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导第三章牙体牙髓病学
- 格式:ppt
- 大小:25.65 MB
- 文档页数:97
牙体牙髓病学ppt课件•牙体牙髓病学概述•牙体疾病•牙髓疾病•牙周组织疾病与牙体牙髓关系•儿童牙体牙髓特点及保健措施•老年人口腔问题及牙体牙髓保健•现代技术在牙体牙髓病学中的应用目录01牙体牙髓病学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分类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牙齿发育异常、牙外伤、遗传因素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预后评估治疗原则牙体牙髓病的治疗原则包括去除病因、控制感染、保护牙髓、恢复牙齿形态和功能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根管治疗、牙齿修复和拔牙等。
预后评估经过规范治疗,大多数牙体牙髓病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然而,对于严重病变或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牙齿丧失、牙槽骨吸收等并发症,影响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保健是预防和治疗牙体牙髓病的重要措施。
02牙体疾病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如药物治疗、再矿化治疗)和手术治疗(如充填术、嵌体修复)。
牙齿颜色、形态和质地的改变,如白垩色、黄褐色或黑色斑块,牙齿表面粗糙或凹陷。
分类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定义龋齿是牙齿硬组织在菌斑和细菌的作用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病因龋齿牙齿发育异常分类病因遗传、环境、营养和疾病等因素。
定义临床表现牙齿结构异常如釉质发育不全、四环素牙;牙齿颜色异常如氟斑牙、黄牙。
治疗牙齿受到外力作用导致牙周组织、牙髓组织和牙体硬组织的急剧损伤。
定义根据损伤程度和部位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复位固定、根管治疗等。
治疗交通事故、运动损伤、工伤等。
病因分类牙齿松动、移位、脱落,牙龈出血,牙齿折断,牙髓坏死等。
临床表现0201030405牙外伤牙本质过敏症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治疗03牙髓疾病症状检查症状一般不发生剧烈的自发性疼痛,有时可出现阵发性隐痛或钝痛。
慢性牙髓炎的病程较长,患者可诉有长期的冷、热刺激痛病史。
患牙常有咬合不适或轻度的叩痛。
患者一般可定位患牙。
检查患牙多有深龋洞,洞内常有食物嵌入,探诊不痛,但遇冷、热刺激则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
(完整word版)⽛体⽛髓病学总结第⼀篇龋病第⼀章概述1.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体硬组织发⽣慢性进⾏性破坏的⼀种疾病。
就病因学⾓度⽽⾔,也可称为⽛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英⽂)2.龋均:每个患者所患龋齿的均数3.⽬前常⽤反映龋均的指数是龋失补(DMF,decayed-missing-filled)指数,即龋齿数、因龋失⽛数、因龋补⽛数的综合。
4.DMFT 指数反映患者⼝腔中罹患龋病的⽛数。
⼀组⼈数的DMFT指数就是受检⼈群中平均每个个体罹患龋齿⽛数。
5.DMFS指数,S 代表龋病累及的⽛⾯数。
更准确地反映龋病流⾏的严重程度,更具敏感性,更适⽤于在较短期间内观察龋病的预防效果。
6.好发⽛:恒⽛列中,下颌第⼀磨⽛患龋的频率最⾼,其次是下颌第⼆磨⽛,以后依次是上颌第⼀磨⽛、上颌第⼆磨⽛、前磨⽛、第三磨⽛、上颌前⽛。
患龋率的是下颌前⽛。
7.乳⽛列依次是下颌第⼆乳磨⽛、上颌第⼆乳磨⽛、第⼀乳磨⽛、乳上颌前⽛、乳下颌前⽛。
8.好发⽛⾯依次是:咬合⾯、邻⾯、颊⾯第⼆章病因及发病过程1.⽛菌斑dental plaque(名解):软⽽粘的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牢固地粘附于⽛⾯和修复体表⾯,由粘性基质和嵌⼊其中的细菌组成。
细菌在其中⽣长、繁殖、死亡,进⾏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
⼀定条件下,其代谢产物可造成⽛体活⽛周组织的破坏。
2.平滑⾯菌斑分为3层:菌斑-⽛界⾯,中间层和菌斑表层3.⽛菌斑是由80%的⽔和20%固体物质(碳⽔化合物、蛋⽩质、脂肪及⽆机成分如钙、磷和氟)构成。
4.⽛菌斑的星程分为3个阶段:获得性膜形成和初期聚集;细菌迅速⽣长繁殖;菌斑成熟。
5.获得性膜:是由唾液蛋⽩货糖蛋⽩吸附⾄⽛⾯所形成的⽣物膜,由蛋⽩质、碳⽔化合物和脂肪组成,功能包括修复货保护釉质表⾯,为釉质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影响特异性⼝腔微⽣物对⽛⾯的附着,作为菌斑微⽣物的底物和营养。
6.蔗糖的致龋作⽤要是通过⼀些细菌酶的代谢作⽤。
《牙体牙髓病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203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培养层次:专科课程类别:专业核心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90总学分数:5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牙体牙髓病学》是口腔医学的重要骨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牙体硬组织和牙髓组织疾病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通过对牙体牙髓疾病基本和扩展性教学内容的讲授,结合相应的教学实践,加深对于牙体牙髓病学基本理论和临床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以及毕业后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性质:《牙体牙髓病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必修课。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牙体牙髓病学》包括牖病学、牙体硬组织非牖性疾病和牙髓病学三个大的篇章,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病理、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各个方面。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其发病率和就诊率非常高。
口腔医学专业必须充分掌握这些疾病的相关基础理论和临床操作要点,在繁忙的工作中才能规范操作。
4.课程作用:通过《牙体牙髓病学》的教学,掌握口腔内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创性思维的发挥。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牙体牙髓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后期的临床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达成培养目标。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与国家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
(2)课程教学目标与学院发展的职业教育特色相匹配,体现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等办学理念。
(3)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的普遍性、学生差异的个体性教育等育人思想和观念。
(4)在总结以往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标准制订教学实践与评价模式。
牙体牙髓病学重点1.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清除牙菌斑和食物残渣。
2.控制饮食,减少甜食和碳酸饮料的摄入。
3.口腔保健,定期检查和XXX。
4.使用含氟牙膏和漱口水,促进牙本质再矿化。
5.接受牙齿保护措施,如窝沟封闭和氟化物涂布等。
6.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惯,避免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惯。
7.及时治疗龋病,避免病情加重和牙齿损失。
1.避免龋齿的形成,可以选择使用非致龋甜料添加剂,如木糖醇,来替代蔗糖。
2.为了防止牙菌斑的形成,应该仔细刷牙,只保留一层薄膜,干扰细菌的糖代谢。
同时,在牙发育和再矿化期间,结合氟离子,可以形成更具抗龋能力的釉质。
3.深龋是指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深层,常常会有食物嵌入洞中,导致牙髓内部压力增加,产生疼痛。
在治疗深龋时,应该采取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轻度的慢性炎症反应,或血管扩张、成牙本质细胞层紊乱等方法。
4.龋病的治疗目的是终止病变发展,保护牙髓,回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维持与邻近软硬组织的正常生理解剖关系。
牙体修复的原则包括去净龋坏组织、消除感染源,严格遵守保守治疗原则,采用生物力学和机械力学的基本原理预备窝洞,确保充填体的牢固。
5.窝洞预备的原则是去除感染牙本质,保护牙髓,尽量保留健康牙体组织。
在垫底方面,可以选择单层垫底材料,如磷酸锌粘固剂或聚羧酸锌粘固粉,或者双层垫底材料,如氧化锌丁香油酚粘固剂和磷酸锌粘固剂。
垫底适应症包括Ⅰ类洞、Ⅱ类洞、后牙Ⅴ类洞、对美观要求不高的病人的远中邻面洞和偶尔的下前牙邻面洞。
此外,在大面积龋损时配合附加固位钉的修复和冠修复前的牙体填充也可以使用垫底。
酸蚀作用可以机械清洁釉质表面,酸溶解釉质表面的羟磷灰石,暴露出釉质新鲜层,增大釉质表面可湿性,增大表面自由能,有利于粘结剂的湿润、铺展和渗入。
酸蚀还可以火花釉质标称,使釉质表面的羟基和氨基呈定向排列,表面极性增强,易于与树脂结合。
同时,酸蚀增加釉质表面的粗糙度。
釉质酸蚀脱矿层呈3种模式:釉柱中心脱矿为主、釉柱周围脱矿为主和釉柱和釉柱周围都脱矿。
绪论01 牙体牙髓病学是研究牙体硬组织和牙髓组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的一门学科。
02 本教材内容包括龋病学、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和牙髓病学,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病理、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第一篇龋病第一章概述第一节龋病的概念一、龋病的定义和特征01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致龋的多种因素主要包括细菌和牙菌斑、食物以及牙所处的环境等。
患龋病时牙体硬组织的基本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
02 龋病的临床特征是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变化。
初期时牙龋坏部位的硬组织发生脱矿,微晶结构改变,牙透明度下降,致使釉质呈白垩色。
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可呈黄褐色或棕褐色。
随着无机成分脱矿、有机成分破坏分解的不断进行,釉质和牙本质疏松软化,最终发生牙体缺损,形成龋洞。
03 龋病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等一系列并发症,以致严重影响全身健康。
龋病可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影响消化功能,在童年时期可影响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使人体健康素质下降。
龋病及继发病作为一个病灶,可引起远隔脏器疾病。
第二章病因及发病过程第五节病因学说五、Miller化学细菌学说01 Miller化学细菌学说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微生物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嵌在牙面和牙之间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是酸的来源;酸使牙脱矿;釉质穿透之后,微生物沿牙本质小管进入,造成牙本质溶解;由于蛋白溶解酶的分泌,使牙本质有机基质溶解,最终使牙本质崩溃,形成洞腔。
02 Miller的理论总结如下:龋病是由两个阶段组成的化学细菌过程,先是组织的脱矿、软化,继之为软化残存物的溶解。
但是在釉质中实际上缺乏第二阶段,脱矿即可造成釉质的全部破坏。
六、龋病病因四联因素理论㈠微生物口腔中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次为某些乳杆菌和放线菌属。
这些细菌的致龋特性是基于其利用蔗糖的产酸能力、耐酸能力以及对坚硬牙表面的附着能力。
口腔医学史前言口腔医学史是一门联系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和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口腔医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口腔医学在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助于扩大学生的人文知识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腔医学专业职业兴趣,有利于口腔医学专业知识在基础与临床阶段的早期渗透,有利于传承中国及世界牙科文化。
教学方法与要求:以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为主,并在课堂教授中辅以医学史记录片、录像及多媒体教学。
使用说明: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计划完成理论课讲授,布置自学内容章节的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必须掌握或熟悉。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其先后顺序及章节也可根据教学实习情况作适当变动。
课时及安排:总学时数为18学时,其中系统理论课18学时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要求:掌握:口腔医学与口腔医学史的基本概念熟悉:我国口腔医学史的三个阶段、口腔医学学科分类、口腔医学史教学的价值和方法了解:口腔医学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国内外口腔医学史的研究进展。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口腔医学、口腔医学史、、口腔医学学科分类2、主要教学内容:口腔医学与口腔医学史、口腔口腔医学史的三个阶段、口腔医学学科分类;口腔医学史教学的价值和方法、学习口腔医学史对口腔医生的价值、口腔医学史的教学方法;口腔医学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我国口腔医学史的研究进展、我国出版的口腔医学史相关图书、我国创建的口腔医学史相关博物馆;国外口腔医学史的研究进展、国外口腔医学史相关图书的出版、国外口腔医学史博物馆发展现状;第二章中国古代口齿科(一)目的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口齿科的基本概念熟悉:中国古代口腔卫生保健用品、牙齿生理和口齿病、口齿科医疗和修复了解:中国古代口齿科教育和医生、口齿科习俗。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中国古代口齿科、口齿病、口腔卫生保健用品2、主要教学内容:口腔卫生保健用品、春秋战国时期的牙签、南北朝药物牙粉、西汉漱口和漱口剂、汉代鎏金牙刷、唐代植毛牙刷;牙齿生理和口齿病、殷商时代甲骨文龋病记录、春秋时期牙齿萌出和口齿形态生理记录、汉代狐惑病记载、魏晋氟斑牙记载;口齿科医疗和修复、兴隆洼文化磨牙发现、汉代龋齿医案记载、唐代唇裂修补手术记载、汞合金充填、牙结石;明代《口齿类要》、金属全冠;口齿科教育和医生、前秦口腔卫生壁画、唐代口齿科教育记载、南宋口齿科医生记载;口齿科习俗、凿齿、漆齿;第三章世界古代牙科(一)目的要求:掌握:世界古代牙科的基本概念熟悉:世界古代牙科起源、文艺复兴与牙科进步了解:世界古代牙科技术、东西方古代文化对牙齿的认识、古代风俗习惯、中世纪牙科、牙医学与油画(二)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古代牙科、古代牙科技术、古代风俗习惯、文艺复兴2、主要教学内容:古代牙科起源、古希腊牙科、古埃及牙科、古罗马牙科、古印度牙科、古阿拉伯牙科;古代牙科技术、古代玛雅遗址的种植牙、古代印度佛教树枝刷牙、古代口香糖、古代假牙修复术、古代牙科工具;东西方古代文化对牙齿的认识、欧洲“牙痛之神”、基督教对于牙齿的观念、佛教对牙齿的观念、伊斯兰教对于牙齿的观念、道教对于牙齿的观念;古代风俗习惯、非洲人木牙刷、印第安人唇饰、亚洲的黑齿习惯、东南亚的牙齿染红、欧洲的白齿化妆、亚洲非洲的挫牙、印第安人牙齿美容装饰;中世纪牙科文艺复兴与牙科进步、牙科解剖、口腔卫生、牙科治疗、牙科医生、赝复牙科、拔牙工作;牙科与油画、蒙娜丽莎、拔牙郎中、拔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