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ksc)
- 格式:ppt
- 大小:503.50 KB
- 文档页数:36
中医养生之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与禁忌症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此类患者常见症状有:咳、喘反复发作,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怕寒,冬季及受寒后症状明显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滑。
需要注意的是,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孕妇禁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要慎用冬病夏治消喘膏。
疗法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
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如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贴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胃痛;贴敷颊车、风池等穴治疗面瘫等均获满意疗效。
贴敷疗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贴敷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
于三伏天各敷一次,连贴三年。
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内科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气肿、体虚易感冒、肺间质疾病、肺功能不全、各种关节炎;儿科疾病14岁以下儿童患有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针灸科疾病肢体麻木痹痛、寒湿腰腿痛、肩周炎、冻疮、面瘫、中风偏瘫、各种关节炎;耳鼻喉科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过敏性)、咽异感症(梅核气)、体虚鼻炎发作者。
冬病夏治,治的是什么作者:阮志忠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20年第08期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简单来说就是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各种关节痛、老年畏寒症等,在夏天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一种体现。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温度最高时期,此时自然界阳气旺盛,体内气血畅通,人体腠理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在穴位上贴药、艾灸、针刺,或内服中药等更易疏通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来调整脏腑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是冬病夏治疗法的渊源和理论出处。
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将其注解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临床医家针对冬季易发和加重而夏季自发缓解的疾病,在夏季使用各种方法,如穴位贴敷、铺灸、中药内服等,补助阳气,鼓舞正气,减少冬季复发或缓解发作时其症状的作用。
阳气不足,是“冬病”的最基本病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抗御外邪侵袭、主持气化开合、维系阴阳平衡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阳气在生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
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贴敷疗法、艾灸法、针刺、拔罐、推拿,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贴敷疗法贴敷疗法又称外敷疗法,是冬病夏治的最常见方法。
将辛温中药材研为细末,与各种不同的介质(如姜汁、红糖)调制成糊或成丸状,敷贴在穴位的方法,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
贴敷疗法能使药力直达病灶所发挥作用,还可以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由表及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三伏天冬病夏治的原理三伏天冬病夏治的原理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已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三伏天怎么调理身体生活中,人们注重暑天要清热解毒,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发汗跟利尿这两种方式来调节身体。
利尿本身也是一个利湿发汗的过程。
可以表现出清热去毒、利湿的食物,这个季节,在南方开始有莲蓬,有荷叶,然后有藕;北方现在的蔬菜里面也是很多样,比如冬瓜、玉米须。
此外,还有红豆、西瓜、冬瓜、桃、香瓜等。
入伏要注意怎样养生冬病夏治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而且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三伏灸三伏灸,祖国医学的瑰宝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
伏天进补民间有“头伏鸡,二伏狗,三伏甲鱼红枣肚”,韩国人也有在伏天吃参鸡汤、狗肉汤等进补的传统,徐州人说“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可见在不同的地域都有三伏天进补的习俗。
冬病夏治人类同慢性疾病的抗争已有几千年,我们伟大的先民运用中医为民族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今日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冬病夏治”是我国民族医学治疗慢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深受广大国民甚至外国人的喜爱。
“冬病夏治”并不是字面上所指的冬天容易生的病在夏天进行治疗,而是指对于阳气不足或正气虚的患者利用夏天这个一年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进行治疗,这在中医叫“因时而异”,所选用的治疗方法也是许多医生一年四季都运用的,并不是仅仅夏季使用。
它适用于阳气不足或者阴阳平和的患者,如平时怕冷容易感冒,关节酸痛遇寒加重,月经疼痛得温则减,偏头疼痛入冬尤甚等等,但却不适用于实热证或阴虚火旺的患者;适用于疾病缓解期,不适用于疾病发作期。
“冬病夏治”应遵从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依据患者症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冬病夏治”许多老百姓只知有“穴位敷贴”,却不知它还包括了针刺、艾灸、拔罐、走鑵、刮痧、磁珠压耳穴、穴位注射、口服中药等其他中医中药诊疗技术,“穴位敷贴”只是其中一种诊疗技术,治疗的疾病也是有限的。
因此,全面了解“冬病夏治”才更加有助于慢性疾病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缓解或解除疾苦。
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自2005年以来专门开设了“冬病夏治-综合疗法”,通过个体化辨证、个体化方案经行疾病治疗和预防。
一、常用“冬病夏治”的诊疗方法“穴位贴敷”又叫天灸,是将特定的药物磨成粉剂,调和成糊状药饼,选择适量药饼用胶布固定于根据不同疾病选择的不同穴位上。
贴敷用药多属热性挥发性中药,贴敷于治疗穴位可激发阳气、鼓舞正气、祛除病邪,平衡阴阳、提高免疫力、祛除体内陈寒,并为机体储备阳气。
阳气充足则疾病好发季节不易被外邪所伤。
传统的敷贴因为技术的原因患者必须定期到医院敷贴,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通过多年实践,改良技术,制作了具有防过敏、易吸收、不干燥,患者可以回家自己敷贴的穴位敷贴技术,减少了患者大热天来回奔波的痛苦。
针刺,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在“冬病夏治”中它的作用在于根据疾病特性选择穴位进行刺激,国内外的研究均提示针刺能起到调节免疫的功能。
冬病夏治的特点
冬病夏治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为指导,是对一些冬季发作频繁或症状明显而夏日却症状缓解或发作较少的病症的一种防治调养方法。
通过内服加外治,使阴阳气血紊乱者尽快恢复平衡状态,以保持冬天寒冷时病症不易发作,冬病夏治疗法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选择冬天易发或加重的病症,在夏令三伏天进行调养。
因寒冷刺激而诱发或加重的病症,主要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咽喉炎、耳鸣、眩晕、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风湿、类风湿、强脊炎、颈肩腰腿痛、痛经、荨麻疹、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夏天三伏时段,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在中医看来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气血充盈、各种机能调达、经络通畅未发病时,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
此时不失时机地培本调理以辅助正气,可使得人体正气旺盛,“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抵抗力增强。
那么,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了。
其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二、贴灸期间注意事项
在贴灸期间要禁食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禁食海鲜、鱼、虾、鸡蛋、花生等食物,当晚不要冲冷水澡。
三、三伏灸作用
现代医学讲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中医讲舒筋活络,袪寒除湿,补虚壮阳,安神利尿。
四、“三伏天灸”的疗程为多久?
每年为一个疗程,连续三个疗程(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