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MRI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7.94 MB
- 文档页数:30
-"像诊断.脑胶质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李彩霞大脑胶质瘤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同时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在诊断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诊,进而延误治疗,在病理学中,以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瘤样生长,维持原有解剖结构完整性为,胶质瘤发病原不!为为大脑胶质细胞系统发出现异常,脑内出现弥漫性原始神经胶质细胞。
本次研究对脑 胶质瘤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MRI)诊断以进研究,旨在脑胶质瘤诊断,现报告下。
1资料与方法1.1:择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胶质瘤患者共40作为研究,性21,女性19例;年龄21~55岁,(36±5)岁。
患者临床主要发症状为神经、以,单无力同时在、维迟钝、、以及视力1.2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MRI扫描检查,使用型号为飞利浦1.5T 3.0T型磁共,为5 mm,层厚设置为8~10mm。
采用者自旋回波,造影剂为轧喷替酸萄甲胺(GD-DTPA),剂量为1.5-2.0 mmol/kg,于患者手肘静脉在1min内完成团注,完成后进行,中用多个横轴位矢状位,增强中使用T1WI加权像冠状位、矢状位以及轴位,根据T[W1、T2W1以增强T1W1图定瘤区、瘤周围区以瘤周围坏死区,以为正照组,影表现与出血量之关系进,统计大量出血、少量出血MRI信,记录胶质瘤信改变情况,最后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0)脑肿瘤类标准以MRI诊断结果肿瘤病理类型进类。
1.3观察指标:患者MRI表现、肿瘤出血信情况,统计病理类型。
2结果2.1不同病理类型以及位置分布情况:MRI中,大部分患者病变区域呈现为弥漫性斑片状信号,在T2FLAIR以T2W1中表现为高信,在T1W1中表现为信以及低信号&在入组脑肿瘤分类中,变性星形细胞瘤17例,占42%,其余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室管膜肿瘤少突胶质细胞瘤。
胶质瘤布在额DOI:10.11655/zgywylc2020.24.009作者单位:041000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核磁室叶14例,占35%;颖叶8例,占20%;额顶叶6例,占15%;枕叶2例,占5%;4例,占10%;丘脑2例,占5%;脑室2例,占5%;四脑室2例,占5%&2.2不同病理型在MRI中信布情况: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7例,在T1W1中表现为信,在T2W1中表现为高信,在瘤周在肿,在增强中,为明显不状团块状强化。
脑胶质瘤影像学表现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通常由脑部的胶质细胞发展而来。
脑胶质瘤可以在不同的脑部区域形成,并且其影像学表现也可能各不相同。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脑胶质瘤的类型、位置、大小以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MRI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对于脑胶质瘤的检测和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MRI图像上,脑胶质瘤通常呈现为高信号灶,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较黑暗或明亮。
瘤内可见囊实交替排列的异常信号,以及周围水肿、瘤周梗死、囊变、出血等不同的改变。
而在造影MRI图像上,脑胶质瘤往往显示出强化效应,即肿瘤周围的血管对比剂明显浓缩,从而帮助医生更加清晰地观察肿瘤的周围情况。
除了MRI,CT扫描也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
CT扫描能够提供关于脑部结构的更加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脑胶质瘤的位置和范围。
在CT图像上,脑胶质瘤呈现为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有明显的对比。
有时,脑胶质瘤内还可见有钙化或出血灶,进一步印证了肿瘤的存在。
除了MRI和CT扫描,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还可以通过PET-CT、脑血管造影、超声检查等多种检查手段来进一步确认。
这些检查手段各有优势,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观察脑胶质瘤的形态和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总的来说,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来综合评估。
及早发现脑胶质瘤,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合理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及时明确诊断,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目的:对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16例经过病理和手术确诊的患有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患者,对其核磁共振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16例患者中,有4例肿瘤位置分别处于丘脑区、鞍上、小脑以及脑干,而剩余的12例均位于大脑半球上。
8例实性肿块,6例囊实性肿块,2例囊性肿块。
结论:对颅内节细胞胶质瘤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特征不显著,但是颞叶强化均匀的肿块,有瘤周水肿存在。
标签:颅内节细胞胶质瘤;核磁共振;表现;病理特征颅内节细胞胶质瘤为临床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主要为瘤样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混合导致,在30岁以下年龄组的发病率较高[1]。
此类肿瘤为临床良性的病变,预后较好,但是由于缺少特异性的表现,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
为了更好地对颅内节细胞胶质瘤进行诊断,我院分析了MRI的诊断价值和病理特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16例经过病理和手术确诊的患有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6例,年龄15~56岁,平均年龄为39.98±8.21岁。
临床症状中有11例患者伴有癫痫,其中9例患者使用抗癫痫治疗无效,3例患者有头痛,1例患者有突发性的意识障碍和肢体抽搐,4例有头晕,1例有记忆力降低。
患者病史在7d~16年之间,平均为9.02±3.22年。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磁共振MRI检查,均为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及DWI。
扫描仪器为西门子3.0T超导MRI成像仪。
参数为:T1WI(TR/TE为300/8ms),FT2WI(TR/TE为3000/110ms),层厚为8mm,矩阵为256×256,层间距为1.5mm。
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注射液,剂量每千克0.1mmol/l,速率为2~3ml/s。
患者在注射后均完成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成像扫描。
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少突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影像学表现」CT:(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部分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患者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略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
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
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
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
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
热文:各种脑肿瘤在PET-CT中显像脑胶质瘤在PET-CT与MRI图像MRI:(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DTPA 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
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
低级别胶质瘤核磁共振特点
1胶质瘤核磁共振
胶质瘤(Gliomas)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大脑和脊髓中的癌症,临床表现多样,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鉴别诊断和活检直接提供的细胞学、免疫组织学和遗传学信息非常重要,而胶质瘤核磁共振(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低级别胶质瘤核磁共振特点
低级别胶质瘤核磁共振(LGG MRI)通常指使用小强度磁场(S at 1.5T)的核磁共振检查,它能够探测低级别胶质瘤的位置、形态及内部病理特征,还可以显示出胶质细胞的分布情况和肿瘤的能量含量。
除此之外,LGG MRI还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如血液供应的空间分布状况、神经细胞的存活状况以及组织壁的厚度等。
3结论
低级别胶质瘤核磁共振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技术手段,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位置、形态及内部病理特征等。
它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及时发现低级别胶质瘤临床进展中的变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单发性胶质瘤的MRI征象特征及对肿瘤病理级别的判断单发性胶质瘤是一种颅内常见的肿瘤,其病理级别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MRI是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能够对单发性胶质瘤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本文将介绍单发性胶质瘤的MRI征象特征及对肿瘤病理级别的判断。
一、MRI征象特征1. T1加权成像(T1WI)单发性胶质瘤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这是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细胞核及胶质成分,导致信号吸收增强。
在边缘部分和囊性坏死区域,则可能出现高信号,这是由于血红蛋白和蛋白溶解而造成的。
T1WI在显示肿瘤的形态和大小方面具有较好的分辨率,但对肿瘤的活动状况则不够敏感。
单发性胶质瘤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这是由于其高细胞浓度导致水分子扩散受限。
例如在高级别的胶质瘤中,细胞核密度高,膜结构破坏,导致细胞间隙变窄,从而使水分子在组织内扩散受限,呈现高信号。
DWI可以用于评估肿瘤的浸润性生长和判断肿瘤的活动状况,对于肿瘤的分化度和病理级别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4.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单发性胶质瘤在MRSI上表现为多种代谢物质信号,其中乳酸、胆碱和肌酸的代谢物质信号增强,而N-乙酰天冬酰胺的信号减低。
这些代谢物质的变化可以反映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生长状况,对于评估肿瘤的活动状况和预后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单发性胶质瘤在PWI上可以显示出异常的血流灌注情况,例如在肿瘤周围区域出现高血流量。
这一特征可以用于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情况,对于肿瘤的病理级别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二、对肿瘤病理级别的判断1. T1WI和T2WI上的信号特征:高级别的胶质瘤(如恶性胶质瘤)在T1WI上呈现出更明显的低信号,而在T2WI上则呈现出更明显的高信号。
这是由于高级别的胶质瘤细胞密度更高,胶质成分更多,囊性变性更明显,导致相应的信号特征也更明显。
MRI在单发性胶质瘤的诊断和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征象特征可以为肿瘤病理级别的判断提供重要的信息。
脑胶质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脑肿瘤中胶质瘤发病率最高,约占半数,其中75%为星形细胞瘤。
1 材料与方法收集--哈密红星医院放射科2010年7月~2012年12月及河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2013年5月~2013年11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3例脑胶质瘤,包括弥弥漫型星形细胞瘤13例、胶质母细胞瘤10例、少突胶质细胞瘤7例、室管膜瘤6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各5例、混合性胶质瘤4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2例、间变型室管膜瘤1例。
年龄:3岁~73岁,平均45岁,性别:男30例,女23例。
采用GE1.5T及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常规行SE序列T1WI和T2WI轴切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DWI及ADC图。
扫描参数T1WI:TR 400ms,TE 14ms;T2WI:TR 5000ms,TE 128ms;视野(FOV)24cm,层厚6mm,间距2mm,矩阵256256,激励次数(NEX)2。
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使用Gd-DTPA,剂量为0.2ml/kg体重,注射流率为3ml/s。
2 结果2.1 30例星形细胞瘤2.1.1 13例弥漫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2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瘤周水肿明显,2例为薄壁环状强化(其中1例为多环状,1例为单环状),11例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水肿不明显,增强扫描6例无强化,3例不均匀斑点、片状轻中度强化,2例斑片状明显强化。
2.1.2 5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2例为囊实性,2例为大囊壁伴壁结节,T1WI 呈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壁结节明显强化,最大囊壁直径达5.5cm,1例为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无强化。
2.2 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MRI表现为均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均含囊变及钙化灶,瘤周轻中度水肿,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斑点状、线条状强化。
■底⑥垢临应[8]吴翔,李勇,刘万琼.手足口病患儿血清hs-CRP、PCT水平和血气分析检测的临床意义[J].儿科药学杂志,2018,24(5):5-7.[9]孔江英,韩光玺,杨爱平,等.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手足口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J].预防医学,2019,31(11):1186-1188.[10]解娟,袁军,张艳,等.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儿童手足口病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6,31(6):102-104.(收稿日期:2020-10-21)颅内多发胶质瘤MRI影像特征分析张艳平李强陈吉明*(临汾市尧都区人民医院,山西临汾041000)【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多发性胶质瘤的MRI影像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多发性胶质瘤患者的资料,对其MRI特征、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进行探讨。
结果20例患者中共发现病灶56枚,病灶数目不一、大小不等,主要以额叶、颜叶及顶叶分布为主,有9例病灶位于同侧,11例为双侧分布,其中2个病灶9例,3个病灶6例,4个病灶及以上病灶5例,1例多发病灶同时累及颜叶、枕叶、顶叶及室间隔等部位。
形态以肿块型为主,部分为片状,同一病例不同病灶的MRI信号特征及强化程度不同;本组病例中43个病灶周围见轻至中度水肿,水肿范围相对局限;12个病灶内见不同程度坏死囊变。
增強扫描:33个病灶中度强化、23个病灶轻度强化,9例病灶邻近硬脑膜及脑沟内见线条状强化。
结论多发胶质瘤有典型的MRI特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可作出准确诊断。
【关键词】颅内多发胶质瘤磁共振成像影像特征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721(2021)02-0251-02DOI:10.19435/j.1672-1721.2021.02.056脑胶质瘤是临床上常见的颅内肿瘤,脑内多发性胶质瘤(MCG)在临床上很少见,多数研究者认为其发病率不到胶质瘤发病的10%"1,其临床鉴别诊断困难,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脑胶质瘤术后MRI/CT融合适形放射治疗神经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占所有脑肿瘤的50%以上。
其中III、IV级神经胶质瘤被WHO分级系统定义为高级别胶质瘤,其生物学特性为侵润性生长,单纯手术者2年生存率为0,术后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已成为高级别胶质瘤治疗常规,其中调强适形放疗的局控率和生存率均高于常规放疗,是近年来发展并推广的精确放疗技术。
然而由于高级别胶质瘤侵润性较强,边界不清,如果放疗范围过小可能造成肿瘤遗漏,如果照射范围过大则使正常组织造成不必要的照射。
因此定位的精确性以及靶区范围的勾画成为影响三位适形放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对于术后CTV勾画一直存在争议,有报道建议术后靶区应以术后MRI为准,因手术导致脑结构移位,术前MRI显示为肿瘤的部位在术后往往被正常脑组织所填充,另有报道认为以术后MRI为参照容易造成靶区遗漏,因此建议以术前MRI为准。
本组研究以术后MRI为准与术后定位CT融合并结合术前MRI确定CTV范围,为大连市首创。
我科已完成9例患者治疗,疗效满意。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伽玛刀治疗局部晚期肺癌放射治疗是局部晚期肺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以对原发肿瘤及亚临床病灶进行根治或预防性照射。
但由于照射野较大、肺组织接受射线较多等因素,对于多次接受化疗、肺功能欠佳的患者可能导致致命的放射性肺炎,对于原发肿瘤临近放射敏感组织或器官的患者,根治性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有时可能受到限制。
伽玛刀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一种模式,它采用伽玛射线旋转聚焦的方法,使肿瘤靶区得到高剂量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不受或少受不必要的照射,对实体肿瘤可以达到较好的局控率,但伽玛刀不能对区域淋巴结进行预防性照射。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伽玛刀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即能使亚临床病灶和预防照射区得到较好的控制,又能使肿瘤靶区达到根治性照射剂量,并且减少放射并发症的发生,在局部晚期肺癌放射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
我科完成10例患者治疗,该技术为国内首创。
胶质瘤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胶质瘤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探寻大脑里的“小怪兽”》在医学影像的神秘世界里,胶质瘤像一群隐藏在大脑里的“小怪兽”,而磁共振成像(MRI)就像能发现这些“小怪兽”踪迹的超级侦探。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胶质瘤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这事儿,可有趣又神秘着呢!首先,这胶质瘤在磁共振图像上呀,信号就很有特点。
一般来说,T1加权像上,它常常表现为低信号,就好像是大脑这片明亮的星空里多了几块暗沉的阴影。
这就好比原本整洁的屋子里突然出现了几块污渍,特别显眼。
而在T2加权像上呢,那可是高信号,像是一盏盏很亮的小灯藏在脑袋里。
啊哈,您可能会想,这就好像是这些“小怪兽”狡猾地把自己暴露了一点。
不过,可别小瞧了它们的伪装能力。
说到增强扫描,有一些胶质瘤就会原形毕露了。
那些长得比较凶猛的高级别胶质瘤,在注射造影剂之后,会表现出明显的强化。
这就像是怪兽露出了它的尖牙利爪,造影剂就像是魔法药水,让这些坏家伙无处遁形。
低级别的胶质瘤呢,有时候还在那装傻,增强扫描下强化不那么明显,就好像“小怪兽”还捂着自己的脸在那躲猫猫呢。
从形状上来说,胶质瘤也是五花八门。
有的像是不规则的小团子,糊里糊涂地散在大脑的某个角落;有的则像章鱼似的伸出几条“触角”,侵犯旁边的脑组织。
这可让医生们操碎了心,就像面对在庄稼地里乱串的小害虫一样,得小心翼翼地去辨别它们的路径和破坏力。
作为一个外行人来了解这些,可能会觉得头都大了。
但医生们可是靠着这些磁共振影像特点这个地图,去精确地找这些“小怪兽”的位置,评估它们的危险等级,制定作战计划。
而我们呢,就像好奇的围观群众,了解这些也能让我们对大脑这个神奇的器官,以及医生与疾病的战斗充满敬意。
下次再听到磁共振和胶质瘤,您脑海里是不是就会浮现出一幅大脑里“小怪兽”被搜索追踪的有趣画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