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 含量与肝组织纤维化及炎症程度。
结果 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变程度与血清HBV-DNA定量水平并不相关(p>0.05),但HBeAg阴性患者则显著相关(p<0.0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BcAg胞浆阳性者HBV-DNA含量高。
结论血清HBV-DNA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出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程度,HBV-DNA含量在107拷贝数浆染色阳性率为98%。
这给乙肝患者,尤其是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 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HBV-DNA含量;肝组织病理;慢性HBV感染者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2002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一般人群中HBsAg流行率为9.09%,估计约1.2亿人为慢性HBV感染 [1]。
HBV在肝组织内并不引起明显损害,机体免疫反应,特别是淋巴细胞在清除HBV-DNA时损伤肝细胞才出现炎症过程。
因此血清中HBV-DNA含量与肝组织病变程度存在一定关系。
为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将昆明市传染病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进行肝活检病理检查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病例选择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昆明市传染病院进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259例,其中男性174例,女性85例,年龄14—52岁,平均28岁。
慢性HBV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
肝组织组织病理根据2000年西安肝病会议所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标准进行分级、分期,将肝炎病变依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分别分为0-4级和0-4期[3]。
中国乡村医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荧光定量检测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王涛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代表HBV复制,载量高低表示HBV复制的活跃程度。
肝纤维化是由肝内纤维组织过度沉积所致的缓慢进展病理过程,肝脏在修复愈合损伤的过程中均存在纤维化过程,纤维化过程长期持续最终导致肝硬化[1-2]。
目前,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肝脏病变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诊断金标准,但具有创伤性。
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IV)和层粘连蛋白(LN)是目前临床上常用于诊断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指标。
为了探究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荧光定量检测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120例(肝炎组),病情均符合2011年中华药学会肝病学会和感染学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1年版)”标准。
选择同期到我院行健康体检合格,且性别、年龄与肝炎组接近的120例为正常组。
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及家属自愿参加,并签署研究同意书。
肝炎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18~作者单位:313200 浙江德清县人民医院检验科通信作者:王涛,Email:467972919@ 82岁,平均(48.3±3.5)岁。
对照组男65例,女55例;年龄18~80岁,平均(48.1±3.4)岁。
1.2 检测方法两组均采用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美国AB I公司)检测血清HB V-DNA水平。
检测试剂购自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HA、PCⅢ、CⅣ、LN这4项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血清指标由杭州艾迪康实验室检查。
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说明书及仪器操作流程规范进行。
1.3 观察指标两组的血清HBV-DNA及HA、PCⅢ、CⅣ、LN四项肝纤维化指标,分析不同的血清HBV-DNA含量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 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和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摘要】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荧光定量检测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将我院2018年12月值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慢性乙肝患者设为肝炎组,将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组。
记录两组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并对比观察组不同HBV-DNA水平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分析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相关性。
结果在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比较上,肝炎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
患者HBV-DNA水平越高,则肝纤维功能水平越高,且C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与B组(P<0.05)。
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水平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肝炎患者肝硬化指标水平高于正常人,且患者HBV-DNA水平越高,肝硬化指标水平越高,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荧光定量检测;肝纤维化指标;相关性前言肝纤维化是肝内结缔组织在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下过度沉积引起的病理过程[1],这一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肝炎病毒感染,在患者病情得不到有效抑制下,肝纤维化会不断进展,甚至诱发肝癌,故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纤维化程度进行判断,以控制并逆转患者病情。
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虽然是临床上明确肝纤维化患者病情的主要手段,但检查操作具有创伤性,而肝纤维化指标能够避免对患者肝组织造成损伤,且有研究报道血清HBV-DNA水平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具有相关性[2],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在治疗与判断患者预后上提供参考。
基于此,我院主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DNA、肝纤维化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8年12月值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慢性乙肝患者设为肝炎组,而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组。
纳入标准:(1)肝炎组患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3]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2)正常组健康体检各项结果均合格;(3)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并同意加入研究。
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与HBV-DNA联合检测在慢性乙肝疾病进程中的应用价值作者:任婷玉廖奕浪林芳楠宋春丽王大明周义文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1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究肝纤维化标志物和HBV-DNA联合检测在慢性HBV感染后疾病进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诊断为HBV携带者58例(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7例(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患者34例(肝硬化组)的病历资料,检测并观察三组的肝纤维化标志物HA、PCⅢ、Ⅳ-C、LN和HBV-DNA载量,分析各指标之间及各指标与疾病进程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结果:肝纤维化四项指标HA、PCⅢ、Ⅳ-C、LN在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中的含量依次增加,HBV-DNA载量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中最高,其次是对照组;各指标在各组中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HA、PCⅢ、Ⅳ-C、LN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其中PCⅢ与Ⅳ-C之间为高度相关(rs=0.897,P<0.01)。
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HA、PCⅢ、Ⅳ-C、LN与HBV感染后疾病发展呈正相关(P<0.05),其中HA 与HBV感染后疾病进程显著相关(rs=0.548,P<0.01)。
HA、PCⅢ、Ⅳ-C、LN、HBV-DNA 单一检测对应AUC分别为0.925、0.929、0.916、0.899、0.630,联合检测对应AUC为0.959。
结论:HBV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呈现较高水平的复制,在肝硬化阶段复制水平降低。
肝纤維化四项指标在HBV感染后随着疾病发展含量升高,其含量与疾病发展呈正相关关系,HA、PCⅢ、Ⅳ-C、LN四项指标之间也具有正相关关系,其中PCⅢ与Ⅳ-C含量高度相关,HA含量与疾病进程明显相关。
联合检测肝纤维化四项血清学标志物与HBV-DNA载量可提高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含量与肝纤维化指标相关性探讨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间的相关性。
方法:检测4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和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四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并统计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
依血清HBVDNA水平将患者分为<103拷贝/mL、≤103-105拷贝/mL、≤105-107拷贝/mL、≥107拷贝/mL4组,并对组间肝纤维化指标进行q检验分析。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HA、PCⅢ、Ⅳ-C含量均高于正常上限,HBVDNA与HA、PCⅢ、Ⅳ-C间均无直线相关性(r=0.187,P=0.298;r=0.291,P=0.071;r=0.080,P=0.546;r=0.189,P=0.325),4组间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与肝纤维化指标间没有相关性,抗病毒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对其同等重要。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V;DNA;肝纤维化指标【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081-02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 HF)是继发于各种形式慢性肝损伤之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代偿反应, 它也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必经的病理过程。
慢乙肝患者体内乙肝病毒持续存在一直被认为是其肝脏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早期肝纤维化经及时合理的治疗是可以逆转的,正确认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肝纤维化指标间的关系对治疗措施的采取非常重要。
目前关于血清HBV DNA与纤维化指标间关系的报道不少,但结果各异,陈然峰[1]、孙涌[2]、骆子义等[3]学者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肝纤维化指标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有些学者持相反观点。
本研究检测了4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病毒DNA载量和肝纤维化指标,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的4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84例,女166例,年龄26~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