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高中生物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微专题一 分离定律的常规解题方法学案 新人教版必备2
- 格式:doc
- 大小:324.37 KB
- 文档页数:17
自由组合定律的常规解题方法一、应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要学会运用分离定律的方法解决自由组合的问题。
请结合下面给出的例子归纳自由组合问题的解题规律:1.思路: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杂合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 可分解为Aa×Aa、Bb×bb。
2.常见题型推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亲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求相应基因型、表型的比例或概率。
3.根据亲本的基因型推测子代的基因型、表型及比例——正推型(1)配子类型问题求AaBbCc 产生的配子种类,以及配子中ABC 的概率。
产生的配子种类Aa Bb Cc↓ ↓ ↓2 × 2 × 2=8种产生ABC 配子的概率为12×12×12=18。
规律 某一基因型的个体所产生配子种类数等于2n种(n 为等位基因对数)。
(2)配子间结合方式问题AaBbCc 与AaBbCC 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有多少种?①先求AaBbCc 、AaBbCC 各自产生多少种配子。
AaBbCc→8种配子、AaBbCC→4种配子。
②再求两性配子间的结合方式。
由于雌雄配子间的结合是随机的,因而AaBbCc 与AaBbCC 配子之间有8×4=32种结合方式。
规律 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配子间结合方式种类数等于各亲本产生配子种类数的乘积。
(3)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概率的问题如AaBbCc 与AaBBCc 杂交,其后代有多少种基因型?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再用乘法原理组合。
⎭⎪⎬⎪⎫Aa×Aa→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 )Bb×BB→后代有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有3种基因型(1CC∶2Cc∶1cc )⇒后代有3×2×3=18种基因型又如该双亲后代中,AaBBCC 出现的概率为12(Aa)×12(BB)×14(CC)=116。
第3课时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及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题型课)1.运用分离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2.掌握分离定律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
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分析[学生用书P9]1.基因型与表现型推断的解题思路2.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性状表现(正推型)亲本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子代性状表现及比例AA×AA AA 全为显性AA×Aa AA∶Aa=1∶1全为显性AA×aa Aa 全为显性Aa×Aa AA∶Aa∶aa=1∶2∶1显性∶隐性=3∶1Aa×aa Aa∶aa=1∶1显性∶隐性=1∶1aa×aa aa 全为隐性3.后代显隐性关系双亲类型结合方式显性∶隐性=3∶1都是杂合子Bb×Bb→3B_∶1bb 显性∶隐性=1∶1测交类型Bb×bb→1Bb∶1bb只有显性性状至少一方为显性纯合子BB×BB或BB×Bb或BB×bb只有隐性性状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bb×bb→bb方法一:基因填充法。
先根据亲代性状表现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可用A_来表示,隐性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一种aa,根据子代中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基因型。
方法二:隐性突破法。
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因此亲代基因型中必然都有一个隐性基因a,然后再根据亲代的性状表现作进一步的推断。
方法三: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来直接判断。
突破1 正推类型1.通过饲养灰鼠和白鼠(基因组成未知)的实验,得到实验结果见表,如果杂交Ⅳ亲本中灰色雌鼠和杂交Ⅱ亲本中的灰色雄鼠杂交,结果最可能是( )亲本子代杂交雌×雄灰色白色Ⅰ灰色×白色82 78Ⅱ灰色×灰色118 39Ⅲ白色×白色0 50Ⅳ灰色×白色74 0A.都是灰色B.都是白色C.1/2是灰色D.1/4是白色解析:选A。
人教版高考三轮复习教材回扣系列专题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一)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基因分离定律知识要点玉米的杂交与自交,玉米可以相互授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和纯种相同基因: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如图中如图中A和B。
的1点);测交属于演绎推理过程二、考向诊断1.判断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和测交实验的叙述:(1)豌豆杂交实验中“去雄套袋”应处理的对象是父本,去雄应在雌蕊刚刚成熟时进行()(2)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3)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孟德尔用了数学统计学的方法()(4)因为F2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该实验能否定融合遗传()(5)F1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能直接真实的反映出F1配子种类及比例,但无法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2.判断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的叙述:(1)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为3∶1属于观察现象阶段()(2)“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3)“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性状分离比接近1∶1”属于推理演绎内容()(4)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性状是由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控制的假说()(5)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6)孟德尔首先提出假说,并据此开展豌豆杂交实验并设计测交实验进行演绎()3.判断下列相关概念的辨析叙述(1)小芳的直发和小美的短发、兔的长毛与黑毛都是一对相对性状()(2)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出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3)“F1的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体现出了性状分离现象()(4)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5)测交和自交都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也都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6)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7)具有隐性基因的个体一定表现为隐性性状,具有显性基因的个体一定表现为显性性状()4.判断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内容及相关适用条件的叙述(1)F2的表现型比为3∶1的结果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2)基因分离定律中“分离”指的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3)下图是某对血型为A型和B型的夫妇生出孩子的可能基因型的遗传图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发生在过程Ⅰ()(4)孟德尔遗传定律不适用于肺炎双球菌()(5)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单体分开()参考答案:1、(1)×.(2)×.(3)√.(4)√.(5)√。
微专题一 分离定律的常规解题方法[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强化对分离定律的认识和理解。
2.掌握分离定律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
一、性状的显、隐性的判断方法例1 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 A .抗病株×感病株 B .抗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C .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D .抗病纯合子×抗病纯合子,或感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答案 B解析 根据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A 项中若某一性状为显性杂合子,而另一性状为隐性个体,则不能判断出显隐性关系,A 项错误;抗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该组合中均为纯合子,其后代必为杂合子,且表现为亲本之一的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B 项正确;C 项中的可能性与D 项相同,如感病株×感病株(抗病株×抗病株)均为纯合子,其后代表现型与亲本相同,无法做出判断,C 、D 项错误。
方法总结 设A 、B 为一对相对性状 (1)定义法(或杂交法)若A ×B →A ,则A 为显性,B 为隐性。
若A ×B →B ,则B 为显性,A 为隐性。
若A ×B →既有A ,又有B ,则无法判断显隐性。
(2)自交法若A ――→⊗A ,则A 为纯合子,判断不出显隐性。
若A ――→⊗既有A ,又有B ,则A 为显性,B 为隐性。
若B ――→⊗既有A ,又有B ,则B 为显性,A 为隐性。
变式1 (2017·包头高一检测)马的黑色与棕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黑色马与棕色马交配的不同组合及结果如下: ①黑×棕→1匹黑 ②黑×黑→2匹黑 ③棕×棕→3匹棕 ④黑×棕→1匹黑+1匹棕根据上面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黑色是显性性状,棕色是隐性性状 B .棕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C .交配的不同组合中的黑马和棕马肯定都是纯合子D .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哪种马是纯合子 答案 D解析 根据亲代和子代的性状表现判断性状的显隐性,需要子代数量足够多,题中4个组合子代数量太少,不能判断性状的显隐性,也就无法判断纯合子。
二、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实验鉴别方法例2 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要确定一株高茎豌豆甲的遗传因子组成,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 )A .选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B .选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都表现为高茎,则甲为纯合子C .让甲豌豆进行自花传粉,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D .让甲与多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高茎与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 答案 C解析 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甲,要确定甲的遗传因子组成,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是让甲豌豆进行自花传粉,子代中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关键是抓住“简便”一词,因为豌豆是闭花受粉的植物,故自花传粉(自交)最简便。
方法总结变式2 (2017·哈尔滨高一检测)豌豆花的顶生和腋生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表中的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判断显性性状和纯合子分别为( )A.顶生;甲、乙 B .腋生;甲、丁 C .顶生;丙、丁 D .腋生;甲、丙答案 B解析 根据表中第三组杂交组合的结果可推知:腋生对顶生为显性,甲为隐性纯合子,丁为显性纯合子。
第一、二组杂交组合的子代性状比都约为1∶1可知,乙、丙均为杂合子。
三、遗传概率的相关计算例3 将遗传因子组成为Aa 、aa 且比例为2∶1的某玉米群体均分为两组,①全部自交,②自由传粉,每棵植株结实相同的条件下,F 1中aa 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 A.13,23 B.12,49 C.23,13 D.23,23答案 B解析 ①全部自交,即13(aa ×aa)、23(Aa ×Aa),F 1中aa 所占比例为13×1+23×14=12,②自由传粉时A 、a 配子的比例不变,亲本中a 配子的概率为23,则F 1中aa 所占比例为(23)2=49。
方法总结1.用经典公式计算概率=某性状或遗传因子组合数总组合数×100%。
2.根据分离比推理计算 如:Aa ――→⊗1AA :2Aa :1aa 3显性性状∶1隐性性状AA 、aa 出现的概率各是14,Aa 出现的概率是12;显性性状出现的概率是34,隐性性状出现的概率是14。
3.根据配子的概率计算先计算出亲本产生每种配子的概率,再根据题目要求用相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即可得出子代中某一遗传因子组成个体的概率;计算性状表现概率时,再将相同性状表现个体的概率相加即可。
4.杂合子(Dd)连续自交和自由交配的相关计算自交是指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交配,植物是指自花传粉。
自由交配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随机交配,遗传因子组成相同或不同的个体之间都要进行交配。
(1)遗传因子组成为Dd 连续自交,第n 代的比例分析当杂合子(Dd)自交n 代后,后代中的杂合子(Dd)所占比例为12n ,纯合子(DD +dd)所占比例为1-12n ,其中DD 、dd 所占比例分别为(1-12n )×12。
当n 无限大时,纯合子概率接近100%。
这就是自花传粉植物(如豌豆)在自然情况下一般为纯合子的原因。
(2)自由交配的相关计算常用方法——配子法由已知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和概率,求出亲本产生雌、雄配子的种类及概率,然后利用棋盘法列出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概率。
5.人类ABO 血型的决定方式I A I A、I Ai ―→A 型血;I B I B、I Bi ―→B 型血; I A I B ―→AB 型血(共显性);ii ―→O 型血。
前后代遗传的推断及概率运算比正常情况要复杂。
变式3 假设某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突变。
抗病遗传因子R 对感病遗传因子r 为完全显性。
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 占19,抗病植株RR 和Rr 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
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 A.19 B.116C.481D.18答案 B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可知,亲代参与交配的全为抗病植株,且RR 和Rr 各占12,由此计算得出产生配子R(遗传因子)的概率应该为12×1+12×12=34,产生配子r 的概率为12×12=14。
当随机交配时,按下表计算:由此可见,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116。
四、特殊情况下的性状分离比例4 小鼠中有一种黄色毛皮的性状,其杂交实验如下:实验一:黄鼠×黑鼠→黄鼠2378只,黑鼠2398只,比例约为1∶1; 实验二:黄鼠×黄鼠→黄鼠2396只,黑鼠1235只,比例约为2∶1。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小鼠毛皮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B .小鼠毛皮的黑色对黄色为显性C .小鼠中不存在黄色纯种个体D .小鼠中不存在黑色纯种个体 答案 C解析 由实验二可知,黄色为显性性状,由实验一可知,黄鼠×黑鼠为测交,再结合实验二结果中黄鼠∶黑鼠约为2∶1可知,有14的个体纯合致死,即显性纯合子死亡,因此小鼠中不存在黄色纯种个体。
方法总结1.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 1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
例如,红花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白花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杂合子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开粉红花。
2.致死现象(1)隐性致死:隐性遗传因子成对存在时,对个体发育有致死作用。
例如,植物中白化遗传因子(bb),使植物不能形成叶绿素,植物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2)显性纯合致死:显性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具有致死作用。
(3)配子致死:指致死遗传因子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活力的配子的现象。
(4)合子致死:指致死遗传因子在胚胎时期或成体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活的幼体或个体夭折的现象。
如:Aa ×Aa↓1AA :2Aa ∶aa ⇒⎩⎪⎨⎪⎧显性纯合致死:2∶1隐性纯合致死:全为显性3 ∶13.从性遗传的本质:性状表现类型=遗传因子组成+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 变式4 (2017·德州武城二中期中)绵羊群中,若遗传因子组成为HH 的绵羊表现为有角,遗传因子组成为hh 的绵羊表现为无角;遗传因子组成为Hh 的绵羊,母羊表现为无角、公羊表现为有角。
现有一只有角母羊生了一只无角小羊,这只小羊的性别和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 ) A .雄性、hhB .雄性、HhC .雌性、HhD .雌性、hh答案 C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该有角母羊的遗传因子组成为HH ,所生小羊的遗传因子组成一定是H_,又因为小羊表现为无角,故小羊的遗传因子组成为Hh ,且为雌性。
1.(2018·山东邹城高一期末)某雌雄同株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由于某种原因使携带矮茎遗传因子的花粉只有13能够成活。
现用多株纯合高茎植株作母本、矮茎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子一代植株自交,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 A .3∶1 B .7∶1 C .5∶1 D .8∶1答案 B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用多株纯合高茎植株(AA)做母本,矮茎植株(aa)做父本进行杂交,由于父本产生的花粉粒很多,因此只有13花粉的成活率并不影响产生的后代的数目,则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均为Aa ,由于某种原因携带矮茎遗传因子的花粉只有13能够成活,因此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的遗传因子组成为12A 、12a ,而产生的雄配子的遗传因子组成为34A 、14a ,因此产生的子二代中aa =12×14=18,因此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7∶1。
2.(2017·温州联考)金鱼躯体的透明程度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完全透明的金鱼与不透明的金鱼杂交,F 1都表现为半透明。
让F 1金鱼与完全透明的金鱼杂交,后代性状表现类型为( ) A .半透明 B .完全透明和半透明 C .完全透明 D .完全透明和不透明 答案 B解析 先假设决定不透明的遗传因子为A ,决定透明的遗传因子为a ,根据题意不透明金鱼(AA)和透明金鱼(aa)杂交,F 1个体(Aa)身体都表现为半透明。
让F 1的金鱼与完全透明的金鱼杂交,Aa ×aa →1Aa(半透明金鱼)∶1aa(完全透明金鱼)。
若决定透明的遗传因子为A ,决定不透明的遗传因子为a ,杂交的F 1为Aa ,F 1与完全透明的金鱼(AA)杂交Aa ×AA →1Aa(半透明金鱼)∶1AA(全透明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