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90.25 KB
- 文档页数:2
论西方翻译理论中三种翻译模式的差异作者:朱俊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6期摘要:杰罗姆模式,贺拉斯模式和施莱尔马赫模式是翻译界最为流行,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三种翻译模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对不同文本的翻译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杰罗姆模式主张忠实原文,注重词与词之间的对等翻译。
贺拉斯模式主张忠实于读者。
施莱尔马赫模式主张“异味”翻译,为读者保留原文最原始,最正宗的风采。
本文着重阐述这三种翻译模式在翻译标准上的差异。
关键词:杰罗姆模式;贺拉斯模式;施莱尔马赫模式;翻译标准;差异翻译是把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的过程,目标语要能准确无误的传达源语言的真实含义和意图。
翻译是人类共享和继承人类文明的重要途径,是各民族交流的桥梁。
历史上很多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对翻译的标准做了深刻的研究,在所有研究成果当中要以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乐菲弗尔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中介绍的三种翻译模式最为流行和具影响力。
本文着重对三种模式做对比研究从而清楚了解它们的差异,在不同文本翻译中采用不同的翻译理论来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
一、杰罗姆模式杰罗姆模式的核心是对等,他认为一篇文章应该完全忠实地翻译到目的语。
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只有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才能实现,只要用好字典,就可以翻译好文章。
这种翻译模式要求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要在字典中找到与它相对应相匹配的目的语,这紧紧是机械的对换而没有句子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因此,该模式认为忠实通过用好字典就可以实现,所以没有必要去培训翻译人员,更没有必要给他们好的报酬。
(Bassnett, S & Lefever,A, 2001:2)翻译人员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经济上都被边缘化。
要是文章翻译得不够好,应该去责备翻译人员没有用好字典。
《圣经》的翻译是杰罗姆模式的典型代表,因为它的神圣性,它必须要完全忠实的翻译出来,要有很高的精确性,而忽略了诸如受众,文化,社会等因素,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
“西学东渐”浪潮中晚清出版的转型变革作者:樊娅楠来源:《出版广角》2017年第16期【摘要】晚清是我国出版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有其独特的历史作用。
文章重点分析晚清在出版内容、出版类型、出版机构、出版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并阐述这些变革带来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西学东渐”;晚清;出版;转型变革【作者单位】樊娅楠,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物资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识别码】A我国出版事业历史悠久,曾走过我国出版史上的黄金时代——宋代,历经近代鸦片战争以后由繁盛到衰落的出版变革,后来步入作为中国出版史上重要变革和转型时期的晚清时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称为晚清)。
鸦片战争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出版事业的转折点和突破点。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中国传统社会分崩离析,中国的出版事业开始由传统走入近代,经历变革与转型,初具新式出版形态。
一、“西学东渐”浪潮中的晚清出版“西学东渐”是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外来文明的大规模传入活动,一般指的是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洲及美国等地的学术思想向中国传入[1]。
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我国晚清出版开展转型变革。
“西学东渐”浪潮在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人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传教士成为这一阶段“西学东渐”的主要媒介。
西方宗教学说是这一时期西学东传的主要内容,据统计,《耶稣教略》《圣书问题》《圣会准绳》等宗教书籍的译介,约占当时引进西书的75%[2]。
第二阶段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这个阶段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开启引进西学的大门,维新派和革命派都热衷西学,以期西学中用,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从西学的输入来看,这一阶段冲破了洋务派单纯引进技术的局限,开始强调关注西方政治体制和学术思想,特别注重对社会科学的引进,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大量引进成为这一时期“西学东渐”的主要特点。
论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摘要:西译中述即口译笔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翻译模式,在科技文献翻译的第一、二次高潮占据翻译的主要地位,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其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它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不可磨灭,存在着固有的优点和缺点。
西译中述翻译模式中,由于译者的素质不高导致了这种翻译模式下的两大弊病,译者语言能力与自身所掌握知识尤其与译品的质量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西译中述;语言能力;科技文献一、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西译中述是翻译的一种模式,由中西两人合作,即西人口译(亦称口述),中国人笔记(亦称笔译、润色)。
西译中述即口译笔受。
在早期东汉的佛经翻译中,就有口译笔受这种形式。
安息国的安玄,天竺的竺佛朔,月支国的支娄迦谶、支曜以及康居人康孟祥、康臣在翻译中担任口译,严佛调,孟福、张莲等人则担任笔受。
在明末至近代中期的翻译大多都采用西译笔受的翻译模式,主要是由西方传教士担任口译,中国士大夫担任笔受,两者合译了大量的科技文献作品。
近代的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益智书会、广学会,也随处可见西译中述这一翻译模式。
例如,傅兰雅曾对翻译馆的译书方法有详细叙述:“至于馆内译书之法,必将所欲译者,西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
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
若有难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
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
译后,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
有数要书,临刊时华士与西人核对;而平常书多不必对,皆赖华士改正。
因华士郢斫,其讹则少而文法则精”。
(马祖毅,1998:342)这也是对西译中述一次较为详尽的描述。
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是由明末清初时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首创,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达到高潮,甲午战争后逐渐退出翻译的舞台。
二、“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产生的原因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翻译方式,在科技文献翻译的第一、二次高潮占据翻译的主要地位,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其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西方翻译理论试题及答案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各有特色。
西方翻译理论倾向于结构主义和语言学的分析,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则更侧重于文化和哲学的考量。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最后提供一些典型的试题及答案,以供学习和参考。
一、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古典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现代和后现代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理论家和观点。
例如,罗马时期的哲人西塞罗提出了“直译”与“意译”的区分;20世纪初,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和“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和感受。
中方翻译理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的翻译。
如鸠摩罗什的“文质论”和玄奘的“五不翻”原则,都体现了对原文和译文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近现代,中国翻译学者如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至今仍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的转变。
20世纪中叶,随着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兴起,翻译研究开始关注文本的多义性和读者的解读过程。
后现代翻译理论则更加强调文化差异和权力关系在翻译中的作用。
中方翻译理论的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与佛教经典的翻译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理论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和哲学元素。
近现代,中国翻译理论开始吸收西方的一些理论,形成了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理论体系。
三、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指导实践无论是西方的语言学翻译理论还是中国的文质论,都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翻译者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内容和目标读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实践反馈理论翻译实践也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分析具体的翻译案例,翻译学者可以提炼出新的理论观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翻译理论。
四、典型试题及答案1. 试题:请简述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简介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
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1( 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2(语言学中心阶段3(系统翻译理论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5(翻译的哲学理论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背景知识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2(代表人物A.西赛罗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
他倡导意译B(哲罗姆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C(多雷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D(约翰德莱顿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E(亚历山大泰特勒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F.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G(施莱尔马赫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H(弗朗西斯纽曼强调原作的异味I.马修阿诺德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二(语言学中心阶段背景知识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 1960s)1(代表人物(1)罗曼雅各布逊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2)尤金奈达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C.他的理论以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3)皮特纽马克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4)韦内科勒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等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 1970s)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LI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知识文库 第17期26 莫言作品英译文本的译介及翻译模式研究文 豪 谭宗燕以多元系统理论为支持,以莫言作品的知名译本为研究对象,阐述以西译中审为主的中西合译译介模式。
同时,从关联理论视角论证对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采用归化策略。
1 引言中国文学的译介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关键。
在中国数量繁多的英译作品当中,存在译介失衡的问题,即知名作品翻译多,不知名作品无人问津。
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品在异质文化中找到了生存空间,境况尴尬。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随即莫言作品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
其作品已被翻译成17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并多次摘取了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是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中较为成功的一例,对推动我国的文学和文学译介研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莫言作品的译介模式和翻译策略研究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提升中国文学文化的影响产生了积极示范作用。
2 莫言作品英译模式2.1以西译中审为主的中西合译译介模式20世纪70年代初色列学者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他认为在整个体系里各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
与此同时,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所处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根据这一理论,当翻译文学在译语文化系统中位于主导位置时,翻译文学的语言特色和诗学形态会越接近原著,原著中大多数的新元素被介绍到译入语文化系统中。
反之,当翻译文学处于译入语国家文化系统的次要位置时,译者选择屈服或遵守本土文学系统内的规范,在译入语文化系统中寻找已有的文化翻译模式,从而使译者不得不放弃或修改原作里的内容或形式,以便实现译文的可读性。
这是目前中国作品译介普遍采用的两种翻译模式——西译中审和中译西审。
就莫言作品而言,其作品能获得诺内尔文学奖主要得益于第一种译介模式即西译中审模式,代表翻译家有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和其中国太太林丽君以及瑞典翻译家陈安娜。
葛浩文翻译的九部作品中,《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这三部在西方世界最受瞩目,其中《生死疲劳》对莫言获奖具有决定性作用。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2)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3)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
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该学派中比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
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的卡特福德1965年发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引起巨大反响。
卡特福德称其理论为“描写性”翻译理论。
他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1)翻译的性质。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2)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 rtial translation);就其语言层次而论,可分为“完全翻译”(total translation)和“有限翻译”(restricted translation);就语言结构的登记来说,可分为“级受限”翻译和“级无限”翻译,即传统意义上的“逐字译”和“意译”,而“直译”介于两者之间。
(3)翻译的对等问题。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基于对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另一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译文和原文是否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4)翻译转换,是指把原文变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应。
翻译转换主要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可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四种。
(5)翻译的限度,是指不可译性问题。
翻译中有两类不可译。
一是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意语法结构;二是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不同的时代背境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
一、贺拉斯的翻译模式贺拉斯(公元前65-8),著名的诗人和批评家,使之名垂千古的是他写给皮索父子二人的诗体书信,其中有长达二分之一的内容都与戏剧的创作有关,这就是被百年后的罗马修辞学、演说学家昆体良称为的《诗艺》。
对翻译的译论散见于这篇名著。
贺拉斯主张活译,其观点集中的表现为“忠实的翻译”这一概念上。
然而贺氏的“忠实的翻译”,其对象并非文本,而是“顾客”,这些顾客是贺拉斯时代的顾客。
“一个忠实的笔译者/口译者”是为人所信任的,他按时完成任务,让双方都能满意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口译者的他要在委托人之间,用两种语言来协商;如果是笔译者的话,他要在顾客和两种语言间来协商。
协商是关键所在,它反对传统的对等的忠实”,也就是说,要想做成生意的话,笔译者和口译者有时得不太忠实地翻译才能避免谈判失败。
贺拉斯提出要灵活地翻译,并着重指出要忠于“顾客”,顾客是翻译的终极指南。
贺拉斯翻译模式中的“顾客”其实就是后来所谓的“语境”,“忠实地为顾客翻译”为后人发展成为“根据语境来翻译”的翻译原则。
事实证明:协商在“贺拉斯模式”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传统的“忠实性”的对等翻译是相悖的。
“贺拉斯模式”没有宗教文本,但是它却具有当时占有特权地位的拉丁语言的特征。
这便意味着“协商”具有向拉丁语倾斜的倾向,而并非达到绝对的平等。
而在今天则是英语“把其它语言,尤其是第三世界语言,翻译成英语时,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偏向英语,所有的外国的、异域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被标准化了。
也就是说,翻译中特权语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先进思想、高级技术、尖端医疗教育手段向次发达地区的传播;但它不利于保护特殊民族文化,特殊的民族语言文化可能被同化,甚至泯灭在拉丁语/英语的标准文化中。
贺拉斯的这一观点后来遭到施莱尔马赫的反对。
然而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技巧,而且某些文本主要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
因此,译者在其翻译作品中通过“协商”建立起来的沟通不仅需要体现在文本翻译中,而且还需要体现直接吸纳其文化。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
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
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
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