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基础梳理】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1.《大宪章》(1)背景:中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不断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概况: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限制王权的《》。
(3)影响: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2.《权利法案》(1)背景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革命推翻了王朝。
②年,议会发动“光荣革命”,赶走复辟国王詹姆士二世。
(2)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3)意义①标志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②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③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1)背景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②年,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
(2)特点(原则)①首相与内阁的关系: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议会与内阁的关系: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3)发展:19世纪中期,上台组阁的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在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手中。
2.1832年议会改革(1)背景: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2)结果: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席位。
(3)意义: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基础:代议制。
(2)核心:责任内阁制。
(3)权责①国王:国家元首,仅扮演仪式性角色,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②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③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共同探究】探究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与作用【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英王的这一角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2)史料二反映了内阁与议会有何关系?(3)根据史料三,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岳麓版必修一历史学案:第8课的制度创新1第8课的制度创新【学习目标】1′1.熟悉近代君主立宪制体和的基本脉络和特点;(重点)2.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难点)【达成途径】1′1.阅读课本P35、P36、P37有关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内容,将分散的知识点汇总到一起。
2。
阅读课本P35-37有关内容,全面理解“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在完成途径1、2的基础上,完成学习目标3,对所学知识做到全面掌握。
【自主学习】17′【巩固目标】22′一、基础巩固 1。
君主立宪制(1)背景①3世纪初《》的颁布,逐渐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②进入17世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日益,要求捍卫权利。
③国王标榜“君权神授",实行.①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议会取得胜利。
(2)确立②1688年,“”赶走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二世.③1689年,威廉接受《》,建立了体。
④内容:《权利法案》确立了,限制了。
(3)意义①议会和国王集体,方式从转向 .2。
责任内阁制①“光荣”,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的国家元首。
1)②内阁承担,其权利和重要性也随之。
③1721年,·沃波尔成为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④19世纪中期,两党制,获胜的上台组阁。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府事务,并与在治上共进退;2②君主立宪制以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负责;④实际最高行是,首相由的领袖担任,掌握行权和权,事实上成为国家的最高和领导者。
(3)1832年法案使获得更多席位。
二、重点突破1.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内阁、君主、首相分别的职权。
3.内阁、君主、首相之间的关系.内阁与国王的关系: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国王形式上任命内阁,但内阁不对国王负责,只是形式上向国王汇报.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首相对内阁进行监督,议会可以通过对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可以解散议会。
三。
知识整合(2)内阁的5个阶段①光荣前后,国王的内阁。
必修一第 8 课《英国的制度创新》【课标解读】认识《权益法案》拟订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财富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色。
课标领悟:(1)知识与能力:《权益法案》的主要内容、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色;培育学生提取、比较、鉴识史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主动参加、合作研究、史论联合;获得解读信息的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英国法制的不停完美推进了政治体系确实立和发展,认识法治的完美推进政治文明进度的互相关系。
课标解读:(1)认识《大宪章》为英国留下了限制王权的政治传统。
(2)知道《权益法案》的主要内容,认识它宣布的历史意义。
(3)认识君主立宪制不停发展的表现,要点掌握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君主立宪制的特色。
【要点难点】要点:《权益法案》,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的特色;难点:理解法治和民主的关系,认识其在现代政治文明中起到作用。
【教课思路设计】《英国的制度创新》,主要介绍了英国现代政体的成立和发展完美,内容政治性强、深入理解透辟比较困难。
所以,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头打破教材的次序,紧扣课题,概括为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 《大宪章》--- 英国现代政体的基石” ;第二部分“ 《权益法案》--- 英国现代政体确实立” ;第三部分“法制的完美 ---英国现代政体的发展”。
要点突出“法治完美推进民主发展”这条主线,最后升华出“民主法治人类政治文明的潮流”这一看法。
依据课标的内容,每一版块由资料印证,问题引领,深入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认识,稳固对知识学生合作参加,培育学生从资猜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师合时点拨,力求打造高质量的“生本讲堂” 。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用历史上出现过的重要法律文件图片,背景音乐使用轻音乐。
导语为:“法治和民主是现在世界政治发展的主旋律。
现代政治制度发源于英国。
英国的新制度是在如何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是如何不停发展的呢?”今日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英国制度的创新》,探访英国法治民主之路。
第8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考纲要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知识梳理:一、历史传统: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问题:根据《大宪章》的部分规定,思考《大宪章》体现了什么原则?《大宪章》第14条规定:国王在国家重要事务上,包括征税和服兵役,必须征求贵族意见,并且得到他们的同意。
第39条规定: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合法的人身自由回答:英国议会制度: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14世纪上半期,英国议会分成两院,议会由和两院组成.二、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矛盾尖锐,在年引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和联合发动了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从而解决了议会与国王的主权之争,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
课外阅读:1688年的革命之所以光荣,在于它没有流血,更在于它完成了1640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在于它的过程不像一场革命,而在于它的结果是地地道道的革命。
——《大国崛起》三、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权利法案》制定(1689年)1、____________年颁布《权利法案》,(1)内容:确定了____________的权力,限制了____________权力。
(2)影响:标志着英国确立了______________政体。
统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国社会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教材:1、君主立宪制的概念——教材36页2、阅读《权利法案》的部分条款——教材35页,回答《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课外阅读:1689年的《兵变法》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国王对军队的控制权;1694年的《三年法案》使得议会能够成为一个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
1701年《王位继承法》使议会在王位继承问题上也发挥决定性影响,表明国王不再是血统世袭的当然产物,而是由议会来做最后的决定了。
岳麓版高一第8课历史教案范文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历史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岳麓版高一第8课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岳麓版高一第8课历史教案1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高一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方法与过程: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高一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高一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高一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讲授新课:一、单元序言分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
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高一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必修一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课标解读】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课标要求,高一新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步了解了革命的过程以及建立的制度,但学生初中时候的学习,知识点琐碎,对知识的把握是不深刻的。
因此,对于本课教学,我需要在知识系统性和深度上做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设计。
所以,这节课的重点为《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清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各权力机构的相互关系。
【解读教材】本课共分为二目:第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大宪章》的签署,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革命的完成,《权利法案》的颁布,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
第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重点分析了英国首相的产生、职权及其与议会,君主的关系。
教材内容清晰,知识明确,但对于高一新生来说,难度较大。
同时本阶段历史与此前的英国历史和此后的英国历史的联系比较强,要想真正做到宏观把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节课的内容,我简单的颠倒了一下教材的顺序,从现实出发,先把英国政坛的现实状态展现出来,然后分析其前因后果。
虽然对教材顺序进行了一些调整,教材内容也做了一些简单的整合和补充,但总体而言这节课依托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
【分析学情】从知识层面看,本节课由于所讲内容概念性和理论性较强而且非常抽象,因此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同时本段历史与此前的英国历史和此后的英国历史联系紧密,要想真正做到宏观把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方面,学生从教材上获得的知识有限。
另一方面,限于学生学习时间的紧张,即使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也难以真正落实运用。
这就导致学生对教材、课堂的依赖性较大。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和多种因素考虑,传统的讲授法根本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这节课,我首先是依托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也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英国女王和议会入手,设计问题情境,层层剥笋式的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高一历史教学案班级: 姓名: 2015.03.18【明确目标——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自主整理】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背景:(1)历史传统:1215年限制王权的《__________》的签署.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2)经济基础:15世纪以来,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封建专制阻碍发展。
(3)政治前提: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王权与议会矛盾尖锐(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国王矛盾尖锐)。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年“_______________ ”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结束。
(最终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
2、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_______________颁布3、《权利法案》内容、意义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确立了________ ,限制了_________ 。
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 。
4、君主立宪制确立意义:(1)英国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英国社会进入______________。
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提供政治保障。
(3)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4)对世界影响,制度创新树立了民主典范。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形成过程:(1)内阁来历(2)“光荣革命”后,______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3)1721年,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
<英国的制度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的名称及主要内容。
2.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3.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4.正确分析英国代议制在其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英国是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同学们知道现在是谁在统治着英国吗?(由学生回答,再投影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布莱尔的相片),为什么英国是由女王和首相共同掌权?英国究竟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实英国的这种政治制度在近代已经确立,并沿用至今。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溯英国这种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善的。
(二)讲授新课: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投影:《大宪章》签署的背景——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英国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把国家的土地分赐给贵族,贵族必须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役。
13世纪初,英国国王在对法兰西的战争中失利,为了夺回失地,英王向贵族进一步征税征兵,加重了贵族的负担,如果有贵族拒绝的,就会遭到国王的秘密杀害。
在这种背景下,1215年,贵族起兵,迫使英王签署了《大宪章》。
让学生阅读课本32页有关《大宪章》片段内容,结合背景,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教师讲述: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形成并壮大。
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
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他们支持《大宪章》,积极要求限制王权。
从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并制定了《权利法案》作为国王登基的条件。
让学生看《权利法案》部分内容,完成53页思考题:《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答: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运用法律的方式限制国王的权力,这是《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重要部分。
教师总结讲述:《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也就是确立了英国沿用至今的政体,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可见,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过渡的历史就是政治权力进一步从国王向议会转移的历史。
过渡:《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加强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具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但《权利法案》还没有解决国家的行政的决策和执行问题,这是《权利法案》的一个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逐渐独立出来,英王逐渐成为一个“统而不治”的君主,责任内阁制逐渐发展成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国王召集咨询会议本是英国的传统,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少了,而从议会多数党领袖中来遴选内阁成员也渐成惯例。
乔治一世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沃尔波尔就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全面主持政府工作。
内阁的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随着议会在光荣革命中的胜利,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地位更突出了。
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选出,两党制逐渐形成。
列举英国出兵伊拉克的例子:内阁首相布莱尔是由下议院多数党选举产生,所以他要出兵伊拉克,一般是很轻易就在下议院获得多数票数通过,但也有120多名工党议员对政府动议投出的反对票使首相布莱尔蒙受了打击。
那反对的那部分议员怎么办呢?他就需要首相为自己的决策进行辩护,但是无论辩论结果如何,只要下议院是多数票数通过了,最后英国就可以出兵伊拉克。
讲述这个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的议会和政府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的议会与政府的关系体现为:内阁必须得到下议院议员的支持,内阁设首相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
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这样,内阁制的建立使英国的立法机关得以控制行政,但又不减低后者的行政效率,调节了议会与政府的关系。
此外,也可以看得出:英国的内阁是对议会负责的。
综上,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即是行政能力由国王向内阁转移的过程。
通过学习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我们了解了英国的内阁。
在中国的古代的明朝,明成祖也设了内阁,那么我们比较一下:明代的内阁与英国的内阁有什么区别?(投影)先由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教师完善答案:英国的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其内阁制下的内阁是独立于国王之外的机构。
而中国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之一,是皇帝强化封建统治的产物。
过渡: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后,责任内阁制得到不断发展完善,但是,最初议会的权力基本上掌握在资本阶级化的大贵族手中,其他阶层根本无法参政,于是,各个阶层都为争取普选权而斗争,终于使政治民主化得到实现。
三、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
设两个问题:1.英国民主化的趋势是如何发展的?
2.普选权的广泛性能否说明民主化的程度?
由学生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后归纳以上问题的答案。
教师参考:
1、(1)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手中
(2)1832年,在英国第一次选举制度改革中,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代表
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力。
(3)在19世纪后半期的两次议会改革中,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20世纪
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4)20世纪,女子逐步获得普选权。
2、答案是肯定的。
在人口不多、经济发达、教育普及的国家里,广泛的
普选权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明民主化的程度比较高。
四、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
1、连续性。
近现代英国的主要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几乎无一不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历史遗产。
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王的内阁到责任内阁制。
2、渐进性。
英国制度的发展变化都是徐缓渐进式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
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创新性。
如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行政机构,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制。
(三)结课
以设计问题的形式结课。
投影问题: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这句话说明了英王的什么地位?结合17世纪有关史实扼要说明英王地位的变化。
参考:(1)说明了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处于“统而不治”的地
位。
(2)资产阶级革命前,英王实行封建专制统治,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革命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总结:可见,英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就是国家权力由英王移转于议会,议会政治、政党政治不断发展,内阁制逐渐形成,民主范围不断扩大,具有英国特色的代议制度逐步形成与确立。
它为美国、法国、德国等后起的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提供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