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学概说
- 格式:ppt
- 大小:225.50 KB
- 文档页数:39
简述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中古东方文学是指公元 5 世纪至 15 世纪的亚洲文学,其基本特征包括:
1. 宗教色彩浓厚:中古东方文学深受宗教影响,尤其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宗教教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元素。
2. 文学形式多样:中古东方文学形式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
其中,诗歌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如印度的梵文诗歌、中国的唐诗宋词等。
3. 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中古东方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4. 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中古东方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成为了印度文学的经典之作,中国的四大名著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古东方文学是亚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1、 历史概况建安220年—梁陈581年(361年—“中古文学”)特殊:①分裂的动荡的②人的觉醒→人的审美意识的觉醒(山水文学)→思想家;中国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中的一次(春秋战国时期:经学束缚下解放 <孔子 老庄 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觉醒、山水文学<玄佛结合>,明清之交:一大批思想家<14世纪-17世纪>)(思想解放的标志:1、旧有价值体系的全面崩溃2、思想学术极为自由,活跃多元3、出现一大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③经济重心南移,门阀制度兴起④玄学、清谈、道教的兴起,佛学的流行(玄学发展,玄佛结合,经学崩溃)2、 文学概况(本时期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是桥梁。
中国文学史上“自觉的时代”)①文学觉醒,由先秦两汉的诗言志到魏晋南北朝的诗言情,打破了文学的教化作用(诗教说)②五言诗兴盛,七言诗确立③抒情小赋兴盛④小说初具规模(《搜神记》等志人志怪小说)⑤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相辅相成第1章 建安文学(196—219)“建安”: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动荡的社会暂时安定,诗人对现实有感触的基础上产生代表人物:三曹七子第1节 曹操和曹丕曹操:领袖地位,有武功、有文学成就的政治家,诗风苍凉曹丕:诗歌充满感情;内容倾向鲜明(游子行役,思妇怨别)风格:笔触细腻,情辞哀婉,人生多故,追思悼亡。
从中透露出人生乱离的时代氛围,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文学史上的贡献:“缘情”,“典论论文”(文学自觉的时代开始于此)①强调作家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文以气为主”)②对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宜丽”)③文学评论要有正确的态度,反对文人相亲,反对“贵远贱近,向声背实”④肯定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⑤奠定了曹丕在中国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第2节 曹植1、 诗歌创作分期前期(建安25年,29岁前):才华横溢,恃才傲物,渴望建功立业,诗歌充满俊逸的少年意气。
中世纪文学和中古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都与欧洲历史和文学的发展有关。
中古文学指的是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学,而中世纪通常指的是从公元450年左右罗马帝国衰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之间约1000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是欧洲历史上较为动荡的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中古文学作为这一时期的一部分,受到了宗教、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中古文学的突出特征是宗教色彩、民间文学色彩和开创性。
在这个时期,教会文学或僧侣文学比较盛行,这类文学形式通常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
此外,骑士文学也是中古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源于封建制度,并形成了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
骑士文学的叙事诗不同于英雄史诗,它没有历史事实根据,而是出自诗人的虚构,并取自民间传说。
中世纪文学在中古初期和中期发展最为突出,末期则属于文艺复兴时期。
在中世纪后期,城市文学得到了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寓言讽刺叙事诗,例如《列那狐传奇》。
此外,中世纪文学还具有多元化特点,其中包括了城市文学、教会文学、骑士文学等多种形式。
总的来说,中世纪文学和中古文学都是欧洲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们在欧洲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文学1(文学史部分)绪论先秦文学概说一先秦文学的范围(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分期:上古文学:先秦文学、两汉文学。
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特点: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
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近古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清文学。
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近代文学: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二)先秦文学的时间范围所谓先秦,一般而言就是指秦统一以前。
先秦文学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秦统一以前所有的文学。
秦统一以前的历史,因为有文献记载的,根据目前所能掌握的情况,最早只能从殷商后期开始。
所以先秦文学主要包括商代文学,周代文学。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各段中跨度最长的一段。
先秦文学的上源,实际上涉及到了文学的起源问题。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一)诗歌:原始歌谣、《诗经》、《楚辞》上古诗歌:(1)内容上,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易经·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2)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巫术色彩:《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牲》)(3)诗乐舞三位一体。
《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 (二)上古神话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是远古人民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
3 神话的内容(1)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创世神话、始祖神话(2)反映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的神话:洪水神话(3)反映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神话:战争神话《山海经》简介山海经,十八卷,其中山经5卷,海外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经4卷。
简述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中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历史性:中古东方文学通常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内涵。
它
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哲学性:中古东方文学作品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这些
思想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对于读者有很高的启发性。
3.文化性:中古东方文学是不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不
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并通过文学作品传承和发扬了这些文化。
4.宗教性:中古东方文学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许多作品涉及到
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宗教文化的重要途径。
5.艺术性:中古东方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们在语言、
结构、情节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
总之,中古东方文学以其历史性、哲学性、文化性、宗教性和艺术性等特点,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绪论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演变的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文学的起源、发展阶段、特点,文体的演变,文学观念的演变2.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及古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品无不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
如《诗经》《楚辞》《史记》《汉书》等作品。
通过神话传说可以了解远古时期先民的生存状态、宗教观念,诗骚、史传、诸子、诗、词、赋、曲、戏剧、小说等3.了解人类不朽的情思与精神,陶冶情操郑振铎:文学乃是人类最崇高的最不朽的情思的产品,文学史了解往哲的伟大精神与崇高的创作成就。
文学是人学,是人类心灵、精神的外化形式。
历史在变迁、人类在演进、环境在变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学亦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形态和面貌,但其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无古今之分、无中外之别,这就是本于生命、人心的不朽的内在精神。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正因为有此心、此理的存在,我们才能对古人的作品产生感动和共鸣,并引发审美享受。
学习古代文学就是要与往圣先贤对语,与天地精神往来,陶养自我人格,提升生命境界,终生受用不竭。
二、学习古代文学的方法1.以作品为主,在对历代文学发展线索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多读多背(记诵能生才识)2.充分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3.史学思维古代文学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进的,必须将之放在历史发展的序列中理解把握文学演进的脉络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成就及其地位4.文化学视角文学演进与整个文化演进息息相关,文学作品往往渗透深刻的文化内涵,应在广阔的文化学背景下了解文学。
因此,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1.外部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影响,地理环境影响等等)2.内部因素(文体演进、各朝代代表性文学样式、地域文学差别)3.演进动力民间文学发展的推动(活水源头):雅俗互动外来文学的影响4.演进途径各种文体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各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体制与功能,这构成了文体之间的界限。
中国古代文学绪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5)唐代时期:诗(6)宋代时期:词(7)元代时期:曲(8)明清时期:小说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第一章先秦文学1、古代神话a神话: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b神话的性质:1、神话都是想像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c神话的起源1、劳动起源说。
2、宗教起源说。
d神话与传说的区别1、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e中国神话的内容1、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2、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3、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f中国神话的特征1、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
外国文学史之中世纪文学一.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是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起点,终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17世纪中叶;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从公元5至11世纪,中期从公元12到15世纪,后期从公元15到17世纪。
中古文学主要指前两个阶段的文学,后期一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二.中古文学的主要特征和价值:中古文学的突出特征是宗教色彩、民间文学色彩和开创性。
基督教文化的主导地位使中世纪文学深受其影响,即使是具有民间色彩的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宗教色彩。
中古文学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进一步开拓,如象征、寓意、梦幻、哲理、现实描写、浪漫抒情乃至动物故事等流行一时。
中世纪文学不仅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学局面,还产生了当时最伟大的文学巨匠和诗人——但丁。
三.中古各种类型文学的代表作品:㈠中古文学在经历了欧洲封建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在多种文明和文化的碰撞中,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
主要包括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谣曲、城市文学等文学形式。
㈡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作品。
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
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等。
文学体裁大多取材于《圣经》,创作目的主要是宣扬基督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主要手法有梦幻、寓言、象征。
㈢骑士文学:1.概念:盛行于11至13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巩固和繁荣的时期,以法国的成就最高。
其基本内容是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
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骑士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其中心在法国北部。
2.骑士抒情诗:是指咏唱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最常见的形式有牧歌、破晓歌、夜歌、怨歌等。
其中以“破晓歌”最为着名,主要叙述骑士和贵妇人在破晓时分依依惜别的情景。
3.骑士传奇分为三个系统:一是古代系统:根据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改写,着名的作品是《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伊传奇》《埃涅阿斯传奇》;二是不列颠系统:主要写不列颠王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特里斯丹和伊瑟》是流传最广的骑士叙事诗;三是拜占庭系统:最重要的作品是法国的《奥卡森和尼柯莱特》。
第一章古代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人本色彩)西方古代文学:西方文学(和文化)的源头早期基督教文学(神圣与超越色彩)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概述一、古代希腊文学(一)文学背景1.地理与政治2.经济与生活:戏剧节比赛3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克里特—迈锡尼文化(二)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荷马时代”(英雄时代):前12——前8世纪主要成就:神话、史诗代表作家:赫西俄德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时期公元前8——前4世纪中叶(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是“古典时期”(雅典文学)构成其繁荣的要素(4点)A.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优越性;B.对外战争的胜利对民族自信心的鼓舞;C.奴隶制经济的繁荣;D.政府的提倡主要成就:戏剧成就最大,还有抒情诗、寓言;散文、悲剧、喜剧、文艺理论。
1、抒情诗中琴歌成就最大:(双管歌、讽刺诗、琴歌)独唱琴歌代表诗人: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女性恋爱心理的刻画;阿那克瑞翁:创造“阿那克瑞翁体”。
歌颂爱情和醇酒,诗风优雅、单纯、轻松,后世诗人模仿他的诗体,称“阿那克瑞翁体”。
合唱琴歌代表诗人:品达代表作《胜利颂》。
“崇高颂歌”典范2、《伊索寓言》(散文体动物寓言)拟人、对比的手法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3、“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的《长征记》。
“古典时期”4、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
5、文艺理论: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理念说”与“灵感说”。
代表作《对话录》(主要有《理想国》、《斐德若篇》、《伊安篇》、《会饮篇》)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第三时期(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前2世纪中叶主要成就:新喜剧(世态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
中国文学史概述文学史概说一、概述中国文学起源于社会生活实践。
鲁迅在《门外交谈》中说:“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也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1、原始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礼记•郊特牲》)2、神话传说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后来的文字记录大多是片断零散的,有些已经被后人改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二)文字产生之后的文学二、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1、文字的作用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
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其自身排列有时就会引起某种具体的意象。
例如赋和骈文,就大量运用同形旁的字。
中国文字的象征表意特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②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
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七言律诗、绝句)、词、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并统领诗坛达千年之久。
诗歌充分利用四声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
2、中国文学的独特文学观念体系。
儒家思想的主流影响:①理性主义色彩: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宦海的浮沉、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序乱、伦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旋律。
第一章古代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
两者之间有着重大差异。
一、共同特点:1、鲜明的民族色彩;2、奠定了各自文明区域内后世文学的基本体裁、美学风格;3、宗教信仰对民族文学创作影响深刻4、知识内涵的综合性一:古埃及文学(1)宗教诗的总汇和代表作《亡灵书》是世界上辑录时间最早的诗集之一。
(2)《亡灵书》的前身是《金字塔铭文》二:古巴比伦文学(1)创世神话史诗《埃努玛·埃立仕》既体现了所继承的苏美尔人的神话素材和创世思想,也反映出了古巴比伦人的创始观念。
(2)代表古巴比伦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史诗《吉尔伽美什》,它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完整史诗。
(3)智慧文学又称“教谕文学”,熔宗教观念与现实思考于一炉,代表作有《咏受难正直人的诗》等5、《吉尔伽美什》中的洪水神话是《旧约》中“挪亚方舟”的故事原型。
三:希伯来文学(1)《塔纳赫》(希伯来圣经)是古代以色列民族创作的一部诗文总集,不但是犹太教的宗教经典,际一部全面展示古代希伯来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后称《旧约》。
(2)《塔纳赫》全书有24卷,分为律法书卷、先知书卷和圣文集三大部分。
(3)律法书卷又称“摩西五经”,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是古代犹太教的基本就教律。
(4)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文化特质:宗教人本意识宗教理性型-文化内质:神—理性—人。
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四:古印度文学(1)《吠陀本集》是印度人最古老的宗教文献,分为四种:《梨俱吠陀》、《婆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其中最具文学价值的是《梨俱吠陀》和《阿闼婆吠陀》(2)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5、《摩诃婆罗多》【历史传说/第五吠陀】(伟大的婆罗多)、《罗摩衍那》【最初的诗】(罗摩的漫游)是印度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成就。
(3)佛教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由释迦牟尼创立;为了传教,佛教文学随之出现,著名的有《本生经》、《所行经》等。
中世纪文学概述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一、中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一)中世纪的阶段划分:1、早期5-11世纪,封建社会的形成期。
标志是封建庄园、骑士制度及等级制度的形成。
天主教思想在欧洲占据着统治地位。
2、中期2-14世纪,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主要的历史事件是十字军东征和地理大发现。
3、末期15-17世纪中叶,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和资本主义逐渐产生、成长的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
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文学是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
中世纪后期文学一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二)三种文化的综合1、是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
2、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产物。
3、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二、中世纪文学的特征(一)思想特征:1、基督教思想制约着欧洲中世纪文化,使各类文学无不打上它的印记。
2、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中世纪文学突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3、体现反封建、反教会思想。
(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二)艺术特征:1、表现领域的广阔性:2、表现形式的多样性:3、表现手法的丰富性:4、表现技巧的自觉性:5、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三、中世纪文学的主要(基本)类型:(一)教会文学教会文学:中古初期适应封建统治者和基督教教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学,在中世纪的欧洲文学中占统治地位。
它以宣传基督教教义为宗旨,主要内容是宣传神的权威、禁欲主义、来世思想等。
主要文学形式是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圣者言行录等。
常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充满浓厚的神秘色彩,缺乏真实性,不免公式化、概念化缺陷。
代表作《圣亚力克西的生涯》。
(二)骑士文学1、骑士文学的涵义:骑士文学:伴随中世纪西欧社会骑士制度而出现的一种世俗封建文学,盛行于12-13世纪。
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为主要内容,分为抒情诗和传奇两种类型。
骑士抒情诗的主题是讴歌骑士之爱,中心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破晓歌》最为著名。
简答中古亚洲文学的特点中古亚洲文学是指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亚洲文学,包括中国、日本、印度、波斯等地的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为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中古亚洲文学注重形式美。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诗歌是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
诗歌要求字数有限,行文精练,意境深远。
同时,诗歌还要求押韵、平仄等技巧,使得诗歌的形式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散文也是中古亚洲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散文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通过丰富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打造了许多经典之作。
其次,中古亚洲文学强调情感表达。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中,作者通过对自然、人物、事件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情感有时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有时是对不幸遭遇的哀叹,有时是对人性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
这些情感表达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第三,中古亚洲文学强调道德规范。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道德规范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对人物行为和思想的描写,展现出了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形象和行为准则。
这种道德规范不仅是对社会伦理和道德价值观的倡导,也是对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反思和探索。
最后,中古亚洲文学注重历史记载。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历史记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许多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作品不仅是历史资料,也是人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中古亚洲文学具有形式美、情感表达、道德规范和历史记载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也为后来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