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
- 格式:docx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跨文化传播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作者:张诗琪来源:《祖国》2018年第04期摘要:花木兰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千百年来,木兰故事经国内外多次改编,衍生出戏剧、小说等多部文学作品。
本文立足于女性主义视角,以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对花木兰故事改编的异同,以文本分析法分析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影片中呈现出的女性形象以及从影片传播的效果对女性主义的跨文化传播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花木兰女性主义跨文化传播电影形象分析(一)女性主义的概念女性主义英文“Feminism”,最先起源于法国,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英美等国家,是西方女权运动的直接产物。
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体现出浓重的女性主义思想,她认为女人一直处于的社会的“他者”地位,并且强调了女性经济独立的必要性。
在中国,女性主义的思想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流传入国内,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性学家李银河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女性主义理论的学者,先后出过《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女性权力的崛起》等多部相关论著。
李银河在2003年出版的《女性主义》一书中给出女性主义的定义,她认为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但其核心即为: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清华大学副教授肖巍则认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必须改变。
他补充说,取得像男人一样的地位和权利不应该成为妇女解放中始终强调的重点,而是应当发展一种新的、体现女性特点的语言、法律和哲学理论。
并随后提出了“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概念。
(二)跨文化传播的概念那么跨文化传播指的又是什么?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是否会被灌注以全新的意义呢。
1959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鼻祖爱德华·霍尔的著作《无声的语言》正式出版。
所谓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文化背景有差别的两个个体、群体或者是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
武汉大学教授单波认为,传播是对共享文化进行创造、修改和转变的过程。
|RADIO &TV JOURNAL 2020.07《木兰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文中记录着主人公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从古至今,以木兰的英雄故事为蓝本的艺术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在古代以诗词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以来歌颂花木兰的艺术作品形式变得多样化,以电影作品最为突出。
不仅在中国本土,美国迪士尼公司以其独到的眼光,将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故事拍摄成的两部动画电影《花木兰》也风靡全球,第一部电影上映就拿下了当年美国的票房冠军。
作为中国本土的传统故事,花木兰“漂洋过海”来到太平洋彼岸,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和欢迎,这与迪士尼公司对故事的再创作是密不可分的。
迪士尼在改编这一文本时既要兼顾中西文化,在中国故事中加入西方文化,又不能完全抛弃故事原本全盘表现西方文化。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花木兰故事再创造的影响由于迪士尼公司的世界影响力和扩大市场的需要,电影选材必须要考虑到全球的受众。
所以,在制作电影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分析中西文化起源、基本精神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解读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对文本的再创造以及诠释迪士尼价值观念等问题。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由于所处的自然基础不同,所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
众所周知,黄河又被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依托于大江大河而产生,大河流域为原始聚落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原始住民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方式,也形成了聚族而居,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家国臣民的宗法制社会结构。
美国迪士尼公司在改编花木兰故事时,保留了一部分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节。
影片中,花木兰生活在传统中国家庭,她被要求学习传统女诫,要通过媒婆的考验参加相亲,相亲即是为家族获取荣誉。
西方文明则诞生于优良的海洋环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爱琴海。
作为西方文化摇篮的古希腊,就是依海而生,利用海洋资源来弥补陆地资源贫乏的困境。
古代西方城邦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小国寡民,所以更需要进行扩张掠夺来维持统治。
动画电影《花木兰》的文化冲突解析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双向导入研究”(项目编号:2013WY04)。
《花木兰》是1998年美国迪斯尼根据中国历史故事打造的一部经典动画电影。
该影片不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改编的,而是在花木兰这个角色上倾注了大量美国人的想法。
无论从剧情设计还是语言使用上,这部影片都有很浓厚的美国情怀和特色。
并且,其跨文化、中西合璧的身份使得这部电影表现出了美国那种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当中国观众,特别是英语学习者在欣赏该作品时,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幽默风趣的美式表达,更应从跨文化语用的维度思考中西方文化碰撞时语言表述的特点。
尤其是在当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如何从中国人的立场向西方阐释中国传统文化更是语言学习者和从业者的重要职责。
一、动画电影特点分析由于动画电影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观众对其认可度较高,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外语电影,如动作片、战争片、爱情片等有着一定的优势。
每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语电影不计其数,真正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除了获奖影片和名导、名角参与的电影作品,动画电影占相当大的比例。
消遣娱乐是普通大众选择影片的重要原则,欢乐开怀也是观众追求的观影效果。
动画电影因而表现得颇为“平易近人”,吸引了众多的英语学习者。
动画电影那种非逻辑和非常规的,甚至有些无厘头的思维方式赋予了动画电影反成人常态逻辑的思维特征,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陈晓云,2010)动画电影在中国的社会价值体现高于商业价值体现。
一部影片的价值体现应该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艺术价值、商业价值,也有社会价值。
出版商和影院经营者们注重商业价值。
付费看电影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
但从中国电影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能够自掏腰包到影院为影片票房作贡献的人还是少数。
更多的观影人习惯于从网络上下载资源,存到电脑中反复欣赏。
尤其是囊中羞涩的学生族,会在一些内部网站共享电影资源。
作者: 孙恩博
作者机构: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50
出版物刊名: 艺术科技
页码: 39-4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迪士尼 动画 花木兰
摘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到一定水平,迫切的需要产业升级,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国家的政策也慢慢倾斜于一些文化新兴产业,促进了中国国产动漫的发展,中国动漫正逐步的由单一的产业体向整个产业链延伸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意识不足、没有很好的发扬传统文化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迪士尼动画的一些分析来探讨优秀民族文化的如何创新的问题。
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影片分析作者:孙珊代晨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6期摘要:这部取材自中国著名民间传说的动画电影是迪士尼推出的第36部经典动画,把我们耳熟能详的巾帼英雌“花木兰”介绍到全世界。
本文将以动画电影《花木兰》为实例,详尽分析中西方文化和精神在影片中的融合以及产生真实幻觉的各种手段和途径,从而揭开迪斯尼的造梦之法。
作为影视作品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听语言有其独特的语法规则,这些方法需要后天习得,但是,它们都无一例外地符合人们的视听思维习惯,符合人们的生活感知经验,只有这样,观众才容易产生认同感。
制作者要对各种方法正本清源,理清脉络,创作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关键词:中式风味;西方文化;二维;影视结构;全球化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33-01一、中西文化的融合(一)中式风味的保留由好莱坞执导的《花木兰》并没有将其改编的面目全非,花木兰也并非摇身而变成西式美女,改编后的电影无论是思想主题、情节结构,还是表现手法、艺术风格都能较好的忠实于原著,体现出原著的精神风貌,在花木兰身上,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与伦理意识的精髓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如忠义、孝道还有对祖先的崇拜情结也被展露无余,为了渲染一种东方的神秘色彩,影片中仍保留了许多西方人眼中的属于东方的东西。
(二)西式文化的渗透动画片《花木兰》毕竟出自美国人之手,影片虽然仍保留了中国化的情境和神韵,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渗入其中,如女权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美式幽默,美国式的细节也给《花木兰》平添了不少异国情调,从《木兰诗》到动画片《花木兰》,你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美国文化气息。
二、整体风格与迪斯尼常见动画风格不同,该片整体风格借鉴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虚实结合,工笔水墨结合,意境悠远,颇富东方韵味。
片中同时还将这种虚实画法与镜头散焦原理结合,从而避开了水墨动画不易和三维写实动画相融的矛盾,达到了写意与写实的协调平衡。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一、《花木兰》主要故事背景《花木兰》是以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为蓝本,改编的一部表现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和女权主义精神的动画影片。
中国的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巾帼女将军,生于北魏太武皇帝时期,正值北方柔然族南下侵略,朝廷征兵,但花家老父年迈、小弟年幼,木兰见家中实无男子去那吃人的战场,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十数年后终凯旋而归,谢绝皇帝赏识之恩,归家孝敬父母。
后朝追封为“孝烈将军”。
而美国迪士尼1998年以此改编的《花木兰》中,由于北方匈奴侵略,朝廷征兵。
木兰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在遭到相亲失败,为花家丢脸的打击下,又因父亲年迈腿残,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去战场上证明自己。
花家祖先派出小龙木须找回木兰,却被木须认为是重新做回守护神的机会,就从旁帮助木兰。
在木兰的努力下,终在感动战友的同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却在关键时刻被发现女性身份,被赶出军队。
但在最终单于侵占皇宫的战役中凭一人之力,力挽狂澜。
最终证明了自己,为花家光宗耀祖,也收获了亲情、友情与爱情。
二、《花木兰》中的主要人物(一)花木兰花木兰的角色设计,从整体外形上看,很显然是一位东方女性的角色形象。
而她的形象变化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
1.木兰女装初登场。
花木兰在动画里的最初形象是以女装登场的,这时,她有着一头乌黑浓密的长发,丹凤眼上挑的眼角显示了她作为女性的温柔,线条平缓的鼻梁、较宽的鼻翼、偏厚的嘴唇以及微深的肤色也显示出她东方人的特色。
她的外表虽然不是什么倾世美人,却是能够通过上挑的嘴角体现出她是一位性格开朗、机敏好动、有勇有谋、内心渴望证明自己的女性,为后续替父从军的剧情奠定了基础。
2.木兰拜见媒婆。
随后,木兰去城中拜见媒婆。
此时,她的妆容发生了变化(如图1所示),原本微深的的肤色画成了明显的白色,并且还画上了两颊的淡淡腮红,眼线更加上挑,抹上黑灰的眼妆,唇色更加红润,随意扎起的长发被红色的丝带高高的挽了起来,戴上金色的耳环,母亲为她戴上木兰花簪子,奶奶为她戴上璧色串珠,连衣着也随之变得鲜艳。
从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分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从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分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崛起,中国文化和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那么,《花木兰》这部电影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呢?本文将从故事背景、文化内涵和人物塑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故事背景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花木兰》中,故事背景设定在古代中国。
这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被生动地展现出来,观众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的风貌和文化氛围。
电影中呈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服饰、武功、军事行动等元素,使观众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故事背景也贯穿了中国思想和价值观念,如尊重家庭、忠诚、勇敢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全球观众所认同和追求的。
其次,文化内涵是《花木兰》成功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
电影中融入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如传统的亲子关系、家族责任感、尊重长辈等,这些元素与中国文化的根基相契合,并通过木兰和她的家人之间的关系得到生动展现。
此外,电影还巧妙地描绘了中国的婚姻观念和女性地位,通过木兰的冒险和自我奋斗,打破了传统观念下的性别界限,体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气。
这些文化内涵的展现不仅让观众了解中国文化,还能激发观众共鸣和情感共鸣,使故事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最后,人物塑造也是《花木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之一。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尤其是木兰这个角色,她的坚毅、勇敢和顽强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观众。
她不仅代表了中国女性的倔强和独立,也代表了每个面对困境时都能坚持自我的人。
此外,电影还巧妙地通过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友情,展现了中国文化中重视亲情和友情的特点。
这样的人物塑造使观众产生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同故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花木兰》成功地讲好了中国故事。
迪斯尼影片《花木兰》的跨文化研究迪斯尼影片《花木兰》的跨文化研究引言跨文化研究是一门多学科的学科,研究对象包括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近年来,迪斯尼公司的电影《花木兰》备受关注。
该影片围绕着中国古代传说人物花木兰的故事展开,以揭示她勇敢决断的经验,并通过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和比较中国和西方文化,在跨文化的视角下探讨该影片对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理解和接受的影响。
一、《花木兰》影片背景1.1 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国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亲情和孝道,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爱情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片中花木兰的“家国情怀”被赋予了很大的价值,她的勇敢和无私精神符合了中国人尊崇的美德。
而在西方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选择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花木兰》的剧情介绍电影《花木兰》讲述了一个女子为了救援自己虚弱的父亲而代父从军的故事。
她打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气。
通过扮装成男子军士,她成功地获得了国家荣誉。
《花木兰》不仅仅是一个动画片,更是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西方故事叙述方式的文化作品。
二、影片中的文化元素2.1 服饰和造型《花木兰》片中,中国传统的服饰和造型得到了精心的再现。
电影中展示了中国军队的盔甲、长袍和饰品,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军队的典型装束。
通过这些服饰和造型,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美感。
2.2 儒家思想和家庭观念影片中,花木兰的行为和家庭情感反映了中国儒家思想和家庭观念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家族和尊重长辈的重要性。
花木兰为了救父从军的举动充满着孝道的精神,这是中国家庭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3 性别角色和平等《花木兰》还探讨了性别角色和性别平等的话题。
花木兰打破了封建时期女性只能在家庭中生活的传统观念,她成功担当起了男子军士的角色。
这种打破性别角色的表现是迪斯尼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特点的一种尝试。
2502018年41期总第429期ENGLISH ON CAMPUS从东方主义视角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批判性解读文/张晓晖1998年,根据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改编制作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首映,受到全球观众的好评,引起极大轰动。
电影中的诸多典型中国古代元素,如舞龙、烟花、杂技、祖先崇拜和散发着强烈的东方魅力的背景音乐,使得这部电影看起来极具中国古典风韵。
然而电影同时植入了一些浪漫约会、个人奋斗的情节,极大地削弱了民歌中凸显人物孝顺父母、忠君爱国的主题和集体主义的文化内涵。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将中国传统民歌《木兰辞》中所蕴含文化内涵用西方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价值观进行了重塑。
理查德·金(Richard King)指出,东方主义是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东方的想象,以及把世界简单地分为东方和西方的倾向。
西方文化掌握着定义的话语权,而东方只是异于西方的一种镜像。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 Said)在他的经典学术著作《东方主义》一书中,引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作品将“东方主义”宽泛地定义为“一种西方式的支配、重构、西方对东方享有的特权”。
萨义德提出“东方主义”指的是三个互相关联的现象,即对东方的学术研究;基于“东方”和“西方”严格二分法的僵化心态或思维定式;被授权支配、控制和征服东方人和东方文化的制度。
萨义德被公认为是后殖民主义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东方主义》研究了自18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对于东方概念和表述的发展演变。
在这部书中,萨义德通过他本人在美国的经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极力挑战西方传统的东方主义。
在他看来,许多西方著作中对东方主义的表述没有真实地呈现历史上的东方,而只是西方想象出来的文化意象和人为话语。
一、忠孝伦常vs.自我实现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中的“孝悌”之义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伦理思想中,儒家学说主张孝顺父母与忠君爱国的一致和统一。
浅析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花木兰》是一部由迪士尼制作的动画电影,于1998年上映。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古代中国传说故事,让观众们认识了勇敢、坚定、责任感、家庭情感等等重要的价值观,也让许多观众们认识了中国文化,被称为是一部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文化特色的经典动画电影。
剧情简介《花木兰》讲述的是一个身为中国公主家庭成员的女孩花木兰,为了拯救父亲和家族,装扮成男孩从军入伍。
她在战斗中展现出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并最终完成了任务,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战士。
但最终她还是被别人发现了真相,但却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和尊敬,并获得了皇帝的特殊优待。
故事表现了花木兰不畏艰险、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
影片特色中国风作为一部讲述中国传说故事的动画电影,《花木兰》的风格自然也要具有中国特色。
在画面和配乐的表现上,《花木兰》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画面中大量采用水墨画风格,从背景、人物服装等多个方面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配乐部分,则坚持了古典中国音乐的风格,而不是迪斯科流行曲式,使得整部电影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
主题深刻《花木兰》并不只是一部简单的故事片,它带有深刻的主题:个人责任、勇敢、珍爱家庭等等。
故事中花木兰以自己的勇气和力量支撑全家,也以家庭的支持让她走向更大的成就。
故事情节深刻涵盖了勇敢、坚持、贡献、成就、家庭,等等主题,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类共有的价值观。
人物刻画精细《花木兰》不仅故事内容深刻,人物刻画也十分精细。
各个角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性格,更显得立体、鲜活。
例如花木兰的坚持和勇气,小龙的善良与可爱,右边的反派的邪恶与狡猾等等。
这样的人物塑造让观众们在观看中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主题。
《花木兰》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动画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极具中国文化的动画片,并且还涵盖了许多深刻的价值观,包括勇敢、责任感、珍爱家庭等等。
这部动画电影将至今依然引人入胜,不仅受到当代中国的观众喜爱,也受到全世界观众的欢迎。
花木兰影片鉴赏视觉142潘宏媛201406422 8花木兰影片赏析《花木兰》由美国著名动画公司迪斯尼制作出品。
本片改编自中国传统经典故事《花木兰》,但完全由现代美国式精神理念构成影片核心,讲述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释放,努力挑战自身,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
该片巧妙的将现实的内在立意,与富于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获得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普遍接受,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成功。
木兰的事迹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已经超出了历史传说的范畴,她是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每一位中国人的骄傲。
她与民间四大传说一起成为了我国千古流传的民间故事。
然而,1999年,由迪斯尼制作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似乎在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我们看完了这部由西方人导演的中国神话,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惊呼道:木兰还是那个我们千百年来代代流传中的木兰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们心中,花木兰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而是一个集结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女性写照。
是坚强、勇敢、孝道、爱国的象征。
而由西方人制作的《花木兰》,虽然是一部取材于中国故事的影片,但不论是木兰奶奶的开放思想,还是媒婆的穿着、造型,完全被夸张化了,或者说是西化了。
总之,影片里处处透漏着西方文化的气息,连约翰逊都坦率表示,《花木兰》没有成功表现中国文化,“连影片中的山都是哥伦比亚山的样子,而不是中国山的地貌。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一部对中国文化的颠覆和扭曲的影片。
从花木兰的身上可以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影片中花木兰是一个好玩好动的开朗活泼女子。
即使,她被迫打扮成一个窈窕淑女的形象遵从父母之命去相亲,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性情。
当从棋盘经过她会忍不住的伸手动动棋子;见到小孩在玩闹她也会上去插一手;面对心仪的人,她会像一般少女一样的面红耳赤;甚至,被识破女儿身后,被众人离弃在雪山中,孤身一人,伤心绝望的她,回想自己当初偷偷离开家替父从军的初衷,只是想借机会向大家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是为了父亲,而是在为了自己。
优美有余,飘逸不足——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审美形态分析作者:黎一帆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4期摘要:迪士尼系列动画片《花木兰》融合了东西方之美,在好莱坞导演的不断探索中,完整的体现出中国道家的飘逸之美。
本文将从优美和飘逸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等方面,分析论证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审美形态,为何优美有余而飘逸不足。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审美;飘逸形态迪士尼的动画电影《花木兰1》和《花木兰2》在进行改编的时候,笔者认为,整体审美形态是西方的优美和东方的飘逸相结合。
《花木兰1》既体现了西方式优美的完整、单纯与和谐,也融合了东方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在这种“美美与共”之下,让观众体会到了始终如一的愉悦感。
而《花木兰2》在坚持了东西融合的优美之外,好莱坞导演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国道家的飘逸之美,但对飘逸中意气风发和清新自然的美感诠释并未到位。
本文将从优美和飘逸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等方面,分析论证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审美形态,为何优美有余而飘逸不足。
1 优美有余带来审美疲劳优美(beauty or grace)这种审美形态,最早是古希腊文化所培育出来的,正如勃兰兑斯对“希腊式的美”所做的描述:“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地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觉,而是在明净清楚的界限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1]《花木兰》正体现了这种西方式的优美,全片看下来,真善美尽收眼底,没有什么地方能引起人的鄙俗,也没有哪个地方极为突出而造成不和谐。
就对典型人物花木兰的塑造而言,木兰单纯的孝与善,完整的体现在了她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当中。
这种完整、单纯、和谐的美,它引起的美感就是一种全篇一以贯之的愉悦之情。
尽管《花木兰》营造的意象世界充盈着一种生命活力,但和谐的美感造成观众的情感基调却是单一,纯净的。
《花木兰》的这种优美带来的审美过程,既无大起大落的情感突变,也无强烈摇撼的内心震荡。
因此,尽管《花木兰》整体的优美冲击了审美主体的想象力,但并没有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力范围,这一点上与好莱坞传统的动画电影差异并不大,使得观众审美疲态过早显现。
声屏世界2021/8“所谓文化误读,指的是在文化交流活动中,人们对于异族的一些文化现象所做出的与该民族截然不同的特殊解读”,[1]文化误读是伴着跨文化传播而存在的。
随着全球化趋势加深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影视媒介逐渐成为各国文化交流和竞争的重要形式,因此,其中的误读现象也较为普遍。
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取材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并由众多华人演员参与演绎,虽大量运用中国元素但从深层文化角度看还存在许多误读现象,值得人们深入探讨。
《花木兰》文化误读的呈现形象塑造的夸张变异。
首先,在电影中国版的海报上,画面接近上世纪90年代的设计风格,从当下的审美角度看过于陈旧,土气十足。
其次,在影片中木兰被安排去相亲时腮红浓艳、额头涂黄、眉毛粗黑,夸张了“对镜贴花黄”的妆容,接着出现的媒人脸上的胭脂涂得也十分浓。
而这种外在形象上的丑化在国外影片中也曾出现过,比如美国电影《上气》中满大人的反派扮相、《末代皇帝》中慈禧太后的形象等。
另外,片中木兰在从军前就活泼自由、无拘无束,在媒人面前的举动带有喜剧色彩,并不符合我国温婉的传统女性形象,而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可知,从军前的她应是一个勤劳淳朴、沉默孝顺、端庄善良的少女,这些内在形象也都被迪斯尼进行了主观变异。
中国元素的错误运用。
片中开始的镜头出现了水稻田地和客家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确实是中国建筑的文化符号之一,但《木兰辞》流行于北朝,水稻田地和客家土楼在当时都是不存在的;木兰故事中人物应是北朝晚期的装扮,但在电影中,木兰相亲时的总体妆容服饰都类似于唐朝女子,皇帝等人的造型装扮也与北朝差别很大,是将历史元素错误地杂糅在一起形成的;还有灯笼、太极、凤凰等,都是刻意凸显出的中国元素,呈现出固定化、简单化的刻板印象。
文化价值的肆意改编。
一、“忠”“孝”意义的曲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即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孝”,即子女对父母的顺从敬仰。
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中西方的中国形象解读
陈爱霞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29
【摘要】美国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花木兰》自2020年9月上映以来便因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而遭到国内观众的不满和批评。
这部真人版《花木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以电影为媒介对中国故事的重新解读以及对中国形象的再次塑造。
本文试图对影片中呈现的个人形象、国家形象和文化形象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解读,探寻对待“他塑”形象的正确态度,引发对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思考。
【总页数】3页(P89-91)
【作者】陈爱霞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电影返销:全球文化工业与中国电影"走出去"——由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引发的思考
2.跨文化电影创作中的二度编码与文化霸权——以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为例
3.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的女性形象创新性表达探究
4.从动画电影《花木兰》到真人版电影《Mulan》--迪士尼改编电影对美国文化帝国主义
的构筑与拆解5.西方价值观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视展现研究——以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迪斯尼《花木兰》浅谈美国电影所蕴含“美式文化”摘要:花木兰的故事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传奇典范,其中所蕴含的“忠君孝道”更是被当做育人的准则,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的典型代表。
美国电影,通过胶片和大荧幕向人们传达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美式文化”传统。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花木兰的故事也像众多传入我国的西方传奇一样,被传入外国,制作成为影视作品,同时在美国电影的制作中,花木兰的故事也受到西式文化和理念的影响,做了适应性的改造,在中国的传统故事中添加了美式的文化传统,这样的适应性改造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美国电影制作中所凸显的美式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将其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个人英雄主义,团体意识和宗教传统,下面我试图从这几个侧面对迪斯尼重塑的《花木兰》中表现的美式文化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文化特征;文化现象引言:“花木兰”的文学形象来自于《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讲述的是名为木兰的少女代父从军,征战沙场,从军多年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儿身,在战争胜利结束后凯旋归朝,建功受封,却不慕名利,辞官回家的故事。
由于历史久远,诗中原型花木兰的形象已然成谜,只有她的事迹还在随着这首诗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去,但此故事的原型形象也已经不再是讨论研究的重点,因为“花木兰”这个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的“花木兰”形象或许不尽然相同,但是花木兰所传递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气节却是始终影响着国人的。
首先,“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中国人讲究“孝”,而花木兰就是典型的“孝女”,在原诗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念及家中老父年事已高,女儿毅然拿起军帖,代父从军,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子多从事家务,极少抛头露面,更不用说上阵打仗杀敌,从封建伦理道德上就已然是大逆不道,木兰形象的亮点一:对封建礼教的反叛,而这种反叛是为了维护更大的道义——即“孝道”,为了尽孝而犯险,而叛逆,这在中华历史传说故事中都是值得歌颂的,包括在木兰以后的缇萦救父等等。
浅析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Ⅰ》
巢琦14策划摘要: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Ⅰ》改编自中国民间乐府诗《木兰辞》,这是迪士尼公司第一次将中国民间故事改编成电影。
为了让这部封建传统意识浓厚的电影能被全世界观众所接受,迪士尼公司在保留了电影的中国元素的同时,又为其添加了不少西方文化色彩。
这位存在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木兰”,放在了西方人的笔下,经过他们的另一番解读和创造,又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形象歌舞中国元素细节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中国人眼中,木兰只是一名为了孝顺父亲而易装从军的中国传统妇女。
然而,经过迪士尼公司改编过的《花木兰Ⅰ》,却并没有体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中木兰对父亲的担忧,取而代之的是木兰与父亲的争吵,也没有体现木兰归家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中女子的温柔娇羞。
更多的是描绘了木兰从军之后的所遇到的重重艰险与考验。
为了迎合各种文化意识形态背景的观众,故事的重点由“孝”变为了“忠”
①,而电影中的其他方面也做了相应的改变。
一、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点
电影中“木兰”的形象与迪士尼另一位亚裔公主——《阿拉丁》中的茉莉公主有几分神似,可能是因为都是亚裔的缘故,却又有各自的特点:茉莉公主有着高鼻梁,身着异域风情的服装,相比之下,木兰的形象就真的是朴实无华,小眼睛、粗眉毛、塌鼻梁、厚嘴唇,腿肚子还尤其壮实②。
一身素色襦裙,头发随意散落在耳后,
①丹鹤有宇.迪斯尼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形象解读.
https:///view/e7cc4f0c6bd97f192279e9d9.html?pn=2&pu=usm@0,sz@320_1003,ta@iphone_2 _5.1_1_11.4,2017–04–16.
②F小姐.迪士尼的“非主流”小公举们四位皮肤不那么白的公主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story/1KEnDHVefH6/,2015–07–18/2017–04–16.
中国古代美人的特点在木兰身上全然看不到。
而对于这个毫无美感甚至算的上那么一点粗鲁的“木兰”,中国的观众并不买账,因为迪士尼所塑造的“花木兰”与中国人心中的“花木兰”有太大的出入,从而导致了电影在中国上映时的低票房与低口碑。
木兰的奶奶的形象也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
木兰的奶奶是个矮矮胖胖的老太太,甚至才及木兰的腰,面部容貌在却普通人的基础上夸张了好几倍。
而这个矮矮胖胖的老太太,却正是电影中的“美式幽默”和“西方人文情怀”的体现,因为只有西方的老太太可能会做出类似于电影中“不顾车水马龙淡定穿过马路”的事情。
电影中三个小兵也各具人物特色,形象夸张。
高高胖胖、高高瘦瘦和矮矮瘦瘦,这不失为美式幽默的又一点体现,高高胖胖的小兵最后还利用自己的身材优势救了快要坠崖的木兰和将军。
电影中更是对匈奴和其他人的外貌形象做了区分,可见迪士尼公司的用心。
二、“百老汇”式的歌舞
“百老汇”作为美国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特征之一,其歌舞特色在美国电影中出现并不稀奇,更何况是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电影。
虽然放在中国古代历史背景中让人觉得不适应,我们却不能否认这种设计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木兰在见媒婆前的一系列梳妆打扮,就是在歌舞中进行的,参与其中的除了木兰的母亲和奶奶之外,还有为她梳洗打扮的妇人,时而独唱,时而合唱,曲调轻松诙谐幽默,词也是饶有一番趣味,这也是“美式幽默”的另一番体现。
与用来表现“木兰梳洗打扮”的事情发展顺序的歌舞不同的是,军队中的歌唱是用来表现军中生活与训练的时光的流逝,这是木兰军旅生活中很重要的一段,她和曾经瞧不起她的人成了朋友,也让将军对军队士兵有了信心,歌唱在这其中起了很大的表现作用,不同于梳洗打扮时笛子的悠扬婉转,此时的交响乐恢宏大气,更能体现军队的士气所在。
后来军队出发打仗和祖宗祠堂开派对也分别运用了歌舞的表现形式,在增强艺术效果上,歌舞这种表现形式确实是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中国元素和现代色彩
根据中国故事改编的电影必然需要中国元素来表现电影的文化情怀与色彩,然而,《花木兰Ⅰ》这部电影却是中西方、古现代色彩并存。
电影中不止一次地出现了中国的笛声与西方的交响乐,以及木兰祖宗显灵的桥
段,在行军打仗时,士兵们歌唱着“梦想有姑娘”时还出现了中国的水墨画场景,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木须”这个角色。
“木须”是一条龙,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是不存在的,是该电影后来加上的虚拟角色(包括奶奶给木兰的“幸运蟋蟀”和木兰的祖宗)。
在中国,“龙”自古以来都是权利、祥瑞和神圣的象征,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威严无比、威力巨大。
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却是邪恶的象征,拖着长长的蛇尾,并且能够喷火③。
因此,在西方人的创造下,“木须”这条“龙”就被赋予了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以及身材娇小,全身通红,只会喷一点小火星儿的外貌形象。
这就是西方人思想中弱小的龙,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由此可以体现。
电影中的风趣幽默也让人忍俊不禁,这主要体现在电影中充满现代色彩的道具中:木兰在从军时,因为懒床而被“幸运蟋蟀”的闹钟叫醒;以及木须帮助木兰不被其他士兵发现其女儿身,在咬了士兵之后用牙刷和牙膏刷牙。
这些本不该出现在历史剧中的现代元素——“闹钟”、“牙刷”和“牙膏”的出现其实并不符合历史逻辑,可是经过迪士尼公司的再创造和巧妙地情节安排,我们竟感不到丝毫的违和,而是多了一分诙谐幽默。
总的来说,《花木兰Ⅰ》的故事构架是中国的,内容和想法是美国的。
电影中用从未出现过的角色,充满现代色彩的东方元素和百老汇式的歌舞表演所呈现的逼真的东方画面和浓郁的东方风情来书写中国女性的传奇,这绝对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这部电影的很多方面设计得都不如中国人的意,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文化传播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如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这种融入了多级文化的艺术电影必然是以后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③黄玮莹.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7/view-6298922.htm,2014–11–17/2017–04–16.
[1]丹鹤有宇.迪斯尼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形象解读.
https:///view/e7cc4f0c6bd97f192279e9d9.html?pn=2&p u=usm@0,sz@320_1003,ta@iphone_2_5.1_1_11.4,2017–04–16.
[2] F小姐.迪士尼的“非主流”小公举们四位皮肤不那么白的公主背后的
历史与文化.
/story/1KEnDHVefH6/,2015–07–18/2017–04–16.
[3] 黄玮莹.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7/view-6298922.htm,2014–11–17/2017–04–16.。