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31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
1. 提高胸痛患者的诊治水平:胸痛中心的建设可以提高医院对胸痛患者的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2. 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胸痛中心可以提高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理ACS患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3. 减轻医疗负担:胸痛中心可以提高对胸痛患者的诊治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降低医疗费用。
4. 推动医疗改革:胸痛中心的建设是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推动医疗服务的优化和升级,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5. 增强医院的竞争力:胸痛中心的建设可以提高医院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患者就医。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认证标准(全文)一、建立基层胸痛中心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死亡已占到城乡死亡原因首位,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指出:我国目前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近1亿的高危群体,心血管病死亡率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其中,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
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在农村为44.60%,在城市为42.51%。
急性心肌梗死每年250万,死亡率成快速上升趋势。
而我国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因此目前无论发病比例还是发病总人数农村都大于城市。
此外即使在城市,也有相当一部分胸痛患者首先是到基层医院就诊,而建立基层胸痛中心可使大部分病人能得到更及时、更规范诊治。
基层医疗机构医生能力相对而言较差,医疗资源包括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匮乏和稀缺,救治理念落伍,基层医疗机构尤其乡村医生的继续再教育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得基层医疗机构救治理念和救治知识的更新较慢,对胸痛疾病的快速诊断和准确救治能力不足。
在基层医疗机构对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救治普遍存在着下列延迟问题:1,救治时间延误,“STEMI 急诊救治现状的多中心研究”显示只有7%接受溶栓的患者D2N时间<30min,22%患者D2B时间<90min。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显示:平均发病-就诊时间为140min。
2,救治转运延误,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显示:发病-就诊时间在2级医院是5h ,3级医院是8h。
“ChinaPEACE研究”显示,在2001年至2011年间虽然我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展迅速,能够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医院数量明显增加,得到介入治疗患者数量明显增高,但STEMI患者死亡率并未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再灌注治疗中急诊介入治疗比重有所增加,但接受溶栓治疗比例反而下降,导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时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10年前并无明显变化。
实施方案:医院胸痛中心建设1. 项目背景胸痛中心的建设旨在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医疗质量。
胸痛中心的建设是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2. 建设目标1. 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胸痛中心应具备完善的诊断设备和技术,能够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明确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2. 提供高效的治疗:胸痛中心应具备完善的治疗流程和制度,能够为胸痛患者提供高效的治疗,降低死亡率。
3. 提升医疗质量:胸痛中心应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
3. 实施方案3.1 组织架构1. 设立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胸痛中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2. 设立胸痛中心医疗小组,负责具体的医疗工作,包括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测。
3. 设立胸痛中心护理小组,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
4. 设立胸痛中心科研小组,负责相关的科研工作,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3.2 设备配置1. 心电图机:用于胸痛患者的初步诊断,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心脏疾病。
2. 心脏超声机:用于进一步诊断心脏疾病,能够清晰地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
3. 放射性检查设备:如CT、MRI等,用于检查心脏血管疾病。
4. 紧急抢救设备:如心脏除颤仪、呼吸机等,用于胸痛患者的紧急抢救。
3.3 技术培训1. 对医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对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2. 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对胸痛患者的护理能力。
3. 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3.4 质量控制1. 制定完善的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控制制度,确保医疗和护理工作的质量。
2. 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3.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4. 项目进度安排1. 第1-3个月:进行组织架构建设,设备采购和安装,人员招聘和培训。
2. 第4-6个月:开展科研工作,完善技术方案,进行内部试运行。
3. 第7-12个月:正式运行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兰陵胸痛中心建设应知应会题目1、什么是胸痛中心(胸痛中心是做什么的)?胸痛中心是通过多学科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规范化治疗的平台/通道。
2、胸痛中心成立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胸痛中心为急性胸痛患者建立快速、规范的诊疗通道,缩短高危胸痛患者的救治时间。
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改善预后。
3、我院胸痛中心成立是哪一天?2017年3月28日。
4、我们医院的胸痛中心的认证类型是什么?基层版包括溶栓和本院急诊P C I5、我院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启飞院长。
副主任委员是栗向明副院长。
行政总监是黄宗银主任;医疗总监是贾德权主任。
秘书刘秀广;协调员左志勇。
6、中国胸痛中心基层版认证的五大要素是:(1)基本条件与资质;(2)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3)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4)培训与教育;(5)持续改进。
7、胸痛中心的“三全模式“指的是什么?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
8、首次医疗接触(F M C)是指什么?患者发病后首次诊疗接触医务人员的时间。
9、(1)D2B是什么意思?患者进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时间的时间,要求是<90分钟。
(2)F M C t o B时间?指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的时间。
要求<120分钟。
10、急性胸痛患者必须在接诊后几分钟内完成常规心电图检查?10分钟内11、怀疑A C S患者必须在几分钟内完成肌钙蛋白的检测并得到结果?20分钟内。
12、D2N是什么意思:患者从进医院大门到注射溶栓药物的时间,要求<30mi n13、院外突发胸痛怎么办?立即呼叫120或5120120急救电话,要求送来我院胸痛中心。
14、急性胸痛患者自行来院后如何就诊?直接到我院胸痛中心就诊,不用先挂号。
15、我院胸痛中心在哪里?急诊内科门诊。
16、胸痛中心核心科室有哪些?院前急救、急诊科、心内科、介入科、重症医学科。
17、我院胸痛病人是否先救治后付费?都是先救治后付费18、我院胸痛中心相关科室时钟是否统一?是19、胸痛中心三大会议是什么?联合例会、质量分析会、典型病例讨论会。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及其推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死因之一。
在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不断上升。
胸痛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推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对于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协作关系,共同推进心血管疾病的救治工作。
这种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得患者在发病后能够得到更加及时、有效的救治。
在这个体系中,基层医疗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对患者进行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也可以将患者转诊到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这种分级诊疗的模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医疗资源的压力,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
基层胸痛中心是指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建立起专门的胸痛诊疗中心,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胸痛诊疗服务。
这种中心可以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疗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检查和治疗。
同时,基层胸痛中心还可以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
推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基层胸痛中心可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其次,基层胸痛中心可以缓解大型医疗机构的压力,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
最后,基层胸痛中心可以促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为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救治服务。
总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和基层胸痛中心的建设对于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这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解读胸痛中心建设(全文)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是为了优化、简化、规范胸痛救治流程,提高胸痛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改善患者预后,节约医疗资源;针对的人群是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目的是及时诊断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致命性疾病,并筛查出ACS 低危人群及其他导致胸痛的病因,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
胸痛中心需要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服务EMS、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影像学科、心外科、胸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合作,依据快速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类治疗,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ACS的能力,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危险或者避免心肌梗死发生,并准确筛查出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及ACS 低危患者,以减少漏诊、误诊及过度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胸痛是急诊科或心内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和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地鉴别诊断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是处理的难点及重点。
在我国急诊致命性胸痛疾病中占绝对多数的是ACS,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表现为发作性胸痛、胸闷等症状,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甚至猝死等。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和导致劳动力丧失的重要原因。
我国ACS存在严重治疗不足:一、患者救治延迟,从症状出现到入院诊治时间较长,部分患者缺乏就医诊治意识,未认识到疾病的危险性;二、诊断流程不规范;三、治疗欠规范;四、ACS 临床患者预后差,联诊治和转院制在绝大多数地区还没有建立,基层医院诊治条件相对较差。
如果患者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前驱期就得到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死亡率可以下降50%。
胸痛中心建设流程图、目的和意义胸痛中心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和影像学科等)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
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的)摩St.ANGLE 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在医院内设立有“胸痛中心”。
美国胸痛中心协会(SCPC)通过对各胸痛中心的认证工作大大推动了美国胸痛中心的标准化进程,推动了专业指南尤其是ACS相关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落实,使美国对ACS的整体急救水平大大提高。
除美国之外,德国心血管病学会也启动了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工作,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对推动全德甚至部分欧洲其它国家的ACS的救治水平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ACS救治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及指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延误和就诊以后医疗系统内的延误过长,使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从而导致ACS的死亡率较高和长期预后较差,这与我国尚未广泛开展胸痛中心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2010年发表的《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和2011年由国家卫计委发起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对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总体来看,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刚刚起步,各家胸痛中心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和实际运作效果差别很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认证标准,多数是按照自己对美国胸痛中心的认识结合自身条件而设计。
为使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达到规范化要求,急需建立中国自己的认证标准。
医疗设施胸痛中心的建设实施方案1. 项目背景胸痛中心的建立旨在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高效、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以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胸痛中心的建设是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医疗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措施。
2. 建设目标胸痛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套完善的胸痛诊断、治疗和急救体系,实现对胸痛患者的高效、准确、及时的救治。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胸痛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2. 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3. 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
4.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3. 实施方案3.1 组织架构胸痛中心的建设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心血管内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等。
成立胸痛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胸痛中心的整体规划、管理和协调。
同时设立胸痛中心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
3.2 设备和技术胸痛中心需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心脏超声、心电图机、活动平板、呼吸机等。
同时,需要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如急诊PCI、急诊CABG、急性心衰的救治等。
3.3 流程优化优化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实现快速诊断、快速治疗。
具体包括:1. 制定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图。
2. 设立胸痛患者绿色通道,简化就诊程序。
3. 实现多学科协作,提高诊断和治疗效率。
3.4 人员培训对胸痛中心相关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1. 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2. 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3. 急救知识和技能。
3.5 质量控制建立胸痛中心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具体措施包括:1. 制定胸痛患者的救治标准流程。
2. 定期对救治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
3. 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4. 预期效果通过胸痛中心的建设,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效果:1. 提高胸痛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2. 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3. 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
4.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5. 总结胸痛中心的建设是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医疗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措施。
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要求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危重疾病,需要开展医疗质量改善研究,通过可靠的研究数据,调整和完善现行诊疗质量的评估、考核和报告机制等,以大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浪费、降低医疗成本、改善基层诊疗现状为目的。
我国STEMI诊疗现状目前,心血管疾病占我国疾病死亡率第一位,预计2030年将有2260万心肌梗死患者。
中国心脑血管事件发展趋势显示,20年内仍呈上升趋势。
2014年6月24日Lancet在线发表了“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 PEACE)”的主要结果。
研究发现,2001年~2011年十年间,我国STEMI住院患者的人数翻了两番;与此同时,冠脉造影等检查手段和氯吡格雷等新药的使用比率显著增加,但患者预后改善情况具体如何?普遍存在的诊疗不规范现象要如何改进?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十年间STEMI患者的院内治疗结局未见明显改善,包括静脉溶栓和急诊PCI在内的再灌注治疗是挽救STEMI患者生命的关键手段,但十年间,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比例没有明显提高。
基层医院救治现状我国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地级以上城市,根据国家卫计委统计的中国医疗卫生费用城乡构成数据显示,大部分医疗消费在大城市。
其中城市总医疗费用为15508.6亿元,人均为2315.5元;农村总医疗费用为4471.8亿元,人均为666.3元。
我国省级医院AMI死亡率为2.50%,市级为4.10%,县级为8.30%。
基层医院的救治,在时间、转运以及手段三个方面可能存在延误。
首先,STEMI急诊救治现状的多中心研究发现,只有7%接受溶栓的患者D2N时间<30 min;其次,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结果提示,转诊时间方面,转诊至二级医院需5 h,转诊至三级医院需8 h;China PEACE研究提示我国存在诊断及治疗不规范、联诊及转诊制度不完善、基层医院诊治条件较差等问题。
中国国土面积和美国相当,然而中国ACS患者人数却是美国的1.8倍(255万vs.140万),目前美国通过认证的中心数量为1000家,中国只有400多家,中国至少需要1000家胸痛中心,才能初步保证ACS患者均能得到有效治疗。
胸痛中心的建设理念和意义
胸痛是一种严重的症状,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信号,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为了
提高胸痛患者的救治水平和治疗效果,许多医疗机构建立了胸痛中心。
胸痛中心的建设理念是将急诊科、心血管科、放射科、实验室等部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医疗团队。
在这个团队中,人数和技术水平较高的成员将负责胸痛患者的救治工作,包括初步诊断、治疗及转诊等方面。
同时,胸痛患者可以得到全面的医疗保障和支持,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就医体验。
胸痛中心的建设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治疗效果。
胸痛中心集中了心血管科、放射科、实验室等多个科室优质资源,
能够快速高效地处理胸痛患者,开展快速有效的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缩短就医时间。
胸痛中心能够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有效地缩短胸痛患者的就医
时间,尽快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减少因等待而延误治疗的风险。
3.提升医疗水平。
胸痛中心医疗团队的成员具备专业、高效的医疗技能,能够提高医
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胸痛中心还有助于推动医院的科室协作,促进医院整体医疗
水平的提高。
4.提高患者满意度。
胸痛中心能够为患者提供高效快捷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的就医
体验和满意度。
胸痛中心还会开展健康教育等公共服务,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和日常保健
知识。
总之,胸痛中心的建立对于提高胸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就医时间、医疗水平和患者满
意度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是一个顶尖的医疗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