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7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共11目录CATALOGUE•博物馆概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现状分析•案例分析:典型展品解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国内外优秀博物馆经验借鉴•未来发展规划与建议01CATALOGUE博物馆概述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地理位置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
历史背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的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建筑风格与特色建筑风格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建筑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馆名碑池、主馆、库区、东南角楼、西南角楼、临时陈列厅、行政用房、业务用房等一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
建筑特色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屋顶采用唐代盛行的庑殿式,屋角呈飞檐,檐口向上反翘。
整个馆舍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气势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内部分为三个展厅,分别展示陕西古代文明、大唐帝国和陕西民间艺术。
其中,陕西古代文明展厅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部分,通过大量文物和图片展示了陕西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馆内布局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展品包括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玉器、漆器、竹木牙角器、壁画、碑石墓志、石刻造像、石雕砖瓦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展品包括秦始皇兵马俑、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文物、唐代壁画等。
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了陕西地区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展品介绍馆内布局及展品介绍02CATALOGUE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现状分析馆藏资源及特色丰富的文物资源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拥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玉器、金银器、书画等,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
独特的陕西历史文化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充分展示了陕西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如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等,成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案例
1. 故宫博物院数字化保护方案: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故宫的建筑、文物进行全面保护和记录,包括建筑结构的三维扫描和建模、文物的高精度数字化拍摄与存储等。
这些数字化数据可以用于修复破损建筑、研究文物历史、进行虚拟游览等多种用途。
2. 法门寺数字化保护项目:中国佛教名刹法门寺通过数字化保护项目,对寺庙的建筑、佛像等进行精细记录和保护。
项目团队使用激光扫描技术进行三维测绘,将寺庙的建筑结构和细节保存为数字模型,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可以在电脑或VR设备上体验寺庙的环境。
3.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数字化保护:该博物馆通过数字化保护项目,对陕西省的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保护和研究。
项目团队使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摄影,对古建筑进行高清影像获取,同时还使用影像处理和图像识别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标记和管理,实现了数字化记录和保护。
4. 乐山大佛数字化保护项目: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项目中,利用激光扫描技术对大佛进行三维测绘,记录下大佛的每一个细节和变化。
通过数字模型,可以进行建筑结构的分析和保护方案的制定,同时还可以进行虚拟游览,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乐山大佛。
这些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案例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模型、高精度数字化拍摄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对古建筑进行
全面的保护和记录。
这不仅有助于修复和保护古建筑的物理结构,还为后续研究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方式。
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察报告篇一: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展览调研报告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展览调研报告一.调研对象: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二.调查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展示的布局实地观察,对博物馆的整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从而分析展示布局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
三.调查内容:1.博物馆的简介2.设计师简介3.总体环境布局4.功能关系和空间组合四.1.博物馆的简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的遗愿建设的。
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
于1991年6月20日落成,是按照宫廷院式布局的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群。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舍的设计由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担任。
2.设计师简介:张景秋(1936年),女,四川成都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
1966年进入中国建筑西北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
其间,她的代表作设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有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程,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建筑群体等作品。
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3.总体环境布局: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包括展览区域、广场、停车场、办公区域。
以展厅区域为中心,中心广场,停车场以及办公区域四周环绕的布局明显是仿唐建筑群。
↑第一展厅展出面积5051平方米,展线长1247米,在中央大厅,分上下两层,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后部一、二、三、层是办公区域,两端是附属展厅,东端是藏传佛教展厅和佛教展厅,西端是临时展厅和专题展厅。
四个崇楼作为辅助用房。
4.功能关系和空间组合和:放射建串联的组合方式使得空间组合紧凑,路线灵活。
展品陈列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这种陈列方式很好的引导人们从古代走到现代,更好的去了解历史文化。
展厅中厚重的墙体部分掏空作为展台,用玻璃分割,形成虚实对比。
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察报告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内从简介来看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国家博物馆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馆藏文物370000件属于国家宝级18件一级品近800件其中青铜器金银器陶俑最具特色并藏有国内仅有的唐幕壁画400多幅。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面积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线总长2300米。
展厅跨度大层位高视野广阔照明设备灵活多用。
博物馆的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
整个陈列分为序言厅、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已开辟为国际画廊的中央大厅等几个部分。
馆内设有现代化文物库房、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图书馆、具备多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
博物馆序言厅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陈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狮唐代顺陵石狮复制品衬以奔腾的黄河和黄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导观众去领略由黄土、黄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文明2008年正式开放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的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状况。
该陈列展出面积5051平方米展线长1247米在中央大厅分上下两层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第一展馆第一单元《人猿揖别》以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先民遗存再现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第二单元《凤鸣岐山》以陕西作为西周王都拥有的丰富遗迹、遗物展示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以及青铜铸造技术。
第三单元《东方帝国》重点展示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表现了秦帝国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积极进取、一统河山的时代精神。
第二展馆第四单元《大汉雄风》以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外开放与交往彰显其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时代风貌。
第五单元《冲突融合》以陕西丰富精美的农业民族与草原民族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表现了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征。
01地理位置02建筑特色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地处西安市中心区域,交通便利。
博物馆建筑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馆名碑池、主馆、库区、东南角楼、西南角楼、临时陈列厅、行政用房、业务用房等一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
地理位置与建筑特色历史沿革及发展历程筹建历程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始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
发展历程自开放以来,陕西历史博物馆不断充实馆藏,提高陈列水平,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博物馆。
馆藏文物概述文物数量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370,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数量众多,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
文物种类馆藏文物包括陶瓷、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等各类珍贵文物,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近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
国内外影响力国内影响力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博物馆之一,对于推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影响力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高水平的陈列和专业的学术研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成为国际知名的历史博物馆之一。
同时,博物馆还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基本陈列介绍陕西古代文明01该陈列以时间为脉络,展示了陕西地区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文明发展历程,包括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的珍贵文物和遗址。
大唐帝国02该陈列以唐朝为背景,重点展示了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珍贵文物,包括陶瓷、金银器、玉器、书画等。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03该陈列集中展示了陕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让观众领略到陕西独特的文化魅力。
03该展览以周秦汉唐四个历史时期为主线,通过精选的文物和场景复原,再现了这四个时期的辉煌文明和盛世景象。
周秦汉唐文明展该展览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展示了陕西地区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博物馆建筑资料实例分析(陕西历史博物馆)2 2.1实例气候水文地理条件 2.1.1:地形水系:度和109.49107.40度~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
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
东度~34.4533.42北纬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年,2016116公里。
截至公里,南北宽约相邻。
辖境东西长约204 1066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西安面积9983条河流。
其中,渭河、泾河及石川河西安境内河网密集,共有54绝大多数河系过境河流,其余河流均发源于秦岭山地或骊东南丘陵,流由南向北流经渭河平原注入渭河。
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46%。
西安各条河流的流域面积相差悬殊。
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黑河、灞河与沣河。
上述三条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境内总面积82.37%。
发源于秦岭山地的渭河南侧支流,因秦岭北坡山势陡峭,沟谷深邃,谷峰相间,状若梳齿,使河流具有以下结构特征:
一是流向多呈东南—西北向。
河流在秦岭山地沿沟壑曲折南向,地质构造断裂带也大致沿东南出峪后,顺地形斜面自东南流向西北,—西北走向,灞、浐、沣诸河等均沿断裂带走向流动。
二是河道纵向比降大。
各条河流上游段流经秦岭山地时,谷深、坡陡、流急。
出峪后
中游段切穿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坡度减小,水流较缓。
三是下游河道横向摆动显著,具有游荡性河流特征。
渭河不断向北迁移,灞河由东向西摆动,沣河由西向东演变,潏、滈交替泛滥,形成片状展布的古河道、边滩和心滩。
秦岭
四是上游河道曲折深切,多峡谷险滩。
秦岭北侧峪口多达70余处。
五是河床堆积物明显。
从河源到河口,随着坡度减小,河流挟沙能力降低,悬移物在下游形成沿河有规律的堆积分布。
2.1.2:区域地质概况: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
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
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2.2历史与民俗文化及建筑设计者简介
历史与民俗文化2.2.1.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
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西北地区第一大城市,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中国重要的制造基地。
西安历史悠久,是中国多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有着7000多年的建都史,与雅典、罗马、11003100年文明史、多年建城史和丝开
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南西安北濒渭河,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依秦岭,八水环绕(渭、泾、沣、涝、潏、滈、浐、灞),自然景观优美。
2.2.2建筑设计师简介日-),女建筑师,师承清华大学梁思成。
月年1936107张锦秋(现任中国工程院张锦秋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院士,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师学会理事,中国科协委员,陕西省科协副主席,西安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015政协委员。
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锦秋星”,浩瀚星空中,再添一颗210232 被以中国科学家姓名冠名的小行星
基地区位分析2.3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古都西安大雁塔西北侧,筹建于1983日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的设施
的大型国家206月年”级旅游景点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属国家“七级博物馆,是中国“4A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万平方米,建筑殿堂”。
由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
建筑群组成,占地7万平方米。
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面积5.6四隅崇楼”的仿唐建筑群体,连廊庭院,参差错
落,典雅凝重,气势平方 65000 馆区占地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雄伟,平方米,展厅面8000 米。
建筑面积 55600 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 370000平方米。
馆藏文物多达积1100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1840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
度长达一百多万年。
功能分区2.4
◆主馆:文物库、陈列厅、公共服务设施、行政用房、业务用房, 设备用房
◆建筑物采取了相对集中的布局,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了绿地面积, 使主馆处于绿化环抱之中。
◆观众主入口面南, 临主干道小寨东路, 距红线50米,观众次入口面东, 临次干道翠华路。
工作人员入口面北, 距兴善寺街红线30米, 其间为城市绿带。
文物及其他货运之出入口在场地西北角之西门。
为了保证馆区的良好环境, 将锅炉房另行安排在兴善寺街以北距此场
地一百米的另一块基地上。
主馆布置略向东偏, 使西侧留有70米宽
的绿地以供远期发展扩建之用。
.
建筑设计按基本功能分为前后二大部分。
◆“前台”:前部是对观众开放、直接为观众服务的区域。
包括基本
全部对公众开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区以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陈列、.放的设施围烧主庭布置, 以空廊相联。
进入陈列区的三个入口分设在庭院北面, 在布局上为观众提供的选择参观的自由度较大, 从南大
门入馆后可通过庭院或连廊直接进入三者中任一部分。
观众也可在序厅与其两侧的休息厅所构成的室内枢纽空间内对参观路线作灵活的
选择。
提供接待、视听设施的东南角楼与提供购物和餐饮的西南角
楼分置于庭院二角, 亦便于观众自由选择参观前后的去处。
这样一个环绕庭院布置的“前台”为观众提供了开阔灵活的文化休息场地。
2.5建筑造型设计
从庭院一角看大门入口
西南角楼外景
从东南小院看东回廊 , 古朴大方。
◆屋顶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绿色琉璃瓦显得华贵庄重墙面材料为仿石棉砖◆门窗则采用大块茶色玻璃和铝合金框架◆
在建即以飞檐翼角为母题, , ◆传统宫殿建筑的造型特征分一再出现。
这些出澹深远、曲率舒展的造型对筑各个转角部
于建筑艺术风貌的整体构成起到了提纲拿领的作用。
主展厅外景
从主展厅石灯看东南角崇楼
从东回廊看主展厅而且在结构上都是受力构, ◆陕博挑愉下的椽子、斗拱不仅造型简洁大胆运用, 该虚就虚, 该实则实件建筑的墙面根据内部功能需要,
这许多部位采用了大型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
实墙与玻璃窗的对比。
还, 技术相结合些不仅意味着传统的艺术形式可以与现代化的功能、.进一步尝试了传统艺术手法与现代艺术手法的结合, 从而有利于探
索创造健康的、中而新的博物馆建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