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优质课件说课材料
- 格式:ppt
- 大小:622.00 KB
- 文档页数:16
2024年《过零丁洋》教案《过零丁洋》教案1《过零丁洋》课堂教学说课材料我执教的《过零丁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慷慨正气”中第6课,是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一、说教材《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
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
文天祥断然拒绝。
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
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
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
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
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
“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
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
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
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
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
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
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二、说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全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参加“春风语文”一年多来,自认为悟到了一点课堂艺术,今日郓城一行,始知自己目光短浅,能力有限,语言粗糙,距离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远矣!讲课回来,细细反思,悟到以下几点:课堂设计是关键。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是一篇经典的古文诗歌,被泛博中学生所熟知。
它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风景,展示了大自然的伟力和人类的微弱。
本文将结合过零丁洋的内容,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诗歌背景1.1 过零丁洋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他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2 这首诗是王之涣在海上旅行时写的,表达了他对大海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量。
1.3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上风景,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藐小。
二、诗歌内容2.1 诗歌开头描绘了海上风浪的状况,表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2.2 诗歌中描绘了海鸥飞翔的景象,展示了自由和灵动的形象。
2.3 诗歌中还描绘了海上渔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微弱。
三、诗歌意义3.1 过零丁洋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2 这首诗也通过描绘人类的微弱,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3.3 诗歌中的自由和藐小形象也启示人们要追求内心的自由,不要被物质所束缚。
四、诗歌形式4.1 过零丁洋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四个字,十六个字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4.2 诗歌运用了描绘景物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3 诗歌采用了平仄压韵的形式,使整首诗在音韵上更加和谐。
五、诗歌影响5.1 过零丁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泛博中学生所学习和传诵。
5.2 这首诗通过表达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量,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5.3 过零丁洋也成为了王之涣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过零丁洋》这首诗歌。
它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微弱,还通过形象的描绘和压韵的形式,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同时,这首诗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我们应该珍视这样的文学作品,从中吸收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采。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文。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文天祥在南宋末年抗元战争时期所作,它记录了作者在零丁洋与元军作战的经历和感悟。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
本诗以激昂慷慨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敌人的蔑视,展现了作者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心智和认知上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古诗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古诗文的理解框架,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零丁洋》,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文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的解释。
2.难点: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对诗文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作者情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解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文天祥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过零丁洋》的兴趣。
2.讲解: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分析诗文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帮助学生培养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为表明自己的心志而作。
诗歌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沉悲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古诗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和文化背景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天祥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并默写全诗。
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是一首经典的古代诗歌,它描述了一位渔夫在海上漂泊的艰辛和思乡之情。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诗歌的主题、诗歌的艺术特点以及诗歌的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1.1 古代渔民生活的特点古代渔民的生活以捕鱼为主,他们长年累月在海上劳作,面临着风浪、鱼群的不确定性以及与家人的分离等难点。
1.2 作者的创作背景《过零丁洋》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杜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1.3 《过零丁洋》的创作目的杜甫通过《过零丁洋》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古代渔民难点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二、主题2.1 渔夫的艰辛生活《过零丁洋》通过描写渔夫在海上漂泊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渔夫辛勤劳动的赞叹和同情。
2.2 思乡之情诗中渔夫的孤傲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家庭的牵挂。
2.3 对社会动荡的忧虑杜甫通过渔夫的遭遇,折射出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忧虑之情。
三、艺术特点3.1 描绘细腻的画面杜甫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渔夫在海上的艰辛和孤傲,如“遥见洞庭山,空忆江洲城”等句子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3.2 抒发真挚的情感诗中渔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心。
3.3 唤起读者的共鸣《过零丁洋》通过真正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引起对社会问题的思量和关注。
四、价值4.1 宏扬渔民精神《过零丁洋》赞叹了渔民辛勤劳动和顽强不拔的精神,宏扬了勤劳、顽强和乐观向上的价值观。
4.2 唤起对家乡的思念诗中渔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使人们更加珍惜家庭和故乡,唤起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4.3 关注社会问题通过描写渔夫的遭遇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诗歌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人们思量和探索社会进步的路径。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是一篇经典的古文诗歌,通过描述大自然的景色和描绘人物的心情,
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过零丁洋》的内容和特点。
一、《过零丁洋》的背景和概述
1.1 古文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1.2 《过零丁洋》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1.3 《过零丁洋》的主题和意象
二、《过零丁洋》的描写自然景色
2.1 描写江河的景色和特点
2.2 描写天空和云彩的变化
2.3 描写大海的宽广和深邃
三、《过零丁洋》的描写人物内心世界
3.1 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表情展现内心情感
3.2 描写人物的思考和追求
3.3 通过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描写展现情感的变化
四、《过零丁洋》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4.1 采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艺术效果
4.2 运用象征和意象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4.3 运用音韵和韵律的手法来增加诗歌的美感
五、《过零丁洋》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5.1 通过描写大自然和人物的情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5.2 通过描写人物的思考和追求,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
5.3 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展现了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总结:《过零丁洋》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古文诗歌。
通过对江河、天空、大海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宽广。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人的情感和思考。
诗歌采用了对比、夸张、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艺术效果。
通过描写自然和人物的情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的内心世界。
《过零丁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23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元朝统治下,表达自己忠诚于国家、民族的伟大情操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文天祥的崇高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文的理解和背诵;诗文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文深层含义的感悟;文天祥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相关的图片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崇高精神。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文天祥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过零丁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过零丁洋》是南宋末年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这首诗被收录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天祥的个人经历可能了解不多,对于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来深入理解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作者文天祥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并默写全诗。
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强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诗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五、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
《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是一篇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哲理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主题、艺术特点、意义以及对现代人的启示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诗歌的背景1.1 唐代文学的特点在唐代,文学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诗歌成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最喜欢的创作方式之一。
1.2 王之涣的生平背景王之涣是唐代的一位文学家,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而《过零丁洋》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诗歌的主题2.1 对人生的思考《过零丁洋》通过描绘大海的广阔和无垠,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2.2 追求自由和未知的勇气诗中的“零丁洋”象征着未知的世界,诗人通过描绘海洋的壮阔和神秘,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2.3 对命运的思考诗中的“归去来兮”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诗人认为人生的归宿是不可预知的,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命运的变化。
三、诗歌的艺术特点3.1 细腻的描写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广阔和无垠,给人一种宏大而壮丽的感觉。
3.2 对比的运用诗中通过对比“零丁洋”和“归去来兮”的形象,突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3.3 简洁的语言王之涣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使诗歌更加通俗易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诗歌的意义4.1 对人生的启示《过零丁洋》通过描绘大海的广阔和无垠,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4.2 对追求的鼓励诗中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鼓励人们要有勇气去探索未知,追求自由和成长。
4.3 对命运的思考诗中通过对命运的思考,提醒人们要积极面对命运的变化,不要畏惧困难,勇往直前。
五、对现代人的启示5.1 珍惜时间《过零丁洋》提醒现代人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要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追求更好的人生。
5.2 勇敢追求梦想诗中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鼓励现代人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害怕失败和困难。
5.3 积极面对命运诗中通过对命运的思考,提醒现代人要积极面对命运的变化,不要被困难击倒,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