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97例临床
- 格式:pdf
- 大小:304.14 KB
- 文档页数:2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病机制和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 1月~2009年 12月收治的3758例颅脑外伤中,通过临床观察和CT确诊286例 DTIH病例。
通过临床治疗后观察其转归。
结果 286例 DTIH中,颅脑外伤后 6~24 h内出现者160例(55.9%); 24~72 h内有89例(31.1%),72 h以上的有37例(12.9%)。
治疗后恢复良好165例(57.7%),轻度伤残39例(13.6%),中度伤残27例(9.4%),重度伤残17例 (5.9%),植物生存9例 (3.1%),死亡 29例 (10.1%)。
结论 DTIH多发生于患者伤后 3天以内,通过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动态CT检查, 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降低DTIH患者死残率的关键。
【关键词】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病机制治疗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mnatie intracranial hematonta DTIH)是指在颅脑伤后首次CT检查时无血肿,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此种现象可见于各种外伤性颅内血肿。
形成机制并不非常明确,[1]可能是由于外伤当时血管受损,但尚未全层破裂,因而CT检查未见出血;伤后由于损伤所致的局部二氧化碳蓄积、酶的副产物释放以及脑血管痉挛等因素,使得原已不健全的血管壁发生破裂而出血,形成迟发性血肿。
[2]其发病原因主要与脑挫裂伤、减速性损伤、填塞效应、高血压病、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等多种因素相关,其中以脑挫裂伤伴点片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侧裂及脑沟的积血、颅骨骨折尤其是跨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的颅骨骨折为其最重要的高危因素。
[3]现将我院自2005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的3758例颅脑外伤中发现的286例 DTI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DTIH患者286例中,男191例,女95例,年龄6~83岁,平均年龄32.7岁。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观察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84-01随着颅脑外伤增多,头部外伤的早期观察和护理相当重要。
特别是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自2004年1月~2008年1月,共收治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52例,并在专科icu病房采用多参数监护仪,现将该组病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52例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4-72岁,平均47.1岁。
车祸伤36例,坠跌伤12例,斗殴伤2例,物体砸伤2例。
其中减速伤44例,加速伤3例,多发性损伤5例。
着力部位包括枕部18例,枕顶部16例,颞部10例,额部8例。
入院时gcs评分3-8分13例,9-12分12例,有原发性昏迷42例。
2 观察与护理意识变化的观察病人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但观察过程中,随着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而出现意识障碍。
外伤后前72小时每30-60分钟进行1次gcs评分动态观察。
如gcs评分减少或一度烦躁不安,然后突然转为安静状态,或在意识尚清醒的情况下出现小便失禁,病人由非昏迷转为昏迷,或原来意识清醒,而后出现嗜睡。
原来嗜睡但易醒,而后出现呼之不应,或需用较强刺激才能清醒。
躁动之后,突然进入昏睡状态。
或意识虽清醒但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并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消失或出现凝视现象[1]。
均提示迟发血肿的可能,应立既汇报医生,及时复查头颅ct明确诊断.瞳孔的观察瞳孔是反映颅内病情变化的窗口,可较早地反映有无颅内血肿。
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态及对光反射的敏感程度,便于进一步判断病情变化.迟发性颅内血肿多发生在额颞部。
当血肿达到一定量后超过颅腔容积而引起小脑幕裂孔疝。
除意识变化外,瞳孔变化也是早期征象的重要观察内容之一。
因此,头部外伤病人每15-30分钟观察瞳孔一次。
颅内压的观察:迟发性脑内血肿可加重或引起颅内压的增高,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及烦躁不安[2]。
外伤性迟发型颅内血肿58例的救治体会发表时间:2013-03-26T09:22:57.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新平[导读] 随着基层医院CT的普及和广泛应用,首次CT检查的时间距受伤间隙越来越短,颅内血肿的早期发现率明显上升李新平(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西北流 537400)【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050-02 【摘要】目的观察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症、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
方法我科从2007年4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58例,同期收治颅脑外伤892例,占6.50%(58/892),对本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
结果本组手术治疗46例,其中脑疝呼吸衰竭3例,GCS3分,家属坚决要求手术治疗,效果差,非手术治疗12例,血肿量小于30ml,占位不很明显,症状没加重,GCS计分>13分。
出院时痊愈41例,轻残6例,重残2,死亡9例。
本组死亡率15.5%低于文献25-55%[1]。
结论手术指征明确的患者早期手术可降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对于该类患者,我们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早发现,早处置,对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颅内血肿外伤诊断治疗从2007年4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58例,同期收治颅脑外伤892例,占6.50%(58/892),对本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0例,女18例,年龄1-68岁,平均年龄35.6岁。
致伤原因:打击伤2例,交通事故46例,坠落伤10例。
着力点:枕部23例,颞顶部12例,枕顶部10例,额部3例。
1.2临床表现原发昏迷32例,头痛26例,呕吐25例,就诊时GCS计分3-8分25例,9-12分18例,13-15分15例。
迟发血肿出现时间:伤后6小时21例,7-12小时10例,13-24小时11例,25-72小时6例,72小时以上10例。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附52例分析)刘宇清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5(027)006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1998年2月~2005年7月收治的52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脑内血肿37例,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7例,98.1%(51例)发生在伤后72 h以内,44例手术治疗,死亡9例(17.3%).结论合理运用动态CT检查,争取早期诊断,积极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总页数】1页(P57-57)
【作者】刘宇清
【作者单位】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外科,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
【相关文献】
1.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J], 谢宝庆;魏祥品
2.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J], 张剑平;赵玉祥;柳中悦;谢国海
3.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J], 孙晓全
4.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J], 徐强;杜笥凤;王丰;吴挺前
5.外伤性肝破裂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附32例分析) [J], 杨发国;左顺庆;黄庆华;杨卫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症状,尤其是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的早期症状,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有什么表现?得了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会怎样?以及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有哪些并发病症,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常见症状:脑室出血、脑干出血、头晕、恶心*一、症状大部分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的原发伤不重,病人在经过一阶段好转或稳定期,数天或数周后又逐渐或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体征或原有症状体征加重,部分患者的原发伤可以很重,伤后意识障碍亦可一直无改善或加重。
复查CT才证实为迟发性脑内血肿。
*二、诊断迟发性脑内血肿的诊断主要依靠反复的CT扫描。
其病史诊断要满足以下4点:1.无脑血管病。
2.有明确头外伤史。
3.伤后第1次CT扫描无脑内血肿。
4.经过一个好转期或稳定期后出现卒中发作。
*以上是对于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并发症,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常见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营养不良*一、并发病症1、继发性脑肿胀和脑水肿。
2、重症患者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应早期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
3、长期昏迷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下丘脑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褥疮等,在加强护理措施的同时,应及时予以相应的处理。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症状,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