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9诗歌与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3.56 MB
- 文档页数:36
第9课诗歌与小说编写:徐艳凤审核:高二历史组【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课标解读】(1)学生预习掌握知识:列举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文学形式;掌握每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能正确区分;能说出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代表人物,主要作品。
(2)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探究一概括唐代不同时期三大诗人的创作风格。
分析三位诗人创作风格不同的原因。
探究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宋词两大派别的不同。
(3)教师重点结合探究帮助学生体会社会背景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1、填写练习册41页自主预习导航【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自《早发白帝城》材料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材料三: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请回答:(1)概括唐代三大诗人的创作风格。
(2)分析三位诗人创作风格不同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材料二:北宋苏轼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当时有人将苏轼的词与柳永的词作比较,说“柳词只能让十七的女孩子手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就必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材料三: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请回答:(1)材料中所述的两宋著名词人都有谁?举出代表作各一例?(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3)宋词主要分为哪两大派别?试比较两派的不同?【基础检测】1、关于《诗经》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第9课诗歌与小说使用时间:2017-9-【课前预习】【知识梳理】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1)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至____________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第一:以_______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二:__________倾向和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2.楚辞(1)产生: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_______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特点:①句式②瑰丽华美、想象奇特,具有抒情的风格。
(3)代表作品:屈原的《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感。
(4)影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风格的先河;和_________ 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1)产生: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2)特点:赋是一种专重____________、文采华丽的文体。
它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概念阐释]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种文学体裁。
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以“骚”来指称楚辞。
[核心比较]《诗经》和楚辞艺术特点上的不同(1)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章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句末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3)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1.唐诗(1)唐代诗歌繁荣原因:①时代特征: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②制度促进:__________制度的确立使中下层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潍坊中学高二历史学案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编写:齐大英审核:郭卫芹2011-9-20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经》中对美的憧憬和追求,认识屈原的爱国主义:感悟唐诗反映的唐朝历史的兴衰与沧桑;体会宋元文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愫;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基础梳理:一、先秦文学1.《诗经》①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②内容:《诗经》经过的辑录、删定,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分为、和三部分。
③特点:第一:以_______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二:__________倾向和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2.楚辞①地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风格的先河;和_________ 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②特点第一:吸收精华,采用方言;第二:句式,更适合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③主义的创作手法。
④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二、汉代文学:汉赋1.特点:专重_________、文采__________;吸收先秦文学的表现手法,是一种____________散文。
2.代表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唐代文学:诗歌1.唐代诗歌繁荣原因:①时代特征:繁荣、开放、文化多元。
②制度促进:__________制度的确立使中下层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③继承发展: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为唐诗在格律形式等方面提供了借鉴。
2.代表人物及作品(特点)四、宋代文学:词1.宋词兴起发展的原因:①自身特点:句式灵活,更容易表达情感。
诗歌与小说的区别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与小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虽然两者在形式上均有叙事的成分,但是其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以及受众对象都存在着差异。
首先,诗歌的表达方式更为简练且富有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并不仅仅是指音韵上的,还包括了诗歌的语言和文字风格上的流畅性。
诗歌往往可以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表达感情和意境,这种表达方式也让诗歌更加容易被人们记忆和传颂。
而小说则在叙事上更为详尽和复杂。
小说中讲述的人物、事件以及背景都需要有一个比较严密的逻辑和叙事体系,不像诗歌那样可以直接跳跃、联想和弹性地表达内心和情感。
其次,诗歌和小说的语言风格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诗歌往往使用较为严谨、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强调音律和韵律性。
而小说在语言上则更加日常、通俗,更像是一种平淡的交际方式。
小说很多时候需要运用到大量的口语化表达和描写,以提高故事的真实感和可读性。
这种“生活化”的语言风格也让小说在受众上更加广泛,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
最后,诗歌和小说在其受众对象上也存在着区别。
由于其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差异,诗歌往往被视作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
很多时候,人们会需要一定的学术基础和诗歌欣赏能力才能完全理解其内涵和语境。
而小说则在面向受众上更加广泛。
虽然小说也有其专业读者和审美群体,但是它更多地是面向普通人的一种文学形式。
小说独特的“故事性”和“泛众化”的表达方式让它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追捧。
以上几个方面展示了诗歌作品和小说作品的基本差异。
虽然两者都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历史时代。
诗歌是一种高度压缩和象征化的文学艺术,而小说则更像是一种故事化的文学形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是毫无关系的。
在一些作品中,诗歌与小说会进行相互化妆和交流。
但是总体上,诗歌和小说的差异性还是应当得到尊重和充分的认识。
诗歌散文与小说的比较与鉴赏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其中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
诗歌散文与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各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比较和鉴赏这两种文学形式。
一、表达手法上的差异诗歌是一种以节奏韵律、形象和意象为主要表达手法的文学形式。
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借助押韵、音韵、格律等手法,追求最简练而富有内涵的表达效果。
诗歌的表达方式多样,可以是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观,抒发社会思潮等。
而散文则是一种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为主的文学形式。
散文通常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手法,传达作者的见解和情感,更注重语言的灵活运用和情感的真实表达。
小说是一种长篇叙事文学作品,更具故事性。
小说以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通过一系列事件发展和角色变化来表达主题。
它可以真实地再现生活,展现人物形象和社会面貌。
小说通常有丰富的描写和对话,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
二、体裁结构上的差异诗歌通常结构简短紧凑,往往由若干行构成,每行有固定的节奏和音韵。
它常常采用押韵的形式,如五言、七言绝句,唐诗等。
而散文具有较大的自由度,结构上更加灵活,可以是段落独立,也可以是篇章连贯。
散文较为接近平凡生活,以自由散漫的笔调展示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则更注重故事的情节发展。
它通常由多个部分组成,有引子、承接、高潮、结尾等,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架构。
小说可以具有多个线索和多个主题,将读者循序渐进地引入故事的世界。
三、读者体验上的差异由于诗歌的表达方式独特,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更多的想象和联想,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诗歌以其精练的语言带给读者极致的表达效果,让人感到心灵上的震撼。
而散文则更接近我们日常口语的表达方式,读者可以更容易理解和共鸣作品中的情感。
小说给人以延续的阅读体验,通过丰富的情节和人物描写,让读者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
小说常常能够给读者带来情感共鸣,引发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体而言,诗歌散文和小说有各自的独特魅力。
诗歌散文注重语言的艺术表达和想象力的发挥,尤其适宜表达抽象思维和个人感受;而小说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第二单元第9课诗歌与小说一、选择题1.毛泽东终生喜爱屈原的《离骚》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抒情诗B.楚辞是当时流行于南方的新诗歌体裁C.《离骚》风格浪漫,充满奇特幻想D.楚辞创作采用质朴的现实主义手法【答案】 D【解析】《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充满奇特幻想。
A、C两项说法正确。
楚辞是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情感奔放,想像奇特,文采华美,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B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
2.“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辞藻华丽”,这是下面哪种文学体裁的特点()A.楚辞B.汉赋C.宋词D.散曲【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体裁特点的把握。
3.(2011·徐州)北魏孝文帝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他最不可能研究过的诗句是()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 B【解析】①出自春秋时期的《诗经》,②出自战国时期的《离骚》,③出自唐朝李白的《静夜思》,④出自宋朝柳永的《雨霖铃》。
唐宋在北魏之后,故他不可能研究过③④。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材料表现的这一文学体裁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是在() A.汉朝B.唐朝C.元朝D.清朝【答案】 B【解析】材料表现的文学体裁是唐朝的诗歌。
5.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
”下列能体现“自然”之意的有()①直抒胸臆②对仗押韵③格律工整④雅俗共赏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对仗押韵、格律工整不能体现“自然”之意,排除②③项。
第9课诗歌与小说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1)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①以四言为主,多接受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②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楚辞(1)产生: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取南方民歌精华,接受楚国方言,制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代表作品:屈原的《离骚》,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是楚辞体中的名篇。
(3)特点:楚辞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接受自由机敏的形式。
(4)地位:①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②“骚体”与“风”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1)产生:汉朝政治统一,经济进展。
(2)特点:赋是一种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
它是吸取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1.唐诗的富强(1)背景:①富强、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②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很多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
③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进展,也为唐诗在格律形式等艺术方面供应了借鉴。
(2)代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中唐白居易等。
2.宋词的兴盛(1)背景:①天下分裂、战乱频仍,一批有识之士期望兴奋人心。
②宋代市井生活丰富,消遣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2)特点:又称“长短句”,能机敏自如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
(3)代表: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
3.元曲的兴起(1)背景:元代,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2)形成: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
(3)特点:①有格律曲牌限制。
②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
③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
三、明清小说1.背景: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冲突渐渐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