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之小说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作品。
这三十年间,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篇: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就,中国开始逐渐开放向外部世界。
这种社会背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题材。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主义的特点。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物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例如,《围城》是当时非常著名的一本小说,通过对城市生活和知识分子命运的描写,反映了社会改革和人性困境。
此外,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学作品还深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展示了多元化的文化特点。
中国文学作家开始关注西方文化,并吸收其艺术形式和创作理念,使得作品更加开放和多样化。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魅力,还有深入世界并吸纳他国文学的开放性,如《红楼梦》等。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作家们开始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创作。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对不同群体和地域展开关注。
作家们开始关注农村和城市的差异,对农民工、农村生活等进行深入剖析和表达。
同时,他们还开始关注女性、少数民族、下岗工人等特殊群体,用文学方式表达他们的命运和心声。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反映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作家们通过作品呼唤人们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还越来越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刻画和探索。
作家们通过对个人情感和内心矛盾的描写,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种关注个人的文学创作形式更加多样,从小说到散文,从诗歌到戏剧,包罗万象。
(发展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发展发展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发展简介这份文档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在过去三十年中的发展。
中国文学是博大精深的,经历了许多世纪的变迁与创新。
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现代文学蓬勃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文学流派与风格中国现代文学在这三十年间涌现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和风格。
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到国际文学的影响与融合,中国现代文学呈现了多样化和丰富的面貌。
- 实力派作家:许多作家通过真实而细腻的文字表达,刻画了他们对当代社会与生活的洞察与思考。
- 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流派的作品通常融合了魔幻元素和现实主义描写,充满了幻想和寓意。
- 都市小说:以城市生活与都市人为主题,揭示了都市化进程对人类情感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 农民文学:表现农村生活与社会问题,关注农民群体的声音与命运。
- 历史与传统文化:许多作家通过对历史事件与传统文化的追溯与借鉴,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文学作品与作家在这三十年中,中国现代文学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作家。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情感、思想和对社会变革的关注。
- 作品推荐:- 《红高粱家族》 - 莫言- 《许三观卖血记》 - 余华- 《活着》 - 余华- 《白鹿原》 - 陈忠实- 《丰乳肥臀》 - 莫言- 作家推荐:- 莫言- 余华- 陈忠实- 韩寒- 李洱影响与展望过去三十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作家的作品获得了国际文学奖项的认可,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读者的喜爱。
展望未来,中国现代文学将继续推陈出新,通过创新的文学形式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更好地反映社会变革和人类情感。
中国现代文学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结论中国现代文学在过去三十年中经历了蓬勃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不同的文学流派与风格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
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国内文坛,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研究架构图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一)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这样的「文学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小说一」「五四小说。
」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期的《狂人日志》、紧接着第二年,他的《孔乙己》、《药》等名著也相继问世。
「五四小说」从此拉开序幕。
「林译小说」古文家林纾用文言意译的西欧小说。
「周译小说」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为代表,直译日俄与其他弱小民族的小说,影响到了“五四“小说的内容、形式以至风格。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家的主要功绩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形成:1、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2、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刺激。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写的是接受了家庭包办婚姻的青年同时接受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如果追求一己的幸福则必牺牲一个旧式的弱女子,若不离异又必陷入自己一生于不幸。
小说人物最后就这样处于两难境地。
「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烦忧”。
《沉思》提出作裸体模特儿的女子为何爱人反对、官吏干涉,甚至男性画师也不理解她的动机,使其陷入沉思之中。
担任模特儿的纯洁美丽的女性是作者理想的“爱”与“美”的象征,她向往于用自己的身体通过画面来将“爱”与“美”传诉给人们,但是她的理想破灭了。
《微笑》让一个女犯人“慈祥的微笑”发出奇效,竟然使小偷都得到感化和超度,从此变成了“有些知识的工人”。
王统照擅长运用象征手法,与故事的写实性参杂并存。
《春夜喜雨》常常蒙上一层虚幻的色彩,从空想中设境或安排人物,缺乏现实力度。
《湖畔儿语》加强了社会现实感,从一个有家不得归的儿童视角,侧写贫苦母亲被迫卖淫的困境,以及这种特异的人生环境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严重残害。
《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等短篇以沉实的笔触写底层人民穷苦的生,或惨痛寂寞的死,“爱”与“美”的“问题小说”的玄想,已被真实的图景所代替,艺术上也更加圆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三个十年的每一编第一章都是文学思潮与运动的总体背景把握,下述分别是代表作家与文学体裁的分章论述,我以为这起码指示我们对文学史把握的方法:一是以作家(及团体)为线索,一是以文类的历时变更为线索,如就文学类型(体裁、形式)而言,小说与通俗小说、新诗、散文(轻)、戏剧,是四大分支,每一分支文类的演变又以代表作家作品为具体表现;就作家而言:鲁郭茅巴老曹、(加)沈赵艾、及张爱玲。
因此对于本书的阅读模式,我觉得可以先大览第一遍,第二遍则以文学思潮为框架,文类为线索、以主要作家为其发展的具体内容来重读。
本书将现代文学史划分为3个时代框架,可以看作由五条线索组成:文学思潮与运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其中思潮是宏观背景,具体文类是发展的不同脉络走向,而文类发展的微观表现是作家与作品。
较重要的,我认为是小说与诗歌;就戏剧而言,重心在曹禺;而散文则以鲁迅、林语堂、周作人等人略带过。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一)第一个十年:现代文学的发生第一个十年即1917-1927年,主要涉及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一是把握其动因,二是要清楚现代文学发生的过程。
就动因而言:外在动因是翻译的大量引进;内在动因是:1)中国内部受到资本主义冲击后的物质、技术(印刷术与文学市场的形成)、观念的推动;2)文学自身的变革(包括“文界”、“诗界”、“小说界”革命)+语言变革(白话文运动)。
而现代文学发生的根本动力在于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的批判与引介。
其标志是1915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办,涉及到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两篇“檄文”。
现代文学发生的过程具体体现为新旧文化与文学的论争,如学衡派、甲寅派论争,以及众多文学社团的成立、作家的集聚及在各领域的文学实践。
(二)第二个十年:革命时代的文学第二个十年即1928-1937年6月,这一阶段国民党政权建立,主要体现为革命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左翼与左联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的论争、因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的传播与初步运用,从20年代到30年代,文学思想政治化,其主题、题材、文体、篇幅皆发生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演进三十年(框架整理)
引言
- 简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性
- 提出本文档的目的和框架整理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 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在这一时期的演进
- 分析该时期出现的重要文学作品和作家的贡献
- 介绍文学流派的变革和思潮的兴起
第二部分:2000年到2010年
- 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在这一时期的演进和发展方向
- 分析互联网的出现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介绍该时期出现的重要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创新之处
第三部分:2010年至今
- 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在当前时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 分析新媒体时代对文学产生的影响
- 介绍当前重要的文学作品和作家
结论
- 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的演进历程和重要成果
- 强调中国现代文学的创新和多样性
- 展望中国现代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列举引用的主要文献资料
---
以上是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演进三十年》文档的框架整理,可根据需要补充各部分详细内容。
文档内容应简洁明了,突出中国现代文学的演进历程和重要成果,避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纪实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纪录
近30年,中国现代文学在多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尽管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但是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仍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以下是一份综合纪录,目的是探索和回顾这个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的变化。
1980年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开始脱离文革时期的政治限制,作家们开始更加自由地创作。
纪实文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流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的《小姨多鹤》,它通过充满现实主义描写和感人细节的手法,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环境的压力。
1990年代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文学开始更加多元、自由,同时也更加商业化。
电视剧和电影的影响开始影响文学市场。
江城的作品《英雄儿女》在这个时期很受欢迎。
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城市新生代的生活状态,并展示了法制和人情的冲突。
2000年代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改革开放的继续,中国现代文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大批新兴作者涌现出来,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莫言。
他的作品《丰乳肥臀》通过对中国历史家族议题的探讨,展示了家族的命运。
结论
在这三个十年里,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多次影响和变革,各种流派交相辉映,许多经典之作在网络中让更多的人们得以传阅。
在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有才华的作家进一步繁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自1917年文学革命发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时三十年。
这一时期,文学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创新,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在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等方面也展现出蓬勃生机。
本文将全面回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特点与影响。
一、文学革命与初期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文学革命。
这场革命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他们倡导文学民主,反对封建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文学的主要形式。
这场革命迅速席卷全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新文学运动蓬勃兴起。
新文学作家们纷纷摒弃旧有的文学观念和形式,致力于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贴近民众生活的作品。
他们注重个性解放,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元化与流派纷呈随着新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和作品纷纷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中,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现代文学的瑰宝。
同时,以茅盾、老舍等人为代表的写实主义流派,则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细致描绘,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特色,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还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流派和风格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些流派和风格的作品各具特色,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景观。
三、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的繁荣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文学批评家们不仅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深入探讨文学的本质、功能和发展规律。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文学理论和观点,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
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
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之小说发展史{一}现代小说的确立“五四”运动一爆发,小说的现代化进程便立即加快了步伐,再加上受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新式教育,稿费制度以及西洋小说的影响,历来被视为“小道”的小说在文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立稳定的地位并逐渐向中心位置移动。
此后直至20年代的中后期,时代为现代小说开辟了多样的潮头,其中客观写实与主观抒情是其两大流派,两者在多元的发展中又相互渗透。
首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下引出了一批探讨人生课题的“问题小说“,造就了一群问题小说家,主要代表有叶圣陶,冰心,王统照等。
此后,这些作家中很多人又成为五四人生派写实小说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家组成,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彭家煌等人,这类小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形成了一股潮流,对现代小说的建立有着不小的贡献。
与此同时在五四的问题小说和人生派写实小说之间的作者群中,起初的创作都有一种普遍的主观抒情倾向,其中最初的体式是“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在创造社,他们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主要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卢隐等。
总而言之,现代小说在它的确立时代是纷繁而头绪繁多的。
{二}现代小说的繁荣30年代的中国小说可称繁盛一时,其中商业和政治的介入造成这一时期的小说形成了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三类作家群。
蒋光慈,丁玲,沙汀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左翼作家,左翼小说继承五四传统将社会小说文体加以强化,以其阶级性,民族性的活力,吸引了当时激进文学青年中的英才。
而此时的京派作家群仍独立地坚持自己的“人生派”立场和现实主义风格,所呈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沈从文,废名,萧乾是京派的代表作家。
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集中体现在30年代的上海,原先的纯文学作家如张资平,叶灵风嗅闻到这种气息,便脱离社会小说的轨道,带头“下海”,成为新海派作家。
而有第二海派之称的新感觉派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现代派作家群他们使中国的市民文学超越了通俗文学的界限,取得了先锋文学的地位。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之小说发展史
{一}现代小说的确立
“五四”运动一爆发,小说的现代化进程便立即加快了步伐,再加上受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新式教育,稿费制度以及西洋小说的影响,历来被视为“小道”的小说在文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立稳定的地位并逐渐向中心位置移动。
此后直至20年代的中后期,时代为现代小说开辟了多样的潮头,其中客观写实与主观抒情是其两大流派,两者在多元的发展中又相互渗透。
首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下引出了一批探讨人生课题的“问题小说“,造就了一群问题小说家,主要代表有叶圣陶,冰心,王统照等。
此后,这些作家中很多人又成为五四人生派写实小说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家组成,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彭家煌等人,这类小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形成了一股潮流,对现代小说的建立有着不小的贡献。
与此同时在五四的问题小说和人生派写实小说之间的作者群中,起初的创作都有一种普遍的主观抒情倾向,其中最初的体式是“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在创造社,他们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主要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卢隐等。
总而言之,现代小说在它的确立时代是纷繁而头绪繁多的。
{二}现代小说的繁荣
30年代的中国小说可称繁盛一时,其中商业和政治的介入造成这一时期的小说形成了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三类作家群。
蒋光慈,丁玲,沙汀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左翼作家,左翼小说继承五四传统将社会小说文体加以强化,以其阶级性,民族性的活力,吸引了当时激进文学青年中的英才。
而此时的京派作家群仍独立地坚持自己的“人生派”立场和现实主义风格,所呈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沈从文,废名,萧乾是京派的代表作家。
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集中体现在30年代的上海,原先的纯文学作家如张资平,叶灵风嗅闻到这种气息,便脱离社会小说的轨道,带头“下海”,成为新海派作家。
而有第二海派之称的新感觉派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现代派作家群他们使中国的市民文学超越了通俗文学的界限,取得了先锋文学的地位。
总的来说,30年代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确立后进一步深化并求得发展的时期{三}现代小说的成熟
40年代的小说虽说被战争有所打断,但是仍然在顺势发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战时的国家分裂为三个地区,这种社会背景很深地影响了文学,便形成了以路翎,冯至,爵青等为代表作家的国统区的讽刺和追忆小说,张爱玲,梅娘,苏青等为代表作家的沦陷区洋场通俗先锋混合型小说以及以孙犁,丁玲为代表作家的解放区现实与民间小说它们之间不断渗透,相互影响,形成各自具有特色的局面。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之诗歌发展史
{一}诗歌的诞生与突破
新诗运动在总结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与诗界革命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作为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胡适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此外,早期的白话诗人还有沈尹默,俞平伯等人。
1921年,刚站住脚跟的新诗面临着新的内部危机与新的突破的内在要求,中国新诗从此走上一条通过自身的艺术否定向前发展的道路,首先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担负起让新诗走向“规范化”的历史使命,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并据此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
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与此同时,早期的象征派诗人对“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发出质疑,提出要创造“纯粹的诗歌”,要求诗歌与散文纯粹的分界,强调诗歌的贵族化,穆木天。
李金发是代表诗人。
此外这一时期的无产阶级诗歌,以及以冰心,宗白华为代表作家的”小诗体“,湖畔诗人的诗歌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新诗在第一个十年里,开创了新诗的传统,在后期出现的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与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显示了诗的大众化与贵族化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向。
[二]诗歌的繁荣与诗派的竞争
30年代的新诗在第一个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出现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诗歌群,和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两大派别互争的局面
本时期的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直接继承上一时期的无产阶级诗歌传统,是本时期所产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部分,他们的诗歌取向明显地与。
后期新月派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诗歌特点是。
现代诗派。
在这一时期的后期。
艾青引起诗坛的注意,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三}抗战时期的诗歌
卢沟桥一声炮响,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唱起了民族解放的战歌,各个诗人的风格已经不易辨别,所有的诗都忠实记录了抗战初期的民族情绪,抒情方式则大多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的呐喊战叫。
直到随着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抗战诗歌转入一个深入时期,出现了七月派诗人群以及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
以{七月}。
{希望}杂志为阵地形成的青年诗人群,而中国新诗派又称九叶诗派,这批诗人在诗歌语言和技艺上的探索表达了诗人们的现代体验和现代意识,令人耳目一声。
此外这一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新诗歌谣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