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细胞淋巴瘤治疗现状及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45 MB
- 文档页数:29
37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宋锦添;陈宁斌;皱思平;王杰松;陈秀容;李梅芳;杨瑜;施纯玫;陈强;吴晖;何鸿鸣;陈英;陈道光;林剑阳【摘要】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预后因素,旨在提高对MC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7例MCL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过程及预后因素.结果 37例MCL占同期我院收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6.00%(37/617),中位年龄61(41~78)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为50~70岁,男女比例为4.28GA6FA1.发病首发部位:多以浅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75.68%),结外受累见于骨髓(45.94%)、脾脏(21.62%)、胃肠道(5.41%)等.初次就诊时处于Ⅱ期6例(16.22%)、Ⅲ期8例(21.62%)、Ⅳ期23例(62.16%),3组患者总生存时间分别为49.50、41.60、17.74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MIPI评分高危、中危、低危分别为16例(43.24%)、10例(27.03%)、11例(29.73%),3组患者总生存时间分别为45.43、42.4、21.3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中骨髓受累17例(45.95%),未受累20例(54.05%),未受累组预后较受累组好(总生存时间65.32个月vs 22.12个月,P=0.010).全组中,母细胞型14例(37.84%),经典型23例(62.16%),经典型组预后较母细胞型组好(总生存时间38个月vs 18个月,P=0.028).核分裂相<20/10 HPF 24例(64.86%),≥20/10 HPF 13例,核分裂相<20/10 HPF组预后较≥20/10 HPF组好(总生存时间50.34个月vs 21.12个月,P=0.040).结节型生长组23例(62.16%),弥漫型生长组14例(37.84%),2种生长方式对预后无明显影响(总生存时间28.33个月vs 40.46个月,P=0.850).全组病例共有36例行CD5检测,阳性35例(97.22%),阴性1例(2.78%);30例行CD10检测,阳性1例(3.33%),阴性29例(96.67%);22例行CD23检测,阳性5例(22.73%),阴性17例(77.37%);37例均行CyclinD1检测,阳性35例(94.59%),阴性2例(5.41%);20例行Ki-67检测,Ki-67≥50%组12例(60.00%),Ki-67<50%组8例(40.00%),Ki-67<50%组预后较Ki-67≥50.00%组好(总生存时间11.15个月vs 31.62个月,P=0.001).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B症状等因素对生存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随访89(5~89)个月,随访率100.00%,生存超过2 a的共12例(32.43%),超过3 a的7例(18.92%).结论 MCL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常见首发症状,就诊时多已处于Ⅲ~Ⅳ期;CD5(+)、CyclinD(+)、CD10(-)、CD23(-)是常见的免疫学特征;分期晚、MIPI评分为高危、骨髓受累、母细胞变型、核分裂相≥20/10 HPF、Ki-67≥50%是预后不良因素;2 a生存率较低,预后较其他B细胞淋巴瘤相对差.【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年(卷),期】2017(030)004【总页数】8页(P334-341)【关键词】套细胞淋巴瘤;经典型;母细胞变型;预后【作者】宋锦添;陈宁斌;皱思平;王杰松;陈秀容;李梅芳;杨瑜;施纯玫;陈强;吴晖;何鸿鸣;陈英;陈道光;林剑阳【作者单位】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福建福州 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福建福州 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福建福州 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福建福州 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福建福州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福建福州 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福建福州 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福建福州 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福建福州 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福建福州 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福建福州 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福建福州 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福建福州 350014;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福建福州 3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9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小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
套细胞淋巴瘤化疗方案引言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是一种罕见而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
由于该疾病的进展迅速以及晚期诊断的常见性,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化疗方案变得极其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套细胞淋巴瘤化疗方案。
药物治疗套细胞淋巴瘤化疗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使用多种药物来控制疾病的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套细胞淋巴瘤化疗方案:R-HyperCVAD方案R-HyperCVAD方案是一种常用的套细胞淋巴瘤化疗方案,包括了多种药物如环磷酰胺、维持期间鞘内注射甲氨蝶呤、Arsenic trioxide等。
该方案包括两个化疗模块,即A模块和B模块,交替使用。
A模块A模块由以下药物组成: - 哌嗪环酸(Doxorubicin) -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 长春新碱(Cyclophosphamide) - 阿糖胞苷(Cytarabine)B模块B模块由以下药物组成: - Cyclophosphamide - Vincristine - Doxorubicin - Dexamethasone在R-HyperCVAD方案中,每个模块通常需要连续数天或数周的给药,并在给药期间进行严密的监测,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安全。
其他化疗方案除了R-HyperCVAD方案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套细胞淋巴瘤化疗方案可供选择。
这些方案可能包含不同的药物组合和给药方案,因此在制定治疗计划之前,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副作用管理套细胞淋巴瘤化疗方案可能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因此患者需要在治疗期间接受密切监测和护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副作用和相应的管理方法:1.恶心和呕吐:可通过服用抗恶心药物来缓解症状。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避免进食辛辣或油腻食物。
2.免疫抑制:由于化疗可能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患者更容易感染。
套细胞淋巴瘤治疗现状及新进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姜文奇Fisher RI . Ann Oncol . 1996;7(suppl 6):S 35-S 39.Armitage JO . Management of Mantle Cell Lymphoma . Oncology (Willston Park ). 1998.Romaguera JE , et al . Cancer . 2003;97:586-591.•占NHL 的3.0% -8.0%;•中老年人(中位>60岁),男∶女= 2-4∶1;•诊断时多为晚期:• 90%结外受累,常累及GI , BM , blood , • Spleen ,liver , CNS•兼具惰性和侵袭性淋巴瘤的特点•预后差,常规化疗5年生存率<30%套细胞淋巴瘤(MCL )过去曾命名为中心细胞性淋巴瘤,由非典型小淋巴细胞组成,广泛围绕正常生发中心,套区增宽,故称为套细胞淋巴瘤概 述MCL :M antel C ELL L ymphoma /Most ChallengeLymphoma最具临床侵袭性、对目前治疗缓解期短、复发率高、中位生存期较短。
5-yr Overall Survival3Blood 1997 Jun 1;89(11):3909-18T -ALCL MALT FL Marginal zone , nodal Lymphoplasmacytoid SLL Burkitts DLBCMCL (27%)T -lymphoblastic PTCL30-49%>70%50-70%<30%1. Dreyling et al. Ann Oncol. 2014. 25(Suppl3): ii83–92.MCL 治疗挑战•MCL 具有侵袭性,病情进展迅速,治疗后复发率高,标准治疗难以治愈1•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到晚期1 •不存在金标准治疗方法1•较年轻的合适患者会给予强化治疗方案,但对大部分患者而言,这些方案并不适用1•已有治疗方法中极少有明显优越的方法。
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要点解读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特征是细胞周期活化蛋白B(CCND1)基因的活化突变。
虽然MCL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其可侵袭性和预后相对较差,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中国指南对于MCL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导,以下将对其要点进行解读。
诊断:1.临床表现:MCL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淋巴结肿大、脾大、肝大、骨髓受侵等,还可伴有全身不适、发热、贫血等症状。
2.影像学检查:对于MCL的诊断,影像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PET-CT等,能够评估淋巴结的受累情况、脾肿大、肝病变及其他可能的转移病灶。
3.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MCL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淋巴结活检或外周血液检查,可以观察到具有套细胞形态学特征的淋巴瘤细胞,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分子遗传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1.观察治疗:对于早期MCL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或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可以选择观察治疗。
但需密切监测疾病进展并及时干预。
2.化疗:化疗是MCL的主要治疗手段。
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R-MCL(里特胺+齐珠单抗)、BR(苯达莪+利妥昔单抗)等。
对于年轻且患者状况良好的患者,可考虑经骨髓移植治疗。
3.靶向治疗:由于MCL细胞的CCND1基因突变,因此靶向CCND1的药物有望成为治疗MCL的新方向。
如已经上市并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布替尼(BTK抑制剂)和伊布替尼(BCL-2抑制剂)。
4.放射治疗:对于局部受累较重的MCL患者,可以考虑采用放射治疗进行局部控制。
5.维持治疗:在一线治疗后,对于有消除瘤后预期(MRD)阳性的患者,可以考虑维持治疗,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总之,套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国指南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导,对于提高MCL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综合决策。
2020年套细胞淋巴瘤治疗亚洲专家共识总论各位朋友好,我是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四川省肿瘤医院的首席专家林桐榆医生,也是Asian Lymphoma Study Group(ALSG),即亚洲淋巴瘤研究组的一员。
ALSG发起过许多研究,包括NK/T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
最近,我们发表了套细胞淋巴瘤(MCL)的诊治共识。
早期人们认为MCL是惰性疾病,后来,人们逐渐发现MCL是一种侵袭性疾病。
MCL表现为Cyclin D1、BCL1阳性,但是也有部分患者不表达Cyclin D1,而表达Cyclin D2。
诊断MCL时,需要收集足够多的组织样本,通过PET/CT评估肿瘤分布,并收集重要Marker,以指导后续治疗。
治疗方面,早期惰性阶段,可选择放疗和/或免疫化疗。
在化疗基础上联合抗CD20单抗可明显提高患者获益。
对于可治愈的年轻患者,欧美指南推荐了R-HyperCVAD方案,但是很多中国患者无法耐受足量R-HyperCVAD。
随着临床认识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大剂量Ara-C在提高疗效方面有重要作用。
于是,出现了R-CHOP/R-DHAP交替方案,用于可移植的患者。
对于不可移植的患者或晚期的患者,可以使用VR-CAP、R-CHOP以及现在很多的新药,其中典型的便是BTK抑制剂。
此外,还有BCL2抑制剂、来那度胺等。
如何将化疗、抗体、小分子药物有机结合起来,使MCL患者得到全程管理,把不可治愈变成潜在可治愈,并且在保证生活质量情况下延长患者寿命,是我们医生的职能。
在MCL的诊治方面,我们应该把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医生团结起来,针对亚洲患者特点、中国患者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国B细胞淋巴瘤患者很多时候伴有乙肝感染,乙肝感染很容易再激活,尤其合并使用利妥昔单抗这类抗体或者小分子药物时。
这些都是临床医生需要特色化为中国患者考虑的方面。
最后我们希望大家团结起来将MCL的诊治做得更好,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引言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高度恶性和快速进展的特点。
MCL患者的预后较差,一线治疗后复发率较高。
因此,针对MCL患者的二线治疗方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对套细胞二线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二、二线治疗方案的制定原则1. 针对复发或难治性MCL患者,二线治疗方案的制定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能状态、既往治疗方案、肿瘤负荷等因素。
2. 二线治疗方案应以缓解病情、延长生存期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患者的生存质量。
3. 二线治疗方案应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 二线治疗方案应结合多种治疗手段,如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以提高疗效。
三、二线治疗方案1. 化疗(1)标准化疗方案: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ne)联合泼尼松(bendamustine-prednisone,BP)方案是目前MCL二线治疗的首选方案。
多项临床试验证实,BP方案较单药化疗具有更高的缓解率和无进展生存期。
(2)联合化疗方案:除BP方案外,其他联合化疗方案如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和R-BAC(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也可作为MCL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
2. 靶向治疗(1)BTK抑制剂:伊布替尼(ibrutinib)是一种靶向BTK的小分子抑制剂,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伊布替尼在MCL二线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2)BCL-2抑制剂:奥布替尼(obinutuzumab)是一种靶向BCL-2的单克隆抗体,可有效抑制MCL细胞的生长。
临床试验显示,奥布替尼联合苯达莫司汀在MCL二线治疗中具有较高的缓解率。
3. 免疫治疗(1)PD-1抑制剂:PD-1抑制剂是一种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治疗药物,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多项临床试验证实,PD-1抑制剂在MCL二线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
老年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进展摘要: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罕见的B细胞淋巴瘤,发病率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10%,愈后不良。
MCL患者的治疗需综合考虑,主要以药物联合化疗为主。
奥布替尼作为一种新药,是新型高选择性的不可逆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靶标占有率高,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便利。
本文就奥布替尼在治疗MCL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套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引言近年来,关于MCL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CD20单抗作为诱导缓解的药物被纳入一线治疗方案,以伊布替尼为代表的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也被证实在MCL中有良好的效果。
对于年龄﹤65岁的患者,基础健康水平相对较好,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包括高剂量阿糖胞苷、CD20单抗为基础的诱导缓解治疗,以及随后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但对于﹥65岁的老年MCL患者,通常基础健康水平欠佳,合并症多,预后不良,并不能良好地耐受上述方案,因此老年MCL患者的治疗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MCL发病机制及治疗MCL起源于淋巴结套区。
MCL占所有淋巴瘤的5%。
中老年人易发,男性多见,中位发病年龄60~65岁,目前仍无法治愈。
80%~90%的MCL患者诊断时大多已处于Ⅲ~Ⅳ期,骨髓浸润为60%~70%,消化道浸润为15%~40%,结外病变多见。
经过一线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仍需治疗,复发后无病生存期逐渐缩短。
MCL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为t(11,14)(q13,q32),致使核内高表达细胞周期蛋白D1,这种高增殖率可能与MCL侵袭性和不良的临床预后有关。
最近的MCL生物学研究表明,B细胞受体(BCR)、核因子κB、磷酸肌醇3-激酶(PI3K)和BCL2信号通路在MCL的分子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
MCL的诊断可通过典型的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但是部分MCL患者CD5、周期蛋白D1的免疫组织化学未见阳性表达,因此还需增加其他细胞学及组织学证据来辅助诊断。
2022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完整版)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是一种起源于成熟B 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类,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6%~8%。
自《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发布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并规范了临床诊疗。
近年来,MCL的基础转化研究与临床治疗均取得重大进展。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医药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推广规范诊疗,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共同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订本版指南。
一、定义MCL是一种具有特定免疫表型和重现性遗传学异常的小至中等大小、单形性成熟B细胞肿瘤,通常表达CD5和SOX11,95%以上患者伴有CCND1基因重排并导致Cyclin D1蛋白细胞核内高表达;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常侵犯结外部位,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疾病进展迅速和惰性淋巴瘤不可治愈的特点。
二、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和预后(一)诊断1.临床特点:中位发病年龄约60岁,男女比例为2~4∶1。
诊断时80%以上患者处于疾病晚期(Ann Arbor Ⅲ~Ⅳ期),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及骨髓或外周血受累,其他常见的结外受累部位为胃肠道和韦氏环。
2.组织形态学特点:MCL多呈弥漫性、结节状或套区型生长。
典型的MCL常由形态单一、小到中等大小淋巴细胞构成,核轻度不规则,染色质浓聚、核仁不明显,细胞质较少。
部分病例可出现单核样B细胞或浆细胞性分化。
病灶微环境中多有滤泡树突细胞增生及T细胞浸润,玻璃样变性小血管增生和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也很常见。
不同病例的核分裂数差异较大。
10%~15%的MCL细胞形态呈"侵袭性变型",侵袭性变型又可分为母细胞变型和多形性变型,瘤细胞体积大,且通常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
这些患者临床侵袭性较高,预后差。
3.免疫表型特点:肿瘤细胞应为单克隆性成熟B淋巴细胞,典型的免疫表型为CD5、CD19、CD20阳性,CD23和CD200阴性或弱阳性,BCL2、CD43常阳性,强表达sIgM或IgD,CD10和BCL6偶有阳性。
套细胞淋巴瘤治疗现状及新进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姜文奇Fisher RI . Ann Oncol . 1996;7(suppl 6):S 35-S 39.Armitage JO . Management of Mantle Cell Lymphoma . Oncology (Willston Park ). 1998.Romaguera JE , et al . Cancer . 2003;97:586-591.•占NHL 的3.0% -8.0%;•中老年人(中位>60岁),男∶女= 2-4∶1;•诊断时多为晚期:• 90%结外受累,常累及GI , BM , blood , • Spleen ,liver , CNS•兼具惰性和侵袭性淋巴瘤的特点•预后差,常规化疗5年生存率<30%套细胞淋巴瘤(MCL )过去曾命名为中心细胞性淋巴瘤,由非典型小淋巴细胞组成,广泛围绕正常生发中心,套区增宽,故称为套细胞淋巴瘤概 述MCL :M antel C ELL L ymphoma /Most ChallengeLymphoma最具临床侵袭性、对目前治疗缓解期短、复发率高、中位生存期较短。
5-yr Overall Survival3Blood 1997 Jun 1;89(11):3909-18T -ALCL MALT FL Marginal zone , nodal Lymphoplasmacytoid SLL Burkitts DLBCMCL (27%)T -lymphoblastic PTCL30-49%>70%50-70%<30%1. Dreyling et al. Ann Oncol. 2014. 25(Suppl3): ii83–92.MCL 治疗挑战•MCL 具有侵袭性,病情进展迅速,治疗后复发率高,标准治疗难以治愈1•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到晚期1 •不存在金标准治疗方法1•较年轻的合适患者会给予强化治疗方案,但对大部分患者而言,这些方案并不适用1•已有治疗方法中极少有明显优越的方法。
ML的病理类型分布抗癌协会淋巴瘤病理专家组统计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全国52家医院的资料,n=21127 Non‐Hodgkin lymphoma subtypedistribution, geodemographic patterns, andsurvival in the U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the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 from 1998 to2011There were 596,476 patients diagnosed withNHL,covers 70% of US cancer cases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Volume 90, Issue 9, pages 790-795, 27 JUL 2015遗传学异常在M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Semin Cancer Biol.2011 Sep 18.多种基因异常共同参与MCL发病机制•除了t(11,14), cyclin D1过表达导致细胞周期调节机制异常, 还存在DNA损伤修复及凋亡机制异常7Cell cycleDNA damage response (> 80% MCL have secondaryalterations )INK 4/ARFDNA repairApoptosisDeletion 11q 22-23Mutations ATM locus ATM ATR p 21G 1/S arrest Deletion 17q /mutation p 53G 1SG 2MRB 1RB 1 Pcdk 4/cyclin D 1p 16p 14Stabilization of p 53Deletion 9q 21G 1/S arrest p 53p 27MDM 2CHK 1-2MCL 诊断•CD 19/20/22+ •CD 5+ •FMC 7+, HLA -DR ++, •sIg ++, λ > k•CD 10-, CD 23- and Bcl -6-•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t (11;14)(q 13;q 32)•Cyclin D 1+•FISH > 95%•Cytogenetics 70%•PCR 40%Small subset cyclin D 1-ve overexpress cyclin D 2, D 3 or E /translocations with other Ig lociWlodarska I , et al . Blood . 2008;111:5683-5690.MCL 诊断注意事项–对MCL患者应进行全面检查,准确分期,包括颈胸腹盆CT或PET-CT,骨髓活检或穿刺–对于拟诊为I~II期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除外胃肠道侵犯。
–有母细胞变或高 Ki-67 表达或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应进行脑脊液检查惰性MCL的诊断•脾大而较少淋巴结肿大•Ki67较低,一般低于30%•70-90%IGVH突变,无其他染色体突变•少有P53突变•不/低表达SOX11•qRT-PCR检测SOX11、HDGFRP3、DBN1可助分辨惰性MCL。
惰性MCL:“观察与等待”优于立即治疗J Clin Oncol, 2009, 27: e189-190;J Clin Oncol, 2009, 27: 1209-1213MCL的预后因素-MIPI•由Hoster等于2008年提出,对来自 3 项随机临床试验的 455 例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识别 4 个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
(年龄、体力评分、LDH、白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分析还表明MCL中,Ann Arbor分期、骨髓受累、淋巴结外受累部位的数量与预后无关。
Hoster, Blood 2008MCL的预后因素- ki 67•ki67增值指数升高与预后差密切相关•NCCN要求初治应查ki67,<30%预后好Blood 2008SOX11-positive MCL tumors have increased tumor angiogenesis network and PDGFAoverexpression.Jara Palomero et al. Blood 2014;124:2235-2247SOX11在MCL的预后价值Br J Haematol , 2008n =48; 1721 ± 230 dn =5; 501 ± 107 d5-year OS 78% vs 36%n =129n =12Blood . 2012iMcl 12例cMcl 15例Cancer Res , 20103.2 y vs 1.5 y P=0.014其他可预测MCL生存期的基因5-yearOS 78% vs 36%Blood . 2012iMcl12例cMcl 15例Cancer Res , 2010包括 TP53, RAN,MYC,TNFRSF10B,POLE2,SLC29A2等我院关于MCL预后指标新发现T abl e M ul t i vari at e anal ys i s of t hree-year P F S and O SPFS O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HR 95%CI P HR 95%CI P Male (men) 0.258 0.031 - 2.126 0.208 20.094 0.693 - 582.869 0.081 Age (≤60) 0.295 0.051 - 1.702 0.172 0.149 0.008 - 2.776 0.202B symptoms (+) 1.223 0.321 - 4.660 0.768 0.285 0.018 - 4.538 0.374Serum LDH level (<245U/L) 0.053 0.004 - 0.683 0.024 0.023 0.001 - 0.434 0.012 IPI (high-intermediate risk) 0.430 0.112 - 1.657 0.220 0.891 0.186 - 4.262 0.885 MIPI (low risk) 56.728 6.050 - 531.908 0.000 135.128 4.084 - 4470.622 0.006 Spleen involvement (–) 5.994 1.163 - 30.887 0.032 307.707 2.103 - 45021.314 0.024 Extranodal involvement(+) 0.960 0.259 - 3.551 0.951 0.208 0.021 - 2.021 0.176 Bone marrow involvement(–) 0.098 0.012 - .817 0.032 0.021 0.000 - .972 0.048 Ann Arbor stage (IV) 0.164 0.026 - 1.040 0.055 0.003 0.000 - .274 0.012 MYC (≤ 8%) 0.171 0.041 - .715 0.016 0.122 0.021 - .716 0.020 Bcl-2 (≤ 80%) 0.352 0.087 - 1.425 0.143 0.000 0.000 - .082 0.004 20%的MCL高表达MYC和BCL-2,该群患者对常规治疗反应差,预后不佳Cai QQ et al oral presentation in Young Investigators Workshop of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2015MCL的一线诱导治疗MCL的一线诱导治疗不含HD -Ara -C 的一线诱导化疗含HD -Ara -C 的一线诱导化疗R -HyperCVAD /R -MACHOP and DHAP plus rituximab →ASCT 新的靶向治疗方案B -R R -BACiBrutinb , Vorinostat , and cladribine不含HD-Ara-C的一线诱导化疗Therapy ORR, %EFS, m 2y-OS, %CVP 60-8410-2045-65CHOP 75-887-2160-76R-CHOP 94-9617-2076MCP 63-7313-1585R-MCP7118mOS:56mMulticenter Evaluation of MCLAnnency Criteria fulfilled12345678910111213141516years00,250,50,751psingle agentcomb. no b. with anthra.event free interval after chemotherapy in stages III + IV含HD-Ara-C的诱导化疗Study Therapy N Age , Yrs ORR(CRR), %5-Yr EFS,%5-Yr OS,%Nordic MCL-2(R + Maxi-CHOP +HD Ara-C + MaintR)160< 6696 (54)6374 GITIL(R) HDS-ASCT77< 61CRR:866174MDACC R-HyperCVAD/R-MA 97Up to 80(1/3 > 65)CRR:8448 (FFS)65≤ 65CRR:8960 (FFS)76CALGB R-Maxi-CHOP-MTX/VP16-Ara-C/CBV7818-6988(69)56 (PFS)64EU younger patients R-CHOP/DHAP-TAM → ASCT208< 6597 (63)65 (TTF)781. ASH 20072. ASH 20073. J Clin Oncol. 20054. Clin Lymphoma Myeloma. 2007利妥昔单抗在MCL治疗地位•利妥昔单抗联合多种传统方案均可提高疗效Author N induction Consolidation Response rateOR(CR)MedianPFS/EFSMedianOSLenz 2005 Hoster 2003123CHOP INFmaintenancevsASCT75%(7%)14mo(TTF)46%(5y)RCHOP94%(34%)28mo(TTF)59% (5y)Herold 200890MCP INF63%(15%)18mo56mo R-MCP INF71%(32%)20mo50mo Dreyling200875CHOP/MCP Intensive ASCT78%(42%)43mo90mo Rummel200888R-CHOP-95%(35%)--R-bendamustine-89%(32%)--Delarue 200960R-CHOP/R-DHAP Intensive ASCT95%(96%)83mo75mo(5y)Geissler 2008159Intensive R-CHOP-HAIntensive ASCT96%(55%)63%(3y)81%(4y)R-CHOP vs CHOP一线治疗MCL•随机对照研究Blood 2008R-CHOP (n=63)CHOP (n=60)P Value ORR,%9475.005CR,%347.0002TTP, m 2114<0.05PFS, m 2019>0.052y-OS, m 7676>0.055y-OS, m5946>0.05Rituximab and intensive induction therapy for MCL•芬兰:maxiCHOP alternating with R high dose cytarabine with R -in vivo purged autologous stem cell support •美国:R -hyper -CVAD /R -MA•丹麦:3*R -CHOP responders continued with HD -Ara -C (2000 mg /m (2), bid . over 4 d ) and rituximab and stem cell harvest , followed by BEAM (carmustine , etoposide , Ara -C , melphalan ) and autologous stem cell rescue•法国:R -DHAP followed by intensive therapy with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 first -line therapy for mantle cell lymphoma .Meta分析:与单纯化疗相比,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为MCL患者带来OS获益Schulz H et al, J Natl Cancer Inst, 2007; 99: 706-714 Bendamustine plus rituximab versus CHOP plusrituximab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indolent and mantle-cell lymphomas-StiL trial Figure 3.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in histological subtypes of follicular lymphoma (A), mantle-cell lymphoma (B), marginal-zone lymphoma (C), and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aemia (D)B-R=bendamustine plus rituximab. R-CHOP=CHOP plus rituximab.Mathias J Rummel,et al. Lancent l, Volume 381, Issue 9873, 2013, 1203–1210BR vs R-CHOP for iNHL and MCL STIL NHL1:PPF B-R优于R-CHOP•STIL研究确立了在不适合干细胞移植惰性BNHL及MCL患者中前线治疗地位;•与R-CHOP相比,BR疗效相当获更好,毒性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