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18
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目录一、卫生资源 (1)二、医疗服务 (7)三、基层卫生 (10)四、中医药服务 (14)五、病人医药费用 (17)六、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 (19)七、妇幼卫生 (22)八、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 (24)九、计划生育 (25)2013年,各级卫生计生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继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强化食品安全,计生改革取得突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稳中有进,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卫生资源(一)卫生总费用。
据初步核算,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31661.5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9521.4亿元(占30.1%),社会卫生支出11413.4亿元(占36.0%),个人卫生支出10726.8亿元(占33.9%)。
人均卫生费用2326.8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5.57%。
(二)卫生人员总数。
2013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979.0万人,比上年增加67.4万人(增长7.4%)。
2013年末卫生人员总数中,卫生技术人员721.1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8.1万人,其他技术人员36.0万人,管理人员42.1万人,工勤技能人员71.8万人。
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279.5万人(其中全科医生14.6万人),注册护士278.3万人。
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53.5万人(增长8.0%),其他人员数见表1。
2013年末卫生人员机构分布:医院537.1万人(占54.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51.4万人(占35.9%),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2.6万人(占8.4%)。
与上年比较,3类机构卫生人员均有所增加(见表2)。
2013年末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本科及以上占28.5%,大专占38.7%,中专占30.0%,高中及以下占2.7%。
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编者说明一、《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是一部反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的资料性年刊。
本书收录了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目前居民健康水平的统计数据,以及历史重要年份的全国统计数据。
本书为《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卷,收编的内容截止2010年底。
二、全书分为15个部分,即: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卫生设施、卫生经费、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妇幼保健、人民健康水平及营养状况、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卫生监督、医疗保障制度、人口指标,另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世界各国卫生状况。
各篇前设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简要说明主要介绍本篇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
三、资料来源:(一)本资料主要来自年度卫生统计报表,一部分来自抽样调查。
(二)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摘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统计资料,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数据摘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各国卫生状况数据摘自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统计》。
四、统计口径:(一)除行政区划外,书中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
(二)卫生部三次修订了《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适当调整了卫生机构和人员的统计口径,导致1996、2002、2007年卫生机构和人员数变动较大。
(三)从2010卷起,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和诊疗人次分别计入卫生机构总数、卫生人员总数、总诊疗人次数中(村卫生室不再单独统计)。
各年数据已按此口径调整。
五、统计分组:(一)东、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重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精编卫计委2013中国医疗卫生数据作者:赛柏蓝整理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发布2013年卫生计生统计公报。
公报数据显示,新增资源正在向非公医疗机构倾斜。
民营医院占医院床位数比重由2012年的14.0%提高到2013年的15.6%,民营医院床位增长速度(22.5%)快于公立医院(8.0%)。
公告摘录如下:一、卫生资源1、卫生总费用。
据初步核算,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31661.5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9521.4亿元(占30.1%),社会卫生支出11413.4亿元(占36.0%),个人卫生支出10726.8亿元(占33.9%)。
人均卫生费用2326.8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5.57%。
2、2013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0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0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1.07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6.08人。
3、床位数。
201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18.2万张,其中:医院457.9万张(占74.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5.0万张(占21.8%)。
与上年比较,床位增加45.7万张,其中:医院床位增加41.7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加2.6万张。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2年4.24张增加到2013年4.55张。
4、医疗卫生机构总数。
201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74398个,比上年增加24101个(主要原因是2013年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增加了原人口计生部门主管的机构数)。
其中:医院2470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536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155个。
与上年比较,医院增加153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274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19072个。
医院中,公立医院13396个,民营医院11313个。
医院按等级分:三级医院1787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079个),二级医院6709个,一级医院6473个,未定级医院9740个。
编者说明一、《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是一部反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的资料性年刊。
本书收录了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目前居民健康水平的统计数据,以及历史重要年份的全国统计数据。
本书为《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卷,收编的内容截止2010年底。
二、全书分为15个部分,即: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卫生设施、卫生经费、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妇幼保健、人民健康水平及营养状况、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卫生监督、医疗保障制度、人口指标,另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世界各国卫生状况。
各篇前设简要说明及主要指标解释,简要说明主要介绍本篇的主要内容、资料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
三、资料来源:(一)本资料主要来自年度卫生统计报表,一部分来自抽样调查。
(二)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摘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统计资料,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数据摘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各国卫生状况数据摘自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统计》。
四、统计口径:(一)除行政区划外,书中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
(二)卫生部三次修订了《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适当调整了卫生机构和人员的统计口径,导致1996、2002、2007年卫生机构和人员数变动较大。
(三)从2010卷起,村卫生室的机构、人员、和诊疗人次分别计入卫生机构总数、卫生人员总数、总诊疗人次数中(村卫生室不再单独统计)。
各年数据已按此口径调整。
五、统计分组:(一)东、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重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主办单位:以医疗机构登记注册为依据,分为政府办、社会办和私人办。
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民政、公安、司法、名团等政府机关主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办。
(三)城乡:1949-1984年以前卫生机构及其床位和人员按城市、农村分组,1985-2004年按市、县分组,2005年起按城市、农村分组。
城市包括直辖市区和地级市辖区,农村包括县及县级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计入农村。
六、符号使用说明:“空格”表示无数字,“…”表示数字不详,“①”表示表下有注解。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一、医疗卫生机构简要说明一、本章主要介绍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机构数,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数,医院等级情况,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等。
二、本章数据来源于卫生资源统计年报。
三、医疗卫生机构分类:1、按城乡分,城市包括直辖市区和地级市辖区,农村包括县及县级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计入农村。
按市县分,市包括直辖市区、地级市区和县级市,县包括自治县和旗。
2、按经济类型分为国有、集体、联营、私营和其他。
3、按主办单位分为政府办、社会办和私人办,政府办包括卫生行政和教育、民政、公安、司法、名团等行政部门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办的医疗卫生机构。
4、按分类管理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
四、统计口径调整:1、村卫生室数计入卫生机构总数中(不再单独统计)。
2、2002年起,卫生机构数按卫生或工商、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数统计,1949-2001年卫生机构数按卫生或其他行政部门批准成立数统计。
3、2002年起,按照行业管理原则,卫生机构总数不再包括国境卫生检疫所、高中等医学院校、药品检验所(室)和由各级计生委批准设立的计划生育指导中心。
4、1996年起,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将个体开业人员改称私人诊所计入卫生机构,当年卫生机构总数增加较多(包括13万所私人诊所)。
指标解释医疗卫生机构指从卫生行政部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从民政、工商行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取得法人单位登记证书,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服务或从事医学科研和医学在职培训等工作的单位。
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各类专科医院和护理院,不包括专科疾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和疗养院。
中医医院指中医(综合)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不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院。
专科医院包括口腔医院、眼科医院、耳鼻喉科医院、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胸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皮肤病医院、结核病医院、麻风病医院、职业病医院、骨科医院、康复医院、整形外科医院、美容医院等其他专科医院,不包括中医专科医院、各类专科疾病防治院和妇幼保健院。
公立医院指经济类型为国有和集体的医院。
民营医院指经济类型为国有和集体以外的医院,包括联营、股份合作、私营、台港澳投资和外国投资等医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街道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门诊部、诊所(医务室)。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机构、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卫生部门主管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
不包括传染病院、结核病医院、血防医院、精神病医院、卫生监督(监测、检测)机构。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疗养院、临床检验中心、医学科研机构、医学在职教育机构、医学考试中心、农村改水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统计信息中心等卫生事业单位。
医院等级指由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级别(一、二、三级)和由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评定的等次(甲、乙、丙等),是反映医院规模和医疗水平的综合指标。
联合办村卫生室指由两个或多个乡村医生联合办、执业(助理)医师与乡村医生联合办的村卫生室。
二、卫生人员简要说明一、本章主要介绍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人员数,主要包括各类卫生人员,按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科室分专业卫生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执业类别及执业范围等。
二、本章数据来源于卫生资源统计年报和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统计简报》。
三、统计口径调整:(一)卫生人员总数:1、村卫生室人员数(包括乡村医生、卫生员、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计入卫生人员总数。
2、2007年起,卫生人员数增加返聘本单位半年以上人员数。
3、2010年起,卫生人员总数包括公务员中卫生监督员。
4、2002年起,按照行业管理原则,卫生人员数不再包括国境卫生检疫所、高中等医学院校、药品检验所(室)和由各级计生委批准设立的计划生育指导站(中心)四类机构人员数。
(二)卫生技术人员:1、2007年起,卫生技术人员不再包括药剂员和检验员等技能人员。
2、执业(助理)医师:2002年起,按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人数统计(不含未取得执业医师证书的见习医师);2002年以前按实际在岗的医生统计。
执业(助理)医师数包括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数。
2002年以前执业(助理)医师系医生数(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和医士),执业医师系医师数(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3、注册护士:2002年起按注册数统计,2002年以前按实际在岗的护士统计。
(三)工勤技能人员2007年以前工勤技能人员系工勤人员数,不包括药剂员和检验员等技能人员。
四、本章涉及卫生机构的口径变动和指标解释与“卫生机构”章一致。
五、分科执业(助理)医师的科室分类主要依据《医疗机构诊疗科目》。
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人员的科室归类原则如下:中医医院全部计入中医科,中西医结合医院全部计入中西医结合科,民族医院全部计入民族医学科,妇幼保健院分别计入妇产科、儿科,儿童医院计入儿科,传染病院、麻风病院全部计入传染科,疗养院、康复医院全部计入康复医学科,肿瘤医院全部计入肿瘤科,其他专科医院计入相关科室。
指标解释卫生人员指在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职工,包括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
一律按支付年底工资的在岗职工统计,包括各类聘任人员(含合同工)及返聘本单位半年以上人员,不包括临时工、离退休人员、退职人员、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本单位返聘和临聘不足半年人员。
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检验技师(士)、影像技师(士)、卫生监督员和见习医(药、护、技)师(士)等卫生专业人员。
不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如院长、副院长、党委书记等)。
执业医师指《医师执业证》“级别”为“执业医师”且实际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不包括实际从事管理工作的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类别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和公共卫生四类。
执业助理医师指《医师执业证》“级别”为“执业助理医师”且实际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不包括实际从事管理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类别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和公共卫生四类。
见习医师指毕业于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尚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医师。
注册护士指具有注册护士证书且实际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不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护士。
药剂师(士) 包括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药士,不包括药剂员。
技师(士) 指检验技师(士)和影像技师(士)。
包括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技士。
检验师(士) 包括主任检验技师、副主任检验技师、主管检验技师、检验技师、检验技士,不包括检验员。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包括见习医(药、护、技)师(士)等卫生专业人员,不包括药剂员、检验员、护理员等。
其他技术人员指从事医疗器械修配、卫生宣传、科研、教学等技术工作的非卫生专业人员。
管理人员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人员。
包括从事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学科研与教学等业务管理工作的人员;主要从事党政、人事、财务、信息、安全保卫等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
工勤技能人员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人员。
工勤技能人员分为技术工和普通工。
技术工包括护理员(工)、药剂员(工)、检验员、收费员、挂号员等,但不包括实验员、技术员、研究实习员(计入其他技术人员),也不包括经济员、会计员和统计员等(计入管理人员)。
卫生监督员指卫生机构中领取卫生监督员证书且实际从事卫生监督工作的人员,不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卫生监督员,不包括公务员中取得卫生监督员证书的人数。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即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口数X1000。
人口数系公安部户籍人口。
每千人口医生即医生数/人口数X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