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常见句式

文言文常见句式

文言文常见句式

一.判断句

1、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1)“……者,……也”。

例: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也”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也”

例: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夫战,勇气也

(4)“……者,……”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者也”

例:①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另一种是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等表示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①吟鞭东指即天涯。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③非死,则徙尔。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例:①非天质之卑。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3、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例: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例:①(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中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例:①投(之)以骨。(《狼》)

②扶苏以数谏之故,上使(之,指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4)省略介词

例:①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②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例:①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②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

③二(个)男新战死

三.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何、安、孰、焉、奚、曷、胡、恶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例:①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②大王来何操?

③且焉置土石?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例:①未之有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忌不自信。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有时,宾语前还有“惟\唯”等进一步表示强调。

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马首是瞻

④惟利是图。

(4)介词宾语的前置。

例:①一言以蔽之。(以一言)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一以当十。

3、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文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定语后置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例: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加上“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而”,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用数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④尝贻余核舟一。

⑤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4、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会置于句后作补语,旧称“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①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②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③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①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②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③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⑶文言文里,用“如(若)……”这类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状语,常常放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边。

例:①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②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

四.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翻译时要体现出被动含义。

例: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②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③徒见欺。

④恐为操所先。

⑤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例: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五.固定格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文言句式有: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孰与”、“……与……孰……”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

例:①何以战?

②何以谓之文也?

(6)“孰与”“……与……孰……”意思是“和……相比,谁(那一个)更……”。

例: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7)“得无……乎(耶)”“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非、恐怕、只怕……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8)我们经常见的固定句式还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何其(多么)等。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导读: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1、判断句式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5、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被动句 1)“……于……”式。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于……”式。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式。例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式。例如: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高祖本纪》) 8、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文言固定格式“(其)…之谓也/矣/乎” 文言固定格式“…(有)无…以…” 文言固定格式――“得无…乎” 文言固定格式讲座:“孰”与“…孰与…” 文言固定格式――“有…者” 文言固定格式――“与其…孰若/岂若…”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 定句式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例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 4.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呢”。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7.其……乎,表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吗”或“大概……吧”。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1、判断句式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xx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4、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快哉此风!(xx《风赋》) 5、介词结构后置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6、省略句1)主语省略 xx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xx,投(之)以骨。(《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被动句1)“……于……”式。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3)“……见……于……”式。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式。例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5)“……为……所……”式。例如: xx击布时为流矢所中。(《xx本纪》) 8、固定句式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文言固定格式“(其)…之谓也/矣/乎” 文言固定格式“…(有)无…以…”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 (1)"……者,……也"系列。 陈涉者,阳城人也。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梁,吾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也)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刘备天下枭雄。(……) 晋鄙嚄唶宿将…… //夫战,勇气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乃、为"系列。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此为何若人? 部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视之非字而画。

予本非文人画士。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今是溪儿见辱于愚,何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夫婿乐逸,为奴婢所惑。 百姓之不见保。 (2)无标志的被动句。没有被动词,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被兵势所逼)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不仁哉!梁惠王也。 无异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1)形容词谓语的易位。这一类主要出现在感叹句中,在主谓易位句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如: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野哉,由也!《论语·子路篇》 异哉,言乎!范缜《神灭论》 大哉,圣人之道!《中庸》

文言文常见句式以及断句方法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形式主要有:(1)……者,……也。(“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也。(主语后面不用“者”)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今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是”意思是“这”,复指前面的主语。 ②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里,是针炙能够治疗的。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今译: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3)用“乃”“则”“即”“为”“则”等帮助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今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色。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今译: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这是较为晚起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西湖游

记二则》)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 ①投(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文言文常见句式及解析

文言文句式大全 一、倒装句 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 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 1. 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②介宾倒装例: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③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④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 ⑤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呢 ⑥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 是以谓之“文”也。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

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 逸之花”的倒装。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二、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句式结构。本文将介绍文言文常见的句式,并分析其特点和使用场景。 一、倒装句 1. “非……不可”结构 此句式用于强调必须这样做,否则将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例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即表示没有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 2. “以……为”结构 此句式用于表示一种目的,常用于说明感情或态度。例如:“以诚恳为根本,以诚实为准绳。”即表示诚恳是根本,诚实是准绳。 二、比喻句 比喻句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意思。例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即表示人生如梦境,如同一场仰望月亮的痛饮。 三、排比句 排比句是将具有相同结构和语义的成分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语言的力度和节奏感。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

德载物。”即表示天道强健,君子应该自我奋斗不懈;地势坤湿,君子 应该怀有宽厚的胸怀,承担起责任。 四、反问句 文言文中的反问句常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或表达一种讽刺的意味。 例如:“如何见他人之过而为人正己?”即表示你怎么能指责别人的过 错而无视自己的错误呢? 五、并列句 并列句是将两个或多个并列成分连接在一起,用于并列叙述或对比。例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即表示人一开始都是善 良的,但随着环境和习惯的影响,性情也会有所差异。 六、设问句 设问句常用于文言文的议论和辩证,通过提问来引发读者思考。例如:“天地之间,能平衡阴阳、动静相宜者何物?”这里是在问读者天 地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能够平衡阴阳、动静相宜的事物。 七、对仗句 对仗句是指前后句的词语或句式有着对应关系,以达到平衡和谐的 效果。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即为对仗句。 八、反复句

文言文常见句式详解

文言文常见句式详解 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是文言文常见句式详解,一起来看看吧! 一、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二、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三、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文言文常考句式

文言文常考句式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形式,它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言文的语言风格独特,所使用的句式也具有一些常见的特征。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考的文言文句式,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1. 主谓宾句 主谓宾句是文言文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它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个部分组成,主语表示动作的执行者,谓语表示动作的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例如:“君子以言为信,以行为果。”这句话中,“君子”是主语,“以言为信,以行为果”是谓语,“言”和“行”是宾语。 2. 并列句 并列句是由两个或者多个并列的分句构成的句子。这些分句通常通过逗号或者分号来连接。例如:“君子明辨此观,庶人非也。”这句话中,“君子明辨此观”和“庶人非也”就是两个并列的分句。 3. 倒装句 倒装句是指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的句式。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常常用来表示强调或者突出某个部分的语气。例如:“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中,“人之初”就是一个倒装句。 4. 假设句 假设句用来表达虚拟的情况或者假设的条件。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假设句结构是“若非……则……”或者“虽……而……”。例如:“若非吾

所求,岂敢妄取?”这句话中,“若非吾所求”表达了一个假设的条件,“岂敢妄取”则表示对这个条件的结果。 5. 托物言志句 托物言志句是指用具体的物体或者事物来托起某种抽象的情感或者意志。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意愿。例如:“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中,“古之学者”和“今之学者”就是用来托起“为己”和“为人”的句子。 以上是文言文常考的几种句式,它们在文言文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模仿这些句式来提高文言文的写作能力。希望本文对读者有所帮助。

文言文句式汇总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式: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1、用“者”、“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师者,《醉翁亭记》 ③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⑤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⑧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⑨臣之所好者,道也《疱丁解牛》 ⑩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 (2)、主语后不用“者”,只在谓语后用“也”,形式为“……,……也”。 ①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④宋,小国也《孟子》 ⑤梁,吾仇也《伶官传序》 ⑥环山闪失,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⑦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山市》 ⑧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谢太傅咏雪》 (3)、主语后面不用“者”,而在谓语后面用助动词“者”和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形式为“……,……者也”。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沛公之乘参樊哙者也《鸿门宴》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一)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 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 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 何,译为“对…… 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 何,译成“把…… 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 怎么样”。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 ’谢曰:“右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 乎,译为“不是…… 吧”。例如: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南宫帮珍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暗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马矢奏春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 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 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 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暗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 何,译为“对…… 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 何,译成“把…… 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 怎么样”。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 乎,译为“不是…… 吧”。例如:

文言文五大句式

文言文常见句式总汇 五种常见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认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根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展判断。◆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A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 B要作出判断。 C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认〕。常用判断句形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那么〞"即〞"皆〞"耳〞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直接用"是〞的很少〕 4、用否认副词"非〞等表示否认的判断。 5、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具体句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 A"......者,......也。〞 涉者,阳城人也。〔"史记.涉世家"〕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者也。"游褒禅山记"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也。"六国论"

为天下笑者,何也."过论"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B"......,......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段公,仁信大人也。"段太尉逸事状"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吾恐季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也。"季氏将伐颛臾"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武传" 是社稷之臣也。"季氏将伐颛臾"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C"......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D"......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