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仓港与上海港合作发展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217.88 KB
- 文档页数:2
Logistics物流商论0162019年12月 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9.23.016浅析太仓市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问题及对策①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杨琳华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太仓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了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指出了发展综合交通系统的具体目标;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太仓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12(a)-016-021 太仓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现状近年来本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逐步构建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支撑、水路为纽带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并向多通路、多方向与多式联运的体系方向发展,紧紧围绕市政府对交通建设的要求和部署,着力推进轨道交通、场站基础设施、市域快速路等战略性、功能性重点项目。
1.1 公路、水路设施已形成良好运输基础公路方面,截至2018年底,市内公路总里程已达1340.5公里,路网密度216.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占比达60.8%,高速公路总里程58.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位列苏州县级市第二,整个市域已形成“六横七纵”的高速公路、国省道高等级公路骨架。
内河航道方面,至2018年底,太仓市内40条通航航道,总里程373.4公里,其中等级以上航道122.1公里。
杨林塘经过上一阶段的升级改造,已全线形成三级航道,长度27.8公里。
内河港口生产用泊位个数98个,泊位总长度5117米。
2018年完成旅客运输量2658万人次,相较于去年有所下降。
货物运输量1796万吨,较去年增长7.8%。
1.2 铁路设施及层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在建铁路2条,即将开工开建1条,力争开工铁路1条。
沪通铁路一期(在建)作为客货两用铁路,在本市境内正线长29km,设计速度200km/h,共设太仓港站、太仓站、太仓南站三座铁路站。
太仓港调研报告一、简介太仓港位于中国江苏省太仓市,是苏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之一。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太仓港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海上交通条件。
本文将对太仓港进行调研,分析其发展现状、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前景。
二、发展现状1.码头设施:太仓港目前拥有20多个码头,包括集装箱码头、散货码头、油品码头等。
这些码头拥有先进的卸载设备和仓储设施,能够适应各种货物的装卸作业需求。
2.运输能力:太仓港的运输能力庞大,每年能够处理千万吨的货物运输。
港口通过完善的自动化系统和优化的作业流程,提高了运输效率,满足了日益增长的货物需求。
3.区位优势:太仓港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上海、苏州等经济中心城市相邻,地理位置优越。
同时,太仓市政府积极推动港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便利的投资条件。
三、优势分析1.多式联运:太仓港是一个重要的多式联运枢纽,连接了海上、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
货物可以通过太仓港从海上运输到内地各地,大大提高了货物的流通效率。
2.贸易便利:太仓港与世界各地的港口都保持着良好的航运联系,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了便利。
同时,太仓港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拓展了贸易伙伴的范围。
3.经济效益:太仓港的发展对太仓市和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港口的运营活动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挑战分析1.环境压力:港口的快速发展给周边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压力,特别是水质污染和空气质量问题。
太仓港需要加强环保工作,控制污染排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建设成本:港口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码头设施的升级以及港口管理体系的完善。
太仓港需要寻找更多的资金来源,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
3.竞争压力:太仓港的发展面临来自其他港口的竞争压力。
其他港口也在积极发展,争夺货物运输的市场份额。
太仓港需要通过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降低物流成本来保持竞争优势。
考察报告关于长江流域苏州太仓马鞍山武汉陆港建设和发展的考察报告陆港是践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承接东西部产业转移、链接国家物流大通道的平台;XX国际陆港是自贸区建设的一部分,有利于大幅促进物流与经济发展。
各地陆港的建设和发展的起步点不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
为了充分了解各地陆港和口岸发展现状及中欧班列运营情况,调研各地多式联运工程建设进程,同时了解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实施状况,从而分析借鉴我国陆港及口岸发展面临的问题,推动融入国家物流大通道建设。
我有幸受调研地单位邀请,参加了赴苏州、太仓、马鞍山和武汉的调研。
此次调研为期四天,达到了开阔视野、取优补短和借“他山之石”助力追赶超越提升发展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这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太仓、马鞍山、武汉四市发展陆港的概况苏州。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是江苏省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高新无水港坐落在苏州市高新区通安镇方正苏太高新港区内,项目运营主体为苏州苏太高新港物流有限公司,是由太仓港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苏钢集团有限公司和苏汽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出资组建而成。
苏州发展陆港情况:苏州苏太高新港物流有限公司占地2万平方米,拥有后续发展场地6万平方米、仓库3.5万平方米,周边300米范围内有集装箱专用仓库超10万平方米,10公里范围内有进出口企业120多家,年集装箱生成量约100万标箱。
苏州高新港具有在场地、区位、设施、市场、运力、资金等方面的优势。
公司创立“苏州高新无水港”平台,旨在服务于全市乃至全苏南地区的各方客户。
苏州工业园区航港物流有限公司(SIPPL)位于中国—新加坡合作苏州工业园区东部,是向园区及苏州周边企业提供口岸物流、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国际贸易以及仓储等多重服务的物流载体,是功能全面、辐射面广、以进出口通关为主的大型综合性物流平台。
公司属于国有大型企业性质,原为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业务部,因配合公司发展需要,特于2009年底注册成立,注册资金为7000万元人民币。
上海港集装箱码头拥堵原因探索及对策建议徐剑华【期刊名称】《中国船检》【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5页(P16-18,108,109)【作者】徐剑华【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城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今年5月份,上海港发生严重的港口拥堵现象。
之后,集装箱码头拥挤的状况很快向国内其他港口蔓延,青岛港、宁波港等也面临拥堵和堆场不足局面。
那么,这种现象原因何在?这种拥堵局面如何破解?从4月1日起,新成立的海洋联盟和THE联盟开始采用新的航班船期表,新旧船期的变更与衔接使得一些码头超负荷运行,而另一些码头却无活可干,某些设备未充分使用,由此带来了一些混乱。
与此同时,上海港也遭受了大雾封港。
此外,有传闻说5月1日以后的运价预计会大涨,许多托运人加紧出货以避免增加货运成本,出口货量超过预期,使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持续面对拥堵的状况。
原来预测第一季度货运需求量同比增长1%~3%,但实际上升幅度是3%~5%。
据5月上旬消息,船只在上海港的等待时间长达18至60小时。
据称,某些船舶延误的时间长达10天,并对支线服务航班计划造成严重影响。
Janel集团货运和物流运营总经理Paul Tsui说:“现在大约有60%的船舶延误了48小时~52小时。
”上海国际港口集团已经安排一些船只从原来的洋山港冠东集装箱码头和盛东集装箱码头改靠沪东码头、浦东码头和外高桥码头。
虽然马士基航运和地中海航运组建的2M联盟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这两家公司也深受港口拥堵之苦。
比如,船只延迟了两三天才从上海、宁波或者其他港口开航,就会直接妨碍沿线各港口按照船期表正常运营,码头拥堵随之产生,生产活动也受到影响。
马士基航运向劳氏日报表示:“我们已经确认我们的一些船会受到由于季节性恶劣天气引起的洋山港拥堵的影响。
我们正在与中国港口紧密合作来应对这些运营中的挑战,我们已经与我们的港口合作伙伴进行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对话。
”造成拥堵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由于长江干线到上海的航道得到了改善。
上海港内河水-水中转集疏运模式研究黄一展;马江浩;朱道立;王晓蕾【摘要】上海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缺乏后备土地、集疏运体系结构失衡、受城市可持续发展制约等发展瓶颈和问题,大力开展内河水-水中转集疏运对于上海港解决上述问题有重要意义.建立了Logit流量分配模型,并通过案例数值计算,得出内河水-水中转在整个集疏运体系中的分担率和流量,并揭示了内河水-水中转集疏运模式对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减少交通碳排放量和缓解上海港周边地区公路拥堵的重要作用.【期刊名称】《上海管理科学》【年(卷),期】2019(041)002【总页数】8页(P23-30)【关键词】上海港;内河水-水中转;Logit流量分配模型;运输碳排放;公路拥堵【作者】黄一展;马江浩;朱道立;王晓蕾【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上海 200030;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上海 200030;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上海 200030;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上海港是全球集装箱第一大港。
2014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529万TEU,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更是达到8635亿美元。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给上海带来了新的定位和机遇。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应加强上海城市港口建设;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枢纽功能作用,形成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长江干线为骨干、干支流网络衔接、集疏运体系完善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在上述有利的宏观形势下,上海应当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物流大通道建设。
太仓港区今后发展前景太仓港区是江苏省太仓市下辖的一个市级开发区,位于长江口黄海湾南岸,是江苏省最大的出海口港之一。
太仓港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交通条件,加之近年来太仓市政府大力推动港区的发展,太仓港区的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太仓港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丰富的水资源,具备优秀的港口运营条件。
港区拥有世界一流的港口设施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能够满足大型国内外船舶的停靠、装卸和维修等需求。
同时,港区还拥有大面积的深水集装箱码头和特殊液体化学品码头,能够满足国内外贸易和物流的需要。
这为港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太仓港区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地带,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太仓港区将会成为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地区性经济中心。
港区与上海市仅一江之隔,距离上海市区约70公里,便捷的交通网络连接了长三角的各个核心城市,可以迅速实现各个城市之间的货物运输和信息流通。
这使得港区成为吸引外资和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的理想场所。
另外,太仓港区还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港区周边拥有大量的农田和水资源,具备发展农业、水产养殖和渔业的潜力。
港区还拥有完善的工业基础和优质的综合服务业,对各类产业的发展都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便利。
港区还积极引进外资企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最后,太仓港区政府非常注重港区的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
近年来,港区加大了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改善了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港区政府还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和人才引进,为港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综上所述,太仓港区作为江苏省最大的出海口港之一,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交通条件,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和港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港区将成为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地区性经济中心,吸引更多的产业和人才进驻,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港区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33卷第S1期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Vol.33No.S1 2020年12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Dec.2020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加快推进苏州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研究徐明1,郑丙华2,黄梁1,徐明华1,吕本国1,方洁华1,岳巧红3(1.苏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学会,江苏苏州215007;2.苏州市交通运输局,江苏苏州215004;3.华设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14)摘要:本课题结合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及深度融入上海发展要求,通过对苏州市多式联运发展现状分析,对高质量发展多式联运提出了“3+6+1”枢纽布局和“一环五通道”、“三向五线”联运通道的建设方案,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5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270(2020)S1-0001-09苏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有关“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调整运输结构,降低物流成本”的指示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更多地承接上海经济辐射,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促进苏州现代物流业更好更快地高质量发展,我们结合本市运输经济发展实际,开展了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加快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本次研究基础年为2019年,水平年为2025年,并对2035年的发展进行展望。
1苏州市多式联运发展现状1.1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苏州市是全省四大综合性物流枢纽城市之一,2020年10月刚获批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
2019年社会物流总额5.4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3.5%,低于全省0.34个百分点。
上海港与长三角港口的联动发展作者:邱晨来源:《水运管理》2020年第08期【摘要】为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各港口协同发展、促进长三角区域港口效率整体提升,分析上海港与长三角港口联动发展的现状,提出“一体、双向、四联、五接”的发展思路,构建市场化联动、联盟化联动与一体化联动的模式,并采取以下措施推进长三角港口群“一中心三群”战略目标的实现:制定长三角区域岸线资源统一规划;建立长三角港口设施协同投资机制;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内河码头布局;创新长三角港口运营合作新模式;打造智慧、绿色、平安港口群;港航优势协同,共推海外港口布局。
【关键词】上海港;长三角;联动发展;绿色港口;智慧港口;产业链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长三角地区江浙沪两省一市海岸线长 km,占全国的21%。
长三角地区拥有8个沿海主要港口、26个内河规模以上港口,是我国港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长三角港口联动发展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1 上海港与长三角港口联动发展现状由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特殊地位,上海港在长三角区域联动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并且充当了长三角港口联动的核心角色。
具体联动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特征:(1)从联动发展阶段看,处于从要素绝对集聚向传统要素扩散的过渡时期。
2005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万TEU,浙江省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20.80万TEU,江苏省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5.33万TEU。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占长三角港口的75%以上,加之众多航运资源的集聚,使得上海港在长三角港口中处于全要素绝对集聚的地位。
但随着长三角周边港口的发展,长三角港口产业资源及航运要素逐步向江浙两地转移。
从吞吐量来看,2019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万TEU,宁波舟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万TEU,江苏省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万TEU,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仅占3个港口集装箱吞吐总量的48.3%,宁波舟山港更是以万t的货物吞吐量超过上海港。
提升太仓港竞争力的发展策略研究陶春柳【摘要】@@ 太仓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中心两翼型"组合港口内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称浏家港,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1996年11月,国家口岸办批准原太仓港为一类口岸,1999年9月,国家海关总署批准原太仓港为集装箱中转港.太仓港在江苏省港口发展规划中被定为省级重点港口.【期刊名称】《交通企业管理》【年(卷),期】2010(025)002【总页数】2页(P22-23)【作者】陶春柳【作者单位】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太仓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中心两翼型”组合港口内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称浏家港,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
1996年11月,国家口岸办批准原太仓港为一类口岸,1999年9月,国家海关总署批准原太仓港为集装箱中转港。
太仓港在江苏省港口发展规划中被定为省级重点港口。
一、太仓港发展的优势分析1.太仓港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太仓港紧邻上海港,距吴淞口仅24海里,至长江入海口约42海里。
离上海市中心50公里、苏州市区75公里。
3条高速公路、2条一级公路、2条国道,港区内三纵五横的道路框架,构成了太仓港港区快捷畅通的水陆集疏运通道;港区内供电、给排水、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全部到位;海关、海事、边防、检验检疫等口岸联检一条龙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
2.优良的港口优势太仓港拥有长江岸线38.8公里,可供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优良深水岸线达25.7公里。
码头前沿水深一直处于-12米线以上,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整治结束后,可满足第四代集装箱船全天候和第五、六代集装箱船乘潮通航的要求。
目前,全港码头泊位达48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4个。
3.开发经营者实力雄厚,优势独特中远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远洋运输企业,实力雄厚,拥有自己庞大的集装箱运输船队,在组织远洋集装箱航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远集团公司参与合作开发太仓港。
4.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港口开发带来契机交通部2006年底确定的《“十一五”期间长江干线港口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建设重点》中明确提出将加快建设具有区域性枢纽作用的江苏、浙江两翼的主要港口,逐步完善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核心,以长江干线为支持的集装箱运输体系。
太仓港的发展500字读后感
600年前,郑和从位于长江边的太仓港扬帆启航。
如今,太仓港引海入江,继续放大优势。
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长江外贸第一大港、长江进口铁矿石第一大港、全国木材进口第一大港。
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刷新太仓港发展历史。
五年来太仓港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江港”变成了“海港”。
武港码头也是这个变化最显而易见的地方,之前这里的吃水量是10.5米,现在是12.3米,相差了1.8米,大约是一个人的高度。
它的货运级别翻了一番,从原来的10多万吨变成了现在的20多万吨。
武港码头运输的是铁矿石,原来大型船舶只能在沿海港口停靠,将铁矿石卸下后,再由小船分装运输到长江沿线的钢铁企业,运输成本极高。
如今,通过与上海港、宁波港开展战略合作,太仓港成了全国唯一一个享受海港管理的内河港口,极大拓展了发展空间。
目前,太仓港已建成码头泊位87个,总设计吞吐能力1.4亿吨、435万标箱,开辟各类集装箱航线187条,其中近洋航线24条,直通日本、韩国、东南亚、俄罗斯和台湾等20个主要港口,同时还建成了远洋货物“公交化”的转运平台。
2014年10月份开始太仓港将穿梭巴士的理念运用在了集装箱码头,每天在这里有三个班次的集装箱班轮会从这里往返于上海港口之间,一年货运量也能达到60万标箱。
“沪太通”模式比传统陆路直运上海洋山港节省成本每标箱200到400元。
五年来,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20.7%,成为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
五年中,太仓港先后获批进口水果、粮食、鲜活水生动物、肉类指定口岸资质。
快速发展的同时,太仓港不忘打造绿色港口,大力推进防风抑尘网的建设,被评为全国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