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治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治关键词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诊治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以减速性损伤所致脑挫裂伤引起迟发性颅内血肿最为常见,且伤后24~72小时为血肿形成高峰。
我院2001年1月~2007年6月共收治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87例,对其诊疗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69例,女18例;年龄9~64岁,平均49岁。
受伤方式:加速性损伤12例,减速性损伤58例,复合性损伤17例。
入院时GCS值13~15分23例,9~12分44例,≤8分20例。
颅骨骨折38例,其中颅盖骨折14例,颅底骨折24例,脑挫裂伤51例,脑内血肿18例,合并肋骨骨折9例,脾脏破裂4例,四肢骨折11例。
颅内迟发性血肿及出现时间:硬膜外血肿16例,硬膜下血肿27例,脑内血肿45例,硬膜外并硬膜下血肿7例。
伤后6小时内复查C出现血肿11例,24~48小时C复查出现血肿28例,48~72小时C复查出现血肿30例。
3~7天C 复查血肿形成11例,7天以后复查C血肿形成7例。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64例,其中第1次手术清除血肿后对侧形成血肿18例,保守治疗23例。
结果恢复良好41例,伤残2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9例。
讨论一般认为,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脑挫裂伤小血管扩张破裂出血,逐渐融合成血肿。
②外伤后脑水肿、缺氧、酸中毒等导致小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引起血管破裂形成血肿。
③颅内压力的改变,尤其是突然减压如大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使用过度换气,强烈脱水,脑脊液外引流等,使脑血管张力改变或脑组织移位,致血管损伤破裂而形成血肿。
④全身因素,如低血容量性休克、高碳酸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缺氧等,均可致导迟发性血肿形成。
对于占位效应不明显的迟发性血肿,如幕上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10mm,且病人神志清醒者,可选择保守治疗,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脑挫裂严重程度,脑水肿明显应积极手术。
后颅窝血肿>10ml或梗阻性脑积水患者,一经确诊,应积极手术。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61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良好47例,重残8例,死亡6例。
结论对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高危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做出诊断和处理,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血肿;迟发性;诊断及治疗随着CT的广泛普及和应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断越来越得到临床神经外科医师的重视,本研究收集了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1998年4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的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61例,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治患者61例,其中男44例,女17例,年龄10~82岁,平均52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42例,摔伤13例,硬物击伤6例。
入院时GCS 评分:13~15分8例,9~12分21例,3~8分32例。
临床表现:伤后昏迷不醒者53例,其中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者46例,合并呕吐者38例,躁动不安者23例。
1.2 影像学资料伤后均行头颅CT检查。
首次检查于伤后6 h内,结果正常6例,脑挫裂伤30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4例,并颅骨骨折11例,颅底骨折并脑脊液漏7例。
发现时间,伤后或术后6 h 23例,6~24 h 18例,24~48 h 14例,3~7 d 6例(4例院外转入);其中14例为术后6 h~3 d发现。
出血部位:脑内血肿42例(额部18例,颞部20例,顶部4例,枕部1例),硬膜下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8例。
受力点与血肿的关系:冲击伤14例,对冲伤47例。
2 结果手术清除血肿29例,合并去骨瓣减压21例,保守治疗32例。
结果良好47例,重残8例,死亡6例。
3 讨论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概念几经修改,现定义为:颅脑损伤后经再次影像学检查(CT、MRI、DSA等)或手术证实,于首次CT扫描无血肿的部位出现的颅内血肿,或为原少量出血处扩大形成血肿,多为脑内血肿,也可为硬膜下、硬膜外或多发血肿[1]。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治
陈晓东;曹作为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1999(010)004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及防治原则。
方法:总结分析24例DTICH的临床和影像特征及治疗预后。
结果24例DTICH占同期外伤性颅内血肿的12%,非手术治疗3例,手术治疗21例,总死亡率8.3%,致残率33.3%,良好率58.4%,结论DTICH好发于中老年,枕部着力的减速伤患者,58%伴颅底骨折,多发生于伤后72小时及2周内,病情具隐藏性,死残率高,早期
【总页数】2页(P240,258)
【作者】陈晓东;曹作为
【作者单位】海口市人民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
【相关文献】
1.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33例诊治体会 [J], 唐志清;胡继忠;廖世保;蒋永祥;李艳红;苏润秀
2.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治 [J], 林忠;李英斌;张健;罗良生
3.48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治 [J], 孙学礼;吕明
4.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治体会 [J], 褚维海;王久林;张吉云
5.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治体会 [J], 李成忠;胡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李阳平;宋有利
【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2)002
【摘要】目的:总结128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病人的诊治经验,以期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方法:对我院11年间收治的128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28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中,手术治疗112例,非手术治疗16例,其中6例病人确认DTICH时已进入脑疝晚期,临床死亡.手术治疗的112例DTICH病人,良好率为81.3%,致残率为8.9%,死亡率为9.8%.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DTICH病人治愈率的关键.
【总页数】3页(P188-190)
【作者】李阳平;宋有利
【作者单位】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通辽,028000;通辽市铁路医院急诊科,内蒙古,通辽,0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
【相关文献】
1.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J], 胡小铭;汪杰;阮善平;王俊兴;刘仍利;侯勇
2.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原则 [J], 陈立华;刘运生
3.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J], 孙立
4.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J], 高忠秋;王泓清;孙立;李伟涛
5.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J], 魏盾; 廖春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诊治观察目的分析外伤性迟发型颅内血肿临床特点及早期诊疗路径。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所收治的42例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临床资料,对42例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展开综合研究分析,根据GCS预后评分标准,实施患者预后评估。
结果本研究所纳入42例患者,血肿发生时间多为伤后72h内,血肿部位分布广泛,针对患者不同血肿部位,实施临床定向治疗后,良好恢复20例,轻度伤残6例、中度伤残患者7例,重度伤残5例,植物状态生存2例,死亡2例。
结论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生机制相对复杂,针对此类患者需充分结合临床诊断方法及头颅CT检查,予以早期确诊,进而根据患者实际实施科学的手术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生存质量。
标签: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诊断;手术治疗;观察本研究针对性纳入了我院2013年2月以来所收治的42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次给予了临床综合诊断同时,定向实施了血肿清除治疗方案,现将研究结果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所收治的42例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外伤史,其中交通伤21例、钝器打击伤6例、摔伤7例、坠落伤7例。
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8~67岁,(45.2±10.5)岁。
患者外伤部位:额颞部患者16例、颞顶部患者14例、顶枕部患者7例、枕部患者5例。
所有患者入院阶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部分患者存在恶心、呕吐、头痛症状,参照入院时哥斯拉昏迷评分,轻型脑伤患者6例(13~15分),中型脑伤患者16例(9~12分),重型脑伤患者20例(3~8分)。
1.2 CT影像学诊断42例患者首次颅脑CT检查表现:颅骨骨折患者28例,其中颞骨骨折并发颞肌肿胀12例,枕骨骨折10例,额骨骨折6例、局灶性脑挫裂伤18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经颅脑CT首次检查均未见颅内血肿情况,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加重、昏迷、嗜睡、颅内压持续升高、头痛、呕吐症状加剧情况[1],遂实施2次颅脑CT复查,2次颅脑CT检查显示:硬膜外血肿患者12例,硬膜下血肿患者18例,脑内血肿患者12例。
1562017.05临床经验头部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延误诊治52例分析许 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 安徽省合肥市 230011【摘 要】目的:探讨头部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延误诊治的预防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4年4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头部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初次检查后8h 进行复查)和对照组(初次检查后4-6d 进行复查)各2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预后相对更好,而术后复发率、NIHSS 评分和颅内压相对更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头部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早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出现延误诊治,进而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头部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延误诊治头部外伤发生后,经头颅CT 诊断,了解患者的头皮裂伤、撕脱以及颅骨与脑膜缺损情况,进而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治措施。
但是在头部外伤的临床诊断当中,很容易忽视迟发性颅内血肿,而导致治疗的延误。
头部外伤患者脑部血管受损,但是脑内和硬脑膜外并无明显的血肿症状[1]。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受到局部CO 2蓄积以及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导致受损血管壁发生破裂出血,继而引起迟发性颅内血肿。
如果不经过多次、反复的CT 检查,很难以及时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也就无法全面地诊断出患者的病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52例头部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延误诊治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急诊科2014年4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头部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将其进行分组对照研究。
在26例观察组患者当中,男性19例,女性7例,最高龄68岁,最低龄22岁,平均年龄(38.4±6.5)岁。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为2~13分,平均(8.6±2.4)分。
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的治疗方法,治疗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应该吃什么药。
*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确诊后应及早作骨瓣开颅,清除血肿,促进功能恢复。
*2、预后
本病的预后较差,病死率为25%~55%,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在于加强临床观察,尽早复查CT,及时诊断、迅速清除血肿,并给予合理的术后处理。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怎么治疗,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治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治体会。
方法对50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诊治经验。
结果前24h 内发现31例颅内血肿(62%);预后情况为41例恢复良好(82%)、5例中残(10%)、3例重残(6%)、1例死亡(2%)。
结论严密观察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是减少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标签: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诊治;体会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指的是在颅脑受损后首次进行CT检查,而未发现脑内血肿,过一段时间再一次检查时却发现脑内血肿的情况,或者进行首次CT 检查时发现有脑内血肿,但复查时发现其他部位也出现脑内血肿的情况[1]。
可见,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若不及时诊治,则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出现致残和病死情况。
因此,及早诊治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关键。
现对我院50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治经验。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50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21例、男性29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50.2±3.7)岁;致伤原因:硬物击伤8例、摔伤20例、车祸伤22例。
入院时进行GCS评分,其中6例3~8分、30例9~12分、14例13~15分;临床表现:31例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者、6例伤后昏迷不醒者、4例躁动不安者、36例合并呕吐者、8例小便失禁者。
1.2方法对50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治疗方法:根据病情以及辅助检查结果,选择非手术或手术治疗。
①非手术治疗:对于不具备手术适应征的患者选择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抗炎、止血、激素、吸氧、亚低温、营养支持、保持呼吸道畅通等对症治疗;②手术治疗:对于GCS评分超过13分、幕上DTICH血肿量少于30mL,且中线移位小于1cm 的患者则先选择保守治疗。
若占位效应比较明显,幕下血肿大于10mL、幕上血肿大于30mL,特别是硬膜下或硬膜外合并有血肿的患者,则及早进行开颅清除血肿[2]。
若颅内高压症状较重,且幕上单一血肿量超过20mL,则选择锥颅置管引流术,再注射2万U尿激酶,夹管3~3.5h,然后进行开管道低位无菌引流。
隔日可再次进行检查,血肿基本消退后可拔管。
该方法适合血肿位于重要功能区和深部的患者治疗。
2结果
2.1 CT检查结果在外伤后1h内进行首次CT扫描检查,结果如下:5例硬膜外血肿、7例硬膜下血肿、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脑挫伤、10例正常。
然后
再次进行CT复查,距离首次检查时间分别为:9例6h以内,22例6~24h,9例24~72h,10例72h以后,复查发现14例硬膜外血肿、20例脑内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7例多发性血肿。
血肿和受力点关系:31例对冲部位血肿、19例直接着力点处血肿。
2.2治疗和预后50例患者中,采取保守治疗15例,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35例。
根据Glasgow分级标准对预后进行分级,其中,41例恢复良好(其中,采取保守治疗13例、经手术治疗28例),占82%;5例中残,占10%;3例重残,占6%;1例死亡,占2%。
3讨论
3.1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是影像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头部在遭受外伤后进行首次CT检查未能发现颅内血肿,但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复查时又发现颅内血肿的情况。
也有些是首次CT检查发现有颅内血肿,或清除颅内血肿后,经再次检查时却又发现颅内不同部位出现血肿的情况。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但大多学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凝血异常,凝血因子出现异常或者缺乏,会导致全身凝血功能出现障碍,外伤后会继发出血而形成新的血肿或会加重血肿状况,此时需及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以及时补充凝血因子;②颅内压发生变化,由于颅骨骨折时,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硬脑膜和颅骨发生粘连而不易分开等现象,在进行首次CT检查时而未能发现血肿。
但由于开颅手术或过早应用甘露醇而致使颅内压下降,从而消除或减轻压力填塞效益,导致之前已经破损了的血管出血[3];③由SAH或脑挫伤引起,SAH或脑挫伤后会致使局部脑血管出现缺氧、缺血、痉挛、血管壁继发性破裂出血等,从而引起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大多为脑内血肿,并常见于老年患者。
3.2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断根据相关的文献报道,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发生的时间一般为伤后1.5h~数天,并绝大多数发生在14d内[4]。
在本研究中,前24h内发现31例(9例6h以内,22例6~24h),占62%,可见,在前24h内应特别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情况,做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由于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在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具有迁延性和隐匿性,从而提升了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进行CT检查是早期诊断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最便捷、最简单、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本研究的诊断经验,进行首次CT检查,总结早期征象如下:①在额叶底面挫裂伤部位伴有前纵裂池高密度的积血影;②局部脑沟内或外侧裂池处存在高密度积血影,且脑沟间隙消失或者变浅;③对冲部位的颞叶、额脑挫伤或脑挫裂伤处伴有片状或无点状高密度出血灶。
另外,笔者认为,在伤后较短时间内进行CT检查,若存在以下CT征象,则应视为高危人群,需进行严密观察,并及时进行复查:①经过确切治疗后伤者的意识形态仍未好转,或有应好转后再次出现恶化情况,出现诸如失语、偏瘫、瞳孔散大等神经系统缺失性损害现象;②与首次CT检查显示为较轻的脑损伤不相符,存在烦躁不安、频繁呕吐、剧烈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加重;③出现局限
性癫痫症状以及存在低血压史;④为高龄患者,检查凝血功能存在异常现象的应视为高危患者。
对于存在以上情况的,即使首次CT检查正常,也应加强临床观察,待血压稳定后仍需及时进行CT复查。
对于可能发展成为高危患者的应在入院后或术后6h内进行复查,以便及早诊断。
综上所述,降低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因此,应掌握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和发展规律,懂得利用CT动态检查来确定病情,及时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高预后。
参考文献:
[1]王志星.42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诊治分析[J].江西医药,2012,47(10):872-873.
[2]程巍.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30例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02):8-10.
[3]周志涛.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36例诊治体会[J].2010,14(23):115+117.
[4]邓发斌,郭川,孙毅川,等.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治[J].四川医学,2011,32(06):890-892.
[5]Vuagnat H ,Chantraine A. Shoulder Pain in Hemiplegial Revisited:Contribution of Fune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Other Therapies[J].J Rehabil Med (S0036 - 5505 ),2003 ,35 (2) :49-54.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