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近代济南市内主要城镇关系演变初探——以旧城区、商埠区、泺口镇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37.51 KB
- 文档页数:11
铁路与近代济南城市的空间变迁(1904—1937)作者:秦熠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5年第05期摘要胶济和津浦铁路通车,济南即成为山东主要铁路枢纽,城市外部空间由此极大扩展,形成了广阔的商业腹地,并与全国主要港口建立了稳定联系。
城市内部依托铁路开辟了商埠,城市商业中心转移到车站附近。
城市人口中依靠工商业就业者占了重要比例,同时学生数量众多,外地到济南就学者占了大多数。
社会组织和舆论机构增加了城市的凝聚力和活力,也改善了城市管理方式和社会结构。
关键词济南,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商埠,车站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5)10-0018-08济南建城历史悠久,战国时代称历下邑,为齐国西部门户,元明清时期成为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但距离运河和沿海港口均较远,在省内商业网络中不占主要地位,是较典型的以政治职能为主、经济文化职能为辅的中国传统城市。
①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强占胶州湾,并向清政府提出六项条件,其中有“德国工程师,在山东境内,具有建筑通省铁路以及开采铁路沿线矿产的优先权”,张之洞等人认为此款“最毒恶,意在吞吸全齐”。
②然而,清政府还是被迫接受了其全部要求。
1899年,德国政府特许组织山东铁路公司修建并经营由青岛至济南的胶济铁路。
光绪三十年三月(1904年5月),为阻止德国借铁路扩张势力,利用济南交通区位优势(济南本为黄河、小清河水运码头,胶济铁路即将开通,津镇铁路亦预定经过济南,故很快会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发展内地工商业。
经与外务部协商,直隶总督袁世凯与山东巡抚周馥联名上奏,清政府批准济南等胶济铁路沿线三城市“自开商埠”,③以便变被动为主动,振兴济南乃至山东实业,次年十月十六日(1905年11月12日),济南正式开埠,城市功能亦由此开始转型。
铁路通车后,济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变化是城市外部联系增多、内部区域扩张和城市社会生活领域的多元化现象,简言之,就是城市空间④的变化与拓展。
青旅调研:文化历史价值分析济南是美丽的。
“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济南潇洒似江南”,所以“羡杀济南好山水,有心常做济南人”。
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舜文化、泉文化、名士文化和诗文化。
我觉得近代的济南也是很值得称颂的。
这就是济南的自开商埠和商埠区的建设。
一、济南商埠区的历史变革随着胶济铁路的建成,济南商贾云集,商业很快发展繁荣起来。
1904年,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山东巡抚报请朝廷要求自开通商口岸。
在近代历史上,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不惜通过战争的手段来强迫开放通商口岸。
在近代的条约中,几乎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
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中英南京条约》,首批开放的有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天津条约》中,就有天津、营口,从南到北中国的沿海全面开放。
以后,随着侵略的深入,开放的城市又逐渐延伸到内地。
这些开放的城市被称为“约开商埠”,是被迫开放的。
济南则不同了,没有人强迫是“自开”的。
这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的心胸和眼光,门既然已经打开,何不再开的大一些,因为这时已经不是“闭关锁国”的时代了。
1904年5月1日,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上奏清朝政府,拟请在山东内地自开商埠。
奏折中称:在济南城外自开通商口岸,以期中外咸受利益,拟将潍县、周村一并开作商埠,清朝政府批准了奏章,山东三处自开商埠。
当时商埠的范围:东起济南老城之西(今纬一路),西至北大槐树(今纬十路),南沿赴长清大道(今经七路),北以胶济铁路为限(今经一路),计东西长约五里、南北约二里的区域划作商埠,用以商货转输、发展商业。
自开商埠有利于城市的管理和维护城市的权益。
在城市的建设中,为了扩大城市的规模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摊煎饼的做法;二是在老城之外另建新城。
北京就是采取了摊煎饼的做法,如:三环、四环、五环,一圈圈地向外扩大。
济南开埠后,是在老城之外另建新城。
这样既很好地保存了老城的历史风貌,又兼顾了城市的发展。
济南城区百年历史变迁100年前的济南城有多大长期以来,济南为省级各衙署、济南府、历城县治所所在地。
清朝初年的《济南府城图》显示的济南府城,仅为现老城区部分,基本为洪武四年(1371年)修建府城的原貌。
那时,整个济南城"周围一十二里四十八丈",也就是说,以人的步行速度绕整个城市转一圈,只需要一个小时二十分钟。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如今的制锦市小区北部一带,仍是一片水湾,名叫"三娘子湾"。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军事的需要,济南开始修建城外圩郭,因城北水多,缺其一面,整个圩子墙长3670丈,上有垛口3309个,辟有岱安、永固、永靖、永绥、永镇、济安、海晏七个圩子门。
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一张《省城街巷全图》上可以看到,三娘子湾一带除了辟有"棘榛市(制锦市)"等街巷集市外,三娘子湾的水面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菜园子。
圩子修好后,从而使济南成为兵书上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坚城。
那时的老济南依附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的肌体上,高矗的城墙把城区封闭在2.6平方公里的圈子里,人口仅有5万人左右。
开埠,就是另建新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济南自开开埠。
通过开埠,济南的城市建设第一次打破了老城区的束缚,拓展了向外发展的空间。
商埠区为在老城圩外另辟新城,当时济南商埠的范围是:东起馆驿街西首的十王殿,西至大槐树,南沿赴长清大道,北以胶济铁路为限,计东西长五里,南北长二里,商埠内道路以"经、纬"命名。
开埠后,济南市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4万人。
1908年,济南打开普利门,拓宽了柴家巷,并改名为普利街,与商埠的经二路相连。
1909年后,又相继修建打开了麟祥门,和经四路相接。
至此,老城区与商埠区已融为一体。
1912年,黄河铁路大桥建成,津浦铁路、胶济铁路在济南交汇。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今泉城路一带为古城中心和以经二路、经四路为商埠中心的双中心城市格局逐步形成,人口达到25万人,较开埠前增长了64%。
68 |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双城核心背景下济南商埠区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聂 成 赵子淇 段 玉 阎 阳通讯作者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 张家口075000)作者简介:聂成(1998 ),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㊂赵子淇(1997 ),男,辽宁台安人,汉,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㊂段玉(1999 ),女,河南省三门峡市,汉,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㊂通讯作者:阎阳(1978 ),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遗产保护㊂[摘 要] 济南市作为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城市,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城内不同区域的风貌与特色㊂商埠区作为独立于老城区之外的传统风貌区,是济南历史文化区双城核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属性㊂本文从近代城市文脉角度入手,剖析商埠区对济南城市格局产生的影响,进而探究在新的城市发展下如何处理商埠区与老城区的联系,从而得到更好的区域发展,有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进程㊂[关键词] 历史文化区;文化传承;区域发展;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G 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63(2023)21-068-03引言在中国近代城市研究中,自开商埠区逐渐成为开放城市的一个重要研究部分,成为近代整体城市发展研究的主要区域㊂由于其特殊的区域文化属性,对于自开商埠区的研究不应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进行研究,而应当在城市整体发展脉络中将商埠区与原有城市部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挖掘商埠区设立对于城市文脉及城市格局变迁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对其研究体现近代城市独特文化特色和城市文脉,更好的唤醒集体记忆,引发人们对于近代城市变迁的记忆共鸣,更好的塑造场所精神㊂1 自开商埠区特色及研究价值自开商埠区作为通商口岸的一种,在经济功能上与条约口岸相似,而自开商埠与条约口岸的实质性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开放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㊂自开商埠的经济价值可能难与条约口岸相比,但其独特的 自开性 体现出近代国人的危机意识和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更能揭示中国的近代性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将学术目光投入这一区域㊂在近代开埠城市研究方面,陈伯超教授从城市空间角度提出 板块论 发展的观点,认为开埠区域与原城区之间发展时间重叠,而且因为每一个城市区域内部自成一相对完整体系发展而使得各城区空间和建筑特征异常明显㊂ 板块论 观点从发展结果方面对商埠区与原有城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而在开埠初期和发展过程上来说,自开商埠区的出现影响了整体城市发展脉络,其区域规划和建筑特征均对原有城区产生了影响,塑造出多元的城市文化㊂研究近代自开商埠区的建筑遗产及城市格局变迁,从而更清晰的了解近代国外文化对于中国近代城市和建筑的影响,对于当前研究自开商埠区区域发展和如何将外来建筑本土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㊂2 济南商埠区历史沿革2.1 自开商埠之前的济南城市格局济南,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处黄河下游的南岸,泰山山脉之北㊂气候温和,湖山明秀,河流清澈,名泉涌腾㊂济南是黄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从春秋时的泺水到秦汉时期的历城县,再到宋朝的济南府,最后在明初成为山东行省的政治中心㊂济南城前身的历下城邑主要是军事争霸的产物,这一主要目的和功能又深深地影响着城市的形态和结构㊂城市规划方面借鉴了中国传统礼制思想,并有所发展㊂城市布局采用了较为规则的城墙布局,城中设中轴线,主要是以巡抚署作为整个城市的核心,布政司(今省府)在西,按察司(今济南一中)在东㊂居民区设置在城的东南方面,城中的小商业区则靠近居民区形成㊂济南旧城除南北轴线不明朗外,其余和中国一般典型的封建府城布局没有什么区别㊂但济南旧城在建设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 |69过程中还体现出了与泉水的共生关系㊂古城区随着城市发展逐渐扩张,形成内城和外城,是整个济南城的绝对中心,开埠前济南城市也更多的体现其政治属性㊂城市商业主要集中在城内和西关一带,大多是以日常消费为主的行业,经营国药㊁杂货㊁绸布㊁线帽㊁钱庄的行业尤为繁盛㊂2.2 商埠区的开埠在济南自开商埠之前,由于城市的发展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济南市的城市建设范围,已突破旧城圩的界线,西面扩展至杆石桥西,北面则扩至四公里之外㊂除此以外,从济南通外地的大陆两侧,也自由发展了许多的建筑㊂自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山东后,山东门户洞开,特别是1904年被德意志帝国攫取了修筑权的胶济铁路通车后,形势更为突出㊂在当时清政府惧外媚外心理日趋严重㊁朝野上下闻洋人之风而披靡的情况下,清廷接受山东巡抚周馥和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建议,在济南㊁周村㊁潍县自开商埠,以便华洋通商贸易,借堵洋人之口㊂开设的商埠区设置在西关外,胶济铁路南侧,最初的开埠范围是东纬一路附近向西至纬十路,南部边界至现在的经七路,北至胶济铁路㊂商埠区域内设华洋贸易处㊁华商贸易处㊁堆货处㊁西人住家处㊁领事驻扎处以及花园㊁菜市㊁营房等㊂2.3历史文化区双核心的形成商埠区开设之后,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外商民租地者日众㊂随着1912年津浦黄河大桥建成,商埠区成为了津浦线与胶济线两条铁路的交汇点,经济功能日益突出㊂商埠区也从最初旧城圩外的新区规划逐渐向外扩展,迅速确立起济南城市商业中心的地位,成长为老城区之外的另一城市核心㊂商埠区的繁荣,也使济南成为了近代中国重要的城市经济中心,与旧城原有的政治㊁文化㊁军事中心一起分担城市职能㊂众多外来商家和外国洋行涌入济南,民族商业也逐步兴起㊂因此济南城市商业空间又经历了从老城区到西关到商埠区的迁移,彻底改变了之前传统商业衣服官署区与居民区的传统布局形式,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功能空间出现㊂开埠后的济南城市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城市中心的老城区以政治文化职能为主,西侧新兴的商埠区承担城市的商业职能,城市双核心并置,两个核心通过经二路及经四路相连接㊂城市形成过程中的老城与商埠,一中一洋,有着鲜明环境差别的城市形态特色㊂3 商埠区的区域特色商埠区的区域规划借鉴了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的经验㊂20世纪20年代,大批中国留学生学成归国,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部门任职,设计的城市新区均带有欧美的痕迹,甚至大量运用了当时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最新的城市规划方法㊂这些反映特定历史潮流的新城区规划对济南商埠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打破了济南城原有的规划思想,体现出近代城市新的形态和风貌㊂图1 济南历史城区双核心示意图在道路网的规划方面,区域内纵横道路的分布较为均匀㊂东西向的叫做经路,南北向的叫做纬路㊂形成了比较规则的 棋盘式 道路网㊂这种路网结构,避免了道路的斜交锐角和交叉点过多的现象,便于建筑的布置和保证较好的朝向;同时,由于地势比较平坦,从而也使路面得到了适宜的排水坡度㊂路网规划在对旧城区和对外交通联系路线的衔接方面,也给予了适当地考虑和照顾,规划了经二路和经四路用以连接新城与老城㊂在街巷规划和建筑建设方面,经纬路间穿插了许多小纬路,道路互相垂直围合形成小的街坊,大小约为3~4公顷左右,这种尺寸非常适宜近代建筑尺度,规整的地块也还可以很好布置临街铺面,更好的营造商业氛围㊂而规划思想与使用者的西化也促进了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建筑样式从早期的德式风格办公楼㊁德式别墅住宅到之后的现代主义风格公共建筑,各种类型㊁各种功能的建筑逐渐在商埠区出现,形成了诸多建筑风格云集的融合中西特色的街区风采㊂4 商埠区区域传承及发展4.1 区域发展现状商埠区作为济南特有的商埠文化复合体,是除主打70 |R E A LE S T A T EG U I D E泉水和老街巷的古城区之外,最能体现老济南独特城市文化的地方㊂但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商埠区经历了从繁盛到衰落的历史进程㊂如今随着济南城市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及新区的建立,商埠区近20年新建的建筑在地块中破坏了原本整体的传统街区风貌,建筑遗产周围环境遭到破坏,大量住宅㊁酒店及办公建筑的新建将许多建筑遗产 隐藏 起来,增加了对建筑遗产保护的难度㊂而各个建筑遗产分布趋于零散化,不同风格的建筑遗产更难被联系到一起㊂由于经济建设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需要,商埠区内众多未做评估的历史建筑在旧城改造和开发建设中被拆除㊂图2 济南商埠区域路网图4.2 双城核心下的文脉传承与发展2022年底济南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济南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明确了济南市在空间格局优化㊁历史文化保护㊁民生提升改善㊁产业转型升级㊁绿色低碳发展等五大方面的更新目标㊂其中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提到加强对商埠区传统风貌区的历史文化保护,恢复老城肌理格局及传统风貌㊂对于商埠区的保护与发展应当在城市整体格局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与老城区的保护措施相区分,通过对区域保护与更新体现近代城市的独有特色,将商埠区打造成为体现时代特征的近代城市核心区㊂4.2.1 区域风貌保护对于商埠区的修复和保护应该以整体性为前提,对整个区域内的建筑及空间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㊂维持以东西为经,南北为纬的网格状街巷肌理和整体空间格局,对街巷的风貌保护应包含对其名称㊁走向㊁尺度和两侧近现代中外建筑的景观保护㊂建筑单体保护方面,对区域内的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等建筑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及分级,明确不同价值建筑的保护及利用方法,同时控制沿街新建建筑高度,保护区域内的建筑形态相对统一㊂在对街巷和建筑单体及周围环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公共空间的文脉体现,体现区域文化特征,重建空间秩序,研究区域历史文脉㊂4.2.2 区域发展规划在区域发展方面,加强区域文化引领,提升区域内的环境品质,灵活多元化的对区域内的可利用空间进行更新㊂依托区域内的历史资源打造重点展示区域㊁特色风貌街道㊁特色文化节点,最大程度的展示传统风貌区的近代城市风貌㊂同时,增强商埠区与古城区的联系,强化打造经二路㊁经四路等 文脉道路 ,塑造新的城市轴线,打造城市文化走廊,体现古城传统文化与商埠文化特色,体现城市多元文化㊂小结商埠区的设立使得济南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传统老城区和近代特殊风貌区的双核心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改变了济南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㊂对于商埠区的保护与发展,应立足于其 历史核心 的独特位置,立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大构思,结合城市整体的大环境,对商埠区的传统特色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保护济南近现代以来的完整文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环境优雅㊁文化浓郁㊁氛围浓厚的传统风貌区㊂参考文献[1] 张欣.济南商埠区建筑规划设计特征及其现世影响[J ].建材与装饰,2022,18(16):57-59.D O I:10.3969/j.i s s n .1673-0038.2022.16.019.[2] 赵伯伦,侯菁蕙,冯顺.开埠影响下的济南近代建筑历史㊁现状与价值[J ].中外建筑,2021(1):204-208.[3] 张恩宇.浅析近代济南开埠后城市空间格局之演变[J ].设计艺术,2014(2):16-20.[4] 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述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6):88-95.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0-5315.2001.06.015.。
济南老商铺区的历史规划作为一个规划者,我认为济南是历史名城,如果从历史长河中梳理打捞老济南的城市变迁,我们或许会惊讶的发现,济南的老城区经历过多次的变化,从最初的历下古城、秦汉历城县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双子城、唐宋时期的齐州州城母子城,再到明清时期的济南府城,济南的老城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变化迁徙。
而每一次的变化和迁徙,都让济南的老城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我查阅的资料,有说,据史料记载,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置36郡,而现在的济南市区实际上隶属于济北郡,称“历下邑”,而在两汉时期,济北郡改为济南郡,其郡县治所设于东平陵(即今章丘市平陵城),一直到了西晋永嘉末年(公元313年)前,济南郡才由东平陵迁至历城,历城开始成为济南州治所在。
“在这一时期的济南,是以农业活动为主的政治、军事中心,古城城市空间主要由官署、寺庙及居住区组成。
”金文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讲师,向我们讲述济南老城区的演变。
在我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济南,是济南古城的一次发展,“当时古济南在历水以东,修筑东城,与秦汉历城县城隔河相望。
为顺应历水走向,并受东南山水冲沟的限制,东城为一长方形,与旧城形成双子城的格局。
”双子城的出现,也逐渐的显露出了老济南的雏形。
及至唐宋年间,济南城区出现了一次改造:“唐元和十五年改筑的齐州城,城内保留了秦汉历城县城,称为‘子城’,城市形态也由原来的‘双子城’演变成‘母子城’。
”而在金文妍看来,母子城的出现,实际上加强了当时济南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
深刻影响了城区布局:“因为当时济南不但是一座城,同时还相当于一个省会城市,因此有两套政府机构,其城市的布局发展也因此会不断的扩张。
”1920年由日本人小川平吉绘制的老济南城区图,图中体现了老济南的“双核”发展,何谓“双核发展?”说起城市建设规划,或许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门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学问,但是事实上,早在春秋时期,中国的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了城市建筑布局和选址的重要性,在《管子·乘马》中,管子曾就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有过精妙的论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近代以来济南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研究发表时间:2018-06-14T09:44:25.6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作者:刘全勋[导读]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出现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和开发失控等问题。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50000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出现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和开发失控等问题。
能否正确的把握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规律,合理的调控城市未来,是关系到现代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以来的济南市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演变,总结了各自时期的扩张特征,分析了扩张的原因,以期对未来济南及同类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优化有一些意义。
关键词:济南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原因分析引言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准确的了解城市的过去,就无法正确认识城市的现在,自然也就不可能合理的预测城市的未来。
1近代以来济南市建设用地扩张概况1.1 近代到现代(1840~1948年)鸦片战争以前,济南的建设用地利用格局为传统府城形制;清朝以后,济南有了内外城之分。
1905年济南沿胶济铁路在西关自开商埠,占地267公顷,济南建设重心由古城区转移到了商埠区,呈现出双中心的发展格局。
之后政府先后两次进行商埠区展界,商埠区与古城连为一体。
1.2 建国到文革(1949 ~1965年)在这一时期,济南建设重点是提高道路交通能力和生活环境,城市以东西向为主向周边推进,沿交通干道渗透发展。
1958年,在距旧城东17.5km的王舍人片区建设了工业区,之后与白马山、党家庄片区构成三个工业区,并形成与工业配套的工人住宅区;文化教育方面,建设了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山东大学等院校,形成了东南部文教区。
在各种工业区和文教区的带动下,济南出现了大规模建设用地扩张,196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了57.93km2,城市人口达到71万人。
1.3 文革时期(1965~1977年)这一时期济南建设用地格局是,主城集中成片,城外有东部王舍人和西部党家庄两个工业区;工业用地主要沿铁路两侧向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发展;居住用地以老城为中心向南发展,向北向东建设用地利用扩展仍以绵延生长式为主,且有分散扩散的特征,1977年城市建设用地增至78.06km2,城市人口86万人。
近代济南市内主要城镇关系演变初探*——以旧城区、商埠区、泺口镇为例何晓伟,赵虎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济南城市发展史的研究,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实证研究等方法,重点探索开埠以来济南市内各城镇关系的演变规律和特征,从而完成从历史文献到历史认识的转变。
研究发现:济南市内的三个重要城镇,即旧城区、商埠区、泺口镇在规模与职能方面各不相同、各司其职,但在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作用下,三者的空间结构逐渐向一体化空间格局转变。
究其原因是,完善的交通系统在城镇空间演变中起着重要的连接、融合作用。
关键词:城镇关系 开埠时期 演变 泺口镇 济南1、引言城市的发展变化与它所在的城镇体系是高度相关的。
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此后济南市内城镇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些变化催生了济南市范围内城镇体系的调整,最终促成了济南旧城-商埠二元发展的空间格局。
从当前对近代济南城建史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多偏重于对济南城市空间变化的研究。
如林吉玲、董建霞从胶济铁路和商埠区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济南空间的扩展的推动力是近代交通的发展[1];李百浩等人提出近代济南是旧城区、商埠区、北商埠并存的“三核”空间形态[2];孟宁等人也从济南旧城区与商埠区的关系来探讨济南的空间形态特征[3]。
这些文献多有就城市论城市的嫌疑,而整体对城镇互动研究较少。
鉴于此,本文选择近代济南市内三个主要城镇:旧城区、商埠区、泺口镇,探索三者关系在空间、职能、规模结构以及交通网络结构等方面的演变过程,寻找内在影响因素,为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有益参考。
2、研究范围、对象和研究思路2.1研究范围及对象1929年,济南设市,全市面积为175平方公里,设城内、城外各三区,商埠四区,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8325)和山东建筑大学博士基金项目(XNBS1315)联合资助。
十区。
1938年,日军侵占济南后,划分成十一个区,1948年9月,济南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宣布成立济南特别市,但在1949年5月又复称济南市,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济南仍为十一个区。
这十一个区仅涉及现在的历城区、历下区以及天桥区的行政边界范围。
本文研究的具体范围大致是南靠群山,北依黄河,东临洪家楼,西起大饮马庄的区域,其空间形态极不规则(如图1)。
图1. 济南市空间形态示意(来源:笔者自绘)以济南市内的旧城区、商埠区、泺口镇为研究对象,其空间关系大致为“△”型。
旧城区由古城发展而来,古城位于今趵突泉东北方向,南有群山,北依大河,其空间形态曾发生过多次变化。
本文研究的旧城区是指明朝已经形成,清朝不断发展完善的部分,即城区大致呈菱形的“母子城”形态,其面积约为2.63公顷。
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商埠区位于旧城西侧,面积约为2.12公顷,后来又经历了三次扩展边界。
泺口镇位于黄河与泺水的交汇处,其形态近似半圆形,面积约为0.2公顷,距旧城二十公里,曾经是重要的水陆运输码头。
本文将研究时间段设定在1904至1960年间,同时为了厘清其间各种关系,部分内容的时间追溯到1904年以前。
2.2拟采取的研究思路以济南市内的旧城区、商埠区、泺口镇为研究对象,分别阐述1960s以前,三个主体在空间、职能、规模结构以及交通网络等方面的演变过程,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3、旧城-商埠-泺口镇三者空间结构演变分析3.1开埠前,泺口镇与济南旧城形成“双核心”的空间格局开埠前,济南城区空间格局受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其演化过程如图2。
经过战争的破坏以及时代的变迁,如今的济南旧城主要是指明朝已经形成,清朝不断发展完善的部分[4]。
图2. 明清以前济南城区及泺口镇空间演变示意(来源:笔者自绘)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城县的东侧修筑了“东城”,两城隔历水相望,与旧城形成“双子城”的格局。
唐宋时期,为扩大城区规模,在子城的城外扩建城垣,城区格局也由“双子城”转变为“母子城”。
清同治年间,在“母子城”外修筑了石圩,确定了济南城区新边界。
在研究范围内,除旧城以外,还存在一个与其交相辉映的“小济南”,即泺口。
泺口位于济水和泺水交汇处,水陆交通极为便利,金代设置其为泺口镇,是大清河南北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山东沿海一带盛产海盐,因而泺口镇以盐运为主。
由于商贸发达,到清朝,泺口镇已形成一座独立的城池,城外有圩子墙,城内有30余条街道和多处商铺。
泺口本有南泺口和北泺口之分,二者隔黄河相望。
但在1771年,南泺口人口逐渐增多,北泺口人口相对减少,繁华的中心区也由黄河北岸转向南岸。
1885年,黄河改道后,北泺口衰退为农村,商业重心完全转向南泺口,因而本文所研究的泺口镇属于南泺口。
旧城位于济南市的东南方向,其空间形态大致呈菱形;而泺口镇位于济南市的北侧,其空间形态近似为半圆形;二者通过南北走向的泺河连接,形成了一南一北的“双核心”空间格局。
3.2 1904年以后,商埠区与旧城区、泺口镇形成“三核心”的空间格局受政策的影响以及地方发展的需求,济南于1904年自开商埠。
济南城区北有黄河,南有山脉,故在水陆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城西设立商埠区。
商埠区的建立完全抛弃了高墙深池的封建布局模式,采用了现代的开放空间格局。
商埠区内的道路呈现“经、纬网”模式,以旧城为起点,由东西推进。
胶济、津浦铁路的相继开通,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商埠区的扩展方向。
民国时期,商埠区内工商业发达,原有界限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而又经过了两次展界[5],拓展后的商埠区与旧城区的联系更为紧密。
日伪时期,济南市政府又相继开辟了南郊新市区、北郊东、西部工业区,城市形态也继续向南、向北扩展。
与此同时,商埠区也进行了第三次拓展边界,至1945年,其面积接近609平方千米。
泺口镇的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原貌,并与商埠区、旧城区形成“三核心”的空间格局。
与以往城区空间扩展不同,商埠区并没有沿旧城区向外推进,而是脱离旧城区呈“跳跃式”扩展。
东西走向的“普利街”、“共青团路”以及胶济铁路成为旧城区与商埠区联系的主要道路。
同时,南北向的“济泺路”和津浦铁路贯穿了旧城区与泺口镇,加强了二者的联系;而商埠区与泺口镇通过“义威路”、工商河联系,整体上呈现出“一东一西一北”的“三核心”空间发展格局。
但是这种空间结构并没有维持多久。
受黄河断流以及胶济、津浦等铁路相继开通的影响,泺口港逐渐衰落,传统的水运模式也逐渐被公路、铁路所取代,城市空间开始面临转型。
商埠区经过空间拓展后,与旧城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三核”并存的格局也因此淡化。
3.3新中国成立后,“三核心”空间格局被打破,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建国初期,具有防御作用的圩子墙与老城区相继被拆除后,旧城区与商埠区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再有城里、城外、商埠区等概念的区分[6]。
同一时期,泺口镇的圩子墙也被人们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宽10余米的环城路。
从此,古镇风貌不复存在,昔日繁荣的景象也随之消失,人口逐渐较少。
泺口镇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城池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是与商埠区一同纳入到济南市区管辖范围内,一体化发展格局最终取代了“三核心”空间格局。
4、旧城-商埠-泺口镇三者职能演变分析4.1开埠前,济南旧城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泺口镇则是重要的盐运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开埠前,济南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城市,封建社会前期主要以政治、军事为主,功能比较单一。
自明代起,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济南旧城区的经济职能越来越突出,政治地位也明显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官府、衙门等政治机构。
此外,旧城还担负着文化教育中心的职能,城中分布着府学、县学以及民间私学等。
泺口镇是济南最大的引盐转运地,有批验所所设于此地,因而历代以来,泺口都是大清河(今黄河)沿岸最重要的盐运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如表1)。
当时,济南、泰安、兖州、沂州、曹州等地所用的食盐都由泺口转运,木材、药材、毛皮等货物也在此集散,一时间,泺口成为商业重镇,富商大贾云集,茶馆、酒楼布满街市,楼船往来,亭阁飞芬,一派繁荣气度[7]。
表1.1904年以前泺口镇职能发展演变时期 职能概况金代 设置泺口镇,大清河南北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元代 成为盐运枢纽并设立盐仓明代 盐运使司在泺口下设分司清初 黄河下游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来源:笔者自制)4.2济南自开商埠后,经济职能向商埠区转移,此时出现形商埠区与旧城区并存的双中心职能结构,而泺口镇进入最后的辉煌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后,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成功地打破了封闭的市场体系。
不但引入外资和外商,还带动粮栈、五金、颜料等行业的发展。
另外,济南旧城北郊的水运码头及商业市镇的泺口内的众多商铺也转移到了商埠区,使得商埠区代替了原来泺口镇的地位[8]。
旧城的工商业也逐渐向城西的商埠区转移,因而商埠区形成了繁荣的城西市场,并渐渐与旧城区对立,而旧城依然是政治、文化中心,此时出现形商埠区与旧城区并存的双中心职能结构。
清泺小铁路通车初期,泺口镇十分繁荣,尤其是客栈、饮食等服务行业。
到了清末民初,泺口镇内有500余家商号,年交易额达到500余万元[14]。
每逢棉花上市季节,泺口港则繁忙不堪,每天约10.2万担用于纺织生产的棉花在此疏散[14]。
但在1938年,国民党在河南花园口破堤,黄河决口夺淮改道,泺口河道干涸,航运停止[9],直到1946年泺口港才恢复河运贸易,但其繁荣程度已远远降低。
4.3新中国成立后,旧城区、商埠区以及泺口镇的一体化职能体系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初,随着黄河航运的衰退,泺口码头日渐式微,泺口镇的发展也较市区相对落后,其职能由商业、物资集散中心转变为单一的居住区。
旧城区和泺口镇的圩子墙被拆除后,济南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包括泺口在内的黄河南岸地区已完全融入市区范围。
济南旧城区、商埠区、泺口镇成为一个整体,三者的一体化职能体系初步形成。
5、旧城-商埠-泺口镇三者规模结构演变分析5.1 1904年以前,济南的人口呈现先增加,再减少,最后迅速增加的趋势,而用地规模的变化趋势与之不相匹配济南最早的人口记载出现在西汉时期,从西汉到明清时期,人口的变化趋势大致是先增加,再减少,最后增加。
但就其用地规模而言,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明洪武四年(1371年),整个济南城“周围一十二里四十八丈”[10];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军事防备的需要,济南开始在城外修建圩子墙。
因城北水多,缺其一面,整个圩子墙长3670丈,圩子修好后,从而使济南成为兵书上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坚城。
那时的济南主要依附传统的农业经济,高大的城墙把城区封闭在2.6平方公里的圈子里,人口仅有5万人左右[11]。
开埠前,济南的城市规模大体就是圩子墙内的规模,周长近20公里,其范围大体为今天的历山路、文化西路、大明湖北路和顺河街所圈起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