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校质量的认定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68.00 KB
- 文档页数:14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和分级标准(原载1997年3月3日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一、图书差错率,是指以审读一本图书的总字数,去除审读该书之后发现的总差错数,计算出来的“万分比”.如审读一本图书的总字数为10万,审读后发现两个差错,则该书的差错率为2/100000,即为0。
2/10000.二、图书总字数的计算方法,一律以该书的版面字数为准,即总字数=每面行数×每行字数×总面数。
1.除环衬等空白面不计字数外,凡连续编排页码的正文、目录、辅文等,不论是否排字,均按一面满版计算字数,分栏排版的图书,各栏之间的空白也计算版面字数。
2.书眉(或中缝)、单排的页码、边码也按正文行数,一并计算字数。
3。
目录、索引、附录等字号有变化时,分别按版面计算字数。
4.用小号字排版的脚注文字超过5行不足10行,按该面正文字数加15%计算;超过半面,则该面按注文的满面计算字数。
用小号字排版的夹注文字,随正文版面计算字数。
5。
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扉页,除空白面不计以外,每面按正文版面字数的50%计算;版权页、勒口(有文字的)按正文的一个版面计算字数。
6.凡旁边串排正文的插图、表格,按正文的版面字数计算;插图占一面的,按正文版面字数的50%计算;表格占一面的,按正文版面计算字数。
7.凡有文字说明的画册、摄影集、乐谱,一律按正文的版面字数全额计算;无文字说明的,按正文版面的30%计算字数.8。
外文版图书、少数民族文字版图书的版面字数,以同样的中文版面字数加30%计算。
三、图书差错的计算方法。
1。
文字差错的计算标准。
(1)凡正文、目录、出版说明、前言(或序)、后记(或跋)、注释、索引、图表、附录、参考文献中的一般性错字、多字、漏字、倒字,每处计1个差错。
前后颠倒字,不论字数多少,用一个校对符号可以改正的,每处计1个差错;书眉(或中缝)中的差错,无论有几个,1条计1个差错;行文中的数字错,每码计1个差错;页码(包括边码)错,每处计1个差错. (2)同一文字错每面计1个差错,全书最多计5个差错;一面内文字连续错、多、漏,5个字以下计2个差错,5个字(不含)以上计5个差错.(3)封面(包括封一、护封、封套、书脊、封底、勒口)、扉页、版权页上的文字错,每处计2个差错.(4)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5)一般性的科学技术性、政治性差错,每处计3个差错。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QC Rules for Poor Proofing and
Editing Quality)是一种为保障图书出版质量而制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有
助于减少图书出版中的潜在的错误。
认定这些差错的细则是用来确定图书编
校质量的标准。
首先,图书编辑应该严格按照尺寸要求进行校对,检查图书
中的文字是否符合出版的要求。
此外,图书编辑还应注意图书的排版格式和
印刷效果,比如说,检查字体的相关参数、字号、字间距、行间距、字互相
对齐等。
其次,图书编辑应该严格按照发布标准对内容和数据进行编辑,检
查文字、数字、画面、表格和公式等内容是否存在错误以及是否能够清晰明
了的表达出来。
最后,图书编辑还应检查图书的标题、索引、封面图片和其
他相关的文字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是减少图书出版中潜在错误的一种重要手段。
编校者在校对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这些细则,以确保出版物的质量。
只有
严格遵守有关细则,才能保证出版物编辑质量良好,给读者带来优质的体验。
期刊编校质量认定标准期刊编校质量认定标准⼀、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法(⼀)期刊编校差错率期刊编校差错率,是指⼀期期刊的编校差错数占检查字数的⽐率,⽤万分⽐表⽰。
如检查字数为10万字,检查后发现1个差错,则其差错率为0.1/10000。
(⼆)期刊总字数的计算⽅法期刊总字数为该刊的版⾯字数,即:总字数=每⾏字数×每⾯⾏数×总⾯数。
1.凡连续编排页码的正⽂、辅⽂,以及⽬次页、⼴告页、插页等,除⽆内容页⾯不计以外,均按1⾯满版计算字数。
2.页眉和单排的页码、边码作为⾏数或每⾏字数计⼊正⽂,⼀并计算字数。
3.脚注、参考⽂献、索引、附录等字号有变化时,分别按“⾏数×每⾏字数”计算。
4.封⼀、封⼆、封三、封四,按正⽂满版的50%计算字数,空⽩页⾯不计。
5.正⽂中的插图、表格,按正⽂的版⾯字数计算;插图占1⾯的,有⽂字说明的按满版字数的50%计算,没有⽂字说明的按正⽂满版字数的20%计算字数。
(三)期刊编校差错的计算⽅法1.⽂字差错(1)封⼀上的⽂字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
其他部分中的错别字、多字、漏字,每处计1个差错。
前后颠倒字,可以⽤⼀个校对符号改正的,每处计1个差错。
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差错,⽆论⼏位数,都计1个差错。
(2)同⼀差错重复出现,每次计1个差错,该期最多计4个差错。
每处多、漏2~5个字,计2个差错,5个字以上计4个差错。
(3)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
(4)外⽂、少数民族⽂字、国际⾳标,以1个单词为单位,⽆论其中⼏处有错,计1个差错。
汉语拼⾳不符合《汉语拼⾳⽅案》和GB/T 16159—2012《汉语拼⾳正词法基本规则》规定的,以1个连写的拼写单位为单位,计1个差错。
(5)字母⼤⼩写和正斜体、⿊⽩体误⽤,不同⽂种字母混⽤的(如把英⽂字母N错为俄⽂字母И),字母与其他符号混⽤的(如把汉字的〇错为英⽂字母O),每处计0.5个差错;同⼀差错在该期超过3处,计1.5个差错。
图书编校质量认定细则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出版署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做好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和评比工作,特对图书常见的文字、词语、语法、标点符号、数字用法、量和单位、版面格式等方面的差错,提出一个便于操作的认定细则,供出版管理部门及各出版社参考.第二条版面编排格式的判别,以《图书书名页》(GBl2450-90)、《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等国家标准为依据。
标点符号正误的判别,以《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为依据。
数字用法正误的判别,以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为依据.规范用字正误的判别,以国家浯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1955年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少数字后来有调整),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依据.汉语拼音拼写正误的判别,以《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16159一1996)、《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和《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等为依据。
自然科学名词正误的判别,以1990年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为依据。
量和单位正误的判别,以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3100—3102-93)为依据。
浯言文字正误的判别,以《现代汉浯词典》(1996年修订第三版)、《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等常用工具书为参考依据.第三条语言文字现象是复杂的,科学知识是无穷的,因此本细则不可能涵盖各类问题,只列举图书中常见的一些差错,以期举一反三。
为便于评比操作,有些不宜计错的例外情形也一并择要列出。
第四条差错的计量单位为“个”。
即以一个错别字计1个差错;不规范用字、标点符号误用,每处计0.5个差错;版面格式差错视轻重程度每处计0。
一部编纂合格的志书和年鉴(简称志鉴),必须做到内容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或者科学性;文字通顺,表达准确、简练、生动,形式新颖、形象;全书结构严谨,体例一致,数字、计量单位统一无误,标点正确,无错别字;图表完整清晰,版式设计合理;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
由于志鉴编纂出版的特殊性——官修且多与出版单位采取协作出版的方式,出版社对于志鉴稿是否达到出版质量标准的审定,往往前移至志鉴总纂阶段——出版社审稿后志办仍对志鉴稿进行内容和版式上的修改。
因此,志办所有编辑人员的努力是达到上述标准的基础,总纂人员专业的审定是志鉴符合国家有关出版物质量管理规定的保证。
摆在志鉴编纂人员面前有三个问题:如何总纂和审定志鉴终审稿?如果使志鉴的出版达到国家规定的图书质量的标准?什么是合格的出版物?2004年12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2005年3月1日实施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是我国目前管理图书质量的行政法规,其适用范围是对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图书出版单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包括志鉴)的质量进行管理。
按照这个规定,志鉴稿送交出版社出版之前总纂人员必须对志鉴稿的编纂质量进行3个步骤4项内容的审查。
第一步骤:审查是否存在“一票否决”的问题,志鉴中出现了这类问题就属于不合格出版物了。
第二步骤:审查是否存在超过“万分之一红线”的问题,志书中编校、设计和印刷方面的差错超标就属于不合格出版物。
第三步骤:在公开出版前要对志鉴稿的编校质量进行自评。
第一步骤审查志鉴稿中是否载有“一票否决”的内容具体说,志鉴的总纂人员要按照下列4个要点审查内容质量:一、内容质量标准内容质量等级主要分为两类:合格——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25、27条的规定内容质量不合格——不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25、27条的规定国务院2001年12月25日颁布、2002年2月1日起实施、2011年3月16日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第25、27条是判定志稿内容质量等级的依据。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的判定以国家正式颁布的、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制定的行业标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五条)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国家标准❒文字、拼音类标准及规范❒数字、单位、标点符号等标准及规范❒出版形式类标准及规范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权威工具书❒传统工具书❒电子工具书专业技术方面的标准❒教育、医药、煤炭、新闻出版等57个大类编辑工作的依据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细则和计错办法《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之附件《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版协校对委2005年修订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2011年专项检查时下发的《2011年三类书质量检查要点及注意事项》2012年专项检查时下发的《2012年科技类图书编校质量检查要点》《2012年文化历史类图书编校质量检查要点》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细则计错表1知识性差错案例A1一般政治性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A2时间年代(年号)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A3取材不真实、不合规律、知识陈旧过时每处计2个差错A4人名、地名、文本名、机构名等专名与事实不符每处计2个差错A5引用标准、法律、法规文件有误每处计2个差错A6概念、定义不明确、有歧义每处计2个差错台湾省“教育部”涉及领土、港澳台用语有误每处计2个差错内地及香港地区涉及民族、宗教用语有误每处计2个差错涉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表述有误每处计2个差错时间年代(年号)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明取材不真实、不合规律、陈旧过时每处计2个差错。
编校质量合格标准
对于编校质量的合格标准,不同类型出版物有不同的要求。
对于报纸,根据《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如果编校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三,则编校质量为合格;如果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三,则编校质量为不合格。
对于期刊,根据《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如果编校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二,则编校质量为合格;如果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二,则编校质量为不合格。
对于图书,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如果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则编校质量属合格;如果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则编校质量属不合格。
请注意,具体的合格标准可能因出版物类型、地区和特定规定而有所差异。
建议在具体情境下咨询专业人士或权威机构,以获取准确和适用的标准。
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建立健全图书质量管理机制,规范图书出版秩序,促进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和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依法设立的图书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的质量管理。
出版时间超过十年且无再版或者重印的图书,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
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均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合格。
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中有一项不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不合格。
第四条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二十七条规定的图书,其内容质量属合格。
不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二十七条规定的图书,其内容质量属不合格。
第五条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
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的判定以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制定的行业标准为依据。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按照本规定附件《图书编校质量差铭率计算方法》执行。
第六条图书的整体设计和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扉页、插图等设计均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的,其设计质量属合格。
图书的整体设计和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扉页、插图等设计中有一项不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的,其设计质量不合格。
第七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行业标准《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CY/T 2-1999)规定的图书,其印制质量属合格。
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行业标准《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CY/T2-1999)规定的图书,其印制质量属不合格。
第八条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图书质量管理工作,依照本规定实施图书质量检查,并向社会及时公布检查结果。
第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图书质量管理工作,依照本规定实施图书质量检查,并向社会及时公布检查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令第26号《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已经2004年12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第4次署务会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署长石宗源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建立健全图书质量管理机制,规范图书出版秩序,促进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和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依法设立的图书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的质量管理。
出版时间超过10年且无再版或者重印的图书,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4项,分为合格、不合格2个等级。
内容、编校、设计、印制4项均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合格。
内容、编校、设计、印制4项中有l项不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不合格。
第四条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二十七条规定的图书,其内容质量属合格。
不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二十七条规定的图书,其内容质量属不合格。
第五条差错率不超过l/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
差错率超过l/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的判定以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制定的行业标准为依据。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按照本规定附件《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执行。
第六条图书的整体设计和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扉页、插图等设计均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其设计质量属合格。
图书的整体设计和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封套、书脊)、扉页、插图等设计中有1项不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的,其设计质量属不合格。
第七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行业标准《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CY/T2—1999)规定的图书,其印制质量属合格。
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行业标准《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CY/T 2—1999)规定的图书,其印制质量属不合格。
部队书籍规范
军事图书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
不过,现行标准按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执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写明了“图书编校的质量分级标准”:
1、差错率低于0.25/10000的,为优质。
2、差错率超过0.25/ 10000的,未超过0.5/10000的,为良好。
3、差错率超过0.5/10000,未超过1/10000的,为合格。
4、差错率超过1/10000的,为不合格。
同时,新闻出版署《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方法》明确规定,“图书差错率是指以审读一本图书的总字数,去除审读该书之后发现的总差错数计算出来的万分比’。
如审读- -本图书的总字数为10万,审读后发现两个差错,则该书的差错率为2/100000,即为0.2/10000”。
一部编纂合格的志书和年鉴(简称志鉴),必须做到内容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或者科学性;文字通顺,表达准确、简练、生动,形式新颖、形象;全书结构严谨,体例一致,数字、计量单位统一无误,标点正确,无错别字;图表完整清晰,版式设计合理;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
由于志鉴编纂出版的特殊性——官修且多与出版单位采取协作出版的方式,出版社对于志鉴稿是否达到出版质量标准的审定,往往前移至志鉴总纂阶段——出版社审稿后志办仍对志鉴稿进行内容和版式上的修改。
因此,志办所有编辑人员的努力是达到上述标准的基础,总纂人员专业的审定是志鉴符合国家有关出版物质量管理规定的保证。
摆在志鉴编纂人员面前有三个问题:如何总纂和审定志鉴终审稿?如果使志鉴的出版达到国家规定的图书质量的标准?什么是合格的出版物?2004年12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2005年3月1日实施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是我国目前管理图书质量的行政法规,其适用范围是对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图书出版单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包括志鉴)的质量进行管理。
按照这个规定,志鉴稿送交出版社出版之前总纂人员必须对志鉴稿的编纂质量进行3个步骤4项内容的审查。
第一步骤:审查是否存在“一票否决”的问题,志鉴中出现了这类问题就属于不合格出版物了。
第二步骤:审查是否存在超过“万分之一红线”的问题,志书中编校、设计和印刷方面的差错超标就属于不合格出版物。
第三步骤:在公开出版前要对志鉴稿的编校质量进行自评。
第一步骤审查志鉴稿中是否载有“一票否决”的内容具体说,志鉴的总纂人员要按照下列4个要点审查内容质量:一、内容质量标准内容质量等级主要分为两类:合格——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25、27条的规定内容质量不合格——不符合《出版管理条例》第25、27条的规定国务院2001年12月25日颁布、2002年2月1日起实施、2011年3月16日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第25、27条是判定志稿内容质量等级的依据。
凡是出版的志鉴书中有第25、27条禁止记载的内容均为不合格志书。
二、志鉴稿禁止记载的内容审查志鉴稿的内容,是总纂人员的重心工作所在,具体审查是否有《出版管理条例》明令禁止的内容。
主要涉及2条11款项:㈠审查是否含有《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明令禁止的内容。
1.禁止有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例如:有关志书编修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即《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
志鉴稿中记述的历史事件,要注意中共中央对此最新的决议。
对于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政策方针的认识和评价,要做到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允许持否定或怀疑的态度。
例如,有的志鉴稿将有关“文化大革命”活动记述为:“通过运动,共破获反革命集团13个,挖出现行反革命分子207人,查出历史反革命分子228人。
”这样的记述会给不了解那段历史的读者造成歧义。
对于这类事项,一定要注意背景情况的介绍(要加注释),注意编纂者的立场。
上段话中的“反革命集团”“现行反革命分子”“历史反革命分子”,按照《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如果已经全面平反,就应该记述为:“通过运动,共破获所谓的‘反革命集团’13个,挖出所谓的‘现行反革命分子’207人,查出所谓的‘历史反革命分子’228人”。
将执政党的观点贯穿在记述之中,这才是事实就是的态度。
2.禁止有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内容。
例如:使用地图时,行政区划图要注意国境线的准确性;不可遗漏钓鱼岛群岛、南海诸岛,而且比例尺务必准确。
要注意新华社公布的涉及我领土、主权和港台澳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
香港、澳门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在任何文字、地图、图表中都要特别注意不能将其称作“国家”。
不得将台湾、香港、澳门与中国并列提及,如“中港”“中台”“中澳”等。
可以使用“内地与香港”“大陆与台湾”或“京港”“沪港”“闽台”等。
对南沙群岛不得称为“斯普拉特利群岛”,钓鱼岛不得称为“尖阁群岛”。
3.禁止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内容。
哪些属于保密范围,《新闻出版保密规定》(〔1992〕国保34号)第五条规定:“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保密法规,建立健全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
”第七条规定:“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的信息,应当按照有关的保密规定进行自审;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应当送交有关主管部门或者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对涉及国家秘密但需公开报道、出版的信息,新闻出版单位应当向有关主管部门建议解密或采取删节、改编、隐去等保密措施,并经有关主管部门审定。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对地方志书进行审查验收,应当组织有关保密、档案、历史、法律、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专家参加”。
从笔者审读的志鉴稿看,军事部类问题较多,凡是设军事部类的志鉴,要特别注意审查验收阶段军事专家的意见,请军事专家参加初审和终审志鉴稿的步骤绝对不能缺失,这方面目前比较薄弱。
4.禁止有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
5.禁止有宣扬邪教、迷信的内容。
6.禁止有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内容。
7.禁止有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内容。
8.禁止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
例如:有的志稿在卫生章节中记述医疗事故或者重大医疗技术突破等方面的事项时,把一些病人的真实姓名及病历写出来,东部省份的县市将当地接收的三峡移民的真实姓名、现在住址、身份证号码一一列举出来,等等,均涉及个人隐私权的问题。
又如:志鉴稿中使用图片或书法、绘画作品,要取得著作权人的使用许可,避免出现著作权方面的纠纷。
9.禁止有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内容。
志鉴稿要避免将一些社会陋习作为当地民俗记述,避免将一些“三俗”语言作为方言记述。
例如,有些志鉴稿误将官场吃喝时使用的一些酒令作为民俗予以记述。
这些内容应该归在腐败现象内容中记述。
10.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㈡审查是否含有《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明令禁止的内容。
“考镜源流求其真”,志稿不能因“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
第二步骤审查志鉴中编校、设计和印刷方面的差错率是否低于“万分之一红线”一、审查编校(含编辑加工整理和校对)质量志鉴进入出版阶段时,出版社对于志鉴稿要进行三审、三校。
受政府采购的约束,志鉴书的印刷多由地方政府负责。
这就要求志鉴稿总纂人员具有较高的出版专业水平。
其中,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方面,编纂人员必须达到出版单位编辑对书稿的审校水平,掌握必需的国家现行的有关出版方面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方针政策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有关这方面的文件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对口下发到出版单位的,地方志系统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规定,从而加大编纂人员对志鉴稿总纂和审查的难度。
㈠编校质量标准编校质量等级主要分为两类:合格——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一编校质量不合格——差错率高于或等于万分之一编校质量2个等级标准:差错率不超过1/10000的为合格,差错率超过或等于1/10000的为不合格。
举例来说,大16开版本的志稿如果每页是38行,每行38个字,也既是说每页有1444字,这就意味7页内容只能出现不超过1分的差错。
对于判定编校质量等级的依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五条进行了规定:“图书编校的判定以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制定的行业标准为依据。
”这就需要志鉴的编纂人员平时要注意学习相关规定,要及时掌握国家最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国标和政策。
㈡编校差错类型具体来说,编校差错主要有9个类型: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倒字差错自造简化字、同音代替字及混用简繁体字的差错外文、少数民族拼音文字、国际音标、汉语拼音差错外文缩写词大小写的错用,不同文种的单词、缩写词的差错字词差错外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家和单位等专用名词词首大小写的差错误解词义误用异形词、成语使用缩略语造成误解人名、地名、单位名称不正确阿拉伯数字用法差错编校差错类型数字用法差错汉字数字用法差错标点符号和其他符号的差错以及格式的差错量和单位的中文名称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差错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一般性的科学技术知识差错㈢志鉴编校差错率的计算方式志鉴编校差错率是指一本志鉴的编校差错数占总字数的比率,用万分比表示。
实际鉴定时,可以依据抽查结果对全书进行认定。
如审查的总字数为10万,审查后发现两个差错,则其差错率为0.2/10000。
志书总字数的计算方法,一律以该书的版面字数为准,即:总字数 = 每行字数×每面行数×总面数具体计算方法包括7项:①除环衬等空白面不计字数外,凡连续编排页码的正文、目录、辅文等,无论是否排字,均按一面满版计算字数。
分栏排版的图书,各栏之间的空白也计算版面字数。
②书眉(或中缝)和单排的页码、边码作为行数或每行字数计入正文,一并计算字数。
③索引、附录等字号有变化时,分别按实际版面计算字数。
④用小号字排版的脚注文字超过5行不足10行的,该面按正文满版字数加15%计算;超过10行的,该面按注文满版计算字数。
对小号字排版的夹注文字,可采用折合行数的方法,比照脚注文字进行计算。
⑤封一、封二、封三、封底、护封、封套、扉页,除空白面不计以外,每面按正文满版字数的50%计算;版权页、书脊、有文字的勒口,各按正文的一面满版计算。
⑥正文中的插图、表格,按正文的版面字数计算;插图占一面的,按正文满版字数的20%计算字数。
⑦以图片为主的图志,有文字说明的版面,按满版字数的50%计算;没有文字说明的版面,按满版字数的20%计算字数。
审查志稿编校差错把握3个方面: ①文字差错(9项)的计算标准;②标点符号和其他符号差错(6项)的计算标准;③格式差错(7项)的计算标准。
图书编校差错的计算方法总纂人员通过对志鉴稿的审查,不但可以提升志稿的编校质量,而且可以因志稿质量达到合格出版物的标准缩短出版周期。
㈣审查编校内容差错率是否越红线——超过万分之一1.审查是否有文字方面的差错审查全书中是否有错别字、多字、漏字、颠倒字;审查全书中是否有已明令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不符合《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字形规定的旧形字,以及汉语拼音和外文等方面的差错。
2.审查词语是否规范⑴审查全书引用的缩写词、缩略语、简称是否造成误解,是否符合规范性并前后统一。
⑵审查人名、机构名、地名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规范并前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