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选择的Meta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30.57 KB
- 文档页数:5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7月30日至2018年7月29日我院收治的40例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进行前后联合入路治疗,术后依据JOA评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同时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治疗优良率,并且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以及术后不同时间颈椎轴性症状评价。
结果:全部患者手术治疗时间为3至6小时,平均治疗时间为(4.5±0.7)h、术中出现血量为425至958ml,平均出血量为(580.6±130.5)ml;随访期间,患者各时间段治疗优良率有一定差异,随访3个月治疗优良率为80.0%(32/40);随访6个月治疗优良率为87.5%(35/40);随访12个月治疗优良率为90.0%(36/40);随访24个月治疗优良率为92.5%(37/40);患者接受治疗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0.0%,共计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例患者为吞咽困难、1例患者为声音嘶哑、3例患者为脑脊液漏、2例患者为截瘫;随访期间,患者各时间段颈椎轴性症状评价有一定差异,随访3个月颈椎轴性症状评价(一级27例、二级10例、三级3例);随访6个月颈椎轴性症状评价(一级33例、二级6例、三级1例);随访12个月颈椎轴性症状评价(一级35例、二级4例、三级1例);随访24个月颈椎轴性症状评价(一级36例、二级3例、三级1例)。
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可实现预期治疗效果,帮助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并发症较低,在后续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治疗优良率以及颈椎轴性症状评价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好。
【关键词】:前后联合入路;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效果;JOA评分前言:近几年,人们生活、工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以久坐不动为常见生活和工作状态,加上长期玩手机、玩电脑等生活方式,导致人们长时间缺乏应用的肌体锻炼,进而出现严重脊髓型颈椎病[1-2]。
伴有MRI-T2WI髓内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疗效分析李逸峰;徐宏光;肖良;杨晓明;赵泉来;徐子昂;孙秀民【摘要】目的:比较伴和不伴有MRI-T2WI髓内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于我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减压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伴和不伴有髓内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JOA评分及JOA评分缓解率差异;比较伴有髓内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颈椎前路和后路减压手术后JOA评分及JOA评分缓解率之间的差异.结果:10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髓内高信号发生率为71.28%.将101例患者分为高信号组和无高信号组,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JOA评分、JOA评分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及JOA评分缓解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72例伴有高信号的患者按照减压手术路径不同分为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JOA评分、JOA评分差值及JOA评分缓解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髓内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较不伴者预后差.颈椎前路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伴有髓内高信号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期刊名称】《皖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8)003【总页数】4页(P223-226)【关键词】髓内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手术入路【作者】李逸峰;徐宏光;肖良;杨晓明;赵泉来;徐子昂;孙秀民【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安徽芜湖 241001;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安徽芜湖 241001;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安徽芜湖 241001;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安徽芜湖 241001;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安徽芜湖 241001;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安徽芜湖241001;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安徽芜湖 2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5;R445.2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以脊髓受压为基本病理变化进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慢性疾病[1],保守治疗无效或神经损害症状进行性加重时需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MRI-T2加权像高信号范围与临床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髓MRI T2加权像高信号范围分级能否预测术后患者疗效。
方法计算机及手工检索中英文杂志,收集所有关于脊髓型颈椎病MRI T2加权像高信号与临床预后关系的文献,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综合的定量分析,软件为RevMan5.0.18。
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4篇。
均分为3组病例且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组间JOA评分比较,Meta 分析结果显示:无高信号组与单节段高信号组比较,P=0.82;单节段高信号组与多节段高信号组比较,P=0.03;无高信号组与多节段高信号组比较,P=0.0008。
表明术前MRI T2加权像多节段高信号组较单节段高信号组和无高信号组预后差,单节段高信号组和无高信号组术后疗效没有差异。
结论颈髓MRI T2加权高信号范围分级对脊髓型颈椎病(CSM)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磁共振高信号预后 Meta分析【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7-0022-03脊髓型颈椎病(CSM)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和/或椎间关节退变、骨赘形成长期慢性压迫脊髓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而出现一系列症候和体征,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MRI是目前公认的对CSM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但颈髓MRI T2加权像上局限性信号改变能否反映颈髓受压的病理变化及其预后一直存在着争论[1,2],所以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旨在评价颈髓MRI T2加权像上局限性高信号改变对CSM诊治及其预后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循证医学的支持。
1 资料与方法1.1纳入与排除标准1.1.1纳入标准在不考虑样本量大小的前提下,有关脊髓型颈椎病MRI T2加权像高信号与临床预后关系的队列研究要符合以下标准:(1)按照MRI T2加权像高信号的范围分为:无高信号(Normal)、单节段高信号(Focal)、多节段高信号(Mulsegmental)3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疗效摘要:[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疗效。
[方法]对20XX年6月~20XX年12月间在本院因CSM行颈椎手术治疗的患者111例,A 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4例;年龄44~75岁,平均岁。
B 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33例;年龄41~73岁,平均61岁。
C组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24例;年龄48~78岁,平均62岁。
依据随访结果,比较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颈椎弧度,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患者定期随访,时间3个月~5年,平均2年,三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颈椎D值术后即刻与半年、末次随访时A、C两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P=,P=,P=),B组与另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关键词:颈椎病; 手术方法; 临床疗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化、尤其是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发病率逐步增高,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手术方法分前路、后路以及前后路联合等多种方式。
本院对111例CSM患者分别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均获得了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20XX年6月~20XX年12月采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11例。
A 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组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44~75岁,平均岁;术前症状时间1个月~10年,其中9例超过5年,平均个月;2个椎间隙21例,3个椎间隙33例。
B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组33例,男24例、女9例;年龄41~73岁,平均61岁;术前症状时间1个月~10年,其中3例超过5年,平均个月;2个椎间隙3例,3个椎间隙3例,4个椎间隙3个椎体27例。
C组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组24例,男21例、女3例;年龄48~78岁,平均62岁;术前症状时间2个月~7年,其中6例超过5年,平均18个月;2个椎间隙3例,3个椎间隙21例。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研究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应用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及对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
方法:将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选择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50例。
A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B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术前术后的变化。
结果:两组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JOA评分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A组JOA评分改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合理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对提高CSM患者的JOA评分及优良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variety surgical approaches treatment in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and to improve the spinal cord function.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al cor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according to surgical approach, each group 50 patients. Group A was given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surgery, group B was given posterior cervical open-door laminoplasty, and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the operative time,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excellent rate of spinal cord and nerve function sets of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JOA score changing.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excellent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JOA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P<0.05); and postoperative JOA score of group A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of group B,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posterior cervical open-door laminoplasty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have better efficacy, a reasonable choice of a good surgical indications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the good rate of JOA score, an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CSM patients.[Key words]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Posterior cervical open-door laminoplasty; JOA score脊髓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占颈椎病的10%~15%[1],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渐呈年轻化趋势。
脊髓型颈椎病(前入路颈椎融合术)临床路径一、脊髓型颈椎病(前入路颈椎融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ICD—10:M47、101+G99、2*)行前入路颈椎融合术(ICD-9—CM-3:81、0200x0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病史:有颈脊髓、神经等压迫得临床症状。
2、体征:出现颈脊髓、神经等压迫得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得继发改变。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脊髓型颈椎病。
2、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01+G99、2*颈椎病(脊髓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需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3-5天。
1、必须得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颈椎正侧伸屈位片、CT与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术前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6天。
1、麻醉方式:全麻.2、手术方式:前入路颈椎融合术.3、手术内植物:前路钛板、Cage或后路螺钉、固定板(棒)、钛缆、钛网、人工椎间盘、各种植骨材料.4、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九)术后住院恢复5-11天.1、必须复查得检查项目:颈椎正侧位片。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选择的临床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占颈椎病的10%一15%,是以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引起相邻椎节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使该节段椎管矢径和有效管腔狭窄,以此构成对脊髓或脊髓支配血管的主要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造成患者生存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危及生命,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由于该病症状严重,且呈进行性加重,一旦延误诊治常发展成为不可逆性神经损害,因此原则上该病一旦确诊,应及时行手术治疗,以解除脊髓压迫,保护和改善脊髓功能。
因此,探讨本病手术治疗的方法、术式及其影响因素对手术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标签:CSM;手术治疗选择;临床研究本文就2010年到2014年在山东某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2例CAM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CSM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确切的临床依据。
全部病例均有脊髓受损征象,以锥体束症状为主。
一,手术治疗入院后完善全身体格检查和各项理化检查,评估全身状况,术前应详细耐心地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中可能遇到的不适,争取其密切配合,减轻其心理负担,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处理合并疾病,并请相关科室诊断治疗,选择适宜时间手术。
高血压病患者术前血压应控制在16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应控制在5.6-11.lmm。
营养不良的患者术前补充营养,力争将患者在术前调整到最佳状态,并预防应用抗生素(一般在术前半小时静脉滴注一次,手术超过2小时以上时术中再追加一次)。
术前适应性训练包括体位训练、气管和食管推移训练及卧床排便训练。
颈前路手术入路系经颈内脏鞘(包括甲状腺、气管与食管)和血管神经鞘间隙而抵达椎体前方,故术中需将内脏鞘牵向对侧,方可显露椎体前面(或侧前方)。
行颈前路手术者多采用右侧入路,术前进行气管移位训练有利于手术时用拉钩将气管从中线向左侧牵拉,暴露手术野,避免勉强用力牵拉造成术后气管组织水肿,发生呼吸困难而窒息。
轴性症状(axial syndrom,AS) -是指颈项部和肩背部的疼痛、酸胀、无力和僵硬等症状,在体格检查中可以有明显的压痛点和肌肉痉挛轴性症状(axial syndrom,AS) -是指颈项部和肩背部的疼痛、酸胀、无力和僵硬等症状,在体格检查中可以有明显的压痛点和肌肉痉挛.学术术语来源---不同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章亮点:1 现有研究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
2 文章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差异,结果发现,在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方面,前路手术优于后路手术;但后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低。
关键词:植入物|脊柱植入物|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后路手术|Meta分析|系统评价主题词:颈椎;外科手术;治疗结果;Meta分析摘要背景:大量研究已证实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疗效,但两种治疗方法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3 年第3期)、PubMed(1966年至2013年3月)、OVID(1950年至2013年3月)、EMbase(1966年至2013年3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至2013年3月)、万方数据库(1998年至2013年3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年至2013年3月),手工检索《中华外科杂志》等5种相关杂志,收集前路与后路手术比较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实验,由两名评价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2 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11个对照实验,共81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后路手术相比,前路手术治疗后JOA评分高(P < 0.000 01),神经功能改善率高(P=0.000 3),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P=0.007),但手术操作时间长(P < 0.000 01),出血量大(P=0.0007),临近节段退变发生率高(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P < 0.000 01),再手术率较高(P=0.003)。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对比分析发表时间:2016-07-25T10:14:16.6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作者:阿扎提[导读] 脊髓型颈椎病属于骨科常见疾病,据相关研究报道,该病占所有颈椎病的10%-15%。
阿扎提新疆塔城市人民医院外三科新疆 834700【摘要】目的: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并探讨其临床疗效。
方法:抽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0例患者采用前路入路的手术方式,设为A组;另40例患者采用后路入路的手术方式,设为B组。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JOA评分(14.7±2.1)分明显低于B组的(11.2±1.5)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入路的手术治疗措施可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术后恢复效果更好,值得积极推广。
【关键字】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临床疗效脊髓型颈椎病属于骨科常见疾病,据相关研究报道,该病占所有颈椎病的10%-15%【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该类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首先需要通过手术措施接触脊髓的压迫,进而保障脊髓的其他功能【2】。
然而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可达到不同的手术效果,通常采用前路入路以及后路入路的方式,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对脊髓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本次研究对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对照实验,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X线片、MRI、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3】。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一、发病机制和中医病因病机的修改与解读对于发病机制的认识,6位专家提出“脊髓损伤”为各种创伤因素造成的脊髓不同程度损害,通常由交通事故、摔伤、坠落伤等急性损伤造成,CSM 的脊髓受压或缺血属于慢性脊髓病变,当为“脊髓损害”,因此采纳专家意见,将“脊髓损伤”修改为“脊髓损害”。
同时,专家组采纳3 位专家补充完善脊髓受压的动静态因素的意见,将静态因素中“先天性椎管狭窄”修改为“发育性椎管狭窄”,“颈椎退行性变”修改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增加“韧带肥厚或骨化”的相关描述,将“脊髓前柱、脊髓后柱”更正为“脊髓前索、脊髓后索”。
另外,有专家提出将脊髓损害分为机械压迫和再灌注损伤,专家组结合已有文献和其他专家意见发现,脊髓损害多由机械压迫和缺血障碍引起,再灌注损伤多为颈椎病术后出现,故未予采纳。
CSM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关于分型的问题,专家们意见分歧较大,主要由于相关文献仍较少,经过轮咨询反馈和讨论,最后确定了目前的5个分型。
3位专家提出辨证分型中“气血不足证”较“脾胃虚弱证”能更全面概括以肢体痿弱无力、神疲乏力为主要表现的虚证患者,专家组查阅文献后采纳意见并修改补充。
2 位专家提出增加风寒痹阻证、肾虚血瘀证、实寒证、血虚证、阴虚证等证型,小组讨论后认为过于细化辨证分型并不利于临床推广和应用,问卷中5种分型基本已能概括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其他证型变化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用药,故此条意见未予采纳。
总体而言,关于CSM的中医证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诊断要点的修改与解读对于临床表现部分,5位专家提出颈痛和根性臂痛不是CSM的特征表现,专家组采纳意见并删除“脊髓型颈椎病早期以颈痛或根性臂痛为主”的描述,修改为“以间断、轻微肢体麻木,部分患者无明显功能障碍”为特征。
对于体征,1位专家提出下肢功能障碍不一定是最明显的症状,专家组采纳意见并进行修改。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部分,采纳专家意见将小标题修改为“影像学及其他检查”。
颈椎病误诊的Meta分析张弘;江园【摘要】目的:回顾颈椎病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文献,分析误诊误治的原因,为颈椎病的诊断和分型提供临床思路。
方法:检索2003年1—12月中文期刊数据库关于颈椎病误诊误治的临床病例报告、文献综述等。
统计误诊疾病资料,对数据进行提取分析。
结果:冠心病、脑梗死、眩晕症、梅尼埃病是几种主要的易误诊的疾病。
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分型。
结论:临床医师需加强对颈椎病及其分型的认识和掌握,减少颈椎病误诊的发生,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Objective:To review the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have been misdiagnosed as other diseases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misdiagnosis, then provide an clinical thinking for the medical diagnosis and medical classificatio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Methods:Searched the clinical case reports and reviews of the misdiagnosi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had been published during January 2003 to December 2013 from the Chinese Journal Database.Collected and selected the informations of misdiagnosed disease,then analyzed the data which extracted from the selected informations.Results:Coronary heart disease, cerebral infraction, vertigo and Meniere ’ s disease was the main misdiagnosed dise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ervical spondylopathy of vertebral artery, sympathetic cervical spondylosis was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ten had been misdiagnosed as other diseases.Conclusion:Clinicians have to reinforc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itsclinical classification for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misdiagnosis, avoid the unnecessary suffering and economic burden of patients.【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346-348)【关键词】颈椎病;误诊;Meta分析【作者】张弘;江园【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四川成都 61050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重庆 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是较为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3.8%~17.5%。
综述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几个热点问题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作为颈椎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发病率呈逐年增高。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正逐年增加,并有年轻化的趋势【1】。
颈椎病是50岁以上患者后天性致残最常见的原因,脊髓型颈椎病是55岁以上脊髓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类型【2】,其危害也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熟知。
脊髓型颈椎病多成进行性发展,对早期的脊髓型颈椎病行早期的手术干预,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
所以,对于脊髓性颈椎病尽早采取手术治疗,能预防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减少致残致障的机会,改善生活质量。
这里主要讨论几个颈椎后路手术中的几个热点的问题。
1、手术入路的选择: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按照入路不同主要分以下三种,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
前路手术主要通过切除病变突出的椎间盘,减压钩椎关节及咬除椎体后方增生的骨质,直接解除硬膜囊及神经根的压迫。
而后路手术除了直接减压后方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外,主要通过减压后方的骨性结构,扩大椎管容积,利用颈椎的“弓弦”作用,使前方受压的脊髓及神经根向后方“漂移”,从而达到间接减压的目的。
Hirais T, Okawa A等日本学者【4】前瞻性研究,收集1996、1998、2000及2002年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0例,收集1997、1999、2001及2003年行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6例。
经过5年以上的随访,统计比较两组病人的术前术后的JOA评分、术后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评估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结果显示:颈椎前路手术较后路手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臧磊,刘忠军,党耕町等【5】通过收集200 2 年7 月~ 2 003 年1 2月间颈椎病伴椎管狭窄经前路减压术后疗效不佳或症状复发的病例, 经分析后再次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并观察其近期疗效; 同时随机抽取19 85 年4 月~ 19 92 年5 月间病情相似而行后路减压的一组病例进行远期疗效随访, 对比两组术后疗效。
不同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王国旗;徐韬;盛伟斌;邓强;陈柯屹;宋扬;张恩丰【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背景:大量研究已证实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疗效,但两种治疗方法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
<br>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br>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3期)、PubMed(1966年至2013年3月)、OVID(1950年至2013年3月)、EMbase(1966年至2013年3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至2013年3月)、万方数据库(1998年至2013年3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年至2013年3月),手工检索《中华外科杂志》等5种相关杂志,收集前路与后路手术比较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实验,由两名评价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br>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11个对照实验,共81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后路手术相比,前路手术治疗后JOA评分高(P<0.00001),神经功能改善率高(P=0.0003),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P=0.007),但手术操作时间长(P <0.00001),出血量大(P=0.0007),临近节段退变发生率高(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P<0.00001),再手术率较高(P=0.003)。
两组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6)。
由于纳入研究数量有限且方法学质量不高,研究结果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
%BACKGROUND: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anterior approach and posterior approach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ere effective, but there is stil no conclusion in which one is better. <br> OBJECTIVE:To systematical y assess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anterior approach versus posterior approach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br> METHODS:The databases such as The Cochrane Library (Issue 3, 2013), PubMed (from 1966 to March 2013), OVID (from 1950 to March 2013), EMbase (from 1966 to March 2013), 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from 1978 to March 2013), WanFang Database (from 1998 to March 2013),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from 1999 to March 2013) were electronical y searched and five relevant journals were searched by hand to col ect the randomized control ed trials or non-randomized control ed trials about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anterior approach versus posterior approach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Two reviewers independently screened the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ve and exclusive criteria, extracted the data, and assessed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included studies. Then the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using RevMan5.2 software. <br> RESULTS AND CONCLUSION:A total of 11 control ed trials involving 814 patients were included. Meta-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posterior approach, postoperativ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were better (P<0.000 01), improvement rate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higher (P=0.000 3), the incidence of C5 root palsy was lower (P=0.007), but operation time was longer (P<0.000 01),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 g was larger (P=0.000 7),incidence of adjacent segments degeneration was higher (P=0.01),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higher (P<0.000 01) and the rate of secondary surgical procedures was higher (P=0.003) after anterior approach. Additional y,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P=0.56). For quantity limitation and low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included studies, this conclusion stil needs to be further proved by performing more high-quality and large-scale randomized control ed trials.【总页数】8页(P637-644)【作者】王国旗;徐韬;盛伟斌;邓强;陈柯屹;宋扬;张恩丰【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83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观察颈椎不同入路方式减压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J], 白庆龄2.颈椎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Meta分析 [J], 游景扬;郑勇;陈明;范江荣3.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两种不同入路治疗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疗效的Meta 分析 [J], 赵应录;韩磊;李勇男;毛勇;柳德斌;高秉仁4.颈椎不同入路方式减压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研究 [J], 李少林;杜文征;李卉;王伟;李猛林5.不同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J], 王国旗;徐韬;盛伟斌;邓强;陈柯屹;宋扬;张恩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述・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研究进展李创吴斌郑启新摘要脊髓型颈椎病可导致颈脊髓功能障碍,常需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前后路联合手术和微创手术。
前路手术的优点在于可直接切除颈脊髓前方致压物,减压效果明显,植骨融合率高,可减少生理曲度丢失发生率;缺点在于颈脊髓前方严重长节段压迫存在减压不充分的问题。
后路手术适合多节段颈脊髓重度受压患者,属于间接减压,减压较为充分且安全;缺点在于可引起颈后轴性痛、C5神经麻痹、颈脊髓神经损伤、颈椎生理曲度难以保持等并发症。
颈脊髓前后同时严重压迫的患者通常需要行前后路联合手术。
围较小。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手术;颈椎后路手术DOI:10.3969/j.issn.1673-7083.2020.06.005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及其邻近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对脊髓或其供血的血管产生直接压迫,以及剧烈活动或不良姿势的影响,导致相应节段脊髓受压或缺血,从而产生脊髓功能障碍,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1]°脊髓型颈椎病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者可出现排便、排尿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
脊髓型颈椎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治疗方式分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术式复杂多样,其选择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就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颈椎前路手术1.1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金标准°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由ACDF衍生而来,可以更加充分和广泛地解除颈脊髓压迫,但手术操作较ACDF更困难,术后发生并发症可能也更大,包括脊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钛网塌陷甚至移位等2°Banno等3报道,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时,行ACCF的临床结果较ACDF差°Katz 等4报道,与ACDF相比,ACCF术后30d的再手术率和再发病率均显著增高°Wang等5的meta作者单位: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通信作者:郑启新E-mail:****************微创手术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优点,但适应证较严格,应用范分析研究发现,行ACDF和ACCF均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ACDF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C2〜Cobb角、融合率、移植物沉降等指标均优于ACCF患者,其原因在于ACDF提供了更多固定点°同时,就减少并发症而言,采用ACDF的效果更满意°1.2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传统的前路ACDF和ACCF手术常需使用钛板固定,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吞咽困难,为减少该并发症发生,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应运而生°Xiao等报道,使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于使用传统钛板cage°Shen等7报道,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行ACDF与传统的颈椎钛板cage 具有相同的手术疗效,但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降低°对于有症状的邻近节段退变且符合前路手术条件的患者,从生物力学和手术结果考虑,使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可能是更好选择°1.3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F和ACCF虽然可以通过减压和融合有效保护颈脊髓的神经功能,但却使颈椎活动度显著降低,同时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