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针灸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3.62 MB
- 文档页数:61
中医专业考试试题:中风的针灸治疗今天总结中关于中风的针灸治疗。
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
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
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这里介绍的为类中风(脑卒中)。
临床上针灸治疗中风的病人很多,这个疾病的内容比较多,卫生事业单位考试中中医专业考试试题也经常易作为考查内容,下面对其相关的内容做个介绍。
一、病因病机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因引发者居多。
中风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种。
二、辩证分型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属中风中经络。
中风中经络的辨证分型,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五型。
三、治疗(一)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的腧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丰隆、内庭,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晴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操作:内关泻法,水沟雀啄法,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 角,提插补法,极泉在原穴位置上下2寸取穴,直刺进针,提插泻法,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余穴按虚补实泻操作。
中医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中风,这一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中风后遗症更是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在中医领域,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改善中风后遗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中医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风后遗症的常见表现。
中风后遗症可能包括肢体偏瘫、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
这些症状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还对其心理造成巨大压力。
在针灸治疗中,头针疗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头部的特定穴位,如运动区、感觉区等,可以刺激大脑皮层的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例如,针对肢体偏瘫的患者,在相应的运动区进行针刺,能够激发患肢的运动能力,提高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体针疗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不同的穴位组合。
比如,对于上肢偏瘫,常选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下肢偏瘫则多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穴位。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除了头针和体针,电针疗法也逐渐被广泛应用。
在针刺得气后,接上电针仪,通过一定的电流刺激,增强针刺的效果。
这种方法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对于恢复肢体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还有一种特殊的针灸方法——眼针疗法。
依据眼周穴位与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通过针刺眼周特定区域,来调节全身气血和脏腑功能。
对于中风后出现的各种症状,眼针疗法都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灸的手法和刺激强度也非常关键。
一般来说,对于体质较弱、病程较长的患者,刺激强度宜轻;而对于体质较好、病程较短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刺激强度。
同时,针灸的频率和疗程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通常一周进行数次针灸治疗,每个疗程持续数周或数月。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并非孤立进行,往往需要与康复训练、中药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相结合。
针灸治疗中风临床应用和机理研究的回顾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针灸治疗中风方面,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回顾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和机理研究。
一、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歪斜等。
传统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而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治疗中风。
在临床应用方面,针灸治疗中风已经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大椎、百会、足三里等。
此外,针灸还可以与其他中医疗法相结合,如中药、推拿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研究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研究也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治疗中风。
1. 调节神经递质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来治疗中风。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增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改善中风患者的症状。
2. 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治疗中风。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增加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等,从而改善中风患者的症状。
3. 调节免疫系统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治疗中风。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增加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从而提高中风患者的免疫力。
4. 促进神经再生针灸可以通过促进神经再生来治疗中风。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促进神经再生。
总之,针灸治疗中风已经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和机理研究。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针灸如何促进中风后遗症的恢复效率中风,这一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常常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
中风后的后遗症,如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促进中风后遗症的恢复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针灸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穴位,以调节经络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针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针灸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
中风的发生往往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如血管狭窄、堵塞或破裂,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受损。
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脑部的血液灌注,为受损的脑组织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其修复和再生。
同时,针灸还能调节血液黏稠度,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一步改善脑循环,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针灸对神经功能的修复具有积极影响。
中风会导致神经细胞受损或死亡,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从而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认知障碍。
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细胞的活性,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和突触的重建,增强神经传导功能。
例如,针刺肢体穴位可以激活相关神经通路,提高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能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刺激头部穴位则有助于恢复大脑皮层的功能,提高认知和语言能力。
再者,针灸有助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中风后,患者的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功能可能会出现紊乱。
针灸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免疫因子的分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良好的免疫状态也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此外,针灸还能缓解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心理压力。
中风后的患者常常面临着身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等问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而针灸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和生活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的改善,对于身体的康复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具体的针灸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风的针灸治疗方法中风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面瘫、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
传统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用于中风的治疗和康复。
针灸治疗中风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立竿见影的针灸疗法和以康复为主的综合疗法等。
首先,立竿见影的针灸疗法是指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迅速缓解中风引起的症状。
其中最为常用的穴位有风池、印堂、合谷等。
风池位于颈背部,是中风患者常见的瘀血聚集的部位,刺激风池可以疏通气血,缓解颈背部的痉挛和肌肉僵硬。
印堂位于眉毛正中央的额头凹陷处,刺激印堂可以缓解中风患者的头痛、头晕等症状。
合谷位于手背近拇指腕侧突起部位,刺激合谷能够增强手脚的力量,改善中风患者的肢体无力等症状。
除了这些常用穴位,针灸治疗中风还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其他穴位进行刺激。
继而,以康复为主的综合疗法是指通过针灸结合其他康复方法的综合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中风患者的肌肉无力和运动功能障碍,可以结合推拿和理疗手法,通过刺激患者的肌肉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肌肉的力量和功能。
对于中风患者的言语困难,可以结合语言康复训练,通过针刺头部穴位刺激语言区,促进言语功能的恢复。
此外,还可以结合康复训练帮助中风患者恢复平衡和行走能力。
综合疗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组合应用多种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中风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其次,中风患者的针灸治疗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调理,包括选取适合的穴位、刺激方式和时间等。
再次,针灸治疗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和反应的效果来调整,一般需进行长期的治疗和康复。
除了针灸治疗,中风患者还可以通过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以加强疗效。
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川芎、桃仁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瘀血的症状。
另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用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通过中药和针灸的结合应用,可以加快康复的速度和提高康复的效果。
中风的针灸治疗方法(一)辨证要点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本病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情志不遂、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
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致病之标。
(二)中风的治法1.中经络疏通经络,醒脑调神。
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中脏腑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
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
脱证:回阳固脱。
以任脉经穴为主。
(三)中风的处方1.中经络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方义: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肢体经络。
沟内泉泽焦萎,(人急中经风)。
沟内泉泽交委配穴: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病侧肢体屈曲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吞咽困难配廉泉、金津、玉液。
2.中脏腑(1)闭证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方义:闭证为肝阳暴张,气血上逆所致,故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并泻水沟,开窍启闭;足厥阴经循行至巅顶,泻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息肝阳。
脾胃为生痰之源,痰浊壅遏,气机失宣,取足阳明经络穴丰隆,以豁痰开窍;“荥主身热”,故取手厥阴经荥穴劳宫清心泄热。
(2)脱证关元神阙方义:任脉为阴脉之海,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为阴中含阳的穴位,取之能回阳救逆。
“中风别发疯” ,针灸治疗有疗效“中风”在临床上叫做脑卒中,其通常发病率很高,常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生。
在相关研究中得知,该病逐渐向年龄化趋势发展。
该病具有发病急的特点。
该病一般表现为半身不遂以及瘫痪等症状。
严重情况下可引起患者死亡。
患者在发病后可产生嘴眼歪斜、言语不清以及四肢麻木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出现瘫痪。
针灸是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治疗疾病中可起到显著的效果。
本次就向大家介绍关于中风的针灸治疗。
一、中风是如何发生的?在发生中风前,会出现一些相关征兆,如果能够对这些征兆予以重视,那么就会对中风的治疗起到较好的帮助。
因此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1.看下肢在走路过程中,突然出现抬不动腿以及拖着腿走路。
2.看手在吃饭期间,筷子拿不住,偶发性掉筷子。
3.看手臂在走路期间,手臂如同捆着一样,摇摆不自然。
4.看人中表现为明显的人中变浅。
5.其他可表现为双下巴、脖子短粗胖。
以及手指尖红、胀,以及面红、颈筋怒张、大脚趾指甲盖翘起等。
6. “FAST”预警采取口对中风进行识别:F(Face):微笑过程中面部对称性较差,可出现一半笑,一半不笑;A(Arm):表示双臂中有一只手臂软弱无力,自然下垂;S (Speech):表示患者说话含糊不清。
T(Time):表示患者家属应立即拨打120,尽快救治。
二、中风的针灸治疗方法俗话说一人中风,全家发疯,若患有中风,采取积极的治疗是关键,采取董氏奇穴治疗可起到显著的疗效。
董氏奇穴治疗中风,需要取灵骨穴、大白穴、重子穴、重仙穴、木火穴以及百会穴进行加减治疗。
取患者健侧灵骨穴、大白穴可治疗下肢瘫痪;取健侧重子穴、重仙穴能够治疗上肢瘫痪;取双侧木火穴可对中风后遗症予以较好的改善。
取头顶百会穴可对中风后语言障碍、眼斜嘴歪以及半身不遂起到显著的效果。
三、十宣穴放血开窍治疗方法董氏放血疗法一般在急性中风中较为常用,应用后可对较多的症状予以较好的改善。
释放出几滴黑血,能够达到正本清源、速排毒气以及清热解毒的功用。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是中老年患者常见多发疾病,同时该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中风的死亡率不断下降,但是在临床治疗中还是会出现中风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所以要重视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很多疾病都会选择中医方法治疗并且取得理想效果。
本文对中风后遗症的中医针灸治疗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中风的基本介绍(一)中风的病因和诱因中风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主要由血脂增高和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密切相关。
首先是动脉粥样硬化,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在中风患者中有70%及以上都患有动脉硬化,而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血脂症。
其次,高血压疾病也是中风的常见发病原因,因为超过90%的脑出血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
最后,中风的发病原因之一还有心脏病,常见的有心内膜炎疾病,该病可能会导致附壁血栓,如果心动过缓就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中风。
另外,糖尿病也与中风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中风患者中有30%左右都患有糖尿病。
所以有以上疾病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多关注自己身体变化,预防中风。
临床研究证实中风起病急,但是具体的病理过程却比较缓慢,在病理变化的过程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可能会加快变化过程,最终诱发中风。
如:情绪突然波动,生气、激动等。
还有过度劳累或者是用力过猛也容易突然诱发中风。
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心脏病等疾病突然加重,也会加快中风进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有基础疾病患者要按时服药,保证病情稳定。
(二)中风发病的三个时期中风发病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首先发病后的两周内都是急性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十分不稳定,并且可能会快速变化。
在这个时期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控制病情避免恶化。
其次是发病两周后到发病六个月内,这是中风疾病的恢复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如果治疗及时患者的肢体障碍与语言障碍等症状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患者病情较轻就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会有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