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文学史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6
简说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史的分期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
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
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
《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
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
《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
除短歌外,物语在这一时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竹取物语》、《落洼物语》、《字津保物语》等“虚构物语”和《伊势物语》、《大和物语》等“歌物语”,以及集两者大成者的《源氏物语》。
这一时代随笔、日记文学也很发达,代表作有《枕草子》、《蜻蛉日记》等。
中世、近世文学,包括镰仓、室町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文学。
日本中世纪是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
武士阶级的兴衰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
日本称镰仓、室町时代为“中世”,称江户时代为“近世”,前者以日本封建社会的确立与发展为标志,后者以封建社会由鼎盛走向衰落为标志。
镰仓、室阿时代表现武士阶级战斗历史的军纪文学流传甚广,出现了《平家物语》、《义经记》、《太平记》等。
随笔、纪行、日记文学受隐遁思想影响,代表作有鸭长明的《方文记》、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等。
镰仓时期在后鸟羽院主持下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表达了“余清”、“妖艳”的美。
日本文学史感想日本文学史感想学习了一学期的日本文学史,虽然不能说有太深入的了解,但加深了我对日本文学的兴趣。
以前一直觉得,日本的好多东西都是向中国学过去的,所以,日本文学应该跟中国文学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可是,学习过之后才发现,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不论她曾经想谁学习过,向谁借鉴过,当她把所有的东西集中在自己的土壤里,慢慢浇灌,培育之后,最终会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所以,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模仿,借鉴,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让它融入自己的思想,把它变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就像说起中国古代文学就会想起唐诗一样,说起日本文学,就不得不会想起俳句。
刚学日语时,接触的第一首俳句是松尾芭蕉的“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
当时印象很清楚,觉得这首俳句写得太简单了,“一只青蛙跳进古池,扑通一声”,虽然很形象,但正是因为太形象,好像没有什么美感,而据说,这首俳句在日本非常有名,真是让我大跌眼镜。
因为我觉得这跟唐诗宋词根本没有可比性。
没有李白诗的豪迈,也没有柳永词的凄婉,简直就是毫无意境。
而且居然只有一句话,就能称得上是文学作品,实在是让我觉得吃惊。
但跟老师一起学习文学史后,让我逐渐对它有所了解。
特别是在老师向我们介绍日本文学的理念「明き、浄き、直き、誠の心」之后,我再次品读芭蕉的这首俳句,轻轻闭上眼睛,靠在椅子上,脑袋中一片空明,然后想象眼前是一个寂静的黄昏,夕阳打在一汪清幽的池水上,水底的青苔和水草给池水涂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色的水晕,在周围都一片静谧之时,一只青蛙扑通一声打破了这寂静,池水发出发出一声声响,水波一圈圈散开,让人心神荡漾,空气中还回荡着水波的回声...只是,到底怎样的一种声音呢,我发现自己居然无法用语言来将这种声音表达出来。
也许,这也就是俳句的魅力所在吧。
想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但最后还是因为词穷而止于嘴边,最后只能感叹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啊!因为任何恰当或是符合意境的语言最终都只是破坏了这种美而已。
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日本文学的发展历史没有中国文学那么久远,在思想上的认识也不是像西方那样前卫。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
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篇一摘要: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
继竹内好之后,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章涉及这一论题,进入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
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20世纪日本;中日现代文学研究;比较视野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4-0116-02一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特殊的文化关系和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紧张的民族矛盾,使日本人在打量现代中国和中国文学时,就特别关注中日之间的文化、文学关系,比较早的像井东宪的《中华民国的新文艺——与日本文艺的关系》(《都新闻》,1929.2.13-15)、泽村幸夫的《支那小说家的日本女性观——从张资平的作品谈起》(《东洋》34—6.1931.6)、中村光夫《鲁迅与二叶亭》(《文艺》,1936.6,收入《文艺读本·鲁迅》)、山东赋夫在《读卖新闻》(1936年10月22—25日)上发表的《鲁迅与我国文坛》等都显示了关注中国和日本文学关系的新视角。
不过,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无疑是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
纵观竹内好的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终内含着比较的视角。
他从鲁迅那里,竹内好找到了自我反省和批判的契机,并由此展开对亚洲的近代化问题的思考。
浅谈日本文学国金1221班李亚宁 2012161314日本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
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非常大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19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
日本文学一般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上古文学、中古文学以及近现代文学。
上古日本文学兴于八世纪,日本直到中国的汉字传入之后才开始有书写系统,但在最早汉字尚未能适用于书写日语时,中国文言文仍是唯一的文学形式。
直到后来才发展出能够用于表记日语的万叶假名(万叶仮名) 。
此时在文学创作上所使用的日文,无论在语法和音韵等方面皆与后来的日文有明显的差别。
甚至同时各地已经出现明显方言上的差异。
古典日本文学兴于九世纪至十二世纪,古典日本文学的经典名著《源氏物语》。
古典日本文学与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时被誉为“日本艺术与文学的黄金时期”。
女性文学家紫式部的著作《源氏物语》被视为当时最杰出的经典名著,该书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
此外同时代重要的文学作品尚有905年的《古今和歌集》(为一部和歌总集)以及990年代由另一位女性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散文集,描述对生活、感情与贵族生活等的观察与感想)。
伊吕波(いろは)是一首排列日文假名的全字母句(“いろは”是该诗歌的首三个音),同样创作于平安时代前期。
相较于同时期中国正处于唐宋的诗歌黄金时期,当时的日本并没有杰出的诗人,诗歌大都是宫中朝臣或女性所创作,而贵族气息则反映在诗歌的端庄、老练,并注重修辞表达情感上。
中古日本文学兴于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近代日本文学明治、大正、昭和时期文学(1868年-1945年)近现代文学日本文学的特点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
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
日本文学概说日本文学史奈良时期(8世纪)最早的文学典籍是《古事记》、《日本书纪》及《风土记》。
前两部著作追记了日本国史,后一部则记载了日本各地自然状况、风土人情。
两者均收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生动的古歌谣。
稍后出现的汉诗集《怀风藻》标志着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而和歌集《万叶集》的编撰成功则代表着日本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平安时期(8~12世纪)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大量汉诗文集相继问世,汉文学热持续一个世纪之久。
敕撰诗集《古今和歌集》恢复了日本民族诗歌的地位。
与此同时,散文创作硕果累累:《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开辟了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条道路,《宇津保物语》开长篇物语的先河,这就为物语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源氏物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出自女作家紫式部之手。
作者以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源氏苦乐掺半的一生及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人生无常的佛学观和以哀为极至的美学观。
除紫式部外,许多女作家的作品都于此时脱颖而出,如《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更级日记》等。
这些日记成为日本后世文学中私小说的滥觞。
女性散文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作者观察之敏锐细腻,用笔之纤柔清丽,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此期散文创作的最后收获是佛教说话集《今昔物语》和历史物语《大镜物语》。
这些物语一改王朝物语的纤弱文风,拓展了物语文学表现的范围。
镰仓室町时期(12~16世纪)随着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贵族和歌文学走向衰落。
1205年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虽与《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毕竟是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连歌和俳谐的兴起。
二条良基、山崎宗鉴等人确立了连歌、俳谐的文学地位。
散文方面也出现了描写新兴武士生活的军记物语和抒发隐遁者之情的僧人随笔。
军记物语中臻于成熟的经典之作是记述平、源两大武士集团兴衰始末的《平家物语》。
小说刻画了平清盛等骁勇善战的武士英雄形象,再现了他们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客观上反映了贵族社会向武士社会转变的时代本质。
日本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口头文学的原初阶段,已形成三个系列:一是咒语、祝词系列,二是神话、传说系列,三是原初歌谣系列。
这些口头文学是以不自觉的生活意识为中心,与劳动、信仰和性欲的意识结合得非常紧密。
从本质上说,它们只不过是当时实际生活的自然胚胎。
口头文学是口诵传承,并无文字记载,只能依靠考古学家的发现、民俗学的考察和后世记录下来的文献,来窥视上代口头文学的状况。
最早的文字文学出现在奈良(710-794)。
日本于285年从我国最初传入汉字和典籍,经过长期的吸纳和应用,首创了用变体汉文或纯体汉文来书写的文字文学——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两书简称·《记·纪》)它们经过朴素的、一定程度的文学润色,记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原初歌谣等口头文学,并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格。
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们仍属于史书类。
日本第一部汉诗文集《怀风藻》、和歌总集《万叶集》的问世,展现了日本奈良时代的抒情文学的世界。
平安时代(794-1192)贵族社会形成,男性贵族更多使用汉文创作汉诗文,认为是一种高尚的、有常识教养的表现。
所以平安时代初期出现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等一大批汉诗文集,汉诗文一度占据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主流地位,曾出现过“汉风化”的风潮。
但是,日本最早的小说模式——物语文学的诞生,改变了迄今以汉文书写的习惯,改用新创造的和文(假名文字)来书写。
物语文学最初分虚构物语(如《竹取物语》)和歌物语(如《伊势物语》)两大类。
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是集这两类之大成,它不仅成为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大地推动了日本古代散文文学的发展。
散文文学,除了物语文学这一形态之外,还出了与《源氏物语》成为古代日本文学双壁的,同样是女性的清少纳言创作的随笔文学《枕草子》,还有王朝女性日记文学《蜉蝣日记》、《和泉式部日记》、《紫式部日记》等,作者都是后宫的女官,她们为日本古代文学增添了异彩。
而且同时期,还诞生了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从此,私撰和歌集、敕撰和歌集也流行起来,逐渐反拨以汉诗为主体的风格,形成“和汉并存”的局面,迎来了和歌中兴的时期。
浅论日本近现代文学摘要:日本文学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从明治维新以来, 日本全面吸取西方文明, 完成了文化上的急剧变革,并最终形成如今的近现代文学。
本文主要就日本文学的历史、近现代文学发展及主要作家流派进行阐述。
1、日本文学的起源与历史:日本文化的根是从中国来的,从隋代开始,日本各代天皇都大量向中国输送文化取经者,这种情景一直持续到南宋灭亡忽必烈征讨日本为止。
日本人是最好的学习者,他们永追求着最先进的文化,并且极为迅速的进行改善与吸收,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如烙印一般的刻在日本人的文化基因里。
由于日本在历史上长期的动荡,自圣德皇太子以后,日本剔除了中国儒家学者视为珍宝的“仁”,而把忠、勇、毅思想加以放大,这三种思想也成为日本武士道文化构成的基础。
日本社会讲“礼”,对于“礼”的执着可以和中国西周相媲美。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仁”思想的抛弃也造成了日本文化对于弱者的极大蔑视。
2、日本近现代文学发展:2.1、日本近现代的划分要研究日本的近现代文学史,首先我们要清楚日本的近现代是如何划分的。
一般来说,日本把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到1926年(昭和元年)称为近代,从1927年到现在约80多年称为现代。
2.2、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及特点:近代日本是亚洲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
它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日本近代文学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成长发展起来。
它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在短短的几十年(从明治维新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间,就完成了欧洲近代文学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所经历的过程。
近代日本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依附于封建天皇制所表现出来的软弱性以及日本近代社会的急速发展,致使日本近代文学呈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派别众多,纷纭万状,文学呈现复杂的局面;一是进步的、民主的文学由于政治力量薄弱,又处在急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条件中,不能形成强大的文学力量。
日本文学史结课感想第一篇:日本文学史结课感想结课感想本学期学期了张如意老师教授的日本文学史,虽然不能说对日本文学有了深入的了解,但加深了我对日本文学的兴趣。
日本文学史从主要的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代文学,从大和时代到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前,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学。
此时日本文化与文学深受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唐朝文化的影响。
主要的成就有《万叶集》、《源氏物语》等。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诗歌总集,它的地位堪与中国的《诗经》相似。
全书20卷收录4500余首诗歌,通篇使用“万叶假名”记录,内容广泛地反映了日本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初期的社会生活,对当时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男女之间的爱情、自然风物以及中日友好往来的史实等,都做了生动真实的描述。
《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物语文学的典范,日本古典文学的优秀代表作。
作者紫式部是平安时代的著名女作家。
小说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贵族公子光源氏和他周围女性的悲欢离合以及自身在宫廷的兴衰荣辱的故事,展现了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对日本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日本近代文学,从明治维新开始到20世纪初。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结束了封建社会,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迅速成为军事强国。
此时的日本文学主要受到欧洲文化与文学的影响。
先后出现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以及社会问题小说等,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作品,并反过来对我国“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个阶段是现代文学,指20世纪初到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战败投降之间的文学。
这个时期的日本文学主要有两派,一是左翼文学,一是艺术派。
艺术派早期以新感觉派为代表,主要作家是横光利一与川端康成,后期以新兴艺术俱乐部成员为代表,主要作家是横光利一、小林秀雄、同舟桥圣一等,标榜艺术至上,反传统,寻求新的形式与手法。
左翼文学以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为代表,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与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被称为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复习笔记摘要目录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一、日本历史分期 (1)1.早期历史 (1)2.封建社会 (1)3.近代社会 (1)4.战后社会 (1)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1.上古文学 (1)2.中古文学 (2)3.中世纪文学 (2)4.近世文学 (2)5.近代文学 (2)第一章上古文学 (3)一、散文 (3)1. 神话等 (3)2.祭祀文学 (3)二、韵文 (3)1.记纪歌谣 (3)2.《万叶集》 (3)3.汉诗文 (3)第二章中古文学 (4)一、散文 (4)1.物语文学 (4)2.说话 (4)3.日记文学 (4)4.随笔 (4)二、韵文 (5)1.汉诗 (5)2.和歌 (5)3.歌谣 (5)三、艺能 (5)1.雅乐 (5)2.田乐 (5)3.猿乐 (5)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一、散文 (6)1.物语文学 (6)2.说话 (6)3.随笔 (6)4.日记.纪行(游记) (6)二、韵文 (7)1.和歌 (7)2.连歌 (7)3.歌谣 (7)4.汉诗文 (7)第四章近世文学 (8)一、诗歌 (8)1.俳谐 (8)2.狂歌 (8)3.川柳 (8)4.和歌 (8)5.国学 (8)二、戏曲 (8)1.净琉璃 (8)2.歌舞伎 (8)三、小说 (8)1.假名草子 (8)2.浮世草子 (8)3.读本 (9)4.洒落本 (9)5.人情本 (9)6.滑稽本 (9)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一、日本历史分期1.早期历史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古坟时代(300——600)2.封建社会飞鸟时代(600——710)奈良时代(710——794)平安时代(794——1190)镰仓时代(1190——1334)南北朝时代(1334——1392)室町时代(1392——1573)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江户时代(1603——1868)3.近代社会明治时代(1868——1912)大正时代(1912——1926)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4.战后社会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平成时代(1988——今)二、日本文学史分期1.上古文学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谈日本文学许奕晗 中国海洋大学摘 要:中日两国的交流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日本都曾效仿过中国。
在频繁的文化碰撞中,文学也不可避免地被中国文学所影响。
随着中国书籍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想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文学。
然而,日本在善于吸收借鉴他国文化的同时,自己也会结合本国的文化,民族特性,发展出合适本国人民的独特的日本文学。
在与中国文学特点进行对比的同时,阐述了日本文学在去政治化、女流文化、物哀论三方面的民族特色,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学的特点。
关键词:日本文学;去政治化;女流文化;物哀论作者简介:许奕晗(1993-),女,汉族,黑龙江省绥化市人,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116-03一、去政治化日本文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去政治化,脱离政治而重抒情。
在《日本文学史》中,从上代、中古、中世、近世纵观各个时期的日本文学,其中很少有涉及政治的文章。
日本最古老的书籍《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在谈及天皇时,也只是客观的描写天皇的继位顺序,并没有对天皇的政策,功绩,过错等发表主观的意见。
日本人认为,艺术就要离开现实,脱离政治。
文学也只有在脱离政治的地方才会有作为艺术的文学的趣味,它所特有的美感也才能表现出来。
如果文学吸收了政治的话,文学就会变得庸俗。
日本文人对政治采取游离态度的同时而更倾向于抒情。
他们更喜欢吟诵自然,风景,人情,个人的喜怒哀乐的表达。
无论是古代的贵族文学、中世的武士文学、近世的平民文学、近代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是私小说等等几乎都不涉及到政治。
与此产生明显差异的中国文学——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着“诗言志”的思想,通过诗歌等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心情以及对现实社会的看法。
中国文学者喜欢用诗来表达对统治者功德的赞颂或者统治现状的不满,亦或者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仕途郁郁不得志的寡欢或得以重用的踌躇满志。
日本文学史
日本文学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最早出现在《古事记》和《日本记》中,这些文字可以说是形式庄严而言情温文,把神话故事和具体的政治历史联系起来。
至公元704年,太宗大德开创了日本文学形式,建立了一种类似诗歌的文学形式,并采用一种叫做拗音的新发音。
此后,日本文学史进入坛歌文学(公元850至1185年)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围绕着传奇的出没、朝廷佩楯的赞美,以及个人的表白,坛歌受宫廷贵族统治,正德正直地展示出一种贵族文化和文学精神。
随后,日本文学史又进入到美人记(公元1185至1333年)与炼书(公元1333至1568年)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世界级的伟大作家,他们创作出了著名的美人记(如晴明天子记)、炼书(如深月书)等多部尖端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此之后的江户时代(公元1568至1868年)就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作家,他们受到欧洲文学的影响,创作出了不少拟真和伪经赋体的文学作品,其中以榛名太郎、夏目漱石(也就是夏目漱口)为首的朱子集浪漫派尤其引起了极大关注,受到欧洲文学影响,记叙和抒情变得更加深刻。
20世纪以来,文学以及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日本摄影文学,实验文学,跨文化文学,新闻文学,科幻文学,写实文学等多种样式的文学出现,表达出社会的变化。
日本文学发展的历史虽然有限,却也本身具有极高的价值。
到今天,日本文学不断融入世界文化,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日本古代文学中的历史与文化日本古代文学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日本古代的历史与文化,展现了古代日本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日本古代文学作品,并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
首先,我们来谈谈《源氏物语》。
这是一部十分著名的日本古代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它由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描绘了平安时代贵族社会的生活与爱情故事。
《源氏物语》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情节曲折而动人,展现了当时贵族社会的繁华和虚荣。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竹取物语》。
这是一部古老的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类与仙界之间的交流与冲突。
故事中的主人公竹取之男是一个被发现于竹子中的神秘男子,他与仙女之间发生了一段爱情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日本人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想象。
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日本社会对于人类与神灵之间关系的思考。
除了小说,日本古代还有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万叶集》。
这是一部收录了约4500首诗歌的集合,涵盖了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时期。
这些诗歌描绘了古代日本人的生活、情感和自然景观,反映了他们对生命和美的热爱。
通过阅读这些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日本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美的追求。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还有许多其他的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也值得一提。
例如《枕草子》是一部由女作家清少纳言创作的散文集,记录了她在宫廷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
《方丈记》是一部由僧侣鸟羽僧正创作的禅宗随笔,表达了他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
这些作品都是对古代日本社会和文化的珍贵记录,通过阅读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日本人的思想和价值观。
总之,日本古代文学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古代日本的历史与文化。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他们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
(一)古代前期の文学(奈良時代)口承文学の時代から記載文学の時代へ記紀文学:古事記、日本書紀を併せた略称。
記紀歌謡:古事記、日本書紀に記されてある古代歌謡。
①古事記(712):日本現存最古の書籍である。
②日本書紀(720):漢文の編年体で書かれた正式の歴史(国史)。
編者:太安万侶。
成立:元明天皇の勅命により編纂。
文体:変体の漢文体風土記(713):日本の最初の地誌である。
懐風藻(751):日本最古の漢詩集。
万葉集(759):日本最古の歌集である。
成立年代は定かでない。
約4500首、二十巻。
表記:万葉仮名。
柿本人麻呂(かきのもとのひとまろ)は万葉中最高の歌人と見られ、歌聖だと言われている。
歌経標式(772):日本最初の歌学書。
作者:藤原浜成。
(二)古代後期の文学(平安時代)唐風文化から国風文化へ古今和歌集(905):略して「古今集」。
日本の最初の勅撰和歌集であり、平安時代の代表的な歌集である。
撰者:紀貫之(きのつらゆき)、紀友則(きのとものり)、壬生忠岑(みぶのただみね)、凡河内躬恒(おおしこうちのみつね)の四人。
内容・構成:約1100首、二十巻。
凌雲集(814):最初の勅撰漢詩集。
作者:小野岑守。
文華秀麗集(818):勅撰漢詩集。
作者:藤原冬嗣ら。
経国集(827):勅撰漢詩集。
作者:良岑安世。
竹取物語:現存する日本最古の物語であり、「物語の祖」と言われている。
成立:9世紀末――10世紀初め頃、定説が無い。
伊勢物語:日本最初の歌物語である。
作者未詳。
10世紀初め頃に成立したと言われているが、定説が無い。
堤中納言物語(つつみちゅうなごんものがたり):日本文学史における最初の短編小説集である。
12世紀の平安後期。
作者未詳。
「虫めづる姫君(訳=蝶が好きな姫君)」など10篇の短編小説よりなる。
源氏物語(1008):世界最古の長編小説、写実小説。
54巻。
日本文学の最高峰。
作者:女流作家の紫式部史的評価:写実的な「まこと」とロマン的な「もののあはれ(物哀)」を十分に書き上げた。
浅谈日本文学史
日本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口头文学的原初阶段,已形成三个系列:一是咒语、祝词系列,二是日神话、传说系列,三是原初歌谣系列。
这些口头文学是以不自觉的生活意识为中心,与劳动、信仰和性欲的意识结合得非常紧密。
从本质上说,它们只不过是当时实际生活的自然胚胎。
口头文学是口诵传承,并无文字记载,只能依靠考古学家的发现、民俗学的考察和后世记录下来的文献,来窥视上代口头文学的状况。
最早的文字文学出现在奈良(710-794)。
日本于285年从我国最初传入汉字和典籍,经过长期的吸纳和应用,首创了用变体汉文或纯体汉文来书写的文字文学——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两书简称·《记·纪》)它们经过朴素的、一定程度的文学润色,记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原初歌谣等口头文学,并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格。
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们仍属于史书类。
日本第一部汉诗文集《怀风藻》、和歌总集《万叶集》的问世,展现了日本奈良时代的抒情文学的世界。
平安时代(794-1192)贵族社会形成,男性贵族更多使用汉文创作汉诗文,认为是一种高尚的、有常识教养的表现。
所以平安时代初期出现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等一大批汉诗文集,汉诗文一度占据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主流地位,曾出现过“汉风化”的风潮。
但是,日本最早的小说模式——物语文学的诞生,改变了迄今以汉文书写的习惯,改用新创造的和文(假名文字)来书写。
物语文学最初分虚构物语(如《竹取物语》)和歌物语(如《伊势物语》)
两大类。
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是集这两类之大成,它不仅成为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大地推动了日本古代散文文学的发展。
散文文学,除了物语文学这一形态之外,还出了与《源氏物语》成为古代日本文学双壁的,同样是女性的清少纳言创作的随笔文学《枕草子》,还有王朝女性日记文学《蜉蝣日记》、《和泉式部日记》、《紫式部日记》等,作者都是后宫的女官,她们为日本古代文学增添了异彩。
而且同时期,还诞生了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从此,私撰和歌集、敕撰和歌集也流行起来,逐渐反拨以汉诗为主体的风格,形成“和汉并存”的局面,迎来了和歌中兴的时期。
因此可以说,11世纪初期,平安王朝女性和文文学的流行,以及和歌的中兴,进一步推动了日本文学的“和风化”,加速了取代“汉风化”的进程。
到12世纪,在日本汉文学的交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日本文学拥有自己的独特形式、自己的规模,并确立了日本民族的独特审美体系,从而由“汉风时代”转向“和风时代”,从对汉文学的表面模仿,到深层次的消化,迎来了古代日本民族文学的辉煌时期。
这成为日本文学史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平安时代末期,武士势力兴起。
日本建立了以封建体制为基础的武士政权后,进入史称镰仓时代(1192-1333),此时日本文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一方面新撰了具有贵族和歌性质的敕撰集,反映了对古代和歌的眷恋;另一方面,又努力开拓多种的表现形式,兴起自撰私家集,十之八九属新古今的歌风,贵族歌坛渐趋瓦解。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武士阶层的爱好,于室町时代(1392-1573),以和歌为母胎诞生
了独特的新艺术体裁——连歌,在戏剧方面新出台的“能乐”和“狂言”,开始在武士阶层和民间同时流行起来,意味着民间艺术的兴起。
就整个日本文学发展史而言,这一时期是王朝贵族文学与武士文学两种异质文学的对立和并存的过渡时期,两者的消长是渐进的,不是后者迅速取代前者,而且是逐渐使前者变容变质,
不断消除旧的因素,增大新的因素,是在不变中的变。
物语文学到了镰仓时代,无论在内容上或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宫廷外的职业艺人创作的战记物语,主要描写战乱时代的武士的英雄事绩,迎来了英雄的叙事诗时代。
《平家物语》是战记物语中的最高杰作。
在历史进程中,江户时代(1603-1868)随着町人(工商业者)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庶民教育普及,识字率提高,以庶民为对象,描写庶民自身的生活和理想的作品日渐增多,文学技巧也日渐成熟,出现了松尾芭蕉的俳句、松永贞德的狂歌、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上田秋成和曲亭马琴的读本、式亭三马和十返舍一九的滑稽本、山东京传的黄表纸·洒落本、为永春水的人情本、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歌舞伎剧本、鹤屋南北和河竹默阿弥的歌舞伎剧本等,创造了多彩文学模式。
作者大部分是武士、僧侣、町人、艺能人出身,他们都以描写大众生活为已任。
日本文学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过程中,首先是引进西方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革新文学观念,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比如,上述的浮世草子、洒落本、人情本、滑稽本、读本,乃至一直主张“劝惩文学论”的曲亭马琴晚年也提倡“尽人情”,虽
然发展阶段不同、文学形式不同,但都在不同层面上真正了解人情,发现人性的真实,表现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而且在近古向近代以人为本的文学过渡期,也都对提升人文精神、变革文学观念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可以说,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日本文学理念向近代化的创造性要素,为近古日本文学向近代过渡,创造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其次,江户时代各种类型通俗文学的勃兴,作为转型时代的文学模式,提供了产生近代初期文学的重要契机。
虽然有些作品尚未超脱近古小说的传奇怪异性,还带有古旧的风格,但也有不少作品具备了许多近代小说的元素。
比如,有不少通俗文学作品,脱尽古旧的传奇式模式,而客观写实地描写町人社会的男女日常生活,赤裸裸地描写下层庶民的人情,包括性与爱的情景,尽情挥洒浮世的人心诸相。
虽然有追随于当时的风气之嫌,写得十分放荡,十分逼真,但内容与虚构结合,是接近近代式的。
在描写方法上,对于市井人情和庶民心理的描写虽不多,但已开始摆脱纯平面式的描写,在行文措辞中活泼可见,显扬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小说的文本结构、叙说方法、情意表达,以及纤细的美意识,都是最接近近代意义的小说的。
在语言文体上,多采用接近口语的和汉折衷体。
在叙事文表现手法上,增加了近古初期通俗文学,比如洒落本的汉文体,与大众语言更贴近。
江户时代的通俗小说之流布延伸至近代,是因为近古后期通俗小说写实的表现方法、人情风俗的描写、人物心理细微的挖掘、纤细美意识的潜流、通俗语言文体的使用等,这些无疑都是近代文学形成的源泉。
它们对于近古文学向近代文学转型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是
重大的。
可以说,近古各类型的通俗小说,孕育了近代小说的故事结构、叙事视角、角色模式和语言文体。
日本文学向近代转型,接受西方文学,是始于18世纪中后期,明治维新近十年后,日本近代文坛,以文学启蒙为目的,掀起了一股介绍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热”,至明治二十年达到了全盛期。
西周、中江兆民和菊池大麓在翻译介绍西方美学方面做了出色的启蒙工作。
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的问世,标志着写实主义文学的诞生,其写实主义启蒙文学理论,与二叶亭四迷的文学实践一起,承担了变革一切旧文学的任务。
同时,森鸥外的译作《于母影》,也促进了近代诗和浪漫主义的诞生。
但是,文学改良运动,是在明治维新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进行的,这给近代文学带来了种种弱点和局限,所以日本文学不像西欧那样以浪漫主义文学作为近代文学的开端,而是以写实主义文学的诞生,迎来了近代文学的曙光。
另一个问题,在文学上向近代转型,其中心问题是对传统的再评价问题。
坪内逍遥、森欧外主张借助西方文学观念与方法,来完成日本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幸田露伴、尾崎红叶则是主张继承江户的町人文学,最后反拨启蒙文学而走向拟古典主义和拟写实主义。
在世纪之交,日本近代文学史进入“红露逍鸥时代”。
20世纪初,以田山花袋《露骨的描写》、岛村抱月的《被囚禁的文艺》和岛崎藤村的《破戒》为导火索,掀起了日本自然主义的文学运动。
与此同时,展开了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大的一场文学论争——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的文学大论争,这对于近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和近代文学创作的实践,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过渡时期,理想方义的
白桦派、新现实主义的新思潮派,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后两个流派走向极盛。
随着工人文学的诞生,现代艺术派的萌芽,诗坛也呈现出“民众诗派”与以象征派为中心的“艺术诗派”共荣的多彩局面。
概言之,日本近代文学,以启蒙思潮为先导,经过了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而到唯美主义、理想主义、新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的历程,诸思潮和流派都是以促进人的解放和近代自我的觉醒为中轴,我方位、多层次地冲击着千余年来日本文学传统中封建性,为日本文学内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新理论和新形式,并在促进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近代日本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诸方面起到了极大的历史作用。
这预示着近代文学终结的同时,现代文学也正在胎动中。
在对现代文学的探索中,这种种近代文学流派逐渐形成了以《文艺时代》为据点的日本第一代现代主义文学即新感觉派,以及以《文艺战线》为阵地的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从“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两个方面破坏了近代文学的主流。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感觉派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是近代文学解体期的产物,前者脱离社会意识而封闭在个人意识之中,试图以文学革命的形式来完成这一解体;后者从个人意识转向社会意识,以实现革命文学的形式,加快了这种解体的进程。
它们的诞生,宣告了近代日本文学的终结,拉开了现代日本文学史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