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系列之六 女科圣手陈筱宝
- 格式:docx
- 大小:13.12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世家相传清朝末年,聪明好学的陈超然多次参加乡试,但他文运不佳,屡试不中。
因陈超然年事已高仍参加乡试,省巡抚呈报礼部,被皇帝钦赐副贡,也就是副举人,所以陈家前厅有竖匾“钦赐副贡”。
一百多年以前,陈超然儿子陈守瓶是个坐堂郎中,悬壶济世,为百姓解除病痛,方圆几十里之内很有名气,许多病人被家属用木船送到陈家治病,陈家屋前的小河里经常是船满为患。
据《新中国成立前上海针灸发展》记载,“陈守瓶,擅长针灸、喉、外科,世居青浦金泽,师从卫朝栋(清名医,青浦人),得其奥旨,医名大噪。
传业于三子一婿,后继有术,已历四世。
”陈家的后厅有横匾“德心堂”,陈家又是中医世家,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德心堂是个中药铺。
据《昆山陈氏三世名医——陈怜时、陈正一、陈华元》记载:“陈怜时(1882-1952),陈守瓶之子,青浦金泽镇田山庄人,辛亥革命后,弃儒行医,1939年迁居周庄开诊,主治咽喉兼治其它外科,撰有《疔疮外科与咽喉治验》一书。
”陈守瓶的孙辈中又有多人子承父业,治病救人,如陈仲逸、陈正一、陈仲仁,孙媳沈彩珠等,都得到陈家真传,专治疮疡、咽喉疾病,享誉周边乡镇。
陈氏第三代传人陈正一(陈怜时次子,1913—1990),字仲羲,早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但是为了家传医术,他还是回乡从医,一干就是一辈子。
从此,世间就少了一位建筑师,多了一位名中医。
陈正一医生迁居陈墓镇(今锦溪镇)俞家桥北堍,善治喉症疮疡,疗效如神,享誉昆山、青浦、吴江一带。
他为病人写的处方落款是“田山庄咽喉外科陈正一”。
陈正一医生深入研究家传秘方,炼制成珠黄四宝丹、珍珠清喉散、轻乳生肌散、红珠膏、斑蝥丸等丸散膏丹。
此外,陈氏还懂日语,研读了西医外科著作——《实用外科手术》(松本喜代美著)。
生前撰有《外科治法》和《咽喉治法》,有其手抄本《咽喉方案存根》三册存世。
陈医生常说,人能够帮助别人,就是福气。
田山庄有许多人都去陈墓镇找陈正一治病,只要一提是田山庄人,陈医生从不收田山庄人一分钱。
养生圈启迪陈彤云是国家级皮肤科专家,是现代中医皮肤学科的领头人之一,也是中医美容皮肤学科的开拓者,曾获“最美女医师”称号,2017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名中医”,2018年获“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
1921年,陈彤云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陈树人以擅治温热病而著称。
从小陈彤云就被家里的中医气息熏染着,听父亲讲四气五味,看父亲望闻问切。
学校放假时陈彤云就在诊室随诊,帮父亲抄药方,旧时药铺包药很讲究,每味药单独包,每小包都附有药签或插图说明。
在年复一年地检查药味时,陈彤云认识了各种草药的形状、性味和功用。
父亲教徒弟背《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她也在一旁跟着学。
就这样,中医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和概念,在不知不觉中灌进了她的脑海中。
在当时,子承父业被人视作理所当然,然而身为中医名家的陈树人却不希望女儿学习中医,而是为她规划了一条西式教育之路,将她送入了当时北平最有名的教会学校贝满女中。
在那里,清新严谨的校风、新颖多样的课程让少年陈彤云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
陈彤云说:“贝满的校训是敬业乐群,这成为我一生学与行的规范。
”不过,虽然在学校接受了西学,父亲也没有放弃对她的国学教育,在家专门请了一位秀才教她四书五经,并督促她练习写大字和楷书。
1940年,陈彤云考入了著名的辅仁大学社会经济学专业。
在读大学三年级时,她与京津皮外科名医哈锐川之子哈玉民结为连理。
当时北平正值沦陷时期,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陈彤云回忆道:“日本人来了,有一天校长很严肃,一点笑容都没有,他说‘同学们你们把历史书拿出来,翻开128页,第三行到第七行拿笔抹了’。
我们一看都是中日战争、中日条约、割地、赔款,就全涂了,从此我对日本的抵抗更加深了。
”毕业后陈彤云不愿意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企业工作,只好选择回家在公公哈锐川的医馆做学徒,开始了她的从医之路。
最初,陈彤云在医馆只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在哈锐川的指导下,她一边阅读医学书籍,一边参加医疗实践,每天付出大量精力、体力接待各类疾病患者,很快她就显露出超高的悟性,临床能力迅速提高。
海派陈氏妇科治疗产后身痛经验刘慧聪;陈应超;徐莲薇【摘要】介绍海派陈氏妇科治疗产后身痛经验.认为该病由妇女产后百脉空虚、风寒之邪与血脉胶结,宜养血益气为主,临床常以定痛散、秦艽寄生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独活寄生汤等方辨证治疗.【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年(卷),期】2018(036)003【总页数】4页(P39-42)【关键词】产后身痛;临床经验;海派中医;陈氏妇科【作者】刘慧聪;陈应超;徐莲薇【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43海派陈氏妇科为上海著名的妇科学术流派之一,创始者陈耀宗为咸丰年间御医。
其子陈筱宝随父学医,得其真传,并拜师诸香泉专攻妇科,中年参悟陈素庵所著《妇科医要》之医理和良方,结合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海派陈氏妇科流派[1]。
筱宝公之子陈大年先生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创始人之一、龙华妇科第一任科主任,致力于中医妇科学的教学和传播,桃李纷繁。
海派陈氏妇科善用经方及古方治疗月经病、不孕症、产后病及妇科杂病,临床经验颇丰,且创立自己的经验方,为后世薪火相传。
以下介绍海派陈氏妇科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经验,并附录陈氏嫡传陈惠林教授和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名中医王大增教授的验案,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病因病机妇女在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畏寒恶风、关节活动不利,甚至肿胀,称为“产后身痛”。
海派陈氏妇科认为妇人生产之时伤气伤血,若产后调摄失宜、饮食不当,易使外邪乘虚而入,导致本病。
陈大年在《妇科入门手册·产后门》记载:“产后遍身疼痛,因产骨节开张,卫气衰弱,经络气滞,气血凝滞,骨节不利,经脉不舒,故腰背不能转侧,手足不能屈伸。
”可见妇女产时四肢百骸、筋脉关节空虚,兼之元气受损、气血两虚,致使气血运行不畅、阻滞脉络,以致肢体麻木,甚或活动受限。
浙江中医杂志2021年2月第56卷第2期•149•文献研究从古代名家崩漏医案谈中医药在急危重症的应用庄爱文李晓寅余凯盛增秀(指导)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7关键词中医医案崩漏急危重症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
崩,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虚阳搏谓之崩”;漏,始见于《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
崩漏一病,古今涵义虽有不同,但从古至今均是妇科的急危重症,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活健康,历来都是医家重点研究的疾病之一,更有大量古代名家医案文献可供学习参考。
医案是中医临证的资料,它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是中医文献研究的瑰宝。
诚如近代名医秦伯未所言:“合病理、治病于一,而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
”m因此,认真研读古代名家案例,对临证辨惑释疑,增强鉴别诊断能力,提高中医药疗效,无疑有着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有鉴于此,本文特从古代名家医案文献中精选数则崩漏案例,并结合笔者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予以评析,以期拓宽临证思维。
1案例例1:乾内钱氏,年五十岁,辛丑患崩,诸药罔效,壬寅八月,身热肢痛,头晕涕岀,吐痰少食。
众作火治,转炽绝粒,数日淹淹伏枕,仅存呼吸。
兄方浙归,诊之,谓脾胃虚寒,用八味丸料一剂,使急煎服。
然胃虚久,始下咽,翌早遂索粥数匙。
再剂,食倍热减痛止,兼服八味丸良愈。
癸卯秋.因劳役忧怒,甲辰春夏崩复作,六月二十日,胸饱发热,脊痛,腰不可转,神气怫郁。
或作内伤,或作中暑,崩水沸腾,兼以便血,烦渴引饮,粒米不进,至七月十三日,昼夜晕愦,时作时止,计无所出。
仍屈兄诊之,脉洪无伦,按之微弱,此无根之火,内真寒而外假热也。
以十全大补加附子一剂,晕止,食粥三四匙,崩血渐减,日服八味丸,始得痊愈。
乾山妻两构危疾,命悬须臾,荷兄远救,诚解倒悬之急。
处方神良,知无岀此。
野人怀恩,姑俟后日玉环之报云尔。
嘉靖甲辰季秋表弟方乾顿首拜书。
参苏温肺饮_医略六书卷二十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参苏温肺饮_医略六书卷二十二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3)1.1.组成:人参1钱半,苏叶1钱半,肉桂1钱半(去皮),茯苓1钱半,白术1钱半(炒),五味8分,半夏1钱半(制),陈皮1钱半,甘草5分。
.. 53 1.2.功效:肺虚寒滞喘促,脉紧细。
(53)1.3.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二。
(53)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53)2.相似度78%:姜桂六君子汤 (53)2.1.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干姜、肉桂。
(53)2.2.原方对照:人参1钱半,苏叶1钱半,肉桂1钱半(去皮),茯苓1钱半,白术1钱半(炒),五味8分,半夏1钱半(制),陈皮1钱半,甘草5分。
532.3.加:干姜 (53)2.4.减:苏叶、五味 (53)2.5.功效:寒气呕吐。
(53)2.6.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53)3.相似度78%:气血两补丹 (53)3.1.组成:人参3钱,茯苓3钱,薏仁3钱,半夏1钱,六曲5分,白术5钱,甘草1钱,肉桂1钱,陈皮5分。
(53)3.2.原方对照:人参1钱半,苏叶1钱半,肉桂1钱半(去皮),茯苓1钱半,白术1钱半(炒),五味8分,半夏1钱半(制),陈皮1钱半,甘草5分。
533.3.加:薏仁、六曲 (53)3.4.减:苏叶、五味 (54)3.5.功效:血滞而后中风。
(54)3.6.来源:《石室秘录》卷三。
(54)4.相似度78%:加减理中汤 (54)4.1.组成:人参、白术、黄耆、甘草、木香、肉桂、茯苓、半夏、陈皮。
(54)4.2.原方对照:人参1钱半,苏叶1钱半,肉桂1钱半(去皮),茯苓1钱半,白术1钱半(炒),五味8分,半夏1钱半(制),陈皮1钱半,甘草5分。
544.3.加:黄耆、木香 (54)4.4.减:苏叶、五味 (54)4.5.功效:小儿痘疹,吐泻里虚。
不能出快。
沪上“伤科⼋⼤家”⼤多凋零,魏⽒伤科依旧蓬勃奥秘何在?迈上瑞⾦医院⼆号楼的楼梯,浓郁的中药味便扑⾯⽽来。
在这⾥,魏⽒伤科第三代传⼈们⽤流传百年的传统⼿法、药物为患者们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炎、颈腰痛等“现代”疾病,⽉门诊量超过5000⼈次。
谈及魏⽒伤科,年轻的80后、90后⼀代或许已觉陌⽣,⽽他们的⽗母辈⼤多都还记得瑞⾦医院草坪上,清晨沐浴于阳光中⾝著⽩⼤褂施展拳法的“武林医⽣”。
⾃1925年,中医⾻伤科专家魏指薪先⽣只⾝⼀⼈从⼭东菏泽曹县来到上海,“魏⽒伤科”的⾦字招牌在近百年间已名扬海内外,更⼊选上海市⾮物质⽂化遗产之⼀。
然⽽,与魏⽒伤科同期蜚声全国的“上海中医伤科⼋⼤家”,如今另尚存⽯⽒、施⽒、陆⽒三家,活跃者也仅魏⽒、⽯⽒⼆家。
曾辉煌⼀时、遍地开花的中医伤科,逐渐在现代医学的⼤潮中被西医⾻科淹没了声⾳。
作为沪上唯⼀⼀家在西医院发展壮⼤的中医伤科,魏⽒伤科凭借其独有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与教学传承找到了⽴⾝之本,也为振兴海派中医流派开辟了⼀条值得思考之路。
海派中医的孔孟之道、武林之风如今的瑞⾦医院伤科主任李飞跃是魏⽒伤科第三代传⼈,也是魏家第三代11个⼦⼥中最⼩的⼀位。
回忆起他的外祖⽗时,李飞跃告诉解放⽇报·上海观察记者,“他是位典型的⼭东⽼⼈,豪爽好客、可爱可亲。
”虽然平⽇不住在⼀起,每年春节拜年时,这位留着⼭⽺胡、只会说⼭东⽅⾔的⽼⼈都能让⼩辈们感受到⼀位医者独有的慈爱之⼼。
虽说是海派中医流派,但在李飞跃看来,魏⽒伤科的魂却是“兼容并包,取多家之所长”。
来⾃齐鲁之地,魏指薪⾃幼便深受儒家中庸、仁爱精神影响,“⼭东汉⼦在家⾥脾⽓可能不算好,但是外祖⽗在外⾏医⼀⽣,从来没有和病⼈红过脸。
”李飞跃说,和蔼、耐⼼、认真、诚信是每⼀代魏⽒⼈的准则,道义的天平上,患者始终是重要的⼀⽅。
菏泽地区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中原⽂化的彪悍习武之风同样浸润了魏⽒伤科⼿法。
来到上海后,魏指薪还特地前往河北沧州向武术名家王⼦平、内功名家农劲荪学习,更晋新境的武功为他的伤科医术带来质的飞跃。
《女科秘诀大全》痛证研究目的探究清代御医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中关于痛症资料,为国医治疗痛症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通过回顾性阅读分析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从中总结痛症相关资料。
结果妇科痛症主要包括:月经病痛证、带下病痛证、妊娠病痛证、产后病痛证、妇科癥瘕痛证、其他痛证6个方面,《女科秘诀大全》对上述不同类型痛症均有针对性治疗措施。
结论痛症预防十分重要,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失度,体质等因素均可导致气血失和,从而产生痛症。
在治疗的同时注意预防才能有效防止痛症复发。
标签: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痛证;辨治特色陈莲舫(1840~1914),名秉钧,别署庸叟,又号乐余老人,江苏青浦朱家角人,是海派中医流派代表医家之一[1]。
世代为医,至陈莲舫,已家传19世,后自称”19世医陈”。
《女科秘诀大全》中主要记录了妇科痛症的相关内容,妇科痛症主要指妇女下腹疼痛反复出现,或与月经相关的各类疼痛疾病,随着目前城镇居住环境恶化与人们生活节奏变快,现代女性出现痛症情况日益普遍,加强对痛症的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2]。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陈莲舫是晚清集世医、儒医、御医于一身的医家。
其祖上名医辈出,曾祖父陈学山为清代著名中医外科医生,其祖父陈涛、父亲陈垣均为当地名医,至陈莲舫已传十九代。
陈莲舫少年习儒,曾为廪生、补生员,后因仕途坎坷,弃儒行医,迨至中年已医道大行。
光绪24年(1898年),光绪皇帝病虚劳,经由内务大臣盛宣怀推荐,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保举,陈莲舫入京应诊视疾。
以其用药清灵、温和稳妥而获大效。
由此甚得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赏识,被敕封三品荣禄大夫,充御医,值御药房事。
曾10年之内5次进京,效出诸医之上,为表彰其功,清廷特赐”恩荣五召”匾嘉奖。
陈莲舫颇重医德,为人质朴敦厚,常施济贫病,诲人不倦,弟子有李子牧、寿时中等300余人。
其晚年医名几遍全国,有”国手”之誉。
20世纪初西学东渐,陈莲舫深感世宙日新,古学不振,力主中医革新,以保存国粹。
★陈应超1** 王小明2 徐莲薇1***(1.行区吴泾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241)摘要:海派陈氏妇科为上海著名的妇科学术流派之一,孕症、产后病及妇科杂病,尤其推崇陈素庵,临床经验颇丰,崩漏,浅谈祛瘀治崩的治疗特色,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关键词:崩漏;祛瘀;黑蒲黄散;海派;陈氏妇科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识码:A陈筱宝,字丽生,为海派陈氏妇科学术思想奠基人。
其自幼随父学医,秉承家传,后受业于上海诸香泉先生,专长妇科,后又在中年时获得宋代名医陈素庵《妇科医要》手抄本,其苦心研读书中医理与经验良方,汲其精髓,终自成一派,形成海派陈氏妇科学术思想体系,并为后世薪火相传。
流派传人陈大年先生继承其父筱宝公之家传,尤其对陈素庵推崇备至,临床施治采用其经验方常获奇效。
陈大年先生致力于海派陈氏妇科的传承发展,门下桃李纷繁,陈氏嫡传陈惠林、龙华医院王大增教授、李祥云教授均出其门下。
本文介绍海派陈氏妇科运用黑蒲黄散治疗崩漏的临床经验,试探讨祛瘀治崩的治疗特色。
1 “瘀血不去,崩漏不止”的要义1.1 “瘀血不去,崩漏不止”的理论依据 崩漏的基本病机是冲任二脉损伤,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
导致崩漏的病因虽各有其说,但海派陈氏妇科认为崩漏无论因虚、因热、因寒还是因瘀而致出血,往往因血液离经而夹瘀。
提出各种病因都有可能会导致瘀血,从而损伤冲任,致使冲任不能制约经血,经血非时而下形成崩漏。
崩漏从瘀论治之一理愈。
《妇人大全良方》曰:“血崩乃经脉错乱,不循故道,淖溢妄行,一二日不止,便有结瘀之血,凝成窠臼”,进一步提出崩漏之血不循常道,亦可转化为瘀血的论断。
可见瘀血即是崩漏的病理关键,又是崩漏继发的病因所在,以致崩漏反复发作,顽固难愈。
在本病发病过程中,血瘀贯穿始终,海派陈氏妇科在前人理论基础上,提出“瘀血不去,崩漏不止”的学术思想。
1.2 治疗崩漏以祛瘀贯穿始终 海派陈氏妇科针对崩漏这一疾病的治疗,独有其鲜明的临床特色,主张“瘀血不去,崩漏不止”的祛瘀治崩的学术思想。
《海派中医》系列之六女科圣手陈筱宝
陈筱宝,字丽生(1873—1938),自幼聪慧,六岁已入私塾,十五岁随父学医,秉承家学,其父为清朝宫廷御医陈耀宗。
后受业于上海诸香泉先生,其深得傅青主、叶天士诸家之真谛,尤善妇科,名重当时,筱宝公尽得其传。
中年时,因缘巧合获得宋代名医陈素庵《妇科医要》手抄本,若心研读其中妇科医理与验方,领悟其精髓。
其后广事搜罗各家医书,参详傅青主、叶天士、徐灵胎等妇科医著,触类旁通、兼收并蓄,参透颖悟各家学说,将理论与经验良方进行归类整理,终自成一家,创立陈氏妇科。
陈筱宝因医治何应钦三姨太停经数月而名声大噪,陈氏妇科亦借此闻名于世。
时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何应钦一向“惧内”,又爱“脸面”。
他一不去花街柳巷眠宿,二不在“国都”南京拈花惹草,却“暗渡陈仓”在上海“娶”了3房小妾。
一日,何接到三姨太的电话,说“月事”已3个月未至,疑为珠胎暗结,某医曾投破血行经之药无效,因事关何的声誉,问如何处置。
何应钦考虑再三,将此事禀告宋美龄,宋让三姨太来宁,安顿在“美龄宫”暂住。
因久闻陈筱宝治妇科病大名,特请先生诊治。
问诊时,三姨太称已停经3月,腹中胀满,曾延医医治无效。
现时局不稳,东流西飘,若是有孕,请予堕之。
陈大夫视其色枯索无泽,脉细弱无力,且腹痛拒按,就对宋美龄说:“今诊令表妹非孕,乃经闭耳。
她虽外形体健,实则积劳内损,系操劳过度所致,所谓外强中干之体也,故不可用药峻攻,免伤元气,今投活血行气之剂疏之,或许奏效。
”方拟:“香附3钱,益母草7钱,鸡血藤7钱,当归5钱,川芎3钱,柏子仁5钱,牛膝3钱,莪术1钱5分,红花2钱,红糖7钱。
水煎服。
”服3剂后,腹部胀满得除;再进3剂,月经遂行。
何也略知医道,对陈大夫的诊断由衷地佩服,遂请教立方之意。
陈筱宝说:“此方原出于陈素庵的《妇科医要》一书,我只略微加减而已,赋名为“香草汤”。
闭经乃妇科常见之症,一般认为有血枯、血瘀、寒凝、气滞等四种情况,治疗亦从补血、行瘀、温中、解郁等四法,立出不同类型之方剂。
愚以为,经闭只需从虚实两因着手,故主方以香草归芎等养血、活血、行气、化瘀,再随证加减。
蒋夫人令戚腹有痞块,畏痛拒按,故加牛膝、莪术、红花行血化瘀而不伤正。
但虚损劳瘵、先天不足、发育不全者,此汤就非所宜了。
筱宝公分宗立派奠定了陈氏妇科流派学术思想,所创立陈氏妇科流派是四大海派妇科之一各代传人不断继承和发展,至今以传谕百年。
陈氏妇科一门三杰,其子陈盘根、陈大年继承父业,声名着著。
第四代传人以龙华医院妇科王大增教授、李祥云教授为代表,早年跟随陈大年先生学习。
20世纪60年代,王大增教授就协助陈大年先生整理陈氏妇科家传医籍、总结筱宝公的学术经验、进行中医妇科教学。
经过陈氏师徒的不懈努力,如今陈氏妇科已是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