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鸡的致病性研究进展_廖明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鸡的致病性研究进展_廖明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鸡的致病性研究进展_廖明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鸡的致病性研究进展_廖明

2018人感染H7N9禽流感6种知识考试答案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版)》等6种重点知识考试参考答案 1.患者体温基本正常、临床症状好转时,病原学检测间隔(c ),连续两次阴性,可根据相应规定解除隔离措施。 A.1-2 天 B.3-4天 C.2-4天 D.4-5天 2.以下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实验室检查正确的是:d A.血生化中有肌酸激酶升高 B.对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PCR检测到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 C.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出H7N9禽流感病毒 D.以上均对 3.重症病例病毒核酸阳性可持续(A )周以上 A.3 B.6 C.9 D.12 4.下列哪项不是寨卡的临床特征D A.发热 B.皮疹 C.关节痛 D.角膜炎 5.人感染H7N9禽流感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不包括(A ) A.年龄≥45岁 B.合并严重基础病或特殊临床情况 C.发病后持续高热(T≥39度) D.淋巴细胞计数持续降低 6.以下不属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次要标准的是(D ) A.呼吸频率≥30次/分 B.氧合指数≥250mmHg C.多肺叶浸润 D.血尿素氮≥7.14mmol/L 7.以下不能对寨卡病毒灭活的是( C) A.70%乙醇 B.1%次氯酸钠 C.红外线照射 D.过氧乙酸 8.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错误的是(C ) A.病毒分离应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B.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符合其流行病学史 C.疑似病例应及时采集标本,并送至所在医院检验科进行病原学检测 D.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9.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戴(D ) A.一次性口罩 B.纱布口罩 C.特效抗病毒口罩 D.医用防护口罩 10.埃博拉病毒60℃灭活病毒需要(D ) A.5分钟 B.15分钟 C.30分钟 D.1小时 11.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并落实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确保诊疗区域的工作环境达到(D )的需求 A.消灭一切可能性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救治患者 D.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救治患者 12.根据WHO通报的MERS疫情,结合文献报道,对(A )进行修订。 A.《中东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4版)》 B.《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C.《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D.《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13.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在使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应:A A.留取呼吸道标本 B.做药物过敏实验 C.查验血型 D.量体温 14.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A )传播的证据 A.寨卡病毒 B.鼠疫 C.霍乱 D.疟疾 15.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A ) A.肺炎 B.腹泻 C.出血 D.呕吐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病的预防与控制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病的预防与控制 禽流感(AI)是一种主要流行于鸡群中的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疫病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2003年冬、2004年春在泰国、越南、日本、韩国、老挝、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先后发生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进入2004年,我国16个省份的40多个疫点,先后发生了H5N1亚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对我国养禽业构成了严重威胁。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科学有力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并扑灭。但禽流感传染源的威胁依然存在,今后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有突然发生的可能,以冬春季节多发,因此,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制工作,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症状及病变 症状:高致病性亚型主要是含H5和H7的毒株。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3-5天,该病常突然暴发,流行初期的急性病鸡可不出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一般病程1-2天,症状变化很大。病鸡可见呼吸道症状,如打喷嚏、鼻炎和结膜炎,病鸡头部常出现水肿,同时出现或不出现腹泻;体温升高,羽毛蓬松,鸡冠发绀。有的腿变红,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甩头,严重者可窒息死亡,产蛋率明显下降。 病变:头、颈及胸部皮下组织胶冻样浸润,消化道病变明显,喉头、腺胃粘膜、肌胃角质膜下及十二指肠粘膜、泄殖腔充血、出血;腿部肌肉有出血点、出血斑;胰腺表面有针头至芝麻大灰白色坏死点;典型的腹膜炎,有大量干酪样渗出物;卵巢、输卵管、卵泡充血、出血。 二、认清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特点和危害 1、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急,潜伏期短,传染迅速,发病率与死亡率高,可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毁灭性打击。因此,我国把该疫病列为一类传染病。 2、野生禽鸟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重要传染源,尤其是野生水禽,他们都是禽流感病毒的正常带毒者,要彻底地消灭这些带毒者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些野生禽鸟所携带的禽流感病毒对家禽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野鸟迁移是造成禽流感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这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可能与野鸟迁移有密切关系。 3、禽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其血清型众多且变异频繁。H5与H7为高致病亚型。我国这次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属H5N1亚型。 4、高致病性禽流感可传染给人类,使人发病甚至死亡,证明禽流感病毒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三、要进一步做好禽流感的防制工作 1、搞好科普宣传工作。使农村和城市的男女老少对其都有深刻的认识,使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措施家喻户晓,使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成为大家自觉行动,上上下下齐心合力把预防工作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属首次发生,许多人员对该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型养禽场和养禽户,还比较重视。但农村散养家禽户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即不防疫,又不消毒,总认为既是感染了高致病性禽流感,也不会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从不考虑社会经济意义,也不考虑公共卫生意义,这样的散养户还很多。在禽流感防制工作中,很容易出现一些疏忽和漏洞。因此,必须搞好科普宣传,使大家都认识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危害。 2、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传入养禽场(户)。养禽场要严格控制饲养点的合理布局,要避免养禽场靠近河流和人员密集的地区,强力推进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彻底清扫冲洗,定期消毒),限制饲养人员流动,禁止车辆、杂物进入饲养场等,彻底切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进入养禽场的一切渠道,确保家禽安全。要避免在一个养禽场内饲养多种家禽,尤其要防止多种家禽混养。 3、加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检疫、检验工作和日常疫情监测。搞好进出口检疫工作,尤其是禽类及产品、观赏鸟、生物制品、各种动物及产品的检疫工作要加强,严格各项入境检验措施,严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传入我国,同时要及时掌握世界各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清况,禁止从发生疫情的国家和地区进口家禽及其产品。各地兽医卫生检疫部门要做好家禽流通领域的检疫工作,尤其是对集贸市场、活禽交易市场,禽类屠宰场等进行重点检疫和监督检查,必须尽快健全农村兽医防疫检疫机构。确保机构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保证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4、搞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免疫接种工作。除了采取必要的卫生防疫措施外,搞好高致病

禽流感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禽流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郑胜男本硕21 摘要:禽流感是一种可以感染多种禽类和人的烈性传染病,其病毒亚型众多,宿主范围广,容易发生变异和重组,由于各亚型之间无交叉反应性,使得禽流感病毒的检测工作较为困难。目前,该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同时,人们也正致力于用一些新兴检测方法来检测禽流感病毒。现就禽流感病毒的检测方法做一综述。关键词:禽流感病毒;检测方法;AIV;血清;诊断;分子生物; 禽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中的不同亚型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目前已知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包括16种亚型,[1]神经氨酸酶包括9种亚型。其中H5和H7亚型常为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 1.病原学检测方法 1 .1病毒分离与鉴定 病毒的分离鉴定是禽流感的经典诊断方法,最常用的为细胞接种和鸡胚接种法,以细胞发生病变,鸡胚死亡或培养物尿囊液具有凝集红细胞特性作为判定依据作初步鉴定,也可用针对NP的单抗,用免疫荧光染色作病毒的初步鉴定。[2]确诊还需其它辅助检测手段。其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灵敏,极少量病毒也可检出。但其操作程序繁

杂,费用高,实验室要求高,耗时费力,周期长,检测时间需1~3 周,大面积应用推广受到较大限制。 1 .2电镜检测技术 用电镜技术或免疫电镜技术诊断禽流感病毒,可以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楚观察到粒子形态,确定病毒的有无。[3]、[4]电镜技术快速、准确,但检验结果与样品制备技术、取病材料的部位和时间有关,且本方法不能用于亚型及致病性的测定。 2.免疫学检测 2 .1血凝(HA )和血凝抑制(HI)试验 HA 和HI 简单、快速、特异性好,但是操作繁琐费时,不能用已知HA亚型的抗血清检出禽流感新的HA亚型。HI试验是WHO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采用的普及方法。[5]一般先将可疑病料接种适龄鸡胚或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然后用HA试验检测出培养物是否具血凝素活性,再用已知阳性血清进行HI试验来验证。[6] 2 .2琼脂扩散试验(AGP) AGP试验是用来检测A型流感病毒群特异性血清抗体,适用于鉴定所有A型流感病毒。AGP试验操作简单,既可以定性又可以定量。但敏感性差,易有有假阳性。现已在AIV快速定型双扩散法[7]基础上建立了AGP诊断试剂盒。AGP试验可以用敏感性、准确性良好的尿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作为补充或辅助诊断手段。 [8] 2 . 3乳胶凝集试验(LAT)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禽流感对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关注的人畜共患病。本文从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分子学特性,跨越种属的传播机制以及各基因组份与致病性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致病机制 1前言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1)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可划分为A、B、C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感染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常以流行性的形式出现,并能引起世界性人流感的大流行。A型流感病毒也可以从各种动物体中分离到,例如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猫、狗和鸟类等[1]。根据对鸡致病性的不同,AIV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LPAI)。高致病性AIV由于其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家禽全身性感染,造成多个组织器官严重病理损伤,致死率达100%,其感染禽类达88种,主要是鸡、鸭、鹅,除此之外,还可感染猪、猫、狗、老虎等哺乳动物和人类,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各国的公共卫生构成严重的危害[2]。近年来不断增加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直接感染人、致人死亡的事件不断增加。本文对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提高人们对公共卫生学意义上禽流感防控紧迫性的认识。 2AIV生物学特征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一种呈球形或杆状、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编码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神经酰胺酶(neuraminidase, NA),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M1和离子通道M2,非结构(nonstructrual,NS)蛋白NS1和NS2,核蛋白(nucleo protein,NP)以及三个聚合酶PB1、PB2(polymerase basic1, 2)和PA(polymerase acidic)以及新发现的与有道细胞凋亡有关的PB1-F2蛋白[3]等10种蛋白。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AIV 属于甲型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表位位于跨膜糖蛋白HA和NA,根据这些糖蛋白抗原性的差异,甲型流感病毒可分为16个H亚型(H1- H16)和9个N

养殖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110777193.html, 养殖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措施 作者:王贵全贾文星 来源:《畜牧兽医科学》2017年第03期 摘要:高致病性禽流感对家禽养殖业的影响十分严重,不仅会导致大范围疫病的暴发,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还能够传染给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因此预防此病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广大养殖场(户)能更好地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笔者对高致病性禽流感作简要介绍并提出综合防控措施方案。 关键词:养殖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3-0031-01 近年来,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总体平稳可控,但局部零星暴发时有发生,主要是由于毒株变化引起。2016年,农业部印发了2016~2020年《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计划》,该计划明确制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目标,技术路线和防治措施等综合防控方案,为我们有效防控和消灭高致病性禽流感提供了技术保障。 1病毒特性 禽流行性感冒简称为禽流感,也叫真性鸡瘟,是一种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在禽类之间 传播的传染病。根据禽流感病毒感染禽类致病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3个类型。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最严重的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被感染的鸡群通常会全部死亡。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该 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对家禽业有很严重的危害,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该病还能够感染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持续威胁人类健康,并可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危害公共卫生安全。该病是我国的一类动物疫病,并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 截至目前已发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主要为H5和H7亚型的一些毒株,如H5N1、 H5N2、H5N6、H5N8、H7N1等。每种毒株都会导致很高的发病率。 当前对禽类危害较大的低致病性禽流感是H9N2,在养殖场的发病率在过去几年一直较高,需要加强防控。当前人感染的H7N9亚型流感病毒,对禽类为低致病力,但禽类可携带病毒传染人类,所以也要加强对禽类H7N9的防控,重点开展监测和剔除工作。 2临床症状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为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防)控工作,提高人禽流感的防治水平和应对能力,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人禽流感病例,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依法防控,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防群控,分级负责。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 1.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人禽流感防治应对准备及应急处置工作。 2组织管理 2.1组织机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人禽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系统内的人禽流感防控工作。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人禽流感防控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 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由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验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人禽流感防控技术专家组。 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小组,根据职责分工和卫生行政部门指派,负责开展本单位或本地区的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农村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在上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开展本地区的人禽流感防控工作。 2.2职责分工

2.2.1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1)卫生部负责全国人禽流感疫情防控管理和协调工作,组织制订人禽流感应急处置的政策、技术规范和专项预案,指导各地做好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组织开展全国卫生系统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组建国家级专家组为各省(区、市)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省级师资,组 织专家组对各省(区、市)的年度首例人禽流感病例进行诊断,组织开展对全国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的督导检查;负责流感大流行及特别重大的人禽流感疫情应急控制的组织协调及社会动员,拟定国家应急防控物资储备清单,开展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指导和协助相关部门开展人禽流感防控知识培训。 (2)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挥、协调、管理本行政区域内人禽流感防控工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人禽流感应急预案和防控策略,进行社会动员并指导各地(市)县做好人 禽流感防控工作;组织开展人禽流感专业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组建省级专家组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组织专家组诊断本行政区域内人禽流感病例,开展防控工作的督导检查,组织对重大人禽流感疫情的应急控制,拟定应急防控物资储备清单,指导和协助相关部门开展人禽流感知识培训。 (3)各地(市)级、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挥、协调、管理本行政区域区内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人禽流感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人禽流感应急培训和演练,组织专家组排查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督导检查和社会动员及宣教活动,组织开展对人禽流感疫情的应急处置。 (4)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其它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建立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固定联络员制度,及时与有关部门交流协商,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 2.2.2医疗卫生机构职责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国人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及技术方案的制订, 组织、评估和督导疫情监测工作,负责全国疫情资料的汇总分析、反馈及上报,开展技术 培训,指导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制定实验技术操作规范及各级网络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收集、鉴定各省(区、市)送检的人禽流感病毒标本,开展人禽流感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及对省级检测结果的复核工

《解谜禽流感》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解谜禽流感》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解谜禽流感》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解谜禽流感》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2016年在墨西哥暴发的H7N3型禽流感,是北美有记载以来在禽类中暴发的最大疫情,共有2000万只鸟禽被扑杀。此次暴发还导致两人感染,但他们并未发生发热和肺部症状,仅出现了结膜炎症。 ②自2002年起,科学家陆续发现人感染H7型禽流感病毒的病例。在过去10年里,人感染H7型禽流感病毒共有100多例确诊或疑似感染病例。感染人数最多的一次发生在荷兰,共有80多人感染H7N7型禽流感病毒,1人死亡,同时还导致3000多万只鸟禽死亡。 ③禽流感病毒究竟是什么? ④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禽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和9个N亚型。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此次人感染的禽流感病毒是H7N9。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 ⑤禽流感主要是指禽中流行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目前只发现H5和H7两种亚型。由于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只在偶然的情况可以感染人,既往确认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5N1、H9N2、H7N2、H7N3、H7N7、H5N2、H10N7,症状表现各不相同,可以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结膜炎、甚至死亡。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后常表现为高热等呼吸道症状,往往很快发展成肺炎,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全身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⑥H7N9是禽流感的一种亚型。流感病毒颗粒外膜由两型表面糖蛋白覆盖,一型为血细胞凝集素(即H),一型为神经氨酸酶(即N),H 又分15个亚型,N分9个亚型。所有人类的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禽类流感,但不是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人类流感,禽流感病毒中,H5、H7、H9可以传染给人,其中H5为高致病性。依据流感病毒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方案

水槎乡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方案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A(H5N1)(简称“人禽流感”)是人类在接触该病毒感染的病/死禽或暴露在被A(H5N1)污染的环境后发生的感染。在2003年下半年世界上多个国家爆发家禽和野生禽类的A(H5N1)病毒感染,其中有14个国家出现人禽流感病例。截止至2008年1月15日,由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的全球确诊病例共350例,其中217例患者死亡,病死率高达62.0%[1]。我国大陆从2005年10月底确诊第一例人禽流感病例以来,现已确诊30例,其中17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66.7%[1]。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提示,呼吸衰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许多患者的病情迅速进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从现有临床报道分析,发现晚、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是现阶段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特点。如何尽早发现患者并给予适当的治疗,改善预后,是我国临床医务工作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建议(草案)基于2005年11月《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2]和世界卫生组织人禽流感相关建议[3,4],并参考相关文献,结合我国的现状,整理制定成文,以指导临床人禽流感的诊治。 一、病毒学[5] 高致病性禽流感A(H5N1)病毒结构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是

多型性囊膜病毒,常为球型,病毒颗粒直径为80~120nm。A(H5N1)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含有8个节段负链单股RNA,至少编码11种蛋白。每个RNA节段均与核蛋白(NP)和3种RNA多聚酶(PB2、PB1和PA)相连接形成RNP复合物。RNPs被一层基质蛋白(M1)所环绕,然后是含有病毒主要抗原的膜结构。禽流感的主要抗原有两种,一种呈棒状,能凝集一些动物的红细胞,称为血凝素(HA或H);HA为病毒表面最大的囊膜糖蛋白,在感染细胞中以单多肽链(HAo)形式合成,合成后裂解成重链(HA1)和轻链(HA2),两者又通过二硫键以共价键形式相连。HAo经裂解后,病毒囊膜才能与宿主细胞膜发生融合,此时病毒颗粒方具有感染性,并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另一种呈蘑菇样,能使病毒颗粒从凝集的红细胞表面游离下来,称为神经氨酸酶(NA或N)。NA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新合成的病毒颗粒从感染细胞表面游离下来,从而使病毒再感染新的细胞。除此以外,还有数目不清的少量M2突起。M2蛋白为甲型流感病毒囊膜中含量较少的第三种膜蛋白,它是具有离子通道活性的四聚体。M2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是通过调节病毒颗粒内的pH来减弱病毒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s, RNPs)与病毒核心部分M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在病毒的复制过程中发挥作用。 抗流感病毒的药物目前有两类,一类针对M2蛋白的烷胺类药物,包括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另一类主要针对神经氨酸酶,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目前包括奥司他韦(Oseltamivir,商品名达菲)、扎那米韦(Zanamivir)以及帕那米韦(peramivir),但在我国上市的只有奥司他韦。目前烷胺类药物在普通季节性流感中的耐药比例相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3)

第16卷第4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6(4):65~70 文章编号:1002-2090(2004)04-0065-06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李冬野,余丽芸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大庆 163319) 摘 要: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家禽和野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给全世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人类的公共卫生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本文综述了禽流感在病原、致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以及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禽流感;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855.3 文献标识码:A Minireview of Avian Influenza Research LI Dong-ye,YU Li-yun Abstract:Avian influenza caused by type A influenza virus is an acute highly contagious disease of birds (poultry and wildfowl). This disease leads to important economic losses worldwide, at the same time it does a great harm to the public health. The subject of this review included brief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pathogeny,pathogenesis, lesions, diagnose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 words:avian influenza;minireview 0 前言 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 简称禽流感,又名真鸡瘟(Fowl plague)、真性鸡瘟、鸡疫、欧洲鸡瘟等,是由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的从呼吸系统病变到全身败血症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鸡、火鸡、鸭等家禽及野鸟均可感染。亚洲、美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发生过此病,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其对人类的公共卫生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禽流感病毒是人流感病毒株形成的最庞大基因库,禽流感可直接感染人,陆续有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死亡的病例报道。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 已被国际兽医局动物流行病组织(OIE) 列为甲类传染病, 并被列入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动物传染病名单,1992年2月禽流感被我国农业部《家禽家畜防疫条例》列为甲类监测传染病[1]。 1 禽流感病毒概述 1.1 分类 1.1.1 型的分类 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正粘病毒分两属,即A 型、B 型流感病毒属和C 型流感病毒属。型的分类可根据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的不同来划分,也就是说NP和MP具有型特异性。AIV属A型流感病毒,在正粘病毒属中A型流感病毒是唯一感染禽类的病毒型[2]。 1.1.2 亚型的分类 禽流感病毒(AIV)可按病毒粒子表面的血凝素(hemagglutnin,HA )和神经氨酸酶(neuram inidase,NA )的糖蛋白进行分类[3],前者对红细胞有凝集性,后者能将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病毒子解脱下来,分为15个H亚型和9个N亚型。根据HA与NA的不同又可将禽流感分为很多亚型,因此可以组成 收稿日期:2004-08-22 作者简介:李冬野(1976-),女,研究实习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现从事动物疾病的研究工作。

如何治疗鸡禽流感

防治鸡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禽类传染发病为主的剧烈传染病。该病毒不仅血清型多,而且自然界中带毒动物多、毒株易变异,这为禽流感病的防治增加了难度。家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具有疫病传播快、发病致死率高、生产危害大的特点。二十世纪全世界共发生了17次较大规模的禽流感,但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禽流感的发病频率加快,传播范围更广。特别在近十三年中,全世界已发生了11次较大规模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不仅对家禽业构成了极大威胁,而且属于A型流感病毒的禽流感的某些强致病毒株,也可能引起人的流感,因此这一疾病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一、禽流感病原及其特点 禽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属的成员,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不同,流感病毒分A、B、C三型。A型主要感染禽类,但人和多种陆生和水生哺乳动物、禽类带毒,B型和C型主要感染人。禽流感病毒根据其病毒颗粒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差异性,依血凝素不同有15种之多;依神经氨酸酶不同有9种之多,而它们之间相互组合后,可以产生100多个血清型的毒株,各血清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且毒株之间不仅常发生变化,而且各毒株之间的致病力及病变也不一。如国内鸭、鹅在2000年以前常携带病毒而不发病,但此后鸭、鹅也发生高致病力禽流感。在目前已知的100多个禽流感毒株中绝大多数是低致病力毒株,具有高致病力毒株主要集中在H5、H7两个亚型,H9亚型的致病力和毒力也较强,但低于前两型。在国际上,凡发生H7、H5亚型禽流感的家禽,必须扑杀,欧美国家对H9亚型引起的发病也采取扑杀措施。从二十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情况看,致病的毒株主要有H5N1、H7N3、H5N9、H5N8、H5N2、H7N7、H7N4、H5N2、H7N1。我国2000-2003年对禽流感流行毒株进行调查,共收集107株禽流感病毒,其中H5N1有95株,H9N2有11株,H7N2有1株。因此我国禽流感疫情主要由H5和H9两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这为禽流感的疫苗生产和免疫提供了依据。 禽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其抵抗力较弱。日光、干燥、加热、多种消毒剂均对其有杀灭作用。如加热60度病毒10分钟、加热70度2分钟即可灭活。在直射的阳光下40-48小时可灭活病毒。氢氧化钠、消毒灵、百毒杀、漂白粉、福尔马林、过氧乙酸等多种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可有效杀灭病毒。堆积发酵家禽粪便,10-20天可全部杀灭病毒。禽流感病毒对低温和潮湿有较强的抵抗力,存活时间较长。粪便中的病毒在4度温度下可存活30-35天,20度下存活7天;病毒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在凉爽潮湿的自然环境中病毒的存活时间也较长,常可从有水禽活动的湖泊及池塘中的水中分离到禽流感病毒。 二、禽流感的流行及其症状 禽流感多发于冬春和秋冬交替季节,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但发病3-4天的种禽蛋中可以分离出病毒,经蛋带毒而呈垂直传播。发病的传染源可来自感染和发病的家禽,也可来自于野生鸟类及迁徙的水禽等。病原通过分泌物、排泄物和尸体污染环境和饲料、饮水,经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呼吸道、消化道是感染的最主要途经。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演练总结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演练总结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重大突发疫情的应对能力和防范意识,及时切断院内传播途径,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人感染H7N9法》、 疫情防控方案(2017年第1版)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由应急领导小组组织策划,于2017年2月23日上午10:30在我院开展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演练。 本次演练模拟门诊预检分诊台接到1名自述发热、乏力、头疼的患者,分诊台护士立即为患者戴上口罩,戴上手套为患者测量体温(38.5℃),并对患者进行了详细询问,登记入册。考虑上诉症状,并根据体温结果,立即通知患者转至发热门诊。接诊医师详细询问了患者病史、外出史和暴露史等,结合患者在主诉中有接触鸡、鸭史,考虑人感染禽流感可能,立即报告主任,主任到发热门诊对病人进行查看,并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和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办通知医疗专家组到发热门诊会诊,确定患者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且考虑患者有明确鸡、鸭暴露史,不能排除人禽流感,收住我院感染科隔离观察室,按相应医疗救治程序进行处臵。 整场演练历时1小时30分,各部门各司其职,演练按照应急办制定的《开州区人民医院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演练方 - 1 -

案》要求和步骤迅速展开。整个演练内容包括预检分诊人员处臵、发热门诊应急防控的反应、应急医疗队的反应、个人防护、院内感染控制和疫情报告管理等各个环节。整个演练过程由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全程跟踪评估,感染科全体人员和部分职工观摩了演练。演练结束后,分管院长、医疗救治、感染控制等各组组长、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和部分观摩人员就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照医院应急演练方案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讨论、总结和建议,特别对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专门进行了强调,确保在真正面对传染性疾病时万无一失。如:防护意识不强,医务人员使用手机未采取防护措施,预检分诊护士在接待患者前没有佩戴口罩等;某些演练人员方案熟悉程度不够,导致演练过程中某些环节衔接不够;接诊护士在实施演练步骤时过于拘谨,应采取边做事边沟通的方法;发热门诊和预见分诊台是否也应配备一部固定电话。李玖洪副院长指出,应对的及时性在防控传染病疫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急小组成员应时刻保持战斗状态,随时迎战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同时指出,这次演练也暴露了我院科室间配合存在的问题,这需要以后进一步通过演练来磨合,对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家应加强培训学习,积极整改,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臵能力。 此次应急演练,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办公室精心组织和策划,相关科室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切实贯彻“演练就是实战、练为战、不为看”的原则,按照相关要求,积极参与、组 - 2 -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 至今由禽鸟传人的禽流感有三种:甲型H5N1、甲型H7N7及甲型H9N2。禽流感主要通过横向传播,即通过易感禽类与感染禽类的直接接触或与病毒污染物的间接接触而传播,如被污染的饮水、飞沫、饲料及其他被污染的蛋筐、蛋盘、运输工具等。被病毒污染的羽毛和粪便是重要的传染物,因为病毒含量高而且存活时间长,应特别注意。该病能否垂直传播,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但从自然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鸡蛋蛋黄、蛋清及蛋壳中均能分离到病毒,所以感染鸡群的蛋不能用作孵化,不经消毒处理的不能运至非疫区。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传播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以及直接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在感染水禽的粪便中含有高浓度的病毒,并通过污染的水源泉由粪便-口途径传播流感病毒。目前还没有发现人感染的隐性带毒者,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人类对禽流感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禽流感病毒中缺乏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除非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否则它很难侵犯人类,导致人与人间传播。人禽流感的发生,目前只可能是因接触的病禽而感染。人感染病毒的几率很小。

一般认为任何年龄均具有易感性,但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单纯型流感 仅有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变化,黏膜可见充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纤维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肺炎型流感 肺脏是暗红样水肿。气管、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黏膜充血,其纤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黏膜下层灶性出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肺泡中有纤维蛋白渗出液,含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肺中叶肺泡有出血,肺泡内可有透明膜,肺组织易分离出流感病毒。 严重并发症型流感 主要病理改变为肺实变。由于肺间质水肿、间质负压减小,增加小气道陷闭倾向,导致肺不张;肺泡膜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亦陷隐闭;加之肺充血,使肺容量减小和肺顺应性下降,导致急性呼吸急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高致病性禽流感H5防控策略

高致病性禽流感H5防控策略 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类型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高致病性禽流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国家专门制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 当前,正值雏鸡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易发、高发季节。从国际疫情情况来看,2010年以来,全球有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或在野禽中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从国内情况看,尽管去年全年高致病禽流感疫情形势平稳,但禽流感等多种亚型病毒并存,原流行毒株容易发生新的变异。特别是目前,进入后年迁徙的时期,病毒随后年迁徙传播的风险显著增大,春节后家禽开始大批补栏,育雏市场活跃,贩运频繁,疫病防治的漏洞增多,去年秋防免疫的家禽逐步超过免疫有效保护期,非常容易感染。因此,各级动物防疫部门和广大养殖户应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严格执行《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抓免疫促效果,提升家禽免疫保护水平;抓检测促预警,提升家禽疫病风险控制水平;抓监督促检疫,提升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抓管理促防疫,提升养殖人员防疫灭病能力;抓应急促防控,提升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水平。广大养殖场户要严格科学执行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全面掌握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有关知识,积极科学防控,杜绝疫病发生。 1.流行病学 高致病性禽流感可引起各种日龄的鸡发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和季节交替时期,气温多变时更易发病,近期是高风险期。病死禽和其粪便、被污染的饮水、饲料、衣物、蛋托(箱)、运输工具等都是很危险的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气源性媒介传播。拉淘汰鸡的车辆,如果不严格消毒,到处乱窜,会给鸡场招致致命的打击。本病易与大肠杆菌、支原体、新城疫等疾病混合感染,导致更大的死亡损失。 2.症状 潜伏期从几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天。在发病初期,大群精神正常,产蛋鸡产蛋率和蛋壳质量无明显变化。随后出现鸡只几乎没有任何症状突然死亡,然后向周边扩散,“同窝(笼)”蔓延最快。病鸡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头部和脸部水肿,鸡冠发绀、教脚鳞出血;少数鸡出现点头、扭颈等神经症状。饲料和饮水消耗量及产蛋量急剧下降。非免疫鸡群,7~10天死亡率可达90%~100%. 免疫过的鸡群,在疫苗保护期内,由于饲养环境严重污染或部分鸡免疫应答低下,引起发病,呈散发性非典型症状。发病后大群采食量、精神、产蛋率及蛋壳颜色无明显变化。鸡只变现一定数量的死亡,但死亡的鸡则表现出典型禽流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在发病早期,紧急接种10天以后,鸡群可停止死亡。超出免疫保护期的鸡群,发病程度好于无免疫史的鸡群,但比保护期内散发鸡群严重。 3.病理变化 全身组织器官严重出血。腺胃粘液增多,刮开可见腺胃乳头出血、腺胃和肌胃之间交界处粘膜可见带状出血;消化道粘膜,特别是十二指肠广泛出血;呼吸道粘膜可见充血、出血;心冠脂肪及心内膜出血;产蛋鸡输卵管的中部可见乳白色分泌物或凝块;乱跑充血、出血、萎缩、破裂、破裂,有的可见“卵黄性腹膜炎”。胰脏沿长轴常有淡黄色斑点和暗红色区域。急性死亡病例有时未见明显病变。 4.防治措施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是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必须措施,再无捷径可言,更不能有侥幸心理。要从鸡场设计布局、建筑工艺、隔离饲养、消毒净化、检疫诊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禽流感的研究进展 谭飞虎,刁小龙,朱玉娟,张尚弟,张连团,祁越,刘卫军,吴頔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E-mail:tanfeihu521@https://www.doczj.com/doc/8110777193.html, 摘要: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1878年首次发现与意大利,目前在美洲、非洲、亚洲、欧洲一些国家广泛发生。禽流感(AI)是由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av ian in fluenza virus,AIV) 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主要在禽类中传播。AI不仅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它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且临床症状多样。本文主要从AIV的结构特征,致病机理,防治措施等方面论述了AIV 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禽流感,结构特征,致病机理 引言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又名真性鸡瘟、欧洲鸡瘟,1878年首次发现于意大利。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感染和疾病综合症。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亚型众多,变异频繁,根据病毒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差异,将A型流感病毒分为不同的血清型,目前已发现16种HA亚型和9种NA亚型。其分子机制涉及点突变引起的抗原漂移(Antiyentil drife)和不同亚型毒株同源性产生新亚型所引起的抗原转变(Antiyentic shift)。该病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变化从亚临床感染,重轻度的呼吸系统疾病,产蛋下降到严重的致死性疾病,其严重程度取于病毒的毒株以及被感染禽的种类,日龄和有无并发症等因素。禽流感病毒仅有H5和H7了两个血清型可引起高致病力禽流感(High Pathogentic Avian Influenza,HPAIV),以突然死亡和高死率为特征,在火鸡和鸡种引起的危害最为严重,常可导致感染鸡群的全军覆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被国际兽医局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 1 流感病毒的分类 由于禽流感造成的损失巨大,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对其分类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研究。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学(ICTV)第六次分类报告(1995年)规定,正粘病毒科分 3个病毒属:A,B型病毒属(Influenza Virus),A,B,C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C),类托高土病毒属(Thogotoline Virus),各属的代表中分别为A型流感病毒,C型流感病毒,托高土病毒,但是习惯上仍将A,B,C型流感病毒都归属亚流感病毒属的3个型[1]。这3个型的流感病毒没有共同的抗原,在内部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上有很大差异,在致病性和基因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其中的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范围最大,危害最大,它可以感染人,猪,马,海洋哺乳动物,禽类等,是人和畜禽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而B,C型流感病毒却只能感染人,所以禽流感可感染人类,引起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传染病,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2005年1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确认了第一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禽流感病例,由于猪既有人类病毒的受体,又具有禽类病素的受体,所以猪可以同时感染两种病毒,并发生重配进而感染人类,这是禽流感病毒传染的最可能途径[ 2 ]。 -1-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及疫情处理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及疫情处理 一、基础知识 (一)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指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后所导致的疾病,简称人禽流感。 (二)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的一种,属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所有的禽流感病毒皆属于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 禽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到目前为止,已证实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等,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卤素化合物(漂白粉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活性。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 裸露的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活性。 (三)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 主要为病、死禽,以及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健康禽,尤其是水禽。目前,人禽流感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非常有限。 2、传播途径 人传染人的可能性较小,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以下两种: (1)呼吸道传播

吸入含有禽流感病毒的飞沫或飞沫核。 (2)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禽类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和环境。 3、易感人群 由于流感病毒具有较严格的宿主特异性,目前认为人对禽流感病毒尚不易感,然而每个人都有被感染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12岁以下儿童、与家禽(尤其是病死禽)密切接触人群、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包括医务人员)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高危人群。 4、潜伏期 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 5、传染期 病人在潜伏期末至症状消失前有传染他人的可能性。 (四)临床特征 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及瑞氏(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败血症。可出现肺部实变体征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五)临床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 2、生化检查 出现酶学指标异常升高,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 3、影像学检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