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套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

套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

套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
套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

套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2015 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5-08-27 14:54 文章来源:丁香园

摘要:最近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Vose JM 根据最新的诊断、危险分层和治疗更新了套细胞淋巴瘤治疗指南,并发表在Am J Hematol 杂志上。

套细胞淋巴瘤(MCL)过去曾命名为中心细胞性淋巴瘤,由非典型小淋巴细胞组成,广泛围绕正常生发中心,套区增宽,故称为套细胞淋巴瘤,常累及淋巴结、脾脏、骨髓、外周血。预后差,标准治疗方案化疗后缓解时间短,中位总生存期4-5 年。

最近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Vose JM 根据最新的诊断、危险分层和治疗更新了套细胞淋巴瘤治疗指南,并发表在Am J Hematol 杂志上。

修正的欧美淋巴瘤分类(REAL)和WTO 将MCL 归类为特殊类型的淋巴瘤,具有高度侵袭性。MCL 占美国所有淋巴瘤的4%,占欧洲地区所有淋巴瘤的7-9%。

MCL 中位发病年龄60 岁,男女发病比例2:1。多数患者确诊时一般已处于疾病的II/III 期,临床可见瘤细胞已累及外周血、骨髓、淋巴结及脾脏。80% 患者瘤细胞甚至已累及脾脏外套层,形成肿块。

MCL 患者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或类似白血病细胞广泛浸润的表现。累及外周血时,大多数可通过流式细胞学检测。其它结外累及部位包括胃肠道、肝脏、咽淋巴环。另外,还包括皮肤、泪腺和中枢神经系统。

MCL 诊断

MCL 诊断多依靠淋巴结、组织活检,及骨髓或外周血免疫表型。大多数肿瘤细胞有典型的形态改变—小到中等体积的淋巴细胞,细胞核不规则,染色质密集,核仁不明显。MCL 四个典型细胞形态学异常,包括小细胞型、套细胞区增宽、弥漫性浸润、母细胞型。

典型的免疫表型CD20+, CD5+,98%MCL 中细胞周期蛋白D1 阳性表达,而CD10、Bcl6 通常为阴性,大多数MCL 患者中还可见染色体易位t(11;14),导致Cyclin D1 过度表达。伴细胞周期蛋白D1 阴性表达的MCL 罕见病例中,已证实过表达细胞周期蛋白D2 或D3。

转录因子SOX11 已作为不表达或低表达SOX11 惰性MCL 疾病进展的诊断标志。另外,Ki-67 增殖指标或P53 突变、染色体P16 缺失,这些生物学特点与侵袭性MCL 密切相关,例如母细胞型MCL。最近更新了早期MCL 分子学发病与进展的模型,额外增加了一些突变染色体并强调了SOX11 在MCL 中的意义。

MCL 分期应根据全血细胞计数、免疫组化、乳酸脱氢酶(LDH)、骨髓象瘤细胞比例、骨髓细胞与外周血细胞流式细胞表达情况,以及胸部、腹部、盆腔的FDG-PET 或CT 表现。

MCL 患者中,PET-CT 所见受累部位标准吸收值(SUV’s) 通常较低或中等。如果出现临床症状或给予剂量密集方案时,内镜评估胃肠道情况是必要的手段。脑脊液一般不监测,除非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母细胞型或高Ki-67 表达。根据以上标准分期后,大多数患者处于晚期(III 期或IV 期)。

MCL 预后危险分层

最新的套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MIPI),年龄、ECOG 评分、LDH、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表一),这些独立的预后因素可影响总生存期。MIPI 将这些因素作为连续的参数,每个危险因素划分为0-3 分,最高11 分。

低危组0-3 分,中位总生存期(OS)不超过 5 年。中危组4-5 分,中位OS 为51 个月。高危组6-11 分,中位OS 为29 个月。该分组方式已被其它实验组验证。但对于Ki-67 增殖指数的对预后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争议。

通过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方法,提取最小量的DNA 基因进行研究。采取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qRT-PCR)为基础的测试的方法检测73 名MCL 患者,确定了 5 个可预测生存期的基因,包括RAN,MYC,TNFRSF10B,POLE2,SLC29A2,但还需进一步证实。

根据危险分层治疗

MCL 对各种初始治疗方案均有响应,但常规化疗方案诱导缓解间期短。标准化疗方案的中位缓解时间为1.5-3 年,中位OS 为3-6 年,但也要依据患者疾病进展情况而定。由于MCL 较为罕见,尚无大量的随机试验及足够数据,治疗方案的选择仅能依靠较小的II 期回顾性对照研究。

无症状的MIPI 分期低危或老年MCL 患者初始治疗方案选择

鉴于MCL 不良预后及最佳治疗方案的欠缺,无症状、MIPI 分期低危组及老年MCL 患者考虑采取「观察等待」策略。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纳入97 名MCL 患者,其中31 名(32%)患者初诊时采取观察策略。

「观察等待」组中46%MIPI 分期低危患者相比于初始接受治疗中32%MIPI 分期低危患者,「观察等待」组的中位观察时间为12 个月(范围4-128 个月)。当观察等待组患者需要治疗时,主要接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CHOP)联合化疗,约占55%。接受单药利妥昔单抗治疗占13%。另外,有5 名患者在本文公布前,未接受过任何治疗。

当无症状的老年MCL 患者出现临床症状需要接受治疗时,大量的试验方案可供选择。过去,最普遍应用的主要是以蒽环类为基础的方案,如CHOP。

过去的十年中,利妥昔单抗也加入CHOP 方案中(R-CHOP),并应用于MCL 患者中。第一个将R-CHOP 方案用于40 名未接受过治疗的MCL 患者中,R-CHOP 总响应率(ORR)为96%,包括完全缓解(CR)率为48%。

尽管36% 的患者达分子学上CR,但达到分子学CR(16.5 个月)与未达分子学CR(18.8 个月)患者的中位无病进展生存期(PFS)无差异。

德国高度恶性淋巴瘤研究组通过随机试验比较CHOP 与R-CHOP 的疗效,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该试验结果显示R-CHOP 组ORR 高于CHOP 组(94% vs.75%) ,同样CR 率高于CHOP 组(34% vs.7%) 。但并没有将这些数据转换为PFS 或OS。

一些临床试验尝试一线治疗方案中加入新药治疗复发MCL,如R-CHOP + 硼替佐米。R-CHOP 方案与硼替佐米、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强的松(VR-CAP)联合方案临床III 期试验结果显示,R-CHOP 的PFS 较VR-CAP 明显提高59%(24.7 个月vs 14.4 个月),R-CHOP 组中位OS 为56.3%。VR-CAP 方案用于不适宜移植和早期存在外周神经病变患者。

嘌呤类似物可应用于老年MCL 患者。单用氟达拉滨ORR< 40%,联合环磷酰胺和利妥昔单抗后,总响应率接近60%。最近,一项来自德国的大型随机试验结果显示,老年MCL 患者应用R-CHOP 方案疗效优于R-FC 方案,P-CHOP 方案4 年OS 为65%,而P-FC 仅为50%。

另外,该试验中心又进行了一项关于MCL 经R-CHOP 治疗后,对比利妥昔单抗与干扰素维持治疗疗效,结果显示利妥昔单抗组疗效明显提高,4 年OS 为87%,证实利妥昔单抗有助于延长MCL 患者PFS 时间。

另外,苯达莫司汀也在MCL 患者中显示了较好的活性作用。欧洲进行了一项关于R-CHOP 与R- 苯达莫司汀(BR)应用于不同淋巴瘤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MCL 患者中两者疗效相似(BR:89%,R-CHOP:95%)。但BR 组有更低的疾病进展率(BR:42%,R-CHOP:63%)。另外,BR 组血液学不良事件、脱发发生率更低。

利妥昔单抗维持(MR)治疗已被证实可延长缓解期的PFS。3 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434 名MCL 患者接受MR 后,PFS 明显提高,感染发生率与未接受MR 患者无统计学差异。

推荐:无症状老年或MIPI 分期低危患者可选择「观察等待」策略。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一线治疗方案包括R-CHOP(+/- 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BR,或接受临床试验的治疗方案。

有症状的年轻MCL 患者初始治疗方案

一些研究显示,年轻的MCL 患者应接受高强度化疗方案,可能有利于提高预后。其中来自欧洲MCL 工作组的人员,评估了年龄<65 岁MCL 患者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与干扰素维持治疗疗效,患者诱导化疗后随机接受清髓性ASCT 或干扰素,结果显示ASCT 组患者PFS 明显高于干扰素组。

同样,其它单臂试验和回顾性研究均证实年轻患者诱导方案中包含大剂量阿糖胞苷可提高生存率,如超分割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联合地塞米松(HyperCVAD+/- 利妥昔单抗)与大剂量阿糖胞苷/ 甲氨喋呤交替应用。

利妥昔单抗-HyperCVAD(R-HyperCVAD)与大剂量阿糖胞苷/ 甲氨蝶呤交替应用6-8 个周期,不仅使CR 率达到87%,而且7 年生存率可达52%、OS 达68%。多中心试验研究该诱导方案发现有类似的ORR(88%)和CR 率(58%),但有87% 的患者易并发IV 级血液学毒性反应。

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R-HyperCVAD 诱导化疗方案,达CR1 后接受ASCT 的效果优于R-CHOP 诱导治疗。然而,进一步的单独队列研究结果显示,纠正MIPI 后,两种方案疗效相似。

由于R-HyperCVAD 与大剂量阿糖胞苷/ 甲氨蝶呤交替疗法的严重不良毒性反应,一些研究已尝试着减少甲氨蝶呤比例或同时减少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比例。

来自Geisler 等人员纳入160 名年轻MCL 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maxi-CHOP 与利妥昔单抗+ 阿糖胞苷交替使用。响应的患者接受大剂量化疗药物预处理后行ASCT,结果显示 6 年PFS 为66%、OS 为70%。与以往未接受阿糖胞苷治疗的患者比较发现,Geisler 的方案更有优势。

一项小型关于老年MCL 诱导方案的研究中,仅应用R–Hyper CVAD 方案诱导治疗,未接受阿糖胞苷或甲氨蝶呤,但接受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ORR 达77%,中位PFS 为37 个月。

另外一种研究方案是有症状患者接受R-CHOP 连续三个周期,随后接受利妥昔单抗,顺铂,阿糖胞苷,地塞米松(R-DHAP)三个周期。缓解后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此项研究结果显示5 年总生存率高达75%。

CR 患者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的价值已被几项随机试验证实。但167 名MCL 患者(<65 岁)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接受R-HyperCVAD 或R-CHOP 诱导缓解达CR1 后接受自体ASCT 患者,PFS 明显高于仅接受R-CHOP 患者。移植前最佳诱导方案尚未定义,但认为CR 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移植后应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能否提高生存率尚未清楚。

推荐:年轻有症状的MCL 患者诱导化疗考虑接受包括R-HyperCVAD 与高剂量阿糖胞苷(+/- 甲氨蝶呤)交替应用或是改良方案,CR1 中符合移植标准的接受ASCT。对于不适于接受R-HyperCVAD 的患者,改用大剂量阿糖胞苷/ 甲氨蝶呤,可能的选择方案包括R-CHOP、R-CHOP 与RDHAP 交替、R- 苯达莫司汀。如果情况允许,达CR1 后年轻患者同样应优先考虑移植。

复发/ 难治性MCL 的治疗

对于复发无症状的MCL 患者,「观察等待」可能成为一部分惰性MCL 复发患者的首选。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苯达莫司汀+ 利妥昔单抗(BR)已在MCL 复发患者中进行了研究,II 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63 名复发/ 难治性MCL 接受BR 方案后,其中ORR 为90%、CR 为60%,以及中位PFS 达30 个月。

另外,BR 联合阿糖胞苷(R-BAC)用于复发/ 难治性MCL,ORR 高达80%,CR 达70%,但该方案易并发血细胞明显减少的副作用。

由于MCL 对很多淋巴瘤标准挽救性治疗方案疗效都很差,新颖的治疗方案转向针对已知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第一个研究的药物是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硼替佐米作为单药治疗MCL,其ORR 为30-40%。

一项大型II 期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接受硼替佐米的141 名复发/ 难治性MCL 患者,ORR 为33%,CR 为8%。进一步的随访显示,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6.7 个月,中位OS 为23.5 个月。现硼替佐米已尝试联合其它制剂,如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组成BVR 方案,该方案ORR 达71%。

P13K/Akt/m TOR 信号通路参与MCL 发病过程,因此选择mTOR 抑制剂—替西罗莫司用于复发/ 难治性MCL 患者,II 期的研究结果证实替西罗莫司在复发/ 难治性MCL 患者中显示了中等的活性,ORR 达44%。

III 期研究中,162 名复发/ 难治性MCL 患者,接受大剂量替西罗莫司(175 mg/75 m2)的ORR 为22%,PFS 为4.8 个月。其它的TOR 抑制剂,如依维莫司,在MCL 患者中也显示了一定的活性作用。

免疫抑制剂—来那度胺在MCL 患者中同样显示了一定的疗效,Zinzani 等II 期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来那度胺的39 名MCL 患者,ORR 为41%。更大型的试验研究单药来那度胺用于134 名复发MCL 患者中,ORR 为28%,CR 率为7.5%。

此项研究结果促使FDA 批准来那度胺可用于硼替佐米治疗失败的复发MCL 患者。来那度胺同样可联合利妥昔单抗。Wang 等对此联合方案进行了研究,52 名复发MCL 患者接受该方案,ORR 为58%,CR 为33%,且耐受性良好。

最近,FDA 批准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Ibruitinib 可用于复发MCL 患者。一项关于Ibruitinib 疗效的研究中,纳入的111 名复发MCL 患者ORR 为68%,CR 率为21%,这些结果与复发后是否接受过硼替佐米治疗无关。B 细胞受体信号通路靶向PI3K 抑制剂(GS-1101, Idelalisib)在38 名复发MCL 患者中以显示一定的疗效,其ORR 为48%。

由于数据不足,MCL 缺少放射治疗的标准。但通过放射免疫治疗(RIT)复发MCL 后,其ORR 可达31%。当免疫化学疗法后,接受RIT 巩固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响应率。

对于MCL 复发患者,大剂量化疗加ASCT 与一线方案相比疗效上并没有显示出优越性。但来自CIBMTR 数据的分析显示,159 名接受自体移植的复发MCL 患者,5 年OS 为44%;99 名接受异基因移植的患者,5 年OS 为32%。

符合移植标准的复发MCL 患者均有较长的缓解间期及挽救性方案有效,CR2 患者可考虑接受ASCT。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认为是晚期MCL 患者唯一潜在的治疗方法。Tam 等的研究结果显示,35 名复发MCL 患者给予低强度预处理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随访56 个月,6 年PFS 为46%,6 年OS 为53%。

虽然复发患者很少接受异基因移植,其短期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感染性并发症的风险高,但与自体移植相比,可明显改善长期预后。

推荐:个人认为复发MCL 患者首选ibrutinib,早期未接受过苯达莫司汀患者也可选择苯达莫司汀/ 利妥昔单抗。其它的方案包括含有硼替佐米或来那度胺或临床试验药物的

方案。如果患者有较长的缓解间期且符合移植标准,可给予自体移植或低强度预处理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套细胞淋巴瘤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约占NHL 的3%~10%.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中位发病年龄60岁,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约为2∶1.MCL 过去曾有多种命名,Rappaport分类称之为中间淋巴细胞性淋巴瘤,Kiel分类称之为中心细胞性淋巴瘤,工作分类称之为弥漫性小裂细胞淋巴瘤,在修订的欧美分类(REAL)及WHO新分类中均称为MCL.目前认为MCL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特征。 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表达全B细胞抗原(L26),CD43,sIgM±IgD,λ>κ。冰冻切片上瘤细胞表达CD5,不表达CD23和CD10为其特征。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是Bcl-1/PRAD1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的单克隆抗体,核cyclinD1+对诊断MCL有重要价值。 治疗 一线治疗方案 ●对于经过选择的、不能耐受高强度治疗的老年患者,给予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强的松)±利妥昔单抗 ● R-HyperCVA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与利妥昔单抗加大剂量甲氨喋呤和阿糖胞苷交替应用 ●利妥昔单抗+EPOCH(依托泊苷、强的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多柔比星) ●改良的Hyper-CVAD加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65岁以上的患者 一线巩固方案 大剂量治疗联合自体干细胞解救 二线治疗方案 ●硼替佐米(Bortezomib) ●克拉屈滨(Cladribine) ● FCMR(氟达拉滨、环磷酰胺、米托蒽醌、利妥昔单抗)±利妥昔单抗维持 ● FMR(氟达拉滨、米托蒽醌、利妥昔单抗) ● FC(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 ● PCR(喷司他丁、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 ●沙立度胺+利妥昔单抗 ●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二线治疗方案 二线巩固方案 大剂量治疗联合异基因干细胞解救 预后 套细胞淋巴瘤对治疗反应较差,其中位生存时间大约为3~5年。一些研究对套细胞淋巴瘤病例作了回顾性的预后因素分析,下列因素被认为与其预后差有关:年龄>60岁,Ⅲ期或Ⅳ期,全身情况差,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450U/L,有两个以上的结外部位累及。由于这五项因素是形成国际淋巴瘤预后指数的基础,所以是衡量套细胞淋巴瘤预后的非常好的指标。其他与预后有关的因素还包括:男性,脾肿大,骨髓累及,淋巴细胞增多,贫血,β2微球蛋白升高,甲基阿糖腺苷磷酸化酶(MTA P)表达的缺失,DNA拓扑异构酶Ⅱa,Cyclin D1的过度表达,高有丝分裂指数和p53突变等。根据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 一、概述 恶性淋巴瘤(也称为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肿瘤之一。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13年,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5/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淋巴瘤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制订我国常见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瘤的诊疗规范。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血沉、乙肝和丙肝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或)活检等。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内窥镜等。 1.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 2.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 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 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CT 增强者,或者作为CT 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PET-CT:除惰性淋巴瘤外,PET-CT 推荐用于有条件者的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监测、肿瘤残存及复发时的检查;PET-CT 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 4.超声: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对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有优势,可以常规使用;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 和MRI 的补充,尤其是不能行增强CT 时。超声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胸腹水抽液和引流。 (五)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主要手段。病理诊断的组织样本应首选切除病变或切取部分病变组织。如病变位于浅表淋巴结,应尽量选择颈部、锁骨上和 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仅用于无法有效、安全地获得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的患者。初次诊断时,最好是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对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粗针或细针穿刺获取的病变组织来诊断。淋巴瘤的病理诊断需综合应用形态学、免疫组化、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尚无一种技术可以单独定义为金标准。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 疗指南(完整版) 近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基础研究、新的预后标志、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为提高我国血液科医师对CLL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对2011年版CLL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制订本版指南。 一、定义 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是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的一种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以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聚集为特征。 二、诊断、分期、预后及鉴别诊断 1.诊断: 达到以下3项标准可以诊断:①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细胞)计数≥5×109/L;B淋巴细胞<5×109/L时,如存在CLL细胞骨髓浸润所致的血细胞减少,也可诊断CLL。②外周血涂片中特征性的表现为小的、形态成熟的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其细胞质少、核致密、核仁不明显、染色质部分聚集,并易见涂抹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不典型淋巴细胞及幼稚淋巴细胞≤55%。③典型的免疫表型:CD19+、CD5+、CD23+、CD10-、FMC7-、CD43+/-、CCND1-;表面免疫球蛋白(sIg)、CD20及CD79b

弱表达(dim)。流式细胞学确认B细胞的克隆性,即B细胞表面限制性表达κ或λ轻链(κ:λ>3:1或<0.3∶1)或>25%的B细胞sIg不表达。 SLL:与CLL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淋巴组织具有CLL的细胞形态与免疫表型特征。确诊主要依赖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临床特征:①淋巴结和(或)脾、肝肿大;②无血细胞减少;③外周血B淋巴细胞<5×109/L。CLL与SLL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累及外周血和骨髓,而后者则主要累及淋巴结和骨髓。Ann Arbor Ⅰ期SLL可局部放疗,其他SLL 的治疗指征和治疗选择同CLL,以下均称为CLL。 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MBL):MBL是指健康个体外周血存在低水平的单克隆B淋巴细胞。诊断标准:①B细胞克隆性异常;②外周血B淋巴细胞<5×109/L;③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所有淋巴结长径均<1.5 cm); ④无贫血及血小板减少;⑤无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CLPD)的其他临床症状。根据免疫表型分为三型:CLL表型、不典型CLL表型和非CLL表型。对于后二者需全面检查,如影像学、骨髓活检等,以排除白血病期非霍奇金淋巴瘤。 2.分期及预后: CLL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10年,但不同患者的预后呈高度异质性。性别、年龄、体能状态、伴随疾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倍增时间,以及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胸苷激酶1(TK1)等临床和实验指标是重要的传统预后因素。而临床上评估预后最常使用Rai和Binet两种临床分期系统(表1)。这两种分期均仅依赖体检和简单实验室检查,不需要进行超声、CT或MRI扫描等影像学检查。

外周T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诊疗规范 (征求意见稿)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1. 概述 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TCL)是一组起源于胸腺后成熟T 淋巴细胞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NCCN2014版明确指出PTCL包括4类亚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TCL-NOS),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 AITL),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和肠病相关T 细胞淋巴瘤(Enteropathy associated T-cell lymphoma, EATL)。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是PTCL中最常见的亚型。所谓“非特指型”,是强调这一亚型与已明确的各种独立的成熟T细胞淋巴瘤均不符合,即PTCL-NOS其实是一大组不属于已明确的任何一类独特亚型的成熟T细胞淋巴瘤。PTCL-NOS是一类异质性疾病,在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无特异性。本病属于排除性诊断,即只有在排除其它独立分型的T细胞淋巴瘤后,方能做出PTCL-NOS的诊断。本病临床表现为侵袭性病程,对化疗不敏感,易复发,5年生存率仅为25~45%。 2. 流行病学 PTCL-NOS是最常见的T细胞淋巴瘤亚型。在西方国家,PTCL-NOS占所有NHL的7%~10%,占PTCL发病的30%。而亚洲国家发病率更明显高于欧美,占所有NHL的15%~22%,占PTCL发病的50%。发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中位年龄55岁,儿童少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EBV感染有一定关系,也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降低或周围环境影响有关。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4. 临床表现

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淋巴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组 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 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人员(按汉语拼音排列): 曹君1、曹军宁1、陈治宇1、郭海宜1、郭晔1、胡夕春1、洪小南1、吕方芳1、刘晓健1、 李小秋3、罗志国1、马学军2、潘自强2、孙慧1、王碧芸1、王惠杰1、王佳蕾1、王磊苹1、王中华1、吴向华1、印季良1、应江山1、张文1、赵欣旻1、郑春雷1、朱晓东1、朱雄增3、左云霞1。 注:1化疗科、2放疗科、3病理科 2009年9月(第二版) 1

霍奇金淋巴瘤 一.WHO分类: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NSHL) 混合细胞型(MCHL) 淋巴细胞削减型(LDHL) 富于淋巴细胞型(LRCHL) 二.分期 I期:病变累及单个淋巴结区 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 E II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2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区 I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它的区域淋巴结, E 伴或不伴横膈同侧的其它淋巴结区受累 ) *注明受累的淋巴结区数目(如II 3 III期:病变累及横膈两侧淋巴结区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加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III E III 期:病变累及脾脏,加以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 S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脾脏,加横膈两侧淋巴结III E+S 区受累 IV期:弥漫性(多灶性)侵犯1个或以上淋巴结外器官,伴或不伴相关淋巴结受累;或侵犯单个结外器官伴远处(非区域)淋巴结受累 另外根据有无全身症状分为A、B。 A 无全身症状 B 有以下一个以上症状:不能解释的发热>38℃;盗汗;体重减轻>10% 三.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和免疫亚型 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 NLPHL)

【淋巴瘤专家共识 2018】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淋巴瘤专家共识2018】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 与治疗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原发于结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仅限于颅脑、软脑膜、脊髓和眼球组织侵犯,而无其他组织或淋巴结浸润。PCNSL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占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1%,病理类型90%以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0%·70%BCL-6高表达,90%以上MUM-1高表达,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该病中位发病年龄60岁左右,且近年来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PCNSL的发病部位特殊及血脑屏障的存在,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均存在困难,目前暂无标准治疗方案。由于眼球组织侵犯,以局部治疗为主,不在此讨论。PCNSL的影像学诊断PCNSL由于发病位置特殊,活检困难,影像学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目前标准的影像学诊断及疗效评估主要依赖T1加权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尽管免疫正常PCNSL患者中约50%在T1加权MRI上可见增强病灶,但有约25%的患者表现为T2/FLAIR上的高密度非增强病灶,因此 T2/FLAIR有助于检测出一些无症状非增强的中枢神经淋巴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放化疗及退行性变导致的脑白质病变亦可导致T2/FLAIR的脑白质变性,因此亟待新的影像学手段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弥散加权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影像学检测手段,有助于区分细胞较多弥散受限的PCNSL和少细胞的肿瘤如胶质瘤,也与预后相关。Wieduwilt等发现低弥散系数患者预后更好。代谢影像学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MRI、波谱分析亦是新的研究方向。 PCNSL诊断标志物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提高PCNSL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但由于PCNSL侵犯部位多为深部脑实质,活检较为困难。研究人员对于PCNSL协诊标志物进行了研究,发现一些驱化因子(如CXCL13)和细胞因子(如IL-10)可以与影像学结合协助诊断。同时也可在脑脊液中检测microRNA(21、19b、92a)等协助诊断。但目前这些研究仍处于临床前阶段,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恶性淋巴瘤诊治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恶性淋巴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小组 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6年) 2006年12月

霍奇金淋巴瘤 一.WHO分类: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NDHL) 混合细胞型(MCHL) 淋巴细胞削减型(LDHL) 富含淋巴细胞型(LRHL)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 二.分期(COTSWALDS) I期:病变累及单个淋巴结区 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 E II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2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区 I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它的区域淋巴结, E 伴或不伴横膈同侧的其它淋巴结区受累 ) *注明受累的淋巴结区数目(如II 3 III期:病变累及横膈两侧淋巴结区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加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III E 期:病变累及脾脏,加以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 III S II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脾脏,加横膈两侧淋巴结E+S 区受累 IV期:弥漫性(多灶性)侵犯1个或以上淋巴结外器官,伴或不伴相关淋巴结受累;或侵犯单个结外器官伴远处(非区域)淋巴结受累 另外根据有无全身症状分为A、B。 A 无全身症状 B 有以下一个以上症状:不能解释的发热>38℃;盗汗;体重减轻>10% 三.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和免疫亚型 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 NLPHL) 肿瘤细胞(L&H细胞)表达CD45、CD20、CD79a、BCL6,Oct2+/BOB.1+,不表达CD15、CD30(少数病例CD30弱阳性),大多数病例肿瘤细胞还表达EMA、J链、CD75、及免疫球蛋白轻、重链。肿瘤细胞常被CD3+、CD57+的反应性小T细胞所围绕而形成花环样结构。但肿瘤细胞所在的淋巴样大结节基本由反应性小B细胞(CD20+、CD79a+)所构成。 临床实践中,石蜡切片免疫组化辅助诊断NLPHL常用抗体组合及典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45(LCA)+、CD20(L26)+、CD79a+、EMA+/-、CD15-、CD30-/+、CD3-、CD45RO(UCHL1)-、CD68(KP1)-、Ki-67+(检测瘤细胞增殖活性),背景细胞多为CD20+的小B细胞和散在分布的CD57+的T细胞。 2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 CHL)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包括富于淋巴细胞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LRCHL)、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NSHL)、混和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MCHL)、和淋

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导语:在大家的心理都害怕自己哪天患上恶性肿瘤,恶性质的肿瘤就表明生命已经有了终点,也给生命预留了时间,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恶性肿瘤里套 在大家的心理都害怕自己哪天患上恶性肿瘤,恶性质的肿瘤就表明生命已经有了终点,也给生命预留了时间,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恶性肿瘤里套细胞淋巴瘤不常见,在治疗时也只能参考淋巴瘤方法医治,那么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疾病的治疗主要有下面几种,治疗详情如: 套细胞淋巴瘤CHOP方案治疗疗效不满意,只有少数病人达到完全缓解。加强的联合化疗方案(如HyperCVAD/MTX-AraC和EPOCH等方案)伴随自体或异基因骨髓移植常常适用于年青病人。多个国际临床试验已显示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R)和化疗有更好的临床结果,故目前推荐R-HyperCVAD/MTX-AraC、R-EPOCH、R-CHOP和利妥昔单抗联合克拉曲滨等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对年青病人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线巩固治疗。利妥昔单抗联合沙利度胺显示较好的临床结果,可作为二线治疗方案。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对难治复发套细胞淋巴瘤已显现出初步的疗效,也可作为二线治疗方案。 生物治疗技术是一种新兴抗癌方式,治疗的方法是抽取患者的血液,提取免疫细胞在体外培养,培养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让免疫细胞去对抗癌细胞。 生物技术联合传统疗法,提高套细胞淋巴瘤缓解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大剂量清髓性放、化疗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应作为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一种标准治疗,但移植后复发是主要的问题。如果联合生物免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套细胞淋巴瘤治疗现状及进展

套细胞淋巴瘤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姜文奇 Fisher RI . Ann Oncol . 1996;7(suppl 6):S 35-S 39. Armitage JO . Management of Mantle Cell Lymphoma . Oncology (Willston Park ). 1998. Romaguera JE , et al . Cancer . 2003;97:586-591. ?占NHL 的3.0% -8.0%; ?中老年人(中位>60岁),男∶女= 2-4∶1; ?诊断时多为晚期: ? 90%结外受累,常累及GI , BM , blood , ? Spleen ,liver , CNS ?兼具惰性和侵袭性淋巴瘤的特点?预后差,常规化疗5年生存率<30% 套细胞淋巴瘤(MCL )过去曾命名为中心细胞性淋巴瘤, 由非典型小淋巴细胞组成,广泛围绕正常生发中心,套区增宽,故称为套细胞淋巴瘤 概 述

MCL :M antel C ELL L ymphoma /Most Challenge Lymphoma 最具临床侵袭性、对目前治疗缓解期短、 复发率高、中位生存期较短。 5-yr Overall Survival 3 Blood 1997 Jun 1;89(11):3909-18 T -ALCL MALT FL Marginal zone , nodal Lymphoplasmacytoid SLL Burkitts DLBC MCL (27%) T -lymphoblastic PTCL 30-49% >70% 50-70% <30% 1. Dreyling et al. Ann Oncol. 2014. 25(Suppl3): ii83–9 2. MCL 治疗挑战 ?MCL 具有侵袭性,病情进展迅速,治疗后复发率高,标准治疗难以治愈1 ?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到晚期1 ?不存在金标准治疗方法1 ?较年轻的合适患者会给予强化治疗方案,但对大部分患者而言,这些方案并不适用1?已有治疗方法中极少有明显优越的方法。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淋巴瘤(lyph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10万,2015年预计发病率约为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进行修订和更新。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病变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淋巴瘤可以原发于身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通常分为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两大类。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如有以上述症状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时,应予以重视,并尽早转诊至上级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等,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对原发胃的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染色检查;对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对

中国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修订稿

中国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李小秋汝昆陈刚林素暇周小鸽高子芬刘卫平姜文奇朱雄增 作者单位: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李小秋、朱雄增);30004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病理中心(汝昆);350014 福建省肿瘤医院(陈刚);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林素暇);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周小鸽);100191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高子芬);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刘卫平);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姜文奇) 执笔人单位: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李小秋(E-mail:leexiaoqiu@https://www.doczj.com/doc/8111775033.html,)、朱雄增(E-mail:xiongzengzhu@https://www.doczj.com/doc/8111775033.html,)];30004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病理中心(汝昆,E-mail:kunru@https://www.doczj.com/doc/8111775033.html,);350014 福建省肿瘤医院(陈刚,E-mail:naichengang@https://www.doczj.com/doc/8111775033.html,) 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是一组B、T或NK细胞起源、类型复杂的肿瘤总称,广义的淋巴组织肿瘤还包括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来源的肿瘤。近年来,淋巴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着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也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适应淋巴瘤现代诊疗模式的需求,促进国内不同层次的病理科对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和2014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召开会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淋巴病理诊断相关流程与规范,现将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总结如下。 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总则 目前,淋巴瘤的类型区分和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WHO分类认为不同类型或亚型的淋巴瘤在其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各自具备独特的特征。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因此也应建立于对上述参数全面评估、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淋巴瘤病理诊断整合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辅助检测技术。当前,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作者:————————————————————————————————日期: ?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李小秋汝昆陈刚林素暇周小鸽高子芬刘卫平姜文奇朱雄增 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是一组B、T或NK细胞起源、类型复杂的肿瘤总称,广义的淋巴组织肿瘤还包括组织细胞 和树突细胞来源的肿瘤。近年来,淋巴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着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也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适应淋巴瘤现代诊疗模式的需求,促进国内不同层次的病理科对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和2014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召开会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淋巴病理诊断相关流程与规范,现将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总结如下。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总则目前,淋巴瘤的类型区分和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 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WHO分类认为不同类型或亚型的淋巴瘤在其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各自具备独特的特征。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因此也应建立于对上述参数全面评估、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淋巴瘤病理诊断整合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辅助检测技术。当前,对于绝大部分病例而言,经典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淋巴

瘤最主要的方法,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则是判断肿瘤免疫表型以及检测部分遗传学异常的重要手段。所以,几乎所有淋巴瘤病例均需接受包括免疫组化在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之后方能确诊,部分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还需辅以其他必要的检测技术。淋巴瘤首次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切除或切取活检所获得的组织标本做出。一般而言,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不宜作为淋巴瘤确诊(特别是首诊)和分型的可靠依据,但可用于淋巴瘤疑似病例的初筛以及确诊病例的其他可疑受累灶或复发病变的确认,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例如:白血病等非实体性肿瘤、体液标本或获得病变组织较为困难时),细胞学检查亦可用于疾病诊断,但通常需辅以细胞块制作、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或细胞遗传学分析等辅助检查。独特的临床特点也是某些类型淋巴瘤确诊的重要依据,因此,申请病理检查的临床医师有义务通过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向病理医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活检部位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的主要阳性发现、既往病理检查记录等。病理医师亦可通过查阅电子病历、直接与相关临床医师沟通或参加淋巴瘤病例临床多学科讨论等多种形式获得相关信息。二、标本获得、组织处理与切片制作足量、合格的诊断性组织是对淋巴瘤进行形态观察以及开展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研究的物质基础。标本获得、组织处理和切片制作等环节也因此直接影响到淋巴瘤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规范

附件5-2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诊疗规范 (2019年版) 一、概述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无痛的淋巴组织恶性肿瘤,原发瘤多呈离心性分布,起源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逐渐蔓延至邻近的淋巴结及组织。霍奇金淋巴瘤约占儿童时期恶性肿瘤的4.8%,占儿童淋巴瘤的15%~20%。其发病情况与社会经济状态相关,社会经济地位不高者通常与EBV感染相关,发病年龄相对早,男孩更多见。 二、适用范围 依据患儿临床特点,经肿物活检、胸腹水或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诊,并经至少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病理专家会诊结果一致,按WHO2016淋巴系统肿瘤病理诊断分型标准进行诊断和分型的18岁以下经典型及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三、诊断 应当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儿童淋巴瘤的常见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

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持续的无痛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儿童HL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受累的淋巴结易于触及,典型为橡皮样、质硬而无触痛。全身症状可有间断反复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盗汗和体重减轻。部分肿瘤特征与预后相关,治疗前需进行常规检查、详细询问。90%的HL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多起始于一组受累的淋巴结,以颈部和纵隔淋巴结最常见,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淋巴结区域,晚期可累及脾、肝、骨髓等。患者初诊时多无明显全身症状,20%~30%的患者可伴有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还可以有瘙痒、乏力等症状。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及具体大小径线、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非特异的血象异常包括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增多以及单核细胞增多。通常活动性HL患者可能伴有细胞免疫功能缺陷,需测定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与预后相关的血液及生化检查、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血沉、β2-微球蛋白、血清乳酸脱氢酶是临床常用的预后指标。所有晚期(临床Ⅲ或Ⅳ期)或症状明显(B症状)以及复发需重新分期的患者都应当进行骨髓活检。

2014套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沈建箴组)

套细胞淋巴瘤 概述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ohoma, MCL)是一种具有特殊病理表现的小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在NHL中占约5%。其临床过程具有侵袭性,对治疗反应较差。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60岁。男女比例为2:1。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60-70%患者确诊时为IV期。确诊有赖于特征性的病理诊断。源于t (11,14) (q13;q32) 细胞遗传学异常基础上的Cyclin D1 过表达是疾病发生的机制所在。可通过IHC 检测Cyclin D1 和FISH检测t(11,14) (q13;q32)染色体易位确诊。约有<5% 的MCL患者不表达Cyclin D1, 而是以Cyclin D2、Cyclin D3 取代。 临床表现 1.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是最常受累部位,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疾病进展,如压迫周围组织和脏器,可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2.肝脾肿大半数病例脾脏累及且可为该病唯一受累部位。 3.骨髓和(或)外周血侵犯疾病晚期常见,但部分病例以骨髓侵 犯为首发症状 4.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疾病晚期常见 5.其他结外侵犯结外病变较常见,可以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性淋巴 瘤样息肉病,Waldeyer环和胸膜受累。30-50%的病例可有两个以上的结外部位受累。 6.全身症状20-50%的患者有B症状。

病理 套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抗体谱:CD20、CD3、CD5、cyclin D1、CD10、CD21、CD23、CD43、BCL2、BCL6、ki-67 流式细胞术抗体谱:kappa/lambda、CD19、CD20、CD5、CD23、CD10 典型的免疫表型:CD5+、CD20+、CD43+、CD23-/+、cyclin D1+、CD10-/+ 实验室检查 1. 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2. 骨髓活检+骨髓涂片,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 t (11,14)检测。必要时行骨髓流式免疫分型、IgVH/TCR重排。 3. 生化全套(含肝肾功能、LDH、尿酸)。 4. β2-MG、血沉、CRP。 5. HBV检测。 6. ECG,必要时心脏彩超(年老患者或既往有心脏疾患或使用/拟使用蒽环类药物者) 7. 影像学检查胸部、腹部、盆腔CT, 必要时颈部CT。条件许可行PET-CT。 8. 必要时行胃肠镜、结肠镜检。 9. 怀疑CNS侵犯者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诊断要点 1.免疫表型为:CD5+、CD20+、CD43+、CD23-/+、cyclin D1+、

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是一种B细胞淋巴瘤亚类,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6%~8%[1]。由于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而广受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MCL 的生物学行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均已较成熟。由于临床少见,国内对MCL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对其诊断和治疗存在认识的不统一性和不规范性,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以及中国抗淋巴瘤联盟组织国内相关的血液肿瘤与血液病理学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订本版中国MCL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供相关医务工作者临床应用参考。 一、定义 MCL是起源于淋巴结套区的B细胞淋巴瘤,细胞遗传学t (11;14)(q13;q32)异常导致Cyclin D1核内高表达是其特征性标志;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结外侵犯常见,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的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的不可治愈性特点。 二、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和预后 (一)诊断 1.MCL的临床特征: 中位发病年龄约60岁,男、女比例为2~4∶1。80%以上的患者诊断时处于疾病晚期(Ann Arbor Ⅲ~Ⅳ期),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骨髓受累,其他常见的结外受累部位为胃肠道和韦氏环,部分患者有

明显的淋巴细胞增多,类似于慢性(或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则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外周血/骨髓受累。 2.组织形态学特征: MCL主要发生于淋巴结或脾脏滤泡的套细胞区。典型的MCL常由形态单一、小到中等大小淋巴细胞构成,核不规则,染色质浓聚、核仁不明显,胞质较少。10%~15%的MCL细胞形态呈"母细胞样变" ,母细胞变异型又可分为经典性母细胞变异型和多形性母细胞变异型,这些患者临床侵袭性较高,预后差。 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结呈弥漫性、结节状、套区型或少数的滤泡性生长模式。少部分患者仅仅侵犯淋巴结套区的内套层内或仅表现为套区变窄,称之为原位套细胞肿瘤(ISMCN)。 3.免疫表型特征: 瘤细胞为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表达成熟B细胞相关抗原。典型的免疫表型为CD5、CD19、CD20阳性,CD23和CD200[2]阴性或弱阳性,CD43阳性,强表达sIgM或IgD,但CD10、CD11c和BCL6常阴性。我国MCL患者CD23阳性率近50%,高于国外报道,而sIgM阳性率仅50%,低于国外报道[3]。免疫组化染色几乎所有患者均Cyclin D1和BCL2阳性(包括少数CD5阴性MCL)。Cyclin D1核内强阳性是MCL特异性的免疫标志,少部分患者Cyclin D1阴性,但Cyclin D2或Cyclin D3阳性,SOX11阳性。 值得注意的是Cyclin D2、Cyclin D3在其他B细胞淋巴瘤中也表达,不具有特异性,SOX11在其他类型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中不表达,故其

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诊断要点 (一)病理分级诊断 滤泡性淋巴右(FL)的治疗与其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因此,在病理检查时应该仔细观察所有的切片,其中至少包括一张代表肿瘤组织的石蜡包埋切片,如果这些材料不能确诊,则必须重新活检。滤泡性淋巴瘤的WHO分级诊断标准如表所示。 1 级:O-5中心母细胞/hpf 2级:6-15中心母细胞/hpf 3级:大于15中心母细胞/hpf 3a:大于15中心母细胞/hpf,但仍存在中心细胞 3b:中心母细胞成片浸润,无中心细胞 (二)免疫表型检查 免疫表型检查是目前淋巴瘤分型诊断的必备项目,Fl的典型免疫表型为:CD20(+)、CD10(+/—)CD23(+/—), CD43(—), CD5(—), cydinD(—), bcl-2(+)(~90%)。当怀疑FL 时,需检查下列项目以确诊。 1.石蜡包埋切片:检查CD20 (L26/Pan B )、CD3, CD5, cyclin Dl, CD10和bcl-2等表型即可确立诊断CD43-和k/入为备选项目. 2流式细胞仪细胞表面标志分析:检查k/入、CD19, CD20, CD5, CD23, CD43和CD10等标志即可确立诊断。 3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在冰冻切片上检查K/入,CD5, CD23, CD10, CD43和bd-2等表型有助诊断。 (三)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检查 t(14; 18) (q32; q21)和BCL-2重排均见于80%FL病人,在某些情况下有助FL诊断。 (四)临床分期检查 同其他惰性淋巴瘤的常规检查。由于治疗方法在不同病期FL病人之间显著不同,因此要特别重视骨髓活检、骨髓涂片和腹部、盆腔CT等检查。 二、治疗 FL (3级)的治疗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FL(1、2级)的治疗方法决定于就诊时疾病累及的范围. (一)无腹部巨大肿块的I/II期(Ann Arbor) FL的治疗 以病灶局部放射治疗(RT,30-40Gy)为主。扩大部位RT或R丁加化疗是二种备选方法,它们可以改善无失败生存期(FFS),但并不能改善总的生存期(OS)。如果考虑到病灶部位RT的副作用大于临床益处,可不治疗而观察。持续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的病人可继续观察直至复发,也可鼓励病人加入临床试验。 (二)I/II期FL复发后、伴腹部巨大肿块的II期FL及Ⅲ、Ⅳ期FL病人的治疗 这些病人的治疗指征如下:①有症状;②危及脏器功能;③继发于淋巴瘤的血细胞减少;④有巨大肿块;⑤在6个月期间病情稳定进展;⑥病人偏爱。 无治疗指征者,每3个月体检1次,直至1年,以后每3-6个月体检1次。 有治疗指征者的初始治疗可选用如下方法:①临床试验:由于常规治疗不能治愈FL,应考虑研究性治疗为一线治疗;②局部RT:为减轻局部症状的姑息性治疗方法;③单药或联合化疗加或不加干扰素;④抗体治疗;⑤抗体联合化疗。 初始治疗后达CR或PR后可进行随访,直至疾病进展.初始治疗无效(NR)者,如果有治疗指

淋巴瘤指南

恶性淋巴瘤在我国是发病率增速最快的肿瘤之一,已逐步居于各类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前10位。18F- 2-氟-2-脱氧-D-葡萄糖(FDG) PET 显像已用于淋巴瘤患者的初始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及随访。2007年美国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了恶性淋巴瘤疗效评价的修订标准[1],对国际工作组(IWG)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1999年版)进行了修订,在淋巴瘤疗效评价的标准中融入了免疫组织化学(IHC)、流式细胞术以及18F-FDG PET显像。修订的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被推荐用于霍奇金淋巴瘤(HL)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他分类中的应用尚需进行验证。

为了规范18F-FDG PET/CT在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临床应用指南。相关应用推荐见表1。 1.淋巴瘤的诊断和最初分期。淋巴瘤患者初治方案的确定依据包括淋巴瘤的组织学亚型、治疗前是否伴有危险因素以及准确的疾病分期等。18F-FDG PET及18F-FDG PET/CT检查在淋巴瘤的初始分期中显示出很高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高于常规的CT显像[2]。研究[3]显示,18F-FDG PET/CT检查在淋巴瘤分期中的作用高于18F-FDG PET 及增强CT显像。目前,18F-FDG PET显像是HL以及多数侵袭性NHL 治疗前评估的一部分,尤其是针对HL和DLBCL(强力推荐),对其他组织学类型的部分患者也有助于诊治[4,5]。研究[5]结果还显示:治疗前18F-FDG PET显像可检测出部分常规显像未显示的病灶,改变了

淋巴瘤诊疗规范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1.何时发现淋巴结肿大,有无红肿热痛,生长速度如何,抗炎或抗痨治疗效果如何。 2.有无发热、皮痒、盗汗、消瘦、乏力及有无消化道症状等。 【物理检查】 1.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浅表淋巴结:注意部位、大小、质地、与皮肤有无粘连,有无融合或破溃。 (2)有无咽淋巴环受侵、肝脾肿大、皮肤损害、骨骼压痛及叩击痛;有无上腔静脉受压体征及腹部包块等。 【诊断】 1.病理学检查:淋巴结、皮肤、肝脾活检。并通过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法区别肿瘤来源于T细胞或B细胞 2.骨髓穿刺及活检(最好取双髂嵴)。 3.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注意有无恶性细胞)、血小板计数、血沉等。 4.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清蛋白电泳等。 5.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 6.放射学检查:胸部正侧位X线片等。 7.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学检查。 8.细胞免疫功能检查: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亚型、NK细胞和OT试验等。 9.超声检查:腹部、盆腔、淋巴结等。 以下检查必要时进行: 10.腹部体层摄影、消化道造影、胸部CT(增强)、腹部CT、MRI检查等。 11.核医学检查如骨ECT等。 12.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 13.双下肢淋巴管造影。 14.部腹探查:只在有选择性病例中进行,尤其对NHL更应慎重。 【分类、分型与分期】 1.分类:分为何杰金病(Hodgkin disease,HD)和非何杰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大类。 2.分型: (1)HD病理组织分型:淋巴细胞为主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消减型。 (2)NHL病理组织分型: B细胞淋巴瘤: 1)低度恶性(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滤泡中心淋巴瘤、临界区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 2)进展性(弥漫大细胞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纵隔大细胞B细胞淋巴瘤、Burkit 淋巴瘤、前B细胞淋巴瘤样淋巴瘤/白血病。) T细胞淋巴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