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对儿童要慎用
- 格式:docx
- 大小:15.23 KB
- 文档页数:6
儿童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生理、免疫等自身特点,容易遭受病原感染。
年龄越小越易受到感染。
一旦确定细菌性感染,抗生素使用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因此,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性感染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抗生素的三大副作用一是过敏反应。
任何抗生素均有可能引起程度不同的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较为少见的如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药物热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首次用药一般不会引起过敏反应,再次或多次使用相同或同类药物,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二是毒性反应。
主要影响肝、肾功能。
毒性反应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易感个体容易产生药物毒性作用。
三是局部刺激反应。
主要表现为静脉或肌肉注射处疼痛或静脉炎。
使用抗生素的五个原则由于儿童细菌性感染难以有一个明确的指标,所以临床初次抗生素治疗要真正做到正确、准确、合理极为困难,绝大部分依靠经验性治疗。
因此,儿童抗生素使用需要遵守以下主要原则: 1.怀疑细菌感染,可先用抗生素进行经验治疗。
2.诊断为病毒感染和不明原因发热,不宜早期应用抗生素。
3.应根据不同细菌种类和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4.抗生素使用应考虑抗菌作用、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细菌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等。
5.应根据个体生理特点、病理变化调整抗生素,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儿童抗生素使用既要临床医师依靠自己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检验合理选择,调整使用抗生素,同时,还必须把抗生素使用依据、目的、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与患儿家长充分沟通,达成共识。
唯有这样,才能在儿童抗生素合理使用与尽可能避免副作用之间找到平衡点。
各种抗生素的副作用青霉素类及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药物组织毒性极微,除口服有轻微的胃肠道症状外,一般无毒性反应。
但青霉素类可有比较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反应。
因此,每次使用均需要做皮试;如有青霉素类过敏史,则应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头孢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总体毒性较低,对某些敏感儿童有肾毒作用,对肝功能有轻微影响,但停药后即可恢复。
以及慎用抗菌药破解儿童抗菌药滥用七原则分级管理抗菌药物目前已将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分为三级:一线药物(非限制使用):窄谱,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二线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谱较广,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药物,或近年来耐药发展较为迅速的药品种,属控制使用;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药物品种。
临床使用以上三线抗菌药物时必须按照规定执行。
在使用一线抗菌药物无效,需要用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时,需有药敏试验结果;如药敏试验结果不明确,必须有高职称医师或科主任签名,或请会诊后确定;在紧急情况下,可直接使用二线或三线药物,但在48h内须补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手续。
病毒感染暂不抗菌治疗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初步诊断或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真菌、支原体等感染者才可应用抗菌药物。
许多非感染性疾病,如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均可有发热、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增高等表现。
临床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以鉴别诊断。
儿童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中,病毒感染可达90%,如手足口病、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肠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其病程有一定的自限性,无需使用抗菌药物,对症治疗即可治愈。
因此,当临床考虑病毒感染可能性大时,可以暂不用抗菌药物治疗,向家长说明病情并交代观察要点,随诊观察即可。
经验用药应选广谱通常在细菌感染中,菌种尚不明确时,可结合患儿病情及流行病学状况等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并根据病情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
如: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取咽拭子培养,肺炎患儿可取血液、痰液或胸腔穿刺液进行细菌培养,化脓性脑膜炎应进行脑脊液培养,败血症需进行血培养等。
病原体明确后立即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种类,尽量选择窄谱、低毒、针对性强、作用明确且不易发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综合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正确用药在治疗疾病中可发挥关键作用,但也应注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措施。
小儿具有许多与成人不同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药代动力学特点,而且儿科疾病危重多变,因此儿科用药更应确切及时,剂量恰当,更应熟悉小儿药物选择,给药方法、剂量计算等方面的特点。
药物选择小儿用药应根据年龄、病种、病情和体质等情况慎重选用,不能滥用,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
同时应用的药物不宜过多。
1、抗生素。
小儿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易发生各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急、慢性感染,故抗生素在儿科较常应用。
抗生素的临床广泛应用确使不少严重感染性疾病的预后大有改观。
但是必须指出,它同时也带来很多严重的不良后果,如细菌耐药性普遍增加、由菌群失调而引起的双重感染、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等。
目前抗生素的滥用已成为临床治疗中十分严重的问题。
为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在小儿应根据不同病种、病情轻重、年龄大小合理应用抗生素。
(1)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首先要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不要片面地依赖抗生素而忽视其他治疗措施(如无菌技术、支持疗法等)。
②要严格抗生素使用指征,要全面考虑临床诊断、致病菌种类、药物的抗菌谱及其副作用、病人体质状况等,慎重选择高效、低毒抗生素。
对临床确诊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如麻疹、风疹、腮腺炎等),可试用中草药治疗,而不用抗生素;对一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细菌感染,可选择窄谱抗生素;对重症感染,应尽量明确病原菌(涂片或培养),并作药敏试验以便选用或调整抗生素。
③对有适应证的病人,抗生素应用中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半衰期长短等,选择适当用法,确定足够剂量和恰当疗程,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以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和复发。
此外注意不滥用抗生素作预防用药,减少不必要的局部用药。
④要防止严重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双重感染问题。
应用青霉素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作皮肤试验,用氯霉素时应勤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应经常查尿常规和听力等。
抗生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发挥作用。
然而,除了对细菌的影响外,抗生素还可能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抗生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一、抗生素类别及常见的神经系统影响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青霉素等,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这些药物有时会引发神经系统方面的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焦虑等。
这些症状通常是短暂的,停药后很快会自行缓解。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新霉素等)是用于治疗严重细菌感染的强效药物。
然而,长时间或过量使用这类药物可能导致听力损伤和平衡障碍,因为它们会对耳蜗和内耳结构产生直接毒性。
3. 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感染,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在年幼的患者中,四环素类药物可能会引起牙齿的变色和矮小,因此在婴幼儿和儿童中应慎用。
4.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是一类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广谱抗生素。
这类药物有时会引发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头痛、神经痛、焦虑等。
这些症状通常是暂时的,停药后会逐渐消失。
二、抗生素对神经系统的可能机制抗生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涉及多种机制,其中一些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机制:1. 过敏反应:某些抗生素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脑炎,导致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
2. 炎症反应:细菌感染本身会引发炎症反应,而抗生素的治疗可能对炎症反应产生一定的干预作用,从而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3. 肠道菌群失调:一些抗生素可能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
最近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与抗生素所引起的神经系统影响相关。
4. 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如前所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直接对耳蜗和内耳结构产生毒性作用,导致听力损伤和平衡障碍。
抗生素在儿科的合理应用刘婷玉抗生素自发明以来,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各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的同时,使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有了显著下降,但是,也带来了不少棘手的问题,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出现。
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儿童,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生理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比较敏感,易受药物影响,因此,儿科的合理用药更为重要。
1. 抗生素的一般概述抗生素一般系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所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他种微生物的药物。
除了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还可通过半合成或合成法来大量生成。
现在能选用的抗生素有一百多种,大多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余在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类药、抗真菌药、磺胺类、咪唑类、多肽类、植物抗生素(如黄连素、鱼腥草、穿心莲)等。
临床上选用抗生素时,应着重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和患儿机体状态两方面去考虑。
选择的抗生素要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首先按照疾病的临床症状做出诊断选药,必要时进行细菌学检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例如,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选用青霉素G,金葡菌引起的肺炎则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异唑类青霉素或红霉素。
其次,熟识并了解各种抗生素的体内动力学特点,才能合理选用。
例如,肠道难吸收的氨基糖苷类、制霉菌素,口服时仅作为肠道灭菌剂;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喹诺酮类,在胆汁中浓度较高,多用于治疗胆道感染。
. 选择的抗生素要适合患儿的生理状态婴幼儿肝、肾发育尚未成熟,对抗的消除能力较弱,易引起毒性。
例如,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结合能力尚未发育,应用氯霉素易致灰婴综合征;新生儿肾功能只有成人的20%,庆大霉素的血浆半衰期长达18h,为成人2h的9倍,用药易蓄积而致患儿听力障碍。
同时,对乳母用药,也要考虑对乳儿的影响,有些药物易通过乳汁分泌,例如红霉素、四环素,使乳儿产生过敏、溶血等反应。
另外,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能,因此慎用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及儿童。
抗生素,这些注意事项你知道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把抗生素与消炎药混为一谈,不论是发烧、感冒,还是任何炎症,人们都把抗生素作为首选,正是因为这些错误认知观念的存在,抗生素滥用的现象屡屡发生。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种类有很多,包括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甲硝唑、替硝唑等等。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其药效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呢?都有哪些注意事项?1、抗生素简介简单来说,抗生素是一种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当然了,对一些致病微生物也有着强大的震慑作用,包括支原体、衣原体、霉菌、螺旋体等,见到抗生素也会闻风丧胆,有来无回。
目前市面上抗生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抗生素,是在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从中提取而来;另一种是人工合成的抗生素。
抗生素的原名叫做抗菌素,用于治疗各种非病毒感染。
2、抗生素使用的注意事项(1)避免擅自用药很多人认为抗生素可以治疗所有炎症,其实抗生素只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不能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
我们都知道,人体内有大量有益细菌,对于病毒引起的炎症,如果服用抗生素的话,不仅不能起到消炎作用,还会对有益菌群进行绞杀或抑制,造成菌群失调,这个时候就会对人体免疫功能带来不良影响。
抗生素属于处方药,服用药物时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不可擅自使用,诸如药物性皮炎、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适合使用抗生素。
要知道,抗生素使用不当,会对对身体带来不可逆的损伤,尤其是伤害肝脏、肾脏和听神经。
(2)针对性用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事实上,抗生素只是用来杀灭微生物,并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而长期服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也有人认为抗生素可以治感冒,需要注意的是,它仅对细菌引起的感冒敏感,对病毒引起的感冒毫无反应。
其实许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来说,这种疾病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特效药,但可以通过对症治疗改善症状,因而抗生素并没有用武之地。
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感冒后会吃一些感冒药配合一些抗生素,这个时候服用抗生素根本就是多此一举,不仅于治疗无益,还有可能引发副作用。
儿童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病情的转归,患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当前抗生素滥用情况非常严重,引起很多不良反应,细菌耐药性也大大增加。
在基层医院更是如此。
解决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已迫在眉睫。
1临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
(1)无论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
(2 )无论什么感染,都用广谱抗生素。
(3)无论疾病性质,大都用静脉注射,而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
(4 )不考虑抗生素的抗菌特点,随意联合使用。
(5 )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的药物。
(6 )与其他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等混合在较大量的液体中静滴。
2滥用的不良后果
滥用抗生素可导致儿童体内耐药菌株产生,引发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
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导致病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
据报道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
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 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 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100%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3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必须掌握适应证并遵循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原则。
浅谈儿童慎用抗生素的重要性【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36-01抗菌药包括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
具体分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喹诺酮。
据《2010年中国家庭药箱调查》,“滥用抗菌药”居错误用药行为的首位。
在儿科急诊患儿中,80%使用抗菌药,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时,使用抗菌药者高达99%。
之前20年数据,我国已有180万聋哑儿童,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所致,并以每年2万-4万递增,主要原因就是抗菌药致聋。
日前,中国药学会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公布了对北京、广州、天津、杭州4个城市60多家医院总处方的统计数据。
结果显示,2005年至2007年,抗生素在儿科的处方量增加明显,其中头孢类处方量增长近四倍。
2005年,儿科头孢类产品处方量在20万份左右,2007年则一下跃至80万份左右。
与儿科相比,普通外科、急诊科、妇产科、普通内科和呼吸内科的头孢类产品处方量略有增加,但幅度不大。
同时使用具有肾毒性的喹诺酮沙星类处方中近九成诊断空白。
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儿科的应用更令人感到担忧。
处方中常用的大部分产品不适用于儿童,如左克、来立信、息复欢、泰利必妥等。
儿童肾功能还未发育完全,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一旦剂量偏大,便可引起儿童肾损害。
专家认为,许多抗生素其实并不适合儿童使用,抗生素的滥用已越来越多地威胁到儿童的健康。
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刊登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如果婴儿在生命头几个月就接受抗生素的治疗,那么日后罹患不可治愈哮喘的危险会增加70%。
抗菌素使用率中国远超英美,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有1/2的儿童一旦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抗菌素。
就整个国家来说,有50%的人生病时使用抗菌素,事实上,可能只有25%的患者真正需要抗菌素。
五类药物儿童应慎用是药三分毒,这是老百姓中相传的俗话,的确,药物在针对性治疗病症的时候,同时还会伤害到身体的其他技能,是损耗身体较为健康的一方面,恢复好的一方面,来弥补已经损失的一方面,有点像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
其实中药还好,尤其是西药。
对身体的损耗更是难以忽略。
而当儿童面对药物的时候,我们更要注意了宁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醒,5类西药儿童应慎用,其中包括维生素A、阿司匹林、补药和抗生素、速效感冒胶囊。
忌滥服维生素A维生素A与骨骼的生长有关,它可以使软骨成熟。
维生素A 将减慢骨骺软骨细胞的成熟过程。
但维生素A服用多了会影响骨骼的发育,使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破坏,骨骼只长粗而不长长,使孩子成为一个长不高的人。
慎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的药物对儿童感冒发热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但是12岁以下的儿童须慎用,因为容易引发瑞氏综合征。
该病前期表现为发热、惊厥、频繁呕吐,后期表现为昏迷、肝功能受损害,且容易被误诊为中毒性脑病或病毒性脑炎。
含阿司匹林的药物最常用的是APC,即“复方阿司匹林”,APC含有咖啡因,具有兴奋作用。
如果婴幼儿发热时使用APC来退热,就等于“火上浇油”,致使其因发汗过多而引起虚脱,因此应慎服。
忌滥服补药不少中药补品中含有激素或激素作用的物质,儿童服用后会出现性早熟,不利于儿童身体发育。
忌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儿童的肝、肾、听觉神经,甚至血液系统均可能有损害。
另外,滥用抗生素的严重后果是造成细菌的耐药性,长此以往将无药可用,甚至危及生命。
忌服速效感冒胶囊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肝脏解毒功能也不健全,在感冒发热时若服用了速效感冒胶囊,易引起惊厥,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甚至肝脏损害。
药物能治病,这不假,应该说,应急的时候,是我们的必需品,但是当时用的时候仍然要讲究剂量,若药量过大。
会导致副作用。
尤其是儿童。
即使是补品类的药物也一样,并不是多多益善的。
如甘草,药性平和,能调和诸药有健胃之功,具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缓和药性,和中缓急之效。
幼儿用消炎药有哪些影响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现发烧发热等小毛病的时候,就会给孩子吃一些儿童消炎药,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给孩子带去很大的健康隐患,威胁孩子的健康,对于身体各项器官和功能发育都不是很完善的婴幼儿来说,抗生素有可能成为一种致命的药物,一些具有毒副作用的抗生素容易造成宝宝肝脏功能的严重损害,主要影响肝、肾功能。
毒性反应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易感个体容易产生药物毒性作用。
三是局部刺激反应。
主要表现为静脉或肌肉注射处疼痛或静脉炎。
建议:不要随意给孩子服用抗生素类药物。
抗生素类药物仅对某些细菌或真菌起到效果,而对病毒的感染没有疗效,而且容易造成机体内菌群失调,诱发并发症,加重病情。
而每一种抗生素针对的细菌种类并不一样,针对病情和病原体用药才能起到好的疗效。
其次,有些成人可以服用的抗生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有害的作用,在儿童是慎用乃至禁用的,不能随便服用。
儿童什么疾病需要用到消炎药儿童很容易发生各种炎症,常见的有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喉炎,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和小儿肺炎,因此常常需要用到消炎药。
出现这些疾病的小儿使用频率最高的儿童消炎药就是阿莫西林颗粒和阿奇霉素颗粒。
孩子患上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喉炎,局部症状明显,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急性感染性喉炎是喉部黏腊的急性弥漫性炎症。
以犬吠样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临床特征。
一般建议给病情轻的孩子用阿莫西林颗粒,重者用阿奇霉素颗粒,不必使用更新、更高级的抗生素。
孩子患上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起病往往生有鼻塞、喷嚏、咽痛、声嘶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全身症状大多轻微,仅有轻度畏寒、发热、头痛及全身酸痛等,婴幼儿可有发热、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当伴发支气管痉挛时,可有哮鸣和气急。
两肺呼吸音粗,有不固定的散在干湿啰音,咳嗽后消失,建议使用疗效稳定的阿莫西林颗粒或阿奇霉素颗粒。
孩子患上小儿肺炎,发病前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数日,早期体温在38°C~39°C,亦可高达40°C,多为驰张热或不规则热。
抗生素的使用禁忌抗生素作为一类重要的药物,在医学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存在一些禁忌事项,需要我们在使用时特别注意。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的使用禁忌以及如何正确合理地应用抗生素。
一、对于过敏者禁用抗生素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对于已经被证实对某种抗生素过敏的患者,禁止使用相应的抗生素。
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等。
使用抗生素前,应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过敏史询问,确保患者没有对该药物过敏反应。
二、抗生素不适用于病毒感染抗生素主要用于细菌感染,对病毒感染无效。
因此,在感冒、流感等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中,不应滥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不仅不会治疗表现为病毒感染的疾病,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给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带来困扰。
三、孕妇和儿童慎用抗生素对于孕妇和儿童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
部分抗生素可能对胎儿或幼儿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孕妇或儿童使用抗生素时需要谨慎选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四、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正在使用其他药物。
某些药物会与抗生素发生相互作用,降低或增强抗生素的药效。
这可能导致抗生素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或者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因此,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及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五、超量使用导致耐药性抗生素的滥用和不正确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患者在感染疾病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抗生素,并按照规定剂量和疗程进行使用。
不得私自减少或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否则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使该抗生素在治疗其他疾病时失去效力。
六、使用时注意不良反应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以便做出进一步的处理。
七、选择适合的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要综合考虑细菌分布、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宝宝多吃抗生素的危害
小编希望宝宝多吃抗生素的危害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抗生素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旦被滥用,会给人的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
尤其是对幼小的宝宝们,那么,宝宝多吃抗生素的危害有哪些呢?
一旦宝宝生病,“忙”加“盲”的妈妈们很容易把抗生素当成救命稻草,一到医院就要求给孩子使用抗生素。
对此专家提醒,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妈妈们千万别“迷信”抗生素。
那么,宝宝多吃抗生素的危害有哪些呢?
由于儿童在器官生理功能上发育不成熟,尤其是新生儿,最需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经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
在儿童药物性肾损害中,大约有近五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
监测数据显示,由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症状为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疹及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的占67%,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系统反应的占8%。
还可能产生头痛、头昏、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
滥用抗生素还会伤害宝宝的耳朵,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的聋哑孩子中,有一半以上变聋的原因跟滥用抗生素有关。
来自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数字显示: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人,占总体聋哑儿。
宝宝感冒咳嗽应慎用抗生素'宝宝感冒后出现其实很常见的现象。
感冒是一般由病毒引起的感冒,由于宝宝抵抗力较弱,外加家里通风不畅或是人群密集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让宝宝患上感冒。
通常情况下,宝宝每年都会有3到6次患感冒,大概有10%的宝宝每年患6次以上的感冒。
儿童感冒的早期症状包括咳嗽,发热,流涕,咽痛,疲乏等,其中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咳嗽,以频繁而剧烈的干咳为主。
有调查显示,儿童普通感冒在最初48小时内伴发咳嗽的发生率多达83%。
为什么儿童感冒后会出现咳嗽频繁的情况呢?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儿童感冒后容易引起鼻后滴流,鼻液向后倒流刺激咽喉部和道引起咳嗽,这种情形较为多见;其次,儿童的呼吸道由于尚未完善,自身保护和防御能力和成人相比较差,对病毒等外界刺激比成人敏感,这使得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在感冒后出现咳嗽症状;第三,儿童的功能也尚未发育成熟,呼吸道和肺部发育也不完善,一旦感冒,咳嗽容易反复发作。
常用的止咳药一般可以分为外周性和中枢性镇咳药两类。
外周性镇咳药是通过抑制外周咳嗽感受器向咳嗽中枢传导信号而发挥止咳作用,这类药物包括局麻药和粘膜保护剂。
中枢性镇咳药又分为依赖性(如可待因)和非依赖性(如右美沙芬)两大类。
中枢性依赖性镇咳药现在使用较多的是可待因,它有较强的镇咳效果,但成瘾性较弱。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药物在服用一段时间后仍有上瘾的危险。
由于可待因一类的镇咳药具有成瘾性,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一种具有良好疗效而又无成瘾性的中枢镇咳药,即中枢非依赖性镇咳药。
最具代表性的药物为右美沙芬,其镇咳效果可与中枢依赖性镇咳药可待因相媲美,而且镇咳剂量下对呼吸系统无抑制作用,不会产生成瘾性,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可替代可待因的一种镇咳药物,目前市面上的一些止咳药如惠菲宁等均含有右美沙芬成分,可以放心地给儿童使用。
在选择止咳药的时候除了要注意药物疗效快和安全性高之外,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由于是给儿童服用,因此剂型上应选择易吸收的口服糖浆,最好配有专用的量杯和安全瓶盖设计,以便掌握服用剂量以防止误服。
科普:儿童用药,慎用四类抗生素
概述
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用药更加需要谨慎,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
一些抗生素
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了解哪些抗生素在儿童中应慎用。
为什么要慎用抗生素
1.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对治疗产
生困难。
2.影响肠道菌群:抗生素不仅杀菌靶标病菌,也会影响到有益菌群,
进而对儿童免疫系统产生负面效应。
慎用的四类抗生素
第一类:氯霉素
•不良反应:可能引起贫血、再生障碍等严重问题。
•应用范围:已不作为常规儿童用药。
第二类:环丙沙星
•不良反应:可引起肌腱破坏,对儿童关节生长发育不利。
•应用范围:一般不推荐给儿童使用。
第三类:四环素类抗生素
•影响钙质吸收:长时间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
•慎用情况: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且需严格按医嘱用药。
第四类:万古霉素
•神经毒性:可能引起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对儿童神经系统影响较大。
•使用限制: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严控用药剂量。
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1.听从专业建议:儿科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建议是否使用抗生素,遵
医嘱使用。
2.严格按照剂量使用:不可擅自增减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3.按疗程用药:完成医生规定的疗程,避免过早停药造成耐药性。
4.注意并发症:若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
儿童用药需格外慎重,抗生素更是需要精准使用。
慎用四类抗生素对保障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共同努力,确保儿童用药安全有效。
抗生素注意事项抗生素是一类专门用于治疗感染病的药物,其功效广泛且显著。
然而,使用抗生素时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使用时需遵循医生建议:抗生素的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包括剂量、使用频率和使用期限等。
不得擅自更改用药用量、时间和使用方式。
2. 不要滥用抗生素: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没有任何作用。
因此,在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时,不应轻易使用抗生素。
3. 注意抗生素过敏:有的人对抗生素过敏,使用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如果出现皮肤红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4. 抗生素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抗生素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降低或产生不良反应。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需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5. 不可随意中断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一般需要坚持使用完全程,即使症状好转也不能随意中断。
中断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疾病再次复发。
6. 注意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抗生素除了杀灭病原细菌外,也会影响人体正常菌群,特别是肠道菌群。
使用抗生素时注意饮食搭配,增加益生菌摄入,以维护肠道健康。
7. 长期低剂量使用潜在风险:长期低剂量使用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导致耐药性的形成。
所以,抗生素的使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控制药物用量和疗程。
8. 孕妇、儿童和老年人需慎用:在特定人群中,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特别慎重。
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总而言之,虽然抗生素对于治疗感染病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使用时仍需谨慎。
随意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增加细菌耐药性,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遵循医嘱并注意相关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的使用抗生素。
儿童抗生素的Yes与No“你小孩吃消炎药了吗?”这是家长们之间经常询问的一句话。
家长们口头说的消炎药指的是抗生素,它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一类药物。
面对林林总总的抗生素,不知如何为孩子选择?各种正面的抑或负面信息,也不断冲击着家长们的头脑。
了解抗生素,先从儿童发育开始。
从丁点儿大的婴儿成为一个年满18岁、体格机能成熟的成年人,历经颅脑到肝肾、骨骼功能不断发育的连续过程。
适用于成人的抗生素,不是每款都适用于儿童。
儿童的生理代谢功能在不同年龄时期各有不同。
生后满月前的新生儿消化道长度相对身高比例高于成人,胃液酸度经历从增加—减少—增加的一个U形变化过程,因此口服抗生素的量较难掌控;肝脏中与药物代谢相关的酶不足,肾脏的排泄亦弱于成年人,易导致抗菌生素的灭活、失效、排泄减慢,药物容易积留在体内,引起中毒,如氯霉素;新生儿黄疸时,有些抗生素,如新生霉素、百炎净、红霉素等能加重黄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俗称蚕豆病)新生儿,百炎净可引起溶血。
满月后到3岁前是婴幼儿期,儿童生长迅速,肝肾代谢功能甚至超过成人,大脑与血液之间的屏障日趋加固,但未完善,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药物慎用。
如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有损害听神经,引起听力下降的风险,不宜用于儿童。
药物代谢功能加快,抗生素用药量折合成公斤体重比值要高过成人。
对于某些分次使用的抗生素,一日三次的效果好于一日两次。
抑制儿童发育的四环素类抗生素药物慎用。
3岁以上的儿童生长发育放缓,肝肾功能日趋于成人,抗生素药物的用量,按公斤体重折算,虽仍较成人量大,但注意总量小于成人。
最初的抗生素自天然产物提取而来。
如今抗生素多数为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学物质。
常用的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
细菌从形态学上分,可简单地分为球菌和杆菌两类。
青霉素类细菌在快速繁殖过程中,不断合成坚韧外壳。
青霉素类药物起到的就是破坏外壳的作用。
这一“搞搞阵”的作用机制,致使细菌破裂死亡。
抗生素对儿童要慎用
在近日召开的国际儿科药理会议上传出消息:中国儿童青少年抗生素滥用最严重。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在儿童药物性肾损害中,大约有40%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由抗生素引起。
导致二次感染滋生耐药细菌
抗生素制造了30万聋儿
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目前有120多个因使用抗生素而致聋的孩子正在接受漫长而又艰难的听力训练。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相似的经历:耳聋前都曾用过抗生素药物。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药剂师尚蓓蓓回忆说,20XX年,一个新疆小男孩因为过量使用庆大霉素而致聋。
可悲的是,2年后他弟弟因为感冒发热到医院看病,医生又给他开了庆大霉素。
家长也曾犹豫,但最终还是听从了医生的建议。
结果没多长时间,
弟弟对声音也没了反应。
家长连忙带孩子到北京某医院就诊,专家的诊断让他们又一次大放悲声:庆大霉素致聋。
尚蓓蓓说:“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都有一定毒副作用。
儿童的身体器官正处在发育阶段,相对成人更加脆弱,用药不当必然会损害他们的听觉系统。
”
青霉素是最早发现的抗生素,发现于1928年,1940年应用于临床。
抗生素发展到今天种类已达几千种,常用于临床的也有几百种。
它通过杀灭致病细菌及微生物达到治疗效果,医学专家普遍认为抗生素曾为人类的寿命贡献了10岁。
但这并不表示抗生素是万能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张君莉表示,长期或过量使用抗生素,不仅会导致正常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甚至滋生可怕的“耐药菌”。
缺乏这个正确认识的家长总是自作主张,只要孩子一出现感染症状,就马上递上抗生素类的药物,却没有想到这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专家曾透露,
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
这一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只有%。
也就是说,1000个聋哑儿童中,我国就有300~400个是由滥用抗生素造成的,而在发达国家还不到9人。
另外,据首儿医院肾内科一项统计显示,在儿童药物性肾损害中,大约有40%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
尚蓓蓓说,药物在体内大多是通过肝脏解毒由肾脏排泄的,因而药物的浓度在肾脏内最高,毒性也最大。
儿童的肾功能较弱,滥用抗生素首先伤害的就是孩子的肾脏。
滥用抗生素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包括:庆大霉素滥用可能导致耳聋,红霉素滥用可能对肠胃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反应,青霉素滥用可能产生过敏性休克。
此外,还有皮疹、低热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四点一注意——
专家指导规范使用抗生素
正确使用抗生素要从以下4点做起:凡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能用低级的就不用
高级的;能用一种药就不联合用几种药;能口服的不要静脉注射。
在这个基础上,家长还需要做到不自行胡乱在医药超市购买抗生素类药物,如果孩子出现感染尽量到医院查明原因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尚蓓蓓提醒家长注意一点:医生嘱咐的一天吃三回药,不等于早、中、晚饭后各一次,而是每8小时服用一次。
如果两次服药时间间隔太近,会造成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太高,从而导致神经或肝肾功能损伤;而间隔太远,血液中药物浓度不够,对细菌的杀灭作用就会减弱,同样会产生耐药性。
量大量小没规矩误用错用随意用
儿童用抗生素只有两种
据介绍,我国目前已有60%~70%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抗生素耐药现象。
这个比例中自然包括着儿童青少年。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夏季是胃肠道感染的高发期。
也就是说,这两个季节最容易出现滥用抗生素的情况。
“滥用”不是简单地指“多用”,自行“减服”“停服”或“不按时服”也是滥用的一种表现。
张君
莉说,抗生素类的药物一般的服用周期最短时是48~72小时,在这个周期内即使炎症有所缓解,也要继续服药,以确保杀死病原体。
如果随便停药就意味着给了细菌重新生长的机会,几次三番后细菌就会越来越强壮,这时出现耐药的几率比较大。
除了孩子自己本身不知道按疗程、剂量服用药物之外,多数家长往往凭自身经验,把成人用的抗生素给孩子吃,也是滥用抗生素的表现。
而实际上,适合儿童服用的比较安全的抗生素只有青霉素和红霉素两大类。
中国父母太依赖美国医生很少用
滥用抗生素花钱买痛苦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有1/2的儿童一旦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抗生素。
就整个国家来说,有50%的人生病时使用抗生素,事实上可能只有25%的患者生病时真正需要。
而西方发达国家,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率为30%,美国是20%、英国是22%。
对国内5家儿童医院抗生素使用情况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儿童门诊急诊中,抗
生素静脉注射使用比较普遍。
负责这一调查的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儿科研究所杨永弘研究员表示,在美国,孩子病了医生是不主张首选抗生素的,对于一般常见的发热,只会让患儿多喝白开水、多休息,让家长尽量使用物理方法降温。
而我国却首选抗生素迅速消炎降温,甚至在孩子还没有送到医院时,心急如焚的妈妈早已自行让孩子服用药物了。
张君莉表示,在中国,约有75%的家庭备有抗生素,这被认为是一个有备无患的好习惯,特别是碰到孩子去外地读书及全家集体出游的情况,背包里总是少不了抗生素的身影。
“人们对抗生素的依赖已经越来越明显。
”尚蓓蓓说,“在医药超市,一次性购买许多抗生素的家长很多,他们就像是在超市购买日用品一样购买抗生素。
”我国多数患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的,多花钱还在其次,最严重的是会给患者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尤其是抵抗力较弱的少年儿童。
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肖永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