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讲解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讲解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讲解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讲解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每小题3分,共21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谜语文化渊远流长,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是我国汉文化的璀璨明珠。谜语主要按指示物(或/和)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先民们已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民间谜语除少量的字谜外,大都以事物的外表特征入谜。谜面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抽象画/形象化)手法拐弯抹角地描绘事

物特征,①。他们的谜面一般是合辙押韵的歌谣, 语言通俗,朗朗上口,适合(传

诵/传颂)。灯谜,又叫“文虎”“灯虎”。猜灯谜要着眼于谜面上文字的几个属性。灯谜的

制作利用了中国汉字的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笔画组合、摹技相形等②,通过会意、另U 解、假借、用典、拆字等手法,使谜面和谜底在字义上或字形上相扣合。比如以“花生”为谜底的灯谜谜面是“木兰之子”。

1 .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渊远流长拐弯抹(mo)角

B.引申蕴(ytn)涵

C.隐晦曲(q u)折璀灿

D.朗(1印g)朗上口着(zhu 6)眼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或抽象化传诵

B.和形象化传颂

C.和抽象化传颂

D.或形象化传诵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人们通过推理、联想来猜中它②音、

义变化的特点

形、

B.①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义、

形变化的特点

音、

C.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义、

形变化的特点

音、

D.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音、

义变化的特点

形、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B. 自古以来,螃蟹被誉为百鲜之尊,最鲜的美味也比不上蟹的美味。金秋时节,阳澄湖的

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C.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做生意应讲诚信,像那种“人凭一张嘴,货卖一张皮”的靠蒙骗

顾客来赚钱的做法是愚蠢的。

D. “表现”在美国大概是万能的,作秀在咱们中国似乎也是万能的,作秀现象铺天盖地,

作秀之说甚嚣尘上.。

5.下列句子中画线短语与例句画线短语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A、中国的大豆闻名世界,中国也被誉为年“大豆王国”。

B、统筹方法,是一种合理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C、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D、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襟,怀坦白,忠实,积极。

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①“我思故我在”作为笛卡儿哲学的代表思想,因它的简洁,当然也因为它富含哲理,所

以____________ 得特别广泛。

②正义战争的______________ 目的,在于以战止战,缔造和平,而不是以战养战,以暴易暴。

③看课外书刊,时间长了,接触面宽了,越看越有趣,越有趣就越想看,成了良性循

环。__________ ,不博览,知识面便窄,懂的东西就少;懂的少,对许多事物就不感兴

趣,________ 也就越不想多看专业以外的书,于是便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A. 流传终结所以反而

B.流传终极反之从而

C.留传终极所以从而

D.留传终结反之反而

7 ?在横线上依次选填诗句恰当的一组是()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

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

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

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

多?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②①

④ D.②①③④

二、课内知识监测(每小题3 分,共27 分)

(一)阅读《阿房宫赋》选段,完成8?10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8.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

B.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②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C. ①辇来于.秦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D.①盘盘焉,囷囷焉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面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六王毕,四海一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④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⑧族秦者,秦也

⑥李牧连却.之⑦日削月割

A.①④⑧/②③/⑤⑥/⑦ B .①②③⑦/④⑧/⑤/⑥

C.①/②③⑦/④⑧/⑤/⑥ D .①③⑦/②①⑧/⑤/⑥

10.下列与“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戍卒叫,函谷举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 ?客有吹洞箫者

(二)完成《六国论》题目

1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尽(d d ) 暴霜露(b c o )

B.思厥先祖父(ju e ) 胜负之数(sh u )

C.弊在赂秦(1 u ) 为国者(wei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不得下咽(y cn ) 洎牧以谗诛(z 1)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国互丧 互:交互。盖失强援 盖:因为。

B. 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 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 ①②⑦联网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14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15 .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 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 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 其疑

④城之破 也,妇孺不存

16 .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师不必贤于弟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0题(12 分)

A.齐人勿附于秦 C.吾祖死于是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池狭以浅。其君愚

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

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

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

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

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昊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

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

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

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今出兵以从。”吴王

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

必矣。”句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今王尊发士卒佐之

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

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敞,此灭吴必矣。”

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

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

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

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了、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7. 对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置齐而伐越置:安排 B .越王除道郊迎除:清除

C.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诚:果真D .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兵:兵器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戈懺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二三子何为莫出②窃为王危之

B. ①子胥以谏死②重宝以说其心

C. ①夫伐小越而畏强齐②其志欲之而畏越

D. ①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②待我伐越乃可

19. 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下面

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 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 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 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第n卷(书面表达题,共40分)

四、(24分)

21. 翻译下面的句子。(15分)

①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3分)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分)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分)

⑤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五、22.名句默写(17分)

(1)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______________ , (2)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

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

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呜呼! ________ _ , ______________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5)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有尺寸之地。

六.语言运用(8分)

23. 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4分)

【《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电】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

报宣布,亚洲区域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

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3国出资80%东盟10国出资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具体金额为中国3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192亿美元。

24. 修改邀请函°(4分)

尊敬的先生/女士:

①第二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将于2005年3月12日至15日在上海图书馆举行。②

作为大会组委会主席,我荣幸地邀请您参加这次会议。如您所知,③第二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将汇聚图书馆馆员、研究人员及与会的专家学者们④共同围绕大会主题一一“城市发展与图书馆服务”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讨论。⑤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在本次论坛会议发表您的见解,⑥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就当今图书馆界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⑦ 请您务必在2004年12月30日之前提交您的论文题目。⑧请允许我再次感谢您为第二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取得成功所做的努力。⑨我们热切地期待您的到来。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讲解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每小题3分,共21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谜语文化渊远流长,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是我国汉文化的璀璨明珠。谜语主要按指示物(或/和)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先民们已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民间谜语除少量的字谜外,大都以事物的外表特征入谜。谜面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抽象画/形象化)手法拐弯抹角地描绘事物特征,①。他们的谜面一般是合辙押韵的歌谣,语言通俗,朗朗上口,适合(传诵/传颂)。灯谜,又叫“文虎”“灯虎”。猜灯谜要着眼于谜面上文字的几个属性。灯谜的制作利用了中国汉字的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笔画组合、摹技相形等②,通过会意、别解、假借、用典、拆字等手法,使谜面和谜底在字义上或字形上相扣合。比如以“花生”为谜底的灯谜谜面是“木兰之子”。 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渊.远流长拐弯抹.(mò)角 B.引申.蕴.(yùn)涵 C.隐晦曲.(qū)折璀灿. D.朗.(láng)朗上口着.(zhuó)眼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或抽象化传诵 B.和形象化传颂 C.和抽象化传颂 D.或形象化传诵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人们通过推理、联想来猜中它②音、形、义变化的特点 B.①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义、音、形变化的特点 C.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义、音、形变化的特点 D.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音、形、义变化的特点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 ....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B.自古以来,螃蟹被誉为百鲜之尊,最鲜的美味也比不上蟹的美味。金秋时节,阳澄湖的 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 ....,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C.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做生意应讲诚信,像那种“人凭一张嘴,货卖一张皮 ...........”的靠蒙骗

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

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下面是带来的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六国论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苏洵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的实际数目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 2.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让步的连词5.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6.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今:智商 7.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今:可能或能够;许可等 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今:一种文体 三.重点词语 1、其实百倍它实际上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四、词类活用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五、一词多义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五、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六国论》检测题

《六国论》检测题带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嘉祐集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 ②【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赂,赠送财物。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③【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④【互丧】相继灭亡。互,交互、相继。 ⑤【率】全都,一概。 ⑥【完】完好。 ⑦【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⑧【厥(jué)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厥,相当于“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⑨【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⑩【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就)越厉害。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 ?【判】断定。 ?【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以地事秦……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此言得之】这话说对了。

?【迁灭】灭亡。 ?【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亲近。嬴,秦王的姓。 ?【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始,方才。速,招致。 ?【李牧】赵国的良将,曾几次打退秦军。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了赵国。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洎(jì)】及,等到。 ?【向使】假使。 ?【三国】指韩、魏、楚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数、理,指天数、命运。 ?【较】较量。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下】降低身份。 ?【从】跟随。 ?【故事】旧事。 二、重点句子翻译: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因而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翻译: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翻译: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翻译: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六国论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六国论 我们学会忍受和承担。但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灭的心愿。是雄鹰,要翱翔羽天际! 是骏马,要驰骋于疆域!要堂堂正正屹立于天地!努力!坚持!拼搏!成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 带来的高一年级语文教案:六国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1、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字、词、句。 2、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3、学习史论的常规写法和借古讽今的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个苏老泉,就是苏洵,号老泉。他二十七岁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佑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争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佑集”。课文《六国论》 选自《嘉佑集·权书》。我们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苏洵是如何评论六国灭亡的。 二、梳理重要字词句(更多注释翻译在书本上) 文中重要实词有互、率、判、与、速 古今异义、使动、名作状、 句式:状后、被动、定后 请同学翻译重要语句(勾画语句——同学思考斟酌——上黑板书写——师生共评) 三、揭示写作目的 (从文章最后一句话“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翻译过渡) 苏洵用这句话收束全文,有没有什么目的和意图呢? 广阔的天下,指出谁的天下?为国者是谁?

——北宋,北宋当权者 ——如果凭借北宋这么大的天下,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比六国还不如了。采取下策,是什么样的策略?——像六国一样的,赂敌求和的妥协策略。 苏洵说的是“苟”,如果,那现实情况呢? 北宋建国后一百多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的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 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军事上骄堕无能, 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写作本文的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进攻,直逼黄河北岸的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北宋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了“渊之盟”,答应每年向辽缴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1042年,辽又向北宋索要晋 阳瓦桥关以南10县土地,宋又只能答应每年加纳白银10万两,丝绢10万匹。1044年,为了停战求和,北宋由答应每年向西夏输纳白银10万两,丝绢10万匹,茶叶3万斤。 这样*的结果,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 了无穷的后患。 苏洵说得委婉含蓄,实际上是在批评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软弱妥协的外交政策;警戒当权者要从六国赂秦求和,国力亏损,最终*亡国的历史事实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六国 灭亡的覆辙。 说到底,苏洵评论六国的灭亡,是为了借古讽今,针砭时弊,阐明自己用兵抗敌的主张。 苏洵在文中说,“苟”,如果,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评对象呢? 委婉含蓄,把批判的锋芒收一收,便于统治者接受。 当世社会黑暗,妥协投降主义占上风,说得含蓄些既可以保护自己,又能使自己的主张广为流传。 六国灭亡的原因已经分析得明了透彻了,就在一个“赂”字,这和北宋当世的状况惊人 的相似,不言自明,照样能起到发人深省的效果。一个“赂”字把历史教训和现实时弊紧紧 联系了起来。 我们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借古讽今是史论常用的写法,《六 国论》就是一篇史论,论的什么史,论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通过上面的学习都清楚了,接 下来我们来分析分析,他是怎样论的,六国论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完整版)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六国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 霜露(通“曝”,曝露) (2)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 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 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 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 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 义. 不赂秦(坚持正义) (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 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 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 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 之效也(名词,战争) (2)事 以地事. 秦(动词,侍奉)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 (3)犹 犹. 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4)始 始. 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 速祸焉(副词,才) (5)向 向. 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 (动词,朝着,对着) (6)得 较秦之所得. (动词,获得) 此言得. 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 一夕安寝(动词,获得) 二、文言虚词 1.而

《六国论》检测及问题详解

《六国论》检测 一、知识积累 1.文学常识填空 洵,字_______,号______,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著有_________(文学集)。《六国论》文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弊在赂.()革灭殆.()尽思厥.()先祖父 胜负之数.()洎.牧以谗诛()如弃草芥.() 暴.霜露()日削.月割()咽.喉()3.解释下列加点词 弊.在赂:___________率.赂耶:_________________非兵.不利:___________破灭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 固.不在战矣:______________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弱胜负已判.矣:____________ 始速.祸焉:_______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____ 牧连却.之:_________后击者再.:_______________思厥.先祖父 ..: ___________至于颠覆 ..:_________________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_____ _五国既.丧:_________________ 洎.牧以.谗诛:___________诚.不得已:_________________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_____ 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_______ 苟.以天下之大: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___________ 4.找出并解释通假字 暴霜露__________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 暴之欲无厌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为 以荆卿为计____________ 为郡____________ 而为人积威之所劫______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代码:小组:评价: 一、生难字 赂( )获邑()厥()暴()霜露 荆棘()草芥()安寝()弥()繁 薪()洎()谗()邯郸() 二、重点字 1.非兵不利兵:兵器 2.战不善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道:途径,道路;原因 6.或曰或:有人 7.六国互丧互:交互,相继。 8.率赂秦耶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因为,由于。 10.盖失强援盖:表原因,因为 11秦以攻取之外以:凭着,用。 1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13.较秦之所得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得:得到的土地 14.其实百倍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15.固不在战矣固:本来 16.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 17.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冒着 18.以有尺寸之地以有:才有,以:相当于“而” 19.子孙视之不甚惜视:看待,对待 20.举以予人举:拿。以:来。予:给。 21.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后:这样以后 2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然则:既然这样,那么2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愈:更加 2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颠覆:国家灭亡。固:本来。 25.此言得之得:得当,适宜,对 26.终继五国迁灭终:最终。迁灭:灭亡。 2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交好、结交。 28.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之后。 29.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起初。 30.义不赂秦义:名词作动词,坚持道义。 3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是故:所以。虽:虽然。 32.斯用兵之效也效:功效 33.始速祸焉始:才。速:招致。 34.赵尝五战于秦尝:曾经 35.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36.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使动) 37.洎牧以谗诛以:因为。诛:被诛杀。 3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后。 39.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几乎 40诚不得已诚:的确,确实 41刺客不行不行:不去 42.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理:命运 43.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倘若,如果;较:较量,抗衡44或未易量 或:或许; 易:轻易; 量:确定,估量 三、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部编版-语文-高一-部编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梳理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2. 理解本篇政论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 本文借古讽今所表现的思想──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板书】六国论苏洵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①“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 ②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③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幻灯片】 3.介绍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幻灯片】 三、文本研读 1.正音正字: 赂(lu)率(shuai,全都,一概)暴(pu,暴露) 厥(jue,他的)洎(ji,及、到)为(wei,治理)

《六国论》+复习检测答案

《六国论》复习检测 一、解释虚词 之:较秦之所得(的)子孙视之不甚惜(代“尺寸之地”)奉之弥繁(代“奉秦之物”)侵之愈急(代赂秦之国)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标志)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 而:赂秦而力亏(因果/承接)战胜而得者(修饰)二败而三胜(并列)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转折)而秦兵又至矣(转折)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转折)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转折) 以:以有尺寸之地(才,表承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洎牧以谗诛(因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 苟以天下之大(凭借)举以予人(用来) 二、古今异义词 其实 ..祖辈与父辈..百倍它的实际数目祖父 智力 ..旧事,成例 ..孤危智谋和力量六国破亡之故事 三、词类活用 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大.则得城形作名,大的方面理.固宜然名作状,按道理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正义李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并力西.向名作状,西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作动,自取下策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地 四、判断以下句式 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五、实词解释 六国互.丧彼此,交互率.赂秦耶都、皆盖.失强援因为举 思厥先祖父奉之弥.繁愈.急更加与 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六、阅读 1. A 【A 亡—失去】 2. B 【A 介词,凭借/相当于“而”,表修饰 B 结构助词,的 C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 代词,代“诸侯之所亡”/语气词,表揣测,大概】 3. D 【A 定语后置 B 宾语前置 C 被动句 D 判断句】 4. C 【“暴霜露,斩荆棘”没有运用夸张手法,“尺寸之地”处夸张】 5.D【当,同“倘”,如果】 6.C【A 助词,的/动词,到、往 B 介词,用、拿/ 连词,来 C 都是转折 D 介词,对,向/介词,比】 7. A【A 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三. 翻译 (1)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2)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3)等到燕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当作策略,才招致祸患。 (4)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使秦军退兵。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赵国的都城邯郸变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抵抗而不能坚持到最后。 (5)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革除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6)有这样的势力,却被秦国积久而形成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而趋向灭亡。(7)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高中语文必修,六国论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六国论知识点 原文欣赏《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

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唿!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文章主旨: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走六国灭亡之路。 三、结构层次 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 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 第四段慨叹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 第五段,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向当政者提出警告。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四、文言现象 (一)在古今异义词下加线并解释 1秦以攻取之外[攻战取得]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数目] 3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5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在通假字下加线并写出本字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三)指出加线词属于哪种活用并解释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连词,承上文,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小城镇],大[形作名,大的战果]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指出加线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为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威势]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 .以,同"于"释为“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表结果,才]有尺寸之地。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等到]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4奉之弥[更加,越来越]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6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8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9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0其势[势力]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1苟[如果]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 1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送给]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独]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还]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指示代词,这样]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 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 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五)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并解释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2为国者,无使[自己]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于秦五战]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于秦弱]

六国论知识点试题及答案

《六国论》复习 ——559班第五组总结一、原文回顾【()中写释义,{}中写词类活用,<>中写拼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 }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 丧失<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 }取之外,小{ }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暴<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割,以趋于亡。为< >()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

人教版六国论同步检测题

六国论》检测题 学校: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考号: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弊在赂秦(lu c)思厥先祖父(ju a 抱薪救火(x in) ? ? ? B. 暴霜露(b co)如弃草芥(ji & 胜负之数 (sh 0 ? ? ? C. 燕赵之君(y m )洎牧以谗诛(j i)倘与秦相较(t rng) ? ? ? D. 为国者(w ① 革灭殆尽(d C ) 日削月割(xu e ?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的一项是 ( A.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①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斩荆棘 ③至于 颠 ? ? ? ? ? ? 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 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 ? ? ? ? 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 ? ? ? 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 ①②⑦ B ③④⑤ C ①⑤⑦ D ④⑥⑧ 5 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 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 B 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 C.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则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完整版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1、 1、 2、 3、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通假字 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古今异义 1 .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古: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 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 三、词类活用 1 、 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 、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 、 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 、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_]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害IJ,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 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 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0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