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直放站技术规范 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338.51 KB
- 文档页数:32
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技术规范V100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G S M数字直放站设备技术规范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G S M R a d i o D i g i t a l S i g n a lR e p e a t e r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X)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4. 射频指标测量条件 (6)4.1 常规测试条件 (6)4.2 极限测试条件 (6)4.3 不确定度及判断依据 (7)5. GSM数字直放站分类 (7)6. GSM数字直放站结构 (7)6.1 GSM数字光纤直放站结构 (7)6.1.1 分立式结构 (9)6.1.2 一体化结构 (11)6.2 GSM数字无线直放站结构 (14)7. 频段配置 (16)7.1 工作频段 (16)7.2 中继传输频段 (16)7.2.1 无线中继频段 (16)7.2.2 光纤中继波长 (17)8. 无线射频性能指标要求 (17)8.1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17)8.1.1 定义 (17)8.1.2 指标要求 (18)8.2 自动电平控制(ALC) (18)8.2.1 定义 (18)8.2.2 指标要求 (18)8.3 最大增益及误差 (19)8.3.1 定义 (19)8.3.2 指标要求 (19)8.4 增益调节范围 (19)8.4.1 定义 (19)8.4.2 指标要求 (20)8.5 增益调节步长 (20)8.5.1 定义 (20)8.5.2 指标要求 (20)8.6 频率误差 (20)8.6.1 定义 (20)8.6.2 指标要求 (21)8.7 矢量幅度误差 (21)8.7.1 定义 (21)8.7.2 指标要求 (21)8.8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21)8.8.1 定义 (21)8.9 带内波动 (22)8.9.1 定义 (22)8.9.2 指标要求 (22)8.10 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 (22)8.10.1 定义 (22)8.10.2 指标要求 (22)8.11 带外抑制 (23)8.11.1 定义 (23)8.11.2 指标要求 (23)8.12 互调 (24)8.12.1 输入互调 (24)8.12.1.1定义 (24)8.12.1.2 指标要求 (24)8.12.2 下行反射互调 (25)8.12.2.1 定义 (25)8.12.2.2 指标要求 (25)8.13 杂散发射 (26)8.13.1 定义 (26)8.13.2 指标要求 (26)8.14 噪声系数 (34)8.14.1 定义 (34)8.15 收发隔离抑制比(仅适用于具有ICS 功能数字无线直放站) (35)8.15.1 定义 (35)8.15.2 指标要求 (35)8.16 传输时延 (36)8.16.1 单机及系统时延 (36)8.16.1.1 定义 (36)8.16.1.2 指标要求 (36)8.16.2 时延校正补偿精度 (36)8.16.2.1 定义 (36)8.16.2.2 指标要求 (37)8.16.3 时延调节范围 (37)8.16.3.1 定义 (37)8.16.3.2 指标要求 (37)8.17 带内载波泄露抑制 (37)8.17.1 定义 (37)8.17.2 指标要求 (37)8.18 阻塞 (38)8.18.1 定义 (38)8.18.2 指标要求 (38)8.19 上行噪声抑制比及抑制门限 (41)8.19.1 定义 (41)8.19.2 指标要求 (41)8.20 射频输入动态范围 (42)8.20.1 定义 (42)8.20.2 指标要求 (42)8.21 整机效率 (42)8.21.1 定义 (42)8.21.2 指标要求 (42)8.22 载波自动跟踪功能 (43)8.22.1定义 (43)8.22.2指标要求 (43)9 中继传输性能指标要求 (43)9.1 光纤中继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适用于数字光纤直放站) (43)9.1.1 光输出功率 (43)9.1.1.1 定义 (43)9.1.1.2 指标要求 (43)9.1.2 光路动态范围 (44)9.1.2.1 定义 (44)9.1.2.2 指标要求 (44)10 网络性能指标要求(仅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45)10.1 组网及承载能力 (45)10.1.1 定义 (45)10.1.2 指标要求 (45)10.2 光旁路及光环路功能(仅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46)10.2.1 定义 (46)10.2.2 指标要求 (46)10.3 网络信源调度能力(可选) (47)10.3.1 定义 (47)10.3.2 指标要求 (47)10.4 时隙占用时长业务量统计功能(可选) (48)10.4.1 定义 (48)10.4.2 指标要求 (48)11 GSM数字直放站主要模块指标要求(可选) (49)11.1 近/远端机数字射频变频模块部分指标要求 (49)11.2 功放模块指标要求 (52)11.3 低噪放模块指标要求 (53)11.4 双工器模块指标要求 (55)12电源适应性要求 (56)13 环境适应性要求 (56)13.1 可闻噪声及震动要求 (57)13.2 散热要求 (57)13.3 环境要求 (57)13.4 环境测试后的指标要求 (58)13.5 特殊环境要求 (58)13.6 防尘防水等级 (58)14 安全要求 (58)14.1 接地导体电阻和连接电阻要求 (59)14.2 抗电强度要求 (60)14.2.1 电源电路的抗电强度要求. 6014.2.2 通信口的抗电强度要求 (60)14.3 接触电流要求 (61)14.3.1 电源电路的接触电流要求. 6114.3.2 通信口的接触电流要求 (61)14.4 设备电源安全保护功能要求 (62)15电磁兼容要求 (62)16 设备防雷指标要求 (62)17 设计及工艺要求 (63)17.1 结构及接口要求 (63)17.1.1 设备铭牌要求 (63)17.1.2 接口要求 (63)17.1.3 结构要求 (63)17.1.4 实现框图 (64)17.2 设计要求 (64)17.2.1 器件选型 (64)17.2.2 中频滤波要求 (64)17.2.3 电路分腔要求 (64)17.2.4 双路功放要求 (64)17.2.5 散热要求 (65)17.2.6 整机跌落要求 (65)17.3 工艺要求 (65)17.3.1 PCB设计工艺 (65)PCB电子元器件SMT贴片覆盖率必须大于95%; (65)17.3.2 焊接要求 (66)17.3.3 装配工艺 (66)17.3.4 功放工艺 (66)18 直放站监控管理要求 (67)19 编制历史 (67)前言本设备规范是为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建网需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为网络优化和选型提出的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文档编号: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文档版本:Version 1.0.0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所有,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和传播本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05年05月发布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文档说明:本技术规范为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
本规范为直放站监控系统规范中的设备验收规范仅用于指导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建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保留对本方案的解释权和修改权。
以下同志参加了本规范初稿的编写和讨论工作,表示感谢!徐海东、王烨、张潮、方鹏、丁三弟、钟学森、张辰、彭旭辉、李胜利、王红、方道奎、吴玲琦、魏崴、李雪峰、李承胜、师鑫、胡国云等编号说明:(本文档编号依照以下原则进行:x.y.z x: 大版本更新,文档结构变化y: 具体方案的更改,部分内容的修正z: 文字修改,奇数为包含对上一版修改记录的稿子偶数为对上修改稿的定稿)文档修改历史目录1范围 (10)2规范性引用文件 (10)3参考文献 (10)4缩略语 (10)5验收总原则 (10)5.1实现直放站设备的有效监控 (11)5.2对第三方测试单位的要求 (11)5.3对设备制造商的要求 (11)5.4验收测试分类 (12)5.5测试中的注意点 (12)6前期准备 (12)6.1组建监控系统(或起相同作用的测试系统) (12)6.2验收所需设备及工具 (12)6.3实验室验收测试环境和条件 (13)7验收测试项目 (14)7.1通信时延要求 (14)7.2通信方式要求 (14)7.3开站上报 (14)7.3.1测试前提 (14)7.3.2测试方法 (14)7.3.3测试内容 (15)7.3.4测试结果 (15)7.4基本信息查询 (15)7.4.1测试前提 (15)7.4.2测试方法 (15)7.4.3测试内容 (15)7.4.4测试结果 (16)7.5基本信息设置 (16)7.5.1测试前提 (16)7.5.2测试方法 (16)7.5.3测试内容 (17)7.5.3.1设置上报号码 (17)7.5.3.2设置站点编号 (17)7.5.3.3设置设备编号 (17)7.5.3.4设置“查询设置电话号码1~5” (17)7.5.3.5设置短信服务中心号码 (18)7.5.3.6监控中心IP地址和端口号 (18)7.5.4测试结果 (18)7.6下行链路 (19)7.6.1测试前提 (19)7.6.2测试方法 (20)7.6.3测试内容 (20)7.6.3.1下行输入功率电平 (20)7.6.3.2下行输出功率电平 (21)7.6.3.3下行衰减 (21)7.6.3.4下行实际增益 (22)7.6.3.5下行输入功率告警门限与下行输出功率告警门限 (22)7.6.3.6下行输入功率告警与下行输出功率告警 (22)7.6.4测试结果 (22)7.7上行链路 (23)7.7.1测试前提 (23)7.7.2测试方法 (23)7.7.3测试内容 (24)7.7.3.1上行输出功率电平(可选) (24)7.7.3.2上行衰减 (24)7.7.3.3上行理论增益 (24)7.7.3.4上行输出过功率告警门限(可选) (24)7.7.3.5上行输出过功率告警(可选) (25)7.7.4测试结果 (25)7.8光收功率/光发功率(可选) (25)7.8.1测试前提 (25)7.8.2测试方法 (26)7.8.3测试内容 (26)7.8.4测试结果 (26)7.9信道号 (26)7.9.1测试前提 (26)7.9.2测试方法 (26)7.9.3测试内容 (26)7.9.3.1选频设备信道号 (27)7.9.3.2移频选频直放站信道号 (27)7.9.4测试结果 (28)7.9.4.1工作信道号测试数据 (28)7.9.4.2移频信道号测试数据 (28)7.9.4.3测试结果 (29)7.10工作频带上/下边带信道号 (30)7.10.1测试前提 (30)7.10.2测试方法 (30)7.10.3测试内容 (30)7.10.4测试结果 (30)7.11移频直放站工作频带/移频频带的上/下边带信道号 (30)7.11.2测试方法 (30)7.11.3测试内容 (31)7.11.3.1工作频带上/下边带信道号 (31)7.11.3.2移频频带上/下边带信道号 (31)7.11.4测试结果 (31)7.11.4.1测试数据 (31)7.11.4.2测试结果 (32)7.12下行驻波比 (33)7.12.1测试前提 (33)7.12.2测试方法 (33)7.12.3测试内容 (33)7.12.3.1下行驻波比值 (33)7.12.3.2下行驻波比门限 (33)7.12.3.3下行驻波比告警 (33)7.12.4测试结果 (33)7.13射频信号开关 (34)7.13.1测试前提 (34)7.13.2测试方法 (34)7.13.3测试内容 (34)7.13.4测试结果 (34)7.14功放开关(用于基站放大器,其它设备类型可选) (35)7.14.1测试前提 (35)7.14.2测试方法 (35)7.14.3测试内容 (35)7.14.4测试结果 (35)7.15上/下行信号旁路状态(用于塔放) (35)7.15.1测试前提 (35)7.15.2测试方法 (35)7.15.3测试内容 (36)7.15.3.1下行旁路状态检测 (36)7.15.3.2上行旁路状态检测 (36)7.15.4测试结果 (36)7.16信源信息 (37)7.16.1测试前提 (37)7.16.2测试方法 (37)7.16.3测试内容 (37)7.16.3.1信源信息七项 (37)7.16.3.2设置信源小区识别码参照值 (37)7.16.3.3信源变化告警 (38)7.16.4测试结果 (38)7.17功放过温 (38)7.17.1测试前提 (38)7.17.2测试方法 (38)7.17.3.1功放温度值 (38)7.17.3.2功放过温告警门限 (39)7.17.3.3功放过温告警 (39)7.17.4测试结果 (39)7.18电源掉电告警 (39)7.18.1测试前提 (39)7.18.2测试方法 (39)7.18.3测试内容 (39)7.18.4测试结果 (40)7.19电源故障告警 (40)7.19.1测试前提 (40)7.19.2测试方法 (40)7.19.3测试内容 (40)7.19.4测试结果 (40)7.20监控模块电池故障告警 (41)7.20.1测试前提 (41)7.20.2测试方法 (41)7.20.3测试内容 (41)7.20.4测试结果 (41)7.21位置告警 (41)7.21.1测试方法 (41)7.21.2测试内容 (41)7.21.3测试结果 (41)7.22门禁告警(可选) (42)7.22.1测试前提 (42)7.22.2测试方法 (42)7.22.3测试内容 (42)7.22.4测试结果 (42)7.23自激告警 (42)7.23.1测试前提 (42)7.23.2测试方法 (42)7.23.3测试内容(实验室) (43)7.23.4测试结果 (43)7.24本振失锁告警 (43)7.24.1测试前提 (43)7.24.2测试方法 (43)7.24.3测试内容 (44)7.24.4测试结果 (44)7.25光收发故障告警 (44)7.25.1测试前提 (44)7.25.2测试方法 (44)7.25.3测试内容 (44)7.25.4测试结果 (44)7.26.1测试前提 (44)7.26.2测试方法 (45)7.26.3测试内容 (45)7.26.4测试结果 (45)7.27低电压告警(仅对太阳能直放站) (45)7.27.1测试前提 (45)7.27.2测试方法 (45)7.27.3测试内容 (45)7.27.4测试结果 (45)7.28功放/低噪放故障告警 (46)7.28.1测试前提 (46)7.28.2测试方法 (46)7.28.3测试内容 (46)7.28.3.1上行功放/低噪放告警 (46)7.28.3.2下行功放/低噪放告警 (46)7.28.4测试结果 (46)7.29外部告警 (47)7.29.1测试前提 (47)7.29.2测试方法 (47)7.29.3测试内容 (47)7.29.4测试结果 (47)7.30其它模块告警 (47)7.30.1测试前提 (47)7.30.2测试方法 (48)7.30.3测试内容 (48)7.30.4测试结果 (48)7.31塔顶放大器告警 (48)7.31.1测试前提 (48)7.31.2测试方法 (48)7.31.3测试内容 (48)7.31.4测试结果 (48)7.32功放旁路告警(用于基站放大器) (49)7.32.1测试前提 (49)7.32.2测试方法 (49)7.32.3测试内容 (49)7.32.4测试结果 (49)7.33巡检上报 (49)7.33.1测试前提 (49)7.33.2测试方法 (49)7.33.3测试内容 (50)7.33.4测试结果 (50)7.34配置变更上报 (50)7.34.1测试前提 (50)7.34.3测试内容 (50)7.34.4测试结果 (50)7.35故障修复上报 (51)7.35.1测试前提 (51)7.35.2测试方法 (51)7.35.3测试内容 (51)7.35.4测试结果 (51)7.36验收告警机制 (51)7.36.1验收告警使能和告警发送功能 (51)7.36.1.1测试前提 (51)7.36.1.2测试方法 (51)7.36.1.3测试内容 (51)7.36.1.4测试结果 (52)7.36.2告警产生机制检测 (52)7.36.2.1告警产生检测 (52)7.36.2.2告警恢复产生检测 (53)7.36.2.3测试结果 (53)7.36.3告警重发机制检测 (53)7.36.3.1测试1 (53)7.36.3.2测试2 (54)7.36.3.3测试3 (54)7.36.3.4测试4 (54)7.36.3.5测试5 (54)7.36.3.6测试6 (54)7.36.3.7测试7 (54)7.36.3.8测试结果 (54)7.36.4告警特殊情况处理机制检测 (55)7.36.4.1测试1 (55)7.36.4.2测试2 (55)7.36.4.3测试3 (55)7.36.4.4测试4 (55)7.36.4.5测试结果 (56)7.36.5告警屏蔽处理机制检测 (56)7.36.5.1测试1 (56)7.36.5.2测试2 (58)7.36.5.3测试3 (58)7.36.5.4测试4 (59)7.36.5.5测试5 (59)7.36.5.6测试6 (59)7.36.5.7测试结果 (59)7.37通信压力测试(只对现网测试作要求) (59)7.37.1测试前提 (59)7.37.2测试方法 (59)附录1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入网验收测试结果总表 (61)附录2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工程验收表格 (64)1范围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规定了GSM网络中直放站覆盖设备(以下统称为“直放站”)的验收要求。
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技术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的网管接口技术要求,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统一管理。
网管接口是直放站设备连接到网络管理系统的关键接口,通过该接口,网络管理系统可以监控、配置和管理直放站设备。
2. 接口功能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主要具备以下功能:•物理链路建立与维护:通过该接口与网络管理系统建立物理链路,并保持链路的稳定和可靠性。
•数据通信:支持直放站设备与网络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实现监控、配置和管理功能。
•配置管理:通过网管接口,网络管理系统可以下发配置指令到直放站设备,实现参数配置和功能管理。
•告警上报:直放站设备通过网管接口将设备状态、告警信息等上报给网络管理系统,以便及时处理和维护设备。
•远程维护:通过网管接口,网络管理系统可以远程监控和维护直放站设备,提高设备的可用性和运维效率。
3. 接口规范3.1 接口类型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采用以太网接口,符合IEEE 802.3标准。
3.2 接口连接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与网络管理系统之间的物理连接采用双绞线连接,连接方式为RJ45接口。
3.3 接口速率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支持自适应速率,自动识别连接速率,最大支持1000 Mbps。
3.4 接口协议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采用标准的TCP/IP协议栈,支持TCP和UDP协议。
3.5 接口安全性为保证接口的安全性,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应支持以下安全机制:•访问控制: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认证,仅有授权的用户可以接入网管接口。
•加密通信:支持SSL/TLS协议,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防火墙:支持对网管接口的流量进行访问控制和过滤,防止未授权的访问。
4. 接口功能描述4.1 物理链路建立与维护为保证网管接口的稳定运行,直放站设备应具备以下功能:•支持自动协商接口速率和双工模式。
•支持链路状态检测和链路断开告警机制。
•支持链路重连机制,能够自动重新建立连接。
4.2 数据通信直放站设备与网络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遵循以下规范:•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发送命令请求到直放站设备,并获取设备的响应信息。
中国移动模拟直放站技术规范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A-014-中国移动G S M模拟直放站技术规范C h i n a M o b i l e G S M A n a l o gR e p e a t e r T e c h n i c a l版本号:3.0.0-9-2发布-9-20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1. 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术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设备性能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无线性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工作频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3 增益...........................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 自动电平控制(ALC)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5 频率误差.......................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6 调制准确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7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直放站产品集中采购技术规范书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目录一、总则 (1)1.1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1)1.2本规范书的补充要求 (1)1.3技术投标书的内容、顺序及基本要求 (1)1.4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 (3)1.5规范书的解释权 (3)二、性能要求 (4)2.1定义 (4)2.2测量条件 (4)2.3工作频段 (4)2.4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 (5)2.5标称最大输出功率(包括移频输出功率) (5)2.5.1定义 (5)2.5.2 指标要求 (5)2.5.3 测量方法 (5)2.6增益(包括移频增益) (6)2.6.1最大增益及误差 (6)2.6.2增益调节范围 (7)2.6.3增益调节步长及步长误差 (7)2.7自动电平控制(ALC)范围 (8)2.7.1 定义 (8)2.7.2 指标要求 (8)2.7.3 测量方法 (8)2.8频率误差(仅适用于移频传输直放站) (8)2.8.1 定义 (8)2.8.2 指标要求 (8)2.8.3 测量方法 (8)2.9GMSK调制时调制准确度(仅适用于移频传输直放站) (9)2.9.1 定义 (9)2.9.2 指标要求 (9)2.9.3 测量方法 (9)2.10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10)2.10.1 定义 (10)2.10.2 指标要求 (10)2.10.3 测量方法 (10)2.11.1 定义 (10)2.11.2 指标要求 (10)2.11.3 测量方法 (10)2.12噪声系数 (11)2.12.1 定义 (11)2.12.2 指标要求 (11)2.12.3 测量方法 (11)2.13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 (12)2.13.1 定义 (12)2.13.2 指标要求 (12)2.13.3 测量方法 (12)2.14传输时延 (13)2.14.1 定义 (13)2.14.2 指标要求 (13)2.14.3 测量方法 (13)2.15杂散发射 (14)2.15.1 定义 (14)2.15.2 指标要求 (14)2.15.3 测量方法 (14)2.16互调衰减 (15)2.16.1 定义 (15)2.16.2 指标要求 (15)2.16.3 测量方法 (16)2.17带外增益 (16)2.17.1 定义 (16)2.17.2 指标要求 (16)2.17.3 测量方法 (17)2.18光波长及可应用的光纤 (18)2.18.1 定义 (18)2.18.2 指标要求 (18)2.18.3 测量方法 (18)2.19光输出功率(仅光传输直放站) (18)2.19.1 定义 (18)2.19.2 指标要求 (18)2.19.3 测量方法 (18)2.20光路衰减范围(仅光传输直放站) (19)2.20.1 定义 (19)2.20.2 指标要求 (19)2.20.3 测量方法 (19)2.21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19)2.22.1 电源适应性要求 (19)2.22.2 测试方法 (19)2.22.3设备功耗 (19)2.23机械要求 (20)2.24环境要求和环境试验 (20)2.24.1 环境适应性要求 (20)2.24.2 测试方法 (21)2.25安全要求 (21)2.25.1 接地导体电阻和连接电阻 (21)2.25.2 抗电强度 (22)2.25.3 接触电流 (23)2.26电磁兼容要求 (23)三、监控功能 (23)四、工程、技术服务及其它 (23)4.1工程技术服务 (23)4.1.1 产品供应 (23)4.1.2 现场验收 (24)4.1.3 技术服务 (24)4.1.4 技术文件 (24)4.1.5 工程服务历史及供货记录 (24)4.2维护服务 (25)4.2.1 备品备件的要求 (25)4.2.2 服务响应 (25)4.2.3 监控软件的升级 (25)4.2.4 紧急事件的处理 (25)附录A 完成性能测试所需仪表,仅供参考 (27)附录B 直放站检验项目 (30)一、总则本文件为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标方)对移动直放站产品供货商(以下简称投标方)提出的工程技术规范书,此文件将作为定货合同的附件。
数字移动通信(CDMA)网室内/外分布直放站设备技术规范书1. 技术要求1.1 设备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800MHzCDMA 直放站指的是用于移动通信网的全双工、线性射频放大设备。
1.2 工作频带(1)定义工作频段是直放站在线性输出状态下的实际工作频率范围。
(2)指标要求核准工作频段:反向:825~835MHz ;前向:870~880MHz 。
1.3 标称最大输出功率(1)定义标称最大输出功率是指直放站在线性工作区内所能达到的最大功率,此最大输出功率应满足以下条件:(a )输入信号为CDMA 信号;(b )增益为最大增益;(c )在网络应用中不应超过此功率。
(2)指标要求厂家声明的最大输出功率/信道。
02dB dB +−1.4 自动电平控制(ALC )(1)定义自动电平控制是指当直放站工作于最大增益且输出为最大功率时,增加输入信号电平,直放站对输出信号电平的控制能力。
(2)指标要求当输入信号电平增加小于10dB(含10dB)时,输出功率应保持在最大输出功率的之内;当输入信号电平增加超过10dB 时,输出功率应保持在最大输出功率的2dB ±2dB ±之内或关闭。
1.5 频率误差(1)定义频率误差是指直放站在工作频带范围内输出频率与输入频率的偏差。
(2)指标要求频率误差应小于等于输入频率的8510−±×。
1.6 增益(1)定义最大增益是指直放站在线性工作范围内对输入信号的最大放大能力。
(2)指标要求最大增益≤113dB ;最大增益变化范围应在厂家声明值的之内。
3dB ±1.7 增益调节范围(1)定义增益调节范围是指直放站具有可调增益时其最大增益与最小增益的差值。
(2)指标要求增益调节范围≥30dB (室外覆盖用直放站),或厂家声明值(室内覆盖用直放站)。
1.8 增益调节步长及误差(1)定义增益调节步长是指直放站最小的增益调节量。
增益调节步长误差是指实际增益步长与标称增益调节步长的差值。
移动直放站技术规范文档移动通信直放站技术规范资料一、移动通信网络基础知识移动通信:指利用无线信道进行移动体之间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相互通信。
通信网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终端、传输系统和交换系统。
模拟通信网(频分制):终端、传输和交换系统都是以模拟方式实现的通信网。
数字通信网(时分制):终端、传输和交换系统都是以数字方式实现的通信网。
信道:传输信号的通道。
蜂窝:用正六边形无线小区(又称蜂窝小区)邻接构成的整个通信面状服务区的形状很象蜂窝,故形象地称为蜂窝状网(Cellular System),也称为蜂窝移动通信网。
盲区: ①无基站下行信号或下行信号微弱,小于-95dBm的区域.②下行信号电平良好,上行信号微弱的地方.③下行信号电平良好,但接收的下行信号中有多个基站信号,信号强度相差不大时,也可认定为盲区.施主天线:对着基站方向,接收基站下行信号的天线,也叫前向天线重发天线:对着移动台方向发射基站下行信号,对欲覆盖区进行信号覆盖的天线,也叫反向天线。
二、体制介绍GSM(Global System Mobile)技术:为1992年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统一推出的标准,它采用数字通信技术,统一的网络标准,使通信质量得以保证,并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新业务供用户使用。
GSM移动通信网的传输速度为9.6K/s。
目前,全球的GSM移动用户已经超过5亿,覆盖了1/12的人口,GSM技术在世界数字移动电话领域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70%。
由于GSM相对模拟移动通讯技术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所以简称2G。
a)工作频段a)频道间隔相邻两频道间隔为200KHz,每个频道采用时分多址接入TDMA 方式。
每一频点(频道或叫载频TRX)上可分为8个时隙。
每一时隙为一个信道。
因此,一个TRX最多有8个移动用户同时使用。
GPRS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提供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
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规范1. 引言中国移动是中国电信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为了提升移动通信服务质量和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引入了直放站设备来增强无线信号的传输能力。
为了方便运维管理和设备互联互通,中国移动制定了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规范,从而确保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和管理功能的一致性。
本文档将介绍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规范的相关要求和规范内容。
2. 接口连接2.1 网络连接直放站设备通过有线网络连接到网管服务器。
网管服务器可以通过本地局域网或者远程网络与直放站设备进行通信。
网络连接必须稳定可靠,并且能够满足对设备传输的实时性要求。
2.2 接口类型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可根据具体需求采用不同的接口类型,包括以太网接口、RS232串口和RS485串口等等。
接口类型应与直放站设备的硬件设计相匹配,并且能够满足带宽和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
2.3 接口协议直放站设备和网管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需要使用统一的接口协议。
中国移动制定了基于TCP/IP协议栈的自定义协议,用于实现设备和网管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和管理功能。
3. 网管功能3.1 设备监控网管服务器能够对直放站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并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故障信息等相关数据。
监控功能包括设备的在线状态、工作温度、电源状态、信号强度等指标。
3.2 配置管理网管服务器能够通过网管接口向直放站设备下发配置指令,实现参数的配置和修改。
配置管理功能包括设备的IP地址设置、射频工作参数的调整、系统日志的管理等。
3.3 告警管理网管服务器能够接收直放站设备上报的告警信息,并对告警进行识别、分类和处理。
告警管理功能包括告警的展示、告警级别的设定、告警的清除和历史告警的存储等。
3.4 性能统计网管服务器能够对直放站设备的性能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如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数据传输速率等。
性能统计功能可用于系统性能评估和优化。
4. 数据交互4.1 数据上传直放站设备可周期性向网管服务器上传实时数据,如设备的工作状态、性能统计数据等。
移动通信直放站技术规范资料一、移动通信网络基础知识移动通信:指利用无线信道进行移动体之间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相互通信。
通信网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终端、传输系统和交换系统。
模拟通信网(频分制):终端、传输和交换系统都是以模拟方式实现的通信网。
数字通信网(时分制):终端、传输和交换系统都是以数字方式实现的通信网。
信道:传输信号的通道。
蜂窝:用正六边形无线小区(又称蜂窝小区)邻接构成的整个通信面状服务区的形状很象蜂窝,故形象地称为蜂窝状网(Cellular System),也称为蜂窝移动通信网。
盲区: ①无基站下行信号或下行信号微弱,小于-95dBm的区域.②下行信号电平良好,上行信号微弱的地方.③下行信号电平良好,但接收的下行信号中有多个基站信号,信号强度相差不大时,也可认定为盲区.施主天线:对着基站方向,接收基站下行信号的天线,也叫前向天线重发天线:对着移动台方向发射基站下行信号,对欲覆盖区进行信号覆盖的天线,也叫反向天线。
二、体制介绍GSM(Global System Mobile)技术:为1992年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统一推出的标准,它采用数字通信技术,统一的网络标准,使通信质量得以保证,并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新业务供用户使用。
GSM移动通信网的传输速度为9.6K/s。
目前,全球的GSM移动用户已经超过5亿,覆盖了1/12的人口,GSM技术在世界数字移动电话领域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70%。
由于GSM相对模拟移动通讯技术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所以简称2G。
a)工作频段a)频道间隔相邻两频道间隔为200KHz,每个频道采用时分多址接入TDMA 方式。
每一频点(频道或叫载频TRX)上可分为8个时隙。
每一时隙为一个信道。
因此,一个TRX最多有8个移动用户同时使用。
GPRS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是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提供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
简单的说,GPRS是一项高速数据处理的技术,其方法是以“分组”的形式传送数据。
网络容量只在所需时分配,不要时就释放,这种发送方式称为统计复用。
目前,GPRS移动通信网的传输速度可达115k/s。
GPRS是在GS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是介于第二代数字通信和第三代分组型移动业务之间的一种技术,所以通常称为2.5G。
但是目前中国移动所部署的GPRS网络,根据有关部门测试,目前GPRS的下行平均速率大约是20Kbps,上行平均速率还不到5Kbps,远低于其理论值。
EDGEEDGE(全球增强型数据提升率:Enhanced Dataratesfor Global Evolution)完全以目前的GSM标准为架构,不但能够将GPRS的功能发挥到极限,还可以透过目前的无线网络提供宽频多媒体的服务。
EDGE是一种基于GSM/GPRS网络的数据增强型移动通信技术,通常又被人们称为2.75代技术,GSM运营商可以在现有频谱范围内进一步的演进实现。
EDGE的理论上移动传输速度可以达到384kbps,静止传输速度可以达到2Mbps(实际速率在80~130kbps)。
可以应用在诸如无线多媒体、电子邮件、网络信息娱乐以及电视会议上。
二、射频基础知识功率/电平(dBm):放大器的输出能力,一般单位为w、mw、dBm (注:dBm是取1mw作基准值,以分贝表示的绝对功率电平。
)换算公式:电平(dBm)=10lg mw5W → 10lg5000=37dBm10W →10lg10000=40dBm20W →10lg20000=43dBm综述:从上不难看出,功率每增加一倍,电平值增加3dBm。
增益(dB):即放大倍数,单位可表示为分贝(dB)。
即:dB=10lgA(A为功率放大倍数)插损:当某一器件或部件接入传输电路后所增加的衰减,单位用dB 表示。
驻波比(回波损耗):(VSWR)指设备输入端(或输出端)的输入信号(或输出信号)与反射信号的比值。
即回波损耗,输入一个信号然后测量其反射回来的功率比值。
附:驻波比——回波损耗对照表:三阶交调:若存在两个正弦信号ω1和ω2 由于非线性作用将产生许多互调分量,其中的2ω1-ω2和2ω2-ω1两个频率分量称为三阶交调分量,其功率P3和信号ω1或ω2的功率之比称三阶交调系数M3。
即M3 =10lg P3/P1 (dBc)噪声系数:一般定义为输出信噪比与输入信噪比的比值,单位用dB。
耦合度:耦合端口与输入端口的功率比, 单位用dB。
隔离度:本振或信号泄露到其他端口的功率与原有功率之比,单位dB。
天线增益(dB):指天线将发射功率往某一指定方向集中辐射的能力。
天线方向图:是天线辐射出的电磁波在自由空间存在的范围。
方向图宽度一般是指主瓣宽度即从最大值下降一半时两点所张的夹角。
一般是方向图越宽,增益越低;方向图越窄,增益越高。
天线前后比:指最大正向增益与最大反向增益之比,用分贝表示。
单工:亦称单频单工制,即收发使用同一频率,由于接收和发送使用同一个频率,所以收发不能同时进行,称为单工。
双工:亦称异频双工制,即收发使用两个不同频率,任何一方在发话的同时都能收到对方的讲话。
1dB压缩点输出功率: 指设备在线性工作区内所能达到的最大功率。
1dB压缩点是指增益下降1dB时,设备输出给标准负载的载频功率。
自动电平控制(ALC): 指设备工作于最大增益且输出为最大功率时,增加输入信号电平,设备对输出信号电平的控制能力。
带内波动:也叫带内平坦度指在有效工作频带内不同频率不同增益的差值,即最大电平和最小电平之间的差值。
带外抑制度:该指标反映了设备对工作频带外信号的抑制能力。
传输时延: 指设备输出信号相对输入信号的时间延迟。
杂散发射:指设备正常工作时,无用频率分量的功率辐射,它主是是热噪声通过放大器放大而形成,随着直放站增益的增大而增大。
三、射频器件知识放大器:(amplifier)用以实现信号放大的设备。
滤波器:(filter)通过有用频率信号抑制无用频率信号的部件或设备衰减器:(attenuator)主要用途是调整电路中信号大小、改善阻抗匹配。
杂散发射:指设备正常工作时,无用频率分量的功率辐射,它主是是热噪声通过放大器放大而形成,随着直放站增益的增大而增大。
三、射频器件知识放大器:(amplifier)用以实现信号放大的设备。
滤波器:(filter)通过有用频率信号抑制无用频率信号的部件或设备衰减器:(attenuator)主要用途是调整电路中信号大小、改善阻抗匹配。
功分器:是等功率分配器件。
有二、三、四….功分器;接头类型分N 头(50Ω)、SMA头(50Ω)、和F头(75Ω)三种,我们公司常用的是N头和SMA头。
耦合器:是从主干通道中提取出部分信号的器件,是一种非等功率分配的器件。
按耦合度大小分为5dB、6dB、7dB、10dB、15dB、20dB、30dB和40dB等多种耦合比的耦合器供选择。
耦合器的接头多采用N头。
负载:接在某一电路(如放大器)或电器输出端口,接收电功率的元/器件、部件或装置统称为负载。
对负载最基本的要求是阻抗匹配和所能承受的功率。
环形器:使信号单方向传输的器件。
转接头:把不同类型的传输线/器件/设备连接在一起的装置。
馈线:是传输高频电流的传输介质。
天线:(antenna)是将高频电流形式的能量变换成电磁波并向规定方向发射出去或把来自一定方向的电磁波还原为高频电流的一种设备。
合路器:合路器有同频带合路器和双频带合路器两种;同频带合路器能将两个或以上的同频段信号合成一路信号输出;多频带合路器则能将多个频段的多个发射和接收信号合路于同一根馈线、双频天线或宽频泄漏同轴电缆;四、光器件知识光功率:衡量光信号的大小,可用光功率计直接测试,常用dBm表示光端机:主要由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组成,功能是将要传送的电信号及时、准确的变成光信号并输入到光纤中进行传播(光发送机);在接收端再把光信号及时、准确的恢复再现成原来的电信号(光接收机)。
由于通信是双向的,所以光端机同时完成电/光(E/O)和光/电(O/E)转换。
激光器:把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用在光发射机中,主要指标是能够发出的光功率的大小。
光接收器: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用在光接收机中,主要指标是接收灵敏度。
光耦合器:光耦合是表示有源的或无源的或有源与无源光学器件之间的一种光的联接。
联接形式多种:光的通道,光功率的积聚与分配,不同波长光的合波与分波,以及光的转换和转移等。
能实现光的这种联接的器件称为光耦合器。
波分复用器:光分波器或光合波器统称光复用器,它能将多个载波进行分波或合波,使光纤通信的容量成倍的提高。
目前采用1310nm/1550nm波分复用器较多,它可将波长为1310nm和1550nm的光信号进行合路和分路。
光衰减器:就是在光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光功率进行预定量的光衰减的器件。
按衰减值分3、5、10、15、20dB五种,根据实际需要选用。
光法兰盘:光法兰盘又称光纤连接器。
实现两根光纤连接的器件,目前公司采用的有FC型和SC型两种活动连接器,既可以连接也可以分离。
光纤:传输光信号的光导纤维,分多模光纤、单模光纤两大类。
光纤材料是玻璃芯/玻璃层,多模光纤的标准工作波长为850/1310nm,单模光纤的标准工作波长为1310/1550nm,衰减常数为:光缆:由若干根光纤组成,加有护套及外护层和加强构件,具有较强的机械性能和防护性能。
种类有室外光缆、室内光缆、软光缆、设备内光缆、海底光缆、特种光缆等。
尾纤:一端带有光纤连接器的单芯光缆。
光跳线:两端都装有连接器的单芯光缆。
五、直放站概述定义直放站(中继器)属于同频放大设备,是指在无线通信传输过程中起到信号增强的一种无线电发射中转设备。
直放站的基本功能就是一个射频信号功率增强器。
直放站在下行链路中,由施主天线现有的覆盖区域中拾取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对带通外的信号进行极好的隔离,将滤波的信号经功放放大后再次发射到待覆盖区域。
在上行链接路径中,覆盖区域内的移动台手机的信号以同样的工作方式由上行放大链路处理后发射到相应基站,从而达到基地站与手机的信号传递。
特点使用直放站作为实现“小容量、大覆盖”目标的必要手段之一,主要是由于使用直放站一是在不增加基站数量的前提下保证网络覆盖,二是其造价远远低于有同样效果的微蜂窝系统。
直放站是解决通信网络延伸覆盖能力的一种优选方案。
它与基站相比有结构简单、投资较少和安装方便等优点,可广泛用于难于覆盖的盲区和弱区,如商场、宾馆、机场、码头、车站、体育馆、娱乐厅、地铁、隧道、高速公路、海岛等各种场所,提高通信质量,解决掉话等问题。
●产品种类(1) 移动通信直放站的种类--- 从传输信号分有GSM直放站、CDMA直放站、PHS直放站等;--- 从安装场所来分有室外型直放站和室内型直放站;--- 从传输带宽来分有宽带直放站(选段)和选频(选信道)直放站;--- 从传输方式来分有无线直放站、光纤传输直放站和移频传输直放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