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MRI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7.94 MB
- 文档页数:30
-"像诊断.脑胶质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李彩霞大脑胶质瘤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同时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在诊断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诊,进而延误治疗,在病理学中,以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瘤样生长,维持原有解剖结构完整性为,胶质瘤发病原不!为为大脑胶质细胞系统发出现异常,脑内出现弥漫性原始神经胶质细胞。
本次研究对脑 胶质瘤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MRI)诊断以进研究,旨在脑胶质瘤诊断,现报告下。
1资料与方法1.1:择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胶质瘤患者共40作为研究,性21,女性19例;年龄21~55岁,(36±5)岁。
患者临床主要发症状为神经、以,单无力同时在、维迟钝、、以及视力1.2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MRI扫描检查,使用型号为飞利浦1.5T 3.0T型磁共,为5 mm,层厚设置为8~10mm。
采用者自旋回波,造影剂为轧喷替酸萄甲胺(GD-DTPA),剂量为1.5-2.0 mmol/kg,于患者手肘静脉在1min内完成团注,完成后进行,中用多个横轴位矢状位,增强中使用T1WI加权像冠状位、矢状位以及轴位,根据T[W1、T2W1以增强T1W1图定瘤区、瘤周围区以瘤周围坏死区,以为正照组,影表现与出血量之关系进,统计大量出血、少量出血MRI信,记录胶质瘤信改变情况,最后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0)脑肿瘤类标准以MRI诊断结果肿瘤病理类型进类。
1.3观察指标:患者MRI表现、肿瘤出血信情况,统计病理类型。
2结果2.1不同病理类型以及位置分布情况:MRI中,大部分患者病变区域呈现为弥漫性斑片状信号,在T2FLAIR以T2W1中表现为高信,在T1W1中表现为信以及低信号&在入组脑肿瘤分类中,变性星形细胞瘤17例,占42%,其余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室管膜肿瘤少突胶质细胞瘤。
胶质瘤布在额DOI:10.11655/zgywylc2020.24.009作者单位:041000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核磁室叶14例,占35%;颖叶8例,占20%;额顶叶6例,占15%;枕叶2例,占5%;4例,占10%;丘脑2例,占5%;脑室2例,占5%;四脑室2例,占5%&2.2不同病理型在MRI中信布情况: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7例,在T1W1中表现为信,在T2W1中表现为高信,在瘤周在肿,在增强中,为明显不状团块状强化。
脑胶质瘤影像学表现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通常由脑部的胶质细胞发展而来。
脑胶质瘤可以在不同的脑部区域形成,并且其影像学表现也可能各不相同。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脑胶质瘤的类型、位置、大小以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MRI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对于脑胶质瘤的检测和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MRI图像上,脑胶质瘤通常呈现为高信号灶,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较黑暗或明亮。
瘤内可见囊实交替排列的异常信号,以及周围水肿、瘤周梗死、囊变、出血等不同的改变。
而在造影MRI图像上,脑胶质瘤往往显示出强化效应,即肿瘤周围的血管对比剂明显浓缩,从而帮助医生更加清晰地观察肿瘤的周围情况。
除了MRI,CT扫描也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
CT扫描能够提供关于脑部结构的更加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脑胶质瘤的位置和范围。
在CT图像上,脑胶质瘤呈现为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有明显的对比。
有时,脑胶质瘤内还可见有钙化或出血灶,进一步印证了肿瘤的存在。
除了MRI和CT扫描,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还可以通过PET-CT、脑血管造影、超声检查等多种检查手段来进一步确认。
这些检查手段各有优势,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观察脑胶质瘤的形态和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总的来说,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来综合评估。
及早发现脑胶质瘤,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合理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及时明确诊断,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目的:对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16例经过病理和手术确诊的患有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患者,对其核磁共振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16例患者中,有4例肿瘤位置分别处于丘脑区、鞍上、小脑以及脑干,而剩余的12例均位于大脑半球上。
8例实性肿块,6例囊实性肿块,2例囊性肿块。
结论:对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特征不显著,但是颞叶强化均匀的肿块,有瘤周水肿存在。
标签:颅内节细胞胶质瘤;核磁共振;表现;病理特征颅内节细胞胶质瘤为临床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主要为瘤样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混合导致,在30岁以下年龄组的发病率较高[1]。
此类肿瘤为临床良性的病变,预后较好,但是由于缺少特异性的表现,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
为了更好地对颅内节细胞胶质瘤进行诊断,我院分析了MRI的诊断价值和病理特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16例经过病理和手术确诊的患有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6例,年龄15~56岁,平均年龄为39.98±8.21岁。
临床症状中有11例患者伴有癫痫,其中9例患者使用抗癫痫治疗无效,3例患者有头痛,1例患者有突发性的意识障碍和肢体抽搐,4例有头晕,1例有记忆力降低。
患者病史在7d~16年之间,平均为9.02±3.22年。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磁共振MRI检查,均为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及DWI。
扫描仪器为西门子3.0T超导MRI成像仪。
参数为:T1WI(TR/TE为300/8ms),FT2WI(TR/TE为3000/110ms),层厚为8mm,矩阵为256×256,层间距为1.5mm。
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注射液,剂量每千克0.1mmol/l,速率为2~3ml/s。
患者在注射后均完成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成像扫描。
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少突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影像学表现」CT:(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部分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患者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略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
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
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
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
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
热文:各种脑肿瘤在PET-CT中显像脑胶质瘤在PET-CT与MRI图像MRI:(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DTPA 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
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