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 格式:ppt
- 大小:530.50 KB
- 文档页数:13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篇一」本学期,学校给我们发了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这本书。
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
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
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
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
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从科学和逻辑方面考察教育时,他说:"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
"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
这实际上是说,理论知识必须在学生的课程里具有可应用性。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还值得关注的是怀特海对教育节奏的论述。
他说:"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他们循环往复的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次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
"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认识是我们的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
智力发展的过程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三个阶段。
教育是这个循环周期过程的持续不断地重复。
怀特海提醒说:"我们应该坚决摈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
"孩子在青春期的浪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
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成功在于,它承认了浪漫在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
智力发展的过程显示出一种节奏性,这种节奏包含着一种互相交织的循环,而整个过程作为发展的小漩涡,又被一个具有相同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所控制。
重温《教育的目的》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我一年前读过,但没多大收获。
今天听王瑜老师的解说,我豁然开朗。
《教育的目的》被称为根本书籍。
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以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
怀特海在第一章中就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一些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
(学生学习不仅学到知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有艺术的高雅,让生命充满质感)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岁和30岁之间发生。
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
(怀特海也提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理论的充实;教育思想的启发;教育行动的实践。
本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之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两人的观点略有不同。
怀特海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启发和引导,引导孩子们的思维,让孩子们应该觉得他们是在真正的进行学习,而不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一一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育和生活是无法隔开的。
教育是什么:一片树叶能教育我们,一朵云也能影响我们的情绪,一面湖水,一个萍水相逢的朋友,一位智慧的老者,甚至一首歌,一次孤独的思考,都能滋养我们的精神,塑造我们的气质,培养我们的思维水平,我们教育一切,同时也被一切教育和影响,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滋养,是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举动却深入内核。
所有人,都是教育的产物,所有未来的人,都将被教育改变和影响。
王瑜老师从三个方面解读《教育的目的》。
一、理想的教育:教育就是人点亮人最理想的教育取决于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邻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第一篇嗨,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哎呀,真是让我感触多多!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吸引住啦。
怀特海说的那些关于教育的想法,真的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他讲教育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这让我直点头。
想想咱们以前上学的时候,是不是有过那种为了考试拼命背,考完就忘光的经历?他还说教育应该是充满活力和乐趣的。
可不是嘛,要是学习总是枯燥乏味的,谁还有兴趣呀!就像我们做游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玩几次就腻歪了。
学习也一样,得有点新鲜劲,有点小惊喜。
而且哦,怀特海强调教育要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不能只是成绩好,还得有创造力,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会和人打交道。
这让我想到,以后要是我有了孩子,可不能只盯着分数,得让他多去尝试不同的东西,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读完这本书,我就觉得,教育真的是一件特别重要又特别需要用心去做的事情。
不能随随便便,得有方法,有热情,就像呵护一颗小幼苗一样,精心地照顾它,让它茁壮成长。
呢,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推荐大家也读一读,说不定也会像我一样,收获满满哟!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来和你们聊聊我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的感受。
你们知道吗?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像发现了一个宝藏!怀特海的观点真的太有趣啦。
他说教育不能太僵化,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停地往里塞东西。
这让我想起以前那种刻板的教学方式,真的很让人头疼。
我特别喜欢他说的教育应该是有节奏的。
就像跳舞一样,有快有慢,有起有伏。
有时候要集中精力学习新知识,有时候又要放松下来,让知识消化吸收。
如果一直紧绷着,谁能受得了呀?还有啊,他提到教育要和生活相结合。
这简直太对啦!学的东西如果在生活中用不上,那学了有啥用呢?比如说数学,如果只是会做题,不会在买东西的时候算账,那不就白学了嘛。
另外,怀特海说教育要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让我明白,不能总是老师和家长推着孩子走,得让他们自己有动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主动去追求。
教育的目的(全译本)
《教育的目的(全译本)》是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怀特海在书中深刻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的目的、节奏、自由与训导的节奏性主张、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以及古典在教育中的地位等。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自由精神和全面发展的个体,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他强调教育的节奏性,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按照不同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他也认为自由与训导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和自由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范。
此外,怀特海还对技术教育、科学教育和文学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这些领域在教育体系中应该得到平衡发展。
他特别强调了古典在教育中的地位,认为古典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写作提供基础。
总的来说,《教育的目的(全译本)》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5分钟演讲(1)教育的目的(本篇是网师讲师魏智渊老师2023年讲课时用的一篇范文)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防止僵化呆板的教育体制束缚学校并造就出具有呆滞思想的儿童。
在这里,有两条戒律非常重要:其一,不可教太多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必透彻。
这可以称为“少而透”原则。
“少”,是指在儿童教育中引进的主要思想概念要少而精,这些思想概念能形成各种可能的组合,儿童应该使这些思想概念变成自己的概念,应该理解如何将它们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换句话说,各种理论概念在学生的课程中应该永远具有重要的应用性。
这一点,适用于一切课程,无论是古典课程还是现代课程,是文学课程还是科学或逻辑课程。
以上是就普通文化而言的。
要点是:少而精、整合、运用于生活。
“透”,是指在每一个专业领域务必透彻。
统一的校外考试,要求学生对各个科目予以同样的重视,这是不对的。
人类天生是一个适应并局限于一定生存模式的专门化的物种,所以,要在专为一种广博的文化而设计的课程中为专门化留出余地,而且,专门化的训练应该出现在学生课程的更高级的阶段(精确阶段),此时学生会对一些特殊的问题产生兴趣,并且这种兴趣因人而异。
专业学习要遵守的许多程序的原则与普通文化是一样的,不再赘述。
那么,普通文化与专业领域的学习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这两种彼此交织在一起的学习,最终应当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风格是一种个性化的智慧,这种智慧体现为一种艺术,一种解决问题的艺术。
它是学生最后学到的东西,也是最有用的东西。
风格的背后,是一种生命力,一种生活的激情与活力。
那么,英国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哪里呢?我今天重新提出考虑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想提醒大家,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应有经过批准的课程,而这些课程是由本校教师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而设计制定的。
2023年《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3篇《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1怀特海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教育的目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他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古典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等。
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许多启示。
“教育,意味着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文化修养,又精通某领域专业知识的人。
同时,教育是让人们掌握知识的一门艺术,所以教科书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十分容易的话,教师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
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已十分明确,不重视智力训练的民族注定在劫难逃。
”落后就要挨打,位于世界各国之中,我们只有不断进步,变成强国才可能不被欺负。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注重智力训练的话,可能就会消亡,而我们的教育对个人或者国家都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本书还提到了宗教性的教育,虽然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是有些教育理念值得学习。
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学生求知。
“学生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接触不同的课程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教无定法,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没必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用一种方法来教千万种学生。
我们可以根据作者划分的几个不同的阶段,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书中有一个观点:越是符合自然环境的,最适合人的发展,学习的效率越高。
同时拿婴儿举了例子,认为婴儿学习语言概念这些内容特别难,但是他们能掌握,而我们之后的教育,却没有婴儿学习语言、概念那么成功。
是因为我们没有自然的学习环境,没有成功的刺激,也没有做到专注、投入导致的。
而且作者既反对笼统的学科,又反对现在的分科,而它的方法论可能由于翻译的原因我也看不懂,我觉得并没有多大的指导效果。
(完整word版)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摘录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摘录一、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两条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次,所教的科目务须透彻。
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其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收不连贯的思想概念,没有任何的生命火花闪烁。
我们应该记住,不加利用的概念同样是十分有害的。
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
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
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到森林。
如果你教的学生要参加某种统一的普通考试,那么任何实施完美的教学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在教育中是要你排斥专门化,你就是在破坏教育。
我认为,以考核单个学生为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不会有任何结果,只会造成教育方面的浪费。
宗教性的教育是这样的一种教育:它谆谆教导受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和崇敬感。
二、教育的节奏不管你向学生灌输的是什么细节,他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这类细节的机会是很小的;如果他的确遇到这类细节,当时他也许已忘记了你曾教他的有关此事的情况。
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了解一些普遍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
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成人将会忘记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任何将这些原理使用于当时具体的情况。
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熟背的细节,这时,你想到的知识才有价值。
你时刻需要的那些细节知识将会像明亮的日月一样持久保留在你记忆中;而你偶然需要的知识则能够在任何一种参考书中查到。
大学的作用是使你摆脱细节去掌握原理。
大学的作用是使你摆脱细节去掌握原理。
智力习惯成了大脑对适当刺激的反应体式格局,刺激表现为具体的情况和究竟。
没有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他掌握的知识会清晰自动地出现在脑海里。
智力培养不过是人在谢东时大脑以一种令人满意的体式格局运转。
研究常常被说成这样一种事情:就仿佛我们在留意看着我们读过的一切书籍的翻开的书页,然后,当机会出现时,我们拔取正确的那一页,大声地向世人朗读。
怀特海基于生活与生命的教育目的观及启示怀特海(Friedrich Fröbel)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被誉为幼儿园教育的创始人。
他的教育理念以“生活”和“生命”为重要的教育目的观,不仅深刻影响了幼儿园教育,也对未来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怀特海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他提倡的以玩乐和游戏作为教育手段,注重孩子的天性和生命力的发展,极大地启发了后世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目的观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怀特海基于生活与生命的教育目的观及其所带来的启示。
怀特海强调了以生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怀特海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他提出的“玩乐教育”理念,强调了通过游戏和玩乐来培养儿童的身心和智能,使儿童在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到知识的乐趣。
怀特海的这一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实践。
笃信于生活的教育目的观,要求教育者通过发现和引导孩子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体验和发现,从而提高孩子对生活的理解与探索能力。
教育者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发展需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怀特海的这一观点提醒了当代教育工作者,生活应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和生活智慧,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观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以孩子的生活为教育出发点和目的地。
教育者要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发展需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教育要立足于生命,以尊重和培育孩子的生命为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者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和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设计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
教育要立足于个性,以个体差异为出发点,关注和发展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需求。
教育者要放弃对孩子的一切形式的抑制和压迫,营造尊重和理解的教育环境,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
怀特海基于生活与生命的教育目的观及启示怀特海(John Dewey)是美国教育哲学家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倡导者,他对教育的目的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观及启示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发展。
他强调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等方面。
只有综合发展的个体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
怀特海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基于他们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如果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经验脱节,教育就会失去意义。
教育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理解和应用知识。
怀特海强调教育应该是一种与社会相互联系的活动。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而是贯穿于个人的整个生活过程中。
教育应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怀特海强调教育应该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
他认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观及启示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关注他们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将学习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相结合。
教育应该与社会联系紧密,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教育应该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教育的目的怀特海内容简介1、教育的目的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一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并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二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考能力。
这里的文化可以理解为一种素质或是一种个人修养或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具备文化的同时教育要培养人具备专业知识,这里的专业知识可以理解为一种综合的和整体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拥有文化之前的基础;在说创造性思考,与创造性思考相对立的是理解性的思考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呆滞的思想”。
关于“呆滞的思想”,他又再一次论述到学校不应该进行这样的教育,并提出为了防止精神和思想僵化的方法:“不可教太多的科目”、“所教科目务须透彻”原文摘选: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
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培养一个儿童如何思维,最重要的是必须注意我所说的那种“呆滞的思想”——这种思想仅为大脑所接受却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
(P1-P4)2、教育价值/作用怀特海认为教育的作用或者价值是理解生活/理解现在的生活。
我们具备了文化和专业知识就能够理解生活。
文化和知识是前提,体现了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内在联系。
其次,理解现在的生活,是现在而不是过去,因为现在包含过去、孕育着未来。
原文摘选:教育当然应该有用,不管你的生活目的是什么。
教育对奥古斯丁有用,对拿破仑有用。
教育有用,因为理解生活是有用的。
//过去的知识惟其有价值,就在于它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我们面对现在。
(P4-P5)3、论学术/思想概念怀特海认为,在科学训练中,要证明概念,或者说要证明学术或思想观念(价值),要给出论据和论点,证明其真实性。
概念的使用要以证明为基础,概念的证明也要以使用为基础。
此外,它强调意识形态概念的作用是它们的应用,这就要求它们与各种活动相联系和相结合。
可以理解为,整合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人生的一切,也是理解人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