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的画面叙事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4
地心引力影评(精选6篇)《地心引力》影评如果说上一部我极力推荐去电影院ImAX厅观看的影片是《少年派》的话,那么《地心引力》绝对是另一部只有在电影院里才能最直观地理解画面震撼的影片。
开场的13分钟的长镜头能够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功力。
这位技术狂人并没有把这个无穷大的宇宙空间拍摄得冷冰冰的,相反,自带气氛调节功能的乔治克鲁尼和另一位俄国口音的移民小伙伴把整个故事的开篇气氛活跃得十分热闹。
技术流的导演往往忽视影片的感情元素的话,至少这一次,这位阿拉伯裔导演把我们生存的这颗蔚蓝星球拍摄的爱意无限。
《地心引力》中所展现的广袤宇宙并不像《少年派》中的海洋那样色彩斑斓,海洋世界随着昼夜交替,会变化着无穷的色彩。
但宇宙中永恒的主题就是静谧与黑暗。
当周围太安静的时候,人往往容易陷入思索。
但无论多么激烈的大脑活动都会在这无尽的真空中归于平静。
回头来看整部电影的剧情主线,但是又是鲁滨逊漂流式的故事而已。
桑德拉布洛克所扮演的宇航员是太空灾难的幸存者,而她需要做的就是从宇宙回归地球。
导演并没有故作高深地给我们设置许多玩味情节,而是简单粗暴地营造了一个未知又无助的太空世界。
我们的女主角行差踏错一步就可能粉身碎骨,观众们也提心吊胆地在这个真实无比的绝境当中同女主角一齐去发现期望。
未知、黑暗,无边无际又静得吓人的宇宙空间原本就能给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地球上星星点点的礼貌之火此时也是恍如隔世一般,头顶上虽是几十亿的人,但此时此刻,能帮忙自己逃出生天的只有自己。
于是乎,破釜沉舟之后才能激发出最大的潜能,女主角闪转腾挪,大闹天宫之后,最后搭上回到地球的末班车。
或许几十年之后,我们的后代会有人重新翻看这部引起广大反响的影片,在感叹影片中航天技术落后导致宇航员生命都无法保证的同时,是不是会想到恰恰如同片中一般,这一位位不计生死的人类航天英雄为人类的探索之路迈出了第一步。
这世人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地心引力》剧情介绍起初整个宇宙风平浪静,马特一边在太空中漫步,一边说着自己在地球上的尴尬事。
同样是第一次来到太空的瑞恩·斯通却对太空并没有那么的好奇,而是安静的忙着自己手里的工作。
对她而言地球是一个让她伤心地。
她四岁的女儿在学校玩耍的时候不幸身亡。
就在男宇航员马特和女同事瑞恩出舱修复望远镜时,他们突然接到了休斯敦指挥中心发来的指令,一枚导弹击中俄罗斯的卫星,卫星碎片导致的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使太空垃圾如子弹般在空中穿梭,转瞬间瑞恩已被碎片击中的空间勾臂挂连着飞向了宇宙深处。
此时的瑞恩对于回到地球上表现得并不十分积极,轻易就想到了放弃。
马特救了她,两人通过一根绳索相连。
在到达国际空间站的过程中,撞击导致连接二人的绳索被刮断,原本绕在瑞恩脚上几圈的绳子现在只剩下一圈了,瑞恩尝试挽留,而马特为了保全瑞恩,自己放手飘进了太空。
看到氧气快要用完了,她又立刻想到了放弃,马特一直不断地鼓励着她,让她产生重新活下去的希望。
教她登上空间站找到气闸,瑞恩来到闸门旁转动开关成功登上了国际空间站。
当瑞恩历经重重困难到达国际空间站后,她把自己身上宇航服一件件的脱掉,整个过程宛若重生。
瑞恩马上找通讯系统联络马特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当她发现国际空间站那里同样遭到破坏并引起火灾,瑞恩拿出灭火器向火焰喷去但灭火器威力太强,自己冲力被撞向舱口,火灾无法控制了,瑞恩只能放弃这里,来到了联盟号飞船,按了几个键后屏幕开始倒数,成功脱离!瑞恩启动操作模式,离开国际空间站,但联盟号被降落伞缠着,于是瑞恩穿好装备出舱,拿着工具要打开降落伞和太空站相连的地方。
在扭开了最后一颗螺丝,太空站和碎片一起飘走了。
瑞恩回到飞船上按照马特说的,瞄准神舟号,点火,发射、但是什么事都没发生。
与此同时瑞恩发现她乘坐的救生舱燃料也没了,这一切使她感到绝望,她关掉了氧气的开关。
这时从电波中传来了地球上的声音,狗叫的声音,婴儿的啼哭声,还有摇篮曲,瑞恩大声喊求救但是求救无果,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瑞恩流下了眼泪。
地心引力影评地心引力影评(一)科幻片历来是美国大导演们钟爱的题材,从多年来较著名的《星球大战》三部曲、《世界大战》、《天煞》,到《阿凡达》、《天际浩劫》、《变形金刚》、《洛杉矶之战》、《异星战场》和《超级战舰》等,情节宏大,人物众多,令人眼花缭乱,大有美国作为地球领袖,作为人类的救世主,引领人类抗御外星人称霸银河的趋势。
而同样是美国人拍的影片,《地心引力》却反其道而行之,主要讲述在美国太空站,宇航员马特和瑞安博士出舱修复哈勃望远镜时,卫星碎片撞毁了太空站,漂浮在外太空的两人想方设法要回到地球的故事。
这部科幻片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情节简单,没有一波三折的叙事、没有外星人、没有太空战争、没有人类爱情,人物设计更是简单,绝大多数场景只有一位演员完成——这对中国某些观众而言有些不适应,不大符合主流科幻观众的观赏口味。
但是据新闻报称,在中国上映一周累计票房达2个多亿,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以为,除了本片在技术层面的出色表现、在3D科技视听效果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之外,中国文化元素的大量出现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君不见,影片女主人公最后必须要到中国的空间站“天宫一号”,乘坐“神舟”飞船返回地球。
我们在“天宫一号”的舱内看到,因为失重而穿梭飘浮的古铜钱、乒乓球拍、弥勒佛、回力鞋等,以及“神舟”操控仪表板上的汉字,都使中国观众倍感亲切和自豪。
在这部科幻片中,中国飞船成为了美国人的大救星,一向在外太空称王称霸的美国人,最后依靠着中国的科技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电影产业也在迅速发展,据报道,继2010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之后,2012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3年全国票房正大步向200亿挺进,这些喜人的变化使全球的电影业非常重视中国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庞大市场,好莱坞巨资制作的科幻大片也一改历史的套路,放低身段,开始向中国“俯首称臣”。
所以,近年来美国制作的科幻片也有中国演员参与,《钢铁侠》中挤进了中国面孔;《阿凡达》、《变形金刚4》大量在中国取景,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重要。
墨西哥三杰——为好莱坞注入异域风情墨西哥是一个富有文化多样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民间传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在好莱坞电影史上,有三位墨西哥导演被誉为“墨西哥三杰”,他们为好莱坞电影注入了浓厚的异域风情,同时也对全球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西哥三杰之一是阿莱哈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他以深厚的叙事能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而闻名。
他执导的电影《追随》、《父子》和《重返三度问题》等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他在好莱坞拿下了多个奥斯卡金像奖,并成为第一个连续两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非美籍导演。
他的作品常常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展现故事情节,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
墨西哥三杰之二是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
他的作品包括《格拉维蒂》、《儿童游戏》和《地心引力》等。
他以大胆的镜头运用和精细的艺术呈现赢得了观众的赞赏。
《地心引力》讲述了宇航员在太空中遭遇事故后的求生故事,以其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和紧张悬疑的剧情而受到高度评价。
他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并成为第一个以黑白手持摄影技术拍摄的非美籍导演。
墨西哥三杰之三是吉尔莫·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
他的作品包括《泰山》、《恐怖星球》和《水形物语》等。
他擅长创造奇幻与怪异的世界,其电影常常充满神秘、诗意和哲思。
《水形物语》讲述了一段人兽恋情的故事,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对人性、爱情的思考而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他也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并成为墨西哥人民自豪的象征之一。
墨西哥三杰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极具独特性,也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们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都获得了广泛的票房和口碑,并对好莱坞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展现了墨西哥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观念,为好莱坞注入了异域风情。
作者: 盖芳鹏
作者机构: 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350353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26-12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0期
主题词:�地心引力》;启示意义;叙事策略;审美价值
摘要:2013年的美国影片《地心引力》由阿方索·卡隆执导。
这部影片不但赢得许多观众的青睐,也获得了业内好评。
影片讲述了一男一女两位宇航员,在出仓维修飞行器故障时,遭遇了太空碎片的高速冲击,导致太空站被毁,两人开始了太空版“密室脱逃”故事。
影片虽然人物设计简单,但其独特的构思和令人惊奇而震撼的视觉效果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从影片所具有的启示性意义,以及用以表现主题的叙事方式两方面,分析了影片的审美价值。
56RESEARCH ON DIRECTORS导演研究作为墨西哥新一代电影导演的核心人物,阿方索·卡隆曾多次执导好莱坞商业大片,也在好莱坞体系之外拍摄了不少作品,其电影镜头语言透露出他“作者电影”及独立导演的特质,可以说阿方索·卡隆的电影达到了艺术与技术的榫合,实现了其商业电影的“作者”特性,在整个好莱坞商业大片体系中独树一帜。
尤其是阿方索·卡隆长镜头的巧妙运用,再现了墨西哥的独特社会景观,实现了电影镜头语言的隐喻暗示、人物情绪渲染、叙事、导演情感倾注等多重功能。
本文聚焦阿方索·卡隆长镜头的巧妙运用,从媒介地理学视野出发,深入剖析阿方索·卡隆工业化的“作者电影”,以及其电影呈现的墨西哥景观及镜头语言表达。
一、艺术与技术:“作者电影”性质的阿方索·卡隆电影作为墨西哥三杰导演之一的阿方索·卡隆的地位是建立在“作者电影”地位之上的,他和蒂姆·波顿、特里·吉列姆、吉列尔莫·德尔·托罗一样有着特定的风格。
所谓的“作者电影”最早是20世纪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出的电影名词,指在电影中融入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并显现出一定的风格和个性。
[1]20世纪60年代围绕在《电影手册》杂志的导演们真正践行了“作者电影”的风格,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阿伦·雷乃等导演在他们电影中颠覆传统电影叙事语言和方法,用个人化的电影语言表现画面张力,对后世导演个人风格产生了影响。
[2]“作者电影”自此被视为一种新的电影批评方法,独特的电影语言、个性化的电影风格也被视为“作者导演”的标识。
(一)被视为“作者”的商业片导演2018年,阿方索·卡隆故事长片《罗马》摘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次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此片具有浓烈的墨西哥风格,黑白影像以及标志性长镜头书写了一段“墨西哥往事”,也奠定了他“作者导演”坚实的地位。
地心引力影评
《地心引力》是一部令人心跳加速的科幻冒险电影,它讲述了一群宇航员在外太空中遭遇意外,然后努力生存的故事。
影片通过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紧张的剧情,让观众仿佛亲临外太空,感受到了宇宙的无垠和神秘。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惊叹。
导演利用先进的特效技术,将外太空的壮丽景象展现得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宇航员在太空中漂浮的场景、星际飞船的爆炸、行星表面的惊险追逐,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视觉冲击力,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影片的剧情紧凑,充满了悬念和刺激。
宇航员们在外太空中面临种种危险,他们必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生存下去。
影片通过紧张的节奏和惊险的情节,让观众屏息凝神,跟随着角色们一起经历生死考验。
最令人感动的是影片中展现出的人性光辉。
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宇航员们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他们不放弃希望,勇敢地面对挑战。
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了观众,让人深受触动。
总的来说,电影《地心引力》是一部充满惊喜和感动的科幻冒险片。
它让观众感受到了外太空的神秘和壮丽,也让人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的顽强和勇敢。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值得观众一睹为快。
电影声音设计之声景的叙事策略研究——以影片《地心引力》为例电影声音设计之声景的叙事策略研究——以影片《地心引力》为例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听媒体,既重视图像的表现,也注重声音的设计。
声音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以辅助情节的推进,也可以加强观众的沉浸感。
其中,声景是电影声音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对于电影的整体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以奥斯卡获奖影片《地心引力》为例,通过对声景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叙事策略在电影中的运用和意义。
二、声景的定义和作用声景是指通过声音来构建场景的一种声效手法,通过声音的空间分布、时序和动态变化等手段,使观众能够听到与视觉场景相对应的声音效果,达到加强观众的沉浸感和情感共鸣的目的。
声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声景的设计能够将观众带入电影的虚拟空间中,使观众感受到与角色和情节紧密联系的环境氛围。
2. 增加情感共鸣:通过声音的设计,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融入到角色所处的环境中,体验到角色的情感状态,增加观众的代入感。
3. 推进剧情发展:声景设计能够辅助剧情的推进和表达,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心理状态、故事发展的节奏以及衬托情节的紧张感。
三、《地心引力》中声景的叙事策略《地心引力》是一部由阿方索·卡隆执导的科幻冒险电影。
影片以太空站内一次危险的事故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宇航员瑞安和马特在太空中生存的故事。
声景在该影片中的叙事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感的营造影片中,瑞安和马特身处太空站内,与外部的真空环境隔绝,声景的设计通过利用混响效果、无重力的音效等手段,让观众感受到太空环境的特殊氛围和真实感。
比如,在太空站内的场景中,观众可以听到微弱的机器运作声、机器人的声音,这些声音通过合适的增益和平衡处理,增强了观众对太空站内空间的感知,使其更加身临其境。
2. 情感状态的体现影片中,瑞安和马特面临着种种危险和挑战,声景的设计在体现角色情感状态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地心引力》和《生死救婴》:封闭环境中的独角戏[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数字特效得以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有力载体,数字技术使电影以影像为载体的本性得以彰显,只要遵循技术服务于内容、外在真实服务于内在真实的规律,数字大片便会赢得它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数字技术;叙事;内在真实与传统技术手段相比,数字技术具有更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它不但能逼真呈现传统摄影难以实现的影像,创造极富冲击力的视觉奇观,更可以运用其强大的表现力,深化影像符号的象征意味和表意性内涵,为电影艺术的深层内在真实表达服务。
余纪在《数字化生存中的电影美学》说,“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电影二字是与真实二字紧紧相连的,真实是电影的灵魂,是任何一部电影作品的“准生证”,只须“不真实”三个字就足以将一部影片的全部美学价值否定得一干二净。
”[1]那么,在数字电影时代,真实是否还是电影的灵魂和“准生证”呢,回答显然是肯定的。
当观众观看电影时,不管他们看的是传统的故事片,还是高科技的科幻片,只要影像、叙事、表演、逻辑等任何一个方面让他们感到虚假,他们便会出戏。
观众走出影院,对电影的最直接而不假思索的负面评价便是“太假了”,而一部电影一旦被评价为假,便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所以,即便在数字电影时代,真实依然是电影的灵魂,是观众评判一部电影的最基本的准则,或者说最低准则,其它一切艺术性均需在此平台上展示,没有了真实这一坚实地基,其它一切皆是海市蜃楼。
可以说,数字技术并没有改变传统电影美学的真实观念,而是为电影的真实表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一、技术成为情节发展推动力《地心引力》以极其强大而震撼的数字影像为载体,却讲述了一个精简到极致的逃生故事。
浩瀚而静谧的太空,宇航员马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饰)以及航空新手赖安·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饰)在空间站外执行任务,大量太空碎片飞速袭来,瞬间摧毁了空间站,他们的同事全部丧生,只有两人幸存下来,他们面临着缺氧、失重、与外界丧失联系、没有动力的绝境,他们的唯一任务是逃出绝境,重返地球。
电影的艺术风格和导演手法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视听媒介,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导演手法,能够通过影像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电影的艺术风格和导演手法是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导演对于故事叙述、角色刻画、摄影、音效等方面的处理与运用,以及对艺术表现手法的选择和创新。
一、电影的艺术风格电影的艺术风格是指导演在电影制作中所运用的风格特点和表现手法,反映出导演对电影艺术表现的个人独特观点和创作追求。
1. 实用主义风格实用主义风格注重真实再现,追求真实感和现实问题的呈现,将故事情节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借助电影手法传递社会思考和价值观。
例如,由导演肖申克执导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细腻的叙事方式和真实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内心追求自由的坚韧精神。
2. 表现主义风格表现主义风格强调情感表达和主观意识的描绘,通过夸张、扭曲的影像手法和音效,将内心的感受和思绪直观地传递给观众。
例如,导演泰特执导的恐怖电影《婴儿安娜贝尔》,通过黑暗、阴郁的画面和音效,营造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氛围,让观众体验到恐惧与惊悚。
3. 新现实主义风格新现实主义风格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批判,通过真实且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将社会问题直观地呈现给观众,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由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电影《山河故人》,通过对现实社会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传递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二、导演的手法导演手法是指导演在电影制作中运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表现手法,以达到对故事叙述、角色刻画、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独特处理与突出。
1. 镜头运动镜头运动是指摄像机在拍摄过程中改变位置、角度和距离等,通过镜头运动的组合运用,能够增强影片的动感和戏剧性。
例如,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盗梦空间》,运用了大量的镜头运动手法,通过旋转、翻转、追逐等镜头运动,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2. 剪辑手法剪辑是指将拍摄得到的片段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进行组合和拼接,形成完整的电影作品。
《地心引力》的画面叙事艺术[摘要] 《地心引力》是近年比较出色的一部科幻作品。
电影创作者娴熟而精湛的画面处理艺术,体现了电影这一视觉艺术的表现力。
导演阿方索?卡隆将梦境般的场景与普通人物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带给观众以超验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其深受主人公精神意志力的感染和启发。
这是影片得到观众的喜爱,并斩获多项电影界重量级大奖的主要原因。
本文从画面对叙事氛围、语境的构建以及画面参与情节叙事三方面,探讨了影片《地心引力》的画面叙事艺术。
[关键词] 《地心引力》;科幻电影;叙事语境;情节叙事;视觉空间上映于2013年的美国影片《地心引力》是近年来比较出色的一部科幻作品。
它的整个故事架构看上去是相当“小巧”的。
一方面,影片人物设置简单,影片大部分篇幅讲述的都是女主人公瑞恩?斯通独自求生的经历。
由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宇航员科沃斯基虽然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但其戏份也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影片采用单线程叙事线索,没有多余枝蔓,自始至终都将视线聚焦在女博士瑞恩?斯通身上。
因此,这部影片的成功更加依赖于电影创作者的画面表现力。
电影美术师的造型艺术不但带给观众以独特的视觉审美体验,也对影片叙事起着重要的作用。
[1]本文从画面对叙事氛围、语境的构建以及画面参与情节叙事三方面,探讨了影片《地心引力》的画面叙事艺术。
一、叙事氛围:梦境化画面对整部影片叙事语境的构建体现在梦境化和孤独感两方面。
首先,梦境化是大部分科幻电影都具有的视觉效果,也是其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目前来看,数字技术为多维时空建立提供了强大的手段。
而计算机生成的图像或协助生成的图像不仅能够更加立体化地展示原有的三维空间,同时也强化了电影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的四维时空效果。
[2]可见,随着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几乎任何存在于电影创作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和超现实景观都能够最终转变为逼真,生动呈现在观众眼前。
《地心引力》正是借助于这样的媒介基础,带给观众以梦幻般的感官体验。
梦境化是画面对影片叙事语境构建的首要任务。
它借助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3D与IMAX形式。
这些三维画面不但对现实世界给予了真实立体的表现,带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更是将那些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超现实场面,引渡现实世界中。
这些虚拟场面不仅让人看到了电影无限的造梦潜力,也使观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得到不断的更新和拓展。
对于梦境化的营造上,《地心引力》与其他科幻电影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
它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其真实性上。
一方面,这里的真实性并不是指影像通过细腻的局部处理和高度拟真,来让观众认为眼前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超越了视觉层面的真实,或者说它弱化了超现实的一面,更强调其常态性。
影片开始在一片漆黑的背景下,以出现在屏幕中央颇显单薄的白色字幕告诉观众“在地球上方600公里的高空,温度在华氏+258和-148之间波动,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没有大气压力,没有氧气,生命无法在太空中存活”。
影片开场这部分简短扼要,但却向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宇宙。
它并不像许多科幻影片中那么充满诱惑力。
当蓝色的星球开始进入黑色屏幕后,白色的空间站由远及近,与之并行的是一个穿着厚重宇航服、漂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员。
这与许多科幻影片对个体力量的张扬,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豪迈感不同,在画面左上方巨大的蓝色星球“倾轧”下,人和飞船都显得格外渺小。
加之蓝色、黑色与白色这些冷色调的组合,共同为整部影片奠定了一种质朴的格调。
此外,影片中在空间站外活动的宇航员们不是进行什么神秘的外星探测,也没有其他异种生物的威胁,而是例行性处理一些飞船故障。
另一方面,电影创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来增强影片的吸引力和真实感。
这也是它与传统科幻影片相比较独特的地方。
电影创作者虽然也采用了宏观的全知视角去展现各种场景,但其中却掺杂了大量女主人公瑞恩?斯通的主观性视角。
对于很多场景的描述,影片都是通过斯通的眼睛实现的,读者也是通过这一视角来获取各种信息的。
因此,这也使得它看上去并不像是一个科幻电影,而是具有浓郁的纪录电影的味道。
如,在飞船遭遇卫星碎片袭击时,斯通被抛入浩瀚无际的太空。
由于巨大的冲击力使她在虚空中不由自主地翻转。
影片以镜头旋转的主观视角,来展现主人公的所见所感。
光怪陆离的色彩、黑暗、各种光圈与晃动的噪点等,相继、反复出现。
这一运动画面不但带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体验,也赋予了影片以强烈的真实感。
二、叙事语境:深重的孤独感就叙事语境来说,《地心引力》中弱化了传统科幻影片中的英雄主义情结,反而投射出一种浓郁的孤独感。
首先,这种孤独感表明了人类对环境的无度征服和破坏,将使自身陷入绝境的状态。
影片中几个宇航员所遭遇的灾难并非源于宇宙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而是源于人类自身。
日益发达的科技不断拓展着人类的征服领域,浩瀚的太空中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卫星与空间站等。
这些太空垃圾在表明人类所谓文明进步的同时,却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
影片向观众展现的正是这一点。
太空碎片连锁反应所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不但摧毁了宇宙空间站,也使得数名宇航员命丧太空。
影片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与渺小的人类之间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人类的盲目将使自我陷入孤独的绝境。
电影画面通过长镜头与失衡的构图,很好构建和诠释了孤独这一语境。
当主人公斯通解开固定自己的绳索,翻转进入一片黑色的宇宙时,人物处于画面的中央,电影在此处运用了两个长镜头给予处理。
先是从空间站的角度去表现人向太空深处的漂移,白色在画面中央越来越小,仿佛即将被无尽的黑暗所淹没。
随后,机位换做与人物漂移的方向相对,巨大的蓝色星球出现在屏幕上,人物仍位于画面中央,但这一次是由远及近,翻转着向镜头冲过来。
影片以两个长镜头,加反打镜头的拍摄方式,展现了斯通的孤独无助状态。
此外,在影片中,画面中经常出现的蓝色地球的形象,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背景,也是家的象征。
当斯通独自求生时,画面多次以人物主观镜头来表现地球。
电影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窗玻璃的反射效果,使人脸和地球的形象同时出现在画面当中。
这一处理方式表达了主人公对重返家园的渴望,也进一步映衬了人物此时此刻的孤寂心境。
其次,影片中所投射出的孤独感也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孤独。
当斯通与科沃斯基一起想方设法去到别的空间站时,画面上一半是太阳刺眼的光芒与蓝色地球交相辉映,一半是昏暗背景衬托下的两个白色人影。
斯通向同伴讲述自己曾失去过一个女孩的痛苦经历。
画面节奏变得缓慢,人物面部特写与地球分占银幕两侧,“她四岁那年,有一天在校园里玩,结果滑倒碰伤了头”,“我接到电话的时候正在开车。
所以,那以后我做的只是开车而已。
每天我醒来、工作、开车……”情感的创伤使主人公一心倾注在自己的事业上。
斯通以此麻木自我,逃避孤独。
影片在塑造主人公斯通时,画面采用了许多封闭式构图。
这种构图与此前人与浩瀚宇宙之间的悬殊对比效果恰恰相反。
废弃的空间站与返回舱,将人物“封闭”起来。
斯通在那些通道和各种狭窄的飞船舱中游走,几乎填满了整个空间。
此时的她仿佛是一条困在狭长玻璃瓶内的鱼。
狭小封闭的空间使人在屏幕中的占比突然变大,给观众造成另一种视觉冲击和压抑、窒息的审美体验。
当废弃的国际空间站突然起火后,斯通进入球形的返回舱。
此时,画面窄小的返回舱的圆形轮廓将人物圈定在中心。
在斯通面前是各种按钮、指示灯和操作手册。
此时的主人公与外界无法取得任何联系,只能寄望于这架冰冷的机器和各种器械来争取一线生机。
可见,封闭式构图在这里很好地诠释出人物的孤独与无助。
三、情节叙事:人的自我救赎《地心引力》虽然是一部科幻影片,但它并没有宏大的叙事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始终以作为个体的人为内核。
观众在画面中看不到人类英雄与外星生物的激烈对战,也看不到令人炫目的高科技武器,更没有拯救世界的宏伟主题。
影片在这件“华丽”的外衣下,说的是一个普通人如何战胜和超越自我的问题。
[3]这也是影片在带给人们许多视觉特效的感官刺激后,仍能令人久久回味的重点所在。
斯通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在如此重重困境面前,与环境进行不屈的抗争,这一点无疑是影片的灵魂所在。
由于整部影片情节架构简单,人物对白亦极其有限。
因此,画面在参与影片叙事,表现这一人性主题上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首先,画面的完整和细腻描述了主人公所遭遇的重重危险与挫折,极大调动了观众的注意力和紧张情绪。
在几次表现碎片冲击波时,画面剧烈颤动和旋转,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
电影创作者经常将所要表现的客体置于画面正中央,无论是人物、疯狂席卷一切的卫星碎片,还是斯通驾驶的救生舱,都采用了这一构图方式。
在讲述救生舱被降落伞挂住而无法脱离空间站时,画面将这一情节展现得细腻而又扣人心弦。
画面背景是一片漆黑的宇宙,返回舱在空间站与地球中央,空间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红白相间的降落伞,伞绳凌乱地勾住了舱位。
此时的观众看在眼里,而主人公却并不知情,紧张的气氛骤然出现。
此时,影片画面节奏舒缓,返回舱在一点点接近地球。
当离开空间站一定距离后,绳子突然绷紧,返回舱被剧烈拉回。
此时,画面也瞬间切回舱内,主人公惊慌、旋转的面部特写占据了银幕中央。
随后,画面节奏也陡然变快,并开始在舱内和舱外之间快速切换。
加之影片采用了不断变化的光影效果,强光与暗影交替出现,使叙事变得立体、清晰,也很好烘托了影片的紧张气氛。
其次,画面也很好表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在消极与积极、妥协与坚持之间的挣扎。
当发现国际空间站的返回舱没有燃料而不能到达天宫一号空间站后,斯通愤怒地捶打着眼前的屏幕、仪表盘和各种按钮。
此时画面切到舱外。
又是一片漆黑的宇宙,观众透过返回舱的圆形窗口,看到斯通疯狂无助的样子。
随后,镜头后拉,人物越来越小。
此时,银幕中再次出现地球的身影,太阳的光芒在其身后一点点消逝。
凄凉、无助、形单影只,将影片推向了情绪的最低谷。
虽然画面最后被一片黑暗取代,但斯通通过无线电进行求助的声音又再次响起,表明了主人公在遭受挫败后的继续坚持。
综上,在《地心引力》中,电影创作者娴熟而精湛的画面处理艺术,很好体现了电影视听语言的综合表现力和叙事优势。
导演阿方索?卡隆将梦境般的场景与普通人物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带给观众以超验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深受影片主人公为拯救自我而顽强战斗精神的感染和启发。
这也是影片不但得到观众的喜爱,也能够斩获多项电影界重量级大奖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1] 曹佳育.电影的商业性对电影美术造型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2] 肖瑶,张华斌.论数字电影的艺术表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3] 本杰明?B.面对虚空――《地心引力》的摄影创作[J].电影艺术,2014(01).[作者简介] 李继来(1978― ),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建筑大学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室内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