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的历史》教学设计

《书的历史》教学设计

《书的历史》教学设计
《书的历史》教学设计

《书的历史》 教学设计

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黎作民

【教材分析】

《书的历史》是教科版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书的历史为线索,指向不断发展变化的材料,巧妙地把材料的变化和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制作书的材料发展过程,感受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介绍书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做书材料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材料变化的思考;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在三种不同材料上写字,并试着装订成一本简易的书,来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和不同材料来制作书的优缺点;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探索不同材料的特点和做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优点和缺点,并从材料的变化中,获得一些启示。

本课通过设计对比的分层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书写材料和现在的不同,从而发现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在体验中感受,在交流分享中获取制作书的材料变化历史,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周围物品的组成材料已经有基本的认识,能够观察各种材料的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如坚硬、光滑、粗糙、有气味等。纸是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人造材料,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基本都是用纸做的。为什么会选择用纸做书,历史上还有哪些材料用来做成书,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通过书籍或是父母讲述,电视等方式间接知道一些零散的信息。为什么做出的材料会变化?纸这种材料做书有哪些优越性?这些也是学生不清楚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史上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制作书材料的变迁。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张、陶泥板、竹简、竹片、毛笔、墨水、木棒、课件、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的历史

1.提问:观察自己的书本,我们的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古时候的书也用纸做的吗?你知道古代的书是怎样的?

3.了解书的历史。播放书的历史微视频,解说词如下:

在很早很早以前,根本没有纸,人们会用树枝在陶泥上刻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后来,人们会在乌龟壳上,动物的骨头上刻划文字,这相当于最早的“书”了。技术发展了,人们会在青铜器上铸字,但这还不算真正的书。真正的书出现在战国时期,有人用毛笔将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保存,并用绳子编册成书,我们称它为简册。因为竹片和木片比较容易获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用这种材料。简册,虽然使用较为普遍,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简册有些重。丝绸出现后,人们便在轻巧的丝绸上写字,称之为缣帛,可是丝绸太贵了,一般人用不起。这个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蔡伦。他是一位很会动脑筋的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想到了更好的办法造出了一种书写材料——纸。他用树皮、麻头和破渔网作为原料,经过多次加工,制出了最早的纸——蔡侯纸,这也是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4.体验活动:当讲到简册的时候,插入体验活动,比较简册和现在的书,有哪些不一样,并交流。

5.聚焦话题:为什么做书的材料会变化?纸这种材料做书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己的书,图书馆里的书,认识到纸是现在做书最为广泛的材料。通过反问古时候做书的材料,引入书的历史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做出材料变化的思考。)

二、探索:尝试制作一本简易的书

活动一:

1.带着猜测和现代的做书材料——纸,穿越到陶泥时代,经历用木棒在陶泥板上刻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在纸上、陶泥板上写一个字,记录写字感受。

2.活动交流。说说在泥板和在纸上写字有什么不同。

活动二:

1.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用毛笔在竹片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在竹片上写一个字,记录写字感受。

2.活动交流。说说在竹片上写字的感受。

3.小结:在没有纸的时候,竹片和木片是很好的做书材料。

活动三:

1.想办法将它们装订成册,成为一本书。

2.让学生演示,体验不同材料装订成书的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的穿越体验活动,让学生经历在不同材料上写字的过程,感受不同材料书写的优缺点。通过班级装订成三本书的过程,体验不同材料装订的难易程度,再次感受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

三、研讨:三种材料做成书的优缺点

1.比较三种材料的书,说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2.从做书材料的变化,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3.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书写、装订的体验活动后,对三种材料进行客观的评价,体会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提出问题: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启发学生去思考没有任何一种材料是最完美的,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不断会出现更好的材料来做书,意识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板书设计】

书的历史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书的历史

《书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书的历史》是教科版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书的历史为线索,指向不断发展变化的材料,巧妙地把材料的变化和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制作书的材料发展过程,感受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介绍书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做书材料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材料变化的思考;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在三种不同材料上写字,并试着装订成一本简易的书,来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和不同材料来制作书的优缺点;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探索不同材料的特点和做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优点和缺点,并从材料的变化中,获得一些启示。 本课通过设计对比的分层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书写材料和现在的不同,从而发现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在体验中感受,在交流分享中获取制作书的材料变化历史,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周围物品的组成材料已经有基本的认识,能够观察各种材料的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如坚硬、光滑、粗糙、有气味等。纸是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人造材料,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基本都是用纸做的。为什么会选择用纸做书,历史上还有哪些材料用来做成书,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通过书籍或是父母讲述,电视等方式间接知道一些零散的信息。为什么做出的材料会变化?纸这种材料做书有哪些优越性?这些也是学生不清楚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史上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材料《书的历史》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材料 第三课《书的历史》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书的历史》是教科版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书的历史为线索,指向不断发展变化的材料,巧妙地把材料的变化和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制作书的材料发展过程,感受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介绍书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做书材料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材料变化的思考;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在三种不同材料上写字,并试着装订成一本简易的书,来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和不同材料来制作书的优缺点;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探索不同材料的特点和做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优点和缺点,并从材料的变化中,获得一些启示。 本课通过设计对比的分层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书写材料和现在的不同,从而发现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在体验中感受,在交流分享中获取制作书的材料变化历史,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对周围物品的组成材料已经有基本的认识,能够观察各种材料的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如坚硬、光滑、粗糙、有气味等。纸是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人造材料,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基本都是用纸做的。为什么会选择用纸做书,历史上还有哪些材料用来做成书,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通过书籍或是父母讲述,电视等方式间接知道一些零散的信息。为什么做出的材料会变化?纸这种材料做书有哪些优越性?这些也是学生不清楚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史上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科学态度目标】: 1.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制作书材料的变迁。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图书演变教案

篇一:书籍的变迁教案 课题:书籍的变迁(2课时5月13日)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二、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使学生懂得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方法的一般原则。 三、让学生为祖国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掌握一 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些问题,古时候没有书,连文字也没有,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记事的?你们手里拿的书是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吗?用什么办法记录事情最简单? 2、学生自由作答,教师补充归纳。用笔在纸上记录下来。把很多写下来的纸张装订在一起,再加上一张漂亮的封面,这就是一本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个关于书籍的话题。齐读课题,《书籍的变迁》??再读一次。 二、解题 1、“变迁”是什么意思?(情况的变化转移)那“书籍的变迁”又是什么意思呢?(书籍变化的经过) 3、简单了解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2)引用(引资料) 例句: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作比较 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4)列数字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5)分类别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6)打比方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7)摹状貌

图画书的历史

图画书的历史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摇篮期最早的一本带插图的儿童书,可以追溯到17世纪。1658年,捷克教育家扬.阿姆司.夸美纽斯的《世界图绘》出版,被公认为是欧洲插图儿童书的雏形。 17世纪至18世纪,随着雕版技术的普及,欧洲出现了带大量插图的儿童书。不过,当时的插图都是黑白的木刻版画。 成长期 图画书的诞生,要归功于19世纪彩色印刷技术的发明及英国画家、出版家爱德蒙.埃文斯的开拓。他不仅致力于将彩色印刷提升到艺术水准,还造就了三位图画书的先驱者。 这三个人分别是沃尔特.克雷恩、伦道夫.凯迪克和凯特.格林纳威。 伦道夫.凯迪克积极探索图文关系并进行实践,强调只有图文在视觉上变为一个整体,彼此之间才能真正融合。1878年,他为爱德蒙的《约翰.吉卜林的趣事》一书绘制了插图。其中约翰骑在马上驰骋的插图,后来成为美国凯

迪克奖的标志。他一生虽然只活了短短的四十年,但却创作了十六本图画书,构筑了现代图画书的基础,被后人赞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 英国女插画家凯特.格林纳威的图画清新可喜,笔下那些散发着昔日玫瑰园气息的少女让人过目不忘。1879年,她与爱德蒙合作,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窗下》。爱德蒙用红、蓝、黄和肉色四种颜色,成功地把凯特.格林纳威的水彩画置换成了版画。这本书大受欢迎,首版两万本很快就卖光了,爱德蒙不得不追印了七万本。 全盛时期 20世纪初期,英国出现了以比阿特丽克斯为代表的图画书画家。到了30年代,英语圈图画书的主流渐渐地移向了美国、婉达.盖格、路易威哥等一批天才的移民画家纷纷在图画书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图画终于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历史书籍读后感5篇

历史书籍读后感5篇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在书中的故事也是久久流传,不仅是这样,它的每一个故事中如果你细细的读,你会发现好多的道理。那么《三国演义》一书中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在这个寒假,我就借着这个理由,勾起了我对三国演义的兴趣。 三顾茅庐不仅是个成语,还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刘备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故事的过程,说明了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管理者要礼贤下士、知人善用。比如:商汤任用伊尹等人作为大臣,商朝很快强大起来。还有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国力才逐步强大。这都是礼贤下士、知人善用的表现。

不仅是这个道理,三顾茅庐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刘备就是这样,一次去了没有找到诸葛亮,第二次去还是没有,可他的心向着国家富强,又第三次去了诸葛亮家,在第三次终于请到了。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心想着蜀国的未来的精神,不就是我们在学习上所缺少的吗?如果我们在学习上再用一点耐心和努力,我相信没有我们不能面对的学习难关,就没有在学习上的那一声声叹气。 在这个寒假,读的历史书籍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有了读书的兴趣,我会继续从书籍中发现在生活中发现不了的东西。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生必读的历史书籍有哪些

一生必读的历史书籍有哪些 一生必读的历史书籍有哪些 必读的历史书籍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资治通鉴》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但在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必读的历史书籍2、史记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

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 必读的历史书籍3、汉书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必读的历史书籍4、后汉书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后汉书》除体例上的创新外,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地。如,他不为那些无所作为的大官僚立传,而为许多“操行俱绝”的“一介之夫”写了《独行列传》,充分地表明了他爱憎分明的态度;《党锢传》则正面歌颂了张俭、范滂和李膺等人刚强正直的风尚;在《杨震传》中,多处歌颂了杨震及其子孙廉洁奉公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3《书的历史》教案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3《书的历 史》教案 、《书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书的历史》是教科版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书的历史为线索,指向不断发展变化的材料,巧妙地把材料的变化和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制作书的材料发展过程,感受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介绍书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做书材料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材料变化的思考;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在三种不同材料上写字,并试着装订成一本简易的书,来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和不同材料来制作书的优缺点;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探索不同材料的特点和做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优点和缺点,并从材料的变化中,获得一些启示。 本课通过设计对比的分层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书写材料和现在的不同,从而发现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在体验中感受,在交流分享中获取制作书的材料变化历史,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周围物品的组成材料已经有基本的认识,能够观察各种材料的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如坚硬、光滑、粗糙、有气味等。纸是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人造材料,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基本都是用纸做的。为什么会选择用纸做书,历史上还有哪些材料用来做成书,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通过书籍或是父母讲述,电视等方式间接知道一些零散的信息。为什么做出的材料会变化?纸这种材料做书有哪些优越性?这些也是学生不清楚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史上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制作书材料的变迁。

影响世界历史的十本书

影响世界历史的十本书 罗伯特.唐斯,是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伊利诺大学图书馆馆长。他曾写过一本书,名为《改变世界的书》。书中介绍了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现将这16本书向读书爱好者们推荐。 1.《君主论》作者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意大利)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里所阐述的君主统治和政治权术的理论,即“马基雅维利”主义,成了后世一切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的原理。 2.《常识》作者托马斯.潘恩(英国) 潘恩 1737年1月29日出生在英国东部诺福克的一个平民家庭,后移居美国。1776年1月16日《常识》正式出版。《常识》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君主政体和殖民统治的本质。潘恩指出: “在英国,一个国王所能做的事情,往往不外卖官鬻爵和挑起战争。......英王乃是一个皇室野人,戴着王冠的强盗。”“殖民统治是一种不可容忍的罪恶。” 在“关于美国目前形势的断想”一章里,潘恩以激励人心的词句呼吁“美洲人民被暴虐统治者惨杀的已够多了。他们殷红的鲜血洒遍在大自然,发出呜咽的声调,仿佛在控诉、在号召: 现在是应该采取独立运动的时候了!热爱人类的人们,敢于反对暴政和暴君的人们,请站到前面来!” 《常识》所引起的强烈反响是不寻常的。富兰克林读后非常激动,称之为“天才之作”。 乔治.特里维廉在《美国革命史》中写道: “很难再找到一本象《常识》那样对革命进程产生如此直接、广泛、持久的影响的著作。......据世界各国报刊报道,《常识》引导着亿万人民投入争取独立的斗争,创造了人间的奇迹。”

人们怀念潘恩,视他为“美国独立之父”,人们纪念潘恩,是他首先提出“美利坚共和国”的国名,是他第一个宣称“美国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类的事业。”正如安德努.杰克逊所说的: “潘恩不需要人工建造的纪念碑,在热爱自由和独立的人们心里早以矗立起了他的纪念碑。” 3.《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英国)1776年3月9日《国富论》正式出版。《国富论》的内容不只局限于经济,它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小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J. A.R马里奥特曾对亚当.斯密作过一个概括性的评述,他说: “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象《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特征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4.《人口论》作者托马斯.马尔萨斯(英国) 争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862年,林肯总统在白宫接见斯托夫人,盛赞她“这位小妇人写了一部导致一场伟大战争的书”。著名作家查尔斯.萨姆纳则说: “要是没有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阿伯拉罕.林肯也就不可能当选为美国总统。” 7."《资本论》作者卡尔.马克思(德国)1869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正式出版,是用德文写的。它的第一卷英译本到1887年才问世。 《资本论》从商品分析出发,提出了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理论。这是马克思的一大贡献。 马克思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创立了辩证法。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书的历史》教学设计

《书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你知道这么多年的历史文化都是被记录在哪里传承下来的吗? 生:自由回答(保留学生的答案) 2.确实,不同的时期都有记录文字的不同的方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记录文字的材料的变化。 3.既然我们要了解这几千年人们是在什么材料上记录文字的,就让王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穿越回去吧。 二、泥板书写 1.我们先来到原始社会,看一看最早的原始人是如何记载的?(老师换上原始人衣服) 【老师播放“原始人书写”视频】 2.哪位同学告诉我你在视频中观察到原始人是用什么东西将文字写在哪里的? 生:用树枝(木棒)在地上书写(泥巴)。(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后张贴泥板简介资料) 3.那作为原始人的你们想不想感受一下在泥板上面写字呢? 4.【活动一】泥板书写 ①观察泥板(看摸掂) ②用小木棒在泥板上写上自己的姓。 ③将四块泥板按顺序叠起来。 5.学生分享展示:泥板有什么特点?(学生投影展示自己做的泥板)那作为原始人感觉在泥板上写字怎么样? 6.原来泥板上写字是这样的感觉呀! 三、竹简书写 1.好了,现在老师要带大家从原始时期穿越到古代了,古代的人们又是利用什么材料记录文字的呢? 【老师播放“古代学堂和上朝”视频】 2.古代将文字用什么记载在哪里的?(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竹) 生:竹简(并张贴竹简简介资料) 3.【活动二】竹简书写 ①观察竹简(看摸掂) ②请用毛笔在竹简上写上自己的姓。 ③将四块竹简用棉线串起来。(老师教方法) 4.学生分享展示:竹简有什么特点?你觉得竹简书写怎么样? 6.古时候的人们已经变得聪明了,他们知道了把文字记录在竹简上了。

新教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2.3《书的历史》教案含板书

新教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含板书 3《书的历史》

研讨探究 说一说你对书籍的认识和理解。欣赏:《读书郎》 1、说一说你对书籍的认识和理解。 2、简介现代常见的两种常见书籍 (1)纸质书:文字和图像等信息于一 体的纸张集合——纸质书 (2)电子书:集文字、图片、声音、 影像等信息内容为一体的数字化电子 书。 小结:书籍:传播信息的媒体。 根据已有 经验对教 师所提出 的问题作 出回答。 二年级的学 生已对书籍 有一定的认 识和理解,本 活动的目的 在于了解学 生对书籍的 认知情况,为 后面的教学 打下基础。 讲授新课 我们是如何知道各种材料的特点的。过渡: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 印刷术、黑火药、指南针其中造纸术、 印刷术、都与书籍有关的。可见书籍 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的重要性。那么 作为重要书写材料的纸张又有那些知 识是需要我们了解的呢,一起来看。 播放视频:造纸术的秘密 新知讲解:造纸技术的发明和改进促 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人们为 了纪念蔡伦又将他所改进的造纸术称 为蔡伦纸或蔡候纸。 在造纸术发明前人们还曾用竹简和绢 畅谈观看 视频后的 感受 感知科技进 步带来的变 化。

帛作为书写材料,一起来看关于它们的资料。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人们把文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简或牍。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在此之前人们还曾把文字记录于龟甲或兽骨之上,后人将其称之为甲骨文,但由于书写材料的限制,并没有出现正式的书籍。 活动探究 制作简易书过渡:科技是人们在不断发明、制造、 改进中一点一点进步的,下面我们将 通过活动来感受科技的进步。 活动:试着用以下材料分别做一本简 易的书。 幻灯出示活动材料。 活动1:用不同的笔在三种材料上写字 幻灯出示写作要求: (1)用毛笔在竹片上写字,写上成语。 (2)用树枝在橡皮泥上写字,写上你 的姓名。 (3)用铅笔在纸上写字,写下一条格 言。 学生根据 已有生活 经验对教 师提出的 问题作出 回答。 本环节设计 在于想让学 生去感受、模 仿从古至今 人类在书籍 的制作过程 中使用的方 法。为后面研 讨探究的展 开打下实践 基础。

《书的历史》教学设计

《书的历史》 教学设计 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黎作民 【教材分析】 《书的历史》是教科版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书的历史为线索,指向不断发展变化的材料,巧妙地把材料的变化和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制作书的材料发展过程,感受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介绍书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做书材料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材料变化的思考;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在三种不同材料上写字,并试着装订成一本简易的书,来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和不同材料来制作书的优缺点;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探索不同材料的特点和做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优点和缺点,并从材料的变化中,获得一些启示。 本课通过设计对比的分层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书写材料和现在的不同,从而发现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在体验中感受,在交流分享中获取制作书的材料变化历史,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周围物品的组成材料已经有基本的认识,能够观察各种材料的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如坚硬、光滑、粗糙、有气味等。纸是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人造材料,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基本都是用纸做的。为什么会选择用纸做书,历史上还有哪些材料用来做成书,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通过书籍或是父母讲述,电视等方式间接知道一些零散的信息。为什么做出的材料会变化?纸这种材料做书有哪些优越性?这些也是学生不清楚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史上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二年级上册科学2—3《书的历史》

3.书的历史 【教材简析】 《书的历史》是教科版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三课时。书是文字的载体。文字需要借助载体才能传播,而文字与载体的结合,便是书的雏形。本节课以书的历史为线索,指向不断发展变化的材料,巧妙地把材料的变化和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制作书的材料发展过程,感受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 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发现同一种物品可能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这节课,他们将通过模拟书的演化历史,体会做书材料随时代演变、革新的过程。 聚焦板块,通过历史上不同阶段各种书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做书材料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材料变化的思考。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做一本简易的书,来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和不同材料来制作书的优缺点。 研讨板块,引导学生回顾从书写到装订的过程,探讨用不同材料书写、制作、保存、携带、使用等难易程度,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优点和缺点。并能从材料的变化中,获得一些启示。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周围物品的组成材料已经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观察一些材料的特点,并能用一些比较科学的词汇表达,如坚硬、光滑、粗糙、有气味等。纸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一种人造材料,各种各样的书基本都是用纸做的。为什么会选择用纸做书,历史上还有哪些材料用来做成书,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通过书籍或是父母讲述,电视等方式间接知道一些零散的信息。为什么做书的材料会变化?纸这种材料做书跟其它材料相比有哪些优越性,这些也是学生不清楚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2. 历史上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造纸术 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三书

三书说是新兴的汉字构造理论,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和《中国文字学》里谈到的三书说,将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指出了唐兰三书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三书说,象形,假借,形声。裘锡圭的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 简介 编辑 三书说 为了完善汉字结构理论,现当代文字学家试图突破二千年来六书理论的框架,作了许多改造六书的尝试,想以三书说来代替六书说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举动。 2提出 一.三书说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的新理论。唐氏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其所谓象形文字是“画出了一个物件,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这是什么。”“一定是独体字”,“一定是名字”,“一定是本名之外,不含别的意义。”可以“分做三类。一是属于人身的形,可以叫做‘象身’,二是自然界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形,可以叫做‘象物’,三是人类的智慧的产物,可以叫做‘象工’。”如:人、口、虎、山、弓、一。包括六书中表名词的象形字和指事字中的一小部分。所谓象意文字“是图画文字的主要部分”,“不过象意文字不能一见就明了,而是要人去想的。”“象意文字的范围,包括旧时所谓‘合体象形字’、‘会意字’和‘指事字’的大部分。”如:大、休、立、见、名、雀。唐氏后来在《中国文字学》中写道:“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形意声是文字的三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容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 3唐氏之说 对传统理论是一个冲击,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未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因为唐氏三书说并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类型的以义会意的会意字留下位置;不包括假借,把假借字排除在汉字基本类型之外,不能真正反映汉字的实际;象形、象意的界限不很明确,难以把握,划分意义不大,例如:“雨”字,唐氏在《古文字学导论》上编当中当作象形文字,上编《正讹》里又改称为象意文字,“上”和“下”字,《古文字学导论》中当作象意文字,《中国文字学》中又改称为象形文字,可见唐氏在划分象形、象意时,也“有混淆不清的地方”。 4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 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综述》的“文字”章里,描绘了甲骨文字的发展过程,并且附带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问题,把汉字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种基本类型。陈氏认为假借字必须列为汉字的基本类型之一,唐兰的象形、象意应合并为象形。陈氏所谓象形实际上包含许慎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和无声符的转注字,其所谓形声实际上包含许慎所谓的形声和有声符的转注字。陈氏说:“象形、假借、形声并不是三种预设的造字法则,只是文字发展的三个过程。汉字从象形开始,在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变作了声符,是为假借字;再往前发展而有象形与假借之增加形符与音符的过程,是为形声字。形声字是汉字发展的自然的结果。” 5相关信息

书的历史教案

年级科学《书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书的历史》是教科版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书的历史为线索,指向不断发展变化的材料,巧妙地把材料的变化和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制作书的材料发展过程,感受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介绍书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做书材料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材料变化的思考;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在三种不同材料上写字,并试着装订成一本简易的书,来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和不同材料来制作书的优缺点;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探索不同材料的特点和做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优点和缺点,并从材料的变化中,获得一些启示。 本课通过设计对比的分层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书写材料和现在的不同,从而发现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在体验中感受,在交流分享中获取制作书的材料变化历史,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周围物品的组成材料已经有基本的认识,能够观察各种材料的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如坚硬、光滑、粗糙、有气味等。纸是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人造材料,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基本都是用纸做的。为什么会选择用纸做书,历史上还有哪些材料用来做成书,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通过书籍或是父母讲述,电视等方式间接知道一些零散的信息。为什么做出的材料会变化?纸这种材料做书有哪些优越性?这些也是学生不清楚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 历史上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 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2. 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科学态度目标 1. 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制作书材料的变迁。 2. 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张、陶泥板、竹简、竹片、毛笔、墨水、木棒、课件、记录单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的历史 1. 提问:观察自己的书本,我们的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 古时候的书也用纸做的吗?你知道古代的书是怎样的? 3. 了解书的历史。播放书的历史微视频,解说词如下:

中国书籍的历史演进

中国书籍的历史演进 人类探索理想信息载体的脚步从未停止,文字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 ,承载文字的物质材料可称之为“文字载体”。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文字载体的探索 ,新文字载体的发明往往是适应社会控制和文化传播的需要而产生的 ,又反过来促进社会控制和文化传播 ,并促进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我们谈到书籍不能不谈到文字,文字是书籍的第一要素。中国自商代就已出现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从甲骨文的规模和分类上看,那时已出现了书籍的萌芽。 到周代,中国文化进入第一次勃兴时期,各种流派和学说层出不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文字载体的书籍,已经出现很多。周代时,甲骨文已经向金文、石鼓文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后又完成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文字体的演变,书籍的材质和形式也逐渐完善。 (一)甲骨  通过考古发现,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形状而定。由于甲骨文字型尚未规范化,字的笔画繁简悬殊很大,刻字大小不一,所以横向难以成行。后来虽然在陶器、岩石、青铜器和石碑上也有文字刻画,但与书籍形式相去甚远,故不做详谈。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碑文。古巴比伦人则把文字刻在黏土制作的版上,再把黏土版烧制成书。 (二)玉版 《韩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版”的话,又据考古发现,周代已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书写或刻文字了,由于其材质名贵,用量并不是很多,多是上层社会的用品。 (三)竹简木牍 中国正规书籍的最早载体是竹和木。把竹子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再放置火上烘烤,蒸发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虫蛀和变形,然后在竹片上书写文字,这就是竹简。竹简再以革绳相连成“册”,称为“简策”。这种装订方法,成为早期书籍装帧比较完整的形态,已经具备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基本形式。另外还有木简的使用,方式方法同竹简。牍,则是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与竹简不同的是木牍以片为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书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3课《书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书的历史》是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3课。本课以书的历史为线索,指向不断发展变化的材料,巧妙地把材料的变化和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制作书的材料的发展过程,感受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纵向引领学生体验了制作书材料的迭代革新过程。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身边常见的材料,并学会对材料进行观察的方法,但是对于一样事物的制作材料演变更新是不曾研究和体会过的。纸是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人造材料,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基本都是用纸做的。为什么会选择用纸做书,历史上还有哪些材料用来做书,大部分学生是不清楚的,只有少数学生可能会通过书籍或是父母讲述、电视节目等方式间接知道一些零散的信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史上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泥板、竹简、丝绸、纸等。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3、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材料,不断地优化产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2、通过实践操作,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做书材料的变迁。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书写、装订等活动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 难点:体验不同时代做书材料的优缺点,认识书本材料的优化演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纸张、竹简、泥板、铅笔、毛笔、墨水、木笔、订书机、棉线教师准备:课件、图片、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人类曾经用什么材料来做书 1、谈话:图书馆里有更多的书,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本历史方面的好书

本历史方面的好书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10本中国历史方面的好书推荐 1、钱穆《国史大纲》:这是一部中国通史性论着,此书是钱穆先生于抗战期间写成,采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全书在内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国史大纲2、吕思勉《中国通史》:上册十八章,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下册三十六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政治的变革。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万历十五年4、吕思勉《吕着三国史话》: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和三国文学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和地理环境之间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能完全信从史书记载和文学记载的观点,认为读史要审慎对待各类资料。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6、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明

3《历史研究》书评

历史中的文明 ——读《历史研究》1~4部 【摘要】:各门社会科学中,历史学是最基础的学科。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想展示的,就是这样一幅人类进步的图景。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宏观结构体系。他在该书自序中这样说:“我试图把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换言之,即从世界性的角度去看待它”。 【关键字】:汤因比,历史“变形”,创造性,历史研究,文明衰落 汤因比,英国人,1889年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毕业。他被誉为“一位伟大的智者”和“杰出的思想家”,一个具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杰出的智慧以及热情而不倦的探索者,他的业绩在于“解释历史和预见未来。汤因比在有生之年曾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他不仅看到战争给人类文明造成的巨大破坏,而且深感人类的相互残杀给后世带来的紧张、不安、沮丧和暴力正将人类推向自我毁灭的危险境地。因此才有了《历史研究》这本著作。可惜我并没有读完这一本书,仅仅是读了第一至第四部分,因此思考不深,理解也不深。 历史,我们可以理解为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它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有人说历史造就了文明,也有人说文明组成了历史,而在《历史研究》这部巨著中,汤因比便大胆以文明为研究单位,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出发,对近6000年来人类历史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各种文明形态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同时,大一统国家和大一统教会的建立也进入作者的视野,还广泛地考察了历史长河中各个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摩擦,发展了文明形态史观。汤因比本人也因此书成为文明形态史观的集大成者。 汤因比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历史就是变化无常的事物。变形就是历史的本质——不断地自我添加。没等你抓住一种形态的历史,它便已经像普罗泰乌斯一样变了形。”这么说来,历史是在不断地“变形”吗?大致一想,似乎是如此的,历史在不断变化,不如从前,也不像未来,它是一条时间的纽带,但是在不断地盘旋,它变化莫测,难以捉摸。历史从来不是一架已编好程序的机器,在时间的流动中一成不变地转动着。可是难道因此就对历史置之不理吗?不是的,这反而是我们研究历史,探索历史的原因。下面则是我对汤因比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观点。 在书中,汤因比摒弃了以前的研究世界史狭隘的国别视角,他认为历史研究中最小的单位不应是民族国家,而是一个个文明形态。他认为文明是一种带“文化相对论”色彩的存在。他总结概括人类历史上的26个文明形态: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可分为拜占庭文明和俄罗斯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它与伊朗文明可合并为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它可分为中国文明和朝鲜—日本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叙利亚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米诺斯文明、苏美尔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古代墨西哥文明、育加丹文明、玛雅文明以及5个停滞的文明:波利尼西亚文明、爱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达文明、奥斯曼文明。他还认为,上述文明之间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就像几代人的生命延续。例如,古代希腊文明的母体是爱琴文明,而子体则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和拜占庭文明。他的这一观点是值得敬佩的,但只反映了一部分文明演进的进程,忽略了世界各地的文明演进并没有如此简单。在我看来,文明不能完全地继承,而且继承这一定义也是难以断定的。比如中华民族文明中,若以汉为继承的充要条件,那么元清两朝就不能属于中华文明。但从人种与文化的角度上说,满清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是最大的,可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并没有如此简单,它的精髓应在于中华文明中的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农本经济,官僚结构以及士大夫文化等文明。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2.3《书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2.3《书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书的历史》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3课。本课以书的历史为线索,指向不断发展变化的材料,巧妙地把材料的变化和书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制作书的材料的发展过程,感受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介绍书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做书材料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材料变化的思考;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在三种不同材料上写字,并试着装订成一本简易的书,以此来感受不同材料的特点及用其制作书的优缺点;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探索不同材料的特点和做成一本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总结不同材料的优点和缺点,并从材料的变化中,获得一些启示。 本课通过设计、对比的分层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书写材料和现在书写材料的不同,从而发现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交流分享中获取制作书的材料变化的历史知识,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周围物品的组成材料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够观察到材料的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如坚硬、光滑、粗糙、有气味等。纸是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人造材料,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基本都是用纸做的。为什么会选择用纸做书,历史上还有哪些材料用来做书,这些问题只有少数学生通过书籍或是父母讲述、电视节目等方式间接知道一些零散的信息。做书的材料为什么会变化?用纸这种材料做书有哪些优越性?学生对这些问题也是非常模糊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史上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