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折形状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折纸100种方法
一、四边形
1.三角形:把纸一分为三,再折叠一个三角形
2.菱形:把纸对折,再折叠两个角,折叠后即为菱形
3.正方形:把纸对折,再折叠两条边,即可折成正方形
4.六边形:把纸一分为六,折叠后形成六边形
5.八边形:把纸一分为八,折叠后形成八边形
6.十二边形:把纸一分为十二,折叠后形成十二边形
二、多边形
1.五角星:把纸一分为五,然后折叠出五角星
2.六角星:把纸一分为六,然后折叠出六角星
3.八角星:把纸一分为八,然后折叠出八角星
4.十角星:把纸一分为十,然后折叠出十角星
5.十二角星:把纸一分为十二,然后折叠出十二角星
6.梯级星:把纸一分为五,然后形成梯级星
7.立体五角星:把纸一分为五,然后折叠立体五角星
三、折痕
1.三角折痕:把纸折成三角形,再用手指折叠两次
2.四角折痕:把纸折成四边形,再用手指折叠两次
3.六角折痕:把纸折成六边形,再用手指折叠三次
4.八角折痕:把纸折成八边形,再用手指折叠四次
5.十二角折痕:把纸折成十二边形
6.梯级折痕:把纸折成梯级,再用手指折叠三次。
《折形状》教案教案:《折形状》教学目标:1. 了解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学会通过折纸的方法制作不同的形状;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折纸纸张、剪刀等工具;2. 学生准备笔、尺子等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折纸作品,鼓励学生猜测是如何制作的;2. 引导学生思考,折纸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折纸可以制作出不同的形状。
二、讲解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0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折纸的基本原理,即通过将纸张按照一定的方式折叠,可以制作出不同的形状;2. 教师示范折叠纸张的基本方法,如折叠直线、折叠角度等;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折纸的基本方法。
三、制作简单的折纸形状(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折纸形状,如折纸飞机、折纸船等;2.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自己动手制作折纸形状;3.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变形和改进。
四、制作复杂的折纸形状(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复杂的折纸形状,如折纸动物、折纸花等;2.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折纸形状进行制作;3. 学生可以借助图纸或者模板进行制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
五、展示和分享(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折纸作品;2. 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困难;3.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鼓励和表扬他们的努力和创意。
六、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评价自己在折纸制作中的表现;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折纸形状,并写一篇作品心得;2.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截止时间和提交方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了制作不同的折纸形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通过展示和分享,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一、教学背景与教学目标1.教学背景《折形状》是一款能够锻炼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游戏;它可以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利用图形中的对称性进行折叠,锻炼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对于对称和图形感知的敏感问题。
2.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通过介绍《折形状》游戏,在孩子中植入对“对称”概念的认识,激发孩子自主思考利用对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希望在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追求更高更强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点1.对称概念的教学2.游戏规则的介绍与实践3.创造性思维的激发4.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三、教学过程1.授课形式采用小组讨论和互动学习的方法,以游戏体验为主线,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认知对称性的概念。
2.教学过程(1)游戏介绍-显示游戏基本画面。
-让孩子们一起互动讨论,根据游戏界面了解游戏规则和玩法。
-强调游戏规则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孩子们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告诉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发挥,在不犯规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实现折叠。
(2)先学习基本形状-在图形板上,游戏引导孩子们学习最基本的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学生应当在图形中找到对称部位,并进行实践,了解对称性的概念。
(3)完成虚线图案的折叠-在屏幕上展示一个含有虚线折叠图案的图形画面。
然后引导学生在虚线部分进行折叠,将图案按照对称性完美展现。
-展示优秀的学生折叠作品,鼓励孩子们进行创新和自主思考,并总结出折叠技巧和注意事项。
(4)创造性实践-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的图案,然后用折叠的方式来处理。
-每个学生需要通过折叠技巧将自己的图案完美的展现,让学生频繁进行实践,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展示优秀的作品,与其他学生分享折叠技巧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5)结束-总结本次活动的亮点和要点;-分享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学习到的感悟与体验;-为优秀的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鼓励孩子们在平常的游戏中勇于尝试与创新。
四、教学辅助1.图片展示使用图片展示游戏画面和实践图片等。
1.折形状
【教学目标】
1.知道改变形状,能够改变物体承受力;知道圆柱的承受力最大。
2.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总结出:柱状体承受力大小与棱的数量相关。
3.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制作纸筒时,细致、认真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纸、书、双面胶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活动导入
1.今天我这里有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
2.这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纸,我不知道该怎样才能让它竖起来?(折形状)
3.生说师随机演示,并说明是几棱柱。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不同形状柱体的承受水平。
二、做不同形状的柱形
想一下,要能比较出这些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这些纸筒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呢?(1.纸的质地、大小、高度相同;2.折的形状都是正的,如正三棱柱等。
)
(注意点:1.不要把纸筒弄皱;2.废纸放纸盒子中。
)
三、学生实验
1.学生做纸筒。
(1—5号组员分别作这五种纸筒,其余组员协助有困难的同学。
)
2.请小组预测一下:哪一种纸筒的承受力最大?为什么?并由组长将你们的预测结果填在记录表预测这个栏。
你认为哪个承受力最强,就填1,第二的就填2,清楚吗?
3.刚才各组的结论仅仅大家的预测罢了,我们能够通过什么方式来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准确的呢?(在上面放重物就行了,比一比,哪种形状上放的书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
)
4.请同学们想一想,做这个实验时有什么注意点吗?(板演:书不能放斜)
(1)应放相同的重物(书),要一本一本地放.
(2)纸筒要平放,并要放在书的中间。
(3)要使重物在纸筒上保持平衡后再松手。
(4)放到纸筒倒了为止,如果在某一个纸筒上放了5本书,塌下去了,那这个纸筒的承受力应是4本书,就在记录表的相对应位置写4。
(5)动作要小心但又要讲究速度,放薄的书。
5.学生实验。
(3-7号组员分别实行实验,1号组长负责纪录,2号组员协助其他组员。
注意:一个同学做完,另一个同学再接着做)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实验,好吗?
四、交流拓展
1.汇报实验结果并由组长板演,(先好的先板演)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正三棱柱承受的重物数量最少,随着棱柱边数的增多,承受的书本的数量也逐渐多了起来,圆柱承受的重物最多。
)(物体形状不同,承受力大小不同)
2.你知道为什么圆柱的承受力最大吗?
因为圆柱体没有角,任何加在上面的重量都会均匀地分布,所以,圆柱上的每一个点承受力并不大,而整体却能承受比较大的力。
而其它棱柱体都有角,不能把加在上面的重量均匀的分散开,所以每一个点承受的力都比较大,整体不能承受太大的力。
所以圆柱的承受力最大。
(拿着纸筒解释)
3.从这个结论中我们知道了做任何事仅仅凭预测是(不行的),应该通过(实验)来获得准确的结果。
【板书设计】
1.折形状
纸筒形状不同承受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