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剂量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6.85 MB
- 文档页数:100
粉剂配药快速计算公式
在粉剂配药过程中,快速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计算所需配药量。
以下
是一种常用的粉剂配药快速计算公式:
配药量(g)= 药物单剂量(mg) ×体重(kg) ÷药物含量(%)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给定体重下,所需的粉剂配药量。
下面我将分步骤解释
这个计算公式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第一步,我们需要确定药物单剂量。
药物单剂量是指在单位体重下所需的药物量。
这个信息通常可以在药物的处方指导中找到。
第二步,我们需要知道患者的体重,通常以千克为单位。
体重信息可以通过测
量或询问患者得到。
第三步,我们需要了解药物的含量。
药物含量是指每克粉剂中所含有的药物量。
这个信息通常可以在药物的标签或说明书中找到。
当我们有了这些信息后,我们可以将它们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将告诉
我们需要多少克的粉剂来完成配药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快速计算公式仅适用于粉剂配药情景,并且只是一种常用
公式,具体的配药方法和计算公式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药物和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希望以上解释可以帮助您理解粉剂配药快速计算公式的使用方法,如果您还有
其他关于药物配药的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经方计量换算表- 中医学习- 民间中医网-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难道是我错了?忙去翻JT的文章:《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
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
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 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
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汉代度量衡的转化——郝万山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沙丁胺醇 2.4mg/片(2mg/片)禁忌症: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慎用。
成人1-2片tid儿童0.1-0.15mg/kg tid;雾化吸入0.1-0.2mg/次;丙卡特罗25ug/片1ug/kg bid6岁以上25ug bid1-2岁半片bid;3-5岁2/3片bid;氨茶碱:0.25/支;成人:0.5g、qd-bid;+5-10%GS 静滴。
小儿:2-4mg/kg.次。
多索茶碱:0.2g/片;通常成人0.3-0.4gbid。
(初期中毒症状)服用过量可能出现严重心律不齐、阵发性痉挛危象。
急性心梗、哺乳期妇女禁用。
复方福尔可定溶液(奥特斯)2岁以下:2.5ml tid;2-6岁:5ml tid;8岁以上及成人:10ml tid氨溴特罗口服液(易痰静)8月以下:2.5 ml,bid;8月-2岁:5.0ml bid;2-3岁:7.5ml;4-5岁:10.0ml;6-12岁:15.0ml;肺力咳合剂:100ml 清热解毒、镇咳祛痰;7岁以内:10ml tid7-14岁15ml tid;成人:20ml tid;酮替芬1mg/片<3岁者0.5mg bid>3岁者1mg bid泰诺林15ml/瓶对乙酰氨基酚每次10~20 mg/kg,1-3岁1-1.5ml4-6岁1.5-2ml7-9岁2-3ml10-12岁3-3.5ml美林100ml:2g;即20mg/ml布洛芬混悬液1-3岁4ml4-6岁5ml7-9岁8ml10-12岁10ml美林适用年龄美林®混悬滴剂:6-36个月婴幼儿,6个月以下遵医嘱美林®混悬液:2-11岁儿童剂量、包装及服用方法复方锌布颗粒:(臣功再欣)(葡萄糖酸锌0.1、布洛芬0.15、扑尔敏2mg )3岁以下:1/3包tid3-5岁:半包tid;6-14岁:一包tid;成人2包tid;双黄连颗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柴黄颗粒:清热解毒1袋bid;小柴胡颗粒:解毒散热,疏肝和胃。
打针配药计算公式在医疗领域,打针配药是非常常见的一项工作。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会开具相应的药物处方,并指导护士进行配药和注射。
而在配药过程中,计算药物的剂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打针配药计算的公式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药物的剂量通常以毫克(mg)为单位,而液体药物的剂量则以毫升(ml)为单位。
在配药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药物的浓度和患者的体重来计算实际需要使用的药物量。
假设我们需要给一个患者注射一种药物,该药物的浓度为C(mg/ml),患者的体重为W(kg),需要注射的剂量为D(mg)。
那么,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实际需要使用的药物量:D = C W。
这个公式非常简单,但却非常重要。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根据药物的浓度和患者的体重来计算出实际需要使用的药物量,从而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除了上述公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需要我们注意。
首先,有些药物的剂量是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来计算的,而不是简单地根据体重来计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使用不同的公式来计算药物的剂量。
其次,一些药物在配药过程中需要稀释,这也需要我们根据药物的浓度和需要使用的剂量来计算出实际需要使用的药物量。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药物的给药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剂量计算方法。
例如,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需要使用不同的计算公式来计算药物的剂量。
因此,在进行打针配药计算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药物的稳定性和药物的剂量单位。
有些药物在配药过程中需要特殊的处理,以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而且在进行药物剂量计算时,我们需要确保使用正确的剂量单位,避免因单位转换错误而导致药物使用过量或过少的情况发生。
总之,打针配药计算是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正确的药物剂量计算可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错误的药物剂量计算则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
药剂师的药品配方与剂量计算药剂师在医药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需要了解药物的性质和用途,还需要掌握药品配方和剂量计算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药剂师在药品配方和剂量计算方面的工作,包括常用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药品配方的要求药剂师在进行药品配方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要求。
首先,他们需要准确地理解医生的处方内容,包括药物名称、剂量和给药途径等信息。
其次,药剂师需要根据处方要求,选择合适的药品并计算剂量。
最后,药剂师还需确保配方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产生严重副作用的药物组合。
二、常用的剂量计算方法1. 单剂量计算单剂量计算主要用于确定单次给药所需的准确剂量。
它适用于液体药物和注射药物的计算。
在进行单剂量计算时,药剂师需要根据药物的浓度、容量和所需剂量,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所需量 = 浓度 ×容量2. 总剂量计算总剂量计算用于确定治疗周期内所需的总剂量。
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口服药物和持续静脉输液。
药剂师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所需总量 = 每次剂量 ×给药次数3. 儿童剂量计算儿童剂量计算相较于成人剂量计算更具挑战性。
药剂师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身体表面积等因素,参考专业的儿科剂量计算表格进行计算。
此外,药剂师还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征和代谢情况,进行剂量的个体化调整。
三、剂量计算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剂量计算时,药剂师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1. 单位换算在使用不同单位的药物进行计算时,药剂师需要进行单位的换算。
特别是从公制单位(如毫克)转换为英制单位(如盎司)时,需要小心计算并避免单位混淆。
2. 药物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在联合应用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剂量需要相应调整。
药剂师应该对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有所了解,并在计算剂量时予以考虑。
3. 特殊人群需求不同人群在药物代谢和吸收方面存在差异。
药剂师在进行剂量计算时,需要考虑年龄、性别、肝肾功能、孕妇等特殊人群的需求,并遵循相关的指引进行剂量调整。
静脉输液中的药物计量与计算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将药物溶液以静脉方式输入患者体内,实现药物的快速吸收和有效治疗。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的计量与计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正确的计算方法能够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和疗效。
一、药物计量单位在药物计量与计算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药物的计量单位。
常见的药物计量单位包括:毫克(mg)、微克(μg)、国际单位(IU)等。
药物的计量单位通常由医生或药师在处方中标明,这也是我们正确计算药物剂量的基础。
二、药物剂量计算方法药物的剂量计算是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等因素来确定的。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药物剂量计算方法。
1. 静脉推注药物的计算方法静脉推注药物的计算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剂量计算方法。
该方法根据药物的浓度和推注速度来计算药物的剂量。
通常,药物的浓度以“每毫升含药物的毫克数”表示,推注速度以“每分钟推注的毫升数”表示。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药物的剂量:药物剂量 = 单次推注速度(毫升/分钟) ×药物浓度(毫克/毫升)×使用时间(分钟)比如,对于一种推注速度为10毫升/分钟,药物浓度为2毫克/毫升的药物,在使用时间为60分钟的情况下,药物的剂量计算如下:药物剂量 = 10 毫升/分钟 × 2 毫克/毫升 × 60 分钟 = 1200 毫克2. 静脉滴注药物的计算方法静脉滴注药物的计算方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剂量计算方法。
该方法根据药物的浓度和滴注速度来计算药物的剂量。
药物的浓度以“每毫升含药物的毫克数”表示,滴注速度以“每分钟滴注的滴数”表示。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药物的剂量:药物剂量 = 单次滴注速度(滴/分钟) ×药物浓度(毫克/毫升)例如,对于一种滴注速度为30滴/分钟,药物浓度为4毫克/毫升的药物,药物的剂量计算如下:药物剂量 = 30 滴/分钟 × 4 毫克/毫升 = 120 毫克三、药物计算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药物计量与计算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药师的药物剂量计算与调整在医疗行业中,药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了解药物的性质、剂量计算和调整等工作。
药师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正确计算和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药师的药物剂量计算与调整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药物剂量计算药物剂量计算是药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正确计算药物剂量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有效的基础。
以下是常见的药物剂量计算方法:1.体表面积法体表面积法常用于化疗药物等需要个体化剂量计算的情况。
计算公式为:BSA = 0.0061 ×(身高cm)^0.725 ×(体重kg)^0.425。
通过计算患者的体表面积,可以确定合适的剂量。
2.体重法体重法适用于大部分常规药物的剂量计算。
该方法较为简单,计算公式为:剂量 = 体重 ×给药倍数。
药师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情况和给药倍数,计算出合适的剂量。
3.生理剂量法生理剂量法主要用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剂量计算,如肝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等。
通过考虑患者的生理状态,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二、药物剂量调整在实际用药过程中,药师有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剂量调整情况:1.肝肾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因此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
药师需要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合理调整药物的使用和剂量。
2.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会相互影响,导致药物代谢和效果发生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药师需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并相应调整药物剂量,以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
3.特殊人群药师在处理老年患者、儿童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时,需特别小心药物的剂量调整。
这些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和响应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药师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三、注意事项在药物剂量计算和调整过程中,药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记录患者的信息,包括年龄、身高、体重以及肝肾功能等。
临床常用计算公式临床常用的计算公式在医学领域中经常用于评估患者的疾病状态、确定药物剂量、计算生理参数等等。
下面是一些临床中常用的计算公式:1.体重计算公式:- 标准体重(kg)= (身高(cm)- 100) × 0.9- 体重指数(BMI)= 体重(kg)/ 身高(m)^22.药物剂量计算公式:- 药物剂量(mg)= 患者体重(kg)× 给药剂量(mg/kg)- 治疗持续时间(天)= 治疗总剂量(mg)/ 给药剂量(mg/天)3.空气中氢离子浓度(pH)计算公式:- pH = -log10[H+]4.心脏产量计算公式:-心脏产量(CO)=心搏量(SV)×心率(HR)5.白细胞计数计算公式:-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总数×1000/血液容积6.肾小球滤过率(GFR)计算公式:- GFR = (140 - 年龄) × 体重(kg) / 血清肌酐水平(μmol/L)× 0.814(男性)或 0.742(女性)7.A-a氧分压梯度计算公式:-A-a氧分压梯度=氧气分压(PaO2)-氧化物饱和度(SaO2)×氧气吸入指数(FiO2)8.尿素氮计算公式:- 尿素氮(BUN)= 尿素浓度(mg/dL)/ 2.89.处方剂量计算公式:- 处方剂量(mg)= 患者体表面积(m^2)× 给药剂量(mg/ m^2)10.滴定计算公式:-C1V1=C2V2以上所列举的公式只是临床中的一部分,医学领域的计算公式非常广泛。
医生和医学生在日常临床实践中经常使用这些公式来帮助诊断、治疗和监测患者的病情。
这些公式的准确使用对于正确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同时,需要注意公式中可能存在的限制和误差,合理选择合适的公式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使用。
药品剂量计算说明书按照医师的处方用药是每个人需要遵循的,但是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剂量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药品剂量计算说明书是每款药物都应该附带的一份说明书,它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计算药物的剂量,在用药过程中避免产生问题,保障我们的健康安全。
一、药品的剂量计算方式药品的剂量计算方式有很多种。
通常,我们听到的药品剂量指的是给药量,也就是药物的用量。
而药品的用量大小是与体重、身高、年龄、健康状况以及药物代谢速率等因素有关系的。
对于成人,用药正常情况下的用量一般按照药物包装上的说明进行使用即可,但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则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下列公式计算药量:药物剂量 = 体重 ×给药剂量÷剂量单位(mg/kg)或者(ml/kg)。
二、药品剂量计算说明书的作用药品剂量计算说明书是制药公司提供的一份重要文献,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用户准确使用药物。
一份好的药品剂量计算说明书应该包括下列内容:1、药品说明:药品的基本属性特征,如化学名、通用名、分类、制造商等。
2、药品适应症:使用药物的疾病范围与适用对象。
3、药品用药方法:如何用药,用药的频次、剂量、途径。
4、药品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禁忌症、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应对。
5、药品贮藏:药品贮藏条件和效期。
其实,严格按照药品剂量计算说明书使用药物,是一项保障用药安全的必要步骤。
因为不同药品有着不同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理,如果不小心使用错误剂量,有可能会出现药效差异、不良反应等影响健康的问题。
因此,在使用药品前,务必要详细阅读说明书,并坚持按照说明使用药物。
三、如何正确使用药品剂量计算说明书1、在选择药物之前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品说明与适应症、剂量使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信息。
2、在使用药物过程中,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取用药物,并准确记录相关数据。
3、根据自身体重、病情、年龄等因素,适当调整药量,避免出现偏高或偏低剂量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苯甲酸钠合法剂量计算公式苯甲酸钠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常用于治疗头痛、发热、关节炎等疾病。
然而,使用药物时必须严格按照剂量来使用,以避免出现药物过量或者不足的情况。
因此,掌握合法剂量计算公式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苯甲酸钠的常见剂量和给药途径。
苯甲酸钠常见的剂量为每次0.5-1g,每日3-4次,口服给药。
在计算合法剂量时,我们需要考虑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等因素,以确保给药剂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苯甲酸钠合法剂量的计算公式。
一般来说,合法剂量可以根据患者的体重来计算,计算公式如下:合法剂量(mg)=体重(kg)×每千克体重所需的剂量(mg/kg)。
在使用这个公式时,我们需要首先确定每千克体重所需的剂量。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口服苯甲酸钠的剂量为500-1000mg,每日3-4次。
因此,每千克体重所需的剂量可以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成人患者的体重为60kg,每次口服苯甲酸钠的剂量为1000mg,每日3次,那么他每千克体重所需的剂量为1000mg/60kg=16.67mg/kg。
那么他每次口服苯甲酸钠的合法剂量为60kg×16.67mg/kg=1000mg。
除了体重,年龄和病情也是确定合法剂量的重要因素。
年龄较小或者年老的患者通常需要减少剂量,而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增加剂量。
因此,在计算合法剂量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等因素,以确保给药剂量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苯甲酸钠的剂量还受到患者的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苯甲酸钠时,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严格按照医嘱来使用药物,避免出现药物过量或者不足的情况。
总之,合法剂量计算公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等因素来计算合适的药物剂量,以确保给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使用苯甲酸钠时,我们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来使用药物,避免出现药物过量或者不足的情况。
小儿配药剂量计算公式
小儿配药剂量的计算是一个涉及药物、体重、年龄等多个因素
的复杂过程。
一般来说,小儿配药剂量的计算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小儿的体重和年龄来确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计算公式:
1. 根据体重计算剂量,常用的计算公式包括Young公式和
Clark公式。
Young公式计算剂量为,药物剂量 = 成人剂量× (儿
童体重 / 70kg)。
Clark公式计算剂量为,药物剂量 = 成人剂量
× (儿童体重 / 70kg)^(3/4)。
2. 根据年龄计算剂量,有些药物的剂量是根据年龄来计算的,
常用的计算公式包括Fried公式和Cowling公式。
Fried公式计算
剂量为,药物剂量 = 成人剂量× (年龄 / (年龄 + 12))。
Cowling公式计算剂量为,药物剂量 = 成人剂量× (年龄 / 70)。
3. 体表面积法计算剂量,有些情况下,医生会根据小儿的体表
面积来计算药物的剂量。
体表面积法计算剂量的公式较为复杂,一
般需要使用专门的计算器或公式进行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仅供参考,实际配药剂量的计算还需
要考虑药物的特性、小儿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
在实
际应用中,应该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剂量计算和调整。
同时,药物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使
用药物。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小儿配药剂量的计算。
儿童中药剂量计算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儿童是人类成长的重要阶段,身体与心智都处于不断发育的状态,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采取特殊的药物剂量。
而在传统中医药领域中,儿童中药剂量计算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合理的药物剂量可以确保治疗效果,同时也能避免药物过量对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儿童中药的用量要比成人小,因为儿童的体重、身高、身体器官都还在发育过程中,药物的代谢能力和药效反映也与成人存在差异。
因此在给儿童治疗疾病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
儿童中药剂量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式:1. 按照体重计算:这是最常用的儿童中药剂量计算方法。
通常情况下,儿童的药物剂量是按照每公斤体重来计算的。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药物剂量= 儿童体重× 单位剂量。
根据儿童的体重范围和药物的规定剂量,可以计算出具体的用药量。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年龄段和体重的儿童,需要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避免用药量偏大或偏小。
2. 按照年龄计算:有些药物的剂量是按照儿童的年龄来确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药物的规定剂量来确定用药量。
需要注意的是,年龄仅作为计算依据之一,其他因素如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也需要综合考虑。
3. 按照身高计算:在一些情况下,药物的剂量也可以根据儿童的身高来确定。
这种计算方法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可以根据身高来确定药物剂量,并定期调整。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需要考虑,比如儿童的肝肾功能、临床病情、身体状况等。
这些因素对药物的代谢和吸收有重要影响,需要在计算药物剂量时进行综合考虑。
在计算儿童中药剂量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剂量合理:暴露或激增的中药剂量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危害,因此在计算剂量时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的作用机制,制定合理的剂量方案。
2. 个体化治疗:每个儿童的身体情况都有所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