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干旱山地节水抗旱造林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473.49 KB
- 文档页数:3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和节水保水技术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抗旱造林技术1. 选择抗旱树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造林时,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抗旱的树种。
一些耐旱树种如沙冬青、沙柳、胡杨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旱性,可以在干旱地区进行大面积种植。
2. 选择合适的造林技术: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的造林技术,如沙埋造林、沙固造林、沟埋方式等。
这些造林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减少水分蒸发。
3. 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时应注意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如合理布置林网、建设林草复合带、建设护坡保护林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水土流失,提高水分滞留能力,减轻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压力。
二、节水保水技术1. 种植抗旱作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时,可以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状况的抗旱作物。
这些抗旱作物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和低水耗性,可以减少水资源的利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2. 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灌溉时,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雨水收集利用等。
这些技术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渗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的目的。
3. 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可以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即通过准确测定土壤水分和作物需水量,进行科学施肥和灌溉,从而实现水肥的合理利用,提高作物的抗旱性和产量。
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和节水保水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同,因此在实施抗旱造林和节水保水技术时,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加强海原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建议摘要:针对海原县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加强本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海原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议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居住分散,地表水和地下水量少质差。
干旱缺水是海原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瓶径。
为此,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全县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建成了北部兴(隆)高(崖)李(旺)扬黄灌区、川塬台地及水资源较丰富的中南部库井灌区,长蓄短灌、库坝联用、井渠结合。
水地面积达到1.40万hm2,形成了引黄河水、拦蓄天上水、挖掘地下水、调蓄小泉水的“四水”合一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模式,灌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对解决部分干旱山区群众温饱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近年来海原县把抗旱节水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避灾抗旱”战略,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和抗旱节水补灌工程,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干旱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
1农田水利建设现状自1958年第一座石峡口水库动工兴建,至2007年共修建中小型水库、塘坝、骨干坝及水源工程达161座,除淤积、水毁、报废外,现存库坝93座,其中:中型水库5座,水源工程4座,小(一)型16座,小(二)型19座,塘坝24座,骨干坝25座。
有效总库容达1亿m3以上,年拦蓄水量1 500万m3左右。
这些库坝的建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完全靠天吃饭的状况。
同时,在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洪峰流量,防洪抗灾,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地下水源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库井灌区从60、7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先后建成的水库灌区有,园河库灌区、杨明、李俊库灌区,郑旗库等库灌区,灌溉面积达0.27万hm2。
井灌区有,西安、盐池等10个井灌区,灌溉面积0.33万hm2,年用水量2 700万m3。
其中:库灌区1 200万m3,井灌区1 500万m3。
灌区内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对促进海原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农业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指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的地区,这种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的生长和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效率,抗旱造林和节水保水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就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抗旱造林技术1. 种苗选择选用适应性强、生长快、耐旱抗寒的树种进行造林是抗旱造林的基本要求。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合进行抗旱造林的树种有松树、柏树、油松、樟子松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耐旱抗寒能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较快,可以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土地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2. 土壤改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通常比较贫瘠,缺乏养分和有机质,这对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抗旱造林过程中,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增加土壤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施入有机肥、石灰、磷肥等,以及通过耕作和覆盖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
3. 水源供给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保证树木的充足水源供给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灌溉系统,保证树木在生长期间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供给。
科学合理地运用雨水和地下水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水源供给的方式。
4. 技术指导在抗旱造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抗旱造林方案,并确保科学合理地实施。
对于树木的管理和护理也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包括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生长调控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二、节水保水技术1. 土壤保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包括覆盖、植被覆盖、遮阳等措施,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可以通过施入有机肥、磷肥、钾肥等,来改善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海原县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灌溉的思考摘要:海原县地处西部贫困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奇缺,要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益,必须在节水灌溉上下功夫,减少水资源浪费,要建立节水型灌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海原县;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地处西部贫困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奇缺,全县人口为38.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40万人,可利用水资源只有8700万m3,人均228m3,耕地均32m3/667m2,其中农业用水就占93%。
要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就要以节水灌溉为目标,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科学管理,借助节水灌溉技术,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推动农村人民生活条件的逐步完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海原县农田水利建设概况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水利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水利体系各级水利网络中最直接惠泽百姓,和老百姓生活、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建设项目。
对存蓄降雨、调剂用水、保障和促进农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海原县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是:1.1农田水利建设以政府领导为主,层层分解责任制工程项目按地区平均安排难以突出各自的开发建设特色,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变政府主导为行政主导工程的选择。
组织实施以农民为主体,政府进行适当指导。
1.2工作思路发生转变原有水利工程理念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从工程经济向环境经济发展,已成为21世纪农田水利建设的方向。
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要站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环保型社会这一高度,不但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它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3投入形式发生改变以往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人力投入主要是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资金的投入主要靠国家、地方政府投资,随着两工的逐渐消失,原有的投入渠道已不适用。
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由国家投入为主逐步转向以社会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道路上来,在政府的总体规划下,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
干旱农田节水措施方案
在干旱农田中,为了节约水资源并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土壤调理: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调理,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能力。
例如,在农作物播种前,进行翻耕和松土,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减少水分流失。
2. 高效灌溉技术:采用高效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和旋喷灌等,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
此外,通过调节灌溉时间和水量,根据作物的需水量来合理进行灌溉,避免过量灌溉。
3. 水资源利用:通过收集、储存和循环利用降水等水资源,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水库水的依赖。
例如,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储存起来,在旱季使用,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4. 种植抗旱作物:选择耐旱性较强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植物的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
同时,采取适宜的种植密度和间作方式,减少土壤水分的竞争,提高作物的生长效率。
5. 土壤覆盖:采取覆膜或覆盖耕作的方法,可以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和表层土壤的风蚀。
覆盖物还可以起到保温和保湿的作用,有效减少水分的流失。
6. 农业废水回用:将农田和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和回用,可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农业废水可以经过简单的处理,如沉淀和净化,用于农田的灌溉,避免浪费水资
源。
7. 精细管理:通过加强农田管理,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科学管理作物生长过程,可以减少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采取以上干旱农田节水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干旱地区雨季造林技术及管理措施干旱地区的雨季是一年中最珍贵的时期,也是造林的最佳时机。
通过科学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使林木在雨季得到足够的水分,增加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地区的水土保持能力和生态效益。
一、造林技术1.适宜树种选择干旱地区造林的树种应以适应干旱、耐旱的树种为主,如柞树、榆树、沙柳、槐树等。
同时应考虑本地气候、土壤和地形等因素,选择相应的树种进行造林。
2.土壤准备在造林前要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根据土壤质地和酸碱度进行施肥或其他措施,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为树木的生长打下坚实基础。
3.间隔和种植密度在干旱地区,树木的生长和生态效益与间隔和种植密度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树木的种植密度应该适当减少,增加树木之间的间隔以便让光线通过并保证树木的生长空间,从而提高抗旱性和光合作用的效率。
4.灌溉在干旱地区中种植树木,灌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保证树木的生存和良好的生长,需要进行适量的灌溉。
同时,还需考虑灌溉方式和时间等因素,比如通过滴灌、喷灌等方式进行树木的灌溉,同时要避免在雨水较多的时候浪费水资源,选择在雨水缺乏的时候进行灌溉,提高用水效率和保护环境。
二、管理措施1.保护树木在干旱地区,保护树木免受自然条件和人为破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树木的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如沙质沉积物等)的发生,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或清理,保证树木的生长状况。
2.防止荒漠化防止荒漠化在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干旱地区建立防护林带,可以有效抵御沙尘暴,防止沙漠扩展,同时增加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3.加强科学管理在造林和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科学管理和技术支持,建立专业的林业管理部门和技术服务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对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和解决,使林木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和自我更新能力。
总之,在干旱地区造林,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为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存提供更好的保障。
加强海原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建议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水资源短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势在必行。
以下是一些针对海原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建议:一、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政府应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持,将更多的农田水利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的投资计划,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用于海原县的农田水利建设。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足够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新建、改造和维护。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例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采取PPP模式等方式,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农田水利项目。
此外,还可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基金,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和资助,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加强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前提。
要结合海原县的地形地貌、水资源状况、农业种植结构等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规划应注重整体布局,统筹考虑水源工程、灌溉工程、排水工程等各个环节,形成系统完善的农田水利体系。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需求,使农田水利工程更加符合实际生产需要。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三、推进节水灌溉海原县水资源短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如滴灌、喷灌、微灌等,减少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培训和推广,让农民掌握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方法。
同时,建立健全节水灌溉管理制度,加强对节水灌溉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确保其长期发挥效益。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耐旱作物,推广节水型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是一种应对干旱环境的造林技术,旨在提高林木对干旱条件的适应能力,保证林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下面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技术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种苗选择:对于干旱地区的造林项目,应选择对干旱条件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种植。
这些树种一般具有耐旱、耐瘠薄、耐高温等特点,如柏树、槐树、沙柳等。
应避免选择对干旱条件敏感的树种,以减少造林失败的风险。
2. 土壤改良:干旱地区的土壤多为贫瘠,缺乏养分。
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等来改良土壤。
还可以采取保墒措施,如覆盖坚固的耕作层表面,减缓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
3. 灌溉措施:干旱地区的降水量有限,灌溉技术对于抗旱造林至关重要。
可以采取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肥配比,充分利用灌溉水资源,确保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4. 防风措施:干旱地区常常伴随着强风,造成土壤水分的迅速蒸发和林木的水分丧失。
为此,可以采取人工建设遮风林带的方式,如在林地的边缘种植防风林,选择高大的树种,形成有效的防风屏障,减少风速,降低蒸发速率。
5. 土壤保墒:保墒措施有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可采取覆盖物保墒,如铺设稻草、秸秆等覆盖物,遮荫减少田间蒸发。
合理调整栽植密度,减少树冠之间的竞争,降低水分需求。
6. 林地管理:在干旱地区进行林地管理时,需要注意合理的疏伐和修剪。
适当的疏伐可以减轻林木的水分需求,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林木的生长。
及时修剪干枝落叶,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
7. 技术引进:应根据干旱地区的具体情况,引进适应性强且抗旱能力良好的林木品种和种植技术,如沙丘固定技术、坡地防护技术等。
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提高林业抗旱造林的效果。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技术措施包括种苗选择、土壤改良、灌溉措施、防风措施、土壤保墒、林地管理以及技术引进等。
通过采取这些技术措施,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保证林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适应干旱环境的要求。
海原县干旱特点及抗旱能力论证摘要海原县干旱年发生频率为64%,大旱年份为36%,即平均三年一遇,如群众所说的“三年两头旱”的规律。
本文对海原县的抗旱能力从抗旱工程体系与抗旱非工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抗旱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海原县;干旱特点;抗旱能力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82-0232-02海原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北纬36°46’-37°4’,东经105°9’-106°10’之间的黄土丘陵沟壑地带,西与甘肃的会宁、靖远两县毗邻,北和中卫市接壤,南同西吉、固原相连,东濒清水河和同心相望,隶属中卫市管辖,国土面积4989平方公里,约占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的8.1%。
总人口46.37万人,农业人口42.01万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11元。
1 旱灾概况1.1 主要灾害类型海原县自古以来干旱、冰雹、霜冻、洪涝、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加上多年来掠夺性开发,大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失调,抗灾能力减弱,极易成灾。
而各类自然灾害中,危害最重、损失最大、影响最广、发生最为频繁的属旱灾。
1982年,海原县发生严重干旱,造成大面积欠收或绝产。
当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仅为7.9公斤,比常年减少83%,东北部干旱地区每年3-5月旱季,常常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海原县干旱年发生的频率为64%,平均大旱年份为36%,即平均三年一遇旱灾;干旱区的干旱年份为五年四遇,半干旱区为三年二遇,阴湿区为四年一遇,春夏干旱(4-7月)最为频繁,且以春夏连旱最多,危害也最大,春夏连旱年份为三年二遇,三季连旱年份较少,平均为四年一遇,秋旱发生较少,平均为三年一遇,但秋旱的发生严重影响着翌年的收成,所以群众说“春旱不算旱,秋旱连根烂”,海原县1976年和1981年曾发生过严重秋旱。
1.2 干旱特点1)干旱的季节性分布:海原县干旱一般呈季节性分布,根据历年所发生干旱时间和主要特征以春旱最为频繁,旱情严重年份以春夏连旱为主,秋旱发生频率较低,但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