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入伏在即,宜冬病夏治
- 格式:docx
- 大小:6.52 KB
- 文档页数:1
入伏第一天有什么忌讳入伏第一天有什么忌讳1、忌不开窗通风三伏天不少人怕热,闭窗室内吹空调。
其实,潮湿闷热、通风差的室内易引发中暑,而且使用空调不开窗换气,空气质量会变差,反而致病。
建议:每天开窗通风两次以上,每次15-30分钟。
2、忌只吃水果三伏天身体出汗多、消耗大,易疲劳、没胃口,不少人选择吃点果蔬了事。
吃不好,营养不够,免疫力降低,就可能导致疾病。
建议:果蔬不能少:多吃点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如香蕉、香瓜、西红柿、南瓜、豆类、土豆及芹菜等。
来点汤开胃:菜汤、肉汤、鱼汤、蛋汤等,餐前少量饮用还能增加食欲。
蛋白质一定有:适当吃些瘦肉、鱼、豆奶、鸡蛋等。
谷物不可少:出汗会丢失B族维生素,而谷类是B族维生素的良好****。
3、忌冷风对着吹空调冷风,颈椎对着空调吹,使颈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
建议:室内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肩背部不要直对着空调,或者搭个披肩。
4、忌大口急喝水大口大量喝水,水分会快速稀释血液,使血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
对于冠心病患者尤为危险。
建议:每次喝水别超200毫升左右,以温开水为佳,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而是少量多次补水为宜。
5、忌冷饮不离手冰淇淋、冷饮适当吃解暑,大量吃会伤身。
长期过量的冷食物进入胃,会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粘膜层变薄,出现粘膜水肿和糜烂。
建议:少喝冷饮,白开水才是解暑的最佳饮品。
6、忌直接冲冷水澡炎热的夏季,不能用冷水洗澡。
人体经过冷水的刺激,会产生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肌肉收缩、精神紧张等一系列刺激反应,对心脏、血压产生不利影响。
建议:运动完后,最好先休息30分钟,待身上热量散发后,或用毛巾擦拭,再洗澡。
水温不要太高,以36~39℃为好。
7、忌整天不出汗养生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该出汗时就出汗,因为出汗既能排走体内毒素,又能调节体温。
建议:不要整天泡在空调房,微微出汗对身体好。
8、忌中午不休息三伏时节应晚睡早起,但晚睡不是熬夜,也最好在24点前。
三伏天冬病夏治的原因三伏天的“冬病夏治”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贴,还有三伏天扎针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
医生根据病人的病症不同,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
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
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肾虚引起的腰痛。
专家推荐两种目前很流行的冬病夏治方法,三伏贴和三伏天拔火罐。
之所以介绍这两种方法是因为它们具备4大优点:高效、安全、经济、副作用小。
冬病夏治一般以3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
为巩固疗效,病人应于冬至日到医院复诊。
适合三伏天吃的食物1、头伏吃饺子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人们在三伏天适合吃面,北方有句俗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讲的就是在三伏天这段时间人们应该吃什么。
这里的伏日吃面的习俗从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
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这是迷信说法。
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2、吃苦去肝火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
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
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三伏天冬病夏治的原理三伏天冬病夏治的原理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已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三伏天怎么调理身体生活中,人们注重暑天要清热解毒,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发汗跟利尿这两种方式来调节身体。
利尿本身也是一个利湿发汗的过程。
可以表现出清热去毒、利湿的食物,这个季节,在南方开始有莲蓬,有荷叶,然后有藕;北方现在的蔬菜里面也是很多样,比如冬瓜、玉米须。
此外,还有红豆、西瓜、冬瓜、桃、香瓜等。
入伏要注意怎样养生冬病夏治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而且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三伏灸三伏灸,祖国医学的瑰宝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
伏天进补民间有“头伏鸡,二伏狗,三伏甲鱼红枣肚”,韩国人也有在伏天吃参鸡汤、狗肉汤等进补的传统,徐州人说“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可见在不同的地域都有三伏天进补的习俗。
7月17,星期日,对很多喜欢中医养生的人来说是个大日子,这天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头伏的第一天。
入伏,意味着又到“冬病夏治”的时间了。
这几年,“冬病夏治”一年比一年火爆,在许多人认可“冬病夏治”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满腹狐疑:“冬病夏治”真的有效吗?它又有哪些方面的讲究呢?本期名医谈病,为大家介绍——随着气温的上升,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
”中医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刻,此时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特别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因此,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
所谓“冬病”,就是那些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疾病,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即阳虚体质。
普遍症状为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
在中医里,这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
简而言之,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皆可谓之为“冬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冻疮、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肌肉关节阴酸疼痛、体虚反复感冒、亚健康状态等。
这些虚寒性“冬病”多半是由于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差,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
据《内经》“天人合一”、“夏日养阳”理论,冬为阴,夏为阳,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此时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就可以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使阳气充实、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
到冬天少发病或病情减轻,甚至不发病。
此之谓“夏治”。
7类疾病适合“冬病夏治”目前,“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敷贴、温针灸、火罐、艾灸、穴位注射、熏洗和中药内服等,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则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骨伤类疾病等。
此外,儿科、冻疮也可通过“冬病夏治”治疗。
都市人群当下常有的亚健康状态,也可通过“冬病夏治”来缓解。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美篇随着气温的逐渐攀升,夏季已经悄然来临。
夏天是人们出游、度假的好时光,但同时也是人们容易受到一些夏季疾病困扰的季节。
然而,对于一些冬季常见的慢性疾病,夏季也正是治疗的好时机。
而其中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疗法,也称为“贴膏药”。
它是一种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贴上药物制成的贴剂,通过皮肤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以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名称中,冬病指的是那些在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慢性疾病,而三伏则是指夏季的三个特定时期:初伏、中伏和末伏。
贴剂中的药物成分经过科学配方,能够温通经络、散寒驱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
在贴剂被贴在皮肤上后,药物成分可以通过皮肤的毛细血管进入到人体的经络系统中,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冬病夏治三伏贴对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效果显著,特别是对于风湿病、腰腿痛、颈肩痛等疾病。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
首先,将贴剂剥离出来,贴在相应的穴位上。
一般来说,这些穴位大多分布在人体的背部、腰部、腿部等部位。
在贴剂贴在皮肤上后,可以轻轻按摩贴剂,使药物更好地吸收。
然后,根据医生的建议,决定贴剂的使用时间和频率。
一般情况下,每次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几小时,每天使用一到两次。
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疗效是逐渐显现的。
在使用的初期,可能会感觉到一些刺激或热感,这是正常的反应。
随着使用的时间的延长,药物的温热感会逐渐减弱,但治疗效果会逐渐增强。
因此,冬病夏治三伏贴需要坚持使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当然,冬病夏治三伏贴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
对于孕妇、过敏体质、皮肤有损伤的人群,以及有特殊病史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不适或过敏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能够通过贴剂中的药物成分,温通经络、散寒驱寒,达到治疗冬季慢性疾病的作用。
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和谐统一体,孩子这个时间段生长也很快,同时有病治疗的及时,处理得当恢复也比较快,很多孩子通过三伏天推拿调理,不仅个子长高很快,孩子体质也会明显提升。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民间养生风俗1.晒伏“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
小暑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2.头伏吃饺子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所以有的人地方在头伏吃饺子。
3.吃生黄瓜、煮鸡蛋和羊肉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在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4.伏日吃面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
小暑易发病有哪些?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小暑时节温度较高,降雨增多。
即将进入伏天,湿热重是其特点,此时是人皮肤病的高发期。
因此要做到预防为主,好安度伏天。
在这个时候,哪些皮肤病容易复发,在这里简单给大家做提醒;1. 日光性皮炎有些人免疫力差,太阳一晒容易起水泡,西诊断为日光性皮炎。
2. 夏天太阳很大,紫外线很强。
如果不注意长期在阳光下容易晒伤。
3. 夏天天气很热,饮食不节,体内郁积毒素,不注意热冷的调很容易出现痱子。
4. 痤疮又称青春痘,这个一般大人出的比较。
5. 丘疹性荨麻疹这个在临床中这两天发病是比较多的。
很多小孩儿身上出现这种荨麻疹。
这在分候的易发病特征,会讲这个问题的。
三伏天要做什么_冬病夏治的三伏天如何做三伏天“艾灸”,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三伏天“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
现在正值三伏天,恰恰是冬病夏治的时候,那么,你想知道三伏天要如何进行冬病夏治吗?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冬病夏治三伏天的做法。
一、三伏天冬病夏治做艾灸三伏天“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它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最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通过灸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
艾灸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等作用,在“三伏天”施灸就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针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冻疮、手足发凉、和女子宫寒、以及脾胃虚寒。
二、20xx年三伏灸艾灸时间推荐引伏灸:6月21日~7月16日初伏灸:7月17日~7月26日中伏灸:7月27日~8月15日末伏灸:8月16日~8月25日末伏加强灸:8月26日~9月4日(建议:每日的上午做艾灸,穴位4~5个最佳,每个穴位灸20~30分钟,具体情况请遵医嘱,因人而异。
)三、三伏天艾灸的好处冬病夏治的好处1、解暑、祛湿、祛寒、降火:因为艾灸补充的的是元阳之气。
到了夏季,许多人怕热,这是因为体内寒、湿气重的缘故。
中医讲:“虚火、邪火之根是寒湿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
”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发炎症的根本原因,比如妇科炎症、咽喉炎、鼻炎等。
在中医里治疗各类炎症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湿,才是有效治疗,才能根治。
而不是一味的降火消炎,火越降越旺,炎越消越多。
寒邪不祛,炎症不愈。
艾灸的纯阳与天时的阳气最旺之时,双重阳气注入体内,将寒湿邪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是不闷热,不烦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