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典籍集锦
- 格式:pdf
- 大小:210.54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比较全的方剂书中医方剂是中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组合形式,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诊断特点,选用一定种类的药物进行配伍,并依照一定比例制备而成的。
方剂的制定不仅考虑了药物之间的药性、功效和剂量搭配,还经过了长期临床实践的验证。
中医方剂书是整理和记录了大量方剂信息的专业书籍。
在中医方剂书中,有许多包含了特定病症的方剂,也有一些总结了中医临床经验的专著。
下面将介绍几本比较全的中医方剂书。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之一,是张仲景所著,辑录了许多治疗伤寒病的方剂。
伤寒病是指温病的一种,主要症状包括寒热不退、恶寒发热、头痛体痛、食欲不振等。
《伤寒论》中有几十种方剂,包括桂枝汤、牛黄解毒片等。
这些方剂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中医临床中广泛使用。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医书之一,是张仲景所著,该书分为189篇,记录了许多治疗肝胆、呼吸、神经、消化等疾病的方剂。
其中包括了"病机不明,即为虚实"的观点,并提出了"治疗重在治本"的原则。
《金匮要略》中的方剂有麻黄汤、小建中汤等,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千金方》是北宋时期孙思邈所著的中医方剂经典,共有30卷,收录了各类疾病的近千种方剂。
《千金方》详细记载了方剂的应用与组成,对药物的性能、功效、剂量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这本书是中医方剂书中较为全面的之一,内容丰富,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方源》是明代祝谢灵运所著的一本中医药方剂书,该书收录了大量的方剂,涵盖了各类疾病的治疗。
《方源》中的方剂多有辨病症候,针对病因病机,以及常规主治方剂的补充和调配。
该书详细描述了方剂的组方、用药、用量等要点,是中医方剂书中的一本重要参考书籍。
除了上述几本中医方剂书外,还有《医宗金鉴》、《四气调神大补方》、《王叔和医宗金鉴》等是中医方剂书中的重要著作,涵盖了众多方剂信息。
综上所述,中医方剂书是整理和记录了中医方剂信息的专业书籍,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记录了中医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中医必读中医药籍书目录一、精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伤寒论》(张仲景)、《金匮要略》(张仲景)、《温病条辨》(吴瑭)、《温热经纬》(王士雄)、《神农本草经》。
二、专科医籍1.内科《诸病源侯论》(巢元方)、《千金要方》(孙思邈)、《脾胃论》(李杲)、《景岳全书》(杂症篇)(张介宾)、《丹溪心法》(朱震亨)、《医学心悟》(程钟龄)、《医宗金鉴》(内科部分)(吴谦等)、《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董建华)。
2.外科《外科正宗》(陈实功)、《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洪绪)、《疡科心得集》(高锦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吴谦等)、《中医外科学》(朱仁康)。
3.妇科《傅青主女科》(傅山)、《女科证治准绳》(王肯堂)、《景岳全书•妇人规》(张介宾)、《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济阴纲目》(武之望)。
4.儿科《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小儿病源方论》(陈文中)、《儿科痘疹方论》(陈文中)、《活幼心书》(曾士荣)、《幼科发挥》(万全)、《幼幼集成》(陈飞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汪受传)、《实用中医儿科学》(江育仁、张奇文主编)。
5.针灸科《针灸甲乙经》(皇甫谧)、《针灸聚英》(高武)、《针灸大成》(杨继洲)。
6.骨伤科《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吴谦等)、《中医骨伤科古医籍选》(孙树椿、阙再忠)、《伤科集成》(丁建华)。
7.眼科《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审视瑶函》(傅仁宇)、《目经大成》(黄庭镜)、《眼科金镜》(刘耀先)、《证治准绳》(王肯堂)、《中医眼科全书》(唐由之)。
8.耳鼻喉科《外科正宗》(耳鼻喉部分)(陈实功)、《医宗金鉴》(耳鼻喉部分)(吴谦等)、《景岳全书》(耳鼻喉部分)(张介宾)、《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王永钦)。
三、推荐书目《素问集注》(张隐罨)、《素问注释汇粹》(程士德)、《灵枢经注证发微》(马莳)、《灵枢经白话解》(陈璧琉、郑卓人)、《伤寒来苏集》(柯琴)、《伤寒论条析》(李荫岚)、《金匮要略心典》(尤在泾)、《金匮要略释义》(黄树曾)、《难经》、《古今医案按》(俞震)、《本草备要》(汪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等)、《景岳全书》(张介宾)、《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脾胃论》(李杲)、《儒门事亲》(张从正)、《丹溪心法》(朱震亨)、《医贯》(赵养葵)、《理虚元鉴》(汪绮石)、《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旭高)、《医述》(程杏轩)、《石室秘录》(陈士铎)、《杂病源流犀烛》(沈金鳌)、《类证治裁》(林佩琴)、《医林改错》(王清任)、《血证论》(唐宗海)、《外感温热论》(叶天士)、《本草纲目》(李时珍)等。
中国古代医学方面成就
中国古代医学方面的成就包括以下几点:
1.《神农本草经》:这是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成书于东汉时期。
2.《黄帝内经》:这是最早的医学典籍,出自西汉时期。
3.《诸病源候论》:该书是隋朝时期巢元方的作品,是我国第一部详论疾病的病源和症状的著作。
4.《千金翼方》:该书是唐代孙思邈的作品,首创复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5.《唐新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是苏敬等人的作品。
6.《本草纲目》:该书是明朝李时珍的著作。
7.《伤寒杂病论》:这是东汉时期张仲景的著作,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8.东汉建安三神医:包括华佗(外科圣手,五禽戏、麻沸散)、张仲景(医圣,坐堂)、董奉(杏林春暖)。
9.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被称为“医祖”,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医学方面成就的一部分,古代医学家们的努力和智慧对中国的医学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分二次服;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临床应用: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3、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用法:水煎服;功能;峻下热结;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临床应用: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注意事项: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4、五苓散伤寒论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用法:水煎服;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临床运用: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临床应用: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临床应用: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用法:水煎服;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临床应用: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8、归脾汤济生方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治: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临床应用: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功效: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临床应用: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用法:水煎服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临床应用: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包括《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汤头歌诀》等。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
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
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此外,《中医方剂大辞典》等现代著作也是学习中医方剂的优秀资料。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医相关古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1、《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的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2、《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3、《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
全书分为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种。
4、《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难经》又名《皇帝八十一难经》,是对《黄帝内经》中81个疑难问题的解答,相传作者为秦越人(扁鹊)。
魏晋隋唐时期:6、《脉经》晋代王叔和,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诊脉法”,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基础。
7、《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8、《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9、《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是我国最早的方剂学专著,又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医局著,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为方剂学专著。
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提出“三因学说”,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12、《素问原机原病式》金元刘完素,发展了亢害承制理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
13、《宣明论方》又名《皇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精要宣明论》金元刘完素,中医方剂著作。
14、《儒门事亲》金元张从正,秉承张氏“为儒者能明事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
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提倡攻下三法治疗诸病。
15、《脾胃论》元李杲(字东恒),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明清时期:16、《温疫论》明代吴又可,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
附件1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序号方名原文剂型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1茵陈蒿汤《伤寒论》(汉•张仲景)“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汤剂2桂枝甘草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汤剂3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12序号方名原文剂型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4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汤剂5黄芩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汤剂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7附子泻心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经典方剂30首附件1:一、经典方剂目录1、补中益气汤2、参苓白术汤3、六君子汤4、生脉饮5、香砂六君子汤6、玉屏风散(汤剂)7、归脾汤8、四物汤9、桃红四物汤10、六味地黄丸(汤剂)11、杞菊地黄丸(汤剂)12、十全大补汤13、半夏泻心汤14、逍遥散(汤剂)15、银翘散(汤剂)16、桂枝汤17、九味羌活汤18、麻黄汤19、小青龙汤20、止嗽散(汤剂)21、白虎汤22、普济消毒饮23、当归六黄汤24、导赤散(汤剂)25、葛根芩连汤26、龙胆泻肝汤27、葶苈大枣泄肺汤28、四逆散(汤剂)29、当归四逆汤30、骨科壮骨关节丸经典方来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1、《医宗金鉴》清.吴谦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3、《方剂学》谢鸣主编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吴孟超、郑伟达主编5、《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6、《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8、《专病专方手册》广东一方二、经典方剂介绍1、【方名】补中益气汤【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①脾不升清证。
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
③中气下陷。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当归10g,炒白术10g.2、【方名】参苓白术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泄,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脾肺气虚痰湿咳嗽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色晄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组方】莲子10g,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10g,白扁豆15g,茯苓20g,人参10g,甘草9g,炒白术20g,山药20g,大枣10g。
医方典籍集锦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医方是中医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的结合,医方典籍在中医典籍中有重要的地位,特此把“中华珍贵医药典籍展”中相关医方典籍做出总结,选目不拘国内,包括海外所藏珍贵医方典籍,希望对大家认识医方典籍有所帮助。
仲景全书二十六卷 (汉)张机等撰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刻本张仲景(约150—219),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世称“医圣”。
他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论治的专书,体现了贯穿理、法、方、药的一系列辨证施治原则和三因致病说,所载方剂配伍严密,包含了许多组方原则,堪称“众方之祖”。
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八卷题(晋)葛洪撰(梁)陶弘景增补明万历二年(1574)李栻刻本以治疗急症为主的综合性医著,所收方剂“简、便、廉、验”,涉及临床各科,具有重要临证参考价值。
该书对天花症状的描述及危险性、传染性的论述颇为精准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天花病”的记录;葛洪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脚气病的医生,本书记载了导尿术、洗胃术、疮痈引流术、咽部异物剔除术、下颌关节脱位整复、骨折小夹板治疗、器物灌肠法、捏脊疗法、隔物灸法和口对口呼吸抢救法等,堪为世人叹服。
今藏国家图书馆。
刘涓子鬼遗方五卷(南朝齐)龚庆宣撰宋刻本因托名“黄父鬼”所遗,故名《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也是我国最古的军阵外科学专著,代表南北朝时期外科的发展水平,对日本、朝鲜的外科学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1902年,新疆吐鲁番出土唐写本《刘涓子鬼遗方》残叶,被劫往德国。
据卷中所题“刘涓子鬼方卷第九”、“刘涓子、甘伯济治秣陵令已用省验方卷十”知是早期十卷本,反映其早期流传形态。
惜原件毁于二战,幸有王重民所摄照片存世,保存在国家图书馆。
此宋刻本,曾为汪士钟、瞿氏铁琴铜剑楼收藏。
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77。
今藏国家图书馆。
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隋)巢元方撰元刻本中国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继承发扬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宋方书中关于疾病病因及证候的论述及分析,大都以《诸病源候论》为宗。
此元刻本为该书现存最早版本。
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54。
重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唐)孙思邈撰元刻本本书包括医学伦理、本草、临证各科等内容,计233门,合方5000余首。
书中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自《黄帝内经》后至唐初的医药资料和临床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座丰碑,对国内外均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57。
今藏国家图书馆。
千金翼方三十卷 (唐)孙思邈撰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王肯堂刻本孙氏辅翼《备急千金要方》之作,故称“翼方”,保存了唐以前的医药学资料,辑录药物800余种,包括之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
收载了当时医家秘藏的《伤寒论》内容,选录了罕见的古代方剂2000余条,按药物功效、主治分类。
今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外台秘要方四十卷(唐)王焘撰宋绍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有抄配)存三十六卷辑录唐以前医籍69部,载方6900余,是继《千金方》后又一部综合性医学巨著。
在诊断方面,关于病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是世界上最早的糖尿病记载。
在用药方面,重视某些药物的特异疗效,如常山、蜀漆(常山苗)治疟,动物肝脏治雀目(夜盲症),用羊靥治气瘿,用海藻、昆布治颈瘿等。
在治法方面,汇集了唐代以前多种治法,如灸法、浴法、熨法、通便法、导引法等。
其中治疗白内障的“金针拨障术”,在现代中医眼科手术治疗中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宋绍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是该书现存最早版本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61。
今藏国家图书馆。
龙门药方洞药方唐代刻石清拓本石刻药方目前发现有河南龙门石窟药方洞药方、广西南宁(邕州)宣化厅范质子刻《疗病方书》、广西桂州馆驿陈尧叟刻《集验方》、广西桂林刘仙岩吕谓刻《养气汤方》、陕西耀县药王山郭思刻《千金宝要》、陕西华山莲花峰无名氏刻《固齿方》等六处,其中龙门石窟药方洞药方刊刻时间最早、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龙门石窟的古阳洞与奉先寺之间的药方洞,刻有140首药方,其中药物治疗方117首,灸法治疗方23首,所涉及的药物达120多种,多是民间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大多数至今仍在民间沿袭传用。
龙门药方洞把中医文化与佛教石窟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华医学宝库里的一块瑰宝。
日本圆融天皇永观二年(984),日本古代医学家丹波康赖辑录中国医学典籍与非医学典籍达204种,编著《医心方》30卷,其中收录药方洞药方95首,并将其称为“龙门方”。
今藏国家图书馆。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宋)陈师文等撰指南总论三卷(宋)许洪撰增广和剂局方图经本草药性总论一卷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高氏日新堂刻本太医局是宋代设置的医事机构,源于唐代太医署,始创于北宋淳化三年(99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北宋太医局熟药所编制的成药配方本,颁行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是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对后世方剂学发展影响很大。
比英国18世纪“药局方”还要早6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成药专书。
高氏日新堂为元代福建建安一刻书坊,所刻此本是现存较早又内容较全者,版本及资料价值并存。
为蒋光焴旧藏。
有“盐官蒋氏衍芬草堂三世藏书印”、“蒋印光焴”等印。
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62。
今藏国家图书馆。
洪氏集验方五卷(宋)洪遵辑宋乾道六年(1170)姑孰郡斋刻公文纸印本黄丕烈顾广圻跋收方167首,每方之下皆注明出处或来源,其效可信,简明实用。
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65。
今藏国家图书馆。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十八卷(宋)陈言撰元刻本探讨中医病因学说的重要文献,把六淫之邪、瘟疫时气等列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以及仆伤虫毒等归为不内外因,并把三因理论具体运用于临床各种病证的辨证之中。
使中医的三因致病说得以发展和明确。
张元济涵芬楼旧藏。
今藏国家图书馆。
新编近时十便良方四十卷(宋)郭坦撰宋万卷堂刻本郭氏从名医方论中摘取切合当时气候的良方,编撰成书。
今藏国家图书馆。
新编妇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辨识修制药物法度一卷(宋)陈自明撰元勤有书堂刻本我国早期的妇科代表作。
书中的妇科学术理论和临床方治内容较为丰富、全面,并且辑录了较多已经散佚的宋以前医籍,如《经效产宝》、《妇人产育宝庆集》、《胎产经验方》、《小品方》、《梅师方》、《养生必用方》、《十产论》等,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对南宋以后的妇科学术论著影响很大,历来深受后世医家的重视。
余氏勤有书堂是宋元间福建建阳地区著名刻书坊,自北宋的余靖安至元代的余志安,世代相沿,刻书极多,尤以元代刻书影响最大。
此元代勤有书堂刻本是已知现存最早版本,清初收入翰林院,后为清代藏书家蒋光焴收藏,书中钤有:“盐官蒋氏衍芬草堂三世藏书印”、“臣光焴印”、“寅昉”等藏印。
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79。
今藏国家图书馆。
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三卷(宋)初虞世撰清同治二年(1863)叶廷琯抄本叶廷琯跋辑录北宋以前医家的一些验例、处方,反映了初虞世本人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初虞世,北宋莱州掖县(今山东莱州)人。
剃度出家后,居灵泉山蒲池寺(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城东),致力于医学,深研《素问》、《难经》,每有卓识,以医知名天下。
该书宋本已不知见,惟清同治二年(1863)叶廷琯精抄本存世,抄本基本保留了宋本原貌,为后世留下了珍贵医学资料。
叶廷琯(1792—1868),字调生,晚号十如居士,清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家本素封,精于鉴赏,所藏书籍碑板字画,多失庚申(1860年)之乱(《广印人传》)。
此本自叶廷琯抄录后,曾经张炳翔、韩应陛、叶潞渊等清末及近代藏书家先后收藏,书中钤有“调生手抄”、“廷琯之印”、“炳翔印信”、“读有用书斋”、“叶氏秘笈”等藏印。
今藏南京图书馆。
世医得效方二十卷(元)危亦林撰孙真人养生书一卷(唐)孙思邈撰元至正五年(1345)陈志刻本综合性医著,按元代医学分十三科的顺序编著而成,特别在骨伤科疾病诊治方面,许多认识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危亦林(1277—1347),字达斋,祖籍抚州,后迁南丰(今属江西)。
为当地名医危云仙的五世孙,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
展出的元至正五年(1345)建宁路官医提领陈志刻本,为现存该书最早的版本,资料翔实,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校勘价值。
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676。
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饮膳正要三卷(元)忽思慧撰元刻本存一卷元代宫廷饮食谱,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疗专书。
记载多种药膳方和食疗方,附录版画20余幅。
该书特别注重阐述各种饮馔的性味与滋补作用,反映了当时国内各民族饮食医药文化的成就,尤其突出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别具一格的医药饮食文化。
此书于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初刻问世,但在元代一直深藏秘府,传播不广。
明代经三次刻印,方为世人知悉,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以及明代太医院整理的《食物本草》都采用过此书中的资料。
此次展出早期元刻本,虽为残帙,洵属可贵。
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0737。
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回回药方三十六卷明抄本存四卷以阿拉伯医药学为主,援入少量中医药学的医方与术语,反映了回回医药学与中医药学的相互融合。
《回回药方》是元明之际写成的一部汉文伊斯兰医药典籍,是中国汉文化同外来的阿拉伯、波斯、突厥等民族的伊斯兰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今藏国家图书馆。
普济方一百六十八卷(明)朱橚撰明永乐周藩刻本存二十二卷明初宗室周定王朱橚主持编撰的一部大型官修方书。
原本168卷,共计1960论,2175类,778法,61739方,239图。
辑录前代方书约140余种,其中有一半现已亡佚,幸赖《普济方》得以保存。
今存明永乐周藩刻本为此书最早版本,皆为残帙,所存不足全书十之三四,但其版本及文献价值却不容忽视。
今藏国家图书馆。
普济杂方(清)高世格译清同治十一年(1872)北京刻本蒙古文介绍简易有效的速治杂病之方药,附有藏、蒙、汉三种文字的药名表,用满文来标注药名的汉文读音。
据序文,本书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阿拉善和硕亲王高世格编纂并刊印。
今藏国家图书馆。
医药处方书清抄本察合台文医药处方著作。
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9714。
今藏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古籍研究所。
医心方(日)丹波康奈撰日本安政元年至万延元年(1854—1860)刻本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综合性方书,成书于日本圆融天皇永观二年(984)。
该书仿照唐代重要医学典籍《外台秘要》的体例格式,辑录204种中国医书及文史类书籍,包含治法、用药、方剂、美容、养生、房中、诸药禁忌、食补等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