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污染的分类和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66
食品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控制措施一、生物性污染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及昆虫的污染。
微生物污染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以及病毒等的污染。
出现在食品中的细菌除包括可引起食物中毒、人畜共患传染病等的致病菌外,还包括能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并可作为食品受到污染标志的非致病菌。
病毒污染主要包括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口蹄疫病毒等污染,而其他病毒不易在食品上繁殖。
寄生虫及其虫卵主要是通过病人、病畜的粪便直接污染食品或通过水体和土壤间接污染食品。
昆虫污染主要包括粮食中的甲虫、螨类、蛾类以及动物食品和发酵食品中的蝇、蛆等污染。
控制措施:应根据原料、产品和工艺的特点,针对生产设备和环境制定有效的清洁消毒制度,降低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清洁消毒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清洁消毒的区域、设备或器具名称;清洁消毒工作的职责;使用的洗涤、消毒剂;清洁消毒方法和频率;清洁消毒效果的验证及不符合的处理;清洁消毒工作及监控记录。
应确保实施清洁消毒制度,如实记录;及时验证消毒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严格控制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污染。
二、化学性污染食品化学性污染涉及范围较广,情况也较复杂。
主要包括:①来自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如农药、兽药、有毒金属、多环芳烃化合物、N-亚硝基化合物、杂环胺、二英、三氯丙醇等。
②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溶入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③滥用食品添加剂。
④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如酒中有害的醇类、醛类等。
⑤掺假、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如在辣椒粉中掺入的化学染料苏丹红。
控制措施:应建立防止化学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制定适当的控制计划和控制程序。
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制度,按照GB 2760 的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
不得在食品加工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非食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生产设备上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活动部件若需润滑,应当使用食用油脂或能保证食品安全要求的其他油脂。
食品中的常见物理污染及处理方法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食品中的物理污染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物理污染是指食品中存在的非生物性杂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食品中的物理污染,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食品中常见的异物污染。
异物污染是指食品中存在的与原料或加工过程无关的杂质。
常见的异物污染包括金属片、玻璃碎片、塑料颗粒等。
这些异物可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中进入食品中。
一旦被误食,可能会对消化道造成刺激或损伤。
处理异物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筛选、过滤和磁选等。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原料的筛选和检查,确保没有异物的存在。
同时,在包装过程中,应使用高质量的包装材料,防止异物进入食品。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中存在的各类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引发食物中毒或传染性疾病。
处理微生物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热处理、辐照和化学处理等。
热处理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高温杀灭微生物。
辐照是利用电离辐射杀灭微生物的方法,但需要注意辐照剂量的控制,以免对食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化学处理则是使用化学物质来杀灭微生物,但需要注意使用合适的化学物质,以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食品中的化学污染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化学污染是指食品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处理化学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洗涤、浸泡和加工等。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以使用洗涤剂和清洗剂来去除食品表面的化学污染物。
浸泡则是将食品浸泡在水中,以去除其中的化学物质。
此外,一些食品加工方法,如炒、煮、蒸等,也可以有效去除或减少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
综上所述,食品中的物理污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理食品中的物理污染。
只有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才能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食品废弃物处置制度标准范本一、总则1.1 为了加强食品废弃物的规范化管理,防止食品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和餐饮服务单位,以及对食品废弃物进行处置的单位。
1.3 食品废弃物处置应遵循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地方和相关行业标准。
二、食品废弃物的收集与分类2.1 食品废弃物应按照固体废物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主要包括:(1)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食材切割废弃物、烹调废弃物等;(2)餐饮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顾客剩余食物、破损食品等;(3)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产品、次品等;(4)其他食品废弃物。
2.2 食品废弃物应采用分类收集方式,分别设置废弃物收集容器,并在容器上明确标识。
2.3 食品废弃物应避免与其他废弃物混合,以免影响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
三、食品废弃物的储存与管理3.1 食品废弃物储存应在符合卫生条件的专用储存设施中进行,设施应具备防渗、防蝇、防鼠等功能。
3.2 食品废弃物储存设施应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3.3 食品废弃物储存设施应设置明显的标识,标明废弃物种类、储存容量、废弃物产生单位等信息。
3.4 食品废弃物应按照储存要求及时清理,避免废弃物堆积,产生恶臭、渗滤液等污染。
四、食品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4.1 食品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应遵循国家、地方和相关行业标准,采取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方式。
4.2 食品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单位应具备相应的处理能力,并取得相关部门的许可。
4.3 食品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4.4 鼓励利用食品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如生物发酵、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等,实现资源化利用。
五、食品废弃物的监管与执法5.1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废弃物处置的监管,依法查处违反本制度的行为。
什么是食品化学污染?概述其定义、分类以及形成原因食品化学污染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过程中,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化学物质残留、添加剂超标、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等问题。
由于人类长期食用受化学污染的食品,极易诱发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本文将从定意义、分类、形成原因、案例分析、预防措施和对社会的建议等方面对食品化学污染问题进行全面讨论。
一、定意义与分类食品化学污染是指食品中存在的,对人类健康带有一定危害的,外源性化学物质污染,引起人们健康和生命两方面的潜在危险。
化学污染物按照来源可分为两大类:自然来源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物。
自然来源的化学污染物一般是指自然生产中分解分化的物质,如烟雾、灰尘、花粉、脱落的皮屑等;而人为污染物则包括工业过程中的烟尘、废气、化学药品等以及化肥、农药等对环境和人体带来的化学危害。
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许多化学污染物的残留,如重金属、农药、兽药及其代谢产物、食品添加剂等。
这些污染物可能导致人类心肺等器官疾病,特别是存在长期慢性接触的人群,它们不易检测和识别,但会逐渐地危害健康,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根据污染物在食品中是否应存在的标准,化学污染物可分为残留物、污染物与添加剂。
残留物,是指农药、兽药及代谢产物等在农业生产、畜牧业中使用后,残留于食品中的任何物质,或者是加工过程中(如枸杞制品的硫磺)为更好的保鲜或调色需要加入的营养外源物。
污染物,是指地下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处理等过程中释放出的惰性物质残余,还包括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
添加剂,是指为了使食品更好看、味更鲜美,保鲜、防腐等目的,为食品添加的任何物质,如甜味剂、色素、防腐剂、增稠剂、润滑剂等。
添加剂的化学成分被认为是影响人体黏膜的危险物品。
二、形成原因食品化学污染的形成原因有多方面,包括了工业、农业、生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原因等。
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食品化学污染问题愈加复杂。
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生产和消费国家,中国在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措施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
污染粮食处置方案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污染的粮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因此,对于污染粮食的处理非常重要,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污染粮食处置方案。
方案一:限制污染源头要想保证粮食的品质,首先应该从污染源头入手,限制污染源头的排放。
面对一些工业废气、废水等污染源,在治理上应该加强监管,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对于违规污染者实施严厉的惩罚,从而有效的限制污染源头。
方案二:粮食分级处理在粮食的分级处理中,可以将受污染的粮食分为不同等级,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比如在煮粥、发面等操作时,可以使用比较污染的低等级的粮食,而高等级的粮食则用于面食、米饭等日常食用。
方案三:热处理采用热处理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杀死污染粮食中的细菌和病毒,保证粮食的食用安全。
具体的操作为将受污染的粮食放入高温的水中煮沸,或者将粮食用微波炉高温加热,热处理的温度一般应该在75度以上,可以有效的消灭大部分细菌和病毒,从而保证粮食的安全。
方案四:除味处理对于污染严重的粮食,可以采用除味处理的方法,去除不良味道,提高食用口感。
具体操作为在粮食中加入适量的调味品和清洗剂来消除不良气味。
方案五:埋地处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污染的粮食处理难度比较大,或者由于情况的紧急性不能等待处理,可以采用埋地的处理方法,将污染的粮食埋入地下,等待自然生物降解过程。
在采用此方式处理时,应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结论综上所述,针对污染粮食的处置方法有许多种,具体情况应根据污染程度、使用人群、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
对于不同的处理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案,从而有效地处理污染粮食,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内容食品安全是一个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与操作水平直接决定了食品安全的保障程度。
针对从业人员的培训需求,合理、全面地提供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进行探讨。
一、食品安全基本概念的培训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等环节中,不受有害物质、有害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不受内、外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所影响,保证食品符合国家标准,不造成食源性疾病危害,保护食品消费者健康的性质和要求。
从业人员需要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目标和意义,明确食品安全事业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责任和义务。
二、食品污染的分类与控制食品污染是指食品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存在与食品功能不相容的致病微生物等。
从业人员需要了解食品污染的种类和来源,如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并学习相应的污染控制方法,如使用安全的原料和添加剂、食品加工和储存条件的控制等,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三、卫生管理和操作规范食品的卫生管理和操作规范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从业人员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如《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法》等,并了解食品经营和加工过程中的各项操作规范,如个人卫生要求、设备清洁和消毒、食品储存和运输要求等,以确保食品从源头到消费环节的安全性。
四、食品质量安全与食品标识食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业人员需要了解食品质量安全的概念、标准和评价方法,并了解食品安全标识的意义和要求,如QS标志、绿色食品标志等。
同时,了解食品质量安全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或事件,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危害公众的健康,从业人员需要了解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如食品召回机制、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等,以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