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业发展概述(毛概作业)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4.21 MB
- 文档页数:30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标通过调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民航的发展状况和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原因,并从中提出发展问题、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二、调研时间2013年4月28 日——2013年5月18日三、调研范围中国民航部分航空公司厦门航空有限公司上海航空公司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航空有限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东方公司春秋航空有限公司云南祥鹏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四、调查方式网上调查查阅文献座谈研讨五、小组成员及分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推动下,中国民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跃上一个新台阶。
——人力资源。
全行业共有员工约35万人,其中有飞行人员12840人,适航维修人员16100名,管制员3600人。
——航空公司。
目前拥有独立航班运营代码的航空集团或公司共24个,其中国营控股公司16个,上市公司6个,中(港)外合资公司5个,民营公司7个。
2005年,我国(不含港澳)有7家航空公司进入全球旅客周转量前100位,其中南航、国航进入全球前20位。
——飞机。
截至2009年10月底,国内依据CCAR-121部运营的航空公司共34家,注册在用大型运输航空器共1399架;依据CCAR-135部运营的航空公司共10家,注册在用小型航空器74架;依据CCAR-91部运营的通用航空公司68家,注册在用通用航空器650架。
——机场。
全国共有航班运营机场147个(不含港、澳机场),起降波音737以上机型的113个(其中起降波音747机型的机场25个),起降波音737以下机型的机场34个。
2005年,民航航空运输机场中,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7个,500-1000万人次的9个,100-500万人次的26个。
民航概论各章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P1)什么是民用航空?使用各类航空器从事除了军事性质(包括国防、警察和海关)以外的所有的航空活动称为民用航空。
2) (P1)商业航空与通用航空分别包括那些飞行活动?商业航空包括经营性的客运和货运;通用航空包括:①航空作业⑴工业航空⑵农业航空⑶航空科研和探险活动⑷航空在其他一些领域中的应用②其它类通用航空⑴公务航空⑵私人航空⑶飞行训练⑷航空体育活动3) 概述我国民用航空政府管理部门的组织构架?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各地方管理局(此题书上无明确解答,不要求掌握)(请与如下题目及解答区分)(P3)概述民用航空系统的组织结构。
①政府部门②民航企业③民航机场④参与通用航空各种活动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4) (P9)简述我国民航发展史中的标志性事件?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1910年在北京南苑也制成了一架飞机,由此开始了中国的航空事业。
1918年北洋政府设立航空事务处,这是中国第一个主管民航事务的正式管理机构。
1936年开通了广州到河内的航线,这是我国第一条国际航线。
1949年11月9日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总经理刘敬宜和陈卓林宣布两个航空公司4000余名员工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飞回祖国大陆,这就是奠定新中国民航事业基础的著名的“两航起义”。
1954年民航局归国务院领导更名为中国民航总局。
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民航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根本性的转变。
第2章民用航空器(1)1)(P16)对民用航空器的使用要求是哪几项?安全、快速、经济、舒适及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2) (P17)简述伯努力定理?在稳定流动的条件下:①流动是连续的,进口处和出口处所流过的流体质量是相同的。
②截面积小的地方流速大,截面积大的地方流速小。
③截面积小的地方静压小,截面积大的地方静压大。
3) (P20)什么是失速?随着迎角的增大,升力在增大,同时阻力也在增大,但迎角太大之后,机翼就相当于在气流中竖起的平板,气体的流线不能连贯,在机翼上表面产生了涡流,这时升力会突然降低,阻力继续增加,这种现象叫失速。
七、民航篇——中国民航业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民航改革问题,是近几年来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
1998年民航票价搞活和全行业亏损,以及1999年的机票“禁折令”,引起舆论的广泛批评,同时也引起理论界对民航行业垄断问题的注意。
民航的问题但是,这只是反映了我国民航业内现存问题的一小部分。
我国民航运输业的高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行业内的竞争也是有目共睹的,其中一些优秀的企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但是,中国民航作为一个大系统,它的内部确实存在一系列问题,其现行体制和管理水平,和一个高度现代化的行业的要求,确还有很大距离,亟需进行改革和结构调整。
民航作为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部门,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
所以民航改革和行业的结构调整问题,始终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1年,新一轮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整体方案即将出台,并分步组织实施。
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市场环境,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原有的粗放发展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21世纪初,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
从国际民航市场看,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航空运输业自由化和联盟化的进程,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和国际民航界“天空开放”的大趋势,中国民航面对国外众多强大的竞争对手的挑战。
为了在应对即将到来的激烈的国际竞争,民航系统面临着加强全行业竞争力的艰巨任务。
时不我待,必须加快民航改革进程,要求在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理念、行政和监管体制、市场体系和企业制度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调整和改革。
非如此,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国际化竞争。
20世纪的新兴交通运输业——民航现代的基础交通运输业民航是现代基础交通运输产业。
对任何国家来说,一个完善的民航体系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航运输业是20世纪的新兴运输产业,至今只有70年的历史。
大型喷气式运输机投入商业运营仅50年。
现代民航业以高速度、大规模、大跨度运输的优势,大大加快了全球经济、政治生活的节奏(半个多世纪前以日、周计算的运输周期,现在仅以小时计算),缩短了各大洲之间的距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
民航发展史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1949—1957年(初创时期)●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1958—1965年(调整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民航发展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民航发展史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1949—1957年(初创时期)●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1958—1965年(调整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一、中国民航业发展现状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民航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化改革循序渐进,促使我国民航业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队规模、航线布局、法规建设,以及运输保障等方面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2005年开始,我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排名世界第二位,并连续三年保持这一位置,成为当今世界名副其实的航空运输大国,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民航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总体看,中国民航业在较长时间内仍处于成长期,目前航空运输经济方面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不能充分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民航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诸多差距,使得航空运输发展尚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不能很好地适应世界航空运输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航空业也在国际航空市场中崭露头角。
国际航空业发展的五大趋势对中国航空业的改革和发展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第一,放松管制和航空运输自由化是全球性的大趋势;第二,竞争自由化和航空业跨国联合经营的趋势并存;第三,做强、做大的国际运行模式加快了全球资源整合;第四,国际航空货运业发展是促进航空业发展的重点;第五,以机场商业化运作提高航空业的地面服务质量。
二、中国民航业市场SWOT分析(一)优势分析一是国内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08年底,我国民航全行业累计完成运输总周转量达到361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85亿人、货邮运输量396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20.5倍、80.5倍和61.9倍,从1978~2007年,年均增长分别为17.9%、16.3%和15.4%。
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国际民航组织(ICAO)缔约国中的排名均从1978年的第37位直线上升,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高居第二位。
航空运输的持续增长,行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使得民航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民航的发展历程简介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简介》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迎着共和国的朝阳起飞,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航事业无论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群更新、机场建设、航线布局、航行保障、飞行安全、人才培训等方面都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民航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几代民航干部职工励精图治、团结奋斗的结果,为祖国蓝天事业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新中国民航从小到大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筹建时期。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
11月9 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两公司在香港员工光荣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回到北京、天津,为新中国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
1958年2月27日,国务院通知:中国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划归交通部领导。
1958年3月19日,国务院通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将中国民用航空局改为交通部的部属局。
1960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编制委员会讨论原则通过,决定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交通部民用航空总局”。
为部属一级管理全国民用航空事业的综合性总局,负责经营管理运输航空和专业航空,直接领导地区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新建和改建了南宁、昆明、贵阳等机场,并相应改善了飞行条件和服务设施,特别是完成了上海虹桥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的扩建工程。
中国民航业总体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经过新中国50年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和先进的交通运输方式,我国民航业伴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
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航空运量持续快速增长,航线网络不断扩大,机队运输能力显著增强,机场、空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迈出较大步伐。
航空运输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运输规模扩大、地位上升。
建国之初,我国民航规模很小,基础薄弱。
仅有12 架小型飞机、12条短程航线和40个能起降小型飞机的简易机场,运输总周转量仅为150多万吨公里,旅客运量仅1万人。
到1998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达93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30倍;旅客运量5755万人,比1978年增长24倍。
在综合运输体系中,航空运输增长最快,地位不断上升。
在国家整个交通运输总量中航空的比重逐步加大,其中旅客周转量“六五”时期占2. 29%,“七五”时期占3.41%,“八五”时期占6.27%,1996年占8.2%,民航已经成为我国旅客运输方式的重要力量,特别是长途客运和国际客运的主力。
我国民航在世界上排列位次也逐年提前,其中航空运输总周转量由1980年第35位上升到目前的第10位,旅客周转量由第33 位上升到第7位。
2、航线网络迅速扩展。
到1998年底,定期航班航线总数达到1122条,通航里程218 万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加960条和194万公里。
其中,国内航线有983条,通航全国135个城市,较多地开辟了省会(首府)、沿海开放城市、旅游城市、重点经济城市之间和通往中西部边远地区的航线,现已基本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等大城市为中心枢纽,连接全国各地的航线网络格局;一些幅员较大的边远省区形成了区域航线网络。
国际航线已达131条,地区航线8条,国际通航34个国家的64个城市,有43个国家的57家航空公司通航我国的13个城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对外开放城市为起点、连接世界五大洲,以沿边开放城市沟通邻国重镇的国际航线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