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 蝗虫的解剖与观察
- 格式:ppt
- 大小:657.50 KB
- 文档页数:23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蝗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营养价值。
2. 探讨食用蝗虫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 为蝗虫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蝗虫(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蝗虫)2. 实验器材:解剖显微镜、剪刀、镊子、烧杯、培养皿、解剖盘、酒精、生理盐水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蝗虫外部形态:观察蝗虫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翅等部位,了解其外部形态结构。
2. 解剖观察内部结构:将蝗虫进行解剖,观察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内部结构。
3. 营养成分分析:测定蝗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4. 食用安全性评价:对蝗虫进行活体食用实验,观察食用后的生理反应。
四、实验结果1. 蝗虫外部形态观察:蝗虫体长一般在2-3厘米,身体扁平,背部有硬壳,头部有触角和复眼,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
2. 蝗虫内部结构观察:蝗虫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呼吸系统由气管和气门组成;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生殖系统由卵巢和精巢组成。
3. 营养成分分析:蝗虫蛋白质含量在60%左右,脂肪含量在20%左右,碳水化合物含量在10%左右。
同时,蝗虫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4. 食用安全性评价:在实验中,部分志愿者食用了蝗虫活体。
观察发现,食用蝗虫后,志愿者未出现明显的生理不适反应。
部分志愿者表示,蝗虫口感较好,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五、实验结论1. 蝗虫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
2. 蝗虫的食用安全性较好,部分志愿者食用后未出现明显的生理不适反应。
3. 蝗虫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食品来源。
六、实验讨论1. 蝗虫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其开发利用具有广泛的前景。
在我国,蝗虫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2. 蝗虫的食用方法多样,可以加工成各种美食。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蝗虫的解剖,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殖发育过程,进一步掌握昆虫解剖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棉蝗(成虫)2. 实验工具:解剖剪、解剖针、镊子、解剖盘、解剖镜、剪刀、滴管、生理盐水、70%酒精、10%福尔马林、显微镜等3. 实验试剂:10%氢氧化钠溶液、10%盐酸溶液、蒸馏水等三、实验步骤1. 观察蝗虫外部形态(1)观察蝗虫的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的外部形态,记录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2)观察蝗虫的触角、复眼、口器、足、翅等器官,记录其形态和功能。
2. 解剖蝗虫头部(1)沿蝗虫头部背中线剪开,暴露头部内部结构。
(2)观察并记录蝗虫的脑、食道、嗉囊、胃、中肠、后肠、肝、胰腺、生殖器官等结构。
3. 解剖蝗虫胸部(1)沿蝗虫胸部背中线剪开,暴露胸部内部结构。
(2)观察并记录蝗虫的气管、肌肉、神经、翅等结构。
4. 解剖蝗虫腹部(1)沿蝗虫腹部背中线剪开,暴露腹部内部结构。
(2)观察并记录蝗虫的生殖器官、排泄器官、呼吸器官等结构。
5. 观察生殖器官(1)观察雌蝗虫的卵巢、输卵管、受精囊、产卵器等结构。
(2)观察雄蝗虫的精巢、输精管、储精囊、生殖突等结构。
6. 观察呼吸器官(1)观察蝗虫的气管分支情况。
(2)观察气管末端的气门,了解气门的数量和分布。
7. 观察排泄器官(1)观察蝗虫的排泄器官,如马氏管等。
(2)观察排泄器官的排泄过程。
8. 观察消化系统(1)观察蝗虫的消化系统,如口腔、食道、嗉囊、胃、中肠、后肠等。
(2)观察消化过程中的消化酶分泌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头部蝗虫头部主要由脑、食道、嗉囊、胃、中肠、后肠、肝、胰腺、生殖器官等组成。
其中,脑是蝗虫神经系统的中枢,负责调节蝗虫的运动和生理活动;生殖器官负责蝗虫的繁殖。
2. 蝗虫胸部蝗虫胸部主要由气管、肌肉、神经、翅等组成。
气管是蝗虫的呼吸器官,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蝗虫体内;肌肉负责蝗虫的运动;神经负责调节蝗虫的运动和生理活动;翅是蝗虫的飞行器官。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蝗虫的解剖,了解昆虫的一般特征,包括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 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3. 探究蝗虫的呼吸器官,了解昆虫的呼吸系统。
二、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与工具- 棉蝗虫- 解剖刀- 烧杯- 显微镜- 生理盐水- 滤纸2. 实验步骤(1)蝗虫的外形观察- 观察蝗虫的整体形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以及足和触角等。
- 记录蝗虫的体型、颜色、触角和足的形态。
(2)蝗虫的内部解剖- 使用解剖刀将蝗虫的腹部切开,观察内部结构。
- 观察蝗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 观察蝗虫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
- 观察蝗虫的呼吸系统,注意气门的位置和数量。
(3)生殖器官的观察- 使用显微镜观察蝗虫的精巢和卵巢。
- 观察精巢中的精子形成过程,了解昆虫的减数分裂。
- 观察卵巢中的卵子发育过程。
(4)呼吸器官的观察- 将蝗虫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呼吸情况。
- 记录蝗虫的呼吸频率和气门的位置。
三、实验结果1. 蝗虫的外部形态:蝗虫为昆虫,具有明显的头部、胸部和腹部,足和触角为分节结构。
2. 蝗虫的内部结构:- 消化系统:蝗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 生殖系统:蝗虫的生殖系统包括雄性的精巢和雌性的卵巢。
精巢中精子形成过程为减数分裂。
- 呼吸系统:蝗虫的呼吸器官为气门,位于腹部第一、二节。
3. 生殖器官的观察:- 精巢:精巢中精子形成过程为减数分裂,观察到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
- 卵巢:卵巢中卵子发育过程为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卵细胞。
4. 呼吸器官的观察:- 蝗虫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约30次。
- 气门位于腹部第一、二节。
四、实验结论1. 蝗虫具有昆虫的一般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 蝗虫的生殖系统为雌雄异体,精巢和卵巢为生殖器官。
3. 蝗虫的呼吸器官为气门,位于腹部第一、二节。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了解其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 分析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蝗虫、放大镜、解剖针、解剖盘、显微镜、解剖剪、解剖刀、生理盐水、滤纸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天平、计时器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蝗虫的整体形态(1)将蝗虫放在解剖盘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整体形态,注意观察其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形状。
(2)记录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等。
2. 解剖观察蝗虫头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头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头部皮肤,观察头部内部结构。
(3)记录头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
3. 解剖观察蝗虫胸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胸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胸部皮肤,观察胸部内部结构。
(3)记录胸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三对足、两对翅、一对触角等。
4. 解剖观察蝗虫腹部(1)用解剖剪将蝗虫腹部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腹部皮肤,观察腹部内部结构。
(3)记录腹部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如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5. 观察蝗虫的呼吸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气门,了解其位置和数量。
(2)用解剖针挑开蝗虫的气门,观察气管的分支和分布。
(3)记录蝗虫呼吸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6. 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生殖器官,了解其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将蝗虫生殖器官剪下,放在解剖盘上。
(3)用解剖针轻轻挑开生殖器官,观察其内部结构。
(4)记录蝗虫生殖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蝗虫的整体形态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头部有一对复眼、三对单眼、一对触角、口器等,腹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尾须、一对生殖器官等。
第4章第2节动物(第9课时)观察与解剖蝗虫建平中学西校范晓芳一、设计思路蝗虫,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关蝗虫的知识学生知道得甚少。
从观察能力分析,学生曾经饲养和观察过蜗牛,有些基础;从解剖能力分析,学生缺少实践;还有学生没有接触过浸制标;从实验过程看,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解剖;从学生的情感分析,浸制标本跟活体不一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觉,不敢或不愿触碰它。
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适当降低实验要求,如浸制标本质量不高,内脏高度腐烂情况下,只要学生能看到消化管道,就算实验成功。
全课采取先讲后实验、边讲边实验的教法,可采用图片投影进行外形、内部结构的直观教学,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解剖口器和除去部分外骨骼是实验的难点,可采用自制蝗虫口器模型和蝗虫身体模型,边讲解剖要领、边演示操作技能、边学生动手实践,注意及时心理疏导,表扬胆大心细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以同龄人为学习榜样,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性。
2.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基本方法。
3.理解蝗虫对禾本科植物会产生重大危害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解剖蝗虫,进一步认识到观察和解剖是了解动物的手段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克服对浸制蝗虫标本的不良心理,懂得观察、解剖浸制标本也是重要的科研手段。
2.加深对蝗灾危害性和灭蝗必要性的认识。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
2.学习解剖蝗虫的方法。
难点:1.蝗虫口器的拆卸。
2.正确剥离蝗虫的外骨骼。
四、教学准备1.学生器材:浸制蝗虫、蜡盘、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大头针、试剂瓶(盛清水)、培养皿、烧杯。
2.教师准备:除与学生器材一样外,还有:自制纸质蝗虫模型、石膏蝗虫模型、多媒体设备。
1、身体分头、胸、2、头部(取食和感觉胸部(运动中心):①足:前足、中足、后足;(指出:由于浸制蝗。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蝗虫的解剖观察,了解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掌握昆虫的主要器官系统及其功能,加深对昆虫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是农业上常见的害虫。
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明显的分节和刚毛。
头部为感觉器官和取食器官的中心,胸部为运动器官的中心,腹部为消化、呼吸和生殖器官的中心。
通过解剖观察,可以了解蝗虫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蝗虫若干只,解剖刀、解剖剪、镊子、解剖盘、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解剖镜、解剖显微镜、显微镜载物台、显微镜镜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新鲜蝗虫置于解剖盘中,用解剖刀将头部、胸部和腹部依次切开,观察各部分的结构。
2. 头部解剖:- 观察头部的外部形态,包括触角、复眼、口器等。
- 用解剖剪剪开头部,观察脑、食道、唾液腺、舌等内部结构。
3. 胸部解剖:- 观察胸部的外部形态,包括前翅、后翅、足等。
- 用解剖剪剪开胸部,观察胸肌、神经、血管、气管等内部结构。
4. 腹部解剖:- 观察腹部的外部形态,包括气门、生殖器官等。
- 用解剖剪剪开腹部,观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内部结构。
5. 显微镜观察:- 将解剖得到的组织样本置于载物台上,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组织结构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头部解剖:- 触角:蝗虫的触角为一对感觉器官,用于感受外界刺激。
- 复眼:蝗虫的复眼由多个小眼组成,具有观察外界环境的功能。
- 口器:蝗虫的口器为咀嚼式口器,用于取食植物。
- 脑:蝗虫的脑位于头部中央,是神经系统的中枢。
- 食道:蝗虫的食道连接口腔和胃,用于食物的初步消化。
- 唾液腺:蝗虫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食物的消化。
- 舌:蝗虫的舌位于口腔底部,用于取食食物。
2. 胸部解剖:- 前翅:蝗虫的前翅为保护性翅膀,具有防御和飞行功能。
- 后翅:蝗虫的后翅为飞行翅膀,具有飞行功能。
- 足:蝗虫的足为运动器官,用于行走、跳跃等。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蝗虫的内部器官结构及其功能。
2. 观察蝗虫内部器官的形态特点。
3. 掌握解剖蝗虫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蝗虫、解剖刀、解剖盘、放大镜、镊子、解剖针、解剖针筒、生理盐水、酒精、碘酒、解剖剪、解剖针、解剖刀、解剖盘、放大镜、镊子、解剖针筒等。
2. 实验工具:显微镜、解剖镜、剪刀、解剖针、解剖刀、解剖盘、生理盐水、酒精、碘酒、解剖剪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蝗虫放置在解剖盘上,用解剖针轻轻穿透头部,使蝗虫麻醉。
(2)用解剖剪将蝗虫的身体剪成两半,以便观察内部器官。
2. 观察头部(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头部,可以看到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单眼和口器。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头部,观察脑、食道、神经系统和消化腺等器官。
3. 观察胸部(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胸部,可以看到三对足和两对翅。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胸部,观察心脏、气管、消化腺、生殖腺等器官。
4. 观察腹部(1)用放大镜观察蝗虫腹部,可以看到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
(2)用解剖针轻轻挑开腹部,观察消化腺、生殖腺、排泄腺等器官。
5. 观察其他器官(1)观察蝗虫的排泄系统,包括肾、输尿管和排泄孔。
(2)观察蝗虫的生殖系统,包括睾丸、卵巢、生殖管和受精囊。
6. 清理实验材料(1)将解剖后的蝗虫器官放入生理盐水中清洗。
(2)用碘酒消毒解剖针、解剖刀等实验工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头部(1)蝗虫头部有触角、复眼、单眼和口器,这些器官与感觉、摄食有关。
(2)脑是蝗虫的神经系统中心,负责调节蝗虫的运动和生理活动。
2. 胸部(1)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这些器官使蝗虫能够运动和飞行。
(2)心脏位于胸部,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3)气管是蝗虫的呼吸器官,与气管相通的气门负责气体交换。
3. 腹部(1)腹部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等器官。
(2)消化腺负责消化食物,生殖腺负责产生生殖细胞,排泄腺负责排出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