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现状和未来
- 格式:ppt
- 大小:3.00 MB
- 文档页数:31
中国胸痛中心发展现状和规划猝死的知名人士●多:患者及高危人群多●长:服务周期长●险:起病隐匿,不断加重●急:急症抢救多●难:多指标监测、综合管理心血管疾病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死因构成比(%)心血管疾病危害大、死亡率高心血管病患者2.9亿,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防治难点急性高危胸痛救治时间的重要性☐急性心肌梗死✓1小时内死亡率1.6%✓6小时6%☐主动脉夹层✓发病后48小时内每小时死亡率增加1%☐急性肺梗塞✓死亡多在早期确诊前✓明确诊断后极少死亡时间就是生命!2260万2030年预计有2260万心肌梗死患者1990~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2002~2015年中国城乡地区急性心梗死亡率变化趋势胸痛中心建设为心血管急症防治承担更多责任01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现状孕育期发展期2010北京胸痛中心建设专家共识2011年广州首个胸痛中心成立首届胸痛高峰论坛召开2012年~2013年SCPC 认证上海胸科、广总第二、三届胸痛中心高峰论坛举办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成立发布胸痛中心认证标准2014-2016年7月1-8批84家胸痛中心认证第四、五届胸痛中心高峰论坛举办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二~五版)更新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一版)发布2016.7.16苏州中国胸痛中心总部成立三年认证1000家胸痛中心目标设定争取政府行政力量支持加大培训宣传、推动各级联盟成立总部成立至今发起50多个项目加速胸痛中心建设区域认证办公室、示范基地、再认证办公室增选核查专家、培训讲师、暗访专家增选第七届胸痛中心大会、1-2届质控大会召开国家卫健委《指导原则》发布胸痛中心再认证标准(标准版)发布9-16批认证工作组织,认证376家胸痛中心开拓期中国胸痛中心的发展历程认证标准不断完善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5版)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2版)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再认证标准(第1版)培训、认证体系不断完善胸痛中心总部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胸痛中心监督委员会质控中心49家示范基地4个区域认证办公室胸痛中心指导委员会胸痛中心建设决策层胸痛中心建设推动层26个省级胸痛中心联盟2个区域再认证办公室40个地市级胸痛中心联盟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国家卫计委办公厅(2017)1026号国家卫健委和26个省级卫计委出台指导文件天津广东江苏新疆广西四川黑龙江甘肃云南重庆辽宁山东山西江西北京26个省级卫计委出台胸痛中心指导文件《指导原则》要求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胸痛相关疾病医疗救治工作,按照改善医疗服务相关工作要求,创新急诊急救服务,鼓励指导本辖区医疗机构做好胸痛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各级医疗机构•具备条件者:积极开展胸痛中心建设,建立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尚不具备条件者:进一步加强相关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做好胸痛患者的接诊和转诊工作,保障胸痛患者生命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数据来自中国胸痛中心总部网站(2018年07月28日)胸痛中心建设单位不断增多,超过3300家147104316342031237826522968336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2016年9月2016年12月2017年3月2017年6月2017年9月2017年12月2018年3月2018年7月质控指标基础指标分类指标•具备介入或手术能力的胸痛中心;•不具备介入或手术能力的胸痛中心;形成以胸痛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院前院中院后2018“两会”声音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建立转诊标准,严格双向转诊约束机制;建立疾病管理规范,让患者放心; 从心血管等常见病入手,建立医联体转诊标准及疾病管理规范;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持续推动医疗机构建设胸痛中心,实现全域覆盖的全市模式,合理优化医疗资源,建立基层筛查、上下联动,双向转诊;卫计委建立健全患者信息管理平台,创新医疗资源共享形式实现院前筛查、院中救治、院后康复的一体化管理;建立由各地市卫计委牵头的胸痛中心建设示范区域,试点实现全域覆盖、全员管理和全程管理“三全模式”,逐步在全国推广;02胸痛中心建设的经验和启示E国家医改D社会效益B学科发展A患者获益胸痛中心建设的效益C医院管理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心脏日、心梗日义诊活动;◆胸痛中心微电影;◆患教会;◆患者宣教的彩页;◆诊室防治挂图及心脏模型;◆手术讲解视频;◆……疾病知识普及防治意识提升指标胸痛中心组N=1501非胸痛中心组N=5282P value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分钟)239.52320.77457发病12小时内就诊患者D2B(分钟)6997<.0001发病12小时内就诊患者D2N(分钟)70.5690.83122患者通过急救车转运到达医院(%)41.84%34.05%<.0001急救系统传送心电图到目标医院(%)47.26%13.8%<.0001发病12小时内就诊患者直达导管室比例(%)20.04% 5.51%<.0001发病12小时内就诊患者溶栓治疗 4.67% 6.44%0.0311发病12小时内就诊患者早期再灌注方式为直接PCI比例(%)81.61%77.19%0.002存活出院无禁忌症患者联合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他汀、β受体阻滞剂、RAS系统阻断剂比例(%)57.58%48.31%<.0001住院期间死亡比例(%) 2.6% 4.24%0.009有效提升STEMI救治质量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STEMI 病例数5246764693812888300295522117039130347143509165613直接PCI 例数156131987224720247052923139191473225583369889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180000数据:中国大陆冠心病介入注册数据,上报数据的地方及军队医院提高STEMI 直接PCI 例数和比例29.76%30.72%30.41%29.76%30.60%33.49%36.30%38.91%42.20%推动救治流程优化和救治时间缩短2017年,6个批次共认证284家胸痛中心,这些胸痛中心认证后的D2B 时间明显缩短,且D2B≤90分钟的达标率持续超过75%;认证后注:未发表数据,来自于胸痛中心总部质控平台中国胸痛中心提供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CPC 成立前CPC 成立一年CPC 成立二年CPC 成立三年D 2B 时间(分钟)D2B 趋势D2B 趋势1501158981指南标准90分钟胸痛中心建设显著缩短STEMI救治时间0.002.004.006.008.0010.0012.00CPC成立前CPC成立一年CPC成立二年CPC成立三年胸痛中心成立前后死亡率变化合计10.944.113.55 2.9中国胸痛中心提供胸痛中心显著降低STEMI院内死亡率推动医院服务能力和技术提升急性胸痛的诊治能力提升通过胸痛中心建设提升工作效率医疗纠纷减少接诊胸痛患者的梳理提升介入手术量提升复杂病变的处理能力提升服务能力提学科快速发提升医院综合管理和区域协同救治能力•提升了对于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和救治能力•提升了全院全员对于急性胸痛救治流程的认识•提升了单病种质控的意识•提升了全院多学科协作(MDT)能力推动危重患者救治平台建设(卒中,胸痛、创伤、高危孕产妇,高危新生儿)•提升了服务意识和效率•提升了与院前急救的协同救治能力•提升了医疗成员单位之间的密切协作•提升了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8个提升”和“1个推动”推动城市急救体系建设和救治质量改善天津25家胸痛中心全域覆盖:2014年起全市急性心梗死亡率连续4年下降苏州(市民531工程)、无锡(全市模式)心脑血管死亡下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年11月第45卷第11期Chin J Cardiol, November 2017, Vol.45 No.21进一步提升卫生经济学效能胸痛中心加速诊疗模式与传统治疗模式对于胸痛患者的临床结果与成本效用分析(2015 Jan. 以色列)Clinical outcomes and Cost Effectiveness of Accelerated Diagnostic Protocol in a Chest Pain Center Compared with routine Care of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Elad Asher, Haim Reuveni , Nir Shiomo, ect. 2015 Jan.结论●常规诊疗流程比胸痛中心流程住院时间更长(2.61,SD1.07 vs. 2.18, SD 0.98 days, p<0.001).●在90天的观察期内常规流程44%的患者接受了再次影像诊断,胸痛中心患者只有9% ,P<0.01)●再入院率常规流程为9%,胸痛中心为3%,P<0.01)●平均治疗费用胸痛中心患者为$2,510,常规流程为$2,703( P=0.9)获取665份病例资料616份病例入选(49份因并发症排除)585份病例合格(31份因数据不全排除)304份(52%)为胸痛中心患者281(48%)份为常规流程患者同等花费水平胸痛中心治疗效果更好PLoS ONE 10(1): e0117287. doi:10.1371/journal.pone.011728703胸痛中心的发展规划穿戴设备一张网远程教育一张网胸痛联盟一张网●提升各级胸痛中心建设速度,通过省级联盟建设形成胸痛联盟一张网!●依托省级架构建立远程教育一张网,通过互联网快速高效培训各级医疗机构!●通过心电监护等可穿戴设备一张网的建立,链接省级联盟架构!救治培训预防全力推动胸痛中心三张网建设胸痛中心联盟的未来3年发展目标省级胸痛中心联盟31省地市胸痛中心联盟全国150个胸痛中心认证2000家建立急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一张网中国心血管远程教育学院:由国内顶级专家牵头,以省为单位,全国建立200家教学中心科室+2000家基层科室构建基层医院省级、国家级专家双向交流平台,成为胸痛帮扶和教育辅导的网络建立手术示教、心血管疾病治疗培训课程体系手术教学演示二、三级医院基层医院病房专科远程教学培训胸痛学院:远程教育互联网•危险因素筛查和高危人群监测•运用远程技术实现心电,血压,血脂,血糖,睡眠,运动等指标监测•建立省级平台,实现各省120急救、院前院内、院后、患者五大信息联通•心电一张网:老百姓不出村镇就能享受到大型医院的专业心电筛查及监护院内救治基层医疗机构随访或康复机构患者&家属院前急救信息共享预防和监测:穿戴设备的物联网心脑血管疾病Interheart Study10个心肌梗死,9个可被预测9个心肌梗死,7.5个可被预防可防!!!美国近30年来人均寿命延长6年其中3.9年归因于心血病的有效预防Majid ezzati. Lancet; 2003.加强区域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构建完善的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监测预警学诊断与治疗学康复医学•技术储备深厚,亟待突破!区域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建设,使防线前移生理参数智能分析风险评分预警预测医疗/医管中心生理参数病例资料影像资料医护人员主动监测:✓生理参数✓运动✓姿态精准干预:✓异常报警✓远程指导✓趋势分析✓亲友提醒上级医院急救中心胸痛中心卫健委审核校正精准干预心脏病危险人群室内室外养老机构社区乡村医院家庭体温血氧呼吸心电图运动位置血压智能手机加速度三全模式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胸痛中心网络公众基层院前中后预救治康相结合推动以城市为主体的胸痛中心“三全模式”从从的延伸234市级质控省级质控全国质控1院内质控跟别人比跟自己比建立常态化的多级质控体系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的省、市级胸痛中心联盟提供质控管理平台,通过定期的质控会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省、市联盟提供质控抓手胸痛Survival Chain的拓展CPR.D院前溶栓加强心肺复苏和除颤培训,推广院前/基层医院溶栓✓从chest pain center 到cardio patient care center立足未来,建设高起点胸痛中心✓胸痛中心为起点的心血管大数据建设(三库合一)✓胸痛为范本,建立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心血管领域质量评估和改进体系05010015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Standardized mortality 1/100KCerebral-vascular diseaseCardio-vascular diseaseBend the CV mortality curve in China1/100K共同为促进中国心血管事件的拐点早日到来而努力!Source: IMS, WHO, WORLD BANKThankyou !。
中国胸痛中心发展现状与展望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迅速上升,成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最致命的威胁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是突如其来的急性胸闷、胸痛、压迫感和堵塞感。
抢救急性心梗患者,关键要迅速开通血管,“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在黄金救治时间内(发病早期的120分钟)进行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从技术本身而言,急性心梗患者的急救在我国早已经不是技术难题,但因为各种延误导致的悲剧却时刻在发生。
影响急性心梗患者救治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的时间延迟造成的,分别是病人延迟(从出现症状到拨打急救电话时间过长)、转运延迟(从接到急救电话到接触病人并完成转运时间过长)、治疗延迟(从患者进入医院到开始治疗的时间过长)。
而胸痛中心作为一种创新的急诊急救体系,通过多学科间相互协作,优化救治流程,为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赢得黄金抢救时间,从上述三个方面缩短患者总的缺血时间,打通生命的‘高速公路’,从而提高救治的效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7年10月22日印发了《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对于中国胸痛中心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指导原则》一经发布即受到广泛关注,该文件不仅代表着卫生行政部门对胸痛中心建设的认可,也为胸痛中心的建设发展增添了推力,2018年中国的胸痛中心建设发展步入了高速阶段。
一、进一步完善建设体系,推动胸痛中心快速发展在国家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胸痛中心建设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加入胸痛中心建设行列,目前共有27个省级卫健委发文部署胸痛中心建设。
现已成立了27个省级胸痛中心联盟(含全军联盟)和60多个市级胸痛中心联盟。
在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胸痛中心总部以及各省市胸痛中心联盟的推动下,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超过3600家医院加入胸痛中心建设队伍,其中669家胸痛中心通过认证(标准版450家,基层版219家),128家单位正处于现场核查阶段。
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再灌注策略的转变与对策1. 引言1.1 胸痛中心建设的背景胸痛中心建设的背景胸痛中心旨在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救治,尤其是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危重病人,能够实现快速的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今日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胸痛中心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过去,很多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对于心血管急症的处理能力较弱,导致了许多患者错失了最佳的救治时机,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生存率。
建立健全的基层胸痛中心已经成为当前医疗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加强基层胸痛中心的建设,提高医疗机构对心血管急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到达医疗机构的时间,提高心梗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胸痛中心建设已成为全国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2 再灌注策略的重要性再灌注策略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胸痛患者数量的增加,再灌注策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再灌注策略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再灌注策略可以帮助医疗人员更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延误,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
再灌注策略还可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吸引更多患者就诊,促进医疗机构的发展和壮大。
再灌注策略也有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再灌注策略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推动医疗机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引入再灌注策略并加以合理应用,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满足患者需求、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基层胸痛中心建设的现状分析基层胸痛中心建设是医疗机构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等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救治质量,提升抢救效率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欢迎共阅“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1 “胸痛中心”的建立与发展“急性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鉴别诊断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
由于ACS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胸痛和ACS的诊断治疗中存在如下问题:(1器官疾病,除ACS床医生对胸痛的鉴别诊断常感觉无从下手。
(2)合理。
由于ACS际情况是,收入院的胸痛患者中,只有10%-15外ACS或未发现任何疾病。
尽管如此,仍有5%的16%的患者因不适当出院导致失去救治机会而死亡[3-6]。
(3(STEMI)1明确诊断的心肌梗死患者因救治流程不通畅,导律失常。
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避免心肌梗死发生,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
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摩St.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成立了“胸痛协会”相关学术组织。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在医院内设立有“胸痛中心”。
各国研究均显示,胸痛中心的建立显着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及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检查费用,改善了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8,9]。
与传统住院相比,胸痛中心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可以对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医疗费用只有传统住院1到3天方法的20%和50%[10,11]。
2 我国建立“胸痛中心”及规范“急性胸痛”救治流程的必要性AC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和导致劳动力丧失的重要原因。
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linicalPathwayforAcuteCoronarySyndromesinChina,CPACS)显示,我国ACS治疗存在明显不足。
胸痛中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胸痛中心是专门处理胸痛患者的医疗机构,旨在提供快速和高质量的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服务。
随着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的增加,胸痛中心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分析胸痛中心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胸痛中心的现状当前,胸痛中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洲国家,胸痛中心已经成为冠心病患者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机构。
首先,胸痛中心的建立为胸痛患者提供了更快速、更高效的服务。
传统上,胸痛患者需要等待漫长的时间才能获得适当的治疗,这会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
而在胸痛中心,患者可以得到立即的评估和治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胸痛中心通过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提供全面且精确的诊断和治疗。
心电图、心肌酶谱、冠脉造影等多种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一些先进的胸痛中心还提供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激光治疗,提供了更广泛的治疗选择。
第三,胸痛中心通过与急救系统和其他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实现了多学科间的协作。
当患者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胸痛中心可以迅速响应,并与急救车、急救中心以及其他医院合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
这种紧密的合作体系有助于提高胸痛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胸痛中心的未来趋势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胸痛中心将继续发展并演化。
以下是几个未来趋势的预测:首先,胸痛中心将注重个性化治疗。
传统上,胸痛患者往往被一视同仁地对待,但实际上每个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是不同的。
未来的胸痛中心将更加重视个性化评估和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活方式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第二,胸痛中心将更加关注疾病预防和健康宣教。
预防心血管疾病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未来的胸痛中心将积极开展定期体检、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第三,胸痛中心将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
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为胸痛中心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第1篇一、概述2022年,在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的指导下,胸痛中心联盟持续推动全国胸痛中心的科学、规范建设与发展。
本报告旨在总结2022年度胸痛中心的运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升胸痛中心的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 建设数量与成效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5411家医疗机构单位在胸痛中心总部网站注册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其中2241家单位通过认证,包括1093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和1148家基层版胸痛中心。
这些胸痛中心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了全国区域协同胸痛救治网络。
2. 救治成效近5年来,胸痛中心共救治胸痛患者1100万例,其中高危急性胸痛患者424万。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3万,UA患者163万,主动脉夹层患者12.2万,肺动脉栓塞患者4.7万。
2022年救治急性胸痛患者预计至年底可达。
3. 质控指标2022年,胸痛中心在关键质控指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门球时间(D-to-B)缩短至90分钟以内,符合标准版胸痛中心要求;急诊介入时间缩短至120分钟以内,符合基层版胸痛中心要求。
4. 随访管理效果胸痛中心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管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持续关爱。
2022年,随访管理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较高。
5. 胸痛救治单元建设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是胸痛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
2022年,全国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为胸痛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救治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部分地区胸痛中心建设滞后针对部分地区胸痛中心建设滞后的问题,我们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各地区胸痛中心建设。
2. 救治流程需进一步优化针对救治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胸痛救治流程,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
3. 人才培养与引进针对人才培养与引进问题,我们将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胸痛中心专业人才。
四、展望2023年,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胸痛中心建设,努力提高胸痛救治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胸痛中心建设发展与管理模式分析胸痛一直以来是临床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许多疾病都会引起胸痛,有些病情可能十分严重。
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提高医院急诊科的收治能力,提升患者就诊体验,降低病死率和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状况,分析其管理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胸痛中心的建设发展状况胸痛中心是为了提供快速和精准诊断与治疗胸痛患者的服务而设立的临床实体,其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医院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已经建立了专门的胸痛中心,该中心通常由急诊科、心血管内科、放射科等多个科室共同组成,致力于提高对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目前,国内的胸痛中心建设主要集中在部分省会城市和一些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一些胸痛中心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加强人员培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中心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也在推进胸痛中心在院内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患者就诊的意识和主动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胸痛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方面是中心未能达到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一方面是与综合性医院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一些医院胸痛中心在管理和服务水平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分析胸痛中心的管理模式是保证胸痛中心稳健发展的关键。
目前,国内的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多以急诊为主导,并融合多学科协作的特点。
胸痛中心的管理模式也需要与医院整体的管理模式相衔接,统一规划与管理。
1. 多学科协作胸痛中心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实体,其管理模式需要强调医护人员之间的团队协作。
在胸痛中心中,急诊科、心血管内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制定诊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和护理。
还需要注重多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医护人员对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2. 规范管理胸痛中心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化的服务流程。
这包括对临床路径的制定、患者管理、医疗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管理。
中国胸痛中心发展情况20世纪80年代初,“胸痛中心”的概念在美国最早提出,以提高STEMI诊断率、降低病死率为目标。
1981年,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在美国巴尔的摩St.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的胸痛中心已发展到5000余家,其中将近900家已获 SCPC(现已更名为心血管患者关怀协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 Care)的认证。
美国通过推动胸痛中心的认证工作,使胸痛中心的建设更加规范和高效。
之后,胸痛中心在欧洲也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均在医院内设立有胸痛中心。
其中德国依托具备急诊PCI条件的医院建立胸痛单元,于2007年建立了胸痛单元的认证标准。
胸痛单元的建立和认证使得德国STEMI的救治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胸痛中心是为AMI、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
与传统住院相比,胸痛中心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为胸痛患者提供更快和更准确的评估,显著降低了胸痛确诊时间、降低了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了胸痛患者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费用,改善了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已经成为衡量AMI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于1990年代提出AMI的绿色通道概念,胸痛中心的相关建设较其他发达国家较晚,其真正起步应从2010年在胡大一教授倡导下发表的《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专家共识》开始。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上海胸科医院等率先开展了我国胸痛中心的探索性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技术效益。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将胸痛中心与本地区的急救模式相结合,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了院前急救、院内绿色通道、基层医院与大型医院的无缝连接,建立了基于物联网的区域性急救网络系统,开创了全新的临床医疗模式,为建立AMI的规范化救治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和经验,并于2012年8月与上海胸科医院顺利通过了SCPC的认证,标志着我国胸痛中心进入规范化建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