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书目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628.50 KB
- 文档页数:38
本草纲目翻译白话文本草纲目序原文及译文蒋兆和所绘李时珍像李时珍,生于1518年,明朝正德年间,他所著的《本草纲目》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这种编写体例,开创了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
一、识读《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全书共五十二卷,近一百九十万字,载有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共附医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首绘制药图一千一百零九幅,是中国药物学集大成之作。
《本草纲目》首次用纲目体例分类药物,开历代本草之先河。
全书收录药物种类繁多、物质丰富、包含植物、动物、矿物、农学、物侯、地理等各个方面,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二、不畏行医难1.三求其父李时珍童年时体弱多病,经常犯目疾,由此知道生病的痛苦,而医者能帮助病人,第一次请求父亲,让他做一个医者。
其父一生行医深知其中艰难,让他读书考取功名;李时珍十四岁时考中秀才,自幼熟读经史,尤爱读医书,第二次请求父亲,让他做一个医者。
父亲说医者事关性命,地位低但责任重大;李时珍青年时三次乡试不中,不想再考取功名,第三次请求父亲让他做个医者。
父亲深知李时珍没有断了行医的念想便不再阻拦。
从此父子二人并肩逆行,精诚为医。
2.决心和信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展现了李时珍面对行医艰难却坚持逆流而上的决心和精神。
3.榜样的力量读《神农本草经》敬佩神农氏以身试药;读《伤寒杂病论》敬佩张仲景救民苦难;读《备急千金药方》敬佩孙思邈大医精诚。
4.大医精诚为利益百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为医者,必医术精湛,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为医者,必道德高尚,大医精诚,乃医家持身之本;为医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如此可做苍生大医。
5.平生夙愿李时珍随父行医多年,常遇到辨错药、抓错药的病例,见到百姓对良医好药的期盼,也见到患者求医问药的艰难,心中重修本草书的想法愈加坚定。
中药专业医古文知识点整理古文部分《扁鹊传》《史记》,汉,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的三千多年的历史,一百三十篇,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1、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
翻译: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到客馆入住,只有扁鹊认为他是一个奇人,时常恭敬地对待他.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普通人,他来来去去有十多年了,于是叫扁鹊和自己坐在一起。
2、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翻译:扁鹊说:“他的血脉是正常的,你有什么惊怪的?从前秦穆公曾出现这种情形,昏迷了七天才苏醒.现在你们主君的病与他相同,不出三天一定会痊愈。
”3、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
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
翻译:知道疾病外在的表现就能推知内有的原因,知道疾病内在的原因就能推知外在的表现。
人体内有病会从体表反应出来,在千里之内,确诊的根据有很多,难以详尽地列举。
4、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翻译:假使明智的人能预先知道没有显露的病症,能够让好的医生及早诊治,那么疾病就能治好,性命就能保住.人们担忧的,是疾病太多,医生忧虑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华佗传》《三国志》,晋,陈寿,纪传体分国史(断代史).1、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翻译:(华佗)在徐州一带求学,通晓各种儒家经典著作。
沛国的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任用,(他)都不去就任。
2、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系车边,欲造佗。
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翻译:就像华佗所说的那样,(病人)立即吐出一条蛇(寄生虫),把虫悬挂在车边,想到华佗家去(拜谢)。
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自言自语说:“像是遇见我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寄生虫就是证明。
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02(古籍医家等)02.001五十二病方52 Bing Fang;Prescriptions for Fifty-two Diseases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先秦医方书。
02.002灵枢经Lingshu Jing; MiraculousPivot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02.003素问Suwen; Plain Questions《黄帝内经素问》的简称。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02.004黄帝内经Huangdi Neijing; InnerCanon of Huangdi;InnerCanon of Yellow Emperor 为《灵枢经》《素问》两书的合称,简称《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02.005神农本草经Shennong Bencao Jing;Shennong's Classic ofMateria Medica现存最早的中药著作,约成书于西汉以前。
02.006难经Nan Jing; Classic ofQuestioning 中医理论著作,旧题秦越人撰,约成书于东汉以前。
02.007伤寒杂病论Shanghan Zabing Lun;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
已佚。
后世根据该书佚文,分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
02.008伤寒论Shanghan Lun; Treatiseon Cold PathogenicDiseases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
02.009金匮要略Jingui Yaolue; Synopsisof Golden Chamber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
02.010针灸甲乙经Zhenjiu Jiayi Jing; A-BClassic of Acupunctureand Moxibustion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
丹溪翁传医古文及其翻译丹溪翁传医,出自唐朝著名医学家丹溪张仲景之子张锡厚,是中医古籍之一。
Danxi Weng Zhuan Yi, is a medical book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son of the famous Tang physician, Danxi Zhang Zhongjing, named Zhang Xihou.丹溪翁传医一书内容主要是传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被誉为中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优秀典籍。
Danxi Weng Zhuan Yi mainly teaches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medical knowledge, and is praised as an excellent book that combin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ce with theory.在该书中,作者详细列举了350余种药物和病证,并对中医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和解释。
In this book, the author provides a detailed list of more than 350 kinds of medicine and diseases, and explains and expounds on the basic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丹溪翁传医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Danxi Weng Zhuan Yi is not only a medical work, but alsoa piece of cultural value in ancient literature.该书对于研究中医药学历史、理论、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成为中医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必读之作。
This book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has become a must-read for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inthe field.在丹溪翁传医的影响下,世界各地都产生了许多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的学派和流派。
第二部分中医经典文选一、《黄帝内经》二篇(一)汤液醪醴论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黄帝道:有的病不是从外表毫毛而生的,是由于五脏的阳气衰竭,以致水气充满于皮肤,而阴气独盛,阴气独居于内,则阳气更耗于外,形体浮肿,不能穿原来的衣服,四肢肿急而影响到内脏,这是阴气格拒于内,而水气弛张于外,对这种病的治疗方法怎样呢?(二)九针十二原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九针各有它的适应证,因而针的形状也各不相同,要根据病情选用,才能适合需要。
针刺的要领,就在于达到气至,有了"气至"的感觉就表明有了疗效。
疗效确切的,就好像风吹云散,立刻明朗地看到了青天一样。
针刺的主要道理,就完全包括在这里了。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
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
五脏有病,就好比人的皮肉中扎了刺,物体上有了污点,绳子上打了结扣,河道中发生了淤塞一样。
刺扎的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拔掉它;沾染的污点日子虽久,但仍可以洗掉它;打上的结扣日子虽久,但仍可以解开它;河道淤塞的日子虽久,但仍可以疏通它。
二《难经》三篇(一)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
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留需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
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古代圣人规划着建设沟渠,以通畅水路的流行,原是为了防备不测的水灾,如果天空降下很多的雨,就会使沟渠里的雨水盈满充溢。
当这个时候,大量的雨水泛滥妄行,圣人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堵水外流。
这种情况,等于络脉中的气血在盈满时,便要溢出正经的范围别道而行。
奇经八脉就是把满溢的气血蓄积起来,所以它并不随同十二经脉流注,它的环运也就不拘于在各经脉的循行通路上了。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原文: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其所。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译文:古代的圣人教诲世人,都会说:要避开邪气、贼风,有所避忌的时间;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态,让真气随之而动。
精神内守,疾病又怎么会找上门来呢?因此,心志悠闲,欲望少,心境安宁而不恐惧,身体劳累而不感到疲倦,气机顺畅,各人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都能得到满足。
所以,他们喜欢美好的食物,随意选择自己的服饰,享受自己的风俗,不羡慕他人之高下,因此他们的民众被称为朴素。
因此,他们不会被嗜欲所劳神,不会被淫邪所迷惑,无论愚笨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肖,都不会因为外界事物而感到恐惧,所以他们与道相合。
因此,他们能够活到百岁高龄,而且动作不衰,这是因为他们的德行完备,没有危险。
在这段文言文中,黄帝内经强调了养生之道,即避开邪气,保持内心的宁静,顺应自然,顺应自己的本心。
这种养生观念至今仍对人们的健康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原文中一些关键词的详细解释:1. 虚邪贼风:指邪气、贼风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因素。
2. 恬淡虚无:指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界事物所干扰。
3. 真气:指人体内的生命之气。
4. 志闲而少欲:指心志悠闲,欲望少。
5. 形劳而不倦:指身体劳累但不感到疲倦。
6. 德全不危:指德行完备,没有危险。
通过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黄帝外经全文及译文《黄帝外经》原文众多,以下先选取一部分原文来进行翻译示例。
原文:“伯高太师问岐伯曰:天师,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可分寿夭乎?岐伯曰:人有形则有气,有气则有骨,有骨则有肉,有肉则有皮。
形必与气合,气必与骨合,骨必与肉合,肉必与皮合,皮必与形合。
形气骨肉皮相应,人相副天地也。
”译文:伯高太师就问岐伯说:“岐伯啊,我听说这人的身形呢,有胖瘦缓急的不同;气呢,有旺盛和衰弱的区别;骨头有粗大和细小之分;肉呢,有结实和松脆的差别;皮肤还有厚的和薄的情况。
这些能用来区分人的寿命长短不?”岐伯回答说:“人有身体的形状那就会有气,有气就会有骨头,有骨头就会有肉,有肉就会有皮肤。
这身体的形状肯定得和气相配合,气也得和骨头相配合,骨头得和肉相配合,肉得和皮肤相配合,皮肤又得和身体形状相配合。
这身体的形状、气、骨头、肉和皮肤都是相互对应的,人就和天地相对应着呢。
”出处:《黄帝外经》。
咱再翻译一段。
原文:“雷公问于岐伯曰:闻人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合于何经也?愿天师一言以蔽之。
岐伯曰:人身之气穴三百六十五者,俱可按而闭之。
”译文:雷公就问岐伯说:“我听说人身上有三百六十五个气穴,这是为了和一年的天数相对应呢,但是不知道这些气穴都和哪些经络相配合呀?希望您老给简单说说。
”岐伯就说:“人身上这三百六十五个气穴啊,都可以被按住然后关闭起来呢。
”《黄帝外经》是一部中医古籍,内容深奥复杂。
在翻译的时候呢,就得把那些看起来很古板的字词,像“蔽之”这样的词,“蔽”在这里理解成概括、涵盖,咱就直接翻成简单的“说说”,就很符合咱平时唠嗑的感觉了。
像这种中医古籍,古人用词很讲究,但咱翻译的时候就得让现代人读起来轻松明白,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的知识呢。
原文:“俞跗曰:脏有所伤,何以察之?岐伯曰:脏有所伤,则脏之色必见于面,于背,于尺肤,不可不察也。
俞跗曰:色见于面,于背,于尺肤,愿闻其详。
黄帝内经素问注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人体的真气,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文里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谈论的都是天、地、人的重大道理呀。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就是这部经书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那个数目了。
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推移,朝代的变迁,可是由于一代代地传授学习,使《内经》的学术还是保存下来了。
在历代医家的传授教学中,由于担心遇到那不适合的,不是真可以传授的人,因而有时候对有些内容,就有秘而不传的情况。
因此,如第七这一卷,就是被主管医学教育的官员秘藏起来的。
如今遵从施行的,只有八卷罢了。
虽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精练,内容广博,理论精深,意味深长。
天地间的很多现象被分析到了,阴阳变化的各种征候被列举出来了,各种变化的原由被表述清楚了,死和生的预兆被叙述明白了。
因此,人们在掌握了《内经》的理论以后,不用商量,对于远近各处的事物,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幽暗无形的事物,还是明显有形的事物,看法就很容易相合。
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用治疗实践来检验它,不会有差错。
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
假如天资聪明,可助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当然,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有聪明的资质,但正确理解《内经》高深的学术内容的准则,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遗训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走路不从路上走,出入不从门户行的人一样。
然而专心一意地研究它的精神实质,探求其中微妙的含义,研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如果认识并掌握它的精髓要旨,那就能达到纯熟高超的境地了。
因此,只要一行动就有成效,如同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而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医学家,也就时时间隔地由此产生了。
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有张仲景、华佗,他们都是掌握了书中精妙理论的人,都能代代不断地创新发展它的妙用,广泛地救助人民大众,使医学事业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相继繁荣,这些医家的声誉和他们的实际技能是相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