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阿布丰王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暗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例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

4.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记,暗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呢”。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7.其……乎,暗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吗”或“大

概……吧”。例如: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

8.如之何,奈何,译为“怎么……呢”。例如: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三)表推测、揣度或商榷的固定句式

1.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2.无乃……乎,译为“恐怕……吧”。例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成乎? (《般之战》)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

诗曰:“孝子不匾,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部》)

(四)表感叹的固定句式

1.何其,它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暗示原因和程度,译为“为什么”“多么”;一种是暗示感叹语气,译为“多么”。例如:(1)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荀子》)

(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沽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一何,有的写作“壹何”,经经常使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增强感叹语气,可译为“多么”。例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五)表比较的固定句式

1.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六)表选择或并列的固定句式

1.非……则,暗示选择。可译作“不是……就是……”。例如: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2.其……其……,暗示选择。可译作“是……还是……气有时候前一个“其”字可省略。例如:

诚爱赵乎?其实僧齐乎? (《史记·赵世家》)

二、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罕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陈胜者,阳城人也。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6)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8))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9)此三者,吾遗恨也。

(10)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1)斯用兵之效也。

2.采取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暗示判断。如:

(1)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5)梁父即楚将项燕。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非死,则徙尔。

(8)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1)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采取否定副词“非”暗示否定。如:

(1)六国破灭,非兵晦气,战不善,弊在赂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例如:

(1)刘备天下枭雄。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二)主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主动句。其罕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主动。如:

(1)臣诚恐见欺于王。

(2)秦城恐不成得,徒见欺。

(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5)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主动。如: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为予群从所得。

(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主动。如:

受制于人。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

否则,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容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例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标记词:于、以。如:

俄有武夫出于波间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暗示强烈的感叹。如:

(1)甚矣,汝之不惠。

(2)美哉,我少年中国。”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4)王无异于苍生之以王为爱也。

(5)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6)何由知吾可也?

(7)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8)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9)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10)凡人不克不及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掌控,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

(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

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

(1)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克不及鸣焉。

(2)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3)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7)渔工水师虽知而不克不及言。

(8)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9)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1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文言文句式归纳总结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种常见文言文固 定句式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常见文言句式特点总结

常见文言句式特点总结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或者说,是用来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等于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 主语者,谓语也。例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③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 主语,谓语者也。例句: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主语,谓语也。// 主语谓语也。例句: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宋,小国也。 ③梁,吾仇也。 ④此世所以不传也。 (4)主语者,谓语。// 主语者谓语。例句: ①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②粟者,百姓之所种。 ③博鸡者袁人。 2、用动词“是”、“为”表判断。例句: ①臣是凡人。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第三个“为”是语气助词) 3、用“乃、即、本、亦、素、则、必、皆、尽”等副词和语气词“耳”表肯定判断。 例句: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臣本布衣。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④环滁皆山也。 ⑤此亡秦之续耳。 ⑥宾主尽东南之美。 4、用“未、非、弗、无、莫”等否定副词表示否定判断。例句: ①君子生非异也。 ②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5、无标志的判断句,格式为:主语,谓语。// 主语谓语。例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狼之国。 ③刘豫州王室之胄。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即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受动者),而不 是动作的发出者(即施动者),常借助“于、见、为”等介词表示被动意义。 主要有下列格式: 1、受动者+ 动词 <+ 于. + 施动者> 例句: ①君幸于赵王。 ②吾不能……受制于人。 2、受动者+ 见. + 动词< + 于 + 施动者> 这种句式中介词“于”的作用是引出施动者,施动者也可以不出现。 例句: ①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受动者[+ 为+ 施动者+ 所+] 动词 这种句式中施动者可以不出现,“所”也可省略。 例句: ①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②贤能为之用。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受动者[+被+施动者+ ]动词 这种句式中施动者可以不出现。 例句: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5、受动者+动词例句:

文言文常见句式

文言文常见句式 一.判断句 1、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1)“……者,……也”。 例: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也”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也” 例: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夫战,勇气也 (4)“……者,……”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者也” 例:①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另一种是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等表示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①吟鞭东指即天涯。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③非死,则徙尔。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例:①非天质之卑。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3、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例: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例:①(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中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例:①投(之)以骨。(《狼》) ②扶苏以数谏之故,上使(之,指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4)省略介词 例:①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文言文的句式大全

常见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来联系,如“我是中学生”)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如: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之所好者,道也……(《疱丁解牛》) 第二,主语后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如: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 梁,吾仇也…(《伶官传序》) 第三,也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如 晋鄙嚄唶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第四,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的形式。如: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教赵》)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第五,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是较为晚起的,如: 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本兰诗》 二、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用“于”表示被动,如: 而君幸于赵王……(《廉顾蔺相如列传》)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第二,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顱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第三,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如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酸君窃符救赵》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第四,用“被”表示被动,如: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三、疑问句 在古代汉语里,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 一常见的句式 1、判断句式 1)"……者,……也"式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也"式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3) "者""也"都不用式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4)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用"是"直接表示判断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例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 4.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呢”。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7.其……乎,表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吗”或“大概……吧”。例如: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常见的句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1、判断句式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5、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被动句 1)“……于……”式。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于……”式。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式。例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式。例如: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高祖本纪》) 8、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文言文句式汇总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式: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1、用“者”、“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师者,《醉翁亭记》 ③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⑤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⑧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⑨臣之所好者,道也《疱丁解牛》 ⑩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 (2)、主语后不用“者”,只在谓语后用“也”,形式为“……,……也”。 ①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④宋,小国也《孟子》 ⑤梁,吾仇也《伶官传序》 ⑥环山闪失,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⑦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山市》 ⑧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谢太傅咏雪》 (3)、主语后面不用“者”,而在谓语后面用助动词“者”和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形式为“……,……者也”。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沛公之乘参樊哙者也《鸿门宴》

文言文常见句式详解

文言文常见句式详解 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是文言文常见句式详解,一起来看看吧! 一、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二、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三、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南宫帮珍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暗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文言文句式类型总结

文言文句式类型总结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别句式。其特别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推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推断句 所谓推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推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推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XX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纳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推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推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险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采纳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XX。”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推断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推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

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能够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大致能够分为七类,以下常用文言文固定格式给大家列出: 常用文言文固定格式 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 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 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 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 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 6、表达否认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 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被称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准确地实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协助。 一、表陈述语气 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二、表判断语气 1.“唯(顾、直)……耳”,译为“仅仅……罢了”。 2.“……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3.“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三、表委婉推测语气 1.“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其……乎”,译为“大概……吧”。 3.“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