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化妆品案例(转)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6
曝光台Disclosure侵权“爆款”、顶格赔偿,违规化妆品处罚案例“曝光”2022年6月至7月,在各级监管部门对化妆品行业进行监督检查时,发现了一些违法违规的现象。
其中,既有产品抽检不合格这类“老问题”发生,又有“蹭商标”被顶格处罚这类“新情况”出现。
文/白嘉懿侵权“爆款”吃罚单2022年6月27日,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一则行政处罚决定显示,广州奥希尼化妆品有限公司因侵权完美日记旗下产品“小细跟”口红,被罚50万元。
据行政处罚内容显示,经过广州逸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多渠道的推广宣传,完美日记“小细跟”口红产品迅速成为具有很高影响力的市场爆品。
而涉案企业委托第三方生产、销售了一批货值84万元的唇膏,与广州逸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2020年10月初推出的名称为“PERFECTDIARY/完美日记恣意出色丝绒细管口红”的产品在包装、装潢方面高度近似。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广州奥希尼化妆品有限公司行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一)“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规定所指的混淆行为。
无独有偶,一家专“蹭”知名矿泉水“怡宝”商标的化妆品公司,最近因商标侵权、构成不正当竞争被判赔513万元,系近年来化妆品行业首例顶格赔偿案件。
据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的官方微信号文章介绍,被告洁士宝公司(原怡宝化妆品公司)成立于2013年5月23日,主要从事化妆品批发、零售等。
24China Cosmetics ReviewChina Cosmetics Review原告怡宝公司[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发现被告在网络宣传、经营场所、参加展览及其他商业活动中使用了“怡宝”“C'estbon”“C'estbon 怡宝”等标识,并且存在购买、注册及使用以“cestbon”为主体部分的5个域名等行为,涉嫌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故诉至上海知识产权法院。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化妆品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化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该公司旗下拥有多个知名品牌,产品线覆盖护肤品、彩妆、香水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该公司为了提高市场份额,采取了一系列营销策略,其中包括通过电视广告、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
2018年,我国消费者协会收到多起消费者投诉,反映该公司旗下某款护肤品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
消费者指出,该产品广告中宣称具有“美白、保湿、抗皱”等多重功效,但实际上使用后效果不明显。
消费者协会经调查发现,该公司在广告宣传中存在夸大产品功效、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
二、案例分析1. 违法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
具体到本案,该公司在广告宣传中存在以下违法事实:(1)夸大产品功效。
广告中宣称该护肤品具有“美白、保湿、抗皱”等多重功效,但未提供相关科学依据和实验数据支持。
(2)虚假宣传。
广告中使用了“效果显著”等绝对化用语,误导消费者购买。
(3)未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广告中未标明产品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
2.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处以罚款,并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本案中,该公司因虚假宣传被消费者协会举报,随后被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立案调查。
经调查,该公司承认其广告宣传存在虚假成分,并主动撤下了相关广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该公司作出了如下处罚:(1)责令停止发布虚假广告;(2)罚款人民币10万元;(3)在省级以上媒体公开道歉。
3. 案例启示本案暴露出部分企业在广告宣传中存在的违法问题,给消费者权益带来了损害。
以下是对本案的几点启示:(1)企业应严格遵守广告法律法规,确保广告宣传的真实性、合法性。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是一家从事保健食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近年来,该公司生产的某款保健食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
然而,该公司在宣传该保健食品时,存在虚假宣传保健食品功效的行为。
消费者购买后,发现该保健食品并未达到宣传的效果,遂向有关部门投诉。
二、违法事实1. 虚假宣传保健食品功效:该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产品包装、宣传资料等渠道,宣称该保健食品具有以下功效:(1)改善睡眠;(2)提高免疫力;(3)降低血压;(4)预防心血管疾病。
然而,经相关部门调查,该保健食品并未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且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证明其具有上述功效。
2. 违规使用保健食品标志:该公司在其产品包装和宣传资料上,使用了国家规定的保健食品标志,但未按照规定注明批准文号和保健食品名称。
3. 违规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该公司在产品包装上标注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与实际不符,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三、处理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该公司作出如下处罚:1. 责令停止虚假宣传保健食品功效的行为;2. 责令改正违规使用保健食品标志的行为;3. 责令改正违规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行为;4. 罚款人民币10万元;5. 对该公司负责人进行约谈,要求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法律意识。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某公司因虚假宣传保健食品功效、违规使用保健食品标志、违规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违法行为,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处罚。
以下是对本案的几点分析:1. 保健食品广告宣传应遵循真实性原则:保健食品广告宣传必须真实、准确,不得含有虚假、夸大、误导性内容。
本案中,该公司虚假宣传保健食品功效,误导消费者,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2. 保健食品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保健食品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广告宣传、产品包装、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方面的管理,确保产品合规合法。
8种保健食品含非法添加药物成分作者:暂无来源:《食品与生活》 2013年第1期日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了上海市售保健食品、化妆品专项监督抽检。
抽检结果显示,以下8种保健食品被检出含违禁药物成分。
查获的违法保健食品已被没收,经营违禁产品的单位已受到查处。
1.德佳福鹿丸,国食健字G2*******,西安大久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检出西地那非;2.玖玖瘦身减肥胶囊,国食健字G2*******,北京盛唐本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检出西布曲明;3.力创牌圣力达胶囊,国食健字G2*******,陕西高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检出西地那非;4.力创牌兰魁胶囊,国食健字G2*******,北京市北卫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检出西地那非;5.三便宝胶囊,卫食健字( 1997)第886号,商丘市福源食品有限公司保健食品厂生产,检出西地那非和他达拉非;6.大地牌美康胶囊,国食健字G2*******,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检出酚酞: 7.广济堂牌清清胶囊,卫食健字( 2003)第0313号,广州市广济堂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检出酚酞;8.横灞中华鹿茸血酒,卫食健字( 1997)第899号,吉林市万泰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检出伐地那非和豪莫西地那非。
温馨提醒:西地那非、他达拉非、伐地那非主要用于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酚酞作为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便秘,上述药物均为处方药,必须凭医师的处方购买。
西布曲明有抑制食欲的作用,但有血压升高、肝功能异常等危害严重的副作用,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明令禁止生产销售。
上述药物成分添加在保健食品中均属违法行为。
消费者不要将保健食品当作“神药”,切不可轻信部分违法商家对于保健食品的虚假夸大和治疗疾病的宣传。
消费者可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www.sda.gov.cn)查询保健食品的相关信息。
如发现违法产品,可拨打12331举报。
第1篇一、引言广告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品牌推广、市场开拓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采取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效等手段误导消费者,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将以某知名品牌虚假宣传案为例,分析广告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并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二、案例背景某知名品牌(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食品、保健品的生产与销售。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公司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然而,2019年,该公司被曝出涉嫌虚假宣传,引发了广泛关注。
三、案例经过2019年3月,该公司在其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了一则广告,宣称其某款保健品具有“调节血糖、降血压、减肥”等功效。
然而,经有关部门调查,该公司并未取得相关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且产品功效并未得到权威机构认证。
针对此情况,消费者协会向有关部门举报,要求查处该公司的虚假宣传行为。
经调查,该公司在2019年1月至3月期间,通过虚假宣传手段,累计销售额达1000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对该公司进行了处罚,包括责令停止发布虚假广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
四、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分析(1)虚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
”该公司在广告中宣称其产品具有“调节血糖、降血压、减肥”等功效,但并未取得相关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属于虚假宣传。
(2)未取得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误导性内容。
”该公司在广告中未提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2. 案例启示(1)企业应加强自律,严格遵守广告法律法规,不得进行虚假宣传。
(2)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消费者应提高法律意识,学会辨别虚假广告,理性消费。
一、案例分析———安利一、安利简介1、安利,是美国最大的著名直销企业。
总公司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大急流市亚达城,于1959年由理查·狄维士和理查·狄维士在家中的地下室创立。
主要经营日用消费品,涵盖了纽崔莱营养保健食品、雅姿美容化妆品、个人护理用品、家居护理用品和家居耐用品等系列,安利同时兼任生产及销售商。
2、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2003年8月:安利(中国)营业额达到全球第一的水平。
2004年:安利(中国)销售额达170亿元人民币,缴纳税款37亿元人民币,稳居安利全球最大的市场。
2006年12月1日:安利(中国)正式拿到直销牌照,这意味着安利公司在未来的几年将是全力腾飞的时期。
2008年:安利公司首次推出未来四年的战略目标,到2012年,安利公司全球业绩超过120亿美元!刚聘用原可口可乐一黑女人CEO加入安利全球管理层,她表示公司将推行强有力的战略措施,实现120亿美元的目标。
2009年:安利(中国)与中国电信形成战略合作,从此安利率先步入3G时代!安利(中国)的年销售额再创新高,达到200亿人民币。
2012年中国境内营业额达到270亿人民币。
2012年,安利的业务已遍及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超过1.3万人,营销人员超过500万人,以安利Amway为商标的产品共有5大系列600余种,安利公司现已取得了800多项产品专利,另有600余项正在申请中。
2008年1月,安利(中国)推出皇后牌钢锅组;2010年9月14日在中国市场推出了逸新空气净化器。
由此安利推出了第五大系列——家居科技耐用品。
3、安利产品【安利纽崔莱】。
纽崔莱,全球营养补充食品优质品牌。
自1934年推出第一种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营养补充食品以来,始终以其卓越的品质、广泛的科学研究、严谨的有机种植及先进的生产工艺,为人们提供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补充食品及多种调节人体机能的功能性保健食品,帮助人们达致理想的健康。
市场监管化妆品典型案例意义市场监管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化妆品行业中,市场监管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化妆品直接涉及到人体健康和安全。
下面列举了10个化妆品典型案例,以展示市场监管的重要性和意义。
1. 《千金方》事件:千金方是一款知名的中药化妆品品牌,曾因产品中含有违禁药物成分而被曝光。
此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市场监管部门迅速介入,对该品牌进行调查并责令其下架相关产品。
这个案例表明市场监管在发现问题后能够迅速采取行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 《雅思兰黛》事件:雅思兰黛是一家国际化妆品品牌,曾因在中国市场销售含有禁用成分的产品而受到处罚。
市场监管部门对雅思兰黛展开调查,要求其停止销售违规产品,并对其罚款。
这个案例体现了市场监管的力量,强调了企业必须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
3. 《大宝》事件:大宝是一家国内知名的化妆品品牌,曾因广告虚假宣传受到处罚。
市场监管部门对大宝的广告进行调查,发现其宣传中的某些内容涉嫌夸大和误导消费者,因此对其罚款并要求停止相关广告宣传。
这个案例展示了市场监管对于化妆品广告宣传的重要性,旨在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4. 《兰蔻》事件:兰蔻是一家国际知名的化妆品品牌,曾因在中国市场销售过期产品被曝光。
市场监管部门对兰蔻展开调查,要求其停止销售过期产品,并对其罚款。
这个案例强调了市场监管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的作用,要求企业严格遵守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
5. 《资生堂》事件:资生堂是一家日本化妆品品牌,曾因在中国市场销售未经批准的产品而受到处罚。
市场监管部门对资生堂展开调查,要求其停止销售未经批准的产品,并对其罚款。
这个案例体现了市场监管对于化妆品进口和销售的重要性,要求企业合规经营。
6. 《美宝莲》事件:美宝莲是一家国际知名的化妆品品牌,曾因在中国市场销售伪劣产品而受到处罚。
市场监管部门对美宝莲展开调查,要求其停止销售伪劣产品,并对其罚款。
这个案例强调了市场监管对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性,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分局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医疗机构。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文/图记者陈泥通讯员刘启国昨日,记者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药监部门开展了打击非法境外药品、非法“性药"、中药材(饮片)、广告、网络非法售药、保健食品打“四非”、无产品注册证医疗器械等10个专项整治,共发现和查处各类“三品一械”违法违规案件400余起,其中立案103起,当场处罚228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刑事案件87起,配合公安机关查获涉药犯罪嫌疑人39名,罚没款143。
2万元,没收物品价值11。
3万元。
11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依法公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的意见,这标志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适用一般程序查办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等侵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将主动公开。
在这一背景下,昨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权本报独家发布了今年以来查处的十大典型案例.据了解,此次监管部门曝光的案例,全部是社会影响大、危害严重的重大案件,对社会上的各种食品药品违法行为起到警示和震慑。
食药监部门也就此提醒市民,买药时一定要认准“国药准字”,对一些打着讲课、办培训班等活动推销药品的行为,要警惕购买。
如发现问题,可拨打电话12331举报。
药品稽查年度关键词●非法药品今年以来,药监部门加大了对非法境外药品和非药品冒充药品的整治力度,与公安部门共同处理经营使用未经批准进口药品、标示改善“性功能”产品(未经批准生产)200余起,依法作出认定书200余份。
对涉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取保候审、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
●非法收购药品药监部门开展打击非法收购倒卖医保药品,针对非法收购药品违法行为流动性强、覆盖面宽、取证难和处罚执行难等问题,以“打源头、端窝点、破网络、清市场”为重点,联手公安机关等部门查处了以林某某为首的非法收购倒卖医保药品团伙3个,捣毁6个非法收购药品的犯罪窝点,抓获8名犯罪嫌疑人。
[方案]欧诗漫营销案例分析欧诗漫营销案例分析:珍珠美容借力江南元素2006年,对中国美容化妆品来说是个多事之秋。
在SK-II、国际五大品牌纷纷遭遇重金属风波之后,美容化妆品行业陷入了空前的信任危机。
与此相反的是,天然美容品大受青睐。
尤其是浙江欧诗漫珍珠美容品,通过对内外资源的有机整合,借势出击,在2006年末掀起了一股珍珠美容风潮。
经过多年的市场开拓,欧诗漫珍珠化妆品也已成为国内二、三级市场化妆专柜的领导品牌。
市场透视:珍珠粉市场呼唤领袖当前的珍珠美容市场,可谓鱼龙混杂:几百元一瓶与几元钱一袋的珍珠粉同时并存,消费者缺少评判标准;现场研磨、速溶、超细类产品与高科技纳米珍珠粉并存,消费者无所适从。
珍珠美容保健市场上也处于品牌林立阶段:“长生鸟”号称中国第一个生产纳米珍珠粉的品牌,也是中国第一个向欧洲出口珍珠粉胶囊成品的企业;“同仁堂”作为百年老字号企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权威性;“上药牌”由雷允上出品,华东区域名牌,在上海认可度高,拥有一定的消费群;“贵妃牌”水溶珍珠粉主打溶解、吸收牌,宣传水溶更易溶解,更能彻底吸收;“胡庆余堂”为浙江老字号,区域品牌背景,有一定的权威性;此外还有“荣辉”纳米海水珍珠粉、“越翠”水溶珍珠粉、“晶美”水飞超细珍珠粉等品牌。
珍珠美容行业呼唤领袖,珍珠产业需要一个领军企业来维护和整合。
自我评估:靠品质卖了二十年在对欧诗漫的市场诊断及调研中桑迪发现,欧诗漫化妆品是一个二线品牌,主要集中在二三级市场销售,产品价格走中低路线,以大众化为主要目标。
基本没有做广告,销量完全靠终端推广与口碑效应。
市场基础好,欧诗漫品牌急需提升,需要广告宣传跟进,以稳固和扩大人群,成为珍珠美容市场的领导品牌。
6力评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产品力:基础好,概念好。
1968年,欧诗漫便孕育出了中国第一颗人工养殖的淡水珍珠。
作为中国的珍珠大王,欧诗漫拥有真正的纳米珍珠粉技术,产品质量有保证。
同时,欧诗漫的产品内服兼顾外用,相比其他同类竞品,欧诗漫品种线丰富,效果好。
保健食品、化妆品案例(转)<p> 案例一:生产或经营企业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药品案</p><p> 对于此类案件,《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明确规定了“生产经营的食品不得添加药品”,因此执法人员一旦发现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在保健食品中添加了药品,其行为就违反了该条规定,可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四)项规定进行处罚,证据确凿,无可争议。
</p><p> 此类案件,表面上看来案情一般比较简单,违法事实也很好确定。
然而,值得执法人员注意的是,这里的“添加”行为如何定性,是当事人故意添加的,还是无意被添加的?</p><p> 对于在食品生产中故意添加药品的行为,应坚决依法严厉查处。
而对于客观上无意添加的,笔者认为,则要根据具体案情具体分析,因为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无意添加的法律责任如何认定?是原料中被添加还是包装材料中本身含有等因素。
笔者认为,只要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危害,如保健食品中被检出的化学物质是《药典》有记载的药品或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的药品原料又或国际社会已确认存在严重毒副作用的食品或药品原料,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行政控制措施,且立即向国家主管部门报告,要求更改此类保健食品配方或生产工艺。
</p><p> 案例二:经营企业销售的保健食品经检验含有药物成分案</p><p> 当前,市场上存在不少产品宣称能治疗疾病和提高性功能等的保健食品,这些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多数为调节血糖类、抗疲劳类、减肥类、调节血脂类、调节血压类,而其中不少保健食品都会添加药品以求达到其广告夸大宣传的功效,提高其销售量。
</p><p> 对于生产经营者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药品的违法行为,《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和第八十六条已有明确规定。
然而对于经营企业销售的保健食品经检验含有药物成分这一情形,《食品安全法》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从而引发两种不同的观点:</p><p> 一种观点认为,没有法律依据则不予查处。
部分执法人员认为,《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虽然明确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不得添加药品”,但在《食品安全法》第九章法律责任中只对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添加药品的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并没有对销售添加药品的保健食品行为作出明文规定,按照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的精神,对于销售的保健食品经检验含有药物成分的案件,没有法律依据查处,建议将有关情况上报上级部门裁定后再进行处理。
</p><p> 另一种观点认为,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药品的行为影响恶劣,必须严厉查处。
部分执法人员认为,非法添加的保健食品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必须穷尽法律手段予以查处。
</p><p> 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但在穷尽法律手段进行查处时,实践中还存在以下三种处理意见:</p><p> 一是依据《食品安全法》进行查处。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食品的情况,其中第(一)项规定,“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部分执法人员认为,《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规定中提到三个概念“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添加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均可用于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的保健食品案件中,对经营企业销售的保健食品经检验含有药物成分的案件进行定性时,案由应定性为“经营禁止生产经营的保健食品”,然后再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一)项规定进行处罚。
</p><p> 二是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以下简称《特别规定》)进行查处。
《特别规定》第九条规定“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告知消费者停止使用,主动召回产品,并向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销售者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该产品。
销售者发现其销售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该产品,通知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并向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部分执法人员认为,对经营企业销售的保健食品经检验含有药物成分的案件,可依据《特别规定》要求企业主动停止销售,上报相关情况,并主动上交非法添加的保健食品,如生产企业和销售者不履行规定义务的,可依据《特别规定》第九条对生产企业、销售者进行处罚。
</p> <p> 三是依据《广东省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以下简称《广东省打假条例》)或《深圳经济特区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以下简称《深圳特区打假条例》)进行查处。
部分执法人员认为,可依据《广东省打假条例》第七条第(六)项“不符合执行标准的”和《深圳特区打假条例》第三条第(一)项“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或第(二)项“不符合有关保障人体健康、人身或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或者存在危及人体健康、人身或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规定,将经检验含有药物成分的保健食品定性为假冒伪劣商品,对经营企业销售的保健食品经检验含有药物成分的这类案件,可依据《广东省打假条例》或《深圳特区打假条例》规定的相应罚则进行查处。
但由于法律效力的原因,此类查处办法只适用于广东省和深圳市范围内。
</p><p>案例三:普通食品宣传保健功能案 <wbr> <wbr> <wbr> <wbr> 某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对其生产的食品进行销售时,自行印刷宣传彩页,彩页内容宣称其生产的食品具有保健功能,并与保健食品一并销售给客户。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卫生部关于加强保健食品广告监督管理的通知”,保健食品功能共23项,分别是:1.免疫调节;2.调节血脂;3.调节血糖;4.延缓衰老;5.改善记忆;6.改善视力;7.促进排铅;8.清咽润喉;9.调节血压;10.改善睡眠;11.促进泌乳;12.抗突变;13.抗疲劳;14.耐缺氧;15.抗辐射;16.减肥;17.促进生长发育;18.改善骨质疏松;19.改善营养性贫血;20.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21.美容(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和油分);22.改善胃肠道功能(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润肠通便/对胃黏膜有辅助保护作用);23.抑制肿瘤(卫生部已于2000年1月暂停受理和审批)。
凡是食品宣传具有这23项功能的,都应视同为普通食品宣传保健功能。
</p><p> 在处理此类案件时,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p><p> 一是法律对生产企业的食品标签、说明书含有虚假、夸大内容和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情形应区别对待。
《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然而《食品安全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对上述两种违法情形做了区别对待。
对于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含有虚假、夸大内容的,笔者认为,涉案企业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规定,应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第(二)项“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规定进行处罚。
而对于生产企业生产的食品标签、说明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笔者认为,涉案企业同样违反《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然而却不能适用《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规定进行处罚,而是应适用《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六)项“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规定进行处罚。
</p><p> 二是普通食品宣传保健功能的形式要分清。
目前,市场上和各类媒体宣传中的不少食品包装、说明书、广告中印有宣传疗效的字样,一些产品经营者还采取集会、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肆宣传或暗示产品的疗效,引诱群众上当购买。
对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其具体宣传形式分类处理:</p><p> 第一,产品的外包装、标签及说明书上直接印有明显宣传保健功能的字样,由于产品外包装、标签及说明书与该产品已成为商品不可分割的一体,对购买者的迷惑与欺骗性很大,应按《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处理。
如果产品的外包装、标签及说明书上并未直接宣传其保健功能,但却又明显地影射了保健功能,此时就要判断该产品是否具有保健食品的特征。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一条明确规定了保健食品的定义,是指表明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据此若能判断其有保健食品的特征则可按《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处理。
</p><p> 第二,对于以集会、健康讲座等形式现场散发宣传资料宣称产品具有保健功能的,应视同该宣传资料与产品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是对产品说明的一种补充和细化,则可按《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处理。
而利用产品推广会、信息发布会、媒体广告以及健康节目与讲座等形式宣传产品具有保健功能的,则应按违法广告移交工商行政部门依据《广告法》进行处理。
</p><p> 化妆品案例</p><p> 案例一:进口(销售)未经批准或者检验的进口化妆品案</p><p> 某化妆品经营企业涉嫌经营未经批准进口的化妆品一案,经查,涉案企业无法提供涉案化妆品的《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批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