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食品添加剂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37
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在生产、加工、销售食品过程中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
第三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遵循安全性、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原则,不得对人体造成危害。
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采购与储存第四条企业应从正规渠道采购食品添加剂,并确保所购添加剂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第五条采购食品添加剂时,应查验供应商的合法资质,并索取产品合格证明及相关质量安全文件。
第六条食品添加剂的储存应符合以下要求:储存场所应干燥、通风、避光,防止添加剂受潮、变质。
应分类、分架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储存条件应符合添加剂的标签说明。
第三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第七条企业应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明确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量和使用方法。
第八条使用食品添加剂应遵循以下原则:不得使用未经国家批准的添加剂。
不得超范围、超量使用添加剂。
不得使用添加剂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第九条企业应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添加剂名称、使用量、使用时间、操作人员等。
第四章食品添加剂的标签与说明书第十条食品添加剂的标签应符合国家有关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规定,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名称、成分、使用范围、使用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及联系方式等。
第十一条食品添加剂的说明书应详细说明添加剂的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不得夸大宣传或误导消费者。
第五章食品添加剂的监督检查第十二条企业应定期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三条企业应配合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添加剂的采购、使用、储存等信息。
第十四条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企业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添加剂,并按照规定进行整改。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企业违反本制度规定,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对于因使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企业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漂白剂、增白剂与杀菌剂知识问答食品中惊现吊白块吊白块化学名称为甲醛次硫酸氢钠,亦称吊白粉、雕白块、郎轧来脱等,白色粉末,是工业生产中的漂白剂和还原剂,原本主要用于印染工业作拔染剂。
吊白块在常温下较为稳定,它在水中或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如60℃以上开始分解出甲醛、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在食品生产中吊白块被排除在法定食品添加剂外,严禁在食品中使用。
近年来,一些不法食品生产者为提高食品的白度,在米粉、粉丝、豆腐、虾仁、腐竹等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入吊白块,将其用于食品加工,以起到漂白、增色、改善食品口感及防腐等造假作用。
由于甲醛会残留在食品中,这样就造成原生质毒物污染食品,危害人体健康。
据了解,有些地方出售的馒头、凉粉、粉皮、腐竹、糖果生产中都加有吊白块,应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吊白块分解产生的甲醛含有较高毒性。
人食用含吊白块的食品,会引起过敏、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轻者头晕、咳嗽、呕吐、上腹疼痛,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休克、残废,甚至死亡。
食用此类食品还可能导致肺水肿、肝肾出血及血管周围水肿等,以及皮肤发生角化表黑、湿疹、过敏性皮炎等,会严重损坏人体肾脏、肝脏,严重的可导致癌症和畸形病变。
一次性食用10克吊白块,就会有生命危险。
什么是漂白剂能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色素退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添加剂称为漂白剂。
漂白剂通过还原等化学作用消耗食品中的氧,破坏、抑制食品氧化酶活性和食品的发色因素,使食品褐变色素退色或免于褐变,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漂白剂在食品加工中有什么作用食品的色、香、味一直为消费者所关注,尤其是将色泽列于第一,可见颜色对食品的重要性。
在加工蜜饯、干果类食品时,常发生褐变作用而影响外观。
这时就要求防止色变成褐色。
因此,漂白在食品工业中,对于食品色泽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已利用熏硫来保藏与漂白食品。
食品中常用漂白剂有哪些食品中常用漂白剂有:硫磺、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
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手册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 (3)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3)1.2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意义 (4)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4)2.1 遵循法律法规 (4)2.2 保证食品添加剂安全有效 (5)2.3 遵循适量原则 (5)第三章食品添加剂的审批与监管 (5)3.1 食品添加剂的审批流程 (5)3.1.1 申请材料提交 (5)3.1.2 材料审查 (6)3.1.3 安全性评价 (6)3.1.4 公开征求意见 (6)3.1.5 审批决定 (6)3.2 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体系 (6)3.2.1 法律法规体系 (6)3.2.2 监管机构 (6)3.2.3 监管手段 (6)3.2.4 信息公示 (6)3.3 监管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6)3.3.1 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 (7)3.3.2 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 (7)第四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与限量 (7)4.1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 (7)4.2 食品添加剂的限量标准 (7)4.3 食品添加剂的标签标识 (8)第五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风险与防范 (8)5.1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风险来源 (8)5.1.1 原材料污染 (8)5.1.2 生产工艺问题 (8)5.1.3 使用不当 (9)5.1.4 标签标识不清 (9)5.2 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9)5.2.1 原材料质量控制 (9)5.2.2 生产过程监管 (9)5.2.3 使用规范 (9)5.2.4 标签标识管理 (9)5.3 食品添加剂安全事件的应对策略 (9)5.3.1 监测预警 (9)5.3.2 应急处置 (9)5.3.3 信息发布 (9)5.3.4 法律法规完善 (10)第六章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 (10)6.1 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健康 (10)6.2 食品添加剂与过敏反应 (10)6.3 食品添加剂与慢性疾病 (10)第七章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 (11)7.1 食品添加剂的化学检测方法 (11)7.1.1 光谱法 (11)7.1.2 色谱法 (11)7.1.3 电化学法 (11)7.2 食品添加剂的生物学检测方法 (11)7.2.1 微生物法 (12)7.2.2 酶联免疫吸附法 (12)7.2.3 生物传感器法 (12)7.3 食品添加剂的快速检测技术 (12)7.3.1 光学快速检测技术 (12)7.3.2 质谱快速检测技术 (12)7.3.3 便携式检测设备 (12)第八章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12)8.1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工艺 (12)8.1.1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12)8.1.2 生产过程控制 (13)8.1.3 产品精制与包装 (13)8.2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控制指标 (13)8.2.1 理化指标 (13)8.2.2 微生物指标 (13)8.2.3 毒理学指标 (13)8.3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许可与认证 (13)8.3.1 生产许可 (13)8.3.2 认证 (13)第九章食品添加剂的国际标准与法规 (14)9.1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概述 (14)9.1.1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的重要性 (14)9.1.2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制定机构 (14)9.1.3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的主要内容 (14)9.2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体系 (14)9.2.1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构成 (14)9.2.2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特点 (14)9.2.3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实施 (14)9.3 我国食品添加剂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14)9.3.1 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现状 (14)9.3.2 我国食品添加剂法规现状 (15)9.3.3 我国食品添加剂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措施 (15)第十章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与消费者教育 (15)10.1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指导 (15)10.1.1 遵守法规标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保证其使用范围、用量和使用方式符合规定。
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管理,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食品生产、食品经营、餐饮服务等活动中的食品添加剂采购、储存、使用、处理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食品添加剂的采购、储存、使用、处理和监督管理应当遵循合法、合规、安全、有效、透明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采购第五条食品添加剂的采购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购的食品添加剂应当具备合法的生产经营资格,具备相应的生产许可、卫生许可等证件。
第六条食品添加剂的采购应当建立采购记录,记录应当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供应商等内容。
第七条食品添加剂的采购应当建立质量验收制度,验收记录应当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供应商等内容。
第八条食品添加剂的采购应当建立供应商评估制度,对供应商的合法性、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
第三章食品添加剂的储存第九条食品添加剂的储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具备相应的储存条件,确保食品添加剂的质量安全。
第十条食品添加剂的储存应当建立储存记录,记录应当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内容。
第十一条食品添加剂的储存应当建立储存管理制度,明确储存责任人,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储存安全。
第四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第十二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安全、有效、适量的原则。
第十三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当建立使用记录,记录应当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使用日期、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等内容。
第十四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当建立使用管理制度,明确使用责任人,确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
第五章食品添加剂检验方法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先分离再测定分离——蒸馏法:溶液萃取法、色层分离法测定——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GLC HPLC测定意义:为了保障食品安全。
第一节防腐剂的测定防腐剂——是指能防止食品腐烂、变质,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繁殖,延长食品保存期的一类物质的总称。
一,苯甲酸及其盐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P174原理--样品中的苯甲酸在酸性条件下可随水蒸汽蒸出,与样品的非挥发组分分开,然后用硫酸和重铬酸钾溶液处理,使苯甲酸以外的其他有机物氧化分解,将此氧化后的溶液再次蒸馏,用碱液吸收苯甲酸。
纯净的苯甲酸钠在225nm处有最大吸收,测定吸光度值并与标准品比较即可计算处样品中苯甲酸的含量。
二.山梨酸及其盐的测定氧化比色法-- P175原理---样品中的山梨酸在酸性溶液中,用水蒸气蒸馏出来,然后用K2Cr2o7氧化成丙二醛和其他产物,丙二醛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生成红色物质,颜色的深浅与山梨酸含量成正比(530nm下测定)第二节抗氧化剂的测定BHA与BHT的分离P179样品以正己烷提取,通过硅胶柱,用正己烷淋洗,按100ml测定BHT,用无水乙醇淋洗,弃取最初5ml 用100ml测定BHA第三节发色剂的测定一,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法P187原理——样品经过沉淀蛋白质、去除脂肪后,在弱酸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燃料,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38nm,且色泽深浅在一定范围内与亚硝酸盐含量成正比,可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第四节漂白剂的测定一、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国标中第一法)P191原理---亚硫酸盐与四氯汞钠反应生成稳定的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作用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50nm,且色泽深浅在一定的范围内与二氧化硫含量呈正比,且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