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命科学《观察与解剖蝗虫》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4
初中生物解剖蝗虫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蝗虫的基本生物特征和内部结构
2. 掌握蝗虫的解剖方法和步骤
3. 认识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教学准备:
1. 实验用蝗虫
2. 解剖工具:剪刀、手术刀、镊子、显微镜等
3. 解剖盘、实验台
4. 解剖图、解剖步骤介绍资料
教学步骤:
1. 引入:介绍蝗虫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和对农作物的危害。
2. 实验准备:学生整理解剖工具,准备解剖蝗虫的实验材料。
3. 解剖步骤:
a. 将蝗虫放在解剖盘上,固定好身体。
b. 用剪刀剪开蝗虫的外骨骼,从背部中间剪开。
c. 用手术刀小心地剥开蝗虫的外壳,露出内部结构。
d. 用显微镜观察蝗虫的内部器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
4. 结论:让学生总结蝗虫的内部结构特点,并讨论对农作物的危害。
5. 拓展:讨论预防和控制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的方法,例如使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
教学反思:
1. 解剖实验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学生的安全。
2. 解剖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细节,理解蝗虫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3. 督促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加深对蝗虫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以上是一份初中生物解剖蝗虫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观察和解剖蝗虫》word教案课型:实验课
实验目的:
1、明白蝗虫的外形特点,了解其与环境的适应。
2、明白蝗虫的内部结构,进一步了解其各器官的功能。
3、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技能。
实验器材:
材料:蝗虫。
器具:解剖剪、蜡盘、尖头镊子、解剖针、放大镜、纱布、清水。
方法步骤
1、观看蝗虫的外形。
2、解剖蝗虫。
3、观看蝗虫的内部器官、系统。
通过观看和解剖,归纳蝗虫的要紧特点,了解其对环境的适应。
1、取一只蝗虫,放在蜡盘中央,用肉眼和放大镜观看。
(1)观看蝗虫的外骨骼,它有什么功能?
(2)观看蝗虫的头部器官,找到复眼、单眼、口器、和触角。
用镊子小心拆下蝗虫的口器,如此的结构适于如何样的取食方式?
(3)观看蝗虫的胸部。
胸部有几对翅?每对翅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功能是否有差异?胸部有几对足?每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这些足的功能各有什么
不同?
(4)观看蝗虫的腹部,找到气门。
2、解剖蝗虫
(1)用剪刀沿着蝗虫躯体左侧气门上方由后端向前端剪至头部,另一侧用同样方法剪开。
用镊子认真地将背部的外骨骼右前向后掀开。
(2)观看蝗虫的气管、消化道和消化腺等结构。
(3)观看蝗虫的生殖腺。
讨论:蝗虫的哪些外部形状特点和内部结构特点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
教后记:。
初中生物蝗虫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生物学生
教学目标:
1. 了解蝗虫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蝗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1. 蝗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蝗虫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3. 蝗虫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蝗虫的形态特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讲解蝗虫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蝗虫的生物学特点。
3. 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识别和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并了解蝗虫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蝗虫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蝗虫的重要性和影响。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蝗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
保护意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蝗虫的认识程度和对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鼓励学
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蝗虫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加深学生对蝗虫的认识
和理解;组织学生进行生态保护活动,呼吁大家共同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蝗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蝗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危害。
(2)学会观察蝗虫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解、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蝗虫的相关知识。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蝗虫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对蝗虫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和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了解蝗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危害。
(2)学会观察蝗虫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蝗虫的相关知识。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蝗虫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蝗虫的生活习性。
(2)介绍蝗虫的形态特征和危害,使学生对蝗虫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
(1)讲解蝗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危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蝗虫的相关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蝗虫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观察。
3. 教学活动:
(1)讲解:教师讲解蝗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危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蝗虫的相关知识。
(2)观察:组织学生进行蝗虫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和技巧进行观察。
(3)讨论:分组讨论蝗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危害,以及学生对蝗虫的理解和感受。
(4)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蝗虫防治的实践操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实践。
2019年第22期教育教学4SCIENCE FANS 实验是有生物教学的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加深生物概念理解、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法。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基本理念,指出“生物教学中要加强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验探究能力”,因此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强化实验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核心素养意识”,从而使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生长。
下面以“观察和解剖蝗虫”为例,浅要阐述指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1 细化实验目标,明确核心素养指向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细化实验教学目标,从而明确实验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价值取向,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落到细处。
“观察和解剖蝗虫”是沪科版生物第四章生物的类群第二节动物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隶属于观察和解剖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遵照当前三维目标体系,知识和技能目标主要包括观察并了解蝗虫内部结构,掌握解剖蝗虫的基本技能,在实验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素养发展;过程和方法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掌握实验观察的一般方法,深入了解蝗虫适应环境能力的原因,强化学生生命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培育学生好奇心和开展探究学习品质,学会与人合作,能够进行自我评价等,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的高度,并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细化实验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合在三维目标中,从而使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化,同时也强化了师生核心素养意识。
2 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生命观念情境教学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直观形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兴趣。
通过为学生实验学习创设情境,从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情境提升课堂导入的效果,紧紧抓住学生实验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实验学习兴奋点。
“观察和解剖蝗虫”实验的导入环节,教师可运用一组图片和一个微视频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展示节肢动物门昆虫的一组图片,在此基础上展示不同类型的蝗虫;最后,借助微视频展示蝗虫适应环境的一些场景片段。
初中生物蝗虫的特点教案1. 知识目标(1)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包括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外骨骼,翅和足的分布等。
(2)掌握蝗虫的生理特点,如呼吸器官为气管,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达程度等。
(3)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如适应陆地和空中生活的方式,以及蝗虫的繁殖特点。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蝗虫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生物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教学难点:蝗虫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达程度,以及蝗虫适应陆地和空中生活的生理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蝗虫的特点。
2. 利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蝗虫的图片和实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蝗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蝗虫的外形特点。
(2)提问:你们对蝗虫有什么了解?蝗虫有哪些特点使其适应陆地和空中生活?2. 探究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蝗虫的实物,注意其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外骨骼,翅和足的分布等特征。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3. 探究蝗虫的生理特点(1)教师提问:蝗虫是如何在空气中呼吸的?其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有何特点?(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蝗虫的生理特点。
4. 探究蝗虫的生活习性(1)教师提问:蝗虫为何能适应陆地和空中生活?其繁殖特点是什么?(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第4章第2节动物(第9课时)观察与解剖蝗虫建平中学西校范晓芳一、设计思路蝗虫,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关蝗虫的知识学生知道得甚少。
从观察能力分析,学生曾经饲养和观察过蜗牛,有些基础;从解剖能力分析,学生缺少实践;还有学生没有接触过浸制标;从实验过程看,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解剖;从学生的情感分析,浸制标本跟活体不一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觉,不敢或不愿触碰它。
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适当降低实验要求,如浸制标本质量不高,内脏高度腐烂情况下,只要学生能看到消化管道,就算实验成功。
全课采取先讲后实验、边讲边实验的教法,可采用图片投影进行外形、内部结构的直观教学,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解剖口器和除去部分外骨骼是实验的难点,可采用自制蝗虫口器模型和蝗虫身体模型,边讲解剖要领、边演示操作技能、边学生动手实践,注意及时心理疏导,表扬胆大心细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以同龄人为学习榜样,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性。
2.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基本方法。
3.理解蝗虫对禾本科植物会产生重大危害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解剖蝗虫,进一步认识到观察和解剖是了解动物的手段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克服对浸制蝗虫标本的不良心理,懂得观察、解剖浸制标本也是重要的科研手段。
2.加深对蝗灾危害性和灭蝗必要性的认识。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
2.学习解剖蝗虫的方法。
难点:1.蝗虫口器的拆卸。
2.正确剥离蝗虫的外骨骼。
四、教学准备1.学生器材:浸制蝗虫、蜡盘、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大头针、试剂瓶(盛清水)、培养皿、烧杯。
2.教师准备:除与学生器材一样外,还有:自制纸质蝗虫模型、石膏蝗虫模型、多媒体设备。
1、身体分头、胸、2、头部(取食和感觉胸部(运动中心):①足:前足、中足、后足;(指出:由于浸制蝗。
观察和解剖蝗虫
华师大松江实验中学邵婷一、设计思路
蝗虫,对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关蝗虫的知识学生知之甚少。
从观察能力分析,学生曾经饲养和观察过蜗牛,有些基础;从解剖能力分析,学生缺少实践,还有学生没有接触过实体标本;从实验过程看,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解剖;从学生的情感分析,实体标本跟活体不一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觉,不敢或不愿触碰它。
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设计了本节课,又因为实体标本质量不高,内脏高度腐烂情况,只要学生能学会基本解剖方法就可以了。
解剖口器和除去部分外骨骼是实验的难点,采用视频讲解后学生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予以帮助,共同完成实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2、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解剖蝗虫,理解生物体结构功能与其生存环境相统一。
2、通过对蝗虫口器的分解和呼吸器官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生物体结构功能与其环境相统一。
2、通过对蝗灾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了解其结构功能与生存环境的相适应。
2、学习解剖蝗虫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观察、分解蝗虫的口器
蝗虫的解剖
四、教学准备
蝗虫冷冻体、解剖工具、蜡盘、放大镜
蝗虫的口器标本。
八年级生物教学教案第一节蝗虫一、教学目标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理解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
2.通过观察蝗虫身体结构与生理的小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及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树立生命科学价值观,另方面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2.本课的难点在蝗虫的发育。
其中有两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虫的“龄”,虽然教材中对“龄”的概念叙述得很清楚(这个清楚是对教师而言)。
但对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并不能立刻弄明白。
所以,需要教师利用教材中蝗虫的发育图解(图Ⅲ-33)并加上板书的归纳来使学生理解“龄”的概念。
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板书:通过以上板书结合教材中的图解,学生会对“龄”有比较明确的理解。
如:蜕过一次皮的幼虫是2龄虫,蜕过二次皮的是3龄虫……,这就像农历计算年龄的方法一样。
其二是不完全变态的概念,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
所以,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不完全变态,首先应该讲清这个“态”的含义,也就是蝗虫的发育过程其形态的改变不明显,小蝗虫和大蝗虫“长相”相似,学生对这个“态”的含义明确了,在以后讲什么是完全变态就能够容易理解了。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引言的设计:(1)依教材顺序引入:由于本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讲,而本课的蝗虫与本章的题目——节肢动物门有何关系呢应该在引言中简单说明,例如:“节肢动物的最大特点是足分节,大家看看手中的蝗虫标本(或活体),它具有这个特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的分类地位向学生讲明,然后再简单说明为什么要以蝗虫为代表来学习昆虫。
(因为蝗虫体型较大、结构典型、分布广、易捕捉,同时它又是农业害虫……等。
)这样的引言很清楚、简洁,但不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一般不采用这样的引言。
(2)从实物引入:首先将蝗虫活体或标本发给学生,然后直接提出问题,如:“大家拿到的动物是什么”“谁能描述一下蝗虫的形态”……这样的引言将门纲的内容舍去而直接将本课的主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就讲蝗虫。
初中蝗虫结构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蝗虫的身体结构,掌握其各部分的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蝗虫的身体结构。
2. 蝗虫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1. 蝗虫各部分结构的观察和理解。
2. 蝗虫功能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蝗虫标本或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蝗虫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蝗虫的外形。
2. 学生分享对蝗虫的已知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蝗虫的身体结构(15分钟)1. 教师讲解蝗虫的身体结构,包括头、胸、腹三部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观察蝗虫标本或图片,记录蝗虫各部分的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蝗虫身体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三、蝗虫的功能(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蝗虫的触角,讲解其嗅觉和触觉作用。
2. 学生观察蝗虫的眼睛,了解其视觉功能。
3. 教师讲解蝗虫的翅和足的功能,学生观察并理解。
4.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蝗虫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四、蝗虫的生态适应(10分钟)1. 教师讲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适应,包括其食性、繁殖习性等。
2. 学生思考蝗虫的结构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教师引导并总结。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蝗虫的身体结构和功能。
2. 学生完成作业:绘制蝗虫的结构图,并简要描述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蝗虫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蝗虫的身体结构和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总结蝗虫的特点和功能。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作业,巩固学生对蝗虫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
观察与解剖蝗虫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张浩波一、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观察和解剖蝗虫”一课是上海市初中《生命科学》上教版教材第二学期第四章第二节的实验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学习蝗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为主要线索,让学生通过观察、解剖蝗虫的口器,内部结构,来体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学情分析八年级下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与同伴一起展开小组探究学习,但蝗虫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较少,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和情感体验。
教师应以视频,事例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观察和解剖蝗虫的兴趣,并克服心理上对蝗虫浸制标本的厌恶感。
蝗虫内部结构的解剖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因通过多媒体技术及小范围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对无脊椎动物的解剖方法。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蝗虫的外部形态特点和内部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各器官的功能2、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技能3、理解蝗虫的外部形态特点和内部结构特点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蝗虫的口器等器官,提高观察分析、解剖操作能力2、通过对蝗虫生理构造的观察分析,理解其与环境的适应统一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2、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学会解剖蝗虫的技能2、理解蝗虫的外部形态特点和内部结构特点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二)教学难点1、学会解剖蝗虫的技能2、理解蝗虫的外部形态特点和内部结构特点是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四、教学准备学生活动卡、蝗虫图片视频、蝗虫、镊子、解剖盘、解剖剪、放大镜、吸水纸四、教学过程五、教学后记微课的使用和小范围的示范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但教师讲解时间较长,可进一步精炼内容,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动手机会,用实验报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初中生物蝗虫的结构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蝗虫的外部解剖结构及内部器官的构造。
教学内容:
1. 蝗虫的外部结构:头部、胸部、腹部的分部,触角、眼和口器的特点;
2. 蝗虫的内部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的构造;
3. 不同种类蝗虫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让学生观察蝗虫的图片,引出蝗虫的结构,让学生猜测各部位的功能;
2. 学习:介绍蝗虫的头部、胸部、腹部的分部以及触角、眼和口器的特点,让学生辨认各部位;
3. 实践:利用模型展示蝗虫的内部器官构造,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
4. 拓展:介绍不同种类蝗虫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了解蝗虫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5.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蝗虫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蝗虫结构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以及对内部器官的构造的辨认能力。
教学资源:蝗虫图片、模型、PPT等教学工具。
教学延伸:可以邀请生物专家或者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蝗虫的结构。
也可以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观察蝗虫并深入了解其结构特点。
蝗虫(优质教案)
简介
本教案旨在向学生介绍蝗虫及其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将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了解蝗虫的生命周期、行为和控制方法。
教学目标
- 了解蝗虫的基本特征和生命周期
- 掌握蝗虫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
- 了解蝗虫的控制方法和防治措施
教学内容
活动一:观察蝗虫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特征和行为,让学生对蝗虫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身体结构,计算并记录不同蝗虫的数量和种类。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蝗虫的行为惯和食物偏好。
活动二:了解蝗虫的生命周期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蝗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让学生了解蝗虫的生命周期。
学生可以绘制蝗虫的生命周期图表,标注不同阶段的特征和持续时间。
引导学生思考蝗虫为什么要经历这些不同的阶段。
活动三:蝗虫的影响
引导学生讨论蝗虫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讨论并列举蝗虫可能带来的问题,例如食物短缺、传播病害等。
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减少蝗虫对农业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活动四:蝗虫的控制方法与防治措施
介绍蝗虫的控制方法和防治措施,例如化学药剂、生物控制和农业管理措施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研究,评估不同方法的
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控制方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教学评估
通过口头回答问题、书面作业或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
蝗虫的了解程度。
可以设置蝗虫知识问答,要求学生解答蝗虫的生
命周期、影响和控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资料。
初中生物教案:观察昆虫的解剖实验活动观察昆虫的解剖实验活动引言:生物学是一门丰富有趣的学科,其中包含着许多有趣的实验活动。
观察昆虫的解剖实验活动是初中生物教案中一个重要而刺激学生兴趣的环节。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和了解昆虫身体结构以及其内部器官的基本特征。
一、介绍昆虫解剖实验活动a) 目标:通过观察蝗虫或其他昆虫的解剖,帮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结构和内部器官。
b) 时间:建议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
c) 材料:蝗虫/其他昆虫;手术刀;放大镜;光源;实验报告表格。
二、准备工作a) 安全措施:确保每位学生都戴上手套和眼镜以保护自己。
b) 实验设备准备:准备足够数量的放大镜、手术刀等器材,并保证它们工作正常。
c) 昆虫选择:选择一个合适的昆虫。
鉴于可观察性和易操作性,蝗虫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d) 昆虫设置:将昆虫轻柔地放置在一个搁板上,确保它处于适当的位置,并固定好。
三、实验步骤a) 观察外部形态: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外部结构。
他们可以观察到昆虫的体节、头部、复眼、触角等。
b) 头部解剖:使用手术刀小心地切开昆虫的头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头部内部结构,如口器和感受器官等。
c) 躯干解剖:继续使用手术刀小心地切开昆虫的躯干区域。
学生可以观察内部器官,例如食道和气管。
d) 解剖不同性别昆虫:如果有可能,教师可以提供两种不同性别的昆虫供学生观察比较。
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性别特征差异。
四、结果记录与讨论a) 实验记录表格:每个学生应准备一个实验报告表格,在实验过程中填写各个阶段的观察结果。
b) 开展讨论:在完成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帮助他们理解昆虫解剖对于了解昆虫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性。
五、拓展活动建议a) 昆虫分类:在实验活动后,可以引入昆虫分类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昆虫与已知类别进行比较并进行归类。
b) 昆虫适应环境:与学习解剖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昆虫如何适应各自的生态环境,并讨论其进化的原因。
蝗虫2(二)蝗虫的繁殖投影蝗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图,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它一生究竟蜕几次皮?(2)它的受精方式是怎样的(解释受精的概念)?(3)它把卵产在哪儿?为什么?(4)它的幼虫和成虫象吗?幼虫叫什么?(5)我国有些地区一年能繁殖两代,其过程怎样?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蝗虫成为农业第一害虫的原因:感觉和摄食器官发达,能长时间迁飞,繁殖力强。
(三)小结本课由学生小结五、板书设计体表:有外骨胳,保护、支持。
1对触角:嗅觉和触觉,感觉和取食中心蝗虫头部 1对复眼:视觉形态 1个口器: 取食3只单眼:感光胸部翅2对:前翅保护膜质的会飞的后翅运动中心足3对:前足爬行后足跳跃腹部:腹部有气门8对,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生殖方式:体外受精过程: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不完全变态发育二、习题与解析1.随堂练习(1) 一只蝗虫和一只螳螂共有足( )(A)9对 (B)6对 (C)4对 (D)5对(2) 蝗虫的取食器官是( )(A)舌 (B)上颚 (C) 口 (D) 咀嚼式口器(3) 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是( )(A)鳃 (B)气门 (C)气管 (D)体壁2.课后作业(4)蝉蜕来自蝉的哪一部分?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几次皮?(5)在阳光的照耀下,为什么蚯蚓容易死,而蝗虫却不怕晒?(6)俗话说:“旱了蝗虫(多),涝了鱼(多)。
”这是什么原因?3.参考答案(1)(B) (2)(D) (3)(B) (4) 蝉蜕是蝉的外骨胳,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四次皮。
(5)蚯蚓体壁湿润有粘液,具有呼吸作用。
在阳光照耀下,体壁逐渐干燥,失去呼吸功能,因而死亡。
蝗虫用气管呼吸,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阳光照耀不影响它的呼吸,所以不怕晒。
(6)由于蝗虫的形态结构适于陆地生活,鱼适于水中生活,所以干旱时蝗虫数量会增加,水涝时,鱼的数量会增加。
即“旱了蝗虫,涝了鱼”。
3.简要分析(2)蝗虫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而遭受蝗虫的植物往往只剩一些茎杆。
第4章第2节动物(第9课时)观察与解剖蝗虫
建平中学西校范晓芳
一、设计思路
蝗虫,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关蝗虫的知识学生知道得甚少。
从观察能力分析,学生曾经饲养和观察过蜗牛,有些基础;从解剖能力分析,学生缺少实践;还有学生没有接触过浸制标;从实验过程看,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解剖;从学生的情感分析,浸制标本跟活体不一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觉,不敢或不愿触碰它。
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适当降低实验要求,如浸制标本质量不高,内脏高度腐烂情况下,只要学生能看到消化管道,就算实验成功。
全课采取先讲后实验、边讲边实验的教法,可采用图片投影进行外形、内部结构的直观教学,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解剖口器和除去部分外骨骼是实验的难点,可采用自制蝗虫口器模型和蝗虫身体模型,边讲解剖要领、边演示操作技能、边学生动手实践,注意及时心理疏导,表扬胆大心细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以同龄人为学习榜样,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相适
应性。
2.初步学会解剖蝗虫的基本方法。
3.理解蝗虫对禾本科植物会产生重大危害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解剖蝗虫,进一步认识到观察和解剖是了解动物的手段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克服对浸制蝗虫标本的不良心理,懂得观察、解剖浸制标本也是重要
的科研手段。
2.加深对蝗灾危害性和灭蝗必要性的认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
2.学习解剖蝗虫的方法。
难点:
1.蝗虫口器的拆卸。
2.正确剥离蝗虫的外骨骼。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器材:浸制蝗虫、蜡盘、解剖剪、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大头针、
试剂瓶(盛清水)、培养皿、烧杯。
2.教师准备:除与学生器材一样外,还有:自制纸质蝗虫模型、石膏蝗虫
模型、多媒体设备。
二、蝗虫的主要外形结构用PPT和模型示教。
1、身体分头、胸、腹。
2、头部(取食和感觉
中心):
①触角:触觉、嗅觉;
②复眼:视觉;
③咀嚼式口器:切、
磨固体食物。
(上颚
2、下颚2、上唇1、
下唇1、舌1)
3、胸部(运动中心):
①足:前足、中足、
后足;
②翅:前翅、后翅。
4、腹部(呼吸和繁殖
中心):
①气门10对:呼吸;
②产卵器:
雌性:雌性尾部末端
分叉。
5、外骨骼:防止体内
水分散失等。
学生听讲。
(参看教材)
为观察和解剖作
适当的知识铺垫。
三、学生实验实验步骤:
①观察蝗虫的外部
形态特征。
(指导分辨蝗虫身
体的左右,即手持
蝗虫的头部朝外,
尾部对着解剖者分辨
左右。
指出背面正中
线、腹面正中线的
位置。
)
②演示:拆卸口器、
外骨骼的剥离
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
蝗虫纸质模型,口器:
边讲边用镊子拆卸蝗
虫纸质口器模型,由
前向后依次拆卸五部
分。
外骨骼:利用蝗
虫纸质模型,边讲边
用剪刀演示去除外骨
骼的步骤和方法。
拆卸翅、足:
要求学生左手捏蝗
虫,右手握镊子取下
各部分。
③解剖并观察蝗虫的
内部结构
(指出:由于浸制蝗
虫内脏已高度腐烂变
形,所以只能指导学
生看以下两个方面)
1、生殖系统:
卵巢1对(雌性):
排卵。
2、消化系统:
消化管道。
★学生2人一小组,一只蝗
虫、一张实验报告、一套实验
器材。
1、外部形态
★观察
一边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的
特点,一边填写实验报告。
★拆卸:
翅、足、口器
①将拆卸下的翅和足依次放
在蜡盘里;
②将拆卸下口器的五部分依
次放在培养皿里。
2、解剖与观察:
①把蝗虫侧放在蜡盘里,左
面向上。
②用解剖剪从身体后端沿
背面正中线稍偏左的地
方剪起,剪开体壁,一直
剪到头部的后面,解剖剪
尖端要向上挑起,以免扎
坏蝗虫的内脏。
③再用同样的方法,
从腹面正中线稍偏左的地方
剪开。
④这时候左半边的
体壁就已剪掉。
把这半边体壁
很小心地用镊子拿开。
⑤最后,用大头针把
蝗虫右半边带有内脏的体壁
固定在腊盘里。
⑥将水滴于内脏上,
再用放大镜观察。
⑦完成实验报告。
增强观察与分析
能力。
1、思考:
从外形结构去思
考为什么蝗虫对
禾本科作物、禾本
科草被能构成跨
省市、大面积生物
灾难?(除食性
外,外骨骼防止水
分散失;咀嚼式口
器切磨固体食物;
后足能跳跃;后翅
飞翔能力很强;复
眼的视力好等)
2、实践:
初步尝试解剖
蝗虫的基本方法。
四、小结
讲评:在肯定大部分学生态度认真、操作规范的同时,指出操作中还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